如果亚历山大的军队一直东征到当时春秋战国的中国,那么未来的历史会有怎样的改变?

可能是我的问题问的不准确吧,其实我想知道的是会给历史造成什么改变,而不是能否征服。
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文化大迸溅的时代想要进行奴隶式的征服再来几倍的人也不够看呐。
只是若谈改变的话,亚历山大军队带来的经过融合之后的马其顿文化,以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性,战斗风格等等,在那个诸侯林立,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在中原民族不断吸收改变的文化吮吸之下,将会对以后的历史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野心勃勃的诸侯霸主们会不会激起对未知土地征服的渴望?
恰逢西方历史即将步入黑暗年代的时候,或许一切都有着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碰撞。虽然历史不可改变,但是光用脑袋想一想都是多么让人思维高潮的事情啊!
欢迎一切脑洞大开的联想,这是我问这个问题的本意,谢谢!


有意思的话题。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当时东西方的背景:
西方:
我们从亚历山大帝国强盛的那些年开始,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败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以4w步兵7k步兵继续进军美索不达尼亚,再次败大流士三世,征服波斯。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
公元前325年侵入印度波拉伐斯王国,建立波拉斯傀儡政权。
至此,流星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基本确定:

忽然有一天,亚历山大听说印度东边还有一个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还未完全征服东方世界,于是公元前325年,行军八年,远征五万里的帝国士兵不顾老弱病残,重新鼓起斗志,并未按计划从印度撤兵,而是继续东进,大帝信誓旦旦,成竹在胸,此处假设依旧带兵4w步兵,1w骑兵。象兵不便运输就算了。
直接从印度翻过来对帝国士兵实在是太不利了,于是我们假设亚历山大走了捷径绕道从丝绸之路奔了过来,帝国这近5w士兵克严寒战饥渴翻葱岭过戈壁绕黝泽渡江河,一路长奔,败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可能也打败了林胡,但不会打败月氏和乌孙,因为这时候应该还没有这两国家。
帝国这5w军队不费一兵一卒一路打一路赢,兵临城下,逼近秦国国土。
假设这只用了一年时间。

此时东方:
这一段时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这段时期,魏国国君文武王已经死去,超级大国魏国开始衰退西边秦国已经商鞅变法20年开始走强崛起,秦楚齐开始对三晋展开战略反攻阶段,再具体一点,我们看看这几年都发生了那些事:
公元前344年,10w魏师被歼于马陵。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
公元前331年,秦惠文王平义渠,秦国大后方基本稳定,开始对魏国大规模进攻。
公元前327年,义渠向称臣,秦夺魏七百里河西上郡,周王沉九鼎于泗水。
公元前326年,戎马一生能攻能守的赵肃候过世,秦楚燕齐魏各派万兵参加其葬礼,逼赵图城,不过赵国悄然崛起已成定势。
公元前325年,公孙衍破赵,西边秦惠文王称王,为秦国第一位王,此人在职期间东破五国西灭巴蜀北并义渠南下商淤。

公元前324年,张仪败魏国夺上郡,魏国加紧合纵策略,一代君王秦昭襄王出生,此时秦国领土已过河西,国力空前强大,战国时期的总人口达到将近2000w,当然这一年,马其顿王国的5w精兵逼近了秦国国境。
被秦国打败的义渠也不甘臣服,趁机与亚历山大帝国结盟伺机反扑,攻打秦国。
此时东方诸国正在合纵,还未真正展开进攻,秦国正好也有机会对付西边来客。
.....

