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是否有性別歧視的成分?孩子是否可以叫母親的父母「爺爺奶奶」?這麼做是否矯枉過正?
問題最初來源於微博「神奇吐槽君」的一篇投稿,在「神奇吐槽君」和「北美吐槽君」那裡引發了國內粉絲與留學生粉絲的討論
參與討論的人中有反對也有支持,雖然題主認為稱呼「外公外婆」也好,「爺爺奶奶」也好,全憑個人自由,不過知乎上似乎還沒有相似問題,希望聽一下各位知友對此問題的意見
問題補充:
補充一下那位PO主的吐槽內容
看到問題下也有些回答跑偏,這是題主我的責任,沒有說清楚,原PO家那邊的稱呼是「外公外婆」,所以這裡只討論「外公外婆」這個稱呼,「姥姥姥爺」、「阿公阿婆」等稱呼可以不用考慮。
話說這事跟題主木有關係啊,吐槽君原PO不是題主。。。在下只是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比較好奇過來問問而已,攻擊題主,說題主道德綁架神馬的的拜託先看清題。。。再強調一遍,題主認為怎麼稱呼完全是個人自由,只是希望看看各位知友的看法……
大家都互相叫「同志」吧,省事兒。
依我看這不是跟誰姓和叫什麼的問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自由選擇。
最讓人警惕的地方是,男方之前假裝答應女方的要求,等木已成舟了才說「啊當時以為你開玩笑的,哪知道你真是這麼想的。」
這已經不是言而無信的問題了,這是男人根本沒把你當成和他平等的人類,抱著「女人嘛頭髮長見識短,婚前哄一哄就行了,反正結婚以後她也不敢怎麼的,離婚吃虧的還是她」的想法在對待你。而且你看,即使現在他也在用「我以為你當時是開玩笑的」這種話在哄騙你。你根本就沒被你男人當人看,你在你男人眼裡就是低等的,愚蠢的,不配他為你妥協的,這才是你應該不開心的點。謝邀。
先說定論,把這都能看做歧視的話,非要讓人改口,不僅矯枉過正,而且很傻缺。不把「外公外婆」喚作「爺爺奶奶」,純粹是是基於事實的描述。正如同你不能把白狐說成是黑狐,不能把黑狐喊成白狐。不能把地球大氣層以內的空間喚作外太空,不能把外太空喚作大氣層。
在並不遙遠的過去,出生在中國的孩子,是和爺爺、爸爸這一家生活在一起的,住在同一個屋檐下,即便分爨,也是緊挨著,再遠不出村。而在外面,孩子當然也有自己的祖輩,因此喚作外公、外婆。
現在你說時代不一樣了,非混起來,把外公外婆喊成爺爺奶奶,也不是不行。但請你記住,外公外婆這個稱呼,本身並沒有任何歧視的成分,是中國古代人不想把「外面」叫做「裡面」導致的。
你還得知道,很多地方並沒有外公外婆這種稱呼,歷來都喊姥姥姥爺。你看「姥姥姥爺」,就不帶「外」字了,一時也抓不住什麼把柄。這兩個詞的民間創造,和外公外婆是一樣的,加個「女」字旁,是為了區分而已,這樣一下就能知道你是在說你生養你媽媽的那兩位老人,而不是生養你父親的。當然,有些地方把爺爺喊作「老爺」,這就和「姥爺」同音了,導致很多時候需要確認你到底是在說你的外公,還是在說你的爺爺,相信有很多同學有類似的經歷。我不反對把外孫喊作孫子,也不反對把外公外婆喊作爺爺奶奶,但請你相信,一旦你這麼做了,肯定還會生出其他幺蛾子,比方說孩子還得這麼形容他的外公「我媽媽那邊的爺爺」,再說一遍,我不反對任何雙方都樂意的叫法。但任何一件事你寫這裡,句子最後加一句「是不是對女性的歧視」,是很病態的,是需要去人民醫院做檢查的,但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是醫院,也是分內科和外科的。
我實在忍不住了,這個問題最大的原因不在於孩子到底和誰姓,怎麼稱呼女方父母,而是在於哄騙。
若婚前他們沒討論過這個,那這單純只是一場混戰而已。問題是婚前男方主動詢問過女方,女方也給出了清晰的回答。而男方在明確知道對方觀念與自己不符的情況下,卻沒有給出回饋。而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女方婚後會改。這說明男方根本沒把女方的意願當回事,而是認為先把婚結了,婚後可以改造對方,可以掌控對方。這是傲慢、自大,也可以說是坑人!
