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八大山人是一個人,竹林七賢卻是七個?


八大山人是一個人,竹林七賢是七個人,六小齡童又是一個人,狼牙山五壯士又是五個人,李四光是一個人,漢初三傑卻又是三個人,孔二狗是一個人,聞一多當然還是一個人。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凡是偶數就是一個人,如果是奇數,那麼數字是多少就是幾個人。
比如山本五十六,五十六是偶數,所以是一個人。
潘十億,因為整數是偶數,所以也是一個人。
有人說揚州八怪是偶數,為什麼是八個人呢?其實揚州八怪本來不止八個人,大家可以百度之。推想總數必是奇數無疑。
又有人問洪七公怎麼說?哈哈,豈不知洪七公因嘴饞誤大事,自斷一指,又稱九指神丐,七與九相加為偶數,所以必為一人。
規律就在眼前,但多數人選擇看不見,為什麼?因為你在嘲諷與調侃時智慧已從上揚的嘴角滑走了,而睿智如我,則會輕輕拂去事物的表…………算了,實在說不下去了,自己都吐了……


因為是八大山人,如果是山大八人,那就是山東大學的八個人。

同理,三清山居士應該也是一個人,而不是三個人。

上面都是我瞎說的。
———————分隔線————————
評論區里有人說人大三人的,嗯……我也不是很懂……真的

————————再次分隔線————————————
感謝評論區 @Elion同學的補充,

(圖片見水印)
山東大學著名雕像,八馬同槽八馬同槽_百度百科,山大八人
山西大學的同學不要再桑心了!


八大山人是朱耷,字雪個,號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畫家。繪畫風格異常傲嬌,畫的鳥啊魚啊常年一種翻白眼狀態,表情非常詭異哈哈哈,特別喜歡他的花鳥畫,簡直是各種性格很屌逼的動物寫真集,莫名的萌點呢。朱耷題字時會很有設計感地把「八大山人」豎著組合得特別像「哭之」,又很像「笑之」,真的很符合他個人的繪畫風格,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哭笑不得。
下面醬紫。

來個簽名的特寫。

另外,據說他經歷從明到清的政權更迭,曾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以此表達故國淪亡,哭笑不得的心情。

那竹林七賢呢,嵇康、阮籍最有名,然後還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經常和容啟期放一塊兒提起。


根本就是兩種取名字的動機,所以為啥「竹林七賢是七個人」就非得推出「八大山人是八個人」,或者由「八大山人是一個人」推出「竹林七賢是七個人」呢?


「老八你真的要單飛嗎?」
「是的,七位哥哥。」
「那我們八大山人組合豈不是要解散了,你捨得嗎?」
「不是的,七位哥哥,八大山人組合沒有解散,我會繼承的,以後我一個人就叫八大山人了。」
「什麼,你這薄情寡義的老八。」
「哈哈,誰叫我最紅呢,我一個人的一幅畫就抵你們七個人的身價,從今天開始就由我一個人養活你們七個人吧。而這八大山人的名號就讓我繼承吧。」
「弟弟,那我們就閑著了?」
「是的,七位哥哥,以後你們就叫竹林七閑(後訛傳為竹林七賢)吧。」
「好的,八弟,只要你養活我們,八大山人的名號就交給你繼承了。」
——根據我對兩晉史和明清史的多年研究,終於被我考證出來了八大山人和竹林七賢的關係。


你們讓李兆基怎麼辦!


「山人」是自謙的稱呼,比喻自己是個山村野夫,不登大雅之堂。

(也可用於對他人的尊稱,指隱匿於山野之中的世外高人)

「八大」是指「八大覺悟」,即:世間無常、多欲為苦、心無厭足、懈怠墜落、愚痴生死、貧苦多怨、五欲過患、生死熾然。——出自《八大覺經》

所以,其實四大金剛指的是領悟了「四大」的金剛,即佛家的「地火水風」,後來這隻金剛跑到美國拆了帝國大廈。

十八銅人就是指掌握十八般兵器的銅皮鐵骨之人,少林寺鎮寺之寶。

不好意思題主,院長在叫我,下次我再給你解釋竹林七賢。


六十幾個薩滿突襲了鐵匠鋪


這位小兄弟,我叫潘十億


崑崙三聖默默冷笑


朱耷作畫的時候把鳥兒的眼畫成那個樣子,原因之一是估計知道後世的題主會提這樣的問題


朱耷,別名八大山人;
劉奇奇,外號677……

你還讓677活不?


