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人說元朝滅亡是由於大規模的瘟疫爆發?是這樣嗎?請問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歷史 元朝 蒙古人


我大元徹底完蛋的原因太多了,不完蛋才沒道理。

首先是守舊的蒙古勛貴一直掌握軍權,皇室不穩,董卓輩出。
在剛開始時,大元的軍事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掌握探馬赤軍為主的蒙古勛貴、二是掌握禁衛軍的皇室、三是各路漢人世侯。在通過打擊阿里不哥和海都時,元朝大力派遣漢人世侯參戰北伐,經過征討阿里不哥、鎮壓李璮之亂以及征討海都滅亡窩闊台汗國的戰爭,漢人世侯兵力基本被消耗殆盡。
禁衛軍中,宿衛親軍多數是漢人,但作戰主力是色目人,最主要的部隊就是阿速衛,也就是一群來自高加索山區的奧塞梯人。按理說宿衛親軍是皇帝的忠實走狗,但在元朝常年政局不穩,皇帝多為傀儡的情況下,宿衛親軍經常會被蒙古勛貴控制。
接著還有一支禁衛軍,就是怯薛。這支部隊名為禁衛,其實是邊防部隊。大夥不要以為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就不需要拱衛北番了,那還是大大地需要,所以禁衛軍中被重視的怯薛一直負責防守蒙古草原,鎮壓反叛的老家蒙古貴族和抵抗窩闊台汗國入侵。
所以在中原最重要的部隊,就是探馬赤軍了。蒙古人為主體組成的探馬赤軍的軍官卻是明文規定的可以世襲的,導致元朝的軍權,一直牢牢掌控在蒙古勛貴軍官手中,這種體制下,董卓就轉世投胎了好多次,一會兒轉世為鐵木迭兒,馬上又轉世鐵失,一會兒轉世為燕鐵木兒,還沒等燕鐵木兒掛掉就急匆匆再轉世為伯顏。一個魂魄能轉世好幾次還要監管幾個人的肉體,簡直能把董卓累死。

然後是這些常年掌權的董卓極端仇視漢人,執政簡單粗暴到了胡來的地步。
就以伯顏為例子,本來元朝已經恢復了科舉,雖然南坡之變後漢化政策被嚴重打擊,但元朝還是在緩慢地漢化。可是伯顏(注意有倆伯顏,一個是忽必烈時期的名將,一個是元末權臣,這裡是後者)一上台,就立馬又廢了科舉。漢人造反被鎮壓後,伯顏居然提出了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意見……
太2了,我操你殺的光嘛……
另外,出於對漢人繼續造反的防範,伯顏推動了禁軍器的法令。現在我們看到的一些對元朝禁止漢人使用鐵器,用個菜刀都要輪流之類的,都是伯顏執政時期的事情,並不存在於整個元朝(禁軍器是每個朝代都奉行的,但要連菜刀都禁,那就是奇葩了)。以及所謂蒙古四等人的劃分,也只是對伯顏時期排斥漢人官吏、大肆搞民族壓迫的一種概括,而不是真的有什麼國策明文規定了劃分四等人。
而除了脫脫之外,其他能夠執政的蒙古權臣,雖然都沒有伯顏這麼生猛二逼,但其野蠻無知也都類似。而稍微有點見識的蒙古貴族,往往會被劣幣驅逐良幣,慘死在政變之中,比如南坡之變時被殺掉的拜住。
也就是說,整個元朝,基本六成時間都是董卓轉世鬧騰,不滅亡就怪了。

然後就是經濟混亂,通貨膨脹。這一點不多說了,反正就是胡亂印紙幣寶鈔,而且還把這種胡來的政策當先進手段推廣到了伊兒汗國,弄得波斯的經濟也雞飛狗跳。

最後才是天災。天災是古代社會的死結,撞上就倒大霉,就算執政者是堯舜禹湯文武成康都沒轍,更何況執政者多數是董卓……

而最後元末大起義的背景,卻是元順帝和脫脫君臣銳意改革,執行漢化恢復科舉並減輕人民負擔的時候。然而整個元朝已經千瘡百孔,然後又遇到了天災……
可以說太遲了,就像亡羊補牢時,連天大雨導致羊圈根本補不好,忿怒的羊群撞死了牧羊人。最後被稱為一代賢相的脫脫,和銳意改革的元順帝這個組合,就不幸成了亡國組合……
時人評價: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造假鈔,就是脫脫主持的變鈔,就是改革混亂的紙幣制度,結果被執行的貪官們弄成了造假鈔。
開河,就是脫脫任用賈魯治理黃河,本來是好事,可在這個關頭,無異於加重人民負擔。但這是個死結,你不開河老百姓還會反。可要是開河像摸彩票一樣成功了,指不定元朝就能再熬一段時間。