战斗会很快结束,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也不会很大,即便他不来东征,他也应该在这一年死去,亚历山大大帝基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个靠武力掠夺而并起的帝国的分崩离析是迟早的事。

对秦国的影响是,约250年后一本叫做史记的书的一章---秦本纪第五会有一点小的改动:
....二年,县义渠....
原文为:

谁胜谁败并不重要,历史不会改变依旧将照前发展。

而此时,距离潘金莲支起窗户大约还有1300年。

-----------------------------------------华丽的分割线------------------------------------
虽然马其顿军团百战百胜,可是这里我实在想象不出马其顿军团能获胜的理由,
1.秦国主场优势;
2.秦军正在强盛成长期;
3.马其顿的虽然厉害,可是骑兵在匈奴面前算是小儿科了吧,可是秦国有长城啊,关于长城的优势,有一个帖子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实在不想说了;
4.马其顿能打,喜欢腰间缠一圈敌人脑袋的秦军的耐操度也是出了名的啊;"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什么是武卒,说白了就是重装步兵,能手执一支长矛、身上背着五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12石之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总重约五十余斤,连续急行军(半日内)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5.好,就算还是马其顿武器先进,还是能打。中国这个时候是一个什么年代?战国啊!这是一个吃饭饭睡觉觉都想着打仗行军灭国吞并的年代,一个整天都在打架的年代,一个你操不过别人就会被别人撸的年代。什么偷袭,截粮,火烧,水淹,掘地,开道,还有什么合纵连横,什么交质联姻,什么远交近攻,还没弄懂这些都是什么的时候,说不定就又看见郑庄公就挖了个地道去接他妈妈了,各种阴谋阳谋齐飞,应付的过来么。
6再退一步,好,秦国还是打不过,秦国打不过别人的时候多了,秦国打不过别人的时候都干嘛了,装孙子缩在函谷关里一百多年,不过这次是缩在长城东罢了。
7.再再退一步,好,秦国缩了一百年还是打不过深挖沟广积粮的马其顿军团,嗯,好的,秦国败了,后面还有韩赵魏楚燕齐,来吧,挨个上吧....
这还不算,这些国家又搞起小九九,来个合纵连横什么的。

个人公众号,关注骑行,读书与生活琐碎日常。

http://weixin.qq.com/r/WkhCWjLEq2-UrXY59x1I (二维码自动识别)


亚历山大强迫诸将率军翻越帕米尔高原,兵变四起,营啸不断,大帝猝死帕米尔。
继业者战争提前爆发。
秦孝公逐西獂,听说更西方还有可怕的强国,一路西扩驱逐月氏乌孙,占领河西走廊驻重兵防守。
月氏乌孙逃奔西域,乌孙打败月氏独霸北疆,月氏提前入侵巴克特里亚,巴克特里亚总督腓力向希腊诸侯求救,没人理会。
贵霜帝国提前建立。
希腊众诸侯一致停战,塞琉古王朝宣布尊王攘夷,开始向贵霜反扑。
逃到乌孙、义渠、匈奴等游牧部落领土上的月氏人带来大量财富,乌孙义渠匈奴眼红不已。
义渠王宣布西征,带领匈奴、林胡等部落翻越帕米尔,死伤过半。
一百年后,秦始皇派蒙恬驱逐东胡,修筑长城。
匈奴单于冒顿完全征服波斯,驱逐希腊人,建立波斯帝国挛提王朝。


那会的交通,再远征就成流寇了,老窝早就换了主人,老婆早就换了男人…


好有趣的问题!看了一圈答案,大家都在争论谁会打败谁或者怎么个打法,其实不论孰成孰败,光是想想当时东西方两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的相遇就足够激动人心。

马其顿方面传承的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希腊理性主义思想,而当时臻于强盛的秦国崇尚法家思想,两种文化可以说各有千秋,实乃伯仲之间。因此当它们相遇时,最有可能的结果不是谁被谁迅速同化,而是碰撞融合。那么我们可以类比“地理大发现”,将其称为“文化大融合”。试想,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秦帝国,即使仰仗天时地利人和,顺利地驱逐了这些从西边来的侵略者,但跟中国历史上被各种外族侵袭的事件不同的是,随马其顿人一同到来的还有虽然迥异却同样璀璨的思想,肯定会引起文化大地震。

