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皮影戲和現代動畫有直接關係嗎?
如題,如果不算是,它到底起源於哪裡呢?
謝邀。
皮影戲與動畫毫無關係。
首先要理解動畫是什麼。動畫的定義是「靜止的畫面以一定速度連續播放時,肉眼因視覺殘像產生的錯覺」。動畫是一種錯覺,因為它本身並沒有在動。皮影戲的人偶本身是在動的,所以跟動畫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推進動畫歷史發展的發明如下:
1. Phenakistoscope
1841年由比利時人Joseph Plateau發明的,歐幾里得和牛頓都做過類似的實驗。用根棍插在中間,對著鏡子轉,從小洞看鏡子,就看到了因快速移動產生動畫的錯覺。
後來又出現了進階版,這樣不需要鏡子就能放電影了呢!
2. Zoetrope
與這個東西原理相似的發明在古代中國也出現過。這個是由英國人Horner在1834年發明的,Zoetrope的意思是"wheel of life".
現在有很多3d版本的裝置藝術,像迪斯尼做過一個玩具總動員的。還有一個很酷炫的作品 All Things Fall:All Things Fall - 3D printed zoetrope by Mat Collishaw視頻
3. Theatre Optique
1888年法國人Reynaud發明的Theatre Optique終於可以投射出同時讓一個以上的人看到移動的影像了,還可以播放五六百幀的圖像。當時這個節目在劇院里很受歡迎,超過五十萬人觀看過。
4. The Enchanted Drawing
第一個記錄在電影膠片上的動畫是動畫之父James Stuart Blackton在鏡頭前表演的.
The Enchanted Drawing視頻
5.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
這是歷史上第一部動畫電影(animated film),還是Blackton製作的。
James Stuart Blackton -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 (1906)視頻
就是這樣。土豆上還真是什麼都有。話說我找這麼些無聊的東西真的有人看嗎。
皮影戲說白了就是二維的木偶戲,其技法除了是在二維平面上的表演之外和動畫的關聯和木偶戲同動畫的關係一樣。。。極遠。。。
非常感謝答主城門妖怪對於動畫發展的解釋,但我個人不太贊同對於皮影戲與動畫毫無關係的觀點,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皮影戲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動畫是一種娛樂文化,二者根本就不搭邊,其實不是的。皮影戲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上下千年來一直在傳承發揚,中國動畫的發展過程當中,一直都有皮影戲的身影。甚至在許多中國動畫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皮影戲的存在。
下面先來科普一下皮影戲吧,這種老式的中國傳統藝術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了,舊時稱為「影子戲」或「燈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皮影戲中的人偶和場景,通常是由民間藝術利用手工,雕刻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表演時,藝人一邊操縱戲中人物,一邊用當地的流行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樂器和弦樂表演,在過去沒有動畫電視機的年代,皮影戲曾是中國民間藝術中最受人們歡迎的一個。它不僅屬於傀儡藝術,還是一種地道的藝術品。
在我小的時候,家鄉的社區居委會經常會有一些老藝人無償組織表演,爺爺奶奶就帶著我去聽戲看皮影,可以說,皮影戲就是童年回憶啊。但是現在,幾乎已經找不到這些民間藝術老人了。皮影在經歷了國家歷史的變遷後,漸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開始追求新鮮事物,開始積極的了解國外文化,越來越多的人出國,使得我們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瀕臨失傳。央視拍過一個關於傳承中國民間藝術的公益片,每次播放我都會認真的看,看到一些民間藝術僅剩下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還在堅持,心裡觸動很大。這些只有我們中國才有的東西,為什麼得不到保護和傳承呢?
說到皮影和動畫的淵源,那不可謂不深。拿大家最為熟悉的國產動畫《葫蘆兄弟》來說吧,現在回頭看看是不是覺得裡面的人物身上有皮影戲的影子?
