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關於《小時代》的評價大部分都是負面的,而它的票房還是那麼高?
在網上看到大家的評論,感覺還是批評甚至調侃、謾罵的言論占多數,為什麼票房上卻如此之高,貌似要破記錄什麼的。請客觀分析一下,謝謝
我從一個比較特別的角度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題主知道小商店賣的那種幾毛幾塊的辣條么?
有不少女生特愛吃辣條(電影票),哪怕是長大工作後也依然好這口。但很多人明明知道那種辣條的小零食不僅不衛生,而且還對身體沒好處,但為什麼她們還會吃的樂此不疲呢?
我想,我可能悟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可能就是追求一種身心上的快感、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這種快感可能就是「辣的爽」,這種滿足讓自己親身體驗了一回嚼辣條(看電影)的過程,覺得過癮。壓根兒和衛生不衛生(電影好不好看),健康不健康(外面評價如何),沒一丁點關係,因為她們根本不在乎這些。只要有人買辣條(買郭敬明的賬),票房什麼的都是遲早的。
更重要的是,辣條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試問有幾個人童年的時候沒吃過辣條?包括男生。
而郭敬明的《小時代》現象像極了「女生吃辣條的現象」,除了上面所說那是一種「快感和滿足」之外,它還有另一層意義,那就是「找回童年」,找回過去的自己,找回曾經的自己,找回那些回不去的青春。
就像你去電影院,左手棒棒冰,右手無花果,嘴裡嚼著辣條和比巴卜,腿上還有一堆大白兔奶糖、唐僧肉、果丹皮、小浣熊速食麵、親親蝦條,邊吃著,邊看著《小時代》。
你們難道不覺得,這與觀影《小時代》的邏輯,是不是很像?
再者,你們造為什麼看《小時代》的女生居多嗎?你去聽聽辦公室里的女生在聊什麼你們就知道了,話題三兩句不離最新的電影:
哎,你看變四了沒?
哎,最近馮鞏的演出你看了沒?
哎,你覺得小時代里誰演的好?
哎,昨天微博上說XXXX
哎,我昨天在XX街上看見了一個帥哥
你不跟風, 你都插不上話你造嗎?
你敢跟美女說:「你是個low逼嗎?」你不是找死?
小四充分領悟了什麼叫做營銷,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資源和影響力,充分滿足了愛吃辣條的受眾。
郭敬明很聰明,但他的女粉絲夠不夠聰明?辣條好不好吃?我不想找死。其實呢,不是每一部電影都需要用心去看的。
記得約妹子看這電影的時候,待她動情之時你就摟上去吻住她,這樣也值回票價了。
我覺得郭敬明觸動了很多人內心底最原始的慾望,一是有錢可以買到很多幸福,二是長得好看就可以囂張,所以撬開了這個市場獲得了票房。但這部分慾望實在不怎麼地,所以很多人不齒。
另外,真的看過原著,再過來看由原作者改編導演的電影的觀眾,能夠切實明白導演系存在的必要性。
@夏別信 我奔著你來的啊! 我以為我又會看到一篇抓雞或者是力抗猛犬那種讓我笑上一天的超NICE文的,結果............. 不過我得承認,你認真起來也相當不賴。
既然來了,就湊個熱鬧。
黑四娘的人里,核心基本都是讀過四娘文,深深喜歡過,然後隨著成長有一天痛覺今是而昨非,轉身粉轉黑,黑四娘到爆翔的。外圍是一圈本來是來看熱鬧的,但是看到大家黑的有條有理,四娘確實有抄襲又炒作,文也沒營養的,於是黑四娘轟轟烈烈成了全民遠動,到後來,大家坐一起聊天說到四娘,你不黑上幾句都顯得你格格不入。
本來么,我這自詡現在三觀還不賴的有志男青年在高中的時候其實也是買過《夢裡花落知多少》的,在那個年紀里看完也是滿心憂桑的。但是等我發現四娘沒有乾貨而不喜歡四娘之後,倒也不覺得黑他有多大必要。沒理由為了今天讓自己感覺自己依然高大上了,就非得榨出年少時候無知時校服下的那個「小」字。昨天傻逼兮兮的是我,今天不那麼傻逼了的也是我。不是四娘文對你三觀有什麼影響,而你那個年月的三觀就是對四娘的東西感興趣而已。
所以調侃四娘我喜聞樂見,怒黑之,我就覺得過了。
《小時代》的前兩部我和朋友是去貢獻過票房的,你要問我為什麼?那你說你看電影是為什麼膩?我想過不少電影,深刻到讓你對人性絕望或者是欣喜到想出門放鞭炮的電影我看過,不咸不淡的爆米花電影我也看過,看不到1/3我就怒起離場的垃圾片我也看過。但是最優秀的電影只適合在家一個人或者和一兩個懂電影的知己一起看,而《小時代》這樣熱熱鬧鬧的爆米花電影就適合朋友們一起吃完飯,三五成群的去電影院圖個熱鬧啊!四娘也是抓住了這一點的。在我看了《小時代》雖說沒有什麼營養,但是總好過那些炒冷飯的,什麼大話西遊之後的那一堆垃圾,以及賭俠之後的那一陀,還有各種拗手法,求新求變求突破求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垃圾,比如《刀見笑》之流。四娘作為商人從不拗這些,人家就很直白,我就是拍的華華麗麗,漂漂亮亮,我就要掙你的錢。沒有那麼多扯淡的玩意,看不好的話,也看不到睡著,更不會看吐。至於你說什麼營養啊,內涵啊。這個我需要,但不是對每部電影都需要。我又不去做影評人或者編劇,沒必要每看一部片子都得是法國後浪潮,早期好萊塢,成熟期的溝口健二之類的猛作,逼著自己天天在電影鑒賞水平上勇猛精進。老子今個就是來看熱鬧,就是圖一樂,看完回去朋友們坐一起調侃四娘我還能有新料,何樂而不為啊?
