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信息超載為什麼會引起人的焦慮?

如何定義「超載」,這個現象有相應的研究支持嗎?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我很焦慮,更多焦慮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先說定義,網上查到的對「信息超載」的定義是:信息處理者所接收的信息遠遠地超過其信息處理能力。這是從被動的層面來講的。而我更偏向於將它看作一種主動的行為策略:一個人過度地對信息進行搜索、加工,和儲存,而這些工作遠遠地超過了這個人的信息處理能力。

如果把這件事看作一個行為策略,它和焦慮的關係就很好理解了:
從短時間來看,它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這使得它具有獲益性,容易被人保留下來。
但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它造成了更大量的任務,和「哇靠,哪年哪月搞得完」的悲嘆。

信息超載之所以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因為它一方面轉換了這個人的注意焦點,讓他可以不用面對焦慮源本身,另一方面,它在某種程度上編織了一個幻想:「我在收集信息,而不是在浪費時間,我彷彿也是在為正事做準備」,這個幻想可以幫助這個人暫時地安心,但同時也是在給未來的自己套上更多繩索。我在《忍受簡單的能力》里提到過類似的現象,可以參看:

如果你想用方便的方式解決這種焦慮,就只有不斷吸收複雜的信息。並不缺這樣的信息源,隨便在網上找一找,就有數不清的「絕世武功的目錄」,這輩子肯定練不完,只好先用腦子過一遍。

所以,不但信息超載引起了焦慮,焦慮同時也在維持信息超載。兩者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焦慮,就越可能用收集更多信息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暫時逃離,就好像喝海水來止渴。

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天在檢索和分類整理文獻,卻遲遲不能開始寫論文的學生。


原因:傳受失衡。

信息超載指的是超過了個人或系統能力所能接受、處理或有效利用並導致故障的狀況。

分兩方面來看:

1.外:
>>信息的巨量生產和高速傳播導致大量無關的沒用的冗餘信息嚴重干擾了受眾對相關信息的準確分辨和正確選擇。

>>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被大量的無用信息所淹沒,求知的人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待信息洪水。這種被應接不暇的信息填滿的生活使得我們深陷泥潭,內心焦慮,精神疲憊。

2.內:
>>個人用於接受、處理信息的時間和能力總是有限的。我們對信息反應的速度遠遠低於信息傳播的速度,這就導致信息傳受失衡。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

>>人都有畏難情緒。人的惰性心理很容易趨向於作省時省力的選擇。任務很重反而不想動,信息多了反而不想看。然而內心又會覺得焦慮不安,就是一種應該做和不想做之間的矛盾吧。

"我們被信息淹沒,但卻渴求知識。"
(奈斯比特)


-----***-----
( ? ^ ? )
為什麼我一認真臉你們就不理我!

舉一個可能不是很恰當的例子...
>>比如我今天想吃葡萄想吃蘋果想吃獼猴桃想吃菠蘿想吃小番茄想吃西瓜...等等...那我到底買哪種或者哪幾種呢?!我愁啊我煩惱呀我選擇困難啊!有時候選擇太多還不如沒有選擇..

>>這時候呢!我發現了有現成的果盤賣!裡面居然包含了想吃的大多數水果!那好,我就買果盤就可以了!

>>這也是現下聚合類app大熱的原因。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細分推送,讓用戶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做自己想做的事,獲得自己感興趣的資訊。省時省力,吶,當然受歡迎啦?


1

不知道為什麼,最近總是感到有些莫名的焦慮,擔心一些不好的事情的發生,而上網查了查,更加焦慮了。

昨天偶然和一位女性朋友聯繫,恰巧她最近也很是焦慮。她說她幹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來,以前最喜歡吃的火鍋沒興趣,看電影沒興趣,之前制定的健身計劃也都堅持不下去,就是因為焦慮。

我問她,你在焦慮什麼啊!

她說:因為我,談了戀愛。

我驚訝:談戀愛了,你不是應該更嗨皮了嘛?為什麼還會焦慮。

她說:因為我和他是異地戀啊!

我說:原來如此,那你是不接受異地戀嘍?

她說:其實我覺得異地戀蠻好的啊,畢竟現階段我們都有自己的生活,能有自己的空間,而且我和他也不遠,每個月能見面幾次。小別勝新歡嘛!