中国的封建文明能够在世界史上特立独行地延续两千年,正因其从未在根本上经历过文化的动摇和转变,即使有那么几次已被外族彻底统治,但强大的汉文化总是反过来侵略了那些侵略者的脑袋瓜子,所以我泱泱中国总是以天朝自居,最终发展为固步自封。虽然依靠西边的喜马拉雅山、北边的大草原、东边和南边的大海这些天然屏障,享了千年安乐,但是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海上强国最终还是用船炮打开了天朝的大门。

因此,孰成孰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明之间交流的可能与程度。元朝时期,马背上的蒙古文化来到汉文化这位巨人面前就是个小矮子,交流基本上等于华山思过崖风清扬给令狐冲上课。但是,古典希腊与春秋战国之间的交流,就是华山之巅老毒物和老叫花的争锋相对。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从秦王赢政一统中国并从先人那里得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开始,历代帝王一直警惕着遥远的西方还有一个神秘的帝国,他们虽然被我们打败,但却不容小觑。既然他们来得了我们也去得到,我们应该多派点人过去看看那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最好把他们牛逼的东西都搬回来,也甭等张骞了,李斯你现在就给寡人出发。好的,丝绸之路被提前开拓了,中华文明养尊处优的性格就此改变了。


以前好像看过相关的文章,有观点觉得单从军事角度看,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遗憾

但后面随着对秦陵兵马俑的发掘逐渐深入,结合各种文献,军事学家认为军棋推演的话,秦军不管从装备还是战阵还是体量都完胜西方(亚历山大的军队好像只有5万的样子,这仗其实本就没法打,只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秦军完全是个迷,历史只记载了秦军战绩,完全没有说明秦军队到底是怎样的一只军队)

——————————————————

噢,后面才知道,有一部纪录片叫 复活的军团 ,讲这些内容的,秦军令人震惊不已,完全超时代


看了一遍问题,有看了一遍所有人的答案。
题主问“能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说实话,带不来什么改变,只是增加了个“原来那边还有人生活”的认识而已。对于东西方,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
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是从人类有能力长距离旅行开始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即便知道了“原来西方还有一个大帝国、还有另外一个世界”,也仅仅是知道了而已。对于古人来说(无论东西方人),世界就只有眼前那么大。
地理上的闭塞,导致了交流上的不便。仅仅马其顿人出现了这么一次,是不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任何走向性的影响的。
也许在春秋战国以后若干年,汉武帝会想到遣使去和西方强国交流交流,可惜的是:
1、当时马其顿已经没了;
2、当时西方再次陷入衰落。


秦灭楚的时候,王翦率军60万,长平之战的时候,赵军45万秦军60万。
我是在想不到亚历山大来5万人能顶毛用?
虽说是欧洲来的,但那时候也没机关枪啊,
大家都是冷兵器,谁比谁牛,牛的都有限,最终决定胜负的,
一是人数,二就是后台给养。


高原反应,卒;戈壁沙漠,卒;遇见匈奴,卒;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為什麼知乎西方中心論的這麼多? (可笑的是,亞力山大也不是西方人,只是被西方近代歷史學家塑造出來的所謂希臘英雄而已)
怎麼就不是如果秦帝國西征,會對世界格局產生什麼影響?(事實上亞力山大除了打波斯之外,沒有打過什麼意義上的國家。秦可不一樣,秦至少是滅了華夏系的六國,如果再加上巴國,蜀國,甌越諸國等,可能有20來比較大的國。每個國家起碼有一定的行政建制和城市規劃)。

看來,中國崛起真的還有一段距離。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亚历山大的队越过喜马拉雅山,进逼秦帝国,要么给钱要么开战。
秦始皇不屑,小小蛮夷竟敢口出狂言?朕扫六合,一天下,汝不自量力,限你立即退出我大秦边疆,否则必使竖子有来无回!!!
双方谈不拢,开战。
战场上,亚历山大正在做着最后的征战演讲,士气大震。3万骑兵部队展开,冲向秦军阵地。
秦将领布阵完毕,各令旗手待续。