再說大家去電影院看看,就國內院線那個排片,奮力保護國產片票房。我和朋友三五成群去了,今天反正是得看點什麼才能回家的,你看吧,你挑吧!就那幾部片里,《小時代》和剩下的一比都鶴立雞群了,不看它看什麼?
還有,黑四娘的不一定都是四黑,有水軍借黑炒作的,四娘為了掙錢可是不介意被黑的,反正從身高到文章都被黑這麼多年了。越有爭議人家掙的錢越多。而黑他人沒能從中拿到什麼經濟利益。
除了我自己這樣,比較被動的選擇《小時代》的,還有以我妹妹為首的,力挺四娘的小姑娘們。她們這個年紀不可能不喜歡這個東西,就像我當年都忍不住買一本四娘的書一樣。那裡有青春期小姑娘的夢。帥帥的男友,霸氣總裁式的上司,一群閨蜜,有陪伴型的,有能保護你的,有氣質好噠,體面的工作,好像稍稍努努力就能看得見的更好的未來。那一點四娘的虛榮和浮誇是有的,但是我妹妹喜歡這個我不反對,條件好一點的女孩子天生就應該有這些,要是我妹妹某天為了真愛放棄一切浮華,我佩服她,那是她牛逼,她一直都對物質有追求,那是正常三觀水平,我也不會試著說服她怎麼樣。但是我妹妹要是高中時期就不喜歡四娘,而能在理解韓寒之流想表達的基礎上喜歡他,會聽一些民謠,後搖,而不是同學們喜歡的口水歌,我會無比驚喜,幫助她在女文青的道理上走的更遠。但是她現在只喜歡四娘,說明她就是普普通通,平凡女孩,一樣人畜無害,極其的正常。要是我妹妹高中畢業就想騎行去西藏,夢想中的愛情是和康巴漢子滾傳單,來一場天亮說分手的美妙愛情,我特么吊起來打她,打到她重新回去喜歡四娘為止你信不信?
庸俗其實就是平常,只是我們覺得自己高雅了而看不上,我們不想平常,我們太想獨特。而不是平常有什麼錯!沒有幾人誇速食麵是美味的,但大家還是在吃。很多好書和好碟大家都在誇,所以鄭重其事地打算收起來,格外有空的時候看,其結果是在架子上落了灰。
最先看的還是那些輕鬆的。
就我個人而言的確看不進去,但我不認為別人肯花錢買一種東西,有什麼值得吐槽的。
電影也是商品,而且還是快速消費品,進電影院又是一個逛街行為的附屬品。
所以必然的,逛完街,吃著一個甜筒買包爆米花,女孩子會選擇一部叫「小時代」的電影作作愛情夢,起碼看幾個帥哥。
這種時候大概確實是不會選一部1942來給自己添堵的,爆米花都顯得不好吃了。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出門後評價一下哪個帥哥更帥,總體而言還屬於給逛街增光添彩的範疇。
但如果看完一部電影致使男友變成了憤青,逛街就成為了一次非常二缺的行為了。
我看到好多人說小時代是好多人的青春所以成為了票房的理由。
簡直驚呆了,咱天朝真的發達到大部分人的青春都能徘徊在選擇lv還是Prada的糾結里嗎?
別的我不想黑,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最多的破綻便是青春兩個字,不得不說早戀在咱天朝也不是那種家家戶戶都有過的事兒吧?你們至於把年輕人演的戲都扯上青春兩個字嗎?
小時代就是一個低俗噁心的夢,何止是沒有價值可言。
坦白來說,這個故事裡的女王和王子都是沒見過世面的low貨,真正站在這個社會頂端的人不會注意到哪幾家餐廳的vip神座,也不會注意到哪個品牌的限量版,更沒有時間挎著小姐妹的胳膊搭著鄰家企業少爺的肩膀在私人高爾夫球場探討自己女朋友是二手貨要不要分手這個問題。
我看過小時代,全部都看過,除了回國之前上映的第三部,自然我不打算去貢獻票房,因為我還是無法忍受low爆的品牌,俗套的設計,我不是土豪,但我討厭廉價。
對,我不會指著一個美女罵她low說小時代爛,沒必要,追捧小時代的人進不了我的眼裡,我不是覺得自己很高大上,我只是鄙視小時代的粉絲和受眾群,這沒什麼不對,即便很多時候我是為了噴才去看,為了黑而黑,我樂意,你管得著么,你如果覺得你在這兒跟我分析小時代市場跟天朝某黨一樣雖然被罵但是還是有一定高度的話,我謝謝你,不用了,我不在乎,那太遙遠,影響不到我。
同時我也想知道,像你這種連看個小時代都能想那麼多的人,時間都去哪兒了。
Why haven"t you ever seen a Lamborghini commercial before? Because the people who can afford a Lamborghini aren"t sitting around watching TV.
