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没有医疗健康领域的顶级互联网公司?

在美国,IBM、谷歌、微软、拜耳、辉瑞、沃尔玛等巨头都有参与医疗领域的互联网项目,IBM的最新超级计算机Watson就是以医疗领域为目的的。国内在有这方面为什么迟迟没有进展?医疗领域的计算机技术依然非常落后。将来是否能有所改进?
一个比较全面的健康互联网论述: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31358


楼主举例的关于国外“IBM、谷歌、微软、拜耳、辉瑞、沃尔玛等巨头参与医疗互联网项目”,不知道哪些称得上是“顶级项目”?

就我所知,目前全世界还不存在真正的“顶级”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说是“巨头”参与,那么国内不管是BAT等互联网公司还是制药巨头都已布局互联网医疗(自我孵化、投资或者并购)。

关于搭建互联网医疗的难度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作为系统化研究基金,我们就提供并分析下目前国内市场上3家比较典型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看看问题所在。


1、微医(挂号网)

根据其官网介绍,微医创立于2010年。其借助互联网技术,为用户提供可信赖的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同时,在“医、药、险”全产业链进行布局,主营业务涵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

单从官方数据量看(真实性有待考证),微医确实是目前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大哥”,其线下全科门诊去年12月也在杭州成功开业,所谓的打造“线上-线下”闭环模式,当然具体成效还需时间验证。

类比最早尝试全科连锁门诊的丁香园,其品牌不能深入“大众之心”及无法快速规模化复制常被外界质疑,但不论怎样,这种“线上-线下”的模式在医疗领域确实是创新之举,即使这种“创新”有时很无奈。


2、趣医网

趣医网是一家相对比较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背靠京颐集团。目前,“医院+”平台上线数量超过20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其中三级医院占比达50%;“趣医院”App已覆盖30个省及直辖市,累计上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超过2000家;同时,趣医分级诊疗平台计划于2017年底在超过50个地级市和150个医联体上线。

和微医相比,趣医网和医院的对接更加深入,特别是完成了全国首个医保脱卡直连手机移动支付的项目 http://finance.chinanews.com/it/2014/12-18/6888848.shtml

虽然目前只是和医院门诊系统对接,但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毕竟住院医保支出占比远高于门诊医保支出,但相对的接入难度也会呈指数级增高。


3、就医网

就医160成立的时间比微医早半年,就市场规模占比来说与微医有的一拼。官方数据,截至2016年3月底,就医160已进入200多个城市,可挂号省份达31个;服务医院2700多家,其中三甲医院超过1000家;可服务医生数47万;注册用户数8200多万,累计服务人次超过2.4亿。

当然,由于就医160去年陷入“裁员风波”,外界质疑声一片,其发展前景已成为一个迷局。

综上,这类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以非营性预约挂号起家的,必然谁有号源谁就是王者。但目前来看,网上预约的号源毕竟有限,大部分号源仍然在医院端(特别是专家号),而且个人预约挂号的频次是相当低的,因此用户粘性也是非常大的挑战。未来到底是落地实体诊疗还是和保险、医药器械销售等挂钩实现真正的盈利仍需要时间去探索。

以上回答由青锐创投负责医疗行业研究的投资经理@姚姗姗提供,我们也在自己的同名公众号『青锐创投』更新自己的行研和观点,欢迎知友们关注与交流。


@李泽敏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说说我的观点。
医疗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其实不少人在很早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并且有各种尝试的想法。而这种尝试的发起,其实很多是自线下往线上的发起方式,即传统医疗行业从业者向线上转型。
我个人在09年就曾被某医院院长(非国营)邀请参与其网站平台建设,除了现在医疗网站都有的在线沟通等几大件,规划中还加入了论坛、名医博客、线上专家门诊预约等半社交半O2O的东东,甚至在线电子病历(根据用户手机号等标识用户)以及类似CRM的玩意全都有相对成熟的想法,在当时的我看来,其实真的挺超前的。
回到这个问题来,为什么国内没有医疗健康领域的顶级互联网公司?

1.医疗领域的服务,从新用户获取、潜在用户营销、用户购买服务、用户使用服务这四个节点来看,互联网目前真正能做好的只有第一个环节,即用户获取。
医疗行业不像那些完美渗入到互联网中的行业——例如招聘,已经形成了用户在线上的整个商业模式闭环,招聘看重的是职位/简历信息的发布获取以及流动,对企业提供很好的算法推荐优质简历,对个人提供人性化的简历服务帮助提高竞争力……消费完全可以通过线上支付,整个服务过程中招聘网站没有必要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以确保生意可以运营下去。
但,医疗行业绝对无法脱离线下,线上的沟通甚至连营销都无法覆盖到。
大家试想一个场景:
某近视男听说激光矫正近视很有效,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了XX民营医院,点开了在线沟通,开始跟对面不知长相的客服MM各种沟通,末了,客服MM祭出大杀器,您这种情况,还是建议您到我们医院来检查一下,我们需要知道您的近视度数,角膜厚度等信息才能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

健康,医疗,是很个体化的事情。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人身上,极有可能病因不同,病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不同,治疗风险不同。患者(或者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非专业的,这些信息完全无法从在线服务中获取到,所有的在线沟通甚至连营销过程的百分之十都没走完,如何能保证用户消费?换做你是老板,你会把大把的资金投在网站建设上吗?
营销偏线下,更不要谈服务环节了,尼玛开个刀,做个针灸,哪怕是上个石膏都得亲自跑医院啊,你说网站帮到这些医疗健康机构什么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医疗企业每年大把大把在搜索引擎投放广告的原因,大家都不是傻子,同样的资金用在互联网上,在新用户获取环节的ROI最高,效果最明显,势必大家都会去投。

