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從業者怎麼達到純凈並保持「純凈的自我」?

這兒的「藝術」不限於任何行業,如果你把自己的工作當藝術來做並認為自己擁有「純凈的自我」,能否傳授經驗?


完全摒棄外部動機,只依靠內部動機來進行作業。

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外在的回報可能會導致動機偏移(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即取得外在回報成為任務進行的主要理由而內在動機會被削弱。

所有能夠上升到藝術的工作都容易受到動機偏移的影響,從原本的自發性的動機轉化為外部動機,這也是為什麼「名譽和榮耀會使人昏頭」的原因。

過度理由效應 (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因為我們無法用「親戚」、「朋友」這樣的外部理由來解釋別人的行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內部的這個原因。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過度理由效應。對於這些孩子,他們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報酬)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吵鬧),那麼,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沒有報酬了),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載自:
http://en.wikipedia.org/wiki/Overjustification_effec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a200b0100pw86.html


這個我覺得是這樣的。

對事物的理解決定了你的行動。行動決定了你過上什麼樣子的生活。

例如你遇到一輛飛馳而過車不會撞上去而是你停下來避開他。是因為你知道你撞上去會傷殘甚至死掉的。

同理,要想過上純凈的生活。要知道保持善良,純凈等等特質對自己的好處---好處就是這種特質讓你的生活比那些不善良不純凈的人從本質上的質量提升n倍。(例如善良的人遇到事情一般的選擇是心敞開,合作,而不善良的人遇到人一般是防範,惡意想像,耍手段---善和不善兩者誰累可想而知。)同時人們長久來看都喜歡善良的人,耍手段心機一方面是讓自己內耗,另外雖然短時間有利益但是長時間基本總有崩潰的時候,人們也不喜歡這種人)。

同時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讓自己的作品產生高質量並且不大費力的方法就是「這件作品是我內心某一面的表達」。讓你在構思一樣對自己而言很偉大的作品時,那麼,你肯定不會想要有很多跟藝術無關的思想來過度干擾自己。或者你會希望你的其他人格特質會加成你自己的作品。例如你就是一個善良,思想高尚的人,你做出一個美麗的傳世的作品,那麼你的其他人格特質例如善良,思想高尚可能會讓你的作品得到加成而變得更好。那麼顯然唯利是圖是不會讓大多數作品得到美好的加成的。所以對各種思想品質要有所取捨。不能因為別人都那麼干你也那麼干。

當然說實話,不純也有不純的好處,你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很多不純的人,他們的不純也帶給他們很多好處,還有壞處。那麼,自己要懂的是自己最終的目的想要什麼???!!於是在重大的關頭取捨的時候,自己可以有一個比較清晰的選擇。而在平時,也不會過分排斥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人,而是對他們抱著理解,包容友善的態度,從而獲得人脈和一定的物質基礎來滋養自身。

所以,關鍵在於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清晰徹底的理解了一件事物是怎麼產生的,對自己的利弊,而什麼樣子的東西能破壞這項事物,沒了這項事物你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改變。你就可以比較輕鬆的保持自己的任意品質而沒啥矛盾了。


終生裸體並保持禁慾,堅持全素,只吃一分飽,每日5點大聲背誦毛語錄,12點鬧市跑10公里,19點上山爬信號塔,0點用電擊棒擊打全身。
我是認真的


單純依靠內部動機是很贊的想法。
同時可以考慮關注「藝術創作」的過程而非結果。
藝術是什麼?曾經看到過一個很優美的定義:
藝術是創作過程中給藝術家帶來的精神成長和升華,即畫家在繪畫過程中得到的滿足感(與滿足感帶來的精神上的成長和改變)。而其創作出的藝術品只是附贈品。人們可以從中一窺藝術家的成長狀態和精神風貌,卻無法得知全部。藝術在藝術家停止創作的時候已經凋亡。
所以不要在意作畫的結果,而要關注作畫的過程。
既然結果無所謂,就不會被外在動機所影響了。畢竟外在的評價都是對藝術品的本身而做出的。
【揮揮手】你們根本不懂藝術啊~ (笑)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 為何一定要尋找所謂純凈的自我呢? 一個混雜而曖昧的藝術家不是可能更有創造力嗎?


