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東吳的發展是怎樣的?
夷陵之戰,蜀敗而吳勝,之後吳國的軍事外交政治發展是怎樣的?演義里在蜀亡於晉之後,吳的內部發展消息不太為人們所知曉,所以引起題主的好奇。
歡迎大家踴躍發言,多多益善,哈哈。
這個問題稍微有點大啊,簡單說幾句好了。
外交上吳國與蜀漢和解了,把魏國作為共同的敵人,原來交戰結的仇就算過去了。之前孫權曾經向曹丕稱臣,獲封吳王、大將軍,成為魏國的官員,但拒絕把兒子送去,這回又跟曹丕撕破臉了,主要的衝突都是在對魏方向。夷陵之戰後不久,曹丕先後以重兵分三路進攻吳國,但是吳國成功抵擋了魏國進攻。江陵這一路的進攻魏軍陣容豪華,曹真督夏侯尚、張郃等人進攻江陵,破了幾路偏軍,但朱然以數千人據守江陵半年,魏國最終退兵。
但是曹丕在位期間魏國的軍事壓力並沒有解除,後來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孫權抓緊機會向襄陽、江夏一線進軍,結果分別被文聘和司馬懿擊敗退兵。曹休重兵駐淮南,孫權決定搞一票大的,讓周魴詐降誘騙曹休大軍前去接應。曹休率領十萬軍隊受降,發現吳國早有防備,硬著頭皮交戰,結果在石亭被陸遜大破,損失萬餘人,曹休本人不久後就去世了。石亭之戰非常重要,這背後還有司馬懿水陸軍配合的計劃,吳國破解了魏國的大手筆,之後二十餘年魏國東線都處守勢。吳國雖然沒有徹底控制淮南將邊境推到淮河,但東線的軍事壓力已經解除,第二年孫權就當皇帝了。要說起當皇帝,孫權之前雖然只是吳王,但自己有年號,還能假黃鉞,更別說吳地的人事權,許可權一點也不比皇帝差。
這之後吳魏長期有邊境衝突,孫權多次率領或派出軍隊去進攻魏的荊州或揚州防線,不過只是偶爾小有所獲,雙方邊境基本沒有發生變化。吳國的基本盤在長江流域,雖然地圖上看領土很大,但人口集中於長江沿線的狹長地帶,對南方的控制較弱,許多當地人作亂也是吳國外患。比如今天的江浙一帶主要為山越人控制,吳國屢次向山越用兵,不只是討平叛亂,也掠奪人口充實軍隊,吳國的將軍很喜歡打山越人啊,這事陸遜年輕時候就做過。還有荊州三峽出口外邊的一片地方,有武陵蠻夷,劉備對吳用兵期間就聯絡了他們。孫權後來也派潘濬等人討伐過武陵蠻夷,平定叛亂。吳國有比較強大的水軍,所以孫權還派人出海開發,比如衛溫、諸葛直就從夷洲擄掠了幾千人回來。至於夷洲具體在什麼地方沒有定論,有些人傾向於今天的台灣,也有人認為未必是台灣,也許是琉球或者東南沿海的雜散島嶼。士燮在建安末年投靠孫權,南方交州名義上歸孫權所有,但是孫權對此處實際控制力較低,直到呂岱率軍平定交州一帶。
這些是孫權對南部地區的開發,小有所成。西有蜀漢是朋友;東邊出海擄掠小有所獲,但是孫權對此並不滿意;北邊魏國雖然揍不動,但是孫權也沒有放棄向北發展的努力。孫權與遼東的公孫淵可以通過海路建立聯繫,而公孫淵又不願意徹底依附魏國,於是他便成為孫權的拉攏對象。不過拉攏公孫淵並不順利,孫權第一波使團剛一到就被魏國青州都督田豫消滅了;後來公孫淵派人向孫權示好,孫權很開心,封公孫淵為燕王並加九錫,派了一萬人的使團帶了貴重禮物出海送去。結果公孫淵又反覆無常,殺死了使團的首領併兼並了這支軍隊重新投靠魏國,孫權氣得連自己多大歲數都忘了,明明才五十齣頭非說自己活了六十歲。後來司馬懿消滅公孫淵期間孫權還派軍隊出海進攻過遼東,攻擊魏軍並擄掠一些人口,小有所得,但最終勢力還是無法染指遼東。個人認為孫權最大的貢獻就是對南方的初步開發了,雖然他本人和他的政權沒有從中得到太多實質利益。
孫權去世後東線經常有大兵團交戰,從開始的司馬師與諸葛恪一來一往,到淮南第三叛中諸葛誕聯絡東吳共同進軍,但邊境沒什麼變化。還有個有意思的事情,鍾會鄧艾滅蜀的時候吳國也去趁火打劫,向巴東進軍。至於吳國內部政治鬥爭,惡劣而且混亂,不多講了,別的問題里有。
在三國之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建都南京,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沿襲。此事相信人人都懂,但首建都城絕非一件易事。
在三國之前,江東還沒有一個諸侯國,敢與中原王朝抗衡(註:三國時期江南地區指現在的湖南地區,而我們現在的江南三國時稱江東。)所以說,創建一個首府,絕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那麼東吳為啥還要建都建康呢?