2.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导致没有巨人级的公司崛起
接着上一条说,目前的在线医疗健康网站服务产品,简直是弱爆了有没有?
网站类型上,最多的是机构自营的介绍性网站,配一个在线对话功能,一个CMS,几个客服MM,目的是把从搜索引擎带来的潜在用户引到门店进行营销,完了。在线的服务和产品?对不起,压根没有,来门店走一遭,就知行不行。我就是跟你网上说没问题,敢治,你也不敢给我治啊。

然后是资讯类,盈利模式靠的是会员服务费以及……广告。做得比较好的是丁香园,用户群体、市场、愿景都很明确,但盘子太小了,想做顶级互联网公司(活跃用户5000万或者财年收入100亿)恐怕很难。打个不是很确切的比方,丁香园就像知乎,目前看上去很好,但任谁都看不到他们成为顶级公司的潜质,又或许他们本来就不想成为这种标签式的顶级公司?

再然后是电子商务类的,直接卖非处方药卖仪器,线上闭环勉强可以打造,但这离真正的医疗健康行业服务,还差得太远太远。

除了以上模式外,为何直入正题解决用户需求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难以崛起?
说到底,截止到今天,互联网还没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办法可以将医疗行业用户的诉求完整地进行信息传递,导致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相对滞后。

用户想买乐敦眼药水==》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任务完成。
用户想找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发布一下简历,投一下感兴趣的公司==》51JOB,智联招聘,任务完成。
用户想和女朋友在线斗地主==》QQ游戏直接邀请,任务完成。
用户每天都想看几只股票的走势和信息==》东方财富网,大智慧,任务完成
……
这不是专业不专业,深入不深入的问题。
难道做金融证券理财保险的行业专业性,比不过医疗行业?
大家发现没有?所有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的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户的需求可以准确无误地表达、理解并给与线上的对应服务。

归根结底:
疾病、不适、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这些东西根本无法由用户之手,透过键盘准确无误地传达到网络另一端的医师这边,医师也无法保证仅凭互联网信息传递就把用户的问题给搞定。在其他领域可能相对还好,但对医疗领域这是致命的——健康攸关的事情,瞎搞就是作死。
用户说自己腰疼,网络那头的医生能怎么办?甚至那个医生都没法保证那位“腰”疼的用户,到底知不知道腰在哪里。

这是技术瓶颈,也是医疗行业的瓶颈,怎么破除,看大家的了。
如果,我说如果,你手头有个装置,朝患者指定部位一扫描,患者所有的生理信息:什么血型啊,血压啊,心电图啊,脉搏啊,甚至类似CT图都能做出来,这些信息可以根据医生需要准确地获取和分析,那么不用我说,家庭本地医疗绝对兴起。用蔡八斗的话说起来就是:“我的妈呀,这是要发呀!”

不YY了,睡觉!


学临床的都喜欢临床工作,医学互联网不缺互联网的人才,缺医学人才。IT从业者可以很好的渗透到像人才招聘、相亲一类的专业知识不深的行业,医学有些特别,IT从业者不那么容易深入。医学与IT的碰撞需要一个过程


想霸下全科是力有不逮
目前有广州的一家在尝试协助医院妇科和儿科的数据库整理,破冰艰难,因为医院对这个思路还没有完全开阔起来,比较保守。
另外互联网的诊疗可靠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认证。

我个人觉得如果将来能够有一个全国性的数据库,然后做检索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关于楼主医疗健康领域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是指从收入层面,还是从产品的行业专业性角度呢?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但是还是想结合个人的经验发表一下关于国内医疗健康互联网(国外的不是太懂,加上国情不一样,所以不发表意见)目前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的一些看法:(医疗行业的两个制高点资源、患者资源与医生资源,入口主抓患者资源、垂直行业重点抓医生资源)
一、百度。如果仅从收入规模上,百度无疑是医疗互联网里面的老大,坊间传闻百度有30%的收入来自医疗(百度2013年收入300多亿,自己估算一下,不过现在比重应该小些了),百度控制着用户资源的分发,也就是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患者用户的分发,分发到医院、分发到垂直网站。百度在其结果页把用户分发做到极致之后,下一步肯定是把手伸向垂直行业网站,以图把控流量的二次分发来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百度听说今年也开始重点抓医疗这一块。如果将来能够在医疗健康互联网成长起顶级的互联网公司,搜索引擎巨头肯定算一个,最具有成长潜质的应该算百度,其次是360、搜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患者资源的来源,也意味着控制着患者流动,从某个层面上说是控制着资金流向。
二、好大夫在线。如果从收入规模上,好大夫在医疗垂直产品中排名并不靠前,但是从战略与用户体检的角度来看,好大夫在线目前是走得最深最远的一个。好大夫在线一直致力于医生资源壁垒的建立,因为医生资源是整个医疗行业中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服务的中坚力量,虽然患者依托于搜索引擎寻找信息,但是最终的服务落脚点还是医生,医生的质量、医生的多少决定着产品的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产品在整个医疗行业中是否能够被获得认同、被获得尊重。当在行业内做起足够的品牌知名度的时候,能够减少对百度等搜索引擎患者来源的依赖,最终才能够真正地成长起一家强大的公司。也就是当医生资源与患者资源同时做到极致的时候,那么就能够成为一家顶级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好大夫在与行业资源进行结合进行深耕,做一些其他互联网公司不愿意做的事情来建立自己品牌和口碑,逐步形成自己竞争力与壁垒。如果将来能够培养出顶级医疗互联网公司的选手里,好大夫在线也算一个,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好大夫在线与百度既是合作关系,也会逐步走向竞争关系。
三、快问医生、爱爱医。快速问医生与爱爱医同属于珠海健康云旗下公司。快速问医生目前是一家做医患交流沟通、医患问答做得最深入的一家,同时由于行业经验与行业数据的积累,快速问医生依靠自己的专业内容能够从各大搜索引擎用户入口获得大量的患者资源,如果能够对这些患者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也能够在未来积累起自己的行业数据竞争力。健康云公司的优势远不仅于此,同时手握着医生垂直领域的第二大医生社区,爱爱医网站,其实也是一项在未来的竞争中非常有竞争力的一项资源,只是目前还不能完美地结合起这些资源进行很好地利用。 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产品将医生的服务与患者的需求更加合适地结合起来,在未来的潜力不可限量。
四、丁香园。丁香园能够在面向医生服务领域做到行业第一,并且建立自己的竞争壁垒实属不易,在医生群体中也有广泛的口碑与认知度,在把握医生资源这一块,丁香园也是具有后发实力的,但是医生的强大力量最终是通过服务患者得以体现的。由于医生群体数量有限,所以丁香园要向巨头迈进,最终还得向服务患者开辟路线的,只是这方面一直进展都比较缓慢。
五、天猫医药馆、垂直类医药电子商务网站。这里把医药电子商务提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行业盈利点,因为所以行业的盈利,最终还是要回到交易上的,而医疗行业的交易点,大体两个,一个线下的医院、药店,还有一个就是线上的交易了。根据趋势,随着线上交易的便利性,线上的交易会越来越多,这也给了天猫医药馆、垂直电商类网站做大的机会。有了资金的投入去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财力、物力网这方面发展,最终能够促进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加快捷。在BAT三巨头尚未把精力和目光投降医疗垂直这一块时,垂直网站要做大,还有机会的。
六、还有一些政策资源,不在我们的把控范围内,所以不作讨论。
百家争鸣、或错或对、一家之言,希望更多同行一起讨论。


