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尊王攘夷的?


毛主席萬歲——尊王
打倒小日本——攘夷

事實 證明,這個口號的內在邏輯永遠不會過時,不需要特殊的歷史背景。


齊桓公出生於公元前716年。

公元前776年,周家剛上任第二年的新王周平王(姬宜臼)看著都城鎬京周圍全是戎、狄,覺得很不安全。而且他老爹(著名的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同志)就是被驪山之戎殺掉了。再加上那個時候鎬京周圍連續趕上了地震+旱災,周平王就不想待在這個地方了。在鄭、秦、晉等幾個諸侯的幫助下把都城遷到了洛邑。這就是著名的平王東遷。歷史學家們以此事件作為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由於平王並沒有遷走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他只能依靠諸侯的力量,從此落入了諸侯的掌控之中。而周王室也就從此開始衰落,逐漸衰落,從此在歷史舞台上再也沒有硬起來。這一年,是齊桓公出生前66年。

公元前720年,鄭國的鄭莊公在周朝朝廷擔任卿士。這是繼承的他爹鄭武公的職位。但是在朝廷里周平王有意地打壓鄭莊公,扶植另外一個諸侯虢公忌父。要注意那個時候的鄭國可是個強國,鄭莊公對此是非常憤怒的,當年你落魄的時候可是我老爹幫著你搬家幫著你重建保護你這個小傀儡的!你想反了天嘛?! 周王為了澄清此事,居然跟鄭莊公互相換兒子去對方的地盤當人質,周王這邊換的可是自己的王子——第一繼承人吶!這個事史稱「周鄭交質」。到了第二年,換國君了,新來的周桓王(平王的孫子)就更不像話了。直接讓虢公擔任了執政,這個位置此前可是鄭莊公的。這下庄公不幹了,在四月和十月兩次派人把周王領地的麥子割了·····史稱「周鄭交惡。這一年,是齊桓公出生前4年。

公元前707年,兩邊的矛盾繼續激化。周桓王廢了鄭莊公的封號,罷免了他的卿士職位,並且聯合陳、蔡、衛的聯軍討伐鄭鄭國,結果王師慘敗,連桓王自己也被亂箭射中了肩膀,天子的威嚴掃地,從此一蹶不振,鄭國的地位卻比以前更加顯赫,鄭莊公儼然是春秋初年的一個霸主。這一年,齊桓公9歲了。 後來,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拜、貢奉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据,不得不依賴諸侯的資助,周桓王、周頃王曾先後派人向魯國「求賻(求葬費)」、「告飢」、「求車」、「求金」。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國的擺布。而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互相攻伐,搶奪地盤,在齊桓公上台之前早就有了。例如下面這個事情:

公元前691年春天,齊襄公(齊桓公的同父異母哥哥)派兵與魯國的公子溺會合攻打衛國。 同年秋天,紀國的紀季把酅地割讓給齊國,紀國從此開始分裂。這一年,齊桓公25歲,他那個時候還不叫齊桓公,叫公子小白。諸侯之間的爭搶地盤,扶植別國的繼承人上位更早可以追溯到鄭莊公他爸鄭武公鄭滅鄶國都城制邑等等,這種事古已有之嘛~

倒敘插播幾句:公元前701年,鄭莊公掛了,享年56歲。他14歲繼承侯位,在位42年。他是東周時期第一個挑戰周王權威的諸侯。當時還只有15歲的公子小白看著這個國際舞台上赫赫揚威的
春秋小霸,是覺得「大丈夫當如此呢」?還是覺得「比克取而代之」呢?從他今後發展的路線來看,我覺得他與鄭莊公的行為其實沒有多大區別······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在野外打獵的時候被人襲擊,留下傷患,很快就不治身亡。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是作為爵位繼承人+競爭對手,打了幾架,最後小白乾掉了公子糾,但自己也差點被輔佐公子糾的管仲射中肚子,當時正巧打到腰帶上了。小白裝死才逃過一劫。管仲是在戰場上遠遠地在戰車上射箭看不清楚,以為小白死了,就回去了。後來經過一系列基情四射的事件呀,對白呀,小白繼承爵位。成為齊桓公。管仲則接著給齊桓公打工。經過一系列事件逐漸成為了桓公手底下地位最高的、最受信任的馬仔。這一年,齊桓公30歲。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53歲,執政已經23年了。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今河北遷安)才回師。燕庄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桓公57歲,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國(今河北邢台)。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在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這次出兵其實齊國內部的反對聲音是很大的,因為你別看我上面就只列了這麼幾個事,我跟你講齊桓公上台之後打的外仗用兵不少的,比如攻滅郯遂兩國,比如攻打魯國,自己國內的民力損耗也很大。但是管仲堅決主張要打,原因如下圖。齊桓公攘夷的思想其本上就是由次奠定的。