你沒有仔細看,人家每次的款寫得都是「笑之」


或者
「哭之」

_(:з」∠)_抖個機靈


你猜 孫十萬 是幾個人?


很好,少年,你已經開始走近科學了。

當你開始觀察一草一木,你已經學會了觸摸這個真實的世界。當你開始思考竹林七賢和八大山人的區別,你離這個世界的本質又近了一步。很好,但是還不夠。close,but not in。

上帝創世為何只有七天而不是八天?聖經中人類的原罪為何只有七宗而不是八宗?佛教中人類為何會有七苦而不是八苦?政治局為何只有七個常委而不是八個?在七與八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奧秘?地球上的七大洲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北緯三十七度又隱藏了什麼?這一切的背後,是自然的巧合,還是宇宙的規律?

要搞清楚這些,首先你需要一個導師,懂科學的那種。

憋誤會,我說的是這位↓↓↓↓↓↓

沒錯,他就是科學巨人,腦域研究者,人類之母的好朋友,迷のU盤的掌控者——諾曼教授。

如果你是個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那麼你應當知道:量變,產生質變。而在質量互變規律的基礎上,我們偉大的諾曼教授發現了能量極限定律(簡稱七八定律):宇宙中一切物質的能量極限為七,而當能量從七突破到八時,物質的形態就會產生質的變化。

比如

這是葫蘆在生命能量一到六時呈現出的狀態。當它的能量突破到七時,就會變成↓↓↓↓↓↓

而當葫蘆的能量在煉丹爐的催化下突破基因極限達到八時,他們的生命形態會再一次發生質的變化!

咳咳,不好意思,應該是這樣↓↓↓↓↓↓

你看,變成一個人了!
根據科學巨人,腦域研究者,人類之母的好朋友,迷のU盤的掌控者——諾曼教授的研究,能量極限定律在各個宇宙,各個次元,各個時空均具有普適性。

你看,變成一條龍了!!所以說八是宇宙最完美的形態!

這一定律也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我國古代著名武學家張三丰先生和王重陽先生分別研究出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學均為一套七人陣法。突破level7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真武七截陣
這七套武功分別行使,固是各有精妙之處,但若二人合力,則師兄弟相輔相成,攻守兼備,威力便即大增。若是三人同使,則比兩人同使的威力又強一倍。四人相當於八位高手,五人相當於十六位高手,六人相當於三十二位,到得七人齊施,猶如六十四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

天罡北斗陣
使用時天罡北斗陣法所坐的方位是北斗星座之形,迎敵時只出一掌,另一掌卻搭在身旁之人肩上,七人之力合而為一。天罡北斗陣是全真教中最上乘的玄門功夫,王重陽當年曾為此陣花過無數心血。小則以之聯手搏擊,化而為大,可用於戰陣。敵人來攻時,正面首當其衝者不用出力招架,卻由身旁道侶側擊反攻,猶如一人身兼數人武功,確是威不可擋。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竹林七賢為什麼是七個人,而八大山人是一個人?
有詩云:「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八賢王


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 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張岱《夜航船》序