要我說,這樣奇葩的朝代,居然能挺九十幾年,也算是奇蹟了……


元朝的很多事情和我們現代印象中的不同。

元朝的統治談不上殘暴,刑罰上,忽必烈說天饒你一下、地饒你一下、朕再饒你一下,各種刑罰都是7為尾數的。雖說有些作秀,但是也是一種態度吧。可是寬刑放在古代就意味著政府執行力低下、權貴橫行、地方土豪勢力逐漸崛起。
所謂人分四等,主要體現在高級官員的任命、軍隊成分的可靠性。初夜權之類的都是謠言。
普通蒙古人的日子並不好過,動輒每戶抽一丁二丁,在戰爭中人口大量死亡,同時戰爭中要自備武器、糧草。做自由人還不如做貴族的奴僕,這和古代大部分情況是一樣的。
蒙古貴族生活腐化,貴族們生得多,官位有限,內訌永遠越來越激烈,這是古代政治的常態。
元朝的穆斯林日子很好過,尤其是草原的宗王們,不敢信任漢人,但是敢於信任穆斯林。穆斯林貴族往往能夠充任高官,普通平民也經常可以免除徭役賦稅,所以很多漢民也加入了穆斯林。但是兩都之戰後,穆斯林的特權逐漸被廢除,和漢人差不多了。
元朝的西藏喇嘛日子最好過,皇帝貴族都極力優待,喇嘛們墮落淫蕩,在西藏都惹得掀起了宗教改革。但是西藏喇嘛們對於元朝的統治根本幫不上忙,西藏沒有強大武力,西藏佛教對於漢人也影響力有限,無法為蒙古統治者增加合法性。純粹是蒙古皇帝高價購買的精神鴉片,只能麻醉他們自己,麻醉不了別人。
元朝的權力結構,在內地,大致上承襲宋代的制度,但是地方即行省權力很大,足以擁兵作亂。而且在人才選拔或者說社會收買上,科舉制都不怎麼搞,用人明顯偏向蒙古貴族和穆斯林,而這兩者在漢地影響力極小,漢人當中也經常從吏員中選拔,這些人往往在民間名聲狼藉。黃金家族各路王爺,權力很大,兵力也不小,每一代皇帝都需要得到他們多數人的支持才算合法。
元朝的軍事制度基本上和明朝差不多。衛所制的崩壞參考明朝。元末政府軍的戰鬥力不會高於明朝。
元朝的賦稅其實很輕,國庫經常沒錢,沒錢然後就印鈔票。積貧積弱實際上和宋朝差不多。純粹的農業社會印鈔票對於民生其實影響不大,因為農民手裡有糧食就行,買東西也可以用糧食來換。但是對於基層地方幹部和普通士兵來說,通貨膨脹逼著他們貪污受賄、搶劫殺掠。
總得來說,元朝中樞內訌嚴重,國庫財政困難,軍隊迅速失去戰鬥力,地方政府權力大,但是基層治理極其薄弱,離心力很大,普通漢人對於蒙古統治者忠誠度很低。蒙古和穆斯林官員對於中原大地的治理,太不接地氣了。而蒙古皇帝除了元世祖元順帝之外,都是短命,根本來不及對國家體制進行有力改良修正,赤裸裸、大大咧咧、懶得加任何粉飾的異族、異端、異教的統治,到了後期想漢化也來不及了。也當然得不到臣民的擁護。
元末的大起義,實際上體現了元朝政府蒙古特色的大大咧咧、搗糨糊低效率。
各種秘密結社、民間宗教,幾乎半公開的,老子要特碼造反啦那是路人皆知而蒙古穆斯林大官不知。
劉福通一聲喊,兩三年工夫,各地蜂擁響應,和其他朝代末年的農民起義往往流寇好多年不同,那是直接佔領各地主要城市,建立政權,稱王建號,擁兵幾十萬。很明顯,有一個或多個勢力強大、組織嚴密的地下組織,已經醞釀了很多年了。張士誠也差不多同時,方國珍比劉福通起事還要早幾年。愣是沒人發現也沒人舉報,或者舉報了也沒人當回事。
起來幫元朝續命的是漢族或漢化的地主鄉紳,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等人,但是元朝廷更信任蒙古人的答失八都魯(扎西巴特爾?),大家內訌很熱鬧,與中樞的內訌相結合。大致打退了紅巾軍對北方的進攻之後就專心搞蒙古特色的內訌了。
等到朱元璋統一南方,開始北伐的時候,生活困難、欠餉已久的各族軍馬,包括蒙古人,大舉投降,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對抗。就像拿金圓券的國軍一樣。同樣,能力低下的蒙古色目官二代、官N代眼見大勢已去,在朱元璋的統戰政策下紛紛投降。
一句話,一個異端味道很濃的征服者政權,還沒來得及把自己漢化漂白,就大大咧咧地快速腐化、失去能力,亂鬨哄、稀里糊塗地丟了政權。

至於瘟疫、饑荒什麼的,在古代,並不少見,埃及在17-18世紀的瘟疫、饑荒中,人口幾乎減少了一半,政權仍然在馬穆魯克領主手中。歐洲的黑死病,哪個王朝被民眾推翻?後來清朝1877年的大饑荒,愛爾蘭饑荒,政權都沒換。
元朝滅亡之後,漢族文人士大夫還有很多人忠心漠北,渴望蒙古鐵騎打回中原,解放廣大地主階級,美夢破滅後,居然還有人逃出塞外,投奔蒙古。朱元璋這個萬惡的泥腿子,沐猴而冠做了皇帝,居然敢對我們收重稅,居然敢鎮壓官僚階級做假賬,居然提拔了那麼多武夫做官。


你看的是邏輯思維里說的吧。
羅胖子說,史學界認為元朝滅亡最最主要的原因是瘟疫爆發,然後說佐證歐洲當時流行黑死病,人口凋零了三分之二,然後說當時世界瘟疫大流行,誘導讀者往中國當時也是瘟疫大流行上思考。然而他並沒有給出中國當時瘟疫大爆發的直接證據!
這種設置邏輯陷阱引誘讀者進套的行為是極為可恥的。