基本意思是:夷狄跟我們文化不同,他們是異族,脾性就像豺狼一樣,他們的願望不能夠滿足,如果滿足了,那我們就完蛋。西周分封的這些諸侯國大家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情感,親昵的就像一家人一樣,不能夠拋棄他們。如果我們貪圖安逸這個時候不去救他們,那就是飲鳩毒,絕不能這麼辦。 其中「諸夏親昵」,幾乎就是後來尊王攘夷背後的思想綱領


齊桓公不過是漢武帝一類的崽賣爺田心不疼

齊桓公時代的侵略其實並不多,地盤主要是當年他爹和他哥哥打下的

郕國是侯國有五個城,但是分成三塊飛地,1975年陝西岐山縣發現成伯孫父鬲,諸侯在陝西的封地只是祭祖朝貢時的湯沐邑和家族墓地,兩塊主要飛地分別在河南濮陽市范縣和山東濟寧市汶上縣,兩者之間只間隔一個梁山縣。

【春秋經】齊僖公十八年(公元前713年,魯隱公)十年。。。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左傳傳】十年。。。蔡人、衛人、郕人不會王命。。。冬,齊人、鄭人入郕(范縣、鄄城縣、陽谷縣),討違王命也。

【經】(前686年,魯庄公)八年。。。夏,師及齊師圍郕,郕(汶上縣、寧陽縣)降於齊師。

齊桓公就只打下汶上和隧邑

【經】(前615年,魯文公)十有二年春王正月,郕伯來奔。【傳】十二年春,郕伯卒,郕人立君。大子以夫鍾與郕邽來奔。公以諸侯逆之,非禮也。故書曰:「郕伯來奔。」不書地,尊諸侯也。

【經】(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春王三月,乃齊平。夏,公會齊侯於夾谷。公至自夾谷。晉趙鞅帥師圍衛。齊人來歸鄆、歡、龜陰田。【傳】十年春,及齊平。夏,公會齊侯於祝其,實夾谷。孔丘相。犁彌言於齊侯曰:「孔丘知禮而無勇,若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必得志焉。」齊侯從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兩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聞之,遽辟之。將盟,齊人加於載書曰:「齊師出竟,而不以甲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茲無還揖對曰:「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齊侯將享公,孔丘謂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也。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饗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 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

《史記正義》括地誌云:「故郕城在兗州泗水縣西北五十里。說文雲『郕,魯孟氏邑』是也。」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元前408年)宣公四十八年,取魯之郕。」

魯國是元侯,三軍,375乘馬車,大概現代15個縣的面積,也就是泰安、平陰、東平、梁山、嘉祥、濟寧、兗州、曲阜、泗水、費縣、蒙陰、鋼城、新泰、新汶、沂源

《呂氏春秋·簡選》齊桓公良車三百乘,教卒萬人,以為兵首。。。晉文公造五兩之士五乘,銳卒千人,先以接敵,諸侯莫之能難。。。吳闔閭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為前陳,與荊戰,五戰五勝,遂有郢。

《吳子圖國第一》昔齊桓募士五萬,以霸諸侯,晉文召為前行四萬,以獲其志。秦繆置陷陳三萬,以服鄰改。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國語齊語》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於祇飠陰,西至於濟,北至於河,東至於紀酅,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征之。即位數年,東南多有淫亂者,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
《荀子·仲尼》齊桓。。。外事則詐邾襲莒,並國三十五。
《尉繚子·制談第三》有提九萬之眾,而天下莫能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武子也。」

齊國原本是侯爵國,含有四個男爵國,齊桓公率眾抵抗楚國對淮河地區的吞併,又獲得東夷宗主國的地位,共得到三十一男爵國,但是實際上郕侯爵國東部飛地的兩個男爵國是在齊桓公的爸爸齊僖公、紀侯爵國含有的四個男爵國是在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手上拿下的。

