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毛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策略的評價?
噗,這嵌套,是不是這個問題之後還會有「怎麼評價知乎用戶在問題怎麼評價本朝太祖皇帝對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策略的評價中的回答?」(^ω^)
毛澤東確實對用兵很在行,另外你引用鏈接里毛澤東評論的是作戰的時候如何布置兵力。看到 @蕭華 的答案我又看了一下題主引用的原文,關於主攻方向是否要直搗關中,只是作者自己的評論而不是毛澤東的評論,我的答案這裡修改一下。主攻方向諸葛亮出於各種原因考慮,選擇比較穩妥的方案,去割隴右,這是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的一貫思路,第一、四、五這三次大規模的用兵都有這樣的意圖。這個方案的優點是相對容易成功,和直搗關中比起來風險更小,不能說是錯,這個問題在知乎已經討論爛了。
如果堅持原來的主攻方向,即取隴右諸郡,毛澤東點評比較犀利的一句是「亮宜自臨陣」,討論的是兵力布置的問題。趙雲、鄧芝這支疑兵的派遣並沒有什麼問題,雖然很快被曹真擊破,但也實現了拖延曹真部的目的。倒是諸葛亮的主力進入隴西後有點縮手縮腳,急於收割諸郡。諸葛亮本人早就意識到封閉隴山道的重要性,所以才派了馬謖前軍到街亭。毛澤東認為諸葛亮應該親自帶大軍去街亭,與前來救援的魏軍進行主力決戰,這個方案還是不錯的。隴西州郡兵在城池裡自保有餘,但想出擊攻擊諸葛亮後軍或斷絕諸葛亮後路則能力不足,諸葛亮不必擔心前方作戰不利被包抄;而諸葛亮本人親臨戰陣一來人員增加,二來他對戰場比馬謖熟悉,不至於舉措煩擾,增加勝算;即使無法擊破魏軍也很難被迅速大破,若事不可成,及時撤退就是。毛澤東讀此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又在《魏紀四》就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事,作了眉批: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
太祖深諳兵法,這句話很有道理。
太祖沒有說諸葛亮要集中兵力,全力攻打關中吧。那都是作者自己在意淫而已。
作者自己意淫:諸葛亮沒有採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雲、鄧芝為一部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
呵呵,諸葛亮宣稱斜谷出兵,趙雲,鄧芝偏師一部是為了吸引魏軍主力,大將軍曹真,曹真其人詳情請自己百度或者知乎,漢中之戰,先後兩次擊敗劉備部將,圍攻過江陵朱然,後來諸葛亮二次北伐,曹真提前在陳倉布置,任命郝昭守城,諸葛亮屢攻不下。如果不是趙雲拖住曹真,恐怕不用等張郃,三郡恐怕都難下吧。
馬謖,王平一部,是為了抵抗張郃,諸葛亮在這一點,違規提拔馬謖,確實失誤,正常來說,如果是吳懿,魏延,應該會相持不下。另外一點,你認為魏延是曹真敵手嗎?子午奇計,極有可能被曹真識破,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坐鎮岐山,這是必然,因為三郡新降,諸葛亮肯定要招撫民心,如果處置失當,三郡復叛又會怎樣?第一、打下長安,潼關怎麼整?也可以分分鐘拿下么?
