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文姬歸漢?
在有了兩個兒子的情況下,蔡文姬還是毅然回到了中原,如何評價?
沒什麼好評價,笑什麼,你們都是漢國人。
匈奴內附漢國三百年,本來就已經是漢國人。東漢時監督匈奴的漢官甚至有罷免單于或拘捕單于的權力。黃巾之亂以後中山太守張純聯合烏丸作亂,為禍中原,烏丸在劫掠各地人口十萬之多。當時中央還想調動匈奴去協助鎮壓,匈奴卻在那時發生內亂,中央政權支配力下降也無力介入。
接著就是群雄混戰,匈奴與黑山賊、白波賊聯合洗劫中原,蔡琰正是那時被劫走。戲劇《文姬歸漢》唱:滿目中蔽塵沙已到胡地,要與那匈奴國說明是非。——很多人以為蔡琰被擄走到異邦怎麼也應該是蒙古地區。然而,當時的匈奴人只是一群太原人和山西人,匈奴搶劫肯定有罪,但是漢人張燕、楊奉等人也幹了。匈奴屬國與州郡不同的只在於行政系統,比如一種是被冊封的藩國,一種使用州郡制度,大致是漢代少數民族自治區和行省的區別。
《文姬歸漢》的故事一開始沒有那麼多民族矛盾深層的含義,隨著歷史發展這個故事被許多人借題發揮,才有了許多解釋。有人認為蔡琰被匈奴擄走再被曹操贖回,是胡人對漢人進行傷害最終蔡琰得到解脫。有人也把此事認為是漢人和胡人終於和睦共處。蔡琰歸漢最大的歷史價值是她整理了蔡邕的藏書,對中國文學有重大意義。
《文姬歸漢》戲劇中的戲詞除了歸漢一事屬實以外,幾乎就沒有符合實際情況的描述。比如文姬唱:「我生不辰逢離亂,幸叫生入玉門關。」——文姬連秦長城都沒出過,更別說是敦煌的玉門關了,九原呂布才是真正的關外人。整段戲唱的儘是塞外的黃沙、草原,在戲劇中護送蔡琰回國的李成是看守「昭君墓」的人,蔡琰回國前還順便拜祭王昭君。這王昭君遠嫁於塞外草原,跟白波賊一起混的匈奴真走不到那麼遠,蔡琰到底怎麼去拜昭君墓?文姬歸漢其實只是從太原一帶到了冀州鄴城。
東漢末年匈奴活動地區
曹操分匈奴五部後匈奴活動地區
長城地圖
說白了,蔡琰就是被漢國的武裝勢力或者割據政權擄走。在曹操恢復中央威信以後,自然而然把脫離中央統治的匈奴重新納入漢國統治。這與宋、明時期對遼、金、元、清那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是一回事。《文姬歸漢》是從元代、明代、清代創作和演變出來的戲劇,當時中原人與北方游牧民族政權矛盾不休,這個故事借用蔡琰表達女性在番邦不屈的氣節以及描述胡人對漢人傷害的憂愁。
這事要放在東漢就只是很尋常一件人口劫掠事件,軍閥與軍閥之間奪取人口為生產力司空見慣。諸葛亮北伐時將人口遷入蜀中,孫吳和曹魏南北交戰,互搶人口事件時有發生。豪強大族會壟斷人口為自己種田,發展莊園經濟,官家貴族也會擁有家奴。再提一個著名的人販子張飛,強行把夏侯淵的女兒帶回家,這情況與蔡琰被劫走差不了多少。由於夏侯小姐和蔡琰有身份,所以待遇會好一些,尋常家女子被強暴就是強暴了,連名份都不會有。因為是漢人的故事,於是張飛和夏侯小姐經常被改編成超越敵對陣營的愛情故事。
《江表傳》記載:「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二喬在亂世中被孫策、周瑜所納何其幸運。比起來袁術強行霸佔了國色的馮氏,最終又讓她被害死,良家女子在亂世中就是軍閥、強盜的玩物罷了。
東漢末年,烏丸、匈奴、鮮卑、羌族趁機為禍漢國是實情,更多人忽略了張角、馬相、區星、張純、韓遂、韓暹、會稽人許昌等難以盡述的漢人幹了些什麼事情,更別提各路軍閥也都干著相似的事情,這些現象與後世人們理解的民族矛盾沒有什麼必然關聯。
至於說到怎麼看待蔡琰離開兩個孩子,我覺得蔡琰的情況更像《嫁給大山的女人》中的故事,現在的中國拐賣婦女事件仍然還很普遍,這其中也牽扯到許多社會多元素問題。比如有些女子家裡本來就窮,被拐去做別人老婆反而生活過的更好。也有被當做禽畜般囚禁起來,過著不人不鬼生活的女子。但我認為蔡琰離開自己孩子沒什麼不對,她本就是劫走的世家女子,這事情在道理上就說不過去了。如果用孩子將這種現象合理化,就等於人們對法律和道德的蔑視。曹操這人其實還是注重名聲和法律的,只是生逢亂世也做了許多極端的事情。
放到現代也一樣,無論有什麼情理,至少應該有一套針對性的管製程序來消滅拐賣婦女的現象。有些被拐婦女表示不恨拐賣者或購買者,這就是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最好就是有外部力量介入。難道張飛把夏侯小姐抓走,讓她與父親、兄弟分離多年,讓她女兒當了皇后就能補償得了嗎?張飛的女兒被星彩無慘就是他報應。