齊桓公管仲的齊國一開始吞併譚遂後是車800乘,周制田的車600乘也就是四馬馬車150乘、牛車450乘3萬人,商制田的車200乘也就是四馬馬車50乘、雙馬馬車150乘2萬2千5百人,聯合諸侯後,更是達到了9萬人。

齊桓公初期的齊國,同時擁有周制田和商制田。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周秦漢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西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先周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先周劍尺(紅黍)0.185米,0.197*0.8=0.1576,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禮記·王制》(西漢):古者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漢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於1.6米。一井邊長160*3加路網溝渠約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國邊長25公里,百周里方國邊長50公里。
《史記》記載武王時齊國始封是方百里,之後周公時征伐五侯十一伯,領地有所增加到方四百里,但是西周晚期被天子周夷王討伐又失勢,到了東周,《國語鄭語》說:" 及平王之末,……齊莊、僖於是乎小伯。" 當時很多國家的飛地領地犬牙交錯,齊僖公嗣位後,利用本國領地較為集中的優勢,首先趁著郕侯爵國(范縣、寧陽)不尊天子伐宋的號令,聯合鄭國滅其寧陽部分的方二百里,齊襄公聯合紀季伐滅了阻礙齊國向外擴張的紀侯爵國(壽光、萊陽、煙台)的壽光部分的方四百里(二百里給了紀季),又伐衛國、伐鄭國、殺魯桓公。齊在桓公時代,吞併譚子方二百里、遂方二百里後,400+200+200+200+200,方一千二百里有多,其食者半,有參國(方二百里有多的周制田)伍鄙(方四百里有多的商制田)共方六百里有多的耕地。以郕、譚、遂的周制田養三軍,以齊地紀地靠海處發展商業,內陸的商制田發展農業和保衛商業區。《國語齊語》說:" 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鼓是軍中指揮號令系統,三鼓即說桓公與國子、高子各統帥一軍,但是這種軍是馬車50乘1萬人(500人有甲),與周制馬車125乘1萬2千5百人(375人有甲)的軍戰鬥力是有差距的。所以管仲重視發展步兵,用抵罪的戈甲,提高披甲率。齊國重視商朝習俗的步兵。
管仲軍制與春秋各國不同,所以才能橫行一時。諸侯20成之地,2000戶,可用的10成2000戶務農,出馬車10乘、士兵1000人,其中30人有甲。管仲20成之地,3000戶,可用的10成2000戶務農,1000戶開發廢地經商,出馬車5乘、士兵500人,其中50人有甲。齊國軍隊有更多非軍人口務農,豐滿國有糧倉來支援精銳老兵長期作戰,而且工商業發達,手工業繁榮,披甲率更高。

銀雀山漢墓戰國竹簡《田法》500 家為1 州,10 州為1 鄉5000家。春秋初期5000家就是一個小都,分為20+5=25成,1成200家,1鄉2000家,1個小都有1都、4鄙、2鄉。春秋末期,1成300家。到了戰國末期,估計1成就有500家了,5000家相當於半個小都的純農業人口。

齊國除了有2個百周里的使用西周田制的奴隸主土地(1家3塊地,每塊160*160,共76800平米),還保留有4個百周里的使用商早期田制的自耕農土地(1家兩塊地,每塊100*100,共20000平米)。

《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國語齊語》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齊國採用周制的土地大概是2個百周里多一點。管子於是制國:「(3個周制份地「夫」為1家)五家為軌(也就是2井18個周制份地「夫」),軌為之長;十軌為里(20井),里有司;四里為連(加上公田為100井),連為之長;十連為鄉(1000井),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馬車1乘);十連為鄉(2000家,萬人),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十鄉則萬井,二十一鄉就是2個百周里多一點。

