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諸位見過的最讓你受益匪淺的中醫醫案
很想一起交流一下,畢竟醫案太多,一個人精力有限。
38歲卵巢早衰的病人,西醫專家給了三個不可能,不可能懷孕,懷孕了不可能順產,順產了不可能母乳餵養,然後病人吃中藥,三個不可能全部成了可能
舒馳遠麻黃湯催產案:
偶醫一產婦,發動六日,子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競不產。醫用催生諸方,又用催生之靈符,又求靈神爐丹,俱無效。延余視之,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此寒傷太陽之營也,法主麻黃湯,作一大劑投之,使溫覆,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訖,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產自順,上工之法也。
雷少逸陰暑案,見《時病論》:
古黔吳某,晚餐之後,貪涼而睡,醒來頭痛畏寒,壯熱無汗,氣口脈緊,舌苔邊白中黃。豐曰∶此陰暑兼食之證也。即以藿香正氣散去白朮,加香薷治之,服一煎未有進退。又更一醫,遂駁陰暑之謬,暑本屬陽,何謂為陰?見病患身熱如火,遂用白虎湯加蘆根、連翹等葯。初服一帖,似得小效,繼服一帖,即譫語神昏,頻欲作嘔,舌苔灰黑。醫謂邪入心包,照前方再加犀角、黃連、紫雪等品,服下全無應驗,仍求豐診。其脈右勝於左,形力並強,此邪尚在氣分,猶未逆傳心包,視其舌苔,灰黑而濃,依然身熱昏譫嘔逆等證。竊思其邪必被寒涼之葯所阻,非溫宣透法,不克望其轉機。當用杏仁、薤白、豆卷、藿香、神曲、蔻仁、香薷、橘殼,加益元散合為一劑,服頭煎熱勢益劇,次煎通身有汗,則壯熱漸退盡矣。來邀複診,神未清明,譫語仍有,舌苔未退,更覺焦干,右脈仍強,愈按愈實。豐曰∶汗出熱退,理當脈靜津回,神氣清爽,今不然者,定有燥結留於腸胃。思表邪退盡,攻下無妨,用黃龍湯以芒硝改元明粉,以人蔘換西洋參,服下半日許,遂得更衣,諸恙忽退,繼用蘇土養陰之法,日漸全可。
劉亦選失笑散療關格案,見《千家妙方》:
楊某某,男,40歲,幹部。1971年4月8日初診。自訴上腹痛已月余,其痛多在飢餓之時,但食後又覺脹痛難受,因此不欲進食,多食則吐,大便乾結難通。舌質黯紅,苔薄微黃,脈弦稍緊,曾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幽門梗阻。中醫診為關格,治宜行氣活血,祛瘀通幽。用失笑散加味。處方為:蒲黃6克,五靈脂9克,山楂肉30克,桃仁9克,赤芍9克。三劑。二診:服藥後腹脹好轉,嘔吐漸止,能進食,大便通暢。繼守上方,再進五劑,腹痛止,其他諸症亦消失,飲食、大小便均正常。
岳美中溫經湯止崩漏案:
周某某,女,51歲,河北省灤縣人,1960年5月7日初診。患者已停經三年,於半年前偶見漏下,未予治療,一個月後,病情加重,經水淋漓不斷,經色淺,夾有血塊,時見少腹疼痛。經唐山市某某醫院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經注射止血針,服用止血藥,雖止血數日,但少腹脹滿時痛,且停葯後復漏下不止。又服中藥數十劑,亦罔效,身體日漸消瘦,遂來京診治。診見面色晄白,五心煩熱,午後潮熱,口乾咽燥,大便秘結。七年前曾小產一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澀。證屬沖任虛損,瘀血內停。治以溫補沖任,養血祛瘀,投以溫經湯:吳茱萸9克,當歸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党參9克,桂枝6克,阿膠9克(烊化),丹皮6克,半夏6克,生薑6克,炙甘草6克,麥冬9克。服藥7劑,漏下及午後潮熱減輕,繼服上方,隨證稍有加減。服藥20劑後,漏下忽見加重,挾有黑紫血塊,血色深淺不一,腹滿時輕時重。病家甚感憂慮。岳老診其脈象轉為沉緩,五心煩熱、口乾咽燥等症大為減輕,即告病家,脈症均有好轉,下血忽見增多,乃為佳兆,系服藥之後,體質增強,正氣漸充而帶血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病亦難愈並囑繼服原方6劑,隔日1劑。葯後連續下血塊五日,之後下血漸少,血塊已無。腹脹痛基本消失。又服原方5劑,隔日服。葯後下血停止,唯尚有便秘,但亦較前好轉,以麻仁潤腸丸調理兩周而愈。追訪十年,未見複發。