共勉。
我在排隊買票的時候聽見前面兩組買票的人和售票員的對話:
A女和B女問:最近有什麼電影看?
售票員:小時代3,京城81號,後會無期。
A女說:看那個81號吧,好像很搞笑的樣子。
售票員:京城81號是一個恐怖片。
A女和B女:哦那不看了,你給推薦下看什麼吧。
售票員:剩下兩個都不錯,蠻好看的。
A女:要不看那個3吧,拍到3了,一定不錯的。
B:沒看1.2會不會看不懂?
售票員:不要緊,看得懂的。
A:買那個3.兩張。
對話2:
一中年大叔:這些片子都誰演的?
售票員:巴拉巴拉。。。。。。。
大叔:。。。你直接說誰拍的吧
售票員:小時代3-郭敬明,後會無期-韓寒。
大叔邊上的小女生:看那個郭敬明的。
大叔:郭敬明是誰?我怎麼看著那個韓寒比較有名。
小女生:韓寒不行啦,out拉。現在都是郭敬明了。
大叔:郭敬明2張。
前幾天我在老家附近的電影院看了《後會無期》,本以為會去看這樣的電影的人應該都是有點文藝范的青少年為主,可是當我進了影廳,大叔大媽還是佔了大多數,看電影的過程中,有人不知道son of bitch什麼意思,有人也不懂東莞背後的含義。。。我有理由相信一起看電影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韓寒,也不知道陳柏霖,他們看《後會無期》的理由也許就是,今天恰好有一部電影叫做《後會無期》而已。
《小時代》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覺得去看《小時代》的人都會用微博,都有看豆瓣評分,都會看預告片以及主演的嗎?我相信中國很多會去看電影就只是為了消磨時間放鬆,看電影在他們眼裡和打牌去遊樂場沒有什麼區別。在他們眼裡,《小時代》和《了不起的蓋茨比》沒有什麼區別,《富春山居圖》和《奪寶奇兵》也是一樣的。
一部電影票房最大的貢獻者不是那些天天關注電影的人,恰恰是這些路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先去電影院,再想看什麼電影,他們覺得《小時代》服裝華麗、場面奢華,就去看了。《富春山居圖》有劉德華就行了。
你必須承認三四線城市會有很多人是不會花錢去電影院欣賞多麼高深的電影的,《小時代》對他們來說已經值回票價了,你要知道三四線城市數量多麼大。
之所以很多所謂的爛片票房那麼高,還是因為大家的欣賞水平沒有上去,看電影並不是看電影本身。
其實大家活的都很俗氣,但卻一直用嘴巴去證明自己高大上。最後,票房出賣了我們的嘴巴,證實了我們的俗氣。
俗是常態,真的沒什麼,別粉飾就行。因為一大部分的人喜歡藉由打擊別人來捧高自己,還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去看了,但是沒看下去。至於為什麼票房那麼高,首先因為郭敬明是個很成功的營銷策劃大師,還有就是年輕人的世界觀你不要猜啊你猜不明白。
這時候不說能把人看睡著的新聞聯播和芒果台天雷滾滾的偶像劇和於媽拍的偶像劇了?
真是拿抵制說話,哪特么怎麼每年還有這麼多這玩意可播呢~
很多人還沒老朽,已經死氣沉沉了,他們還妄想阻擋年輕人的腳步。
我不看郭敬明,不看小時代,因為我已不再年輕。
對郭敬明唯一的了解就是有人轉到面前來的郭敬明的幾條微博。
很不錯很正常的人。
跳出這個循環。
老濕的哪部視頻說「總是有人滿懷熱情的去品嘗一坨熱翔,然後興緻勃勃的告訴別人這坨熱翔有多麼的難吃」。
客觀的分析就是因為腦殘太多
我不是來批判的,也不是來唱頌歌的,只是說說而已:
「這一天終於到了」,歷時近兩年之久的「電影長跑」總算在這個夏天正式落下帷幕。新一番罵戰與分析正在網路上此起彼伏,新一波淚水與歡笑正回蕩在散場的電影院與放學回家的途中。粉絲們翹首以盼的「四部曲」總算等到了完結篇。時至今日,我依然會去年想起陪弟弟看完「刺金時代」後坐在旁邊的一位女生所說的話。看完結尾彩蛋後,當時她淚流滿面,一本正經地說:
「這四部電影我要 永—久—珍—藏!」
當時聽到這句話時完全可以理解她的心情,畢竟這代表了一個小女生的心思。至於電影本身,或許承載不了那麼重的情感。無論感動也好,消遣也好。既然觀眾願意為這樣一部電影貢獻票房,那麼就有他們自己的訴求。我們之所以主動走進影院,並不是去搞研究的,而是去欣賞的。就像這最後一部上映時,整個影院都回蕩著女生們吸鼻子的聲音。
首先要聲明:本人既非郭迷,亦非郭黑,對這種電影不怎麼感興趣。但面對這場一部(其實是幾部)極具話題性的電影,我並不贊同用極端對立的方式去看待,過於情緒化的觀點難免失之準確,浮於表面的觀感並不能真正體會,但不對立不代表沒有立場。一部電影可以從不同角度帶來多重闡釋,試著去釐清一些問題,才能理解這些影像背後的用意。接下來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這部「現象級」電影加以解析。