那麼羅振宇口中所謂"史學界"認為元朝亡於瘟疫有依據嗎?
有,但是不可靠!
最出名的所謂史學界專家是所謂美國加州大學的詹姆斯·W.湯姆遜。此公聲稱1333年左右,中國爆發大瘟疫,人口死亡數百萬!你翻遍這幾年元朝歷史記錄,幾乎就沒有關於瘟疫的記載!
中國是世界上最愛記錄自己歷史的國家,國家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會一絲不苟的記錄在史冊中,中國每個死亡人數過千人的疾疫都會在正史中留下記載。平常瘟疫死亡萬把人都是驚天大災了,但是湯姆遜所謂死亡數百萬在正史中也根本沒提到,也沒見那個野史筆記有提到過!所以純屬一派胡言。

還有一派是美國歷史學家傑克維澤佛德,他認為是整個蒙古帝國都爆發了大瘟疫,蒙古統治的各地關閉道路,阻止人員流通,從而是的蒙古因為封鎖而經濟崩潰,進而造成帝國瓦解。他的邏輯是:瘟疫爆發-&>關閉道路-&>資源無法流通-&>經崩潰-&>帝國完蛋。這邏輯真實讓人拙計,且不說元朝經濟奔潰是否能引起國家滅亡,單論元朝經濟崩潰的主要原因,就知道根本不是什麼瘟疫,而是元丞相脫脫的濫印鈔票引起的。

其實以上兩個歷史學家用意都非常明顯: 前一個在極力證明歐洲黑死病是由中國傳入的,從而為歐洲糟糕的衛生和醫療條件開脫,把屎盆子扣中國人頭上;後一個在極力證明中國人能夠如此迅速的推翻蒙古統治是老天幫了中國人忙(中國是最早推翻蒙古帝國統治的國家)。
這是西方中心論在這些西方史學家心中作祟的結果,中國人應當理性對待這種偏見,而不應像羅胖子那樣全盤接受。

然後你再搜索整個元朝歷史,確實有不少瘟疫,但是根本沒有哪場瘟疫大到有動搖國本的力量。

實際上,瘟疫在中國很難橫行,像歐洲那種肆虐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黑死病基本不可能在中國發生。首先,中國自古便是集權國家,國家對人口調動和控制更有力,這是歐洲鬆散的封建領主制小國所無法比擬的;其次,中國醫藥學遠比同時代熱衷放血療法的歐洲發達太多了,中醫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應對瘟疫的方法。


笑了。

早上剛回答了蘇聯為什麼解題就有人邀請我回答為什麼蒙元滅亡。

理由是一樣的:

當社會的生產力不足以抵銷統治成本和維穩成本的時候,社會結構就會崩潰。

其崩潰的方式可以是統治階級自身革命改變統治的形式,也可能使社會分崩離析變成幾個獨立的小國,等等。

瘟疫爆發什麼的,都是表象。

看了一下,這觀點是那個賣書的胖子說的,我們胖子不都是這樣的騙子,你們不要信啊。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演。現在和古代的區別也就是個人生產力絕對值的突飛猛進。

從遠大理想來講的話,地球想要統一,

人民的生產力還需要翻好幾倍才有可能不分崩離析。


羅胖子對蒙元殖民的大加追捧實在不敢苟同。
羅胖把蒙古的拒絕漢化吹捧為一種自由主義,把野蠻打扮成自由市場經濟。我們來看看蒙古不漢化是怎麼把自己玩死的:
元朝一共12個皇帝,90年,清朝是12個皇帝,卻將近300年。清入關之後270年10個皇帝,蒙古是90年12個皇帝,還不算前面那幾個。這90年中,第一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30年,最後一個皇帝順帝妥懽帖睦爾30年,中間30年10個皇帝,平均3年一屆,證明絕大多數都是非正常死亡。蒙古貴族內部傾軋得相當厲害,促使國家早亡。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這也是世界人民的大幸。蒙古的第三代貴由汗病逝,蒙古人不像漢族有嫡長子繼承製,是誰拳頭粗誰老大,所以貴由汗一死這些蒙古貴族就回到草原上搶汗位去了。他們打到了多瑙河流域,心思不在一塊兒,就被歐洲的聯軍擊敗,避免了整個歐洲的滅亡。要知道,蒙古人三次西征不到100萬蒙古人,卻統治了400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佔地球陸地表面面積的1/3。地球陸地表面積一共1.1億平方公里,還得除去南極,就是說,當時幾乎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被蒙古人給佔領了。

還有就是羅胖說蒙古人搞民族等級制度是子虛烏有,我也不敢苟同。
元朝人分四等,蒙古人屬於第一等,二等人叫色目人。色目人的意思不是說眼珠跟咱們不是一個色,是「各色各目」,包括欽察、唐兀、阿速、圖八、康里、畏兀兒、回回、乃蠻、乞失迷共31種,可能也有同名重出或異譯並存之誤。後來規定,除漢、高麗、蠻子外,俱系色目人。馬可波羅為什麼做揚州的達魯花赤,他一個外國人都能做揚州市委書記,因為他是色目人。漢人是第三等,就是原來的金統治區各族人。而原來的南宋統治區各族的人叫南人,南人就是第四等。