我說:那你還在焦慮什麼?害怕他變心?

她想了想說:可能是的。我給他發微信,一分鐘沒有回復我就覺得有點擔心了,五分鐘不回復我就坐立難安了,十分鐘沒回復我簡直就難受死了。

我說:哈哈哈,可能很多女生都會這樣吧!

她說:然後我就會去網上搜啊,搜「男朋友回信息慢代表了什麼」,搜「異地戀靠譜嗎」。結果在各個媒體和論壇上看到的都是各種對異地戀的控訴啊!還有各種說「男友十分鐘不回微信肯定不愛你」的說法。看到這些,我簡直是越想越覺得有問題,我覺得網上所說的那些「異地戀必死」、「出軌」、「分手」馬上就會發生在我們的身上,我真的是越來越焦慮。

我安慰她說:你應該換一個角度去想,你看到的那些控訴啊、「異地戀必死」啊只是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異地戀中的0.01%而已啊,而除此之外的99.9%的異地戀都很甜蜜幸福啊!

而你之所以看不到99.9%的美好,是因為兩個處在美好感情中的人根本沒有時間和必要去網上帖子,而就算髮了也不會被頂上去,不會被你所看到,因為美好是常態,大部分人都不會關注的。

所以說,你一直都在擔心著那0.01%的壞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其實大可不必啊!你應該想:還有99.9%的好事情呢!

2

確實是如此,這是一個媒體訊息的世界,也是一個焦慮的世界。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有「疑病症」,就是自己一有些什麼小不舒服,就喜歡上網去查詢癥狀。比如就是吃太撐了消化不好,有點脹氣啥,腸胃不舒服啥的,他卻在瀏覽一遍各種不知真假的網站和論壇之後,覺得自己可能是腸道癌的前兆——因為所有的癥狀都對上了啊!他越想越怕,就去查腸道癌的還能不能治好,去查腸道癌還能活幾年,嚇的他都打算開始提筆寫遺書了。

可其實,他的身體倍棒,只是偶爾的不舒服而已。他的焦慮,是因為他看到了互聯網上的訊息全都在傳遞一個可怕的警告:你很有可能就是得了癌症,還附帶了很多的例子:比如誰誰誰,才二十齣頭,一位自己是普通的不舒服,結果一檢查癌症晚期了;還有誰誰誰,平時身體可棒了,結果一檢查,就只剩三個月了。在這種令人恐怖的訊息的轟炸下,我這位心理脆弱的朋友,簡直是嚇得不行。

但其實呢,99.9%的不舒服真的只是不舒服而已,真的不是什麼大的疾病,只是因為它們實在太過普通,在任何一個媒體和社區都不值得引起關注和討論。而我們,卻把這隱藏在背後的99.9%所忽略了,只被那0.01%嚇得不行。

3

傳播學的老祖宗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電視、互聯網、微信、微博等,代替了我們的眼睛和大腦,讓我們誤以為我們在互聯網上所看到的一切就是世界的真相。

在新聞界,還有一句老話,叫做「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在如今這個訊息超載的世界裡,這句話更是被每個訊息產生人奉為圭臬:無論是媒體還是我們自己,我們都在絞盡腦汁在互聯網上發一些能夠吸引他人注意的東西,而不是那些日常的、普通的的東西。

什麼樣的訊息才是不普通的?就是那0.01%。

而這0.01%恰恰是讓大多數人焦慮的。

4

之前有媒體報道說北大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回家賣豬肉,結果就導致了所有大學生們的焦慮:天吶,北大的學生都找不到工作了,我該怎麼辦?我畢業了豈不是要喝西北風了?

可是北大又有幾個人是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賣豬肉呢?哪怕你在互聯網各個媒體上都隨處可見這樣的報道,但「找不到工作的北大畢業生」仍然只是北大所有畢業生的0.01%吧!或許是0.001%。

這是什麼心理呢?其實就是「倖存者偏差」。

5

傳播學中還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守門人理論」,也就是你在任何的媒體上所看到的訊息,都是經過篩選、審核的。哪怕是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這樣的自媒體,也是有很嚴格的篩選審核。這種審核也許不一定來自部門和機構,而且大多數的情況下,所審核的也不是內容是否違法是否敏感,而是「這些內容是否屬於那0.01%」。

