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的淵源?

司馬懿崛起之前,司馬家族有哪些事迹?


司馬家族的淵源

司馬,上古官名,在原始社會,這個職位負責掌管火。夏朝時,司馬負責軍事。周宣王時,擔任司馬這一職位的人名程伯,字休父。由於程伯在征伐徐國時立下大功,就將其官職賜給他作為姓。

殷王司馬卬

戰國時期,司馬家族出了很多劍術高手,是趙國享負盛名的武術世家。戰國末年,有一個叫做司馬卬(音通昂)的年輕人憑藉武勇當上了趙國的將軍,卻恰逢秦始皇滅六國……

秦朝末年,司馬卬瞅准機會,跟隨項羽滅秦,平定了河內郡(今河南省焦作市),受封為殷王,與漢王劉邦一樣成為了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王之一。

兩年後,劉邦要渡過黃河和項羽死磕,河內郡是必經之路。司馬卬的都城在歷史上大大有名,相信每一個了解一點歷史和《封神演義》的中國人都不會陌生,沒錯,就是那個既充滿藝術魅力又霸氣絕倫的商朝古都——朝歌。可是朝歌的輝煌距離當時已經是八百多年前的事了,司馬卬拿什麼去跟已經佔據富庶的關中地區的劉邦抗衡?他的地盤轉眼就被漢軍佔了個精光。司馬卬是個現實主義者,立馬投降,表示堅決服從劉邦的領導,一起討伐有恩於他的西楚霸王。

誰能想到到劉邦領導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竟然在彭城之戰被項羽的三萬人馬打得大敗虧輸,司馬卬很不幸的成為了唯一一位在此戰中戰死的諸侯王,沒能看到後來劉邦陣營的絕地大反擊。司馬家族就只好在河內郡默默無聞地度過了三百年的時光。

征西將軍司馬鈞

東漢中期,司馬家族終於又出了一位大人物——征西將軍司馬鈞。自匈奴衰落之後,東漢王朝的主要外患便是羌族,前後打了一百多年,是名副其實的百年戰爭。司馬鈞將軍戎馬一生,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漢羌戰爭,他經過不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了漢羌戰場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將,因為他每戰必敗,勝率為零,是漢軍避之唯恐不及的災星,敵人卻著實喜歡他得緊。

一個戰績如此不堪的武將,卻能坐上征西將軍的高位,這說明他一定有別的本事。司馬鈞的本事在於,他不知用什麼方法,緊緊地抱住了當朝最粗的那條腿,鄧太后的哥哥車騎將軍鄧鷙的大腿。那麼問題來了,司馬家族當時也沒有什麼財產,鄧鷙身為朝廷事實上的一號人物,手下也不至於缺人缺到這個地步,司馬鈞這麼一個常敗將軍卻能得到重用、提拔,這其中的原因限於史料不足,姑且理解為人格魅力吧……

可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就算朝中有人好做官,你也得差不多點兒!由於在公元115年的漢羌戰爭中表現的太不像話,司馬鈞終於迎來了下獄問罪的一天。司馬將軍雖然勝率為零,卻也有著飛將軍李廣的骨氣,他不願受刀筆小吏的侮辱,在獄中自殺。

雖然司馬鈞結束了他並不光彩的一生,但他的人際關係是很不錯的,由於交友廣泛,他的子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豫章太守司馬量

司馬鈞的兒子司馬量,官至豫章太守。這就是史書上對於司馬量的全部記載。或許是由於老爹的名頭兒太響,司馬量沒臉擔任武職,捧起了書本,孜孜不倦,終於當上了文官。雖然槍杆子里出政權,但是在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重文輕武的時代,做文官一則安全好混,二則可以提高家族地位。司馬量是給司馬家族改道的人。

潁川太守司馬俊

到了司馬量的兒子潁川太守司馬俊,已經是博學好古、倜儻大度的文士派頭,唯一與他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一米九一的身高。

司馬量繼承了家傳的人格魅力,從家裡的親戚到外面的鄰居、老鄉都表示大哥我以後就跟你混了。雖然司馬俊和他老爹一樣只做到太守一級,但這兩個太守的實際能量可不能同日而語。

因為潁川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京師洛陽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這裡是大禹的故鄉,更出過呂不韋、韓非子、張良、晁錯等歷史名人,之後即將在三國舞台上表現活躍的的荀彧、陳群、徐庶、司馬徽、郭圖、郭嘉也都來自這裡。尤其是潁川荀氏和潁川陳氏更是天下豪門大族中最具影響力的頂級世家,由於潁川世家在數量上的優勢,足可以與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和弘農楊氏並駕齊驅。

