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速度術語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我的強迫症已經由來許久了,自從發現各版本的書上Moderato的速度不一樣就開始了。
雷蒙恩的《法國試唱》標註的Moderato的速度為100-104BPM(P5)
周復三的《音樂基礎理論教程》中Moderato速度為88BPM(P315)
李重光的《音樂理論基礎》中Moderato速度為88BPM
《哈佛音樂詞典》中moderato速度為108–120 BPM
不光Moderato不一樣,其他的也有很大差異,這些術語的實際速度一直是我的心頭恨。

然而我發現我還是圖樣,今天找譜的時候,發現了這樣的速度術語:

moderately是中板嗎?如果是中板那它速度為什麼這麼快?他和英文中moderate有什麼區別?(之前還看到過這樣的術語標記:medium tempo)

(媽媽這是什麼?........)

請問在這些繁雜的術語用法中到底有沒有一套標準呢?
是這些編書的大師任性--想寫什麼寫什麼,還是說根本就寫錯了?

(《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p27)


謝邀,沒有,速度本身就是一種感覺,本來就是相對的。傅聰,齊默曼,巴倫博伊姆等一票大師都持這一觀點:音樂是在這一瞬間所發生的事情,一切要按照當時的情況來,樂器的不同,音響效果的不同,決定速度的不同,並且要根據前一個音的響度,質感來決定下一個音什麼時候出來,怎樣出來,所以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其次,速度和拍號也有直接關係。4/4拍和2/2拍在同一個速度下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比如肖邦練習曲Op.10 No.4和8,肖邦標的都是二分音符=88,但第四首是Presto,第八首卻是Allegro。第八首雖然依舊是4/4拍,但韻律更偏向於8個16分音符一組,一小節兩組,兩個「重音」,我們聽到的律動差不多是一分鐘88:

(這個譜例用的是馮彪羅編訂的版本,在Urtext上肖邦寫的是88)

而第四首是4個16分音符一組,每拍都是「重音」,一小節四個,我們聽到的律動是一分鐘176:

很多toccata雖然是2/4拍,但經常每2個16分音符就是一組,一小節被分成了4組,所以即便在4分音符等於108的情況下聽起來也很快,因為實際聽到的律動相當於一分鐘216!普羅科菲耶夫托卡塔Op.11,由於連線,重音,旋律,所以是聽起來更像是兩個音一組:

肖邦練習曲第五首黑鍵也一樣,雖然如果換算一下,它的速度也是四個音174,和第四首速度一樣,但由於是每六個音一個一組,所以是4分音符116,所以只是allegro:

同理,3/4拍,有隻強調第一拍的,比如各路諧謔曲(包括古典奏鳴曲第二/第三樂章),也有三拍都要聽得到的,比如普通的圓舞曲,有些奏鳴曲第一樂章。6/8拍也一樣。所以同樣速度下,律動的不同,導致聽起來給人的速度感覺不同,同樣的速度記號,但是實際上演奏的速度完全不同,

再往後說,這些表情術語只是給一個大概的方向,根據樂曲的風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再加上前綴後綴之後,同一個詞給人的感覺又會完全不同。allegro不僅僅是快板而已,還有allegro moderato, allegro maestoso, allegro con brio, allegro vivace, molto allegro, allegro assai等等。這幾個allegro之間的速度差異也是巨大的,作曲家往往只寫一個allegro,具體是哪種就要演奏家根據曲子的風格和自己的理解去表現。


沒有。

所以我現在寫曲子都是直接用音符標一分鐘多少拍,從來不用速度術語。


我一直覺得這和中醫的「少許」 「數個」 「約銅錢大小」是一個樣子的……

我想可能是,沒有演奏家會對著節拍器演奏,所以最終還是憑感覺來?


沒有,燒菜加鹽少許也沒說到底多少克


謝邀 max rudolf的書詳細討論過這個問題 答案是木有
而且關於是否遵從作曲家標註的速度 也是存在爭議的
這東西會變 伯恩斯坦揮貝多芬就不按速度 但是現在的指揮大多都是按的


瀉藥
確實沒有
只能說有個大概的範圍吧

這個主要得看具體作品的性格
要是本來就歡快的作品 就算其中有一段給的是中版 那可能也得按偏快的速度彈 反之也亦然

還得看它是給的幾分音符的速度啊 八分和四分肯定就不一樣了

還有題主給的幾個譜子 好像基本是流行音樂或爵士吧?也許傳統的古典作品沒有這麼多幺蛾子+_+


沒有。
若連這都有統一硬性標準,那還要那麼多演奏家指揮家幹什麼


表示肖邦同學的rit. riten. a tempo accer. 都寫爛了,你給我來個標準速度試試?
音樂就是情緒,速度是情緒的一部分表現形式。

同一首曲子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可以表現不同的情緒,按照速度標準來可能是莊嚴的,把附點拖長可能是傷感的,把附點縮短可能是諧謔的,重音在不同位置上,也是不一樣的。
模進是否伴隨速度的加快或減慢,感覺完全不同。
高對比度的音量,是突然出現,還是有很短的過渡,還是有很長的過渡,完全不一樣。

還想著用標準方法演奏,說明你入的是「彈奏」的門,而不是「演奏」的門。


我覺得速度和強弱都不是一個科學的參數,而是相對而言。更多的是看音樂家、指揮的處理,同時彰顯藝術家的個性。


沒有


其實這個還是有個範圍的,感覺很重要……


我同意前面幾位知友的回答,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奏會有不同的感覺,速度、停頓、強弱等,那些音樂術語要表達的也是一種感覺,而不是規定的一分鐘多少拍。後者會有格式化、批量化的感覺,音樂這一類藝術的東西從來沒見過復刻品也受推崇的,要的就是你獨一無二的表達。

我也明白題主這樣的疑問,沒有感覺我怎麼按感覺走啊QAQ那就多看看別人的演奏,古典曲目看鋼琴家的現場視頻/聽音頻,流行歌曲就參考原版,B站等一類網站也有很多大神演奏ACG曲目、流行歌曲等,都可以借鑒,模仿。有了感覺就"隨著性子"走啊,當然還是要抱著一顆謙虛嚴謹的學習心態的


練得時候有,你跟著節拍器彈就有。
你脫離了節拍器也就彈個大概的速度吧。有標準執行起來也難啊。考試的時候放個測速儀嗎


推薦閱讀:

變奏曲,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等等有什麼區別?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樂理 | 樂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