压力山大骑兵部队距离秦军2000m。

秦军令旗一挥,重型弩车、箭预备。九牛弩,长宽x米,需力x石,x士兵操作,射程一片二百步(九百米)?箭弩长二米?可穿透x人,……扒拉扒拉一大串介绍各种远程武器。

距离1200米

长弓准备,又各种介绍,扒拉扒拉一串……

距离800米

令旗一挥,九牛弩等重型弩发射,压力山大大惊,我操!这神马武器射这么远!!!先锋部队损伤三千,其后部队继续向前冲,踏上己方部队千余。秦军淄重部队撤走重型弩,弓箭手、掷矛手准备。

距离400米

秦军弓箭手轮换射击,压力山大部队继续向前,死伤两千余。


距离200米

秦军掷矛手准备,淄重部队取走弓箭,分发长剑。秦左右铁骑准备。中军步兵准备。

距离100米

秦军掷矛手掷矛。后撤,步兵举盾,长枪从盾隙向前刺出。秦兵甲“呵呵,最近手头有点紧,杀了这帮孙子好去找小翠爽两把,呵呵呵……”秦兵乙“我说兄弟,你都是造士还他娘的强攻,待会可能照应照应我啊!!!啧啧,这一个个的人头都是钱啊,哈哈哈~”
秦令旗再挥,左右各五千重甲骑兵出发。压力山大骑兵部队射箭,冲刺。

肉搏开始:
秦骑兵铁甲n层,厚重,长剑亦重,杀伤力强,机动性较低,压力山大骑兵铁甲较薄,剑短而灵活,不易穿过秦多重铁甲。

压力山大先锋部队落入秦军陷马坑,秦前军冲锋,左军及右军重甲骑兵包围压力山大左右翼。压力山大损失惨重,带领剩余5000骑兵支援,秦中军部队亦出动。两军战至日落,压力山大全军覆没,带领残余几人逃回,秦军胜。

以上内容全为回忆,具体文章出处及数据忘光,年代久远,出错正常,有兴趣者自行百度搜索。

附加说明:题目描述改了←_← 原作者有说明是在两方最巅峰鼎盛的时候相遇。我百度下得知亚历山大死于公元前323年,设压力山大越过喜马拉雅山后,再到达秦国边界,并经过修整,估计在公元前318~320年,此时正是秦惠文王称王后5~7年(公元前325年称王),秦国正处于强盛时期,并在公元前318年破五国合纵,打败赵魏韩联军,同时又与义渠战,其后两年灭蜀,斩首楚军8万,灭义渠。以此时战力看来,秦军可以达到设想中的战力。


可能是我的问题问的不准确吧,其实我想知道的是会给历史造成什么改变,而不是能否征服。
在春秋战国那个思想文化大迸溅的时代想要进行奴隶式的征服再来几倍的人也不够看呐。
只是若谈改变的话,亚历山大军队带来的经过融合之后的马其顿文化,以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习性,战斗风格等等,在那个诸侯林立,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在中原民族不断吸收改变的文化吮吸之下,将会对以后的历史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野心勃勃的诸侯霸主们会不会激起对未知土地征服的渴望?
恰逢西方历史即将步入黑暗年代的时候,或许一切都有着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碰撞。虽然历史不可改变,但是光用脑袋想一想都是多么让人思维高潮的事情啊!
欢迎一切脑洞大开的联想,这是我问这个问题的本意,谢谢!


抗日战争
日本工业,中国农业
单兵素质不用说了,中国这边都一帮草兵。
武器?呵呵了
军队数量?是,中国是多点,能投入战斗的也没到那么多。
就这,日本人八年吞不下去,还噎死自个儿。
亚历山大不远万里跑来,带了几万人?
当时对于秦国人恐怕是久旱逢甘露,干柴遇烈火吧。
所以,连抗日那么大的代差都啃不完。
亚历山大?吔屎啦李!


