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是什麼樣一種關係?

諸侯國之間的關係是相當於現在的省與省,還是國家與國家?
各國人民是對周天下有認同感還是對諸侯國有認同感?比如一個齊國人,他會認為自己是齊人還是周天子子民更多一些?換言之,他會不會把別的諸侯國的人當做同胞?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從政治上基本上相對獨立(也有部分淪為大國的附庸國),面對其他諸侯國發生災荒,周邊的諸侯國沒有絕對的義務去救助,不趁火打劫就算是給面子。

周王朝自然是希望列國子民視其為共主,但他們不能直接掌握諸侯國的軍政,在武力上不能壓制大型諸侯國,也不能像現在聯合國開微博直接向社會宣傳他們的權威。他們所能做的主要是文化上的權威影響力,比如文字、曆法、禮儀制度。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在文字、曆法、禮儀制度上都發展出自己的特色,但總的來說還是離不開周王朝對他們的持續權威影響。

從認同感來說,諸侯國治下的國民不需要對周王朝有認同感,只需要諸侯國君對周王朝有認同感就可以了。


第一次回答問題,高鐵上任性敲手機,錯了見諒,周東遷開始標識勢弱,那是諸侯國的社會思想還是不受管束就滿意,慢慢的滋生相互之間的摩擦糾紛就演變成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很像西方的城邦時代,那時諸侯國大大小小上百,有記錄的且規模大的大概有十幾個,所以沒有哪一個強大到稱帝,何況稱帝會帶來與舊制對立,破壞當時的社會政治關係。但相互之間的摩擦戰爭又必須有解決的辦法,霸主這個比較合適的身份及稱呼就出現了。從最早的姜小白啟用管仲開創的齊國、齊楚爭霸、晉楚爭霸(中間秦國短線上位),到後來的吳越等等,都屬於霸主,每個國家以自身為諸侯盟主為目標,後面都有一串串的附屬國。隨著生產力發展以及附屬國的逐漸被吞併消滅,社會政治關係發生演變,慢慢形成後期過度到戰國的狀態……


謝謝邀請。

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可以大體分為兩類,後崛起的秦楚與以齊晉為代表的諸夏,諸侯國之間的混戰與征伐是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觀與發展觀。

秦楚在春秋時期一直被東方諸國視為蠻夷,這實際反應了秦楚的文明出身是不同的。從文明的起源來說,諸夏的初始文明來自河西走廊,東天山與西祁連山是發源,大體是一種農牧相結合的文明,小麥,黃牛,牧羊,青銅的傳播途徑與此是完全一致的。而秦楚4000年前的先祖。則是來自北亞草原地帶,杭愛山的南北兩麓。秦之先祖贏氏出自舜時期的大費,以捕鳥獸為業。而大費以後的贏氏子孫費昌,中衍,造父,非子等則無一例外都是以御馬為業。秦國的歷史,也是從周孝王時期,非子在汧渭之間為周天子養馬開始。關於楚人,《楚居》有記載,楚人先祖季連是出自騩山,北亞草原上的以馬祭天之地。楚王在幾百年中不斷地遷都,更換了幾十個都邑,也部分反映了楚人的的初始文明來源。雖然在中原之地經歷了上千年的交流與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楚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代表了另類的文化。如果可以作個類比,則諸夏之於西秦蠻楚,可能有如大明之於女真。

《史記》:「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 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秦始皇滅六國後燒天下之書,也反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對立的情況。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不斷的紛爭,代表了文明的碰撞與融合。


首先, 我覺得春秋和戰國是要分開的
先說春秋,雖然孔子認為春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了,但是跟戰國比起來那真是仁義的天堂。春秋時代完全是貴族政治,平民能出頭的少之又少。各個貴族生活都挺滋潤,所以一般也不鬧的撕破臉。諸侯作為頂級的貴族除了楚國秦國這種被當成蠻夷的,不太守禮法的,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會非要互相傷害。比一比春秋和戰國時代的小國數量就發現,春秋時代晉老大橫行中原,晉國附近的小國海了去了,其實按晉國的實力,完全可以吞個七七八八。當時周王室雖說式微但是有姬姓大國晉和宋,姜姓大國齊時不時的給撐個腰。大家互相之間就像分了家的親戚,雖說也分個血親遠近,實力高低。但是跟後來的戰國比拼個魚死網破是比較少的。
戰國時代就不同了,很多平民階級活躍在政治舞台,博的就是封妻蔭子,成為新貴族。那肯定要使出渾身解數,今天哄著國君滅這個,明天當間諜騙隔壁弱智國君割點地。最明顯就是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你別說諸侯國相互之間了,直接內部就給你整完了。打個比方,韓國(不是斯密達)被秦啊魏啊各種揍了一頓丟了一大塊地,急需回本。怎麼辦?人乾脆把周王室給揍了,不光強了周王室直屬的地,還把周王室打的一分為二。可以說這個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大國互相真是殺紅了眼,小國整日膽戰心驚,想要存續下去只能靠連橫或者騎牆了。


這個問題問的挺好,如果一定要類比當今的話,可能類似於,大英帝國。還有天子在呢。
那顯然,諸侯之間是國與國的關係,甚至於,諸侯往下的大夫封地,那也自認為是該地的人民而不是原來諸侯的了。
同樣的,英國在強盛時期,能夠從印度澳大利亞拉壯丁去打仗,英國不行了,他的地位甚至不如下面的諸侯。其實美國就是最大的諸侯了,英國不得不承認他的獨立。甚至一些小國暗地轉向美國了。類似於周和楚。如果全世界只剩53個英聯邦國家了,那這個關係其實和春秋就差不多了。


行政上是天子與諸侯的關係,諸侯國以及其國人以天子為共主。實權上是割據的關係,一國諸侯統治其治下所有人和土地,甚至懶得入朝見天子。但是春秋時期諸侯對於名分還是比較看重的,那意味著合法性,不然別的諸侯可以借著「拱衛天子」的名義打你,畢竟姬姓諸侯與天子同姓,名分和血統都不同。到了戰國,大家心照不宣的懶得搭理天子,忙著相互爭奪地盤,是以中山國這樣的游牧族也可以由部族向諸侯國進化。西周被滅,也懶得有人管了。


不邀自答。用今天的國際關係和國際組織性質來看待周王朝時期國與國的關係,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是不合適的。
我舉一個更簡單也更粗暴的例子。周王朝猶如一個超大型國有企業,周天子是總公司,諸侯國是各省、市和縣的分公司,所不同的是各上級公司對下級公司沒有管轄權,但少數大的諸侯國(方伯)對周邊小諸侯國有監管權。大家都在一個系統內,對內對外都有相對獨立的國家權力,但周天子和作為天子代表的方伯可以對各國君與其公室的行為進行告誡或者懲治。
以前看過一位學者分析周王朝,下定義為系統國家,我認為是很準確的。


感覺像歐盟?


當然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看看秦末農民起義,突然間冒出戰國時期的國家出來,劉邦項羽都是打著楚國的旗號,表明當地人的國家認同感,忠於戰國時期自己的國家。


春秋早期的時候,除了宋,楚這種國家,大家都是他姥爺的侄女的二舅的三姑母的四舅姥爺這種遠親關係。總的來說,大家都還是很遠的表親,姓姫的是主流。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各國還能套上近乎。
到了戰國就亂了。因為發生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種異姓稱王的事件,而且小國家都被兼并了,只有幾個大國,血緣關係就很少了。純粹是利益為先了


推薦閱讀:

春秋時期楚國的申息之師在對外征戰中發揮了怎樣的重要作用?
求中國漢朝和明朝有名的軍隊及其英譯名?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