統治漢人還不被漢化,這就高明?naive !本來忽必烈有點漢化,但也只是粗通漢語,忽必烈的兒子皇太子真金傾心漢化,但忽必烈80多該死了還不死。所以漢族的儒臣們就著急,這些人就想了一個臭招,給忽必烈上書,你該退休了,讓位給真金太子,真金太子身負人望。忽必烈寵信那些色目商人,這些人能斂財,而色目人又是漢族儒臣最看不起的,所以雙方爭的很激烈。忽必烈看到上書之後非常生氣,把真金叫來痛罵了一頓,真金就被嚇死了,他可能本來身體比較虛弱,皇上一罵就哽屁了。這樣一來忽必烈更恨這些漢族儒臣,離間我們父子,還把我兒子嚇死了。
真金的兒子鐵木耳做了皇太孫,就是後來的元成宗。皇太孫也很恨這些儒臣,想想要不是你們給我爺爺寫信讓我爺爺退休,我爹至於給嚇死嗎?所以他也抗拒漢化,自從蒙古入主中原之後,後面的蒙古皇帝基本上連漢字都不認識,不會說漢語,整個是外國人統治中原。蒙古派到各地去做鎮守的這些達魯花赤們也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

撇去拒絕漢化和民族等級制度和自身的野蠻權斗不談,把最後滅亡的原因歸給瘟疫,俺也是醉了。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明察蚯嚎

http://weixin.qq.com/r/DDsrM2XEjjjxrSFQ924e (二維碼自動識別)


劍橋中國史-元朝

元廷在1368年退回草原後的一些年間,仍舊聲明自己是中國的朝廷,但他們一直陷於想入非非之中,而不能使頭腦冷靜下來,去弄明白造成自己統治災難性垮台的原因是什麼。相反,在明朝創建者的頭腦中,這個垮台仍然歷歷在目,他們認真思考元朝垮台的原因,以此作為反面教訓,胸有成竹地構築起他們的明王朝。簡單地講,他們的藥方是縮減官僚機構的規模,堅決打擊任何自私現象與腐化行為;由皇帝自己直接負責處理政務,行動中不能顧慮重重和寵信偏愛(妥歡貼睦爾在這點上最糟糕)。這樣,這一統治體系就能真正使儒家的基本道德原則得到加強,就能保證千秋萬代的和平與繁榮。

明朝的這些方針政策是否基於對元朝缺點的正確的公允的評價之上呢?元朝的垮台是不是因為妥歡貼睦爾沒有盡到責任,允許官僚機構中的派系鬥爭加劇、腐化日增而沒有加以抑制?或許是這樣。至少可以以14世紀五六十年代當一個龐大的特權統治階層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國家財政入不敷出時所可能發生的事件為例作出明白無誤的解釋:因地方自治而形成的全國四分五裂的局面,確實給了那些地方大員們更接近財源的機會。

要將妥歡貼睦爾說成是具有號召力的領導是很困難的。脫脫曾積極地設法維持中央對全國資源及人事的控制權,當然部分地是通過印製越來越多的沒有任何財源為後盾的紙鈔這樣一種毫無前途的權宜辦法,但這種通貨膨脹政策不能無限期地實行下去(事實上1356年紙鈔已毫不值錢並停止了流通)。我們還可以說,由於脫脫傑出的個人才能,元朝才完整地存在了這樣長時間;脫脫的解職極不合時宜,在他離開後,中央集權的元朝統治也就不復存在了。明朝開創者們從元末混亂局面中汲取的教訓確實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然而,還應該回想一下14世紀到處發生災害這個事實。在各個蒙古汗國內外,從歐亞大陸一端的冰島和英國,到另一端的日本,各國都苦於瘟疫、饑荒、農業減產、人口下降以及社會動亂,幾乎沒有一個社會能免遭其中的某些災害。中國則無一倖免。在14世紀中,至少有36個冬天異常嚴寒,比有記載的任何一個世紀都多。大家書房-經典博覽!①在黃河流域地區,水災與旱災在14世紀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發生得都要頻繁。大家書房-經典博覽!②14世紀四五十年代還發生了極為嚴重的瘟疫。大家書房-經典博覽!③妥歡貼睦爾朝幾乎年年有饑荒的記載,這些饑荒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政府要花大量錢財進行賑濟。大家書房-經典博覽!④自然災害使眾多的百姓背井離鄉、陷於貧困,釀成了14世紀50年代破壞全國的起義運動。

元末的各屆政府都盡了最大努力試圖從這些災難中解脫出來,他們並沒有忽視這些問題。從各方面來看,元朝在醫藥和食物的賑濟上所作的努力都是認真負責的、富有經驗的。事實上,妥歡貼睦爾朝的歷史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面臨這樣反反覆復的大規模的災難時,還有哪一個朝代能比元朝做得更好?如此反覆的自然災害長期積累的後果,很有可能使任何一個政府都束手無策。如果中國正常的年景多一些,元朝有可能比它實際存在的時間要長得多。

對於元朝垮台的主要因素及一系列原因,將來肯定還要有長時間的研究與爭論。但我們也要記住,從任何意義上說,元朝在歷史上都不是盲目力量的犧牲者。1368年,元朝是被一個意識上極端、道德上激進的革命運動趕出中國的。反抗者們以堅定不移的決心,進行了艱苦的鬥爭,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利用14世紀五六十年代元政府一切明顯的弱點,從而使自己看到了一個和平安定的中國的前景。元朝政府本身也曾有機會去獲得這種遠見,但它卻令人不解地沒有這麼做。如此看來,元朝的最終倒台是因為明朝的開創者決意要它如此。


羅胖子的邏輯思維,跟地攤文學一樣,不必當真,偶爾消磨下時間~

比如,蹲在馬桶上沒事兒的時候。


元帝國頂層設計缺乏一套平穩的權力交接制度,沒有像歷代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權利交接動蕩,成本高。
另一方面,由於元帝國長期奉行商業自由主義和宗教自由主義,它們所帶來的副產品——惡性通脹和宗教起義,在瘟疫大爆發的情況下副作用被急劇放大,瘟疫讓帶有迷信色彩的白蓮教首先發難,並阻斷元大都到南方的鹽鐵通路,導致帶有貨幣性質的鹽引無法兌換,從而引發惡性通脹,導致整個帝國經濟體系崩潰。
除了元帝國本身的體質缺陷,瘟疫確實是引發帝國崩潰的導火索