林幼春,青年木工也。近日身發熱,渴欲飲水,但水入則吐,飲食亦少進, 常感胃脘滿脹,舌苔淡黃不燥,小便黃短。醫咸認為胃氣之寒,先進不換金正氣 散鮮效,又轉香砂二陳湯,胃脹雖得減,而嘔吐終未止。歷時半月,證情轉劇, 因來就診。切脈浮數,身仍有熱,胃脹時嘔,吐水則脹減,水食皆難入,小便不利。此乃胃內停水,水不化氣,故水入則吐;水不上布而化津則渴;水瀦於中而不降,州都乏液分利則尿少;病理至為明確。《傷寒論》有云:「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又「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五苓散主之」。本證為水氣內阻,津液不生,而非由於胃中之燥熱所致,故宜化氣行水之五苓散。前醫用溫胃止嘔劑而不效者,良由僅知溫胃而不知行水化氣耳。若能執中樞以運上下,調暢氣機,則水從下降,自鮮上逆之犯,嘔從何來。書五苓散與服,嘔吐遂止。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MDQ0MzgyOQ==mid=2247483676idx=1sn=ab4be813bb3da8c74cfa5bb95ad15641chksm=e9836046def4e950cc7cc7fd721c2aa5ff041bf1de737b5c7aa105dfb2e657b7f8667463fbb4mpshare=1scene=2srcid=1214qfhXXT000NesxeAOsm7rfrom=timelinekey=d3feb59da89e7994cb9af213b9e3c0aade914ac03699858bb5b31a66917ad88ab45417b27c29a10351c66459e045e7b18a12012c65858b21609b0496b09ec9de4855dc50b4a35eb0a9ca9148d811b469ascene=2uin=MTc5MjI5NzkyMQ%3D%3Ddevicetype=android-23version=26031f30nettype=WIFIabtest_cookie=AQABAAgAAQAKhh4AAAA%3Dpass_ticket=WmsCdTZIZPYWZ2RXhhi0DWk2lpzQEXrp6eu%2FDRlGdx9DznKkCfotq4lDdS69KmUJwx_header=1
《譚瀛》云:山右傅青主征君山,精醫,今所傳世者,僅婦科書,顧不徒精婦科也。有同鄉某,客都中,忽患頭痛,經多醫不效。聞太醫院某公為國手,斷人生死不爽,特造請診治,公按脈畢,命之曰:「此一月症也,可速歸家料理後事,遲無及矣。」某聞怏怏歸寓,急治任兼程旋里。會征君入都,遇諸途,問某歸意,以疾告,曰太醫院某君,今國手也,盍請治之?某嘆曰「仆此歸,正遵某公命也。」乃具告所言。征君駭;曰:「果爾奈何?試為汝詠之。」按脈良久,嘆曰:「某公真國手也,其言不謬。」某固知征君技不在某公下,泫然泣曰:「誠如君言,某真無生望矣。然君久著和緩名,竟不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乎?」征君又沉思久之,謂曰;「汝疾萬無生理,今思得一法,愈則不任功,不愈亦不任過,汝如法試之何如?」某大喜求方,征君命歸家遍覓健少所著舊氈笠十餘枚,煎濃湯,漉成膏,旦夕服之。疾果瘥。尋至都中,見征君,喜慰異常。趨往謁某公,公見某至,瞿然曰「君猶無恙耶。」具以征君所治之法告之,公嘆曰:「傅君神醫,吾不及也。吾初診汝疾,系腦髓虧耗,按古方唯生人腦可療,頤萬不能致,則疾亦別無治法。今傅君以健少氈笠多枚代之,真神手,吾不及也,若非傅君,汝白骨寒矣,謂非為鄙人所誤耶!」
以下是我治驗過的案例,供同道參考:
案例一:五苓散治小兒小便不利腹瀉
小兒,感冒初愈,面白唇淡,尚餘數聲咳嗽。因誤食未熟蛋糕,上吐下瀉不止。初投腹可安三次,吐瀉已止。惜餵養不慎,大啖街邊小油膩小食,以致腹瀉又作。又投腹可安,吐止,泄瀉如舊,然小便量大減,咳嗽如故。後見舌色稍紅,苔白而膩,舌面津液遍布,故以為下焦水濕,投車前子。尿稍增,瀉稍收,但仍不止。至此束手,沉思無果,抱兒再診,但見唇色不華,水色依舊,恍然捶胸,連取紙筆,書五苓散,一劑而尿大增,泄瀉咳嗽幾愈。翌日再劑,咳止尿增,食量復舊。再日大便出,已條狀如常人也。