如果說毗鄰京城洛陽的河內郡可以比作如今的天津,潁川郡更像是今日之上海。繼承了家傳人格魅力的司馬俊擔任了潁川太守,自然是與幾大家族都建立了深厚的交情甚至是實在的親戚關係,經過司馬俊一生的奮鬥,河內司馬氏躋身於當世一流門閥之列。

京兆尹司馬防

司馬防,字建公(149-219),潁川太守司馬俊之子,司馬八達之父,官至京兆尹。

由於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司馬俊將河內司馬氏引入了一流門閥的行列,司馬俊的兒子司馬防的早期仕途一帆風順。他年輕時在州郡做官,26歲就被調入中央擔任尚書右丞(中央政府副秘書長尚書僕射的助理,主管錢糧)。當時官員升遷需要有人推薦才可以,在尚書右丞的職位上,司馬防保舉了一個20歲的年輕人出任洛陽北部尉(洛陽市公安局北城分居局長),讓這個年輕人第一次坐上了領導崗位。這是一次改寫司馬家族歷史的舉薦,因為這個年輕人,叫做曹操。

司馬防39歲時,董卓入京、獨霸朝綱,殺人如麻,倒行逆施。有的忠臣義士仗節死義慷慨赴死,有的則是腹有良謀,曲意逢迎、暗自謀劃。而司馬防只是眼睜睜看著董卓為所欲為為所欲為為所欲為……

42歲,為了躲避反董義軍,董卓遷都長安。司馬防當時的官職是治書侍御史(皇帝的秘書),乖乖地跟隨董卓入長安。對於為數不多的這樣老實聽話的官員,董卓表示欣賞,將司馬防提拔為洛陽令,到了長安就改作京兆尹。司馬防雖然沒有反抗,但也不想真心追隨董卓。他的長子司馬朗帶著全家躲避戰亂投奔他,他讓司馬朗收拾行李,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家鄉再亂,也好過董卓的魔窟。然而,現實的司馬防也不敢得罪董卓,所以他讓家人離開歸離開,自己還是老老實實跟著走。

43歲,董卓遇刺身亡,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殺回長安,李傕挾持天子,郭汜挾持百官。司馬防還是乖乖得當他的人質,還是什麼也沒有做。

47歲,李傕、郭汜敗亡。漢獻帝被曹操接到許昌。估計是不願給自己舉薦過的年輕人下打工,司馬防以年老為名,掛著一個騎都尉的頭銜開始了養老時光。

64歲,曹操稱魏王,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想起自己擔任的第一個官職,請司馬防一敘。酒過三巡,曹操很有興緻地問道:「孤現在還能當分局長嗎?」司馬防不卑不亢地回答:「當初舉薦大王的時候,做分局長很合適」。

除了舉薦曹操,司馬防在事業上實在沒有什麼作為。但他在家庭教育上卻很有一手。他的八個兒子(司馬八達)在他面前,老爹不說進來,兒子就不敢進來,老爹不說坐下兒子就不敢坐,老爹不提問,兒子都不敢說話。他即便是參加宴會也是正襟危坐、一臉嚴肅,從來不開玩笑。平時就喜歡看《漢書》中的名臣列傳,能背誦幾十萬字之多。

可是,無論司馬防多麼嚴肅、多麼性直方正,也無論他是不是整天在家裡背誦《漢書》,他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那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態度、處處以保全性命、保全家族利益為優先選擇的人生哲學才是他留給他的八個兒子,尤其是三個較年長的兒子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最深刻的印象吧。

兗州刺史司馬朗神童

司馬朗,字伯達,(171-217)司馬防長子,司馬懿之兄。官至兗州刺史,司馬家族人格最偉岸的人,沒有之一。

從《三國志·司馬朗傳》來看,司馬朗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

8歲時,有一位和司馬防同輩的朋友來司馬家作客,在交談的時候對司馬防直呼其名。在古代的中國,只有皇帝、長輩、老師可以才可以對你直呼其名,平輩之間稱字不稱名,如果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行為。司馬朗一本正經地對客人說:「不尊重別人的親人,想必也不會尊重自己的親人吧。」(真怪了,不是說老爹不問話,兒子不敢說話嗎?難道是司馬防問:「兒子,你怎麼看?」)客人被這麼一個八歲孩子不軟不硬地教育了一通,鬧了個大紅臉,連忙道歉。

11歲,司馬朗參加朝廷舉辦的神童考試——童子試,報名年齡限制在11-15歲。考官看司馬朗身材高大,完全不像11歲的樣子,懷疑他虛報年齡。司馬朗正色回答:「我家上上下下幾代人都身材高大,我只是基因遺傳的好,發育得早罷了,虛報年齡以作弊這種事情,我是不屑乾的」。結果司馬朗被錄取,11歲進入了當時全世界的最高學府——東漢洛陽太學。能夠在東漢成為太學生,萬里挑一,能夠在11歲進入太學,絕對是神童。