小時候一直以為三個代表是三個人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zhū dā),清初畫壇「四僧」之一。譜名朱統*(*上林下金,發quan音),為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明太祖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八世孫。(附寧王一系字輩:磐奠覲宸拱,多謀統議中,總添支庶闊,作哲向親衷。)寧王改封南昌後,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
崇禎十七年,明朝滅亡。朱耷時年十九,不久父親去世,內心極度憂鬱、悲憤,他便假裝聾啞,隱姓埋名遁跡空門,潛居山野,以保存自己。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彷彿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託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由於他的特殊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使他的畫作不能像其它畫家那樣直抒胸臆,而是通過他那晦澀難解的題畫詩和那種怪怪奇奇的變形畫來表現。例如他所畫的魚和鳥,寥寥數筆,或拉長身子,或緊縮一團,傾是而非。特別是那對眼睛,有時是個橢圓形,都不是我們生活中所看的魚、鳥的眼睛,生活中魚、鳥的眼睛都是圓圓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會轉動。八大的魚、鳥的眼珠子都能轉動,有時還會翻白眼瞪人。他畫的山石也不像平常畫家畫那個樣子,渾渾圓圓,上大下小,頭重腳輕,他想擱在哪裡就在哪裡,也不管它是不是穩當,立不立得住。他畫的樹,老乾枯枝,僅僅幾個杈椰,幾片樹葉,在森林中幾萬棵樹也挑不出這樣一顆樹來。他畫的風景、山、光禿禿的樹,東倒西歪,荒荒涼涼,果真有這麼個地方,我想誰也不肯到這裡來安家落戶。
還有,他畫上的題詩、簽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例如他自號「八大山人」,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還有不同爭論。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 ,有人說它是由「八大山人」四字組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只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許多句子更是令人難解。
然而,八大明確地告訴我們:「橫流亂世杈椰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又說:「想見時人解圖畫」。他是很希望人們能夠理解他的畫中之意的。因此許多學者經細心的研究,從他的畫意和字里字間,探聽出許多真消息。例如他有一個畫押寫作 ,很長時間人們一直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別像一隻烏龜。後來才看出,原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組成,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個皇帝崇禎自殺的日子,標誌著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紀念。
康熙二十一年他曾經畫了一幅《古梅圖》,樹的主幹已空心,虯根露出,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點綴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樣子。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虜塵。」「梅花吳道人」是指元代畫家吳鎮,自號「梅花道人」。方框內的字,顯然是被當時或稍後的收藏者有意剜去,以避免文字獄災禍。不難猜測,這個字不是「胡」,即是「虜」。清代統始者以滿族入主中原,最忌諱的也是這兩字。要在「南山之南北山北」掃除「胡塵」,朱耷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反清復國思想。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採薇。」詩中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回答說:「土地都被人搶奪去了,你難道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以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直至餓死。原來八大這幅《古梅圖》虯根外露,也不畫坡土,是仿照鄭思肖畫蘭之意,暗含著國土被清人所搶奪,他這個明代宗室子孫,之所以成了和尚,正如伯夷、叔齊採薇首陽山那樣,不肯臣服於新王朝。國破家亡,復國無望,這使他不能不「苦淚交千點」了。
八大題畫詩,是解開他畫意的鑰匙,然幽澀難解,如迷如霧,許多學者都下過一番功夫進行破釋。例如康熙二十三年所作《甲子花鳥冊》(今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其中第七頁畫一隻八哥站在枯枝上,題詩曰:「衿翠鳥喚哥,吭圓哥換了。八哥語三虢,南飛鷓鴣少。」此詩之意,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教授經過引經據典考釋後結論說:「此詩畫是譏『虢』(指明)亡後,忠臣如鷓鴣之志切懷南,殊不多見。」這就是說,八大的作品,除了一般的國破家亡的情緒表達之外,有時還具體有所指。《瓜月圖》亦是件有所指的作品,在題詩之後他記錄說:「己巳潤八月十五夜畫所得」。面對著天上的圓月,和人間家家戶戶吃月餅,他的心被觸動了,那麼他「所得」是什麼呢?畫上題詩曰:「眼光餅子一面,月圓西瓜上時。個個指月餅子,驢年瓜熟為期。」有人根據吃月餅的風俗來源於反清義軍傳遞起事暗號的民間故事,說八大在期盼著這一天到來。然而卻要等到何年(驢年)呢?「驢年馬月」是俗語,表示遙無定期。果真如此,則八大的心跡,就不只是徒有國亡余痛了。
【八大山人的畫作】

其弟朱道明,本名朱統*(最後一字已佚),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牛」字,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
【牛石慧的畫作】

【」生不拜君「署名細節】

另:「清初四僧」的另一位——石濤,也是朱氏後人。是朱元璋侄孫靖江王一系後人。(附靖江王一系字輩:贊佐相規約,經邦任履亨,若依純一行,遠得襲芳名。)
石濤(1642年-1708年),譜名朱若極,清初畫家,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明靖江王朱守謙的十一世孫,朱亨嘉的長子。明末,其父朱亨嘉企圖稱監國失敗被唐王處死,若極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髮為僧,改名石濤。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石濤所用世人皆知又讓人費思的古怪別號: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濤雙目明亮,又何以稱瞎尊者?傳說版本很多,較流行的說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紅,寓意身在滿清,心記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為失去明朝。

