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名士們不願意侍奉新的朝代?

陶淵明在發現桓玄、劉裕有野心的時候就辭官了,阮籍等等不願意在司馬氏下做官。舊朝皇帝已無力統治,新的朝代的取代是一種必然,為什麼名士就不願意了?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難道不是誰做皇帝做得好就幫助誰嗎?這是一種儒家思想根植的影響嗎?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守舊錶現嗎? 看書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到,一下子對蔓延幾千年的傳統產生了疑問,好像有什麼地方缺失了或者沒想通。


謝邀。

題主說了這麼多,說到底就是不相信有「忠義」這個東西的存在唄。

現在人一提起「忠義」二字,就彷彿是極可笑的事情,一旦存有這樣的心態,又如何能理解古人盡忠守節的情懷?

文文山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所抒發的不就是這種情懷嗎?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這些「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的人們,之所以能夠光照後世,千年不能磨滅,不就是因為他們心中那股忠義之氣嗎?

或許新朝真的是先進的,是代表了歷史發展方向的,可是國家養士數百年,怎能無一人為之赴死?既然如此,那赴死之事就讓我來吧,至於服務新朝這事,自有他人為之。——這種行為確實很傻,在某些心機靈活的人看來,是屬於「目光短淺的守舊行為」,但我們的歷史,正因為有這些傻瓜的存在而光芒四射。「

換個說法,如果我們的歷史上都是那種識時務的俊傑,一見形勢不好紛紛投奔新朝,無一人肯盡忠守節,這樣的歷史恐怕才令人心寒呢。

最後講個故事,說清朝吳梅村被朝廷征博學鴻詞科,即將赴京,同鄉好友在蘇州虎丘的千人石上設宴為其踐行,結果這時有僕人送過來一封信,說是有人轉交給吳梅村的,吳打開一看,頓時坐立不安,面如土色,旁邊人頗為好奇,拿過來一看,也是頓時冷汗如雨,原來那封信上只寫著四句詩:

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語婁東吳學士,兩朝天子一朝臣。

我們的民族的風骨和氣節,正是因為有那些恥於「兩朝天子一朝臣」的傻子的存在,才得以千年不滅。


拿現在的眼光去看古代的問題都是耍流氓。


在傳統社會做官這件事兒,並不僅僅是現代社會中的資本主義僱傭關係,而是任職者要和當政者結成一種道德認同,大義、倫理、血緣、宗教等等,通通是道德認同的構建形式。

這種道德認同能構建起來,就前來侍奉,不能構建起來,就「隱」,特殊情況下,還可以公然非暴力不合作,譬如「徐庶進曹營」「大隱隱於朝」。缺乏道德認同、純利益交換形式的做官,在傳統道德認知中,就是所謂的「小人」。


沒這些傻子現在我們都是日本人。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價值觀不同。

你讓文天祥叛國降元比凌遲處死他還難受,大多數人選擇投降而不願受到刑罰。凌遲處死對文天祥來說剮的是肉,叛國降元剮的是心,對文天祥來說剮心更可怕。以前剛了解文天祥的時候佩服他,認為他是民族英雄。後來了解多了發現這簡直是神啊,我都五體投地了。再後來發現,他就是一個普通人。文天祥不是神仙,也有情有欲。國家破敗,家人遭難,文天祥也內心痛苦。若不是蒙古入侵,他必定希望能家人團聚,享天倫之樂。在大都獄中,只要點個頭,投降元朝便可榮華富貴,妻子團圓。但他不能點,他的價值觀不讓他點。文家幾代讀書人,出了一個文天祥,其父高分亮節,言傳身教。及至求學,其師亦德學兼備。年輕時,文天祥看到歐陽修等人的謚號中都有忠字,就說,我以後也要成為這樣的人,很遺憾,他死時宋朝已亡,未得謚號(此處存疑)。所以文天祥從小的教育影響了他很多,名節比生命重要太多太多。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外界的"壓力",文天祥被捕後,有人為他寫了祭文,希望他就義。文天祥當時代表了太多太多,文天祥若降元,對於很多人來說,天就塌了。綜上,文天祥就是死一百回,也不能投降。

回答題主的問題,我認為一個人的價值觀與他不事新朝有很大關係,其他的外界風向,個人仇怨也有些關係。噢,還有一個因素,榜樣的力量。文天祥的精神影響了多少人我不知道,但肯定有一人受了影響,那人就是明朝時守住北京的于謙。而對文天祥造成影響的人有哪些呢?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