好像扯遠啦。曹操贖回蔡琰的背景時間是建安二十一年,當時的匈奴莫說還算一個國家,就連一割據政權不算了。曹操囚禁了單于呼廚泉,把匈奴分為五部而嚴格管制,並且將大量匈奴改漢姓,編入了漢族,匈奴名存實亡。同一年烏丸叛亂,裴潛孤身進入烏丸屬國(在幽州境內,不在關外)安撫了烏丸情緒,釋放了被劫掠的人口,裴潛在秋後算賬,懲治了違犯之人。曹操、曹丕時期都採取胡、漢分治的方式,但對少數民族統治沒現在這麼亞克西,因為曹氏可以名正言順的使用暴力鎮壓,而曹操屠柳城早已經讓北方民族嚇出了陰影。(南方人也嚇出了陰影,所以才隨劉備逃亡)
自此匈奴生活、制度、教育與漢人已差不了多少,劉淵與漢人一樣拜名師,學習諸子百家,對古籍經典無所不讀,內附的烏丸、鮮卑也進行著農耕生活。更有意思的是包藏禍心的劉淵正仰慕漢朝歷代開創功業的帝王......我覺得他如果不是讀太多書就不會成為想要一統天下的大魔王。另外在血統上,劉淵有可能是劉邦的後裔。劉邦把女兒嫁給冒頓和親,後來他這一支內附的匈奴部族以劉為姓,劉淵稱帝時奉劉禪為先帝。
題主和這個問題下許多答主都想借題發揮,動不動就嘲諷民族關係,全是些意識形態鬥爭的玩意。當時根本就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何談什麼漢民族情緒。漢朝人瞧不起少數民族是歧視他們的文化水平低下,還有許多階級因素在裡面。後來中國人多次受辱於外族才產生了天朝大國與受害者糾纏不清的情緒,漢朝人對少數民族的心態就是「我們是你的爸爸國,孩子們別鬧」,宋、明之人對少數民族政權的心態是「雪恥、報仇、屈辱、漢胡勢不兩立」。
從歷史上文姬歸漢的故事到戲劇文姬歸漢故事就足以看到不同時代之人的精神層面,至於說現代人嗎?我以為現在高等教育已經普及,發達的互聯網能令眾人有更開闊的見聞。可是依然有許多人看待民族問題採取極端的態度,可能是近代中國被外國日本侵略,給中國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傷痛,再加上抗日神劇每天打雞血,貼吧、微博、QQ空間進行愛國主義宣傳,令太多人放棄從多面性思考民族問題了,每個人只用固有觀念去思考,原本挺簡單的故事在千年以後變成人們夾帶私貨的工具。
被拐賣的婦女生多少個都應該回家
文姬被擄,而後歸漢,象徵意義大於現實意義。對於曹操和漢廷來說,這表明一度衰落的大漢王朝又恢復雄風了,可以有效地管控胡族部落。匈奴願不願放,都得放;文姬願不願歸,都得歸。
文姬是蔡邕之女,享有才名,象徵著文脈,贖回編修漢籍,既可對故友有個交代,亦可收士人之心,何樂而不為。
文姬的命運是很悲苦的。這不僅在於她生逢亂世,飽受流離之苦、思鄉之苦。更在於她內心充滿矛盾,不歸漢則埋沒父志及自己的才華,歸漢則母子分離,生死不知。《胡笳十八拍》很好地表達了文姬內心的矛盾和決絕。
有時我在想,二子為何不得同歸?是匈奴不願放,還是漢廷不想要?個人以為,或許二子在某種意義上象徵著大漢的恥辱,是漢胡矛盾或差異的表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前兩天玩了玩三國志13 朋友不是追貂蟬的 就是娶二喬的 但我娶了一遍又一遍的蔡文姬
常流涕兮眥不幹 薄志節兮念死難 雖苟活兮無形顏 惟彼方兮遠陽精
不想讓你受這些磨難 不想讓你與二子訣別 不想讓你最後嫁一屯田都尉 不想讓你蓬首徒行為請罪
給了很多言情小說家意淫的空間╮( ̄⊿ ̄)╭
人家匈奴人也是正兒八經的大漢子民……
漢朝的月亮最圓。
那時候文姬都多大年紀了。。
蔡文姬這種情況和被搶到深山裡做別人媳婦差不多的。。別說有2個兒子,有20個兒子。能不回家嗎?
這種事情有什麼好評價的。。。。想太多
丞相破鄴而不納甄姬,此予之未解一也。
丞相與蔡邕相識於微時,重金贖其女而使別嫁,此予之未解二也。
(#不近女色曹丞相# 系列)二次拐賣
曹魏又多一位人妻
別看了,你只要知道古代不能得罪搖筆杆子的就對了,並且要交好他,秦始皇得罪了,你看看,「焚書坑儒」←_←歷史的真想是道士騙了秦始皇的錢,讓秦始皇生氣的殺了一批道士燒了一批書,不知道是不是殺錯人了還是燒錯了書,結果就「焚書坑儒」了。另一個更可憐,看看曹操,課本上的評價是什麼,「三國演義」←_←的評價是什麼,延伸到戲劇的評價是什麼。
老家人民上個圖,家鄉街頭的文姬像[img=1041150854]
我才發現,回答的少都不會有人給你贊的。
難道不是給蔡小姐創造一個人妻的設定
曹操沒打算連孩子一塊贖。
你看去吧,自打贖回來許給董祀,曹操怎麼那麼樂意上那學習去呢。一領兵打仗先上這轉一圈。
特別三國演義,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等一系列段子。
這是人妻控又發作了。不回家可以嗎
按匈奴人爹死娶媽的習俗,蔡文姬這高逼格的文藝女青年能接受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