歸去來兮

19歲,袁紹組織的義軍即將與董卓交戰。司馬朗預感到家鄉要出事,就以司馬家長子的身份,提醒臨縣的豪族首領李邵:越是危機時刻越要穩住本地民心,父老鄉親可都看著咱們呢。咱們兩家要是亂了,兩個縣就沒有主心骨了。李邵不聽,率先搬家逃跑。李家一跑,全縣都亂了,良民逃跑,刁民趁火打劫,再加上盟軍的散兵游勇到這裡打秋風,司馬家遭遇了打砸搶。司馬朗帶領全家進京投靠老爹,千辛萬苦,顛沛流離。好不容易把全家平平安安帶到了洛陽,老爹卻讓他回家。可人家董卓的勢力範圍,哪是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早有密探把司馬朗要出京的事情報告董卓,董卓震怒,親自審問司馬朗,打算殺雞儆猴。(我很想問一下司馬防,老先生,這時你在哪裡?主意是你拿的,出事兒讓你兒子一個人扛?)

面對殺氣騰騰的魔王董卓,司馬朗絲毫不為所動,依舊沉著冷靜。

董卓看到司馬朗氣度不凡,不禁另眼相看,先問了一個很有長輩風範的問題:「你今年幾歲了?」

司馬朗不卑不亢:「虛度十九。」

「哦?」董卓突然有些感傷:「我兒子要是活到現在,也是這個年紀啊,你跟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我那些該死的手下卻差點把你殺你了啊!」

司馬朗本來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來的,沒想到因為年齡的巧合觸發了董卓少有的人性光輝。他決定撒一個謊,誇讚董卓品德高尚,但在遷都時搞得人人自危與董卓一貫光明磊落、卓爾不凡、英明神武的形象不符,使董卓羞澀得紅了臉。最後,司馬朗還安慰董卓,只要你改正錯誤,就能成為於日月同輝,與伊尹、周公一樣的大聖人。

聽完,董卓決定,放人。

但放人不等於允許你出城。如果說,官二代比平民子弟有什麼優勢的話,就是見識,見識包括學識,也包括潛規則。司馬朗先是用學識狂拍董卓的馬屁,緊接著就遵循潛規則,不惜散盡家財賄賂董卓身邊說的上話的人。行賄之後,司馬朗順利出京。但此時老家也不安全,想來想去,想起自己還有一個叫做趙威孫的親戚,在黎陽握有一支爭霸不足,自保有餘的軍隊。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司馬朗還是先回老家勸說父老鄉親和他一起走,可人們寧可死在熟悉的土地上也不願苟活於陌生的環境,更何況,形勢不見得有你小子想像的那麼糟糕,你不過才十九,我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只有趙咨相信司馬朗的判斷,帶領全家跟隨。趙咨一家自此與司馬家結成世交,趙咨之子後後來成為了司馬家幹將。

司馬朗剛走,袁紹領導的義軍駐紮在溫縣附近,義軍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四處燒殺擄掠,溫縣人被殺了一半多,比董卓軍殺的人還多。然而董卓是魔王,他們是義軍,呵呵。

24歲,剛剛崛起的曹操和流落到黎陽附近的呂布開戰。黎陽的安寧被打破,司馬朗再度帶領全家回到溫縣老家。當年發生饑荒,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眾人,教導諸弟,經歷過生命中無數次突如其來的繁華與蒼涼,司馬朗已經從弱小的身影成為別人可依靠的肩膀。。

出仕曹操

司馬朗31歲時,剛剛取得官渡之戰勝利的曹操成為中原霸主,心情大好,打算報答一下司馬防的恩情,聽說司馬防的兒子們已經長大了,派人徵辟司馬朗和司馬懿前來做官。司馬朗欣然前往,在曹操的司空府當了一名屬官,後來提拔為縣令。

司馬朗在縣裡施仁政,待人以寬,從不使用當時流行的鞭杖之刑。由於戰亂,洛陽人口凋零,朝廷就把附近州縣的人口遷徙一部分進京。後來縣裡需要百姓服役造船,已經遷走的百姓聽說了,擔心司馬朗這邊人手不足,人們奔走相告,自發地回來幫忙,司馬朗竟然受百姓愛戴到這個地步!曹操聽說以後也很驚訝,調司馬朗到身邊做秘書。

