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葛亮厲害還是司馬懿厲害?


很遺憾,這兩位沒有全力對抗的機會,因為他倆不完全是同一個年代的人。
諸葛亮主政的主要時間是劉禪登基的223年到去世的234年,司馬懿在227年才開始都督荊州、豫州軍事,231年才開始作為方面軍統帥和諸葛亮正面抗衡,但一直到249年才全面掌握朝政。按理來說司馬懿比諸葛亮還大兩歲,但曹魏人才濟濟,司馬懿同志等的時間實在是比較長,前期有二荀程董劉一干人等,輪不到他;曹丕時代還有個陳群在前面撐著,依然輪不到他;好不容易等曹睿即位了,又把他調到邊境去打仗去了;就這麼一路等啊等啊,等到七十歲才終於居於萬人之上。
要說評價政治才能吧,諸葛亮能安定朝中各派系殊為不易,相比之下,雖然司馬懿同志能在朝中屹立不倒最後干翻曹爽,但鑒於高平陵之變有曹爽自己作死的原因,司馬懿的個人能力需要打個小折扣,再之後朝內對司馬氏抗議連連的時候司馬懿已經去世了。這兩個人想要對比,真是很困難。
要說評價軍事才能吧,司馬懿同志跟諸葛亮對陣時候是慫了點,但慫有慫的用意;而諸葛亮雖然說不得長驅直入,但也沒敗過陣,兩邊其實也差不多是個平手。等到司馬懿平定遼東的時候,諸葛亮又已經去世了,依然是不好比。
要說教育子女吧,諸葛瞻是差了點,但按歲數算,諸葛亮就沒教育過他幾年;司馬懿教子是不錯啦,司馬師司馬昭兄弟都還是很有才能的,但是司馬亮司馬倫這哥倆水平又不咋地,你要說司馬倫生的晚司馬懿疏於教育,司馬亮作為四兒子也未免表現的太廢物了吧?所以這倆還是不好分勝負。
要說文才見識吧,諸葛亮有前出師表,不過那篇表主要是感情真摯,要說在文壇上的地位,和同時期的三曹沒法比啊;但司馬懿同志號稱是士族家庭出身,可也沒留下什麼名篇,好像談不上什麼文學成就。
要說擇偶吧,黃氏據說長得不漂亮,但這樁婚姻給了諸葛亮很大的幫助,對當時年輕的他而言意義重大;張春華號稱幫司馬懿渡過難關,但她的事迹真偽難考,尤其殺婢女那個事兒實在太不靠譜,讓人沒法信。
所以最後,還是看臉吧。陳壽大大的記錄,「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可見英俊非常;而司馬懿同志的所謂狼顧之相雖然是編出來的,但各種歷史記錄裡面居然都沒有誇過這位開國帝王相貌英俊,估計也就是個中人之姿吧。以當時的審美標準看,諸葛亮應該是領先司馬懿不少吧。
再考慮到劉備一見諸葛亮就委以重任,而司馬懿為曹丕忙前忙後居然也就混了個曹丕四友……嗯,這個世界還是蠻殘酷的嘛。


諸葛亮:弱國、少兵、背靠秦嶺大巴山區運糧困難,出於攻勢,狼一樣地進攻。
司馬懿:強國、有曹真郭淮兵團支援、背靠關中平原不缺糧食,出於守勢,鑽龜殼裡熬,終於靠良好的身體養護能力把多次入侵魏國領土的諸葛熬到過逝。


季漢在三國中國力最為孱弱,人口約為三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曹魏當時在秦嶺前線堆了十來萬人,還不間斷地從中原輸送兵糧,卻還是被葛公壓著打的狀態。

曹魏在葛公時期唯一一次以五星級豪華陣容(曹真司馬張郃費曜郭淮)的主動出擊也因為霖雨不得不報廢,而後諸葛派魏延虐了其中的費曜郭淮。

內政方面,葛公雖不在成都,但國內秩序也算井然,除了政治智商略低的李嚴,不過也是一招束手。相比來說,曹魏東吳這個時期政變可謂此起彼伏。

葛公以三國最弱國家之力,對抗司馬。司馬是在葛公手上吃了幾次虧之後才選擇龜縮戰術,終於用身體拖垮了對手。

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三國志?葛公傳》


旗幟鮮明地反對說諸葛北伐是」傻逼蠢事「的傻X。
理由都懶得表了。

在軍事上:
蜀國的「戰士人民」不過魏國九一,諸葛亮卻能「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而司馬懿卻「據十倍之地」,卻「無擒敵之意,務求保全而已」,「棋逢敵手難藏形」,數倍兵力於敵人而不敢用武,三國時期能讓仲達如此的也只有武侯了。你現在跟我說仲達軍事完爆武侯?哼!


