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西方繪畫史上有哪些名家的作品都受到日本美學的影響?為何中國作為東方繪畫藝術美學的發源與繁盛卻未被西方名家作為對象選擇去吸收?


謝邀。

適合做論文的好問題。擅自說幾句了。

先說中國畫。魏晉時愛畫人物,重工筆,曹衣出水,顧張陸都是線條之王。唐朝畫人已到巔峰,吳道子吳帶當風,也開始有大小李、王維這些山水畫家。五代北宋,中國畫一面畫花鳥,一面畫山水,北有荊關,南有董巨。南宋之後,中國的畫進入這麼個階段:
不愛畫人物,而愛畫山水;大量文人參與,而文人不喜歡工筆,而愛寫意。明朝董其昌之後,北派更被認為「匠氣」。所以,中國畫就進入了一個高雅且複雜的遊戲階段。依靠靈感、境界、筆墨趣味,而不依賴純粹的技法。

日本畫有些是承接了中國的,但18世紀後,日本開始製作版畫。日本版畫和中國畫一樣重視線條,但不像中國文人畫這麼高雅脫俗純粹筆墨趣味。其對色彩和裝飾性的把握,是歐洲人能夠喜歡處。

————————————————————————
而19世紀後半葉的歐洲,引之前答過一個題。印象派之前,繪畫技法已經很圓熟。南歐對人體和構圖的描摹(可搜索拉斐爾、提箱、委拉斯凱茲們),北歐(可搜索丟勒、小霍爾拜因們)對物體材質細部的勾勒。越畫越細,幾可亂真。到18世紀,也有了成型的風景畫(可搜索普桑)。19世紀初,古典繪畫慢工細活技巧已到巔峰(可搜索安格爾)。

而印象派是第一個對「戶外光線下快速寫生」空前重視的畫派(莫奈為了畫畫,自己租艘船,在河上漂著畫。馬奈看了他都驚了,特意給莫奈來了幅畫表示敬意)。
是一個受日本版畫風格影響深遠,對色彩對比空前重視的畫派(馬奈自己承認《吹笛少年》的靈感來自日本畫)。
是第一個企圖用快速筆觸、混合色快來製造光影跳躍效果的畫派(莫奈、巴齊耶、卡耶博特都是此道好手)。
是第一個不管許多人傳統觀感,離經叛道來表達光和眼睛感受的畫派(雷諾爾的某些畫曾被評論家們罵為一堆爛肉——直到他們發現得退後幾步看,才能有偉大效果)。


所以,那時歐洲的先驅者被日本版畫迷住了。日本版畫的色彩、裝飾性、一望即知和顛覆傳統歐洲筆法這些特質,吸住了德加、馬奈、梵高這些人。
所以日本版畫和中國畫並無高下之分,只是中國畫更文人趣味一些,而日本版畫的開放與可學習處恰如他們的色彩那麼明麗,後者恰好切中了19世紀的歐洲風味,而已——實際上,18世紀法國建築瘋狂學習中國的園林來著,那是後話了。


對於第一個問題,一是如樓上的知友談及的原因,日本和西方交流更加廣泛,日本更為開放,明治維新大家都懂的。而我國對西方藝術向來是看不上的,西方的油畫,從皇帝到各位畫家,那是不屑一顧,大體意思是畫的像有什麼用,沒有氣韻的,郎世寧為了討好皇帝,不得不按照中國的畫法作畫。二是中國的繪畫在清朝以山水花鳥為主,主要注重筆墨,不重設色,和毛筆這個工具關係很大,這個西方人不懂,和他們的油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了,而且工具不同,學也學不來。而日本浮世繪,色彩明亮,多人物畫,相對容易接受。

第二個問題,前面有人說了比亞茲萊就不贅述了,還有一個惠斯勒,比如他的孔雀廳,就是中國風的:

新藝術運動,受東方影響大,中國的風格也有吸收。

其次就到了現代,終於西方人有點了解中國筆墨的味道了,所以現代藝術里有幾個大師從中國的書法中吸取了很多,前面 @artsy說了Franz Kline,不贅述了,再補兩個人:

一個是法國的Pierre Soulages:

一個是美國的Robert Motherwell:


這個問題實在太cliche。我先推薦一本書,裡面有很多對於這個寬泛問題的詳細解答。而且還算objective。
Michael Sullivan的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找不到電子版的私信我您的郵箱,我給您發過去。

P.S. 說什麼「為何中國作為東方繪畫藝術美學的發源與繁盛卻未被西方名家作為對象選擇去吸收?」, 有沒有搞錯?Google一下Franz Kline吧,你看看他的「潑墨」畫,就算是畫家不曾承認收到中國書法的啟發,我都不信,雖然Kline本人否認過。這個例子是最直觀的,其他的我就不舉了。