再拜文文山


最近學習大V們用一二三四來回答。


Oracle收購了SUN之後,James Gosling也到Oracle任職的。
但是他發現......薪水降了、權力被架空了、不咋受待見了。
於是憤而離開。


陶淵明在官場第一個職位是江州祭酒,可是沒幹多久覺得又累又忙就辭職了。種了幾年田覺得不好玩就改投了桓玄帳下做參軍,後因守孝又辭職了。劉裕滅了桓玄之後,他再改投了劉裕帳下做參軍。陶淵明是個聰明人,他曾是是桓玄陣營的人,在劉裕這裡可能沒什麼好結果。於是托族叔另謀了個官職彭澤縣令。當了80來天縣官,說妹妹病故又辭職了,還甩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

歸去來辭序言和陶潛傳里所說的那些理由,是經不住推敲的。
1. 「耕植不足以自給」所以要做官。
既然看中俸祿,高梁還可以釀酒,那就好好做官唄。辭職回去難道就能自給了?
2. 「質性自然」所以不願做官。
那...從393年開始到405年,一直在官場折騰,投的還都是權傾朝野的桓玄和劉裕,不願做官還搞個毛線。
3. 妹妹去世,「自免去職」。
回家奔喪又不是守孝,得辭職啊?
4. 「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這簡直是集天下搞笑之大成。尼瑪上級(督郵)來視察呢,你作為地方官不去彙報工作還說領導是「鄉里小人」,這是什麼歪道理?

他家房子被火燒之後,真的一貧如洗了。其實是很矛盾的,出不出去做官。但是他也深刻地知道,以他在官場的爛履歷,以及又懶散又憤青的性格,絕壁不受人待見的,還是躬耕自資吧。


前朝的官在新朝繼續做官,一般較少被指責氣節問題。不出仕大家說你孤標清高,出仕也沒問題。
但是在「異族入侵」亡國時例外,這是儒家知識分子的底褲,比如元滅了宋、清取代明。所以,趙松雪、王覺斯、錢牧齋、吳梅村這些人被後世詬病,皆因他們所事的是蒙古人和滿人,虧在氣節。


為什麼最高票的抒情雞湯文,連「陶淵明」三個字兒都看不到,卻得了最高票呢...
為什麼有個一句話的回答,也得了56票呢...


主要是名聲不好聽
原因一:新朝建立初期,名不正,則言不順。

原因二:大多數人會認為前朝的腐敗與暴政,那一朝的大臣和名士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原因三:侍奉新朝,會有助紂為虐的惡名,讓人覺得是貪戀榮華富貴之人,不合符名士高尚的逼格

原因四:且不說古代人比較迷信,就是不迷信的。也確實不好意思面對前朝的君主。

原因五:如果遇上口才比較好,和你政治觀念相左的,基本就是分分鐘被對方虐出翔

補充一個原因:就是新朝的皇帝也未必全然就信任你,很可能一個多疑就把你搞死了。
最後送上萬惡之源:
這是你們要的合唱版《孔明王朗》


新朝 = 進步這個邏輯是怎麼建立的?有可能只是新朝更能打或者運氣好而已,比如元比如清,你這麼說現在的廣大國粉們也不幹啊。
你說新朝進步就進步?新朝又不是代表宇宙真理,有人偏要支持舊朝那也是個人自由,至於正確與否通常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很難說清楚的(甚至在後世也未必能說得清)。這本質上是個言論(思想)自由的問題。


我要來玩問題了~~
問題是:小孩子為什麼都不喜歡繼母繼父呢?
問題描述:在父母離異或者不幸去世的家庭,繼父繼母必然是一種進步,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孩子不喜歡呢?親生的父母離開之後,為了單親的幸福,繼父繼母是一種不然,為什麼小孩子都不願意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不是哪個父母當得好我們就支持誰的嗎?這些小孩子的表現,是儒家文化根植的影響嗎?還是思想守舊的體現?


這麼說吧,我在一間公司工作,公司在某行業獨霸天下,然後,出現了一個競爭者,把我所在的公司打垮了。
接著,競爭者來找我,說你很不錯啊來我們公司吧。
我搖頭拒絕。

排名第一的答案說到忠義,有道理,但有道德綁架的嫌疑。
我的想法其實就是,名士曾經為一朝傾盡心血,然後摧毀了它替代了它的新朝跑來延攬,哥們,你不知道我現在看你們很不爽啊,老子就是跑去歸隱山林一輩子,把老子的驚才絕艷都埋了,也不高興和你們混。此仇如同殺妻奪子啊!

你說反清復明那些名士,真的還有明給他們復嗎?不過就是看清不爽,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再給他們一個復明的好理由,分分鐘替你拚命。

所以,不要扯大道理,大道理誰都懂,世事不一定這麼走。
所謂大道理,不過是把世事走完了之後意淫出的高大上而已。


坐在電腦前面吹牛混時間,下班打打dota lol看看斗奶tv的各位,或者家裡有點閑錢天天泡吧天天把妹想著什麼時候弄張美利堅綠卡的各位,咱能不回答這個問題么?看著都替你們丟臉。不說別的,如果你是舊的利益既得者,當新當權者把你的耳朵割下來,塞到你的嘴裡並且問你好不好吃的時候,你難道會為了幾個臭錢再去忤逆新的當權者?你早嚇尿了!敢在這個情況下都回答忠臣血肉,怎麼能不好吃的鐵鉉你敢懷疑他的氣節??