甚至說難聽點就是「生米煮成熟飯,結婚後你還能翻天」的嘴臉。
我們也舉個例:女方婚前問男方要孩子嗎?男方說當然要。女方不表達自己的觀點,就這樣結了婚後,女方說我是丁克,你要生孩子我們就不在一起過了。
女方是不是哄騙?
婚姻這事,很多時候沒有對錯,是倆人的自由契約,合則結,不合則分。自己主動詢問對方,而對方也給出了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清晰回答。卻引導對方簽這個契約後自己再反悔,不是哄騙是什麼?
比如兩個人合夥,一個人問另一個人,合夥之後某事怎麼處理,對方清晰給出了對自己觀念相悖的想法,但你卻不發表意見,直接決定合夥了。合夥後你又不同意這個,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會和你混戰。
還有知友說不和男人姓,男人有非議,有損失。女人沒有!
這樣認為的男人,你們認為自己損失了什麼,那女人就同樣損失了什麼。只不你們建立了男權社會強制規定了就該女人來損失,所以你們無視女人的損失。而且你們使得女人受到是整個群體的非議。
女性所受的歧視,這些也包括在內。
哦,你們又說看重這個這是糟粕了,既然是糟粕,就一起破除啊,自己當寶貝緊摟在懷裡,卻對過來要和你平分的人說這是糟粕,你可不能要。是當自己太聰明了,還是當對方太傻了?
………………………………
另外,那些非說「外公」、「外婆」沒任何歧視的人,是你們在無視。這個問題本身就涉及到語言社會系統對女性的歧視。「外」是說女性是外家,同父系才是一家,母家是外家,你們為什麼非要掩飾。
只不過語言使用到今天,現在也許使用時並不在意這個意思了,但不代表他沒有。就和「嫁」、「娶」一樣,帶著強烈的不平等意識。但現在很多時候使用時也並不用來表達這種意識,但你不能否認他的存在。
不過就我個人而言,管女方爸媽叫爺爺奶奶,真沒必要。但這隻能我說給自己聽,我無權說給本題中的女主聽,因為這是她的自由。這討論的是怎麼稱呼女方父母,關男方什麼事,又不是討論怎麼稱呼男方爸媽,男方那麼激動幹什麼。男方可以不接受,但並不是像某些答主那樣說的只是女方過激,因為男方同樣過激!
………………
本答案評論區,那些上躥下跳的直男癌還真是可愛。當女性與你想像得不一樣時,又說不出道理時,只能以「女權癌」來攻擊對方了。當然,我不需要你們來認可我是不是平權,你們沒這麼重要。
你們認為我女權癌,那我還就女權癌了,不服來咬我啊。說我仇男的,你這種男我還真仇。也對了,你都管我叫「癌」了,我們不仇嗎?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值得討論的。
要談語言所涉及的歧視,有必要區分外公外婆這樣的詞,和婊子支那黑鬼這樣的詞。後者在使用時,會包含及傳達輕蔑、鄙夷的態度、情緒;粗略地說,它們首先是貶義詞。並且這種貶義有明確的「發出者」與「接收者」。而前者既不含貶義,也沒有辦法建立A(使用者)歧視B(所指對象)的簡單關係。這是爭議的根源之一。
賢良淑德是褒義詞,但是個男權色彩濃厚的褒義詞。這一點並不因使用者的本意是誇獎對方而改變。
此類語彙,不是具體的某個主體在輕視具體的某個客體,而是另一種廣泛的、瀰漫的、巨大的輕視的投影。它們一方面誕生於制度性歧視的社會語境之中,好比大雪後留下的冰凌,是果而非因;另一方面,又是固化既有觀念的水泥,參與砌成了男權意識形態的大廈。
這兩方面的性質,與使用者的個人初衷全然無涉。基於此,我們或許應該避免它們「含有歧視」這一令人誤解的提法,但我們可以承認其與性別主義(sexism)存在關聯。
——但並非全部。地域之間的不均衡也是導致爭議的原因。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普遍認為「親孫就是比外孫親」,那麼扭轉這一稱謂習慣的努力,對於性別平等確實是有意義的。
我們這稱呼:家公 家家/家婆。。。
http://wapbaike.baidu.com/view/1206945.htm?bk_share=qqbrowserbk_sharefr=lemma我們都叫姥姥姥爺
謝邀。
其實這個問題有分兩層來看,分了就簡單多了。
第一層,親屬關係(kinship)。這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語彙(vocabulary),不同的稱謂都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各部分互相協作的體系。外公外婆的意思也明確,就是『外』。這個稱呼所在的kinship就是從夫從父,以男性家族譜系形成的一個系統。所以母系的家屬就是『外人』。現在的婚姻關係,也都在這個大系統里繼續,從夫對偶婚,當然也會面臨這樣的稱謂。維持還是不維持這種關係,太有利害了,所以評論里說的『稱謂無所謂』是純粹錯的,就是因為太有所謂,不然跟誰姓還需要提出來說么?