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議程設置理論」,也就是說,很多的媒體上出現的內容,其實都是有組織性的。比如去年在短時間內爆出了眾多明星吸毒的事情,很有可能就是媒體們為了配合國家為了嚴厲打擊毒品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議程設置」。

還比如前幾年,在2012年前夕,媒體大規模地報道了無數的地震、海嘯,讓很多人憂心忡忡,以為世界末日真的要來了,但其實,這也只是媒體的一種「議程設置」,通過新聞報道、媒體評論,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等等為我們設置了一個世界,讓我們真的感覺末日將近,讓我們萬般焦慮。但其實,這一切的焦慮,只不過是媒體和訊息中的世界,而不是我們的真實世界。

真實的世界依舊在平靜地、緩慢低、普通地運行,而這個世界上的99.9%的人們所過的生活普通而寧靜,無需憂慮。

6

我身邊有很多創業的朋友,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各類媒體不斷地傳遞「創業的寒冬將至」,我的這些朋友們每一天都在焦慮之中,生怕第二天醒來公司就破產了。但在這一年中,我身邊的朋友們的創業項目好像並沒有哪一個倒閉破產的,很多人反而是拿了更多的融資,開拓了更大的市場。

我問其中的一個朋友:現在到處還在傳「資本寒冬」,你還焦慮嗎?

他說:現在不焦慮了。

我問:為什麼?你不怕嗎?

他說:我現在看這些訊息,不僅僅只看表面了,我更會看另一層意思:「創業寒冬」是不是意味著創新的時刻到來了?是不是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到來了?

7

我們的世界其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而是一個概率的世界。我們常常會焦慮,會迷茫,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訊息只是那些低概率的訊息,而那些高概率的事情,我們卻根本看不到,哪怕我們正處在其中。

比如作為一個三十六線寫手的我,經常在我的朋友圈裡,看到各種的「教你三個月十萬粉絲」、「自媒體寫手如何年入百萬」、「如何一篇文章漲粉二十萬」文章。很多人新手看得多了,以為做公眾號這麼容易,輕輕鬆鬆就能成為大牛,回家躺著賺錢——但他們卻沒看到,這只是2000萬公眾號中的0.01%而已。

無需焦慮,從明天開始,換一個姿勢看世界。


不能停止對信息的獲取
無力處理完已獲取的信息
想通過更多的信息來處理庫存信息
然而囤積更多


我跟你講,我最近看考研英語閱讀長難句,就有信息超載的情況,一個句子前半段剛輸入大腦,讀到後半句就忘了前半句說什麼了。
腦。容。量。太。小。俗稱不聰明。

「但是多數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大差距,只是大家在同一件事上花費的時間經歷不同而已」前男友告訴我的,深以為然。
所以我想,熟練的掌握一門技能,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大概是我們需要不斷積累和學習的過程。
(幹了這碗雞湯)
這個世界上學習這件事不會辜負我們的努力。


柯勒律說:到處是水卻沒有水可喝。

路易斯·芒福德形容電報:它帶給我們是是支離破碎的時間和被割裂的注意力。

在信息的海洋里,卻找不到一點有用的信息。

在網路時代,面對海量的信息,即使一個人主動的檢索和篩選,還是會有深深的無力感。

《娛樂至死》里已有觀點,我們每天接受到的多數信息,無論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對於我們現實的幫助沒有任何意義,只能算是給我們增加了一點談資而已。

今天看馬立明的一篇文章《世界將懲罰缺乏定力的人們》,作者在文中提及深圳的一則戶外廣告:世界將懲罰那些不改變的人們。在門戶、公眾號、客戶端、朋友圈、微博等多重媒體屬性的包圍下,那些已經入彀的人,面對信息的狂轟濫炸,沒有一個不會焦慮,焦慮又引發了社會的快速改變。你今天又看了幾篇乾貨,你又重新學習了某種新觀念……每一天,你不變,包裹你的世界也在促使和影響你去改變。

然而當你用現實邏輯去衡量這些改變時,多數人會發現這些改變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當你再次面對信息之時,想必多數人除了焦慮,就不再會有其他情緒了。