在政治上:
諸葛亮是相國之才無疑,剛執政時蜀國政治環境可謂岌岌可危:夷陵新敗、南中叛亂、內部矛盾突出。然而武侯當政後平定南中叛亂和通過以法治國,恩威並濟跟戰爭手段使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荊州集團達到短暫的平衡,緩解了國內的政治危機,並巧妙地解除了李嚴的威脅,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司馬懿面對的形勢顯然比武侯好,高平陵曹爽自己送人頭,加之時勢使然:士族集團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所以司馬懿在政治智慧這點上沒有得到很大體現。
在政治上,武侯是英雄造時勢,仲達是時勢造英雄。
高下立判!


在人格上:
武侯完爆仲達,不用解釋。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

這跟神話諸葛亮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首先葛公絕對沒有被神話,三代下一人這個評價什麼分量懂得人都懂。至於三國演義,那是文學作品。
其次葛公和宣王。怎麼說呢,兩個都是三國頂級的人才,不過專精不一樣:葛公政治高于軍事,打仗風格也是,善於用正不用奇。唯一一次冒險啟用馬謖還跪了。
宣王嘛,武人世家,祖父輩才開始轉型士人,宣王的軍功嘛,遼東公孫氏最清楚。至於政治,曹丕即位出力最多的吳質和賈詡,關羽威震九州這件事倒是顯露出了過人的判斷力。高平陵是世家的集體決策,宣王成功藉此上位(看看蔣濟在高平陵前後的表現和死因,相當直白),凡有八族更是萌的不行。
綜合來看,葛公應該是略高於宣王的。即使從軍功說,王雙+張郃也比遼東耀眼。


諸葛亮確實被神話了,但還是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這一點司馬懿也是承認的。諸葛亮一手爛牌,打得司馬懿心驚動魄;司馬懿一手好牌,因為顧忌諸葛亮而束手束腳。而諸葛亮死後,蜀國30年左右才亡國,這一點也可以從側面看出諸葛亮為貧弱的蜀國留下了非常不錯的政治遺產。


文才人德,家教品格就暫且不要跟司馬宣王比了。

單論北伐時期的交鋒而言,宣王大人一萬經濟三大件出門的裝備,面對武侯這麼一個多蘭戒還沒錢買餅乾的人,龜縮塔下吃經驗刀都不敢補,是在等打野還是怎樣?

等到武侯網費到了,宣王粉說武侯玩的不錯但我司馬宣王跟他五五開....

????????????