推薦久石讓的《感動,如此創造》。藝術從業者應有的態度,久石讓先生在此書里對此有精彩的探討。

其核心是匠人的精神,而非「純凈的自我」。久石讓先生在他年輕時也曾希望追求完全純凈的音樂,但並沒有創造出受歡迎的高品質音樂。但後來到了中年才頓悟到,自己首先是一位匠人,一位作為作曲家的匠人

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性」


創作者的態度
何謂從事創造?
不能流於情緒的起伏
培養心的步調從生活調整做起
並沒有存心討誰歡心而作曲子
「說到久石先生,還真認真呢!」
感性的心
第一印象是重要的
點子在無意識中乍現?
超越頭腦所思考的美好事物
信心變化的瞬間
抓住空氣的瞬間
決斷的要點

順便拿一篇書評在這裡分享。

  「職人」通常是指一些靠手藝做活為生的人。產業革命之後他們雖然日益隱遁,但是目前在日本依舊有很多行業離不開「職人」。比如,陶器、漆器、染織等工藝領域,此外還有「壽司職人」等。從事這些行業的工作者中出色的人,會被認定為「人間國寶」,這是一種類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定。他們尊敬自己的工作宛若敬神,他們勤奮苦練技藝來侍奉自己的職業,除此之外,別無他想。日本近代小說家幸田露伴的《五重塔》就是以讚揚日本「職人」精神為主題的作品。

  這本《感動,如此創造》中的「職人」味道,首先從久石讓先生對自己工作明晰的定位中瀰漫出來了。在當代「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年代,藝術這個詞變得離我們那麼近,她處處都在,卻又那麼晦澀難懂將我們拒之千里。本書的開篇,久石讓將自己定位為一名十分普通的社會人,不是藝術家,而是生產音樂的「專家」。需要考慮作品的需要性也要考慮創造性,將自己置入一個「道」中,一個被固定了外延的環境,比如音樂與電影的關係。在這樣一個非自由的環境中,久石讓先生製作著他的音樂。和很多製作時需要考慮周遭因素的「職人」一樣,他們是為了誰或是為了什麼而在進行著的製作,並不是為了自己。因此,接受者的理解變得十分重要了。久石讓先生的音樂可以讓音樂愛好者們,也可以讓沒有音樂修養的普通人感動。不同於艱澀難懂的精英藝術,久石讓先生的音樂風格也提示了陷入窘境的「藝術」的另一個出口。

  除了對工作性質明確的定位,這本書中展現出的久石讓先生對於工作的態度,同樣令讀者感到了他對自己工作虔誠的態度。書中他談及的勻速規律的工作狀態,相信會令很多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年輕人受益菲淺。筆者出身於藝術類大學,深知進行創作的朋友們的作息習慣。來了感覺也許會不眠不休地創作個兩三天,兩三天過後,倦了累了,等待下一次的「感覺」。然而這下一次的感覺到來的時間只有天知道。目前很多藝術類大學的畢業生們,所要面對的大都是商業藝術性質的工作。其實,工作性質和久石讓先生是十分相似的。「所謂一流,是一直都能拿出水平一致的作品。」也就是作品水平的穩定性。為了保持一流的水平,令自己處於一種有規律、有節奏的創作習慣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久石讓先生在書中提到的不能憑感覺和心情工作這一點,與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教育家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是一致的。相信這並非巧合,應該算是「一流專家」們共通的工作方式。

  從《感動,如此創造》中我們遇見的是久石讓先生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筆者相信這本書展現出的「職人」式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對於目前飛速發展躁動不安的社會氛圍來說,將是一劑良藥。不是工作內容、不是工作的酬勞、也不是工作地位或環境或其他,它會讓你愛上工作本身。

  (節選)

作者:日本知名雜誌編輯 platinum (文字來源:中信出版社)


真心純凈的人壓根提不出這種問題。。


純真的自我,到底怎麼定義?
如果說純真等於純粹,那麼那些作畫的精神病院病人或者孤獨症兒童可以算做純粹,他們有很多只是在表達。
如果純真等於執著,那麼壽司之神、農民飛機製造者之流可算否?
如果純真等於虔誠,那麼寺廟裡的唱經,土耳其寺廟裡的旋轉舞蹈,可以算么?

藝術,其實從一開始是反自然的,最終極的階段是「渾然天成,以假亂真」,回歸自然。
我認為這種狀態不可能完全達到,某些大師的作品中,某個剎那閃現的光輝,可能會存在這種意味。
所以即使有這種狀態,也只會存在那麼一瞬而已。

就音樂而言,我在朱曉玫和古爾德的巴赫里聽到過,在阿炳的二胡錄音里聽到過,在艾拉菲茨傑拉德的錄像中聽到過,甚至在隔壁作曲系同學旁若無人的即興中聽到過。

但是沒有人能持久保持這種狀態。

以上觀點部分來自我的導師


快使用奧妙洗衣液


這跟藝不藝術有啥關係。任何人都有做兼職的可能,就像東莞的工廠妹,她們要怎me保持純潔的自我。

被掃蕩的時候要人家挺住,現在又說人家不純潔,你們這群拔鳥無情的傢伙。


善能純凈。


推薦閱讀:

獲得真正的平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害怕自己以後會家暴怎麼辦?
一個人是怎麼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的?

TAG:藝術 | 自我意識 | 藝術家 | 自我 | 自我認知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