一、市場與宣傳
近幾年來國內電影市場與院線的日趨成熟也讓電影業成為商業巨賈們的「吸金利器」。跨界入行導演早已屢見不鮮,類型片也在探索中不斷進步。然而,過於浮躁的商業院線也讓「傻速多」(人傻錢多速來)這一現象擴散開來。越罵越有人看,越看越不屑。《小時代》上映之初,便引發了兩派的極端罵戰。然而這樣的糟糕評論卻並不影響《小時代》的票房大賣。當時部分粉絲會有疑問:「郭敬明拍得怎麼那麼快?四個月就完成一部,刺金時代的結尾彩蛋都已經開始預告第四部了。」其實不然,他只是將一部長片剪成兩部而已,第一部上映時就已開始著手第二部的後期剪輯。雖然柯震東坑了他的計劃,但整部片子所受的影響並不大。這一點不得不承認郭敬明的營銷手段是十分奏效的。用長時的期待吊足粉絲們的胃口。並在宣傳與周邊產品上做足功夫,比如:
當然,他的原作也是做了全新修訂的。致力於給粉絲一種「專享」「私享」的體驗。在海報上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排片量:
這樣一部電影能獲得如此之高的票房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排片量。那年的暑期檔中,《小時代》在各大院線中佔據了大量的排片份額,而同檔期的另一部新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則在排片上受到了一些限制,以至於導演高群書為此大發牢騷,繼影評人周黎明後再次引發微博罵戰(事後證實是有人為了挑起話題而故意誤解高群書的話)。由於國內文化產業管理部門並沒有對院線的排片量有嚴格的限制,因此對於院線來說,當然是「哪個賺錢就多排哪個」。類似的問題,郭敬明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有提到:
因此,郭敬明在這個問題上表達的很清楚,如果他作為製片人,那麼這部電影最重要的當然是票房。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當然也有很多,但製作理念與目的的不同也會導致了影片分化。而郭敬明作為導、編、原著集於一身,既是在完成他的電影夢,同時也在為自己的事業拓展空間。至於排片量並不是他所能把控的,既然他的電影早已鎖定並且討好了目標受眾,那麼院線的做法也不足為奇。但這樣也無疑擠佔了另一些「冷門」電影的空間。即使是在娛樂業極為發達的韓國,在排片量上也會有嚴格的限制,就算某部影片再熱門,也會給那些默默無聞的獨立電影人們騰出相當一部分排片空間。
好,拉回話題,《小時代》的成功營銷,也為「最世文化」拓展了影響力,成功地開發了一些電影周邊的附屬商品。並且將三部影片的拷貝賣給了央視電影頻道(以後第四部也會賣出),並由郭敬明擔任當期的「光影星播客」。儘管差評無數,但營銷是成功的:讓郭黑們氣急敗壞,讓粉絲們欲罷不能。強大的話題效應也讓一些並不熟悉原著的觀眾選擇走進影院,受眾也由粉絲擴展到青年群體。
「青春電影」的興起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近幾年來關於青春勵志言情題材的電影如春筍般紛紛湧現。從《中國合伙人》《致青春》到《小時代》《同桌的你》《左耳》。大量青春題材的影片上映也讓一些投資方有了明確的意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影質量良莠不齊,且多為跨界執導,宣傳都主打青春情懷,票房都是以億攀升。那麼問題來了,國產青春題材影片為什麼會在這幾年如此火爆?我們大致以2012年前後為界。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況:
(一)、80後已入而立之年,青春已逝,忙碌的工作與剛剛組建不久的家庭讓他們渴求在電影中找到回憶的慰藉;
(二)、85後青春將盡,徘徊在25—30歲間的文藝小白領們渴望抓住20歲的最後的幾年柔軟時光再任性一把,用淚水和歡笑再撫拭一下日漸被生活磨糙的心靈;
(三)、90後的大學生們輕狂恣意,正是他們享用青春的時候,同時他們也擔心青春像上一條內容所說的那樣匆匆而逝,於是學著從電影中觀照自己的當下與曾經;
(四)、95後與00後的少男少女們初嘗青春的味道,他們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需要找到一個出口來滿足他們對青春的無限幻想......