沒有徹底漢化,不如滿清

沒有錢,還不如朱明


鳳凰網:元清兩代的制度得失


700多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兩個異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即蒙元和滿清。二者都是文明相對落後的民族靠武力征服先進民族而建立的。蒙古人在入主中原後,仍想以落後的制度繼續統治中華;而滿清只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土地,自己的內心卻被漢族的制度文化所折服。因此,元朝雖強大一時,卻不足百年;而清朝享祚近三個世紀,確實發人深省。

人分四等與滿漢一體的民族政策
元朝按照種族和地域,把全國人口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國人」);二等色目人(「諸國人」含西域各部族,共三十餘族);三等漢人(即黃河流域原屬金統治區的中國人);四等南人(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原屬南宋統治區的中國人)。

至治二年(1322年),禁漢人執兵器出獵,禁習武藝。至元三年(1337年),禁漢人、南人學習蒙古和色目文字。同年,右丞相伯顏向皇帝建議,屠殺張、王、李、趙、劉等五姓漢人,好在順帝沒有同意。同年,禁止漢人、南人、高麗人持兵器養馬。至元五年(1339年),重申禁止漢人、南人、高麗人持兵器的禁令。早先,中使別迭等就向成吉思汗建議:「雖然得到漢人,也沒有什麼用處,不如將其斬盡殺絕,只要留下空地,使草木暢茂,我們可以改作牧場。」若不是耶律楚材極力勸阻,此種族滅絕的建議就可能成為國策。

據馬可·波羅記載:「所有的中國人都厭惡大可汗(元世祖)的政體,因為他所派地方行政首長多為韃靼人(蒙古人),尚有色目人,其視中國人(原來中原及江南的中國人)為奴隸,使之無法容忍。」


而清入關後,立即從「滿蒙一家」轉向「滿漢一體」。康熙十九年(1680年),諭綠旗部隊:漢族叛亂只用漢兵平剿。清朝作戰皆重用漢人。滿族人雖然武力征服漢人,卻在精神上崇尚漢化。滿漢民族起碼在法律上平等。滿人世襲旗籍,漢人和蒙古人照樣可投旗入籍。

忽必烈每年夏季都返回上都避暑,元朝歷代皇帝均襲承這個傳統。究其心理因素,如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不願意遷都的鮮卑貴族仍然依戀故都平城,不辭勞苦地做起南北兩地的「雁人」。而清朝入關後再回盛京祭祖則是若干年一次的禮儀象徵。「滿漢一體」的同時,清朝還要讓蒙古貴族心悅誠服地接受清朝封號,並心甘情願地接受清朝改編。有的蒙古王公世代在北京養尊處優。這看似莫大恩寵,但實質上也是將蒙古諸王供養在北京作為政治人質。蒙古王爺在北京「遙領」封地,封地臣民心系王主,不敢妄生枝節;而遠在北京的王主,有心為亂也鞭長莫及。


「封祿」與圈地的分賜制度


元政府一直處於馬背上的流動狀態。入主中原之後,也無穩定的中央政府,將戰爭所奪之地連同土地上的人口作為「封祿」(元時稱為「投下」)分賜貴族。這是元世祖繼承下來的蒙古傳統,他分賜給王公勛臣「封祿」多達150餘例。這部分原本是朝廷的勞力就成了私人的農奴,本須上繳朝廷的賦稅卻成為私人的財源。「封祿」大小不一,從十萬戶到數十戶。這種怪異的分賜,使被封人、政府及其「封祿」之間,甚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產生了許多複雜的矛盾和糾紛。雖然它比早年種族滅絕和「退耕返牧」有所改進,但放在整個歷史中來看,依然是嚴重倒退。「周回萬里,無非牧地」。它把已經獲人身自由一千五百年的農民,退化為農奴。管理制度甚至社會性質都向半奴隸社會退化。


蒙元最高統治者根本不知「賦稅」為何物。耶律楚材曾開導大汗:「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何謂無補哉?」窩闊台汗十一年(1239年),大富豪劉廷玉等向朝廷上奏,申請出價銀一百四十萬兩「撲買」。「撲買」就是商人出價,以承包方式購買到全國的賦稅徵收權。不久,朝廷就把天下各路的課稅以二百二十萬兩的價碼「撲買」給了回回人奧都剌合蠻,並且為了幫助他完成撲買的金額還任命他為「提領諸路課稅所官」,雖經宰相耶律楚材苦諫力阻仍無濟於事。


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底至康熙四年(1665年),清政府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華北「圈地」首當其衝,被圈之地的所有人戶被強迫遷出,將該土地上的農田、房舍,劃撥給剛從關外征戰至此駐紮的八旗滿人使用。在此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滿洲八旗,他們很快從侵略軍轉變為當地的保護人。受到分賜的王公貴族和士兵再依靠這些田土解決生活所需及出征的軍事裝備。「圈地」為清統一全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統治之初是一種必要手段,但是依然是一種伴隨武力的強制手段。完成統一後,康熙八年(1668年),清朝將這種戰爭狀態下的權宜之計斷然廢止。