下面這幅Franz Kline的Untitled, 1957,在上個月14日(2012/11/14) Christie"s NY, SALE2597中以$40,402,500成交,刷新了Kline的個人拍賣紀錄。

不要動不動就滅自己威風,漲別人士氣。這種「謙卑」還真要不得。


確實很大的問題,就我所知道的藝術家——梵高就是一位收到日本浮世繪影響的畫家。他自己也臨摹過很多浮世繪的作品,梵谷十分迷戀浮世繪中鮮明的色彩運用及平面化的空間感。這對他創作有相當大的影響。(下圖是梵高臨摹的浮世繪仿作花魁)

19世紀80年代後期 日本藝術風靡整個歐洲,日本的一切藝術引起了歐洲藝術界的濃厚興趣
我想因為日本的浮世繪色彩與透視方法引起了印象派的很多關注,我們要知道印象派興起於19世紀60 70年代,當時的藝術家們都在尋找著創作的出路,於是就發現了日本的藝術。並且加以研究再創作。


前面很多人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印象派藝術家多少都受浮世繪的影響,當代藝術家受日本美學啟發的也有很多。

那麼為什麼影響了名家作品的是日本藝術而不是中國藝術呢?

簡單說,這都是命!每種藝術風格和審美傾向和某種哲學和意識形態有一定的聯繫。在西方藝術的語境里,中國風不僅存在,而且剛好早於日本風。

法國憲政時期(從路易十四道到路易十六),洛可可藝術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而洛可可藝術最重要的一種裝飾語言就是中國風。這種中國風並非和真正的中國有關,更多只是基於對中國和東方的想像所創造的一種風格,通常包括花鳥,蝴蝶,帶圓斗笠的農民,小亭子,陶瓷塔等。因此如果看Boucher以中國為題創作的掛毯,普通中國人是完全意識不到畫面和真正的中國裝飾風格有任何關聯的。在此期間,無論是法國宮廷和清宮之間的政治交流還是民間的貿易交流都很頻繁:乾隆皇帝和路易十四互相通信,而且清宮也消費了大量歐洲生產的鐘錶和掛毯。但是歐洲人對中國的概念依然是幻想。如米勒筆下的野人花園-「中國人天天喝茶唱歌跳舞,無憂無慮」-都是意淫。不管怎樣,中國和中國風在歐洲都是和洛可可和裝飾性藝術緊密結合的,是法國憲政宮廷時期的一種符號。

在法國大革命以後,社會結構和主流哲學發生變化的時候,人需要新的視覺語言代表這種新的文化。這個時候洛可可風格自然要被淘汰,新藝術Art Nouvea興起。當人們需要外來的美學靈感來源的時候,人們根本不會考慮已經和洛可可掛鉤的中國,而是看向其它地方,比如日本。Sigmund Bean把日本風引入了巴黎印象派人群,日本的浮世繪版畫帶給歐洲人空間和結構上的新靈感。於是我們看到日本美學在新藝術和現代主義的名家作品中大放異彩。

被引入的早,不如被引入的巧。


比亞茲萊(1872-1898),我最喜歡的插畫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大約是給王爾德《莎樂美》所做的插圖。他的畫,我的感觀就是帶著邪惡氣息的美麗。他的若干畫作,都有明顯的日本藝術的影響。
例如這一幅《特里斯坦如何飲下愛情藥酒》(How Sir Tristam Drank of the Love Drink,圖一),故事源自瓦格納歌劇《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其有明顯的日本版畫特色:用屏風直接隔開畫的前景與後景。屏風後的海水與海鷗都是直接來自於日本畫面。
圖一:

《黑斗篷》(The Black Cape)(圖二)是為《莎樂美》所做的插圖,但連比亞茲萊都承認與原作毫不相干。莎樂美層層疊疊的服裝來自於日本19世紀初畫家春江齋北英《武士服飾圖》(圖三)。
圖二:

圖三:

《羅馬女巫維吉留斯的奇妙故事》扉頁圖(Frontispiece for "The Wonderful History of Virgilius,the Sorcerer of Rome,圖四),女巫是羅馬人,長著一張邪惡的臉。女巫身上的衣服,明顯地從帶有碎花裝飾的日本和服演變來的。可參考勝川春扇所做的《官妓》(1820年,圖五)。19世紀中期,日本繪畫傳入歐洲,很多重要畫家都熱衷在當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例如梵高。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驟雨中的箸橋》(1857年作,圖六),被梵高模仿畫作《雨中的橋》(1887年作,圖七)
圖四:

圖五:

圖六:

圖七:

在比亞茲萊的畫里,也可以看到中國風的影響。這幅《亞瑟王如何看見他找尋的野獸》(How King Arthur Saw the Questing Beast,圖八),畫中間是奇形怪狀、披著鱗甲的龍(能辨識清楚么?我看的時候,費了很大勁),據介紹來自於布萊頓中國和蒙兀爾式風格的皇家亭閣。其修建於英國攝政時期,正流行中國風,亭中用了中國龍,給幼年的比亞茲萊留下深刻印象,後運用在他的畫作里。
圖八:

《萊茵的黃金》(The Fourth Tableau of "Das Rheingold",圖九)第四場(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序幕),火神羅格的火焰與髮型、眾神之王腳下的雲朵,都讓人聯想到中國佛教繪畫吧?
圖九:

《蟬夫人的生日》(The Birthday of Madame Cigale,圖十),一隊東方人向貴婦蟬夫人送禮,書上說這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我瞅著感覺有點像中國風格XDDDD。
圖十:

以上信息主要來自於《驚世比亞茲萊》,這本小書我是在北京798淘到的,一次奇妙的閱讀體驗。至於題主的「為何中國作為東方繪畫藝術美學的發源與繁盛卻未被西方名家作為對象選擇去吸收?」,超過我能力範圍,就不答了。(Google上不去,百度搜圖效果很差,有幾張來自我的手機拍照,技術請無視)


補充一個,被人們譽為「美國波普藝術之父」的Roy Lichtenstein。


我13年初在TATE MODERN看的Roy Lichtenstein回顧展,非常震驚老爺子標誌性的POP ART塗抹了一輩子老來70多歲的高齡開始深受宋朝山水畫影響並重新詮釋,可惜這批作品鮮有展示機會也不受重視。

老爺子標誌性的POP ART作品,我還買了這張海報,大部分人熟悉他應該都來源於此種風格的漫畫海報廣告字體。

Roy Lichtenstein, Landscape in Fog 1996

? Estate of Roy Lichtenstein/DACS 2012


老爺子72歲回歸風景畫研究藝術史之後深受宋朝山水畫影響,創作了一系列模仿作品。

1960年代李奇登斯坦曾創作現代風景畫,1995年他再重回風景畫,但隨著他研讀藝術史,醉心於中國的繪畫,他特別鍾愛宋朝的簡單但饒富意境的山水畫,他以註冊商標點狀及獨特技法重新詮釋中國山水畫。

在其中一幅名為「山水與哲人」1996年創作的作品,李奇登斯坦以多達15種不同大小的點,呈現老樹參天、群巒相疊,哲人獨自在山中凝望的空渺意境,以普普手法展現中國山水畫意境,令人拍案。

坎德拉表示,李奇登斯坦生前不曾造訪過中國,也沒有到博物館看過中國山水畫,只有在研讀藝術史時,從照片中找出自己最愛的作品再加以臨摹,創作了20多幅的中國山水畫,直到他1997年突然過世,畫中的意境十分美好有創意,令人心生嚮往,參觀者都驚嘆不已。

展覽所有資料在此

Lichtenstein: A Retrospective | Tate

Lichtenstein: A Retrospective

視頻均可播放,不用翻牆,MUSIC BY U2

展覽的中文報道:

美國普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在1960年代以模仿漫畫書的獨特畫風成名,他在1997年過世前醉心中國山水畫,模仿宋朝水墨畫,多幅「李式風格」的中國畫在倫敦展出,令參觀者驚艷。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正在舉行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回顧展,號稱是20年來最完整的李奇登斯坦作品特展,展出120多件最經典的畫作和雕塑作品。

特展策展人坎德拉(Iria Candela)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李奇登斯坦最為人熟知的畫作莫過於1960年代模仿漫畫書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1966年泰特現代美術館收藏他在1963年所畫的Whaam,這幅畫成為參觀者到泰特現代美術館必看的畫,為了讓參觀者對這位普普藝術大師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將他同系列的作品作完整呈現。

這些如同漫畫書裡的格畫人物,再加上主角的獨白,是李奇登斯坦最被人熟稔的創作,泰德現代美術館將這些作品安排在主題為「戰爭與愛情」的展覽室內,這些經典作品現在廣被全球各美術館典藏,能同時看到系列作品十分難得。

坎德拉說,李奇登斯坦成名後仍不斷追求突破,在之後的40年裡風格求變,他嘗試抽象,融入現代畫大師畢卡索、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人的畫風,並有不少幅巨型裸女畫。