於是乎,青春電影就這樣成功地抓住了我們的玻璃心。而以《致青春》《小時代》為代表的影片更是掀起了情懷的浪潮。幾乎所有的青春電影都會在宣傳片中打出「青春」的招牌,好像只有「我拍的電影才叫青春」似的,這張情懷牌真可謂「一招鮮吃遍天」。可在這麼多的青春電影中,為什麼《小時代》的營銷與宣傳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首先,郭敬明本人的影響力無疑是一個重要方面,《小時代》原著的粉絲效應無疑是這部影片的觀眾基礎。但郭敬明並不這麼認為,用他的話說是:
嗯,所以《小時代》有明確的受眾目標,只討好這批觀眾,除此之外不會去討好任何人。雖然小時代也在大打「青春牌」,但與其他青春類影片不同的是,它們多以青春的概念作為代入,關於青春的話語不厭其煩的出現,彷彿在極力向觀眾喊著「我的這部電影才叫青春!」而《小時代》則是以情節的多次反轉推動與歇斯底里的矯情宣洩讓觀眾看了以後始覺「青春如此殘酷而美好」。一個是單純地用情懷來籠絡觀眾,一個是以華麗的矯情來吸引觀眾。優勢自然就顯現出來了。因此,別的電影用青春打溫情牌,《小時代》則用電影或原著本身來滿足女孩子們對青春的回憶與幻想。
許多評論給《小時代》定義為「小妞電影」,我看不如說是「偶像電影」。從基本的敘事橋段到,都是偶像劇的必備元素。當然,還邀請了被譽為「港台偶像劇金牌監製」的柴智屏為此片擔任監製。在強調影片「青春屬性」的同時,更突出了影片的特色。
此外,這些青春題材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大都以女生的視角來看待和詮釋青春,所以不妨說這些所謂的青春電影講的都是「女孩子的青春」,男生反倒成了這場青春盛宴的附屬品。
二、口碑與影響
說到這一點不得不提影評人周黎明與郭敬明那場罵戰。按理說,作為一個專業影評人,周黎明完全可以理性地去進行批判。然而他的一番惡毒回復也讓郭感到不解。從脾性上看,郭敬明這一點做得很好。他本人雖遭無數次「人身攻擊」,但他的態度都很坦然,從不去硬碰硬式的反唇相譏,只是專心做他的事情。而對於粉絲們與影評人的罵戰他其實並沒有過多參與。對於一部電影,表揚與批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由此擴散而生出的謾罵甚至「三觀」問題則超出了電影本身。引得新華社與人民日報都為此發表了莫衷一是的言論。而在學術評論界,周黎明一上來就給郭扣了一頂帽子,在豆瓣、時光等網站的評論上也是幾乎呈現一邊倒的批評與諷刺。但請問,這些口水仗與過激的評論究竟論點在哪裡?我們來看看《電影十放》(原《第10放映室》)對此片的評論:
摺紙時代:
《小時代》所引發的巨大爭議不僅是一個值得分析的電影現象,更是一個引人思索的社會現象。在漫天飛舞的板磚與口水中,有多少是出於觀眾觀影之後真正的不喜歡,有多少是受輿論影響的人云亦云,又有多少是僅僅出於對郭敬明和楊冪的個人厭惡,而把影片當做情緒發泄的出口,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而用不同的評價標準體系來衡量,《小時代》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其實《小時代》就是一部想極力討好青年觀眾的十分純粹的商業片罷了。用評價藝術片或者文藝片的標準對本片進行嚴肅批評,是否有點「大炮打蚊子」的小題大做呢?如果從商業片的角度衡量,《小時代》精緻而成熟的商業類型片風格,極度養眼的主演陣容,漫畫式的可愛角色和搞笑橋段,還是有一點值得誇獎的。
青木時代:
其實,把《小時代》第一集和第二集結合起來看,相互對照之下,優缺點才體現得更為直觀和鮮明。你會發現,郭敬明只適合在商業片的淺層發揮,提供靚麗精緻的角色,簡單明快的劇情和漫畫式的喜感。而一旦續集需要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和情感深度,馬上就變得漏洞百出了。同時,也讓演員們糟糕的表演顯露無疑。 讓觀眾們立刻發覺,他們精緻的外表下,靈魂是如此的單調與空洞。甚至連台詞的節奏感和語氣都把握不好。
刺金時代:
即便本片卯足了勁把噱頭做足。劇情和角色還是顯得前所未有的乏力無趣。演員的表演也前所未有地慘不忍睹。而影片似乎要讓觀眾強化這一印象似的。把片長拉到系列最長的126分鐘。結果只能靠各種插曲、主題曲和一遍又一遍重複的慢鏡頭才吃力地撐足片長。這就直接導致影片中出現了「楊冪到底用玫瑰花抽了郭采潔多少次」這個未解之謎。即便《小時代3》的質量已經跌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但粉絲群體卻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讓本片一舉收穫5.3億,達到系列新高。也讓《小時代》前三集的總票房一舉突破10億。成為內地最賺錢的電影系列。也許《小時代》系列是註定要在內地影壇中創造奇蹟的。就像上海十年一遇的大雪,奇蹟般連續三集都在片中出現一樣。
好了,看過以上的吐槽,依然由評論變成了諷刺。也許觀影者的心裡對一部影片都有一個閾值,越過這個閾值便無法忍耐。可我們再看去年同檔的《後會無期》卻獲得了媒體與粉絲們的交口稱讚。其實韓寒的選角方式與製片宣傳模式與郭敬明並無太大出入。只因韓郭兩人不同、題材不同,講述方式不同而獲得了觀眾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一點,《十放》依然給出了近似的評價:「如果說《小時代》是給青少年注入的一劑「海洛因」,那麼《後會無期》便是給文藝青年們喝下的一碗「迷魂湯」。
拋開這些抖機靈的諷刺不說,小時代其實可以算得上是「毀譽參半」,不僅收穫了高票房,又在當年獲得「上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新人導演與最佳影片兩項殊榮。雖然這種獎項根本不值一提,但起碼可以說,這部電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爛俗不堪。多數人對他的批評僅局限在影片的價值觀與意義層面,對劇情的評論則是一筆帶過。既然《小時代》有固定的受眾群體,有符合他們的所幻想的一切元素,為什麼還要用嚴肅的視角去評判?我們想想看:對於正在上初高中的學生們,本就課業壓力繁重。好不容易等到喜歡的電影上映,假期帶著小夥伴與爆米花可樂走進電影院放鬆一番。而大學生與初入職場的小白領們也在假期卸下平日里的沉重負擔而選擇到影院去享受一個愜意的周末。難道還要要求他們去用力思考體悟人生與世界的深刻意義?可能乎?