第二、曹魏能否長期跟蜀漢在關中平原對峙?(曹魏不急於求勝,只求耗…)
第三、巴蜀能否及時大量提供戰時後勤,隴西關中能否提供足夠資源考慮下這三個問題就知道了…
當然,如果你說潼關也能分分鐘拿下,那索性一路開無雙直接干到洛陽拿下曹睿就算了…
ps:好像重點沒說,進關中奪潼關不靠譜,但是封閉曹魏援軍道路割占隴西是可能的…前面有人說了,不綴述…其實我說的是即使取下長安也不靠譜…
只要每場戰鬥能夠以少勝多,天險都能如履平地推過去,滅曹魏下東吳那就跟喝水吃飯一樣容易啊…
唯一一點,街亭大戰魏勝在張郃進軍太快,快到諸葛亮和馬謖完全沒有意識到。與孔明識人,馬謖才誇這些戲曲戲謔不完全符合
不是應該等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曹魏與其大戰八年後,再出手拿下比較穩妥么。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考慮小的戰爭,考慮大局。蜀漢在綜合國力、兵力、將領方面都不如曹魏,或許在小範圍的戰爭中會有更大的戰果,根據史書上說,曹魏這次吃虧在毫無準備,所以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曹魏方面有些被動,有些震驚。但也僅僅是有些被動罷了。雖然曹魏幾個郡縣轉投蜀漢,也無法扭轉整體實力的差距。或許在相對不太重要的戰爭中會取得優勢,甚至往最有利的局面上說,直取關中以後,逼近長安。最後的結果也肯定是打不下來,這個最理想的狀態有點類似於關羽攻襄樊了。 不說攻下來的幾率不大,就算真攻下來了,也守不住。而且,在直逼長安的時候,關中肯定不穩。最後還是要撤軍,而且關中無險可守。最後還是要退守漢中。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諸葛亮的北伐,是註定就不可能取得軍事上的成績的。關於毛大大的說法,我個人覺得他只是單純的從軍事上考慮了。
我反而覺得關羽攻取襄樊的時候,蜀漢方面遣使入吳約定平分襄樊(可以打贏了再翻臉嘛),然後雖然得漢中,只得地不得人,但是關中有人有地啊。而且還是盛產戰馬的地方,如果襄樊戰役牽制大批曹軍,漢中出兵直取關中,又有擅長帶領騎兵的馬超(而且讓馬超打曹操,那肯定跟打了雞血似的),讓曹操後院失火,曹魏出兵救援西涼的時候,留守漢中的魏延走子午谷速取長安。然後據守潼關。等蜀漢坐穩了長安,才算是真的有了取天下的可能,這也是我個人認為,劉備可能統一全國的唯一機會了。
長安從漢初,到唐末,是整個關外防守體系的中樞,依靠渭水,徑水,大散關,潼關及函谷關於一體的防守體系,長安城的主要作用也就是給各關隘提供補給,維持整個防禦體系的運作。還沒拿下隴西,就想著拿長安,這是為什麼?給魏圍點打援的機會?
很多像題主一樣的人,不知道遊戲玩多了還是怎麼的,完全不懂古中國城池、關隘、地勢對於戰爭的影響,只知道斷章取義,妄談各種戰略。你們這個樣子,不行的
你集中敵也集中,很難發揮,況且還有平原上的面對敵人騎兵/
不用太在意,太祖對軍事再內行,對三國史也基本上算是外行,基本上就是演義熟讀、三國志粗讀的水平;其次,太祖對軍事的內行也是有偏科的,比如最簡單的,太祖對冷兵器戰爭的概念必定欠缺,太祖自己臨陣指揮好像也沒有什麼很厲害的地方嘛。
太祖還說過【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完全就是在放屁。
首先,除了入川戰役勉強可以算劉葛關三分兵力,其他什麼時候三分兵力過?諸葛亮本身就是劉備系統的人,標配就是劉備出門打葛亮在家鎮,按太祖的腦洞莫非曹操荀彧也是二分兵力?
其次,劉邦、韓信、彭越也是三分兵力,按太祖的腦洞那還是劉邦蕭何韓信彭越四分,分的空間跨度比蜀漢大多了,咋沒敗呢?
太祖對三國發表過的評論多了去了,很多僅代表他自己的腦洞思路,參考即可,沒必要當真。
順便說幾句題外話。太祖獲勝的政治路線基本和蜀漢(尤其是葛亮)設想的統一路線相似,太祖因為沒有認真研究過三國史,所以沒有發現其中的精妙之處。
這條政治路線就是:作為相對弱勢一方,以高度獨裁+准軍事化路線平推貌似強大然而派系林立、內部傾軋嚴重的敵人。
對比一下內戰時期國共雙方的軍事體制、政治結構,熟悉三國史的再對比一下葛亮鐵腕統治下的蜀國政治環境、軍隊建設,以及同期魏、吳兩國的的政治軍事結構,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夷陵之戰後東吳的發展是怎樣的?
※諸葛亮城門上唱空城計的時候怎麼沒人射他?
※諸葛亮有哪些政敵?
※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
※如果劉備真的聽從諸葛亮之言,從垂死的劉表手中接過荊襄九郡,那劉備是否大業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