问这个问题,首先得想想谷歌health的关闭
而且在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在国外都能找到原型 ,百度--谷歌,新浪搜狐--yahoo,qq----icq/msn,微博--twitter,可以说中国顶级的互联网必须有在国外看到原型的,很可惜,在国外也没有很成熟的健康互联网社区。
简单说说国内几个在医疗和医学领域类比较知名的网站
39---资讯站点,盈利模式:大量的广告(民营医院,OTC类……)
好大夫--医患咨询网站,盈利模式:仍在摸索,虽然有电话咨询
丁香园---医学专业网站,也是国内最早的专业医学社区,发展很是迅猛,预计今年能盈利,盈利模式:除了之前生物通,人才招聘,增加最为迅猛的应该是药厂合作这块
好医生,华医网---都属于医学继续教育网站,利用行业资源做远程教育而已
……
如何利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解决中国医疗出现的问题,这样健康互联网方有机会


我在医疗领域待过两年,感觉一个医疗集团去做互联网一定是死路一条,不能用传统医疗的眼光去看待互联网的运营,医疗行业跟互联网太不一样了,目前我国确实是国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医院无需太多互联网推广,除非是民营医院,但是国立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品牌,比如好大夫网站,拉近了患者和大夫的距离,信息传递的更快,沟通更融洽。
我对目前的几个医疗互联网公司都很熟,现在赢利比较好的是39健康网和有问必答网,但是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3,4千万,其中80%来自于民营医院投的广告,其它的是医疗器械类,民营医院在医疗类网站投的并不太多,他们投资最多的是百度,我原来待过的一个医疗集团一年投资几个亿扔在百度竞价上面。医疗器械类的更特殊,他们不太喜欢在互联网上面投,往往投一些比较大的媒体,电视,报刊,杂志。
其实我觉得医疗类互联网网站有着很大的上升潜力,只是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很好的模式,让互联网去效仿,目前电子商务过热,回归基本的生活所需,加快医疗类互联网建设是以后一个重要的爆发点。


IBM Watson我已经非常了解,进入医疗行业也有特定的思路和模式

大规模吸引患者的在线个人健康管理数据有很多现实的苦难和极低的录入意愿。
医患沟通问题也需要很好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需要精心的设计。


看营收来源,百度其实算一个。


医疗是人命关天的事,被无穷多的法律、规定和指南管理;医疗包含着几百上千种疾病,诊断、治疗、随访互相都不一样,同一种疾病还包括药物、器械、试剂等多
种手段综合应用,很难在某一个领域立足后快速横向复制;医疗的技术性和服务性很重,没法以零边际成本来免费送,何况医院和医生两级分化,好的本来就极其抢手,不像其它行业有充足的供应,所以难度最大。

互联网+医疗让人最看不懂的是这个行业这么难做,收入和盈利都遥遥无期,却有无数投资人和创业者争先恐后地加入;发展路径这么迷茫,却有大量的专家言之凿凿,有人说互联网只是工具,肯定不能颠覆医疗,有人说互联网颠覆了这么多行业,必将颠覆医疗。

可是看了上百个项目,参加了几十场论坛研讨,我们还是做不好互联网+医疗。


你会看到大家都做网络问诊,都说自己跟别人功能不一样,但一样都缺少知名医生,一样都缺少活跃度,一样游走在合法不合法的边缘;你也会看到很多移动慢病管理
产品,界面和功能也差不多,能不能真的改变患者习惯,解决慢病问题就不知道了;你还会看到很多长得类似的可穿戴设备,自己看看数据不错,可惜医生就是不看
不用。


美国的互联网医疗产品类型比中国丰富得多,设计和功能重合的产品很少,各家都在不同领域滋润的活着,产品在医院和医生中广泛使用,做网络问诊也有医保报销,互联网医疗是个严肃科学的话题,而不是被当做手机游戏。