電影是夢,是每秒24格的謊言。當然,戈達爾也曾說:「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無論真理也好,謊言也好。都是基於我們生活之上映射出的一幅畫。而《小時代》所呈現出的浮世圖景只是將內心中那些憧憬的與崩壞的部分用水晶相框加以修飾後再無限放大。把青年觀眾帶入到這樣一個看似虛無造作實則刺痛悲涼的夢境中,讓自己感動了自己。當你走出影院,那些褒獎與批駁早已被淡化。畢竟,你作為實際的消費者,好不好看你說了才算。至於影片中的「三觀」,雖然略有誇張的部分,但真的沒有那麼不堪。況且觀眾們關注的點是在劇情上而非其他事物上。如果一部電影這麼容易就能改變青少年的「三觀」,那還要生活經歷做什麼?
符號化
在後現代語境中,「符號」的概念開始泛濫開來。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拿來解構,一切物質與精神都可以貼上特殊或「專屬」的標籤。我們拋開影片所呈現的那些浮華,只談受眾的感受。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小時代》中許多華麗鏡頭的炫技與貼合劇情的背景音樂鋪陳,讓觀眾可以更直觀地去體會影片所帶來的樂趣或感動。在這樣一部電影中,有一個好故事遠遠不夠,還要加上足以震懾視聽的升格鏡頭與屢試不爽的柔和光暈;除了要配備耀眼絢麗的服飾與建築,還要融入許多「藝術化」的場面調度。再將旁白打磨的哀傷一些,才能真正確定《小時代》的影片基調。彷彿是先要建立起這些幻象的畫面以後,故事才能被觀眾接受。這樣既能為目標受眾提供情感的,同時也滿足了部分人群的裝逼需要。如果郭敬明做的太過接地氣的話會不符觀眾心中對原著所構建的幻想,若是做的過於藝術范兒,會讓人無法看懂,覺得他在故作高冷。於是,只好將一些高級的意象融入通俗的故事中才能為觀眾所接受。所以,你會看到她們身著精緻優雅的服飾,內心卻顯得無比幼稚;你會看到充滿藝術氣息的羅馬與打著麻將的時代姐妹花。其實平心而論,郭敬明本人的學識還是很淵博的,他對文學史、藝術史、甚至電影史都有著獨到的見解。你會在他主編的雜誌與接受的採訪中看到大量諸如《猜火車》、貝爾納.弗孔、蔡明亮等名詞解釋。但相較他的作品來說,他顯然更了解受眾的需求,於是以這種「符號化」的形式來呈現,讓《小時代》在淺層的故事表達中,使觀眾擁有一種自我陶醉式的高級享受。
一場矯情的「刻奇」
「刻奇」(德語:Kitsch)可譯為「媚俗」或「自媚」。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釋,大致含義為:
一、自我感動及感傷;
二、難以拒絕的自我感動和感傷;
三、與別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動與感傷;
四、因為意識到與別人一道,感傷變得越發加倍;
五、滔滔不絕的洶湧感傷最終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體驗感傷也就是體驗崇高;
六、這種崇高是虛假的,附加含義大過實際含義;
七、當賦予感傷崇高的意義之後,容不得別人不被感動與感傷。誰要是不加入這個感傷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測。
我們暫且將這種現象其理解為一種「自我感動行為」。「媚俗」並不代表就是低俗,「自媚」也不完全等於「自戀」。在大眾傳媒與消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加入其中。正如波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說:「在物品層次上,是由借自一切記錄(過去的、新興的、異國的、民間的、未來主義的)的截然不同的符號和」現成「符號的不斷無序增加造成的;它在消費社會現實中的基礎,便是『大眾文化』。」我們所聽到的故事大多只是「新瓶裝舊酒」而已,但即使這樣依然足以吸引我們並為之產生興趣。而這樣的故事本就屢見不鮮,為何偏偏要苛責郭敬明呢?
說實話,從這部收官之作來看,較之前幾部還是有進步的,起碼這位加拿大籍的攝影師不再像前三部那樣在片頭大量炫技了。儘管影評人曾將郭敬明批判得一無是處,但他還是很虛心地接受了這些,甚至看了周黎明的文章後還專門做了筆記去記錄他在拍攝時的問題與不足。總之,《小時代》作為一部情節完整,主題鮮明的商業片,至少對那些目標受眾來說還是很成功的。至於口碑與影響,但願日後可以如郭敬明所說的那樣:「《小時代》一定是有意義的,你可以多給點時間再去看它,到二三十年後,中國經濟完全不一樣的時候再去看它。就像今天我們再去看當年同樣飽受爭議的《流星花園》或《還珠格格》,你也覺得還好,也就沒什麼了。」
三、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作為一部影片的基礎,不僅體現著導演的風格,同時也考驗著一個導演把控畫面的基本功。儘管郭敬明曾在大學學習過影視編導的相關課程,但這並不代表他就可以通過此片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導演。儘管能看出在後期調色與特效運用上下了不少功夫,但這並不能完全掩蓋他單薄的鏡頭敘事能力。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第一部的一些橋段模仿了《穿prada的女魔頭》(是借鑒不是抄襲)。不是說不能借鑒,而是學會靈活地借鑒。作為新人導演,學習影史經典橋段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你的作品,你不能總用生硬的拼湊方式去「借鑒」。就算你的鏡頭感略顯稚嫩,但也不要用「炫技」來掩飾,那樣只會弄巧成拙,使鏡頭語言沒有說服力。
除了「時代姐妹花」們爭吵與誤會的橋段以外,背景音樂與主題曲幾乎無孔不入。彷彿沒有背景音樂的大量鋪陳,機位就不知該往哪兒擺似的。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這些不同配樂之間的銜接簡直毫無違和,每一段都能與劇情如此貼合。說得極端一點,如果沒有背景音樂與主題曲的烘托的作用,至少有一半的觀眾不會僅僅為劇情而觸動流淚。也許當我們正坐在影院欣賞影片時,製片方早已開始著手準備原聲大碟的銷售了。幾部電影加起來少說也有二十幾首,做兩張專輯都不一定夠。
在前三部的敘事中,畫面總體上沒有什麼太大的硬傷。只是在部分鏡頭的剪接中,讓人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這是幾個意思?