Roy Lichtenstein生平簡述

羅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年),美國畫家,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羅伊的波普藝術和漢密爾頓的波普藝術的最大不同是,前者比後者有更多的創作空間,換言之,羅伊的波普藝術更屬於繪畫,而漢密爾頓的達達主義太強烈了,他的有些作品甚至都不屬於繪畫門類。羅伊以大幅的連環漫畫和廣告畫著稱。如《哇!忘記它,忘記我!》和《嘣》等作品,以原色調、粗輪廓和大量的點為特點,特別是連環漫畫中為獲得陰影效果所使用的點派網格的手法堪稱一絕,這種手法後來被日本漫畫大量應用,可能很多人以為那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實真正的創始人就是羅伊。日本的漫畫先是受到中國漫畫的影響,特別《大鬧天空》和一系列精湛的水墨漫畫動畫片的精神衝擊後,於是日本人不想甘於人後,在美國畫家羅伊的波普藝術中尋找了自己的出路,粗線條和點派網格陰影創造了日本漫畫的繪畫和市場的兩個奇蹟。後來者宮崎駿幾乎否掉了這些,轉而應用了北歐田園畫家拉松的繪畫手法和田園風格,並運用科幻與神話結合歐洲人的日常生活再次創造了日本漫畫進程的新奇蹟。宮崎駿的很多作品看似是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比如《紅豬》《宅急送》等,其實都是以歐洲人的生活為背景。宮崎駿最偉大的不是他的漫畫,是他追求世界和平的慾望。看看今天的安倍首相,他和很多愛好和平的日本人相比走的有多遠?應該看到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極端的激進主義者(比如沖繩鬧獨立皆大歡喜。)

羅伊生於紐約,在藝術學生聯盟學習美術。1949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專業的碩士學位。以創作傳統和抽象風格的作品開始繪畫生涯。後來,他對漫畫發生了興趣,到1961年已形成了波普藝術的風格。在20世紀60年代,羅伊?里奇特斯坦(Roy Lichtenstein)被藝術學界肯定為創造了純粹的美國新繪畫。在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美國歷史和美國西部風光。在20世紀中葉,抽象表現繪畫盛極一時之際,他和紐約年輕一代畫家,提出了新形式的具象繪畫——波普藝術,他的藝術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1961年,他的畫風轉向黑白素描,靈感來自廣告和傳播媒介,並由漫畫表現。里奇特斯坦在1961-1968間創作了70幅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黑白素描,在主題和風格上完全是嶄新的。在這段時間,畫家還創作了許多黑白油畫,主題也非常接近他的素描。而後者,無論如何,並不明確是為畫布油畫研究所用。它們寧可被看為是一組獨立的藝術作品。

佳士得在2011年11月10日創造了歷史,Roy Lichtenstein的一幅波普藝術傑作在戰後和當代藝術晚間重要拍賣會上以高價拍出。由Roy Lichtenstein 1964年創作的備受矚目的傑作《Ohhh...Alright...》實現了42,642,500美元的價值,創造了這位藝術家的世界拍賣新紀錄。


當然有西方名家吸收中國元素的,洛可可大師布歇

布歇的中國風作品1742年巴黎的一次沙龍展上,布歇展出了四幅具有濃厚中國風情的作品,分別為《中國皇帝上朝》、

《中國市集》、

《中國花園》

以及《中國捕魚風光》,這四幅作品一經展出,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並引起了搶購,而以這四幅作品為藍本的掛毯也極受歡。布歇從沒到過中國,他的這四幅作品也是出於想像,當中也不乏謬誤之處。布歇的作品既是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代表,也是當時歐洲盛行的「中國風」最形象、貼切的反映。

布歇(Boucher,1703-1770)洛可可藝術家,曾擔任美院教授、首席宮廷畫家以及戈伯蘭壁毯長總監。布歇深受蓬巴杜夫人的喜愛,他的一些作品多以神話故事為題或描繪貴族青年男女的愛情。美術史家普遍認為洛可可藝術是在吸收了中國藝術之後產生的,摒除了西方傳統藝術的對稱構圖、略顯僵硬的線條,而多用靈活的構圖以及C形、S形的曲線,描繪的主題也進一步世俗化。