天壤之别并不是因为美国创业者素质多高多能干,中国创业者也有大把医学博士、IT专家和资深互联网人士,中国动辄融资几千万美金的项目比比皆是,天使轮金额也比美国高出一个级别,但中国绝大多数项目都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行业领头羊也只是在医疗外圈转悠,做点挂号、问诊等医院不屑的事,而且短期盈利无望。

问题出在哪里?就在政策,当然跟政府有些关系。

有人说都什么年代了,自己做不好就怪政府。医疗跟其它行业最大不同就是政府高度管制,支付方主要也是政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价值就在提高诊疗效率和用户体验,帮医保节约了费用却无法让医保挤出一点利益,因为现有医保是按医院治疗行为和药费来支付的。因为公立医院的强势,商业保险发展举步维艰,也无法为互联网医疗创造的价值买单。而医生作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收入基本靠在公立医院吃大锅饭,缺少自由执业机会自然也缺少通过互联网医疗来联系患者、建立个人品牌的
动力,甚至连业务学习的动力都不足。缺少买单者和用户使用意愿,再好的产品也会虎头蛇尾,偶尔有一两个机会点冒出来,大家就一拥而上互相抄袭。

近来发生的出租车司机殴打专车司机、政府清查Uber公司的新闻,我们感叹政策的手有时毫不作为,有时又到处乱摸。专车需要管理,但不能够一禁了之。专车
在便利性、用户体验、经济性,甚至缓解交通压力、减少污染的问题上,都有巨大的优势,就是因为影响了一小部分人群的利益而惨遭打压。医疗行业复杂度和管制力度比专车要高几个等级,如果医保体系和医生自由执业不打开,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将会从盛宴变成一场残羹冷炙。


在中央高调推进互联网+战略下,执行层面的官员不会公开反对,但消极执行或者抓住枝节问题吹毛求疵,就会把战略性领域的创新扼杀在摇篮里。已经有大医院院长公开表示,网络诊疗存在误诊风险,需要严格控制乃至禁止。其实实体医院同样存在误诊,但没必要就此因噎废食。中国的新药研发已经吃尽类似苦头:政府鼓励
新药研发,但千辛万苦研发出来的新药却在审批流程、医保报销和市场准入上占尽劣势,例如为了流程把二报二批硬生生拉长到三报三批,让新药又白白等待两年。
看不到回报自然没有资金和人才愿意投入新药研发,遗憾这样的故事又在互联网+医疗上重演。

联想到中国互联网经济领头羊的BAT,都是在政策空白处野蛮生长出来的。如果当年在电商、搜索和社交领域也有很多的政策控制,估计现在我们就无法享受互联网公司带来的红利了。医疗领域需要更多的BAT来支撑日益老化的中国,只要政策稍微松开一点,好公司就会像雨后春笋一茬茬出来。


答案如上 供参考。


内容提供:刘谦(医药作家)


谢邀请。
首先解题吧,楼主所问的中心语是“顶级互联网公司”。那么什么是“顶级”?一般的理解是从商业上讲,市场占有率高且有明确盈利模式且盈利(比如一说电商领域的顶级都会先想到阿里)。这种标准似乎在医疗健康领域还早了点(医疗本身的属性决定,后面说)。我想换个角度说“顶级”的意思,顶级在医疗领域应该是帮助多少病患实际靠谱的解决了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说,国内当然有。如果是面向患者,最直接的就是做了十年以上的“好大夫在线”,十年多以来,携15万医生之手,帮助了三四千万患者,有口皆碑,目前是互联网医疗第一梯队,也是把关最严格的医疗互联网;如果是面向医生,也有做了十几年的丁香园,伴随了国内一代主流医生成长。以上二者,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效果上,都算得上是顶级了。(BTW,有同学和我举东软熙康或趣医网的例子……好吧,也许它们尺寸大了,也开始跨界了一些互联网,但拜托,那更多是HIS公司好不好……)

其次,楼主举的例子是说巨头们的试水,但是哪个巨头试成功了?Pharma只是在提MCM或E-marketing,Walmart搞了药店……有巨头们试水(国外的巨头喜欢在创新领域做真的尝试,国内的巨头喜欢在股市概念里做创新的尝试),但实际效果寥寥。国内不是没有进展,而是一直在进展。如果说巨大的技术加实际进步还没有(比如信誓旦旦取代医生这种……),但咱们国内最实际的解决医疗问题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发生:2006年,好大夫推出医生黄页;后来有了医生个人网站服务和PC端分诊及咨询;后来群雄逐鹿移动端,好大夫微医春雨纷纷登场;2014年阿里做了未来医院,实现在医院里面移动支付的打通;2015-2016,多家互联网医院登场,在线处方成为可能;2017年,好大夫推出了远程联合专家门诊,银川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兵集结之地……

最后,“医疗领域的计算机技术依然非常落后。将来是否能有所改进?”。一定会改进,越改越快,现在的医疗互联网,就像十几年前淘宝刚刚诞生的时候,生态刚刚开始形成。作为互联网的第一代人群八零后,如果说大家的电商之旅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了,那么大家的医疗之旅刚刚开始,就下半生而言,医疗才是重头戏。这也是资本们在不断加码医疗的逻辑之一。

以上。欢迎拍。


国内外医疗环境 健康管理方式 政策条件都完全不一样
提那些国外的没什么用
如果要把国内外拉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比
前提是我们的医疗水准和资源分配达到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们要看 国内顶级阵营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做什么
是的 新闻 渠道 社交和游戏 他们分别代表着SEO+流量+广告 流量+营收 羊群和最大块的营收
医疗大家深谙其中水深的缘由所以无人愿意插足 顶多开个频道发发文章 做到头了加个点评结果还是被程序刷的悲惨境地