第二層,放到現在的需求來看。當然是歧視,而且是明確的、無存疑的歧視。從夫對偶婚和從父從夫的親屬關係里,女性一方是絕對的次等,是男性這個家族的所有物,女人自己對孩子是沒有署名權的。這是一種非常古老又傳統的關係,就跟奴隸制度一樣,對平等有訴求的人有打破這個關係的訴求,我覺得太正常了。所以這件事放在私人領域來說,就是這對夫妻的觀念問題——男方想維持這個體系(很正常,他是生育的得益方,女人的孩子等於是『為了他和他的家族生的』,屬於他的後代),而女人想改變這個體系(孩子是為自己和自己的家族生的)。
孩子跟誰姓這個問題,其實在知乎已經被討論很多次了,大多數在私人領域,例如某對夫妻對這個問題有分歧吵得不可開交。要我說這種觀念問題太基礎,何必在一起將就呢?所以其實再有男性來說婚姻在於愛和付出,留個心眼,問問他這個問題,看他的反應,其實就很明白,從夫對偶婚,不論在哪個時代,以哪種形式,最大受益者都非常明確。
以後都叫長者吧,尊稱,有禮貌。
建議所有的姓氏都造兩個字,一個男字旁,一個女字旁,比如,王,分為男王,女王,不然有些姓氏是女字旁的,像姚,姬,姜,我一個男孩憑什麼用女字旁的姓?!分開來,男孩用男王,女孩用女王,不偏不倚。哦對了,「姓」,這個字憑什麼是女字旁?改了改了。
瑪得覺得自己要智障了。
題主的問題,要分對人和對事兩個層面來答。
對人,兩人婚前討論過這個問題,但顯然男方沒有上心,導致交流沒有實際效果,男方有責任。僅僅因為男人的面子問題反對二孩跟女姓,反對叫女方父母爺爺奶奶,男人理虧。
對事,孩子跟誰姓,法律上是雙方均可,具體由父母決定,孩子長大了自己想改也可以。所以沒什麼該和誰姓的話,純粹是雙方商量著來,作為夫妻,這點事情都解決不了,別人也沒辦法幫忙。祖父母輩稱謂問題,之所以會普遍存在雙方的差異,是因為確實有別,而中國傳統又特彆強調親情關係,所以為了指稱上有所區別,減少混亂,給了不一樣的名稱。為什麼叫外公外婆呢?我認為是和誰一起生活的問題,傳統上是和男方父母一起生活,所以爺爺奶奶是自己家人,外公外婆是另一個家庭的人,「外」字很好理解。現在的中國,夫妻獨立生活很多,但是和男方父母一起生活的也還是很多,和女方父母一起生活的卻很少,所以這種區分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說有存在的土壤。等到哪一天,這種土壤不存在了,稱謂的區別也自然會消失,你看歐美國家通常都不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各有各的家庭,他們也不用區分是自己家人還是別人家的人,有些甚至可以直呼祖輩的名字,完全不用煩心是叫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都是grandma, grandpa。語言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規律,這一點不用操心。所以女方的家鄉如果真的是有這個習俗管外祖父母叫爺爺奶奶,那就這麼叫唄,支持,至於說話間因指稱混亂導致信息傳達不暢,就自己花時間解釋一下吧,也不費力。
對了,我們這邊是管外祖父母叫舅爹舅奶,祖父母叫爹爹奶奶,這個「舅」字也是因為通常外祖父母和舅舅一起生活。吐槽者說她生活的城市大家是習慣兩邊都叫爺爺奶奶的。
也就是說,不是她突發奇想,而是兩邊老人都稱為爺爺奶奶是她那邊的習俗。
而且婚前吐槽者老公問過,她是明確表達過她的立場的。
所以這事兒就是男方不尊重女方家鄉習俗並且沒有認真良好地溝通造成的,跟女權有什麼關係?