諸葛亮厲害還是司馬懿厲害,這個從後世的評價就能看出來了。為什麼最後是諸葛亮被神化而不是司馬懿被神化呢。諸葛亮是遠高於司馬懿的話題人物,自然諸葛亮更厲害。

諸葛亮是以治國著名的,司馬懿只是一個武人。


諸葛亮一直被後世銘記的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行軍打仗,也不是出神入化的謀略,而是他無與倫比的治理國家的能力,跳出三國,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在政治方面只怕都挑不出超越諸葛亮的人物。諸葛亮對於國事處理,人才選拔,政策制定與執行,錯誤的檢查與更正都有很高的水平,作為政治家,這幾點有一點能玩明白就已經是能力很強的人了。諸葛亮時代的蜀國,我們看到的是任何一個問題放在諸葛亮手裡都不是問題,諸葛亮辦事也從來都是像模像樣,真正達到了期望的效果,看看今天中國有多少政策制定出來之後,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或者取得的是相反的效果呢?
而司馬懿無論是在《三國志》裡面還是《晉書》裡面,表現出來的只有軍事能力,他在軍事上面的眼光極其敏銳,而且政治手腕也很高明。他知道諸葛亮求的就是速戰和野戰,於是嚴防死守龜縮不出;看出曹家漸漸式微,壯大自己的勢力以期奪權。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但是上不了大檯面。
對於諸葛亮來說,軍事也許也是他擅長的事情(自比樂毅),但是他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治理國家上了。蜀漢並不像曹魏那樣人才濟濟,而他本人又是不太信任下屬的人,管理延伸的比較靠下,這必然會十分勞累。諸葛亮戰略上處於劣勢,蜀漢人口,經濟等面遠不如魏國,再加上交通運輸很成問題,北伐註定成功率不高。軍事上輸給司馬懿,只是司馬懿佔了便宜。
即使如此,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地之後,還是說了一句「真乃天下奇才也」。

太晚了,很多東西不展開說了。


明朝的李卓吾說:「如果讓我當聖人,我做不到,如果讓聖人當我,也不過如此。」所以我覺的橫向比較誰弱誰強沒什麼意義,所處的地位和環境,國家的形式不同。當事人的性格和抱負也相去甚遠。諸葛亮做司馬可能做不到,司馬做諸葛恐怕也不過如此。千秋功過在於你怎麼看的。引用一句陳壽三國志的評語: 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諸葛亮死後是葬在定軍山,成都並沒有公祠,結果成都老百姓用了一個辦法叫「巷祭野祀」,世上當司馬的人恐怕很多,可是能有幾個諸葛亮呢?


有人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徒勞無功。
如果說從戰略上來說,說諸葛亮的進攻是失敗的,這一點我承認。
但是說徒勞無功,呵呵。
下三郡,奪陰平武都,殺王雙張合,退郭淮,敗司馬。
除了一次街亭用人失敗,一次沒攻下郝昭鎮守的陳倉,諸葛亮在戰術上失敗過幾次?
司馬懿軍事方面如何?百日破公孫旬日擒孟達。五次六次北伐都是諸葛亮直接對話司馬懿,第五次上邽之戰,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分兵進攻,打出一系列漂亮的機動進攻作戰,先是在司馬宣王率軍西進之時,在魏地機動三百里,破郭淮費曜於上邽,割走司馬宣王部隊的軍糧,宣王率軍而來,諸葛亮主動求戰,結果宣王不出,諸葛亮考慮孤軍懸於敵後,於是退走。司馬宣王又跟上來,這時張郃說話了:「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偪,坐失民望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大帥,你要麼打要麼不打,這麼跟著卻還不打,士氣民望都要不行了。但是司馬宣王不從,跟著諸葛亮到鹵城,此處估計司馬宣王面對諸葛亮的戰績和軍事能力,顧慮比較重,不願意輕易交戰,只想保持軍事壓力逼得諸葛亮撤退,所以到了鹵城,司馬懿的選擇還是「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依然是堅守。
但是諸將不幹了,你這樣追著別人屁股跑又不敢打,說好聽點叫機動防禦,說難聽點,叫被人牽著鼻子走,「畏蜀如虎」,對軍隊士氣是極大的打擊。司馬懿不得已出戰,結果木門道之戰大敗,被諸葛奪得「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這簡直是被諸葛亮完虐一路啊。跑跑不過,打打不過,出戰就是被人牽著鼻子走,除了蹲塔下死守別無他法。
所以六次北伐,司馬懿乾脆就按兵不出了,誰說也沒用,我就耗死你。
有人說,司馬懿這戰略很正確,憑藉強大國力耗死對方。
沒錯,這確實很正確,這個戰略也確實耗死了諸葛亮,所以我說諸葛亮戰略方面是敗了。
但是,知道魏國多少兵力多少人力么?
魏明帝自征蜀,幸長安,遣宣王督張郃諸軍,雍、涼勁卒三十餘萬。(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我們就算這個數據有水分,但是魏國國力在那裡,實打實的,戶103萬,口443萬,兵力60萬,這個數字對比蜀漢滅亡時候,戶28萬,口94萬,兵力10萬,簡直是天壤之別。
所以我們說司馬宣王面對蜀漢保守防禦有錯么?
沒錯,確實沒錯。
但是,你以四倍地盤,四倍人口,六倍兵力,被諸葛亮率不到十萬人馬(其餘各處要留留守部隊,諸葛亮能動用人馬不會超過九萬,一般來說,應該八萬都不到)予取予求,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覆城破軍殺將。
這本身就是一種奇恥大辱,這本身就是戰鬥力遠遠不及對方的表現,而蜀地從來就不以出產勁卒銳士聞名,可見諸葛亮治軍之傑出、戰陣之強橫。
不要說魏國還要防著遼東吳國和北方少數民族,諸葛亮這邊也有南蠻西戎要頭疼,也有吳國要防禦。輕鬆擺平南蠻那也是人!的!本!事!
魏國面對蜀國鎮守的一直是曹真、司馬懿這種砥柱之臣,相應部署兵力,絕對不會少於二十萬:諸葛亮一次北伐時候,曹睿命大將張郃率步騎精銳五萬出長安。同時命大將軍曹真督關右諸軍十幾萬,前後用兵達二十萬。
更何況晉書也早就有過論述:
「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列傳二十六)
蜀漢對隴右關中接連不斷的軍事進攻,給曹魏在西部防線造成了強大的壓力,集結的大量防禦部隊和軍隊的糧草,更是對當地經濟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晉書.宗室傳》
邊軍擋不住諸葛亮,必須出動中央軍,這足以封堵那些說諸葛亮「勞師無功」的人的嘴。
你說諸葛亮沒有取得戰略上的勝利,這可以,但說諸葛亮軍事一般,那,呵呵,被諸葛亮打得縮頭不出只能嚴防死守的司馬宣王豈不成了垃圾。
明帝紀中有一段挺有意思的部分,曹睿上台之初,一直是「聰明若神」,善於納諫體恤民情,可謂明君。然而諸葛亮死後第二年,就開始:「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不能聽」。可見諸葛亮給這位君主帶來了何等的壓力。
所以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的人,純屬無知。
三國志陳壽說的是政略為長軍戎為短,意思是諸葛亮政治才華高于軍事才能,但從!來!沒!說!諸葛亮軍事不夠強!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
同期吳國大鴻臚的評價:「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我一介草民沒什麼軍事才能沒資格評價二人,