在百度搜索里 百度除了自己家的百科、问答
其余的流量分别给了好大夫 挂号网和太平洋亲子 当然还有百度的竞价排名
但是百度很多产品内都含有早已准备好的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医疗类信息
所以PC端的互联网医疗资源迟早这块肉会咬在百度嘴里
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
以目前现状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其他人回答国内的机制体制等环境已经很好了,一些也都讲到了很多国内互联网医疗的玩家们。

这里主要讲讲国外的互联网医疗发展情况。先讲结论

1,其实美国也还没有特别大市值的医疗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公司。

2,单一支付方的问题。可以看到下面大部分的模式都有保险公司参与。国内医保支付政府一家独大,导致创新模式很难在局部获得认可,刚刚披露的中国国新获得了市值224亿元的海虹控股的控制权,说明还是政府要参与其中。

未来会不会有特别大的医疗健康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呢,答案是肯定的。

提供一个诡异视角:

今天听摩拜的CTO讲,他们开发算法激励用户使用红包车,来调配自行车的使用,从而节省自行车的安放成本……

长远来看,那些各类健康管理的app,结合保险和智能硬件对于患者的运动量进行监测,会不会顺便请患者帮忙送个外卖,帮忙把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整齐的摆放在规范区域。

或许会有那么一天,人们不再在微信运动上比较步数,而是比较送了几单外卖。

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时间和生产力解放出来,人们更多的为健康而忙,不为工作而忙。人类的注意力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过程,顶级的医疗互联网公司一定会出现。

(数据截至2017年11月16日)

BioTelemetry,前身CardioNet成立于1994年,其为内科医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心律失常监测服务的设备生产商。它的拳头产品简称为MCOT?,通过一个可穿戴在身上的小型传感器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监测服务。一旦有异常发生,患者的活动信息会被自动传输到公司的监控中心用以进行分析,并为患者的主治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管理所需要的日常报告或统计分析。在一个为期30天、涉及300名患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其监测效果获得了临床数据的支持。

收入来源:患者服务,大部分由Medicare及商业保险公司支付。

市值:7.99亿美元

PE(TTM):19.65倍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1.95亿美元

相关资料:BioTelemetry以700万美元收购TelCare,观望多年终进军糖尿病领域

WellDoc,很有意思的一家公司。第一家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可以为类型2糖尿病提供处方治疗的手机移动平台。他们通过数据关注病人的恢复结果,志在改变慢性病的管理方式。其产品是BlueStar是处方药,也就是医生不给你开二甲双胍,给你开这个玩意。

相关资料:海外互联网医疗创业案例:追踪移动医疗“鼻祖”WellDoc_健康界

不用迷信国外的月亮更圆,WellDoc商业模式将破产

iRhythm,一家数字健康信息服务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心律失常信息数据库。iRhythm Technologies创建了一个独特的平台,称为ZIO? Service,它结合了一个易于穿戴和不引人注意的生物传感器,可以穿戴长达14天,称为ZIO贴片,具有强大的专有算法,从数百万的心跳数据中提取临床可行信息。2009产品获得FDA许可之后,至今服务了50万用户,积累了1.25亿小时的心电数据,也就是平均每用户的数据积累时间是10天。

市值:11.81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0.70亿美元

相关资料:IRHYTHM申请IPO再现远程心电的内在挑战-健康界

Fitbit,专注于健康追踪领域的可穿戴科技。可检测心率,步数,卡路里消耗等等。为什么他突然会这么火,可能还是当时时间点切入的好。

James Park发现,除了正式场合需要佩戴手表之外,人们已经去掉了手腕上的手表,“看时间”已转移到了手机上,也就说,人们的两个手腕已经空空如也,而这正是健康运动可穿戴设备的占领时机。

关于重新定义了计步器,我也是认同的,如下图:

计步器

fitbit的产品

市值:15.18亿美元

PE(TTM):30.54倍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10.45亿美元

相关资料:同是一个手环,功能几乎相同,小米不过100块,fitbit就要小1000块,差距在哪里?

解读可穿戴企业Fitbit如何走向全球第一

Proteus Digital Health,2012年FDA批准Proteus Digital Health公司将微型可消化芯片(tiny digestible microchips)纳入到药品中以帮助医护人员监控患者服药的请求。

该芯片,如一粒沙子般大小,由铜、镁、硅制成,随着药片吞服后,能够与胃液反应。一旦反应,该芯片将向患者皮肤上的贴片(patch)发送信息,随后信号又通过贴片传递至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又将信息传递至医生办公室,使医生能够跟踪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何时及如何服药。

在今天(2017年11月14日),FDA批准了世界首款数字药物——大冢制药阿立哌唑。大冢制药把含有铜、镁、硅等矿物质的微型芯片,添加至自家明星产品Abilify(阿立哌唑)里,主要应用在治疗精神疾病等方面。Proteus正是大冢制药数字化阿立哌唑药片的技术提供方。

相关资料:Proteus公司获FDA批准将可消化电子芯片应用于药品 - 生物医药产业 - 生物谷

世界首款数字药物获批,把你身体内的情况都直接“告诉”手机

Epic Systems,美国最大的电子病历公司。

相关资料:Epic:全美最大电子病历供应商的发展之路_健康界

【独家】国际领先的12家EHR厂商(附产品界面图)(1) - 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Athenahealth,为医生和医院提供基于云的电子病历、健康管理等服务,公司服务的特点是整个诊疗流程和保险报账的管理。它收购了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Epocrates,为医生提供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收入来自于药企,主要是为其提供的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

市值:49.67亿美元

PE(TTM):158.24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8.91亿美元。

相关资料:硅谷行看点 | AthenaHealth:凭什么成为最值钱的移动医疗企业之一

NantHealth,是一家领先的、新一代的、基于证据的、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公司能够针对重大疾病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决策。公司以独特的以系统为基础的个性化医疗方式来针对患者组织的特定分子谱进行新型诊断,并将这些分子数据以大规模,实时生物信号和表型数据来跟踪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提供精密药的方式整合到临床环境中。