(註:以上大部分內容摘自百度百科「朱耷」、「石濤」科目。特此說明。)

——*——*——*——*——*——*——*——*——*————二次更新————————

【轉】源網址:「八大山人」名號由來之我見 (侵刪)


明末清初偉大的畫家朱耷晚年自號「八大山人」。關於此一名號的由來,學術界尚未有定論。「山人」比較好理解,一般指不仕在野的隱士。入清以來,八大山人無意功名,終生未仕,自號山人,以明其志。「八大」卻不易理解,歷來有不同猜想。

第一種意見是清朝人陳鼎提出的。他在《八大山人傳》中寫到:「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為大,無大於我也」。 許多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八大山人絕不是如此狂妄自大之人。筆者也認為此說甚難成立。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八大山人不僅不會,恐怕也不敢如此狂妄。

眾所周知,清初大行文字獄,以雍正、乾隆朝為最。實際上文字獄在順治、康熙朝便已經開始。如:順治二年(1645年)的黃毓祺詩案、順治四年(1647年)的釋函可私撰逆書案、順治五年(1648年)的毛重倬等坊刻制藝序案、康熙二年(1663年)的《明史》案、康熙五年(1666年)的黃培詩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朱方旦中補說案等等。

以八大山人的大明皇室後裔身份,入清後如果如此目空一切,恐將招惹殺身之禍。他的一個僧友澹雪就被以「狂大無狀」的名義抓進監獄,死在獄中。

第二種意見認為由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而來。據《南昌縣誌》載:「故家子示以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山人喜而跋之,因以自號。」 與八大山人有過直接交往的龍科寶,在其《八大山人畫記》中說:八大山人「嘗持八大人覺經,遂自號曰八大」。張庚在《國朝畫征錄》八大山人條目下也寫到:「或曰山人固高僧,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今之學者贊同此說,或者認為目前還沒有比此更合理的解釋者較多。

但此說也有問題。八大山人跋趙孟頫書《八大人覺經》現藏上海博物館,蕭鴻鳴先生考證,八大山人跋此經卷的時間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八大山人時年67歲。此時的八大山人,不僅使用「八大山人」名號已經有八年的時間,而且其名號「八大山人」早已是名滿天下了。因此,見過趙子昂所書《八大人覺經》後,才因以自號的說法不能成立。蕭鴻鳴先生雖然看到了此矛盾之處,但認為,八大山人並不是此時才見到《八大人覺經》的,而且還俗以後仍「嘗持八大人覺經」,所以此說仍可成立。楊新先生則指出,八大山人是他還俗以後的名號,而且只用此號,為僧時使用的各種法號、別號一律棄用。「嘗持八大人覺經因以為號」的說法不能成立。筆者也贊成楊新先生的觀點。八大山人在為僧時曾飽讀佛經,並開課宣講。熟知此經內容本義,喜愛、「嘗持」此經當屬合理。但並未「因以自號」卻在還俗後突然使用,而且只使用此號,卻不能不使人產生疑義。

另外,趙孟頫與八大山人的身份和所處環境極為相似,但所作所為卻大相徑庭。作為趙宋宗室後裔,卻在元朝為官,歷來為後人所詬病。八大山人甚為推崇的鄭思肖原與趙孟頫為友,趙降元任官後即與之絕交。筆者以為,儘管八大山人在趙孟頫所書的《八大人覺經》上寫了題跋,但跋文只言經,不談人,內心必不願與其為伍,不大可能「因以為號」。

第三種意見是楊新先生提出的新解。他認為,「八」字表示他是朱元璋第十六子(一說十七子)寧王朱權的第八代子孫,至於「大」字,或可與他的小名「耷」有關,大、耷同音,取其一半,即便是「八大」,那意思是說,我就是第八代子孫耷,現在歸宗了。筆者認為楊新先生此說雖然頗有新意,但仍有商榷之處。