因此,信息過載帶給人們的焦慮,是源於信息加速了社會的運轉,使得人們沒有了過去生活的那種定力。這種焦慮不是渴求,而是自我本能的保護,對信息的排斥。


前幾天讀了一本書,「The Organized Mind」——雖然正在學foundation of psychology的我認為書中一些有關記憶過程的細枝末節描寫得不是那麼準確,但關於信息超載這部分的看法還是給人啟發的。甚至可以說對題主的問題回答得精準簡練,也提供了和其他答主截然不同的思路。這本書是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也有不少MD和PhD的背書,所以看看總是不錯的。以下所有內容摘抄自本書第一部分第一章,「Too Much Information, Too Many Decisions」,和第一部分第二章,「The First Thing To Get Straight」。時間有點緊,改天再把作者appendix里的Work cited補上。

The Inside History of Cognitive Overload
Neuroscientists have discovered that un-productivity and loss of drive can result from information overload. (This is happening to us because) The decision-making network in our brain doesn"t prfioritize. Today we are confronted with an unpreceden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and each of us generat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ever before in human history. Just trying to keep our own media and electronic files organized can be overwhelming - Our brain do have the ability to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we take in, but at a cost: We can have rouble separating the trivial from the important, and all thi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akes us tired. Neuroscience are living cells with a metabolism; they need oxygen and glucose to survive and when they"ve been working hard, we experience fatigue. Every status update you read on Facebook, every tweet or text message you get from a friend, is competing for resources in your brain with important things like whether to put your savings in stocks or bonds, where you left your passport, or how best to reconcile with a close friend you just had an argument with.

The processing capacity of the conscious mind has been estimated at 120 bits per second. That bandwidth, or window, is the speed limit for the traffic of information we can pay conscious attention to at any one time. While a great deal occurs below the threshold of our awareness, and this has an impact on how we feel and what our life is going to be like.

Information Overload Old Then and Now
We are not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humans to be complaining about too much information. A steady flow of complaints about the proliferation of books reverberated into the late 16000s. Intellectuals warned that people would stop talking to each other, burying themselves in books, polluting their minds with useless, fatuous ideas. And as we well know, these warnings were raised again in our lifetime, first with the invention of television, then with computes, iPods, iPads, e-mail, Twitter, and Facebook. This information explosion is taxing all of us.

A large part of this feeling of being overwhelmed can be traced back to our evolutionary outdated attentional system. It has to do with he difficulty of attentional switching. Attention is a limited-capacity resource.


如果需要的話請留言或點贊,等我有時間再把書中對於這個現象的應對方式補上。這本書我看完了,如果有購書意願的話又在美東的話,我可以把我的書只收一點點錢賣給你。我這本是在The Juilliard School的書店買的,還挺有趣的。


信息的擁有成本太低,我就刻錄過十多張DVD的電子書(5.2G/張),現在百度網盤裡面也有幾萬本。每次看到這些東西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一種焦慮:他媽的什麼時候才能看完?
現在,只買正版電子書,雖然買的也不少,但焦慮感小了很多。所以:
擁有是一種負擔,特別是自己想要卻無法把之轉換為自己可以完成的任務。老子所說:「多則惑,少則得」。甚是也!


實在不太敢做第一個答主,然而還是做了。認真的提了一個問題就希望有人能理睬,答得好不好至少也是一個安慰。我做這個安慰。
人大腦的情緒產生和事情處理機制是分開的,我想這大概就是根源吧。"超載"是沒有準確的定義的,不是說我平常習慣同時處理兩個事情,突然一下來了四個事情就是超載,而是說今天天氣很糟,陰沉,刮大風,又飄著雨,我卻還要出門處理四個事情。
這和愛人給了你驚喜之後你在愉悅的狀態下處理這四個事情的情緒是不同的。上一個可能讓你力不從心,下一個可能讓你覺得今天更充實。
人總是能影響自己的。
感受到超載之後焦慮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對於"感到超出能力範圍"的東西總是焦慮。我們習慣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不是平穩的生活)。
我們是人類,我們聰敏,並自大。
我們總是不明白,該來的逃不掉,逃掉了也死不了,天不會塌,世界不少我一個。
我們也總不明白,什麼叫"來時赤裸裸,走時光溜溜"。