三國以前,江東地區的中心在蘇州,後來改為揚州,這本來不會有所改變,但東漢後期(此時還不能稱之為三國,究竟何時可以稱為三國,這分界點爭議本來很大,這裡不再贅述。)群雄並起,孫策稱霸江東,按理說,揚州也會在以後成為東吳的首府。可是偏偏此時,揚州在陳登的手裡,而陳登其人,卻又偏偏是曹操的鐵杆粉絲,而此時,那孫策又偏偏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揚州偏偏就不理你孫家集團。
江東不穩定,建都遙遙無期,怎麼辦?
只好向長江中游發展,即向江南發展。其實按照這方向,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此時曹丞相剛等劉表病逝,就揮軍南下,說實話,可能連孟德兄也沒想到,劉琮居然就乖乖投降了,雖然玄德兄領著軍師,關、張、趙和劉琦水軍總共兩萬人在抵抗,但對於擁有百萬雄師的曹丞相來說,簡直提都不想提,感覺提他們是對自己的一種侮辱。
很快,東吳的勢力剛到湖北時,曹操下江陵,取漢口,整個長江上游都被曹丞相所佔,可以說,此時東吳建都江南的夢想,已經被完全粉碎了。為了抗拒曹操,孫劉兩方聯盟,然後各位就盡情的腦補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吧,雖然不是真實的歷史,反正,我要說的是最終曹操,還是吃了一記悶棍,敗了!
曹操戰敗於赤壁,荊州被孫、劉兩家瓜分(實際嚴格上說是三家瓜分),但此時的荊州儼然成了三家的緩衝地帶。我們都知道,一個地方成了政治、軍事的緩衝地帶,沒有戰爭,空氣中都瀰漫著緊張情緒,一旦發生戰爭必然生靈塗炭啊。這種地帶不可能有首府產生,除非他們有個精神病領導,才會這麼干!
此時,劉備已看出不可能,便接受龐統建議,起兵益州(嚴格上說,是劉璋先請,後翻臉,但此處就不行文開展,一筆概括。)
如果這時,吳國要在此建都,必須打破緩衝地帶,唯一能做的就是全面攻取,但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魏國會全面反撲,得到跟徐州一樣守不住,得不到估計跟日後的關羽下場一樣。
之後,孫、劉聯盟出現裂痕,而三方由於長期之戰都無能力吞併誰,荊州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緩衝地帶。
後來,孫權想取徐州,呂蒙獻計,徐州,北方並無重兵駐守,取之不難;然其地為「驍騎所騁」,即七八萬人,並不易守,只能全據長江有利。可見徐州之地,無法為東吳掌控。此時,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徐州對東吳建都來說都是危險,只有江東可以考慮。
建安十四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一年,曹操四次征討孫權,都是從徐州出兵,孫權在濡須口迎敵,濡須口是在江東的生死門戶,而建業離濡須口甚近,便於指揮,後來曹丕伐吳,也是如此。
所以,此時,對於東吳來說,荊州已成緩衝地帶,建業建都便於控制濡須口,進而掌握江東以防曹魏來犯,從而吳國偏霸一方。
註:公元220年,曹丕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公元222年,孫權稱王(名義上),臣服魏國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可以嚴格上說三國始於公元229年
關注微信公眾號:YuxiJLS,了解更多三國歷史,傳記歷史
孫權死後,內亂不斷。
推薦閱讀:
※諸葛亮城門上唱空城計的時候怎麼沒人射他?
※諸葛亮有哪些政敵?
※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
※如果劉備真的聽從諸葛亮之言,從垂死的劉表手中接過荊襄九郡,那劉備是否大業可成?
※古代戰爭有哪些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