《國語齊語》「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3000家九千人,150人、後勤車1乘,與商朝初年出車規律同。後改為出馬車1乘、後勤車3乘);三鄉為縣(突然變成三進位是關鍵),縣有縣帥(9000家,450人、後勤車3乘,另出馬車1乘);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聽屬,牧政聽縣,下政聽鄉。」三十家為邑,《周禮·夏官·職方氏》「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商離母系社會時期近,女性地位更高,一夫一妻為一家,就是64塊份地。十邑為卒,十卒為鄉,就是6400塊份地。三鄉為縣(縣相對於都,處於邊鄙位置,突然變為3進位是關鍵),3縣9鄉就是五十周里小方國(小都),由4個組成1個百周里方國(大都)也就是12縣,5屬50縣就是4個百周里。商朝的田可以參考明清時期的朝鮮王國韓百謙的《田考》。齊承商制,商俗四進,《左傳》昭公三年:齊(國)舊(制),四(進)量(度),豆、區、釜、鍾。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1釜等於64升),釜十則鍾(突然變為10進位是關鍵,周制是夏制改九為十,齊制是商制改九為十)。
《管子》桓公曰:「五鄙柰何?」管子對曰:「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五屬一大夫,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淫佚者。」

齊桓公吞併譚國前只有西鄙15個鄉,150個率,每個率300家出馬車2乘,就是300乘,每乘75人。後來一個鄉的面積,人口繁衍後,拆分為兩個鄉。東國15個鄉,150個連,每個連200家出馬車2乘,就是300乘,每乘30人。再加上譚地50、龜陰25、歡地25、郕地50、隧地25、鄆地25,共200乘,每乘100人。

聲稱面積:《周禮·夏官·職方氏》「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應為十)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五百里不是五個百里而是邊長五百里的前提是「邦國千里」,侯爵的齊國為邊長400周里方形,但從最宏觀考慮,青州所在的方千里有很多不適合使用的地域,比如海洋和高山還有沼澤就佔了一半。

十和七很容易誤會成同一個字。《山海經·大荒東經》《逸書·周書·世俘》也都有類似問題,億十萬其實是億七萬,也就是17萬。

封建面積:天子分封的面積,是承擔兵役出兵數量的基礎,侯爵的齊國為4個邊長100周里方形。

計算面積:封建面積劃分時依然十分粗糙,有很多不適合使用的森林和湖泊,諸侯之地,封疆方4百里,其食者三之一,400的三分之一是133

實際面積:侯爵的齊國有1軍,125乘攻車,125乘守車,250乘草料車,也就是1.25個邊長100周里方形。

齊國作為侯爵,在討伐東夷和無數代的努力下,最終在齊恆公即位時擁有了5.5個周百里有多的面積的耕地,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也就是11個周百里有多,幾乎是7.5個周百里擁有三軍的魯國的兩倍。

《管子度地》百家(10井,戰國時為90家,《管子》戰國時方匯總成書)為里(通),里十為術(成),術(成)十為州(終),州十為都(同,方百里的大都),都十為霸國(封,10個方百里的大都,相當於西周2個公爵領的面積,也就是齊桓公齊國的面積)。

〈孟子.梁惠王〉疏引「井十為通」下作「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
夏商周的井田、戰車、軍制(縮水版) - 懷劍聽雨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里(裏)字,在金文里就分為:簡體字的里,表示田地長度單位,繁體字的裏,作房屋形狀,表示居住區域。本文也用此法加以區分兩種含義。

《尚書大傳》「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目目),三朋(目目)而為裏。五裏而為邑(也就是《管子》的部),十(5*2)邑而為都(2個正方形的《管子》的聚)。十(5*2)都而為師(也就是《管子》的方)。州,十有二師焉。」

邊長102.4米的份田,8*8=64個份田,組成1個正方形的鄰。《左傳》昭公三年:「齊(國)舊(制),四(進)量(度),豆、區、釜、鍾。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1釜等於64升),釜十則鍾(突然變為10進位是關鍵)。」

9個鄰組成1個正方形的裏,邊長是102.4*8*3=2457.6米。先周里、紂王里,約400米。周秦漢里,約500米。1裏的邊長,是6紂里,5周里。1商制的裏是四分之一個周制的成。一成100井,理論300家,周制考慮戰車路網多、商制沒考慮戰車路網少,除去路網、村寨、公田,還剩私田64井,200家,輪流出兵100人,一乘馬車4匹馬、三乘牛車12頭牛,春秋晚期推廣牛耕後,逐漸變為四乘馬車。