此案心得:
1、西醫所說急性腸胃炎,多為細菌在消化道繁殖所致。臨床見噴射狀嘔吐和瀉痢,容易與霍亂相混。(後者次數多,並且勢頭迅猛)。中醫通常斷為有熱,伴有肛門紅,發燙。中成藥中以「腹可安」為對證藥物。在治療時忌油膩,宜給白粥恢復腸胃功能。本案首診對治正確,但由於過於樂觀,沒有忌口,導致病情反覆。
2、太陽蓄水,熱結下焦的診斷。本案起因實際上是上一次感冒未完全治癒,外邪乘著吐瀉往裡走(感冒未清的指征:全天偶發性咳嗽,一小時咳一兩次)。小便不利導致水走大腸的腹瀉,臨床中很容易誤診,西醫化驗大便並無細菌,此時西醫就會束手無策,最多開一些如蒙脫石、益生菌之類的輔助治療藥物。二診時見舌水濕,差不多已摸到根本,但因為寒熱搞錯了,因此用車前子並不能治好。再者,兒科治病最要關注病兒的正氣,唇色不華,說明下焦元陽已傷,無力化水,雖然治水濕是對的,但用藥錯誤。
案例二:苓桂術甘治冠心心痛
一老嫗,身子素弱,心痛時作有餘年矣,脈極沉細,至橈骨方應指,自訴腰背緊痛不適,問之每日必飲兩大罐水(2000ml),視之頸上頭部汗出如漿,卻通身不見有汗。舌苔白膩,舌色極淡,邊有齒痕。此為太陽經證,脾虛所至寒濕上犯心陽,以苓桂術甘湯加芪、歸、紫菀、丹參對之,一劑飲水量大減,二三劑汗出至背,心痛若失。
此案心得:
其人乃本人之泰水大人,她老人家比較難治,雖然治好了心痛,但身子還沒有完全調理好。由於她和我們不在一個城市(她在廣州,我在深圳),某日泰水大人說心痛,那時我醫術也不甚精明,為求穩妥,建議她找當地省字頭的某中醫院的一個中學同學治理,同學建議入院觀察治療(同學並非其主治)。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全程現代醫學手段治療,每日現代醫學各種檢查,吊針吸氧,開的湯方效果似乎沒什麼效果,如此治了一個星期,後來我建議她讓醫生改開針灸方,再治了一個星期,仍然無起色,最後花了萬餘元,住了半個月,只能回家。雖然有醫保報銷,但也花了3千多。我請她過來深圳,按上面案例所示診治,三劑而治好心痛。但由於她體質較複雜,舊病較多,我水平不夠,還不能完全調理好。按辨證來說,此案是上熱下寒,汗出如漿,明顯是陰陽兩虛所至的無力化水,以至水凌心間,不知為何省級的中醫院沒診斷出來。
案例三:治小兒食積高燒
一友人,丙申春節回鄉度假。六歲小兒同行,飲食不節制,年初三,其友告曰小兒高燒,已三天無大便矣。因地處偏僻,連夜返穗。友初胡亂治之不效,送醫院吊瓶,上午退下午回復高燒。如此兩日不見起色,至此大便仍未下也。初六晚再次群中訴說,余囑其拍面相舌苔視之,唇色舌色艷紅,苔黃厚,爛去半邊,赫然地圖舌也。開增液湯,外加大黃芒硝各3克打粉,囑每次送混合粉末2克。(即粉末分3次服下也)。翌日便出燒退而愈。
此案心得:
小兒因胡吃海喝導致食積發燒是很常見的事,輕的用焦三仙、大山楂丸,再重一點要配合杏仁露、火麻仁,只要把大便拉出來就會退燒。像本案高燒幾日不退,要用到大承氣湯的比較少見。可惜現代醫學中對此並無理論,查血常規發現不了什麼,也無有效的治理方案。此案中地圖舌是很明顯的指征,說明病兒體內的津液已經快被耗幹了。所以先開增液湯。再考慮到幼兒體弱,不能抵擋將軍之勇,所以只敢把大黃芒硝打粉,用增液湯送,並且是每次一點,中病即止。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現代醫學中誤診加上無有效方法的案例,開列在此供同道參考斧正。
昨天聽中藥老師講的關於枳殼這一輔葯的運用。不仔細,老師上課扯的一句。
患者女,13歲,面色枯黃,口氣重,便秘,大腸失去運化功能,排便一周一次,嚴重時出現嘔吐大便的癥狀。多處求醫未得到良好治療效果。
醫生開了30g(吃驚)的枳殼與其他藥物配伍,患者服後即瀉。orz能確保的信息量就這麼多了。
返胃酸,吃完就酸,一定得吃西藥。
試過平肝降逆,幾個方子都不管用。
後來在一本書中看到,枳實治膽管狹窄導致的胃酸有特效。
用補脾胃的方子加了枳實,一副見效,不複發。
六味地黃丸加肉桂治療高燒發熱,兩劑退燒
中醫博大精深
推薦閱讀:
※有哪些古詩、詞、文堪稱經典。?
※歸有光《項脊軒志》中,述諸小妹語曰:「何謂閣子也?」一句,歸有光也未答,是什麼意圖?
※蘇張無其心,而龍比無其術 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