司馬朗向曹操進言,說天下大亂的根源是是因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制度,而地方郡國又沒有練兵備戰的緣故,現今雖然不需恢復五等爵位,但可令地方郡國召集常備士兵,既能抵抗外族的侵略,又能震懾有不軌之心的亂臣,可以做為長治久安的對策。

司馬朗還提出應該恢復西周時的井田制度(國家按照人口分配土地,土地國有,不得私自買賣),以前人們世代相傳擁有土地,難以徵收後重新分配,現在正值亂世,人民流離失所,土地無主,剛好可以藉機恢復井田制。司馬朗恢復井田制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執行,但地方州郡領兵這項政策,則是出自司馬朗的建議。

再世神農

後來司馬朗又升為兗州刺史,他生活簡樸,以身作則帶動簡樸的風氣,實施的政策都被百姓們稱讚。這時的司馬朗完成了從被人評論到評論別人的華麗轉身。當時有個叫做李覿的名士,別人都誇,只有司馬朗經常公開地批評他;後來李覿果真敗亡,人們不得不佩服司馬朗的眼光。朝中鍾繇、王粲等人發表言論說:「只有聖人才能讓天下太平。」,司馬朗則說:「伊尹、顏回雖然不是聖人,但是他們的德行言論在民眾中代代相傳、深入人心的話,也可以成就太平盛世。」曹丕很喜歡司馬朗,稱帝後曾命派人手抄他的的言論文章。

46歲,隨軍征伐東吳,軍中爆發瘟疫,司馬朗親自巡視,給士兵們分發藥物,自己卻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 他去世之後,兗州的老百姓都非常懷念他。

《三國志》是西晉史官陳壽所著,司馬朗是司馬家族唯一一個在《三國志》中列傳的人物,那麼在陳壽筆下貌似完美的司馬朗,是否也有他的不足呢?

司馬朗有他不智的一面,眼看危險迫在眉睫,他竟勸說臨縣豪族李邵和他一起老老實實呆著。在提出建議時要想避免給人灌輸或強迫的感覺,不能訴諸於理性,而應訴諸於利益。司馬朗和李邵說的正是大道理,而非陳述利害。而且,如果李邵聽從他的建議,難道他就真的帶著全家老幼在溫縣聽天由命嗎?背井離鄉逃亡之後,不首先選擇黎陽而是只想著投奔父親,結果差點把全家斷送,憑著僥倖和破財才逃脫,繞了一個大圈子才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當然,司馬朗畢竟當時只有19歲,突然肩負起這麼重大的責任也確實難為他了,指出這些只是對其完人形象的必要補充。

司馬朗還有他迂腐的一面,他對井田制的憧憬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自戰國時期井田制崩潰以來,明白人都知道這套制度已經過時了,只有王莽傻不拉幾地想要恢復結果就是民怨沸騰身死國滅。好在司馬朗沒有像他的弟弟那樣執掌過國家大權,不然單憑他的政治理想他就註定要做第二個王莽。

世上的父母多數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但神童普遍具有一個弱點,不能理解普通人弱的一面,容易偏激和孤獨,縱然能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卻不善用人,也就無法作為領袖,完成大的事業。更令人嘆息的是天妒英才,神童總是難以長壽。司馬朗不是一個優秀的謀士,更有著迂腐的一面,但他臨危不懼的氣度和擔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他的英年早逝是令人痛惜的,而他的仁慈和善良,在亂世之中尤為可貴,尤其是在民生方面,他對百姓、對士兵的付出更是無可挑剔的滿分,你幾時再見過一個能讓百姓自發回縣裡幫忙的縣令?幾時再見過一個面對傳染病能夠親臨一線的官員?神農為了人們的健康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從這個層面來看,稱司馬朗為再世神農並不為過。

再世神農司馬朗,是司馬家族唯一一個憂國憂民、無私付出的人,是家族中人格最高尚的一員,即便是在整個曹操勢力範圍內比較,也當與荀彧並駕齊驅,無人能出其右。

有人說司馬朗的仁者愛人是為了收買人心,沽名釣譽。對此我只想說,所有的利他行為都應該被鼓勵,即使布施者最後也得利。


重點再講司馬朗,可是我想知道司馬懿的成長及仕途經歷,主要司馬懿這個人吧史記對他的記錄不是我所欣賞的那類人物,希望有詳細解讀


推薦閱讀:

為什麼陳壽說諸葛亮的「嚴刑」?
卧龍鳳雛真的這麼神嗎?神到後無來者?
關羽為什麼不能像廖化一樣,被孫權俘虜後假裝投降,然後藉機逃回蜀漢?
為什麼史上對曹操爭議極多?

TAG: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歷史人物 | 司馬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