他们没这实力。


没有现代后勤供应,在古典时代是根本支撑不起100万人的部队的,除非农民军或者游牧民族,中世纪后中国统一的封建王朝集结的部队的最大数量也就是20万,更别提什么战国时期了,中国人的史书自己喜欢吹牛逼,但是却漏洞百出,而且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队是到了北宋末期明朝中期才有的,其他时期当兵的基本上是农民自备武器,英雄看多了是么。


【扩充版】
~~~听说~~要~~分割~~线~~
~~~~~~~~~~~~~~~~
戊戌年,周显王四十六年,此时是中国的战国时期。
正在被连横战策威胁的秦国,遭遇横空出世的亚历山大奇兵,秦灭。
同年,亚历山大帝命数到头,来自西方的军队一蹶不振。然而,却让中原五国首次发现并惧怕那庞大的西方世界!
。。。。。。

东西方两个大世界没有像命运规划的那样分隔开千年,而是在分封建国的公元前就碰撞到了一齐!

政治上,大周与外夷长年征战。连年的战争,超长的补给线,拖垮了双方。西方各国渐渐接受东方的朝供模式,大周也接受西方的条约模式~朝供和条约一起让大周和西方各国达到平衡。
在文化方面,东西方在交换着神话传说!西方没有提早地怀疑他们的神;大周天子为了了解西方世界,专门设立研究西方文化的部门。
内政方面,稳定的日子长久了,大周西部的诸侯开始谋反,由于西方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周天子很难集权,大周逐渐失去西部一些诸侯国。

时间一久,由于亚欧大陆中部政治和文化的极度混乱,那里的国家也非常零散,所以成为大国们的棋盘。

和平久了,战争就开始了。。


“希腊和马其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亚历山大军团劳师远征,强弩之末,深陷诸夏。秦国或三晋搞起第三次尊王攘夷运动。亚帝心力憔悴,忧愤而死。余部投降周朝。周天子意欲以此不明来历者制约秦晋,于是封其为伯爵,位列诸侯,号为喜腊国。战国末年,喜腊伯小雅礼善答被迫开城献国,投降暴秦,举族迁入关中。完。