102.4米?8?10?3?103%(路網和溝渠)=25公里

128米?8?3?2?5?105%(合理調整的路網和溝渠)=32公里

128米?8?3=3072米也就是六周里

8?36=288也就是300人兩車,一國50車

一家16份,八家就是兩個64份地,1個都就是個32公里的正方形,10個都

《左傳成公二年》晉國在鞌之戰擊敗齊國後,要求齊國「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齊國居然拒絕「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詩》曰:『我疆我理,南東其畝。』今吾子疆理諸侯,而曰『盡東其畝』而已,唯吾子戎車是利,無顧土宜,其無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則不義,何以為盟主?其晉實有闕。」齊國的畝間小路都是南北向,只有少數東西向的主幹道,所以晉國不敢深入齊國。

《詩經·小雅·信南山》孔穎達《疏》引《左傳·成公元年》服虔《注》引《司馬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有戎馬一疋,牛三頭,是曰匹馬丘牛。四丘為甸,甸,六十四井,出長轂(攻車)一乘,(戎)馬四疋,牛十二頭,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戈楯(干)備具,(外加四頭牛拉的牛車三輛,輜重兵二十五人)是謂乘馬之法。」

《襄公二十七年(前552)》公與免余邑六十,辭曰:「唯卿備百邑(320邑,5乘,下卿的俸祿田),臣六十矣。64邑是一個甸(1乘,上大夫的俸祿田)

《周禮·地官·小司徒》鄭玄《注》引《司馬法》:「通為匹馬,三十家,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城),成百井,三百家,革車(守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

《管子,乘馬第五》「方六里(先周里、紂王里,約400米)命之曰暴(裏,正方形,pu,堡,六里鋪)。五暴命之曰部(邑,bu,三十里鋪),五部命之曰聚(正方形,25個暴)。聚者有市,無市則民乏。五聚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方(邊長102.4*8*3*5*4=49152米,也就是50公里,100周里,男爵領,所以叫方國,其食者四之一,100/4=25,春秋早期出兵25乘,也就是1個師),官制也。」

102.4米?8?10?3?103%(路網和溝渠)=25公里

128米?8?3?2?5?105%(合理調整的路網和溝渠)=32公里

128米?8?3=3072米也就是六周里

「官成而立邑:五家而伍,十家而連,五連而暴(五十家,64*9=576個份地,暴的面積是成的四分之一,一成200家,可見無誤),五暴而長。。。命之曰某鄉,四鄉命之曰都(男爵領的主城,邊長3里),邑制也。」

侯甸男采衛,城市大小 - 懷劍聽雨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邑成而制事:四聚為一離,五離為一制。五製為一田,二田為一夫,三夫為一家,事制也。」

這段明顯有問題

「事成而制器:方六里(暴),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馬也;一馬,其甲七(春秋後期,手工業發展、畜牧業發展,皮甲增加),其蔽[盾]五;乘,其甲二十有八,其蔽[盾]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車兩,器制也。」

《宜侯夨簋》

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

錫土:厥田[四]百[里],厥[乘]百又二十,厥宅邑三十又五,厥[井]百又四十。錫在宜王人[?]百又七[里]。錫奠十伯,厥[廬][千]又五十夫。錫[在]宜庶人六百又[?]又六夫。

古文的四是在三上加一橫,常常容易漏掉。

《國語·晉語八》(公元前541年)「大國之(下)卿(軍長,125乘),(俸祿)一旅之田(5乘)。上大夫(師長,25乘),(俸祿)一卒之田(1乘)。」

這是春秋中期了,西周早期,25邑為一卒之田,宜侯也才35邑140井,也不過一乘之地。

侯爵是小國一軍125乘,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400/3=125,一軍有五個師和五個後備師,所以賜1張紅弓給軍長、10張黑弓給師長,周以前,有軍有旅無師,所以叫旅弓而不是師弓。

其縣三百,是指有三個縣,具體見銀雀山漢墓戰國竹簡《庫法》「大縣百里」。
《左傳·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趙)簡子誓曰:「……克敵者,上大夫(馬車25乘,原下大夫,俸祿馬車1乘),受縣(100乘,其中馬車25乘),下大夫(馬車5乘,原上士),受郡(都,馬車25乘,大縣中的膏腴之地,或五十里的小縣,5乘),(中)士(馬車1乘),田十萬(酇,馬車1乘,100人)……」田加一倍或虛領改為實授。田十萬就是田十萬畝,畝百為夫,九夫千畝為井,萬畝10井,十萬畝也就是100井