貪。

那麼多東西,沒拿到手好可惜呢。


信息超載,這個概念太大了。其實很簡單,說白了,就是信息太多了,我接受不過來。這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但我每天只有24小時。
剛剛靜下來或是跟最重要的人在一起的時候,連續不斷的電話加上微信提示音不停地彈出來。都說微信是利用人的碎片時間,現在是微信把我們的時間碎片化。
焦慮,不該歸因於外,而是求索於內。時代越發展,人越需要認識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不然,人會越來越迷失自我。這種迷失普遍存在,沉迷於外在事務的我們,一直在忽視我們自己和我們最重要的人。答案在哪裡?答案在我們自己的時光里,如果能更關注自己和最重要的人,就不會焦慮。

我會把我的時間分為工作和生活兩個部分。工作是對外的連接,在這張網路里我只是一個微小的點,我用evernote記錄。生活是對內的,可以跟我自己聊聊的地方,可以記錄我和最重要的人時光的地方,我用的是withme這個app。可以試一下


一開始用微信的時候,只有幾個工作用的公眾號,每天都可以在地鐵細心閱讀。

接下來,因工作或者因私人原因,越來越多公眾號被發掘了,加入了進來。

然後,根本就沒時間好似之前一樣,慢慢看一些諮詢和學習。

漸漸感覺消化不了那麼多消息,就好似一碗碗喝不完的雞湯,越是堆積,焦慮感越是上來,感覺好似漏了什麼重要的信息一樣。

現在做不斷做減法,~~淘汰一些公眾號。


我覺得過載是結果,焦慮也是結果。

信息超載,關鍵在「載」。
「載」是一種主動選擇:我要去接收這些信息,分析這些信息,處理這些信息。
誰叫你去干這些的?大多數情況下是你自己
為什麼不顧自己cpu的能力,去給自己載入那麼多信息?
根源是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外界信息量遠小於現在,發展出了珍惜信息、充分分析信息的策略。然後互聯網、移動互聯來了,信息爆炸了,我們的策略卻沒有做出相應調整,還是在積極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在操作層面造成過載,在情緒層面造成焦慮。
上一輩人同樣遇到這個情況,但問題小一些,why?不是因為他們明智,而是因為年紀大了,cpu降頻了,連收集信息這個環節都已經超負荷了。在這個人群當中,遇到過載問題的,大多是精力比較旺盛或者文化程度比較高的。

@李松蔚說的有道理,但將主動過載作為應對焦慮策略的畢竟只是一小部分人,遇到「信息過載」問題的人群不止於此。


信息超載是指在一個具體的傳播活動中,當一個人或一個系統接受到太多的信息數據,需要進行意義確定的時候,發生的信息飽和甚至是過載現象。人們在尋找有用信息的時候,必然會對尋找的信息進行過濾、把關作用。過多的信息,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通過碎片化的信息通過自行拼湊能更全面的認識某個事件或某個人,但這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思考和判斷,因此更多的出現了第二種傾向:即人們通過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選擇性記憶,更傾向於在某個狹小的空間里進行自我的確認。但於此同時,由於多元化的原因,當某些觀點被相當數量的人所持有而又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時候,人就會不知道如何去選擇,就會產生焦慮。


不邀自己來答


首先:在網路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世界的信息和知識都處於大爆炸狀態,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質量差、信息價值低等問題,信息超載的現象也隨之而生。

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們焦慮的不是信息過多,而是在這麼多的信息裡面,以我們目前的能力,無法逃開那些質量差價值低的信息,抓到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我們真正焦慮的是自己,跟不上時代,找不到正確有用的信息,抓不住機會。

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引起焦慮的最大原因。

就拿我所在的護膚品行業來說,最近在研究祛痘這一方面的事情,在這過程中,與一些痘痘患者進行了一定的交流。

很多患者都說,網上對於痘痘的產生原因說法太多了,他們不知道該信哪一個。還有患者根本就沒有去了解任何關於這方面的信息,就只是盲目跟風選擇護膚品。

以上兩種人在使用完相關產品後若是痘痘沒有消除,他們先是無限地埋怨,世風日下,奸商啊。再是無限地焦慮,痘痘治不好了唉,我就是這個命了。

你要是讓他們去好好學習一下,她們又會說,哎呀說法太多,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啦。

周而反覆,焦慮無法消除,她們只會把責任推到別的事情上。

自身不肯提高自己相關方面的能力,自身不肯學習而責怪信息過多,這樣真的好嗎?