對科舉制度的荒廢與堅持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元朝舉行第一次科舉,此時距開國已42年,離亡國僅55年。元朝共舉行會試13次。終元世祖之世,一直沒有開科取士。元政府各級、各單位中的首長均為蒙古人。蒙古人和色目人另開一科,有專門的試題,而被錄取人員只能在基層組織中任閑職。顯然,這種科舉對於「漢人」和「南人」而言,沒有意義。科舉的偏廢,使讀書人在元朝被淪為社會最底層。


元朝社會分十個等級。陶宗儀《輟耕錄》的說法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另一說法是:官、吏、僧、道、醫、工、匠、娼、儒、丐。兩種分法基本一致,只是中間略有不同,第二種分法竟然把娼妓放在讀書人之前,總之都把讀書人排到第九等。中國自古以來占重要地位的士人(元稱「儒」即讀書人),在元代失去了往日的輝煌。不僅被排列在工匠之後,即使在心理上神聖的「士人」也被當作手藝人看待。


1644年,滿清入主北京,就通令前明所有官員以本官被清朝繼續留用,次年就迫不及待地開科取士。清朝科舉中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則由皇帝親自出題主考,進士皆稱「天子門生」。每三年開科一次,直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朝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恰逢西太后七旬萬壽,故將正科改稱為甲辰「恩科」。終清之世,科舉從未停止。這樣既收買民心,又鞏固和加強了異族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元代諸帝多「不習漢文」,甚至有行省官員無一人懂漢語。世祖之時「江淮一行省無一人通文墨者」。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河南、福建行省請詔用漢語。詔以蒙古語諭河南,以漢語諭福建。有的蒙古貴族到地方任官,執筆署事,寫「七」字之鉤不向右轉而向左轉,「見者為笑」。《輟耕錄》載曰,「今為官者蒙古色目人多不能執筆花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輔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則用玉圖書押字」。
世祖時,南人間有入台省者。成宗以後,台省有漢人,無南人。至元以下,執政大臣多由吏進。中州小民粗識文字能治文書,得入台閣共筆札,積日累月,可致通顯。朝廷禁止漢人學習蒙古文、色目文,法律又明文規定:凡五品以上官員奏報,須以蒙古文為正本。

元朝的儒臣為向皇帝「進講」,須先翻譯蒙古文。世祖雖有一定程度的漢語水平,仍不能脫離翻譯。只有最後兩代皇帝——文宗和順帝漢語尚可。元朝帝室不習漢文,卻走上一條邪路。順帝信西天僧演揲兒法,從西方僧習「行房中運氣術」。順帝竟率喇嘛僧公開行淫,甚至涉及官員妻女。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49年,即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龔正六(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就給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當師傅,併兼任太祖諸子的老師,受到最高的禮遇。有個叫歪乃的人在太祖帳中掌管文書,因他來自明朝,則被稱「上國人」。太祖親信侍衛中有許多漢族讀書人。太祖「精通漢語」,言必稱漢唐,奉明製為圭臬。

太祖身邊尚須翻譯,順治皇帝已經無須翻譯。康熙、乾隆本身就是精通琴棋書畫的漢學家。少年康熙只有在親切地稱呼外國傳教老師湯若望為「瑪琺」時,有使用滿語的記錄。雍正幾乎全用漢語,只有看到八弟胤禩、十四弟胤禟謀逆罪狀時大大震怒,才失口用滿語大罵「塞斯黑」「阿其那」(意為豬狗)。後世皇帝僅在個別稱謂上保留使用滿語的習慣。


清皇室學校把漢語作為必修課程,諸皇子的老師都是當朝有名的國學大家。整個滿清是滿人保持主動漢化的態勢,並且比前朝的國學氛圍更濃。

元立朝較短,入主中原前一直以銀作為貨幣,當時的銀錠又稱「元寶」,元寶的「元」字即代指元朝。1263年,忽必烈建平準庫,平抑中統鈔與金銀的兌換比率,從職能上看,這個平準庫頗類似於今天的中央銀行。


忽必烈滅阿里不哥、統一南宋,幹了很多大事,也花了很多錢,立朝之後更急需用錢。於是,即以紙鈔替代銀錠,忽必烈的思路是想發多少就發多少,這樣花錢比較方便。貫徹忽必烈思路的人,是幾位理財師。


第一個出場的理財師,叫阿合馬。
阿合馬,生辰不詳,如何進仕不詳,《元史》對他的記錄是「回回人也,不知其所由進」。


阿合馬的理財方式非常簡單,一句話就可以概括:無論用多少銀子,領導給個數,他就照印。1275年前,中統鈔每年最高發行量不過11萬錠(銀子50兩為一錠),1276年以後為140萬錠,到1282年阿合馬被殺時已經發行了680萬錠。


公平地說,1276年忽必烈對南宋用兵,軍費開支驟然大增,阿合馬也是沒辦法,發鈔票是難免的。


問題是1279年滅掉南宋後,對南宋會子、交子的處理,阿合馬太不厚道。忽必烈開始的想法是「江南交會不行,必致小民失所」,原意是想保持江南貨幣。阿合馬卻出了一個餿主意,以中統鈔兌換江南交子,面值50錠銀子的交子兌1錠中統鈔,交鈔不得兌換金銀。而且,在江南巧立名目徵稅,中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喪葬稅」就是阿合馬的傑作。
這擺明是搶劫,反正南宋遺民被元朝定位「南人」,在元朝四等人中排名最末。就是搶了,又能如何?