但從歷朝歷代帝王將才他們的評價來看,

司馬懿恐怕與諸葛亮根本不是一個檔次,

只有與諸葛亮並列在武廟頂級扛把子的孫武,管仲,樂毅,韓信等人才能和武侯相比較。


諸葛亮厲害。
無論從人品,軍事能力,政治能力來講都是諸葛亮厲害。
軍事能力最直接的體現是倆人交過手,司馬懿和武侯交手前並非沒打過仗,對東吳和孟達都是挺不錯的戰績,而且沒失敗過,直至武侯甲首三千後,他一生再也不敢正面和武侯交戰。
從戰略角度上來講,不能因為最後司馬懿戰略勝了就說他比武侯強,武侯面臨的是一個極難解的問題,國力薄弱東吳不給力,魏國如果不內亂諸葛亮幾乎毫無機會統一北方。但是武侯第一次出祁山戰略十分完美,趙雲吸引曹真大軍,魏延速取雍涼,讓馬謖守街亭也沒讓他打贏就是讓他拖延時間等大軍,真沒啥黑點我覺得。如果守住從此蜀又可實際控制雍涼。司馬懿戰略眼光也極高,他看出只要守住地盤蜀漢早晚會衰落,所以他只要以逸待勞就可以了。最後活活耗死武侯。

其次軍事能力有很多方面,很多人只是在意打仗出奇謀,其實練軍治軍和戰略都是軍事能力的重要體現。司馬懿我沒聽說過他有練軍的能力。反倒是蜀卒一出威震天下。這方面武侯強於司馬懿。


很多人說司馬懿不打贏武侯因為怕曹睿鳥盡弓藏,我只能說這人估計沒怎麼讀過三國,司馬懿在諸葛死後平定遼東,只去了一次就把公孫淵打敗了,順手屠了遼東十五歲以上所有男性。咋不怕曹睿殺你嘍?