這鍋女權不背。
換過來舉個例子,女方問男方以後孩子管兩邊老人叫啥,男方說兩邊都叫阿公阿婆,我們這邊都這樣,女方說不行只有我這邊可以叫阿公阿婆你那邊必須叫爺爺奶奶。諸位,什麼反應?【特么我孩子叫我爹媽叫啥還要你管?】
那麼「後媽」、「繼母」這些個詞兒是不是也有歧視,為什麼不給改成具有正面意義的「新娘」。
我支持都是叫爺爺奶奶。(僅代表我自己的生活經驗)
與女權無關…(現在不能是激進的女權主義已經成為知乎的政治正確了嗎?恕我直言,不能容忍不同聲音的平台藥丸,雖然我的回答與女權無關。)
我必須把這一句放在開頭了: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叫「姥姥姥爺」的習慣的,最起碼我頭一次聽這個稱呼,肯定不是現實生活中。而且疑惑了很久「姥姥姥爺」是什麼?
要瘋…再次聲明,僅在我的生命體驗中,我是叫爺爺奶奶的。
別人家的情況,你們請各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只要皆大歡喜,你們愛咋叫咋叫。
什麼都叫爸媽都叫爸爸這種無腦言論恕刪評論。
以下是正文:
我從小都是外公外婆帶大的,一直都只叫爺爺奶奶。
你們覺得叫外婆沒有歧視是吧?
在農村有句俚語:
外婆帶外孫,恰如放風箏。
意思就是說外婆和外孫不親。
從小到大,我周邊的鄰居樂此不疲的會來問一個問題:
你更喜歡你家黃奶奶還是這個奶奶(外婆)?
你是個外人,你奶奶(外婆)不應該帶你。
你以後要多孝順你奶奶(外婆),你家親奶奶都沒帶你。
我外婆有時候也會假裝抱怨說,你當然是跟你奶奶親。畢竟我倆之間隔著個「外」字呢。你看你高考完了電視台採訪你,不是你家黃奶奶坐在桌子前跟你一起上電視么?哪有我這個外婆的份?
我小時候跟舅舅家小孩吵架,我說你當然是護著你自己孫子啦,我是你外孫女。
外婆當時挺難過的,她說:我一直把你當親孫女帶的。他們倆(倆舅舅家兒子)哪個有你這樣的待遇。
所以我為了不讓她這麼想難過,我都只叫她奶奶。
兩個奶奶在一起的時候會加上姓或者居住地加以區分。
你說我外婆別彆扭扭,只為了讓我叫她奶奶這個是女權嗎?
我外婆連小學都沒讀完,她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是女權。
她只是希望她的孫輩跟她之間更加親近,這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再補充一點吧,嚴謹一點。
各個地方的叫法是不一樣的,我看了各個答主的答案,有的說是叫姥姥姥爺,有的說是家婆家公。
我就事論事吧,我老家那裡對於母親的父母是明確有「外」字在裡面的。
外婆——外婆奶奶
外公——外婆爹爹(爹爹讀音在我們那裡意思是爺爺,不是爸爸)
這個就很奇怪了,這是個偏正短語吧,用「外婆」來修飾後面的奶奶、爺爺。
你說老人們能不覺得見外,生分嗎?