雖然說市面上的祛痘原理大都是錯誤的,但是只要有心肯去鑽研就肯定能夠離真相進一步更進一步不是嗎?!

下面放上豆乎公司三位專家共同探討出來的致痘根本原因以及祛痘真正方法,大家有不同意見可以自由表達。誠心請教。


豆乎不是治痘,是恢復皮膚的生態平衡

1、痘痘只是冰山一角

皮膚上長了一個痘痘,看上去有點發紅,摸上去有個小突起,說起來是PSUs發炎了。但實際上遠沒有這麼簡單!你能看到的痘痘,只是冰山的一角。

我們知道痘痘多能自愈,這是因為當生態平衡還在正常運轉時,通過調節,痘痘會被機體自我凈化。而當痘痘接二連三的出現時,說明這個PSUs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了,往下追溯,是皮膚的三大平衡被打破了,最後的元兇,是人體的生態平衡被打破了。

其過程極其之複雜,只能簡述如下:

1.1 人體的生態失衡,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異常,導致中樞雄激素代謝平衡被打破。血液中的DHEA和DHEAs 、雄烯二酮、睾酮含量增加。

1.2 上述激素通過SHBG和血清轉運,進入皮脂腺細胞內,打破了外周雄激素代謝的平衡狀態。

1.3 受雄激素代謝失衡影響,睾酮通過5 alpha還原酶,轉化成DHT,

1.4 皮膚的角化平衡、水脂平衡、菌群平衡都被打破。

1.5 角化異常、角脂分泌異常、丙酸桿菌異常增生。皮脂中亞油酸含量低及遊離脂肪酸含量較高,使毛囊漏斗部及皮腺導管角化過度造成栓塞,使皮脂排泄障礙。

1.6 PSUs(毛囊皮脂腺單位)微生態平衡被打破。

2、去有餘、補不足的整體調治觀

話說一個將軍腿上中了一支箭,去看外科醫生。醫生拿剪刀貼著皮膚把箭桿剪斷,然後說」治好了,裡面的部分去看內科吧「。這是一個明顯的笑話,但這個笑話卻在現實的治痘病例中頻頻出現。我們已經知道,痘痘不僅僅和PSUs有關,還和皮膚的三大平衡有關,更和人體的雄激素代謝有關,是」人體-皮膚-痘痘「三級生態系統的平衡運轉被打破了。

因此,我們不要只關注痘痘,眼光要整體的看到痘痘和它水面下的冰山。不止要處理水面上的冰峰,更要把整體冰山融化,讓它們重歸大海。

把平衡理解為一個轉動的輪子,去有餘和補不足,就是去除輪子上多餘的部分,補充缺損的部分。輪子修補好了,才能正常的轉動。而且,去有餘和補不足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關係。去有餘是補不足的前提,補不足是去有餘的基礎。

抑制細菌增長,不忘維護菌群平衡。

降低局部雄激素水平,不忘維護水脂平衡。

消除炎症反應,但我們不僅僅是消炎。

3、開散、通暢、補益,重新恢復平衡

3.1 開散,是打開毛孔;

3.2 通暢,是清理積垢;

3.3 補益,是修復機能。

三種治法,形成三角關係,互為因果。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自我修復的系統,讓平衡再重新運轉起來,才是唯一正確的祛痘方法。


總結:與其焦慮信息超載這一點,不如好好靜下心來多看點書,不管是什麼書,看多了總是會有收穫。


不管什麼超載,都會讓人焦慮的


我把焦慮定義為違背人的本性(nature)後所引發的生理反應。
信息超載違背了我們大腦的應有的信息處理能力,所以會引發焦慮。


因為你對於超載的信息沒法消化掌握,人對於未知事物都是會有恐懼的,你自己就會很焦慮是否可以拿捏,這很正常


少量信息就會引起大量聯想 就別提大量信息了
會焦慮的人終究是想得太多的人


可能是因為信息熵?


推薦閱讀:

走路不小心踩死蝸牛,怎樣想才能心裡好受一點?
為什麼多數表情符號的人臉都是黃色的?
為什麼日本女星笑起來格外親切自然?
對於你最難忘的一段感情,你有什麼想說的?
親密恐懼症是怎麼個意思?

TAG:心理學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