听着玄乎,看看报表,主要收入来源是软件、硬件、SaaS、系统服务和测序与分析。

市值:4.16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0.64亿美元

相关资料:全球最富医生黄馨祥公司裁员1/3

Company - NantHealth

Zocdoc,病人可以通过ZocDoc预约医生服务,ZocDoc对病人免费,而对医生收取每年3000美元费用。ZocDoc的目的是让病人更快地看到病,又保证医生能够有足够多的病人。

后面健康界的一篇文章讲到了美国四个医生点评网站的对比:Healthgrades、RateMDs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和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做营销。Vitals,其卖点是通过提供现金奖励鼓励患者选择价格较低的医疗机构就诊,从而为医疗保险和雇主节约医疗费用。最后还讲了Yelp(类似中国的大众点评)的优势,虽然不是专业的医疗网站,但是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评价信息。

相关资料:ZOCDOC研究报告_百度文库

盘点 | 美国四大医生点评网站_健康界

Teladoc,2002年成立的远程医疗企业Teladoc是美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远程医疗平台.可以让用户在任何时间(7×24小时)、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网络、视频和电话等方式向医生求助。今年6月,Teladoc宣布投资4亿美金,收购哈佛大学医学院医生创办的“最佳医生”第二建议咨询公司(Best Doctors with the Second Opinion)。Teladoc下一步计划是通过全球互联网平台,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远程医疗咨询服务,包括第二建议咨询。

Teladoc的商业模式是向会员收取人头费,无论是否发生问诊,会员必须按照人头向其缴纳年费。同时,在每次问诊交易发生后,会员仍需向Teladoc缴纳40美元/次的费用。

后面那篇股价重挫的启示讲了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高导致其被保险客户舍弃的问题。

市值:16.12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1.56亿美元

相关资料:Teladoc亏损持续放大 远程医疗企业的路在何方?

远程医疗公司Teladoc股价重挫的启示 - 趋势 - 生物谷

http://Care.com,目标是成为一站式的家政服务平台。Care目前提供包括 孩子,成年人,老年人,甚至宠物的家庭护理服务。

相关资料里面有一篇对比讲了http://Care.com和Homejoy的对比,http://Care.com以护理服务为主,Homejoy以保洁为主,护理的还可能有中间商赚差价,保洁的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市值:5.37亿美元

PE(TTM):68.83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1.30亿美元

相关资料:家政上市公司Care.com获4635万美金融资 - 投融资 - 亿邦动力网

Find Child Care, Senior Care, Pet Care and Housekeeping

美国家政O2O公司Care.com:近亿美元营收如何建立

Vocera,为医院提供云通讯服务。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市值:7.61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1.17亿美元

相关资料:医院的通讯设备 -- Vocera

Oscar Health,互联网保险公司,受益于奥巴马医改,政府鼓励个人购买保险,这家创业公司很快引起了UnitedHealth、Aetna和Humana三家保险巨头的关注。他的方法并不是选择健康人作为自己的客户,而是让自己的客户变得更健康。

在业务模式上,传统保险公司通常采取“看病—付费—寄保单”的模式,当用户生病时,保险公司一般是在用户去完医院后,作为赔付方参与的,并不会将医疗保险作为医疗护理中的核心环节。Oscar则在医疗保险之外,还将自己定位为健康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在线问诊、开非处方药的机制,让用户在找医生诊病之前,先向Oscar寻求帮助,若用户在线问诊就能够解决问题,便可减少用户去医院的必要性。

相关资料里面的两篇文章讲的比较详细。

相关资料:Oscar Health因奥巴马而生,会因川普而陨落吗?

Oscar Health系列研究:产品分析篇 - 互联网金融门户 未央网

Evolent Health,Evolent Health是继凯撒医疗之后,最大的医疗保险服务方案供应商。Evolent Health思考并践行剔除第三方商业保险,让医疗主体,即医院和医生担任保险角色,完全控制保费,实现医疗机构的利益最大化。主要的商业模式是:为自己员工建立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企业雇主,Evolent能协助管理;为商业保险公司和政府提供包括全方位的捆绑支付医疗风险管理;让医疗机构自营的健康计划,以控制所有医保费用。多余收入归医疗机构所有,同时医疗机构也能和多渠道保险体系,包括商业保险或医疗保险共同合作。

市值:7.76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3.21亿美元

相关资料:为什么医疗咨询服务公司Evolent Health仅用4年就华丽上市?

Evolent Health

Patientslikeme,一家病友社区平台。在这里,用户可以相互分享病历,寻找与自己症状相似的病友,从而提高医疗效果。2011年,大约有7万名病人在这里分享了病历。这家公司通过向默沙东(Merck)和诺华(Novartis)等制药公司,以及高校等其他研究机构出售用户数据来获利。

尽管有各种保护隐私的法律保护病人的数据,但是位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PatientsLikeMe还是能够打包、发布它的网络信息。公司对待这个问题持完全开放的态度。公司明确地告诉会员,会如何使用他们的数据,数据交给了谁,出于什么目的,从而解决了大部分公司面临的处理隐私困境。而且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好处: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更有益的事,生产效果更好的靶向药物以及疗效更好的设备。

国内的碳云智能科技在今年年初投资了这家公司。

相关资料:病人社交网络为何被FDA看中

PatientsLikeMe:深度挖掘患者医疗数据价值

美国病友社交平台 PatientsLikeMe 获碳云智能 1 亿美元融资,并加入“数字生命联盟”