忽必烈在稱帝後曾在排漢和崇蒙間猶疑,從重用阿合馬來看,他最終選擇了崇蒙。不過他很聰明,把漢族官員的仇恨轉嫁給了阿合馬。因為阿合馬不是蒙古人,是回族人,仇恨不至於全部集中到蒙古貴族身上。阿合馬就這樣被推上了前台,《元史》中不斷指責阿合馬,其實阿合馬所做的並不比他的上級忽必烈更過分,只不過他在前台,表演更為刺目罷了。與其他權奸的結局相似,阿合馬後來被黑掉了,方式是暗殺。


第二任理財顧問隆重登場,盧世榮。
盧世榮是一個低級官吏,江西茶葉專賣局(江西榷茶運使)局長,據說頗能理財。盧世榮確實太有才了,可惜,他生在元代。盧世榮的主要想法歸結起來有兩條:第一,准許民間金銀自由交易、恢復平準庫、恢復銅錢;第二,以財政收入為準發行紙鈔,利用稅收勸課農桑,以商制牧。
盧世榮應該是站在朝廷立場上說話,沒有考慮蒙古和漢臣的紛爭,也就是想從貴族身上揩油。無論蒙臣、漢臣,這幫當權者豈是好忽悠的?在蒙漢雙方攻擊下,僅三個月,盧世榮就被罷官。
盧氏理財方案被否決了,

第三位理財專家閃亮登場,桑哥。


桑哥的辦法是發行「至元寶鈔」兌換中統鈔,比率1比5,同時,規定市面上的東西不準漲價。估計桑哥的原意是以至元鈔兌中統鈔,最終恢復紙鈔信譽,為展示自己的決心,他甚至在1289年(至元25年)毀掉了中統鈔鈔版。
無論決心如何大,只要皇帝用錢,桑哥就得給。皇帝花錢又大手大腳,除了跟人動武,還經常賞賜臣下,一賞就是幾十萬錠。桑哥只好拿出阿合馬的老手藝,增發。在漢臣又一輪攻擊下,1291年桑哥敗下陣來,被抄家滅門,是三位理財師中結局最慘的一個。


1295年,忽必烈的孫子鐵穆耳登基。
鐵穆耳是一個守誠之主,一生都在蒙漢之間拿著鐵鍬和稀泥,他幹得最多的活兒,就是不停地給雙方封官:封漢臣為文官,封蒙古人為武官。財政則仍握在回族人手裡,當然還是爛成一鍋粥,實在沒什麼可誇耀的。
1307年,元武宗被眾人擁上了歷史舞台,元武宗蒙古名叫孛兒只斤,漢名叫海山,蒙古名字太拗口,就叫他海山吧。海山繼位,史籍記載此時已是「帑藏空竭」。1309年,此時至元鈔已虛發1千萬錠以上,嚴重貶值,實在流通不下去了。


1311年,海山薨,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為元仁宗。仁宗即位後革新政治,頗為振作,他最大的功績是恢復科舉,崇尚漢學。不過,蒙古貴族實在沒什麼文化,反正以前什麼都不知道,儒、釋、道都是好東西,照單全收,「三教合一」的社會理想就此提出。


但在幣制上,仁宗就不合格了。仁宗禁銅幣、禁金銀民間交易,重鑄至元鈔版,這些都不是仁宗錯誤的地方。仁宗最大的錯誤是太急了,甚至連鈔版都沒做好就開始印刷鈔票。昏鈔和偽鈔開始泛濫,昏鈔就是印刷不清楚或者損壞的鈔票,本來昏鈔可以到官庫倒換,但是很多官吏希望靠此謀利,昏鈔根本換不出去。偽鈔就是假鈔,元朝鈔版用銅,很容易偽造,他所用的鈔版竟然是木頭,偽造更容易,最後偽鈔數量很有可能已經超過真鈔數量。


儘管如此,海山和仁宗統治的9年,仍然是能跟諸代明君相比的9年。1320年,仁宗薨,此時距離朱元璋出世僅剩8年時間,元朝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仁宗之後,又經過幾代帝王角逐。
1345年,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得到了一個噩耗:黃河決口了。1345年、1346年、1348年黃河三次決口,最終改道。
作為皇帝,總不能看著黃河泛濫,淹死了還好,淹不死就會成為流民,那才麻煩。反正要餓死了,乾脆就搶,搶富戶、搶官府。總之,有什麼搶什麼,一般來說,大規模流民是朝代滅亡的開始,也為農民起義準備了充足的兵員。


妥懽帖睦爾對元朝人民發出了號召:一定要根治黃河!1351年,朝廷派工部尚書賈魯以總督河防,具體工作,就是把黃河弄回老河道里去。這可是大工程:僅役徒就15萬人,還有2萬士兵幫忙。17萬人,要吃、要喝、要住,修河是要錢的,而元朝稅制是出名的爛泥,根本沒錢。
妥懽帖睦爾想解決經費問題,方法是改行鈔制。黃河工程動工當年發「中統交鈔」,說白了就是以新鈔兌老鈔,以少兌多,同時鑄「至正之寶」銅幣。銅幣第三次出現在元朝歷史中,不過妥懽帖睦爾實在不該同時印一堆中統交鈔,兩種貨幣同時流通,銅錢會被人們放到櫥子里,留下一堆沒用的廢紙。而且「中統交鈔」的發行量實在難以恭維,這裡沒有列出印鈔數量,因為各種史料出入實在太大,不過物價上漲的記錄卻比較一致:總的來說,1351—1355年大都糧食價格上漲應該沒超過1000倍。

役徒大概根本吃不飽,於是工地上開始流傳一句話——「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1351年,有人在河道中挖出一個獨目石人(是不是有人自己埋進去的,無從可考)。藉此機會,張士誠、劉福通、徐壽輝一干人在工地上拉起了紅巾軍,挑動黃河天下反!
很快,張士誠占江浙,此地錢糧收入占朝廷的40%;劉福通占河南,此地錢糧收入占朝廷的20%……元朝已經岌岌可危。