根據《明史》諸王世表和《盱眙朱氏八支宗譜》記載,第四代寧王於正德十四年反逆伏誅,被除去王號。寧王后裔共分八支,八大山人屬於弋陽王一支。第一代弋陽王是第二代寧王的「庶五子」,第五代弋陽王無子,此後也被除去王號。八大山人是弋陽王的第六代旁系子孫,就算能夠襲爵也是襲弋陽王爵,不可能襲寧王爵。按照常理,他應該更看重弋陽王后裔的身份,他有一「西江弋陽王孫」的印章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此而論,當稱「六大」才更合適。如果說是不忘祖先宗廟,他是朱元璋的第九代子孫,個山小像上趙文亮題個翁大師像贊曰:「瀑泉流遠故侯家,九葉風高耐歲華」,更應該稱為「九大」才是。只依寧王,難以讓人認同。

上述各種猜測都似乎有不妥之處。到目前為止,也沒有發現八大山人自己的解釋。為何如此呢?筆者以為,這一稱號必有難與人言的深刻含義,所以八大山人終其一生不願也不能對人講明。留下了這個三百年來讓人苦思不得其解的啞謎!

要想參透這個啞謎,我們只能從八大山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他那悲苦蒼涼的一生和痛苦的心路旅程中尋找答案。

八大山人生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後裔。古人云:「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從朱元璋算起已歷九世,更何況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有十數萬人之眾,大明的皇恩早就無力蔭庇到每一個皇族成員了。少年的八大山人應該說生活得還算不錯,但恐怕談不上養尊處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大山人十八歲時,棄爵以民籍身份參加科考,說明他已經明白自己的一生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仰仗祖蔭了。

幼年的八大山人素有慧名,詩書畫樣樣精通。如今年及弱冠,娶妻生子,且已獲諸生資格,正欲摩拳擦掌,參加鄉試,以期一舒胸中抱負。不料次年即逢家國巨變。先是明朝滅亡,繼之清軍入關。

清軍入關後迅即南下,對南方反抗的軍民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殘酷鎮壓。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揚州十日」慘案發生。七月,「嘉定三屠」慘案發生。清軍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死傷無數。

清軍對敢於反抗的大明宗室更是趕盡殺絕,絕不手軟。

順治二年(1645年),弘光帝於蕪湖被俘,後押解北京,斬首於市。

順治三年(1646)五月,更下令:「凡故明宗室……若窮迫降順,或叛而復歸,及被執獻者,無少長盡誅之!」

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殺已投誠並出家為僧的趙王朱由棪。

順治五年(1648年),五月,擒殺南明諸王宗室等四十餘員。

在江西,八大山人更是親眼目睹了這慘烈的一幕。順治三年二月,清軍攻佔江西撫州,擒南明永寧王及官員九十餘人。順治四年,明麟伯王、藹伯王被俘斬首,明義王及子被俘斬首,明瑞昌王被俘斬首。順治五年,明宜春王被俘斬首。順治五年七月,清軍克九江、饒州等府,九江屠城慘案發生;清軍圍南昌城時,驅使所擄丁壯老弱掘壕溝、築土城,因疲勞不堪忍受而死者十餘萬人。清兵淫辱當地婦女,死者不計其數。販賣人口,男女老少按斤計價出售。順治六年三月,昌王朱議淜一支九十餘口盡遭清兵殺戮,僅朱議淜一人逃走。

清軍如此殘暴,南方的反清勢力又如何呢?清軍入關以後,大明在南方的勢力如能團結一心本可一戰。可是那些不爭氣的朱家子孫自相殘殺,亂成一團。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崇禎帝朱由檢在北京上吊自盡於煤山以後,福王朱由崧於四月二十五日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小朝廷。福王垮台後,太祖十世孫,魯王朱以海又在浙江紹興成立了監國政權。與此同時,在福州的太祖九世孫唐王朱聿鍵也宣告稱帝,並建元「隆武」。靖江王朱亨嘉(石濤的父親)也在桂林舉兵,後朱亨嘉被唐王執殺,魯王則傳檄聲討唐王。唐王敗後,桂王朱由榔又在肇慶稱帝,改元「永曆」。唐王的弟弟朱聿粵也在廣州稱帝,建元「紹武」並發兵肇慶,和桂王自相殘殺起來。