政治上來講司馬懿幾乎沒啥作為,不說了。

人品的話,最近播的軍師聯盟,我沒看。但是風評司馬懿愛國愛民,而且殺曹爽(給兒子創造機會)是迫不得已?曹魏當時曹家衰落,曹丕為了穩定皇權幾乎貶了所有曹氏宗親,設九品中正制讓寒門幾乎沒有上位可能,然後他八年就死了。給後代留個爛攤子,到曹爽的時候基本已經無力回天,所以士族力量崛起是必然。但是啊這和司馬懿有沒有篡位之心其實是兩碼事,歷史上篡位之人都有共同點就是結黨和任親子重位。看看曹睿死後司馬昭和司馬師的官職,你說他沒這個想法你自己信嗎?還有遼東屠城一事,我不知道什麼愛國愛民的人能幹出來這事兒。

在看看武侯,他在位的時候李嚴圖謀不軌勸他加九錫,之前加九錫的王莽反了。其實之後加九錫的大多數也反了。武侯怎麼說,等滅了曹魏我加十錫!這句話聰明人都能理解到是封住李嚴的嘴。反觀曹操,董昭讓他加九錫的時候,曹操未表態。荀彧死後他搖身一變就是魏王。武侯當時對劉禪的控制力絲毫不亞於曹操。但是武侯怎麼做的,就一個兒子,正常想篡位的人就生一個兒子?他安心的在成都玩政事刷權術生兒子就好為什麼要數次北伐以至於病死在外啊?還有武侯表弟是叫諸葛均還是諸葛什麼來著,是個存在感極低官職也低的人,低的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個人。
換個角度看劉禪這個庸主,武侯在位時他依然有權殺大臣,武侯死時諸葛瞻七歲還是八歲來著,劉禪想殺他簡直易如反掌,可惜沒有。你問問曹髦想不想殺司馬昭?也就是說劉禪可能對武侯掌權有所不滿,但是心底里還是喜歡這位叔叔,並且希望這位叔叔能統一北方圓了他父親的夢想。
武侯身列武廟十哲,他一生中有無數次機會篡權,但是他只想報先主之恩以不負所托,以至於累死在五丈原。司馬宣王在尚無能力篡位時給兒子洗清道路,司馬師暗養三千死士是在曹睿時期,說司馬懿不知道這事兒我都不信,前後高下立判。
評價這兩個人其實有兩句話都挺出名。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鷹視狼顧,有虎狼之心。

看的不多。有錯誤請指出。


一點認識。

觀點: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超越了那個時代的人物,在諸葛亮身上可以看到很多閃光點,而諸葛亮的許多思想、許多作為,可以說是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諸葛亮的個人素質、個人思想、個人行為等等都很優秀,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這麼說吧,近期對這段歷史的一點感覺。建議大家可以去讀一讀三國志中有關諸葛亮的記載,看看陳壽對諸葛亮的描寫以及當時許多人對諸葛亮的評價。

可以去看看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的讚美有多少篇幅!

可以感受歷史中當時的人們對諸葛亮的感情!甚至包括當時蜀國的敵國,魏國的許多名人對諸葛亮的評價,這裡也包括司馬懿對諸葛亮的一句感嘆!

還有就是,三國志的成書年代和所處環境等等。

另外,再看史書,會感覺,在司馬懿和諸葛亮作為對手的時間相對較短,在諸葛亮所處的時間段,司馬懿在軍事方面的作為可以說和魏國的一些名將類似,甚至在某些戰術能力方面可能還比不上或者相當於一些很早就在一線作戰的魏國名將,比如張郃。從這一方面來說,司馬懿有被高估的可能。

因為,通常把司馬懿拿來和諸葛亮的對比的主要原因是在於:司馬懿曾經和諸葛亮有過軍事上的對戰!因此,一個應該是關於兩人在某一具體戰例的表現的對比,常常就悄悄的轉為兩人在軍事能力上的對比;而在軍事能力上的對比常常又悄悄的轉為兩人在全方位能力上的對比!這裡面存在什麼問題呢???

軍事能力的評價是否只包括某些戰例的表現???

軍事能力是否能和全面能力劃等號???