此時,中統交鈔只能在都城大都附近流通,貨幣搶劫能力已經很有限。大都百姓不是白痴,很快,都城民間罷紙鈔,開始以貨易貨,實物貨幣再次出現在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上。1357年,大都再設便民庫,換髮昏鈔,竟然沒有人光臨,元朝徹底崩潰了。


1368年朱元璋稱帝,同年妥懽帖睦爾逃奔上都(今和林),元亡。


所謂的元朝根本就是托雷汗國的中國式稱呼。那裡的中國人完全就是囚犯,沒人權,五等人,殺一個漢人就賠一頭羊,還有漢人女子的初夜權,漢人不能取名,只能取數字,此外還企圖屠殺漢族五大姓氏。

這尼瑪是中國的朝代嗎?你願意生活在這個朝代嗎?

這樣的朝代滅亡根本就是時間問題。導火線是因為蒙古人不會修繕黃河導致黃河改道導致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漢人也再也忍不住了,所以蒙古人被趕回了草原。

相比之下,滿清前期的做法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人家乾的徹底。不但殺人屠城,還強行剃髮衣服閹割文化,搞文字獄,搞海禁,設逃人法。

不過滿清最成功的是籠絡了一批漢奸,就是所謂的漢軍旗。

另外,答主提到了瘟疫,那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瘟疫直接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銳減,之前打的李自成頭盔卸甲的孫傳庭最後也中了招,北京城十萬守軍毫無戰鬥力只能解散,而因為瘟疫逃荒的難民全去幫李自成了,以至於李自成帶著百萬大軍攻打北京崇禎只能能派城裡的太監去守城,這守得住才怪才怪。所以明朝滅亡了。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元末最後的治理黃河。

前面高贊數的答案說的都不錯,元朝本來就管的不是太好,軍權又混亂,行省個個大的和一個國家一樣。

然而元末這個節骨眼上,黃河出事兒了。

脫脫主張治理黃河,當然朝廷中還是有多數大臣反對的。元朝有兩個脫脫,有高票數答案里有人評論說脫脫這個名字是墜吼滴,我也欽定這個名字是墜吼滴。其實脫脫就是托克托(有個有趣的現象,圖蘭蒙語里toxto是"聰明的",與托克托還是有點兒類似的),漢語根據蒙古語讀音轉成了脫脫,管他脫脫還是穿穿吧,總之元末這個脫脫算是個好人。現在看來,反對治理黃河的其實也未必就是壞人。


元順帝同志和後來的崇禎同志其實是差不多的,他也想改;脫脫又是個不錯的丞相。然而有時正正未必得正,歷史給了數學一記響亮的耳光,並大聲宣告歷史的規律:正正也會得負!


脫脫,正正,看起來都是難兄難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元順帝是朱元璋起的外號吧可以說是,覺得他順應天意給跑了。


於是,在元統治者的一聲令下,開始治理黃河了。

但首先你要記得,元朝現在已經很爛包了,矛盾也尖銳了,各地不時有在起義和要起義的人。

於是在修黃河的時候,大家挖出個東西,然後大家驚訝地發現: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我了個次誒這特么不是張三李四王五劉六錢七趙八隔壁老王經常念叨的話么!這這這!天意啊!!!


沒錯,歷史的另一個規律:老百姓都信這種人為的天意,如果你還記得有句話叫:大楚興,陳勝王(PS:王念wàng,作王)。


上天都這意思了,不能逆天了,反了!

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韓山童,劉福通高舉反元大旗,於是最後朱元璋獲勝了。


所以現在看來脫脫還是圖樣圖森破,上台拿衣服。畢竟他脫了,拿衣服穿上是很必要的。


瘟疫?雖說末年黃河泛濫,但是沒聽說大元末年瘟疫流行。倒是很多地方都證實了接棒的大明倒在瘟疫之中。
根本原因,草原奴隸主封建化的不完全,民族政策的不合理,以及江南暴動造成的財政的最終崩潰都是原因。
就不提被徐達常遇春他們按在水裡打的事兒了


相權過大,導致政變不斷,當然皇帝基本都是廢物也有很大因素,總體上和西晉沒什麼區別,一個烏鴉一個黑豬



根本原因是一個草原民族還沒有做好駕馭一個人口、地域和精神文化占絕對優勢的農耕文明的準備。


坐了江山不拿自己當主人看,又不拿漢人當人看,歷史告訴我們,民族問題是要好好搞滴


開河變鈔禍根源,激起紅金萬千。


沒什麼歧視經濟。其實就是軍隊戰鬥力下降。說多了沒用。


看朱元璋的人生經歷,你就明白了


這個觀點在當時看邏輯思維聽他說的一愣一愣的,感覺好像好有道理.
然而後面看相關史料的時候發現,元朝腐朽僵化的統治,導致階級矛盾逐漸到達頂點,至全國各地有幾十個起義,這樣還不知反省反而是變本加厲,剛好洪水爆發朝廷又要打死徵發勞動力,各地官員是喜出望外,又可以在這胸狠狠的撈上一筆。這是人禍,加上正好天災,雙管齊下,元,gg
其實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元朝的快速滅亡是早以註定的,因為在他們統治這片土地上,他們沒有把自己當成主人,而是客人,而且還是一個野蠻的客人。這一點,註定其統治的短暫性


推薦閱讀: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世界歷史 | 元朝 | 蒙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