補充:
人類學家摩爾根:親屬制度的變遷未能來得及跟上家庭制度的變遷,現存的親屬制度是對於曾經的家庭制度存在的反映。
的確,外婆,外公這個稱呼體現了嫁女之後,女性與原生家庭的脫離。即俗話說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並且,不僅女兒被看成是外人,女兒所生的孩子也被看成是外人。
在我們尚未流行小家庭制時,大家庭制是明確以男性成員為家庭依附的。
即便是在現在的核心家庭模式普及的情況下,曾經的男性為主的家庭觀念仍然留存下來。
至今,仍然有很多家庭為了過年去哪家過年而爭吵,這就是大家族破裂核心家庭取而代之的一個典型問題。
你不得不承認在普遍的社會條件下,這個情況是存在的。
我在學社會學的時候,周飛舟老師說過,社會學要求你把觀察到的東西,放到一個特定的情境和背景中去,用結構的維度和歷史的維度來審視它。
任何一個文化現象、社會現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有些事情,我們在解構一個稱呼的時候,不能光看它的詞義,更應該看到的時候在這個詞的運用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是一個怎樣的現象。
不要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這是知乎的一大無形準則。
有的人認為這些詞不是歧視,只是因為沒有接觸到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歧視。
你沒有看到的,不代表它就不存在。我所看見的,也並不是普遍存在的。
我希望我們都只是就事論事,給每個故事一個特定的背景。
我知道的是我所在的地方存在的問題,如果你所生存的地方沒有,那麼我是非常羨慕你的。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PS:
By the way,反正叫男方的父母還是為爺爺奶奶,何必糾結如何叫女方父母的稱呼呢?
難不成,真的親疏有別才這麼斤斤計較?
我們作為小輩可以不care,不認為稱呼裡面有親疏,但是老人們怎麼看待別人的閑言碎語?
大家說的這麼開心,我也來補充一下好了。
外公外婆這個詞確實是含有男女不平等的成份的,古代從夫居,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對於她父母她就成了外人,古代外公外婆當然沒有爺爺奶奶親,因為姓氏都不一樣,不算是一家人,有句俗話「外孫是姥姥家的狗,吃飽就走」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現代,男女平等,不再有傳統的嫁娶意義,改改稱呼也可以啊。
有人說,何必呢,這是傳統,名字不就是個代號嗎,你們就會弄那些沒用的,可是我要說:平權就是從每個小事中體現出來的。
如果你認為一個稱呼有什麼大不了的,幹嘛要改,那麼一個稱呼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們為什麼堅決要維護呢?
校醫院老師給我們講課,說有得了老年痴呆的人覺得這名字不好聽,有歧視色彩:「一說你得了啥病啊?老年痴呆!別人就哈哈笑,病人聽了心裡特別難受」老師說改成【年齡相關性認知功能障礙】就會好很多。
沒有什麼是不能變的,從每個小事上都能體現出我們的社會是否更加尊重每個個體。
為什麼女人都討厭【婦女】這個詞?可能男人覺得沒什麼,你們真矯情。
婦,服也(服從丈夫公婆,服侍丈夫公婆),從女持帚洒掃也(表示一個女人拿著掃帚清掃庭院,引申意為生兒育女,照顧公婆,服侍丈夫)
——《說文解字》
每個字都是有它的含義的,也許我們意識不到我們說這個字的意味,可我們潛意識可能已經懂了它的意味,婦女——你要幹家務。外公——是外人。這也正是為什麼很多女性討厭被稱為婦女的原因吧。
所以我覺得這位女性提出不叫自己父母外公外婆是完全正當合理的要求,不是她瘋了,或者她有病。
以上。
撇開話題里的案例,稱呼只是建立在家族上的,由於我國是父權制,所以家族的聯繫是在男方,所以才會有內外之分。
如果說要有性別歧視,這個圈子繞的有點大,所以才會令人覺得「過敏」。
如果說沒有,卻也是難以迴避這麼多問題的存在。
關於各地是不是管外公外婆叫外公外婆這種爭論,個人覺得無意義。叫姥姥姥爺,少了那個「外」字,就能迴避這個問題了么?我們還管爺爺奶奶叫「阿爺」「阿娘」呢,難道是為了聽起來像叫爸爸媽媽?