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既去,項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在豫讓眼裡,士為知己者死,是他的節操,他的理想。

在孟子眼裡,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

在文天祥的世界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鄧嫁先眼裡,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願意付出一切。

在周星星眼裡,人若沒有理想,那跟鹹魚有什麼區別?

在隔壁李女士眼裡,兒子就是她的天,她不能想像沒有他的日子。

樓下張大爺,以撿破爛為生,幾十年來卻捐助了十幾個貧困學生讀書,他眼裡的幸福感讓人欣慰。

很多人都有他內心的堅持,或崇高、或虛幻、或簡單、或不可思議,或許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但內心有堅持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甚至令人羨慕!

在實用主義、現實主義盛行的當下,題主可能不能理解忠君愛國的思想,甚至感覺可笑。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這些古人的志向、堅持又豈是另一個世界的你我所能小視的?

夏蟲不可語冰,你我不理解古人,輕生重義的這些古人也不知為何今人會普遍對生命如此看重,將生命權凌駕一切!


人生百年,苦多樂少,與禽獸何異,唯氣節而已。


靠,那五胡亂華時代光選主子不就亂了套,皇帝那麼多,來個選秀唄
下面的猛將謀士亮紅燈,覺得哪個君主比較賢明就選哪個,最後牽手成功的組建一個國家


說什麼「利益使然」的我真是…誒…人可以為自己的利益而謀劃選擇 人可以乘時度勢 但總有人看重的是一個「節 」 字 看重的是自己的信仰 很多你不理解的東西它卻是真真切切地存在著的 很多你唾棄不屑的東西卻被有些人視如珍寶 為什麼要把一切都綁上利益二字呢 自私並不等於精明 氣節也並不是不值一文 各有所好 各有所取而已


誰說新朝先進了?利益為關鍵


新人回答:
很多人反對氣節,就是說愚忠。這個從理性角度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是,在歷史大環境(亂世)中,人能直觀地判斷一個現存體制或者政權是否具備正義性嗎?或許有,但是並不多,因為信息不對稱和群體對理性判斷的干擾以及個人因素,真相是很難被認清的。大批所謂五四進步青年後來轉向反動(漢奸),是可以證明這一點,還有文革時期廣西大屠殺的倖存者的野蠻舉動也可做證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清楚,反抗和忠義必須同時存在,這兩種同樣出於正義之名的舉動,是對社會進步性的一種保險。我舉的兩個兩個例子,前者應該維護現行制度和社會道德氣節,而後者應該反對。對於個人來講,我們在無法完全理性判斷的情況下,作出任一選擇(兩選一)都是值得敬佩的。那些名士或許迂腐,但他們履行了以道德力量監督社會變化的個人責任。我們今天可以以事功來反駁他們的迂腐,然而改朝換代的人是看不到這些的。所謂一味批評愚忠,最終會演變成鼓勵社會投機。因為所謂的愚忠,也包含了對自己所成長的政權可予以自新的信任。這一思考本身是有意義的。
總之,我們在大變革之中既然無法像計算機一樣作出完全理性的判斷,我們就要尊重一些為了履行自己心中的正義而進行了錯誤選擇的人。或許他們不夠聰明,但他們的存在是必須的,抗戰的時候中國人就沒有南明人那麼聰明,儘管兩個時間點的中國都很黑暗,感謝這些有氣節的人。
ps:如果蘇俄失敗的話,會有很多人替資產階級政府批評他們的動亂能力的。我再次重申,亂世之中,很難以人道主義作評價。


搬運一段《明朝那些事兒》裡頭的話。

所謂封建士大夫,如王安石、如張居正、如楊漣、如林則徐。
所謂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沒落,守舊,不懂變通,不識時務,給臉不要臉,瞧不起勞動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窮二白,被誤解、污衊,依照堅持原則、堅持信念、堅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他們堅信自己的一生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無論對方反不反感。
堅信自己生來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懷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無論對方接不接受。
堅信國家危亡之際,必須挺身而出,去捍衛那些自己不認識,或許永遠不會認識的芸芸眾生,並為之奮鬥一生,無論對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
堅信無論經過多少黑暗與苦難,那傳說了無數次,忽悠了無數回,卻始終未見的太平盛世,終會到來。


推薦閱讀:

諸葛亮自比擬管仲、樂毅,何以證明諸葛亮能比擬此二人?
各個行業領域內有哪些縱慾的代表?
你覺得三國哪個謀士最牛逼,陳宮,許攸,諸葛亮,郭嘉,賈詡還是誰?
諸葛亮為何不是聖賢?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儒家 | 歷史人物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