首先第一个问题,时间,亚历山大远征时我们是战国,亚历山大过来,先得问问六十万秦军的意思


阿拉伯史料中的亚历山大大帝与中国的战与和

阿拉伯史籍是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其中大量吸收来自罗马、希腊和波斯等国历史记载与传说。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拉伯的记载中,频频出现关于中国和亚历山大大帝之间的战与和。这些传说长期以来流传在西亚、中亚地区。很多阿拉伯史学著作中都记述了亚历山大大帝曾经远征到中国的传说,但治学谨严的史家对此多有质疑。著名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雅古特曾说:
“以前的传记作家们说:‘亚历山大·本·菲利福斯·罗米(即亚历山大大帝),战胜并杀死了很多国王。他征服并踏上各国领土,直到中国最远的地方,并修建了(雅朱者和马朱者)壁垒。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而死时仅32岁零7个月。"如果以上说法是正确的,那么看来他活着时,一刻也不曾休息。这是十分奇怪和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学者们没有很好地计算他的在位时间。带领庞大军队及其瑙重进行如同周游世界般的远征,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更何况每到一地征集军需粮草和对付那些占有坚固城堡的对手也需大量时间。即便他像传说中的那样有勇有谋、意志坚强、善于用兵,但仅凭他的年轻气盛就想对抗那些伟大的国王是不可能的。”(雅古特著:《地名辞典》,贝鲁特萨迪尔书局,1995年版,第1卷第182页。)
古代阿拉伯著作家中较早提及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中国的,是《卡里来和笛木乃》的作者伊本·穆加法(Ibn al-Muqaffa`,约724-759)。他在此书中只提及中国两次,其中一次是这样的:
“罗姆的双角王亚历山大在完成对西方诸王的征服后,开始向东方挺进,意图征服波斯等地的东方诸王。一路上他打败抗争者,战胜抵御者。他对波斯各地郡主区别对待,凡归顺者安之抚之,凡拒降者战之灭之。那些负隅顽抗的人最终被打得东奔西窜,落荒而逃。然后他率兵向中国进发,中途他想先去印度,以期让印度国王归顺于他,改变他的信仰,听从他的调遣。当时的印度国王名叫福尔(Fur,是位权隆势重、勇猛刚毅之王。他听说双角王大兵压境,便开始厉兵袜马,准备迎战。”(伊本·穆加法著:《卡里来和笛木乃》,贝鲁特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阿拉伯史籍中关于中国国王与亚历山大大帝靖和的传说缺少确凿的历史根据,但“他在东方的国家转战3年”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中国研究阿拉伯历史的学者比较推崇三位大家,即《历代民族与帝王史》作者泰伯里、《黄金草原与珠巩宝藏》作者麦斯欧迪和《历史大全》作者伊本·艾西尔。关于此事泰伯里只有寥寥数语,麦斯欧迪未及,伊本·艾西尔的记述最长也最生动。泰伯里说:
“亚历山大一往直前,来到印度,杀死了当地的国王,征服了他的城市,然后他进入中国。在那里的做法与在印度的如出一辙。自此两地百姓皆臣服于他。他统治了吐蕃和中国。”(泰伯里著:《历代民族与帝王史》,黎巴嫩遗产书局,1967年版,第1卷第577页。)
伊本·艾西尔的记述如下:
“亚历山大从印度向中国进发。到达那里时,他的侍从在夜里向他通报:中国国王使者到。他召见了使者。使者向他致意,并要求与他单独晤谈。于是众侍从对其进行搜查,未发现任何可疑之物。原先和亚历山大在一起的人统统退下。这时,使者道:

‘我就是中国国王。此次前来,是想询问一下你的要求。倘若我能够做到,我就满足你的要求而放弃战争。’
亚历山大对他说:‘我凭什么答应你?’
他说:‘我知道你是位睿智和英明的人。你我之间也不存在敌意和仇隙。而你是知道的,即便你将我杀死,那么我的被杀也不能成为将中国民众从我的王权下转交给你的理由。况且这样做,你还会背上不仁不义的名声。’
亚历山大知道他机智过人,便道:‘我要你立即交出国库中3年的地租,今后每年地租的一半归我所有。’
他说:‘我可以答应你。但你应该问问我,我的处境将会如何。’
‘那你说说你的处境将会如何。’
‘我将成为士兵杀死的第一人,猛兽吃下的第一餐。’
‘那我收你两年地租怎样?’
‘我的情况会好些。’
‘收你一年的呢?’
‘我可以继续执掌王权,但我的享乐将会失去。’
‘如果我免收过去的,只要今后每年三分之一的地租,那么你的处境会是什么样
呢?’
‘这样的话,也就是六分之一归穷人寒士和老弱病残并应付国之所需,六分之一
归我本人,三分之一归军队将士,三分之一归你。’
‘我看如此甚好。’
他向亚历山大表示感谢后便回去了。兵士们听说此事,都为双方能够讲和感到非常高兴。翌口,中国国王突然率大军出现,将亚历山大的兵士包围。亚历山大立刻上马率部下来到阵前。只见中国国王头戴王冠,坐在一头大象上。亚历山大对他说:
‘莫非你背信弃义,反悔了不成?’
‘不。’中国国王答道:‘但我想让你知道,我顺从于你,不是因为怯懦和无力应战,而是因为我发现上天的吉星正高照于你。我只是想以顺从你来顺从它,以接近你来接近它。’
亚历山大说:‘像你这样的君主,实在不该被强行收取地租,因为除你之外我从未见过有谁堪称仁君或明主的。我免除原来向你要求的一切,马上从你这里撤军。’
‘你不会损失什么的。
中国国王说完,命人送给他比先前准备送给他多一倍的礼物。亚历山大当口便退兵而去。东方和西方两地的人们莫不臣服于他,包括吐蕃等地的国王。”‘
伊本·艾西尔为后人演绎的这个精彩历史故事的确非常吸引人,以致本文所据版本的校勘者在此段文字结尾处专门加了注释,告诉读者在另一部历史著作《波斯国王史传精要》(Ghurar Akhbar Muluk al-Furs wa Siyarihim)中,有中国国王送给亚历山大大帝礼物的“清单”。包括“丝绸一千匹,绢帛一千匹,锦缎一千匹,银器一千件,黑貂、狐狸、海豹、松鼠和公兔皮各一千张,龙涎香一千米斯加勒(1米斯加勒约等于4. 68克),魔香一千纳非杰(专门装魔香的容器),沉香一千莱特勒(1莱特勒约等于2564克),黄金白银一千塔斯(喝水的器皿:碗或钵),镶嵌黄金宝石的印度短剑一百柄,马鞍一百副,馏金中国马勒一百个,全身精制恺甲一百套。另外每年尚须纳税。”(伊本·艾西尔:《历史大全》,贝鲁特阿拉伯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卷第250-251页。)