Castlight,该公司推出了医疗价格对比工具,开展B2B服务,让那些自身投保过的企业员工可以在看病检查时,可以对那些测试和流程进行价格和质量的对比。Castlight的收费模式面向企业雇主。Castlight的服务为雇主剔出了医疗成本中的水分,成为雇主寻找高性价比的医疗福利方案的有力工具。Castlight因此被评为最受HR欢迎的工具之一。

市值:5.02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0.94亿美元

相关资料:医疗、SaaS、B2B,看Castlight如何受资本追捧 -百家号

[海外互联网医疗创业案例] Castlight Health从初创到上市仅需6年

医疗比价Castlight获投亿元

Tabula Rasa Healthcare,该公司基于云的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处方,药剂师及医疗机构先进和创新的工具,以更好地管理病人。该公司的用药风险管理水平,帮助医疗机构减少的ADE,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可预防的住院,降低成本。公司的核心技术是Medication Risk Mitigation Matrix?,简称MRM,通过整合临床和药理数据,提供“精准化用药”。产品有EireneRx? 和MedWise
Advisor?,客户主要是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其他医疗组织等,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进行核价、分发管理等。产品能够辨别出高风险用户,发现有可能有ADE的患者。公司称在2014年通过药物成本管理帮助客户节省了4400万美金左右。

市值:5.67亿美元

PE(TTM):亏损

2017年一至三季报收入:0.91亿美元

相关资料:盘点在美国上市的十家互联网医疗公司_健康界

MRM Technologies | Tabula Rasa HealthCare

WebMD,著名医学网站,WebMD及其旗下的Medscape网站,提供权威的症状分类信息、各类药物及相关疾病信息,这些信息由拥有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一线医生撰写,为英文世界的公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在今年七月份,被KKR以28亿美元收购。李总的评论很精彩: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认为,WebMD将精力集中在传统优势内容生产上,忽视了医生与患者的线上的社交与互动需求。“患者有更多个性化、真实的需求,医生除了内容教育,也有一些需求需要在平台上得到满足,比如科研、工作等。”李天天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说:“WebMD的发展模式比较单一,造成目前发展的瓶颈。”

相关资料:李天天点评KKR收购WedMD交易:很好,很遗憾

Forbes Welcome

Welltok,Welltok为普通大众而不仅是病人建立了在线健康管理平台 ,核心产品是(CaféWell健康管理优化平台),协助保险商和人口健康管理者引导并激励用户改善健康。

在Welltok开发的CaféWell健康优化平台上,能看到所有影响个体健康的变量因素,平台根据这些因素设计个性化的解决方案。CaféWell大平台整合有众多健康管理项目、医疗保险计划、APP、跟踪健康的可穿戴设备等,所有元素共同助力用户追求健康。

服务流程如下,用户告诉CaféWell预达成的健康目标,如列出一份健康愿望清单,具体到比如想减肥穿上漂亮的牛仔裤,或者降低血糖,或者多走几公里步等等;平台根据目标,针对性给予建议和训练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鼓励用户健康饮食、进行日常锻炼、减少压力等,同时增加教育视频、图文资讯、常识tips等让用户更聪明地保持健康。

相关资料:投资机构为何疯狂给Welltok送钱?

Welltok与IBM沃森合作,人工智能探路健康管理

Wellpass,在今年4月份,由Sense Health与Voxiva合并而来。Wellpass是一个整合讯息与患者参与平台。医疗项目与供应商可以在此向个人或某个群体发送信息,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和支持患者的治疗。

相关资料:社会企业新服务:用手机短信帮你戒烟_公益_环球网

盘点2017年Q2数字医疗机构12起重要收购 - 综合 - 亿邦动力网

数字医疗的其他一些推荐文章: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报告 - 生物医药 - 生物谷

盘点在美国上市的十家互联网医疗公司_健康界

美国10大最“能赚”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 趋势 - 生物谷

美国移动医疗七大商业模式 移动医疗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最在意的无非是商业模式。虽然医疗健康行业市场大,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商业模式并不显而易见。在国外... - 雪球

史上最全:移动医疗的14种商业模式 - 趋势 - 生物谷


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互联网医疗公司的从业人员,我来谈谈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看法:

1、首先医疗领域其实是存在一些已经做大了的公司的,比如微医、丁香园、好大夫等,当然具体的业务方向和细分领域可能有所区别,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分的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营收,并且在这个领域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2、其次,我来谈谈这个问题:为什么国内没有医疗健康领域的顶级互联网公司?

请问何为顶级互联网公司?这个概念是如何来定义的?如果是指像阿里这种规模的,目前这个行业确实没有,但是像微医这种规模的,已经算是一个中型的互联网公司了。

再者,做不到顶级是有原因的。

首先,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的门槛是很高的,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同时你承担的风险也比一般的类目要大。

比如服装行业,你卖卖衣服,总不会对用户的人身安全产生影响吧,但是我们医疗领域,在售卖一些服务和商品时,需要的资质和流程非常复杂,比如要用到二级医疗器械类的许可证明等等,而且你的这些服务要对患者负责,否则你的平台就会砸了名声。所以,我们在日常的运营工作中,就会比较注意措辞和一些细节问题。

其次,医疗即使再怎么线上进行,终归大头还是在线下的医院,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的这些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在尝试做自己的私立医院,做自己的品牌,这在以后我觉得是一个趋势,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

因为平台的运营要涉及到两方的对接:医生和用户,医生不用说,必须是有一定的资质的,这个在门槛是就筛掉了一大批人,包括所谓的在读的医学生等等,而且医生日常的工作相对较为忙碌,时间有限,所以抢夺这部分珍惜的资源是各个公司的重头戏。

然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有关部门对医疗领域还是比较关注的。像我所在的公司,虽然目前也在尝试着做一些商业上的变现方式,但是领导终归还是坚持一点:低调、稳,细水长流,徐徐图之,所以我们这块项目上线已久,却连PR稿都没有发太多,注定了不可能像一部分电商在初期大肆推广,高调示人,原因大家都懂的。