是剪輯師主動要求這麼做的?
這又是什麼鬼?
這種「海報式」的鏡頭每一部都有出現過,而且同一場景還要不止一次地出現。說它有MV的即視感一點都不誇張,不是所有不按套路出牌的方式都叫創新。包括部分轉場鏡頭也像是PPT翻頁一樣:
就算不說這些,連一些烘托氣氛的中近景鏡頭做的也是千篇一律。雖然畫面還算說得過去,但是每次都要靠背景音樂和雪地來襯托。難道除了雪花和冬日暖陽的特效外就不能拍出唯美的鏡頭么?本是作為主體的鏡頭卻似乎顯得太過依賴音樂和特效:
不考慮背景音樂烘托作用的話,單拎出來看也是可圈可點的。
雖然前三部的鏡頭語言讓人無力吐槽,但可以看得出攝影師是在不斷地嘗試,力求讓這些畫面既不跌份,也不裝文藝。終於,攝影與剪輯的努力成果在《靈魂盡頭》的最後一個鏡頭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我不得不佩服攝影和剪輯的高明(說真的)。在黑屏之後緩緩淡入一個人的背影。然後便接著一個長達8分鐘的長鏡頭,並借用牆磚、地磚、台階的鏡頭移動實現無縫轉場(當然其中肯定是有CG技術後期處理過的),以倒敘的方式完整地呈現了片中所有的劇情,用這樣一個緩慢的長鏡頭把一個溫暖而凄美的故事向觀眾再講一遍。將觀眾們的情緒引入高潮,同時也隱約地向觀眾道出了全片的結局。可以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詳情請進電影院)
總之,在視聽語言方面。郭敬明要學習的內容還有很多。但至少這最後一部還是有那麼點救場效果的。如果他的鏡頭語言可以像他的文字一樣細膩而縝密,那麼罵的人也許會少一點。
對白的濫觴
當鏡頭與剪輯不足以支撐整體敘事與具體情節時,便只好讓台詞代為行之。一些關鍵劇情的推進大多是靠人物之間的對話與不厭其煩的閃回還有畫外音。鏡頭的基本敘事功能被大大削弱,而是變成像MV式的畫面風格。但這並不是說對白不應該在銀幕中佔據主動,而是應當在戲劇情境需要時才能這麼做。在電影中過多地用對白來表現,就會削弱電影的戲劇表現力和電影特質。正如皮特里在《看電影的藝術》中所說:「有一個基本原則,影片中的對白應該服從於視覺圖像,盡量不要謀求舞台劇那樣的主導地位。」這一點不得不說是郭敬明的短板,同時也是影片招致批評的原因之一。但既然有固定的受眾需要,所以姑且相信他是為了影迷才這麼做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郭敬明很善於將原著的語言巧妙地化用於其中,「把玩」文字是他的強項,因此他會在台詞的處理上時不時抖出一些小機靈。尤其是在旁白的設計上加入了許多足以讓小女生們抄在日記本上的「金句」。顯然,郭敬明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粉絲們在觀影時回憶原著的內容,這樣既滿足了粉絲的期待心理,同時也為影片空洞浮華的畫面做一點小小的填充。此外,不同人物之間俏皮調侃的對白,也可以算是穿插在劇情中的調味料。但這類語言最好是「點到為止」,用的過多過頻反倒會讓人覺得生硬矯情。譬如「腦殘粉裹的坑爹餡」「要不要幫你在精神病院預定個床位」之類的對白,同一場合用多了反倒不那麼容易產生「笑果」了。
至於劇本與原著的文本方面。我想那些熱情的讀者一定比評論者們更有發言權,在此不再多說。電影既然是改編,那麼必然要將小說的內容化繁從簡。當需要將小說中的隱喻部分具象化為鏡頭語言時,也就是在考驗導演掌控畫面的能力與演員的表演素養。而在這些演技欠佳的演員面前,郭采潔已經表現的相對不錯了。在結局的處理上,郭敬明給了一個近似開放式的結局。用畫外音揭示著這場悲劇,但也不忘為觀眾留一個美好的膠片定格。我一直想看到他如何在結局中去表現周崇光睡覺時那「顫抖的睫毛」,結果他卻給了一個金髮的定格回眸。
好,以上亂七八糟說了這麼多郭敬明的壞話,現在還是回過頭來簡單談談觀後感好了。說實話,片中所表現的那些「姐妹情」,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前一秒還是「永遠不分家」,後一刻便是「各自奔天涯」。每集的觀感彷彿都是「時代姐妹花,集集鬧分家」。可後來發現我理解錯了,因為當你看過各種類型的青春片,耳聞目睹過身邊同學的那些勾心鬥角之後。你會發現,郭敬明也許是對的,「姐妹情」還真有可能是這樣。儘管在片中表現得有些誇張,但不得不說這也是現實「姐妹情」的一部分。要不何以打動坐在周圍的那些哭的稀里嘩啦的小女生呢?