這裡面有許多的地方存在偷換概念,混餚概念等等一些需要辨析的地方!!!

這裡覺得:軍事能力不僅僅是具體某一戰例的實戰表現,實戰表現是軍事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能力還包括許多其他重要部分,比如說,如何保持和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實戰表現可以說是用兵,而保持和提升軍隊的戰鬥力可以說是養兵和練兵。對於這幾部分,諸葛亮可以說是做的很好,而且提出了很多詳細而具體的方案,而且這些方案也確實有效,也為後來的許多軍事人員所廣為承認和學習。

而對於司馬懿,則多限於實戰的事例,而且,就這個實戰的例子而言,比較主流的觀點大多認為諸葛亮作戰強於司馬懿。

這就像這個比喻,同樣是對於車輛,諸葛亮不僅駕駛技術比司馬懿高明,而且諸葛亮還精通車輛的製造工藝、車輛的設計、車輛的性能改進等等,而司馬懿,從已有的資料來看,還僅僅多限於是駕駛技術較好的人員。

所以從軍事能力上來說,諸葛亮也是要高出司馬懿許多。

而軍事能力是全面能力的一部分,比如還有治國理政的能力,在這方面,諸葛亮很優秀。而司馬懿,要和諸葛亮對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同樣是車輛的比喻,諸葛亮不僅僅對車輛製造、設計、性能改進、駕駛等方面很精通,而且,諸葛亮也很精通理論分析和模擬計算、實驗、金屬材料以及其他各種材料的製備、工廠的選址、生產設備的選擇、人員和資金的分配等等各個領域的內容。而司馬懿沒寬到這個範圍,也沒到這個水平。

而司馬懿到後來幹了一件事,就是把魏國這倆駕駛了多年的車,通過某些手段,為把車輛主要駕駛權從曹家轉到司馬家這邊來而做了一些事情。

而要論哪位在車輛領域造詣更高的話,很明顯還是諸葛亮,可以看出,諸葛亮的層次要比司馬懿高的多。

還有,實戰表現是軍事能力的重要部分!

軍事能力是全面能力的重要部分!

諸葛亮在各個方面可以說是勝出,而且在有些方面,諸葛亮高的太多了!

還有,司馬懿後面在魏國權力鬥爭中取得了利益,有些人覺得這個事情可以拿來給司馬懿加分。然而,這個事件更多的是權力鬥爭,與治國理政、軍事能力等等內容又有多少關係呢???

諸葛亮所具備的,所展示的,是實實在在能夠為國家、為民族、為集體發展帶來正能量的、積極的、進步的內容,是正面而重要的內容,是可以跨越時代、廣泛而久遠流傳的正面內容。所以諸葛亮要遠高於司馬懿。

再者,一些覺得司馬懿厲害的,估計還是受到這些影響:「不勞而獲,摘取成果」的心理;「幾乎不怎麼費力,直接就拿,不怎麼花本錢就得利」的心理;「少出力,多賺」暴利心態;「乘機取得話語權、掌控權」的一種臆想等等。

感覺事實上,諸葛亮的方法,實實在在,要高尚的多,要先進的多,要高明的多。


諸葛亮吧,因為司馬懿這個英雄還沒有做出來


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上,司馬懿蟄伏了許久,最後是裝逼成功,臨危受命和諸葛亮solo的,雖然被諸葛亮玩的半死,顏面掃地,但是就沖他吃飯睡覺不傷心不傷身,成功耗死諸葛亮這一點,我投司馬一票


這要看是不是以成敗論英雄。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從這點來說,武侯千古。


僅就軍事才能而言,司馬懿更厲害。司馬懿擒孟達,滅遼東,都是戰術迷惑+高速機動長距離奔襲,用奇兵詭道,一戰而定。而面對諸葛亮發現戰術上無法取得優勢時,卻又能堅定不移地選擇拼消耗的戰略。可以看出司馬懿高度的軍事戰略觀和良好的戰術素養。

諸葛亮在軍事上素養雖然完全不在司馬懿之下,但相比之下有一個大的缺陷,就是戰略上太能守正謹慎,不善出奇。小國打大國,這麼一本正經的靠小勝仗積累策略基本沒戲,必須選擇難得時機,用奇制勝。其實魏延當初建議偷襲長安是非常值得的戰略嘗試,如果成功,那形勢格局都截然不同。