其实我个人认为,医疗的资源大部分还是把持在政府和公立医院手中,比如买药、挂号等业务,公司相对能争取到的,更多的是一些民营医院的资源,这部分是相对容易商业化的。医疗市场终归不太可能进行一个全方面的非常市场化的运营,也注定了从业的公司要受到很多政策方面的限制,所瓜分的资源也很有限,这也是我认为做不到巨头的原因。

当然,如果是涉及到泛健康类的产业的化,范围就比较广了,母婴、养生等等细分领域,要竞争的对手太多,很难有如此多的精力。所以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走,是我们这类公司的运营风格。当然,国内也是这几年监管越来越严格了,尤其是出现了像百度竞价投放医疗广告,被人所诟病的事。但不管如此,这个行业依旧是非常好的,也欢迎更多的朋友一起加入这个行业,相互探讨

~~


不客气的说一句, 上面各位说的都不在点子上, 两个原因:

1. 国内互联网创业者和投资者眼界不足, 不能沉心做产品, 倾向烧用户, 离钱近, 喜欢模式创新, 而不是科技创新, 医疗恰恰是最需要技术创新的行业;

2. 国内社保穿底, 商保市场份额很小, 产品种类少, 周期短, 没有付费方, 哪里来的钱, 所以更加阻碍了真正互联网医疗方向的创新。

国内玩的互联网医疗概念和美国6年前的差不多, 可想而知差距如何巨大, Watson这类东西国内是不会出现的, 国内最近热议的都更多是美国几十年前的东西, 什么医生集团, 什么分级, 什么HMO, 都是在玩模式, 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至于挂号那种东西, 不谈也罢, 前两周一个会议上百度医生的人还在问挂号怎么做, 这也可以折射出中国BAT和TMT人是怎么看医疗, 这样怎么能做好呢。

微医集团目前估值在17亿美金是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医疗公司, 做的仍然是政策导向的模式平台, 从挂号政策到分级诊疗政策, 不产生一点科技成果的公司成了独角兽, 这就是悲剧。


老百姓看病最终还是要回归医院,互联网只能解决一些基础常识问题


大家对互联网的理解不一样,医疗跟互联网结合有几个层级:
1、线下医疗资源信息的发布。医疗门户网站
2、医疗相关社区,病友社区,医生社区等等
3、基于互联网的疾病会诊、治疗系统,简单的知乎就可以开辟一个专业频道专做医疗方向。
针对第三个层级,互联网在医疗方面的作为,关键瓶颈在算法。

对于中国人来说幸运的是,中医学术体系里里有丰富的互联网开展医疗的算法模型。这是中国人在互联网原创方面的一大方向。
关于中医思维为什么适合健康类互联网算法(新浪微博上)@杨千栋:太阳病就讲到15个方剂,各方剂的使用是许多的if/else,或if/else if/else等等,还有不可少的前置条件、后置条件。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的细心呵护。视生命为机器的人是可耻的。


国外也没有什么顶级医疗网站。因为目前的医疗条件让对线下的依赖度太高。网上基本无法解决患者的问题。网上能解决的问题都太少了,说到后面都是你来我们医院检查一下。有名气的医院号一放出来都是被秒杀的。也没这个愿望。


目前的医疗行业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以资讯、社交等传统互联网模式为主的,盈利模式就更传统了。曾经YY过各种互联网医疗设备:USB听诊器,用户按指示图自行操作,可以获取心音、呼吸音,存于健康数据库,并连接远程医生实时诊断,蓝牙温度计,绘制24小时体温曲线,蓝牙心电图机、血压仪,间断传输数据并监控,哈 纯属YY,也不不久后会有这样的产品。


个人初步的理解,求讨论。

1. 原则:医疗作为信息和资源极其不对等的行业,被互联网改造是大势所趋,但道路需要探索。中国医疗(部分健康类除外),目前是以医院为核心的,患者多是先选医院,后选医生,多点执业倒是带来一些改变,仅仅一点。所以互联网医疗,医生拉进来价值才更高,作为医疗体系里核心的资源,优秀的三甲医院及医生,日常工作已是满负荷运转,其参与互联网,需要找动力。

2. 几类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1)医生服务,提供资讯、文献、用药助手、病例分享、随访,代表:丁香园,容易从药企收广告费;(2)医患交流,线上问诊、预约挂号等,多以患者服务为核心,代表:好大夫,春雨掌上,患者付费or广告费;(3)患者社区:病例分享,医生推荐等,代表:看处方,导流量,收广告费;(4)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体检、口腔、整容等,配合硬件收费,为医院医生导流量,糖尿病、血压、整形等较多互联网公司;(5)其他:医疗信息化,综合门户,医药电商等;

3. 第(1)类,医生服务,毫无疑问,路子走的通,收广告费,规模稍受限制;第(2)类,很容易招来活跃的患者,但医生的动力难找些,略困难;第(3)类,没有医生参与,比较难做;第(4)类,分很多种,医生有维护肿瘤、糖尿病等患者的需求,口腔、整容等渴求流量,会比较容易做,但需求上没有疾病那么急切,用户习惯需要培养,商业模式也需要锻炼。第(5)类了解不多。

4. 国外有很多美好的模式,zocdoc,welldoc,iclickcare,Castlight等等,在中国不一定行得通。美国是以医生为核心的医疗体系,而且保险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环。


推薦閱讀:

俄羅斯等國家的免費醫療是真的嗎?財政怎麼負擔的起的?
國產醫療器械產業為何成長緩慢?
醫療事故鑒定是否可以申請複審?

TAG:风险投资VC | 医疗 | 医疗行业 | 医疗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