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隆中對》的戰略構想是否極難實現?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佔據荊、益,結好江東政權,再出兵秦川、宛、洛的戰略構想。結合後世南北(東晉南北朝,南宋等)對峙幾無勝者的史實,即便能盤踞荊、益,並與江東勢力關係融洽,此戰略是否仍極難實現?


一直以來絕大多數人根本就是高估《隆中對》了。這完全是因為曹操已據華北,挾天子之利,劉備無力再北圖的策略。

相對的張紘很早就給孫策提過《江都對》以及魯肅給孫權的《塌上對》,後來呂蒙勸說孫權襲荊州的戰略,都是應時變化,做出最合時宜的打算。

那麼諸葛亮當初制定的戰略計劃又怎麼可能跟得上局勢的變化?所以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目的並沒有絕大多數人想的那麼長遠。

首先,諸葛亮熟悉荊州環境,對當地的人才也十分了解,是故將荊州作為根據地是必然的。

再者益州連年暴亂,甘寧跑到荊州去還使得劉璋和劉表交惡,諸葛亮對益州的情況也有一定了解。兄長諸葛瑾在江東,諸葛亮自是知道江東之局勢較為穩定,因此諸葛亮給劉備制定了這麼一個初步戰略,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但真要以歷史大局觀來看,據天險而治無非首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以觀天下之變。後來漢吳沒少聯合出兵,曹魏也接連發生內戰,不能說沒機會。諸葛亮北伐還想阻斷魏軍以吞併涼州呢。

更別扯上東晉和南宋了,戰略牽扯到的是人口經濟生產力等問題,以及民心趨勢,政權局勢。純粹論地利的話沒什麼意義。特別是人口稀少的三國,邊境幾乎沒人口,荒廢的領土很多,論及國力主要還是看人口。要說的是以曹魏的國力,如果政權穩定的話,滅蜀吳會早很多年。要不是因為政變,曹魏就該在滅掉公孫淵以及諸葛亮、軻比能就開始籌劃伐蜀。至於蜀漢能據險守多少年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這麼說只是想說明,即便《隆中對》布局按原計劃達成,在曹魏政局穩定的情況下也毫無勝算,只能指望軍事奇蹟了。


個人覺得極難實現。
諸葛亮這只是一個戰略構想,是否能實現是看大環境的變化,和領導團隊的實際操作的。
荀彧毛玠給曹操當時奉勸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議好不好?當然是好的。
但之後曹操團隊操作得當使得戰略實現,所以這是個偉大的戰略。
但如果李傕郭汜喪心病狂內鬥的時候殺了皇帝,怎麼辦?
劉協驚嚇過度,得病死了怎麼辦?
迎奉皇帝的過程,袁紹幡然開竅截胡了怎麼辦?
所以,有戰略很重要,這是一個團體成功的必然要素,但實際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走錯一步戰略就要進行一次大的顛覆。
諸葛亮的《隆中對》首先就說要佔據荊襄之地,但曹操南下把草鞋皇叔打得火燒新野跑了。地盤就沒了,但好在之後聯結東吳成功了。
如果周瑜魯肅覺得沒必要和一個兩萬人不到的勢力聯合,獨立對抗曹操,那劉備豈不是真要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了?那赤壁之戰魏吳孰贏孰輸諸葛亮的隆中對恐怕都沒有實現的可能了。
赤壁勝後,魯肅周瑜不同意借荊州給劉備,兩家大起干戈,是不是都在荊州打起持久消耗了,劉備還有餘力取西川嗎?
如果曹操善待張松,張松告知劉季玉丞相可以託付,益州舉境投降,劉備還能打到成都,甚至佔據漢中嗎?
但好在諸葛亮和劉備步步為營,把操作做的無比精妙,使得隆中對在關羽北上的時候已經基本成型了,這裡有實力,也有運氣,但其過程之艱苦不想也知,光是折了個龐統就很夠勁了。
但最壞就壞在這個賣紅棗的身上了,首先和東吳處理關係就不好,直接把隆中對的外交方針就給打破了。
之後又沒有報告中央的情況下,擅自北上,雖然初始成績不錯,但這一衝動使中央根本來不及反應,結果招致魏吳聯合算計,致使荊州讓與他人。
還可氣的是,劉備急功近利,想重奪荊州地盤,但毅力不足被孫吳抓住破綻一舉把蜀漢有生力量剿滅。
至此,隆中對外交政策聯接東吳遭到破壞;地理戰略荊州拱手他人;猇亭戰敗致使經濟和兵力都遭受巨大損失。隆中對化為泡影。
也真是難為諸葛亮,在劉備歿後,恢復邦交,迅速調整戰略,單線北上雍涼,繼續著妥協版的隆中對,但盲目信任馬謖,又碰上了韌性極強的司馬懿,終使隆中對功虧一簣。

總的來說,隆中對確實是一個結合分析各家形式,再算上不安定因素整合後的最適合蜀漢發展的戰略白皮書了,但歷史向來不遂人願。我們也只得在後世瞻仰品評。


推薦閱讀:

諸葛亮的文採在同時期的漢末三國時代處於何種水平?
司馬徽和司馬懿有什麼關係嗎?
高平陵事件曹爽事發該怎麼做?
三國里閻行臧霸武力真實排行?

TAG:三國 | 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