至於為什麼受到了日本美學的影響和中國影響不突出的問題,事關兩國在與西方的交流的節奏上有所不同。


印象派大師莫奈就深受日本浮世繪影響。他有很多日本朋友,甚至曾經還讓自己的妻子穿上和服cos日本人……從上面可以看出明顯的浮世繪風格。
《穿和服的女子》 莫奈

至於中國,水墨畫對外國的影響沒有日本浮世繪那麼普遍,但還是有的。
畢加索曾說過,「如果我在中國,我一定是個很優秀的書法家。」畢加索對中國的書畫很著迷,中國的水墨畫技法在展覽的八大系列中均有運用,在《大自然的故事》中,畢加索首次運用「揭底染刻」工藝,他自創混合使用糖和墨水,通過毛筆和鋼筆直接在銅版上作畫。《鬥牛》系列怎麼看都有中國漢代壁畫的影子。1935年左右,張大千到西班牙拜會畢加索,給他看了齊白石畫的蝦,頓時把畢加索給鎮住了。畢加索認為,中國的畫法,讓沒有水的蝦變得如此生動鮮活,完全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畢加索仔細觀摩了張大千贈送的一本關於中國畫的書。《鬥牛》系列就是畢加索會見了張大千之後的作品,所以版畫里有中國漢代壁畫的烙印毫不奇怪。他創造性地應用了染刻工藝,製造了一種類似中國毛筆的筆觸和水墨畫效果。
《鬥牛》畢加索(那個馬的效果,太像漢畫了!!)

當然,畢加索對於很多中國青年遠赴歐洲學習西方繪畫有些不解,曾經說過:

我不敢去你們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齊白石是我所崇敬的大師。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不要說巴黎沒有藝術,整個的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是日本的藝術,當然,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

這雖有些誇大其詞,但道出了歐美、日本與中國繪畫的關係。


有種藝術叫做洛可可。。


1850年左右,日本和歐美很多貿易出口,將日本的繪畫文化帶到了歐洲國家。之前在寫一個關於日本的global influence的paper時候查過相關資料,當時很多出口許多日本的茶葉,扇子外包裝盒子上都有浮世繪的小畫。借著這個機會,日本浮世繪板畫得以宣傳到歐美國家。而後來1867年在巴黎展會上也展出過日本藝術品,因此也受到了當時藝術家的關注。而中國這個時期正是閉關鎖國到後來兵荒馬亂的時候大概顧不及出口文化。


近代西方藝術史中,其中受到日本繪畫藝術影響最大到便是同時期的印象派畫家比如梵高和莫奈。他們的畫中都可以找到浮世繪畫法的影子。對於莫奈,除了他那幅《穿和服的女子》他更是把日本風格融入了他的畫風及生活中。比如在他晚年的giverny花園中就有一個日本橋。梵高受到的日本板畫影響也在他的畫風中體現出來。其他人還有馬奈,高更等早期的印象派畫家。除了基本的日本元素,還有顏色和構圖方面。

莫奈的日本橋

梵高的自畫像

而不僅當時的油畫受到影響,德彪西的la mer作曲也是受到那幅很有名的神奈川衝浪圖的影響。

說來日本人也是非常精明,他們善於吸取他們崇拜的國家然後融合成為自己的東西。到現在我們也能夠看到日本商品外包裝很傳統而且精緻。而日本也是一個非常崇洋媚外的國家,早期的時候模仿中國的文化藝術等,在後來的日本動漫中,那些金髮碧眼的人物都是受到美國正流行的superhero漫畫造型影響的,然而現在美國動漫衰退了,日本動漫依然有著影響力。
以上


印象派的莫奈和 後印象派的 梵高 都很喜歡 日本 的浮世繪

尤其是梵高.. 他後期成熟作品都是在法國阿爾創作的 .. 而他描述阿爾的景色 「就像日本繪畫里的一樣」


我覺得因為中國太神秘了,不交流。日本有一段時間,好吧是時不時的,有外國的傳教士過來傳教,然後就對當地有一些藝術上的交流。比如說傳教士啊發現宣傳畫兒沒帶夠怎麼辦?培養當地的畫家畫吧。這一類的事情。
但是在中國我們知道有的外國畫家都去給宮裡畫畫兒了。
但是唐代的時候不是宣傳的挺好的么,大家融合啊融合啊就出現奇葩的作品了好多唐三彩都是外國人什麼的。好吧完全不專業的回答。


中國的春宮圖好像曾經風靡過一陣子,有沒有什麼影響嘛,就不得而知了。。。


推薦閱讀:

西方語境里是否有「江湖」這一概念?
當代繪畫藝術為什麼比的不止是繪畫技巧?
現在至少我所知道的長有犄角的動物都是食草動物,但為什麼西方神話傳說中的惡魔形象都是長著犄角的?
西方是怎麼看韓國和韓國人的?

TAG:日本文化 | 美學 | 西方文化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