叫什麼主義不重要,內核是什麼主張才重要!我連媳婦的媽都稱呼你媽,因為之前實在有太多次媳婦說「媽媽今天xxxx···」「哪個媽?」
分不清啊大哥
我們那個地方的方言,不叫外公外婆,也不叫姥姥姥爺。
怎麼叫呢,"翻"成普通話就是「舅爺」,「舅奶」。
從小到大都是方言叫的,從來沒細想也沒覺得違和,本地孩子也沒有跟爺爺奶奶親,跟「舅爺」,「舅奶」不親的的傾向。
只到我寶寶出生,有一次岳父岳母問我,你們那孩子怎麼稱呼外公外婆,我才把這套叫法「翻成」普通話告訴他們,說完我就尷尬了,才發覺「這稱呼怎麼聽起來像是喊一個拐彎抹角的親戚啊」。
他們當場也有點蒙,那「實際的舅爺和舅奶你們叫啥?「
我當然明白他們說的啥,囧囧地解釋「那種就具體地叫大舅爺,二舅奶什麼的」。
他們:「哦」。
我想了半天,根源來說,「舅」代表一種母方來源的親緣關係,類似「大舅子」中的舅?那合起來就是「舅奶」和「舅爺」。抑或是我們當地人覺得舅舅最親,這裡的稱呼就是「舅舅他爹」,「舅舅她媽」的意思來表達小孩外公外婆?
另外什麼「舅爺爺」和「大舅爺爺」的稱呼也能解釋地通。有些地方人稱呼親爹就是「爸」,叔叔叫「二爸」什麼,大概是類似道理吧?
所以呀,很多我們叫喚了多少年的稱呼,真心不能較真,較真了你真解釋不清是不是骨子裡涉及歧視。古代交通不便,同一家族的人都是群居,一個村莊的人往往是一個祖先的,為了族群的健壯不能近親結婚,所以會從部族之外聯姻。聯姻過來的人多數是外地人,所以那一系的親戚一般叫外戚。這個外本身就是地緣性的外,最早並不是區分關係稀疏的意思。由於父系社會男性一般固守祖業,女性外嫁,所以母親的父母被稱為外公外婆,叫法流傳至今。
外公外婆是南方叫法,北方叫姥姥姥爺,聽上去就沒那麼「歧視」了。外公和爺爺只是東亞文化圈區分家族長輩的一套規則,並不表明那邊關係更近。這個規則類似於你不能管你爸叫媽管你媽叫爸。
另外姓氏這個是古代為了區分每個人以及避免近親結婚的。母系社會大家跟女性族長生活,所以隨母姓,像姜姚都是母系社會傳下來的姓。父系社會大家跟父系族長生活,隨父姓,絕現代大部分人是按這個習慣。古代同姓是不通婚的,有統一規則對於消息流通不暢的古人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近親結婚,要不然趕上兵荒馬亂的年代誰知道有情人是不是失散多年的兄妹。歐美日本結婚後妻子都是冠夫姓的,人家比我們更注重男女平等都沒說什麼,也說明姓本身就不是區分尊貴親疏的標誌,只是你個人的代號罷了。國家允許孩子隨父母任意一方的姓氏,理論來說隨母姓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個人覺得隨父姓是大家默認的習俗,如同馬路上汽車右行一樣,按照顧有習俗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麻煩。比如有的時候開親屬證明,如果你跟你爸不是一個姓就會讓很多人質疑。個別女權主義者希望孩子隨自己姓,其實她自己還不是跟了父姓,即使不隨父姓,按照國家規定,孩子同樣有權利隨姥姥和奶奶的姓氏。竊以為強行把稱謂姓氏這些習慣按性別歧視上綱上線的人都屬於閑著蛋疼,有這心思不如多去考慮下其他社會問題。
題主提的問題明顯不是重點所在。重點是當初妹子問了男的以為這問題結了婚就會消失。
是覺得結婚了之後妹子只有順從的命因為已經嫁雞隨雞了?
這行為模式委婉點說叫「大男子主義」,直白點說…
……我覺得很奇怪的是,為啥這個稱呼要往歧視的節奏上帶。
如果看了問問題的人說的話的話,就會發現,在她的語境里這基本上和性別歧視無關,而是在他們那裡就是那麼叫的。
為啥吐槽君要帶節奏呢?
為啥題主要帶節奏呢?
為啥大家要跟節奏呢?
這很典型的就是畫個稻草人然後打的節奏啊。
推薦閱讀:
※白素貞和許仙跨種交配,為什麼能成功生個正常孩子?
※我就想問日本人那麼喜歡帶便當 ?這種沒錯,我看他們盒子也不能保溫什麼的,都吃冷的嗎難道!!?
※中國古代的人怎樣看待月經?
※為什麼「猜謎」這種娛樂形式在近代變得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