八大山人在他的一幅《飛鳥圖》中題詩到:「翩翩一雙鳥,折流採薪木,銜木向南飛,辛勤構巢窖;豈知巢未暖,兩鳥自競啄,巢覆卵亦傾,悲鳴向何屋?」這正是八大山人眼見兄弟自相殘殺,內心無比痛苦的真實寫照。

各個小朝廷不僅相互殘殺,對百姓之殘暴有的甚至超過清軍。據《爝火錄》記載,順治五年,被圍困在南昌城內的金聲桓的兵將竟然以食人為樂。

對八大山人更殘酷的是,不僅國破,還有家亡。清軍南下以後,八大山人舉家避禍於深山。此後的四年間,先後喪父、亡妻、失子。可想而知,這場家國巨變對剛及弱冠的八大山人是多麼的殘酷,他所經受的打擊是多麼的巨大。經歷了這場地獄般的浩劫,孑然一身,萬念俱灰的八大山人於順治五年(1648年)憤然剃度為僧,年僅23歲。這場家國巨變也成了貫穿八大山人一生的無盡之痛。

在殘酷的政治現實面前,八大山人無力與命運抗爭,更無法公開地表達內心的憤怒和痛苦。但作為大明宗室的後裔,他的身體里流著朱元璋的血,這高貴的血統使他無法向清政府低頭。他是一個書生,無力拿起刀槍效命沙場。他不是帝王甚至連王爺也沒有做過,又必須隱瞞身份,無法像李後主、宋徽宗那樣賦詩填詞,直抒對故國家園的懷念。他不甘心徹底地禁聲,他想讓人們聽到這個朱明後裔不屈的吶喊,於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畫筆。正是這種扭曲的外部世界和扭曲的內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畫家,一個將繪畫的語言發揮到登峰造極並賦予新生命的畫家。同時也使他成為一個最難讀懂的畫家。

要全部讀懂八大山人幾乎是不可能的。清姜怡亭《國朝畫傳編韻》中寫到:「山人有仙才,題跋書畫多奇致不甚解。」當時人尚且如此,更何況三百年後的今天。不僅是他的名號,還有他的繪畫、題跋、印章,詩句等,都讓人難以看懂。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他的大量作品和他的為人處世中感受到他內心的呼喊。

八大山人一直拒絕與清政府合作,終生未仕。他時而裝啞佯狂,時而借酒悲歌,時而哭笑無狀,他的八大山人落款先如「哭之」,後如「笑之」,他在自題詠懷詩中亦有 「無聊哭笑漫流傳」 之句。為了延續朱家的血脈,他又在出家多年後,突然還俗娶妻。他一生作畫題詩從不用大清年號,只以干支和歲時紀年。他畫的翎毛禽鳥,時而怒目圓睜,時而閉目無視,內心的憤怒和蔑視躍然紙上。他畫的山水,枯樹寒林,一片肅殺蕭索之氣。他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石枒杈樹,留待文林細揣摩」。 他有一方白文閑章,印文為「口如扁擔」。扁擔負重,兩端下垂。試想山人口角下垂,是何行狀?真真是見印如見其人,叫人嘆為觀止!

所有這些都在提示我們,八大山人從沒有忘記失去家國之痛。這種刻骨銘心的痛貫穿了八大山人的一生,是我們理解他、讀懂他的關鍵。

八大山人一生中用過幾十個名號,大多難以理解,但自還俗以後只用八大山人,直至辭世。筆者以為,如此獨鍾此號,其中必有深意,此號必是所有名號中最能表達其內心感受的一個。要想參透此號的含義,有必要關注他的另一個名字朱耷。

據《盱眙朱氏八支宗譜》所載,「八大山人」的譜名應為朱統*(*上林下金,讀quan),入清以後,八大山人再也沒用過真名,他在一首題山水詩中寫到:「只可窮逸留話柄,不將名姓落人間」。最早記載八大山人名朱耷的是康熙五十九年刊印的《西江志》,此後的各種記載大都沿用此說。但是按大明宗室的取名規定,絕無取名朱耷之理。有人說朱耷是他的小名,有的學者則推測是八大山人科考時取的庠名。明朝早期規定,凡宗室子弟一律不得參加科考,後准許參加科考,但必須除爵,並不得使用譜名,須另取一個庠名。至於為什麼取名為「耷」,是「八大山人」耳朵較大之故。筆者以為,前一種說法缺乏證據,後一種說法雖近乎戲謔,但不無道理。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八大山人還有過其他名字的記載,科考時又必須另外使用一個名字,當時使用朱耷作為庠名的可能性很大。