田十萬 - 懷劍聽雨的文章 - 知乎專欄

《韓非子外儲稅》以子為上卿,乃進田萬頃。

上卿(俸祿)一成之田(25乘),有25*25=625邑,2500井,1井=6頃,一成=15000秦頃,但只是理論值,還要扣除城邑、路網。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諸侯不尊王?
  普遍上來講,大多數人認為是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沒落,諸侯強大起來了。特別是鄭莊公為代表的諸侯敢於和周王室正面剛,並且擊敗王師,讓王室在諸侯中的地位越發降低。但是我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因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諸侯或者當時的貴族士人,還沒有全盤接受強者為尊的價值觀。
  根本原因,我認為是諸侯對平王繼位的合法性存在質疑。都知道西周亡於幽王之手,但是幽王之所以亡國身死,直接原因是平王的外公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然後申侯在擁立平王繼位。所以在春秋的諸侯心中,平王是帶有弒父原罪的不合法繼位。
  這裡需要插一句,周幽王滅國,雖然是因為寵愛褒姒,但不是褒姒想看諸侯跑去拱衛京師的猴急樣那麼簡單。事實應該是,周幽王廢了原來的王后,也就是平王之母,立褒姒為後,廢掉平王的太子位,所以申侯才會引犬戎進攻京師。這裡一切都是為了政治利益,不存在誰是草包。

第二個問題: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楚國為什麼對中原的衝擊那麼大?
  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在資料上看來,沒有特別的原因。無非就是西周末期的周王軟了不給力,自身人口的增長以及騎兵作戰的優勢等等。關鍵在於南方楚國的強大。
  這個時期,恰好是楚國最牛逼的兩個楚王執政時期,楚武王、楚文王父子。楚武王有多牛逼呢?楚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還是自封為王,根本不鳥周王室。這時候看看其他幾個主要諸侯國。齊國,爵位是公;燕國,爵位是候;晉國,爵位是公;秦國,爵位是公;宋國爵位是公;爵位是公;吳國,100多年後才稱王;越國,子爵。所以楚武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非王室。也就是說,第一個敢於稱王在爵位上和周王平起平坐的人,就是楚武王,這點比鄭莊公還要剛。中國歷史上最先用縣制衝擊分封制的大神。楚武王、楚文王具體怎麼吹,詳情可以看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以上說明齊國的尊王攘夷是有市場的。

  基於以上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周王室需要一個強大而根正苗紅的諸侯,在重新建立自己的權威(不是周王室是草包,放著齊桓公強大,而是相互利用的關係)。而齊國是姜尚之後,在管仲變法之後,又變得異常強大。所以齊國既有戶口本,又有能力,放英超怎麼都得買個三兩億英鎊,這是很自然得事情。而齊桓公呢?稱霸,霸同伯,就是老大的意思。那你要當老大,總要周媽來給你正名。所以周王室和齊國相互利用的關係,就很自然的達成了。

  當然,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背景,就是管仲變法,齊國強大了,不然一切都是:然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管仲變法怎麼吹,這裡不需要贅述。關鍵在於齊國強大了,依然不能夠任性。齊國需要更強大。這就有點類似於做雜牌起家的富豪,現在要借認證,創品牌,制定行業標準了。所以齊國需要尊王攘夷咯。

  在當時發動討伐戰爭,或者滅國戰爭,是要受到周王室及其他諸侯的非議的。那麼就算你力量在強大,阻力也會逐漸逐漸增強。所以滅國戰爭、討伐戰爭是有,但是不能夠一直討伐或者一直滅下去。特別是連楚武王、楚文王這種南蠻,都能夠以中原之戰不義為借口刁難你。所以這裡有點類似於攜天子以令不臣,需要給自己穿上正義的外衣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以上說明齊國的尊王攘夷是有條件的、有必要的。


南蠻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推薦閱讀:

為何東南亞熱帶地區人很矮,而非洲大洋洲美洲熱帶地區人很高很強壯?
維吾爾族出過哪些人物?
你怎麼看藏族人?藏族人給你的印象?
如何理解「崖山之後無中國」?

TAG:歷史 | 民族 | 春秋時期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