最後,還是為這部片子留一點希望和正能量好了。套用一段經典的解說詞來為這部影片以及這篇裝逼評論做一個註腳吧:
青春易逝,結局未盡,浮華而美麗的青春歲月必將在這塵世中無限延展下去。也許銀幕上講述的青春正在漸漸消逝,但現實中總會有人正處於青春的進行時。青春的篇章在這一段已經寫完,下一章還在繼續等你去填滿。我們想想吧:此時此刻在校園後面的操場、在大考結束後的門廊、在灑滿陽光的石階、在放學回家的夜班車上,肯定有無數的少年們正為他們的青春而歌舞飛揚;而在浸潤月光的寫字樓里、在喧囂迷離的霓虹燈下、在漸漸散場的電影院內、在深夜寂寥的小酒館旁,肯定有無數的青年們為他們的青春而黯然神傷。然而,讓我們內心感到無比欣慰的是,在生命如此有意義的時間節點,在燈火闌珊的影院內,靜靜地聽著這面銀幕向你細細講述著幾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子那些疼痛而絢爛的光陰。並讓坐在銀幕前的觀眾們能夠一起用思感去經歷,去分享。這是我們的幸福,也是每一個擁有或正在擁有青春的人的幸福。也許若干年後,當這些曾是齊劉海圓臉蛋少女心小挎包的中學生們回過頭來看著他們永久珍藏的「四部曲」影片時,只會感慨往昔淡然一笑。也許在未來,《小時代》系列影片根本不可能被載入電影史(文學史都不一定)。但當那些老去的少年們回溯時光時,他們一定會記得那個以「小」字打頭的矯情年代。小時代,再見!
呀,一不小心吐槽了這麼多,不知道會不會被罵。但還是在此給狂熱的粉絲們一點建議:在反駁對罵的時候請不要只會說「有本事你也去拍啊!」之類的強盜邏輯。你在飯店裡覺得一道菜不好吃,難道廚師會指著你說「你做一道看看」?既然有實力能拍出來,就理應接受大眾的評判。所以,不要總是拿「有本事」來向對方辯友施壓。再說了,這樣的本事多少還是有的,怎麼說也是科班訓練出身,還會怕你這個?
僅個人拙見,望輕噴,願大家觀影愉快~
——————————矯情的分割線—————————
附錄:為便於郭迷與郭黑們全面了解此人,請戳以下信息:
央視《藝術人生》,「80後」對話「八十後」,郭敬明對話黃永玉
郭敬明 笛安 《藝術人生》
「新概念」十周年慶典,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面對面
新概念十周年 韓寒 郭敬明第一次見面
《魯豫有約》——80後「人氣王」
2015-03-03魯豫有約 八零後人氣王:韓寒 郭敬明-20150303魯豫有約
郭敬明稱無法改變電影市場大環境:我不拍電影,觀眾也未必看賈樟柯
[重審小時代②]郭敬明:我不拍,觀眾就看賈樟柯了?
《第十放映室》:恭賀2014(春夏秋冬)完整版。(又...
我看過四娘的書,在初中的時候吧
然後我記得很清楚,有段時間整個人都很悲觀
後來才反應過來是看了他書的影響
比如《幻城》,《夢》之類的
你敢說不悲觀么?
其實就是中學生居多
讓他們去悲觀去矯情
真心是害了他們
就沖這個,我黑他
拜金才是最正確的價值觀,
和很多人接受的教育相反,我們最大公無私最厭惡金錢的時期就是大躍進時期,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越拜金就會越愛賺錢,越愛賺錢就會越創造更多服務給社會給消費者,所以討厭拜金的人都是不想給社會給消費者創造和提供服務的人,
越拜金就會越珍惜自己,越保護自己,就越不會被別人一兩句忽悠就獻身自己,就不會被無私奉獻的鬼話欺騙,
越拜金就會越會獨立思考,就越不會被別人欺騙忽悠,因為會失去錢,那會我在小城市的一所學校上學,在文學社裡借讀到小時代1。我應該是在課堂上看完它,並且期待著第二部更新。
等到電影上映後,我在上海,一個小時代里的城市。
在電影上映前,我幾乎忘了這本書以及這本書提及的城市。
直到又在大熒幕看到他們時,心情很激動。我從來沒想過很多年後會離開那個小城市在上海看到電影。
而那些在課堂偷偷小說的日子也不在有了。
當題主所看到的豆瓣時光網上一片惡評的時候,QQ空間和微博已經被小時代刷爆了...
不同圈子的人看到的完全不是同一個景象...如果答主肯關注一些小四粉的圈子,你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
中學生匿了..
黑的都不是小四,人家是大家公認的winner,黑的是小四的觀眾。。。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郭敬明炫豪宅的行為?
※為什麼郭敬明矮有人黑,但拿破崙矮卻沒人黑?
※韓寒的真實身高有他自己宣稱的1.73米嗎?
※郭敬明和《妖精的尾巴》作者真島浩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