中国的亚历山大城

从古到今世界上有不少城市取名亚历山大,其中有些特别是早期的显然与亚历山大大帝之间存在渊源,比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关于此,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迪奈沃利(895卒)记述说:
“亚历山大建造了12座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阿拉伯人土地上的奈季兰(Najran)城,呼罗珊的
木鹿城,伊斯法罕的杰依(Jayy)城,在海岸上建的城市叫赛伊杜达(Sayduda,在印度建的叫杰尔威
(Jarwayn),在中国建的叫盖尔奈英(Qarnayn,沿用马坚音译),其他城市都建在罗姆地区。”(迪奈沃利著:《漫长的记事》,埃及知识书局,1988年版,第20页。)
阿拉伯语“盖尔奈英”是“双角”的意思,阿拉伯古籍中亚历山大大帝也常以“左勒盖尔奈英”之名出现,意思是有两个椅角者。《古兰经》中有关于“左勒盖尔奈英”的记载(18:83-98),但一些伊斯兰教学者认为此“双角人”与双角王亚历山大帝并非同一人。著名伊斯兰教义学家和教法学家伊本·泰米叶(Ibn Taymyyah, 1263-1328)曾在《教法判例集成》(Majamu`ah al-Fatawa中说:“亚里士多德曾做过亚历山大·本·菲立普斯·马其顿的大臣。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在罗马历史中记载了这位比耶稣还要早大约3百年的人物。崇拜这些哲学家的人,认为他就是《古兰经》中提到的双角人(即左勒盖尔奈英)的大臣,希望以此提高他的地位和声望。这是愚昧的。双角人比这要早非常长的一个时期。双角人修建了雅朱者和马朱者壁垒。而这个马其顿虽然到过波斯,但不曾进入中国,更不用说修建壁垒了。”(伊本·泰米叶著:《教法判例集成》,沙特阿拉伯阿比堪书店,1998年版,第9卷,第181页。)

本文搬运自葛铁鹰的《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研究》,有部分改动


讲真那个时代中国关中地区的人才是真·战斗民族,我觉得亚历山大手下的兵和秦国这种军国不分的帝国打,先不说战斗力,后勤保障肯定崩了啊


推薦閱讀:

《梁惠王上》中梁惠王為什麼是魏惠王?梁國魏國有何淵源?魏武王能叫梁武王嗎?
秦國為什麼沒有滅衛國?
為什麼中國的名劍和超強鑄劍師基本都集中在春秋戰國甚至之前的這個時期?
想儘可能多的了解中國春秋戰國時的政治時局,文化爭鳴,軍事制度。望推薦一些此類書籍。?

TAG:历史 | 调查类问题 | 春秋战国东周 |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 | 带有假设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