八大山人科考獲得諸生資格是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是年18歲。第二年,李自成攻進北京,明朝滅亡。緊隨其後的是清軍入關,天下大亂。此後的四年間,八大山人一直在山中避難,直至出家為僧。這期間以及以後一直沿用朱耷這個科考時已經登錄在案的名字是有可能的,或許因此著錄中才有了朱耷的記載。

耷的字義是耳朵大,那麼八大山人是否真的耳大呢?從個山小像中看他的耳朵不算小,但似乎還屬正常範圍。雖然啟功先生曾指出「耷」就是驢,八大山人也用過「驢」、「驢屋」等印章。但驢或許表明的是八大山人倔強的個性,看起來耳大之說似乎有些證據不足。他在自題個山小像的詩中曾自比為:「沒毛驢,初生兔」。 有人指出,「沒毛驢」應是自嘲為和尚禿驢,「初生兔」 典出《詩經·國風一·王一之六》的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吪……」。隱喻其生不逢時、多災多難。此處不僅將自己比作驢,還比作兔。驢和兔個性不同,除了耳朵都大以外沒有其他明顯的共同點,恐怕只能理解為自嘲耳大。

奇怪的是至今未發現八大山人署過此名,究竟是何故?有人認為,耷字是對八大山人的侮辱,所以他一生從不署此名。筆者以為不然,如果八大山人認為耷字是對自己的侮辱,難道還會使用 「驢」和「驢屋」嗎?筆者認為更名為耷是出於不得已,不肯署用耷字,是因為八大山人永遠不會忘記也不肯放棄自己的真名。

之所以探討朱耷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八大山人」的名號與此有直接關係。

「八大山人」的名號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與朱耷又有什麼關係呢?筆者有一新解,現求教於方家。試將朱耷二字分別拆開,去掉「牛耳」二字,所剩者即為「八大」!

古時結盟,割牛耳取血,主盟者持盤讓參盟者分嘗,後執牛耳者泛指主持其事居於領導地位的人。在這裡,顯然是指掌握政權的人,失去牛耳就是失去政權。筆者以為,眼見宗廟易主,作為明室後裔的朱耷,取號八大山人的真正含義,是暗喻他一生痛心疾首、耿耿於懷的一件恨事——朱明政權的被人奪去!

看似文字遊戲,可它卻是文人常用的一種無聲的抗議。南宋畫家鄭思肖,原名不詳,入元以後更名為思肖,「趙」字去了走字偏旁即為「肖」,寓意為思念遠去了的趙宋王朝。鄭思肖字憶翁,表示對故國的懷念;號所南,其坐卧必南向。名、字、號,皆寓不忘宋室之意。相傳他把居室題額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他於宋亡後畫蘭皆不畫土,人問何故,答曰:「土為蕃人所奪,汝尚不知耶?」八大山人極為推崇鄭思肖,他在題畫墨梅詩中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如採薇」。八大山人名號的由來可能是受到了鄭思肖的啟發。除此之外,他的畫押「三月十九日」為崇禎上吊即明亡之日,與八大山人同時代並受八大山人極大影響的牛石慧,落款如「生不拜君」等,也都是旁例,證明這種無聲反抗的存在。

以上所言,不過是筆者的猜測。筆者以為,八大山人一生沒有對這一名號作過任何解釋,對當時別人的種種猜測也不置可否,正是出於內心的這種難言之隱。或許他也曾希望,不管多久,總有一天人們會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據見過八大山人的邵長蘅回憶:「山人有詩數卷藏篋中,秘不令人見」。可惜這些詩卷在八大山人去世後即告散失。有人推測他可能像鄭思肖枯井埋《心史》一樣,將詩卷藏之深山。果如此,如果還有重見天日的一天,或許我們可以看到八大山人自己的解釋。


王二狗是一個人而不是兩隻狗


因為這個山頭被他承包了。


弱智吧已攻陷知乎


推薦閱讀:

八大山人的署名有何玄機?

TAG:八大山人 | 腦洞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