一個相似的例子是韓信當年出蜀打三秦,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時機策略都完美無缺。另一個例子是孫子,一輩子就打了一仗,幫弱國吳國把天下霸主楚國給打成亡國了。對比孫子,吳起不停地打了七十多仗,基本都是勝仗,結果也沒得到什麼。

所以相對而言,司馬懿用正用險都擅長,個人感覺全面些


看是用什麼標準說「厲害」。許多答案都噴諸葛亮在軍事才能和人才培養上不如司馬懿,有點不能苟同。

1,軍事才能有很多方面,比如:練兵,養兵,統兵,後勤治軍,率兵作戰等等。僅從作戰少用奇謀就說孔明軍事才能不如司馬,是否有失偏頗?

2,人才培養。這點其實也不能怪諸葛。兩漢直至魏晉,士族階層都是最大的一股社會力量之一,掌握了經濟基礎和社會輿論。曹操和諸葛亮都是想建立起法家寒族政權,而非士族主導的政權,所以曹操對士族打壓比較強烈,但是曹丕代漢,就是放棄曹操的政治路線,以換取士族支持,而司馬,陳群,鍾會等等後世滅蜀人才都是士族大家出身,曹魏在人才基礎上自然要強過蜀漢(這還沒考慮中原的體量儲備),副作用就是將來被士族奪了政權(司馬篡位)。反觀蜀漢,劉備對益州本地的士族打壓,諸葛則是在三重力量(荊州劉備集團,東洲劉璋集團,益州本地士族)之間尋求脆弱平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諸葛的接班人,蔣琬,費禕,姜維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甚至是奇才。孔明在地區體量和階級基礎都遠遠不如曹魏的情況下,在人才培養方面能夠做到這樣,已經是難能可貴。

再看司馬,拿著數倍於諸葛的優勢兵力和國力,卻不能開疆拓土,甚至連自保都有點勉強(當然了司馬也有擁兵自重,縱敵自保的嫌疑,我要是曹睿,我也會有想法)。

我們很多人都試圖跳出《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從史料中去找依據,但是很多人有意無意忽略了一點,我們正是站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框架內,才把兩人進行比較,最終還是陷入這個圈套。真跳出小說設定的圈圈的話,在兩人對決的這段時間內,司馬和諸葛根本在角色上不具備可比性。諸葛亮是丞相(甚至是蜀漢實際一號統治者),除開軍事行動之外,策略的出發點也相當程度的顧及了外交、內政、社會關係、國策等等。司馬懿則是大都督(可能實際還節制什麼雍涼刺史之類的),相當於總覽西線的軍政大權,這個角色倒更像後世的曾國藩(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務政務)。你見過拿總理去和一個大軍區司令做全面比較的嗎?

如果對比兩個人一生經歷的話。

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上,奠定曹魏勝過蜀漢的戰略決策,基本沒有什麼是出自司馬懿之手,夯實經濟基礎的屯田制是曹操開創,選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是陳群提出(這都是跨越一個朝代對中國歷史走向有深遠影響的制度)。司馬在這類國策上的建樹,其實乏善可陳。

司馬高平陵政變,以及後來司馬氏專政乃至司馬炎開創晉朝。其實質往低了說,都可以看作是運氣好摘了桃(當然了,權謀計策很精彩)。既不是從無到有開創一個朝代政權,又不是顛覆社會統治基礎去影響歷史走向(別把晉朝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扯進來,那是另一個故事),實質還是士族階層對曹魏宗貴多年打壓的反撲和翻盤。當然了,司馬獻策曹操和東吳練手陰了關羽,這把也還算漂亮。

諸葛好歹隨劉備創業打天下,提出了戰略規劃《隆中對》(這個戰略優劣現在有待商榷),並且成功實施前兩步。多次挽救劉備集團於危亡,比如當陽敗走之後出使東吳,比如收拾劉備伐吳失敗後的殘局並調整國策。外交,和東吳修好關係,處理好南方少數民族關係。內政,蜀漢則是三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蜀軍單兵素質也略高於魏軍。無奈,蜀國地小人少,本錢太少,盤子太小,在總量上相差太大,才不能北伐成功。