令人欣慰的是,曾製作出中國首部3D動畫電影《魔比斯環》的環球數碼,在被無數觀眾質疑這部片子的「國產性」時,它又推出了一部「中國味十足」的三維動畫短片《桃花源記》,這部短片一經面市,便捧回了日本TBS動畫數字作品大賽優秀獎。《桃花源記》無論從各個方面分析,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製造」。素材就不說了,來源於從小就倒背如流的陶淵明老人家的大作。同時片子還彙集了皮影、剪紙、國畫等中國上下五千年傳承下來的傳統藝術符號,又通過電腦動畫技術豐富而生動,讓國際評委們感到震驚不已。
大家應該都知道,2006年的《魔比斯環》是環球數碼動畫人5年磨一劍的作品,其導演、動畫監製皆是國際一流的,但是上映後卻票房不佳。後來的這部《桃花源記》,雖然只有短短的15分鐘,但卻讓人似乎回到了懷舊的小時候,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並沒有因為新興產業和數碼科技的發展而過時,它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仍在那裡。
《桃花源記》看似是部中國傳統動畫片,但實質卻與之大不相同。它的導演陳明(IDMT教育顧問、藝術總監,《魔比斯環》藝術導演、製作總監)曾這樣定義《桃花源記》:傳統藝術形式與電腦新技術的完美結合。
再以國人十分熟悉的《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部動畫由上美廠製作
,用的是水墨畫的表現形式,拍攝時需要美術一張張地把劇情畫出來,畫面的空間感不強。《桃花源記》的人物採用皮影的表現形式,但卻不需要人工一個個把人偶和場景製作出來,而是通過電腦三維技術,合成了皮影的視覺形象。短片中的桃花、山石、林木,採用的是水墨畫和工筆畫的形式,同樣也是利用電腦生成的,無需揮毫潑墨。
皮影、木偶和國畫,在表現人物方面是存在局限性的。《桃花源記》藉助電腦三維技術,使角色的形體動作更加流暢,畫面表情更加豐富,細節性更強。在製作時,動畫師刻意體現皮影的視覺效果,人物像薄片一樣的奇特轉身,給了國外觀眾強烈的新奇感。從而了解,中國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色,找尋到自已歷史文化發展中的長處,大膽的嘗試增添了動畫的趣味性,為中國動畫注入了新的內容,同時還傳承並發揚了中國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無論這部動畫放在哪裡,都會被人一致的認定:這是中國的。
如今,環球數碼仍然在堅定地走中國動畫復興之路,除了《魔比斯環》《桃花源記》之外,還有運用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結合三維動畫技術製作的短片《夏》;
下圖:水墨動畫《夏》——濃郁的中國風
還有根據清代文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一篇改編而成的《促織》,和深受小朋友們喜歡的三維動畫冒險電影《潛艇總動員》系列。一直在為傳承的發展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做出努力,堅持著自己的風格並且努力開拓自己作品新的特色。如今,它已經培養了3000多名CG人才,走向世界各地,繼續我們動畫人共同的事業。
@城門妖怪從動漫角度說的很好了,我就從皮影藝術角度談談吧。最近也在做關於華縣皮影的調查,覺得可以多少寫點。手機碼字先佔坑。
皮影應該來說從漢代就出現了,據傳是漢武帝思念李夫人派人用影人的表演形式懷念佳人。漢代以來皮影都是以紙或絹帛製成的,後來為了長期保存,改為皮製。
陝西皮影應該是皮影始祖,四川等地的皮影或繼承或吸取,多少深淺都受其影響。而其分為東路、西路兩派,東路就是以華縣為首,西路以大荔一帶為主。做的最好的還是東路華縣皮影,現在是以「華劇」的名號在申遺或者推廣國際品牌。
所以,皮影藝術更應當是傳統中國戲劇的衍生品,近現代電影的雛形或類似產物。由操扦手控制影人表演,配合傳統民樂和富有地域色彩的唱腔,綜合進行表演。與動畫藝術的聯繫現在看來應該並不大。必然有直接關係。無論是皮影戲還是現代動畫,都是創造生命運動的綜合性藝術。
我再從另一個角度淺顯的說明一下。
通俗講,傳統的皮影人是把人體骨骼進行簡單拆分,以便達到靈活易動實現「運動」。關於傳統皮影戲的其他的知識就不贅述了。
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動畫製作軟體「皮影客」,打破了動畫製作技術的專業壁壘,也是採用這個原理,將人物骨骼進行精細拆分,實現「運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體驗一下「人人都可以做動畫」的皮影客。
……樓主的問題太大,以上是我的回答。
不是源於跑馬燈么? 印象中書上也是這樣寫的啊——動漫專業路過
沒關係,動畫是視覺殘留原理,皮影戲就是現場演出。
推薦閱讀:
※為什麼配音演員工作時需要在不開燈的錄音室里?
※《機動戰士高達 THE ORIGIN IV 命運前夜》中,4台MS為何能輕鬆全殲聯邦鋼加農12機小隊?
※如何評價《一人之下》第301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