怎麼看,怎麼都像是諸葛亮手上的牌更爛,接的任務副本更難。司馬懿說到底給人感覺是「熬死了」諸葛亮,而不是戰勝了諸葛亮。

PS:

1,諸葛亮比司馬懿條件好的一個方面應該是,他是蜀國實際的統治者,基本做到「大權獨攬」,受到的掣肘要少於司馬懿。司馬懿受到曹睿的猜忌和曹氏宗親的提防。

2,關於司馬懿和曾國藩,我覺得還是司馬懿手上拿的牌要好一點。畢竟司馬只要管好打仗,糧草後勤啥的,魏國有其他人安排好,且國力強盛,兵源補充啥的也不用操心,除非亡國了。曾國藩的湘軍屬地方團練,名義上沒有中央正規軍隊編製,軍餉糧草、徵兵募兵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這問題,看比什麼了。

諸葛亮是全才,很多方面都不錯的了。內政民生方面根據三國志和其他史料諸葛亮是強一些的,基本沒疑問。

戰略眼光方面,曹操得到漢中後,司馬懿勸曹操趁劉備立足未穩直接打西川,這種思想和武侯北伐類似,都是積極先進的戰術思想。規勸曹操不要被關於嚇到遷都,並且提出利用東吳,成功激起蜀漢和東吳的矛盾,造成關羽被殺,對奠定最終三分歸一的結局有決定性的作用。戰爭方面,司馬懿大局觀很強,能奇謀致勝毫不猶豫(遼東孟達),不能的則用保守策略(對抗諸葛亮北伐)。從效果來說,可以說是最明智的選擇。司馬懿出頭的時候,曹魏政策基本穩定,不像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劉備集團沒有戰略綱領。所以司馬懿雖然沒有機會給出隆中對這樣出彩的表現,其戰略眼光也相當高,個人認為不輸孔明。

軍事方面,司馬懿更善於奇謀。孟達,遼東兩次襲殺,相當厲害的。當然不能否認他的條件最好。兩人有過直接交手記錄,司馬懿輸了,「甲首三千」那次。當時的條件,我隨便打個比喻,三個人鬥地主,地主司馬懿拿了大小王倆2,東吳孫權拿了一個2三個A,諸葛亮手裡拿了一個2一個A,這局牌基本就是牌最差的諸葛亮一直在出牌,其他2家基本是一直PASS,司馬懿就等諸葛亮最後剩一個3和一個6的時候再打都可以。不能說不是聰明的策略,但是張郃的事情,司馬懿表現略輸一點。結合最終結果,我覺得也是平手吧。

政治權謀方面,這個沒得比。就是所謂的馭人術,我感覺諸葛亮很不擅長這個。諸葛亮對關羽,法正,李嚴等,都是安撫為主,沒有什麼更好方法,倒是劉備很擅長這個,個人覺得諸葛亮之所以沒遇到很大的政治麻煩,要感謝劉備那句「君可自取」。而對權利的追求,諸葛亮志慮忠純,沒有過僭越的想法,司馬懿應該最初也沒有,在曹操,曹丕,曹睿手下的時候他很老實的,但是當曹爽這個豬一樣的對手出現,他就不淡定了。司馬懿對政治局勢的掌控是相當完美的,性格能屈能伸,心胸寬廣,不計一時輸贏,隱忍有度,最終成為了三國時代最後的成功者。

性格人品方面,諸葛亮就是儒家思想的典範,忠誠,正直,禮讓,千年榜樣。司馬懿隱忍太過,出手又太狠,曹爽的事情還有他兒子弒君,使人覺得這人陰暗,違背正統。

綜合來說,這倆都很厲害,武侯更全面一點。武侯人品無雙得到千秋美名,司馬權謀完爆最終得到天下。三國時代還有個厲害的就是曹操,其他人不在一個平面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真?三國無雙》系列對於三國歷史人物的洗白?
劉封的身世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三國名人的妻女基本不會留名?
三國時期,東吳四都督的地位和許可權是否相當於蜀漢的四丞相?

TAG:三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