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0mm鏡頭拍攝太陽和用200mm鏡頭拍攝太陽相比,哪一個進光量更大?

假設別的條件不變從一般邏輯上來說,焦距越長,進光量越低。所以在用可變焦的鏡頭拍攝時,其他條件不變,焦距拉到最大後,畫面會更暗。
但也有聽說用長焦拍攝太陽就像是用放大鏡聚焦太陽光,會使得感光元件受損。但與此同時用普通鏡頭拍太陽就沒什麼事。
究竟哪一種說法對?


前面的回答者都提到了光圈的問題。
光圈決定了進光量不錯,但是光圈決定的是單位面積上的受光量。
如果你問整個cmos獲得的能量哪個更多,光圈一樣的情況下單位面積受到的能量一樣,那麼當然是拍到的太陽大的那個獲得了更多單位的能量,意味著更多的能量,長焦拍到的太陽更大。
結論:光圈相同的情況下廣角和長焦鏡頭一起拍太陽,長焦獲得的總能量更大


這裡有個基本概念,進光總量/單個像素獲取的光量。

相同光圈下,單個像素獲的光亮是相同的。但是光圈相同情況下,長焦鏡頭直接對著太陽獲取的總光量更多,但是因為長焦鏡頭最終在感光元件上太陽投影面積更大,所以實際上就單個像素單元,獲取的光量是沒有變化的。


糾正下面一個小毛病,進光量看t值不是看f值,同一支鏡頭不同光圈下當然是F值越大進光量越大,但是不同鏡頭不能這麼比。

35MM和200MM,同一個f值,通常情況下還真是35強啊。


看完其他答案驚呆了,他們怎麼能叫攝影優秀回答者?入門了嗎?

太陽光基本是平行光,因此其他條件完全忽略的情況下,入光量自然與通光孔徑D有關。

D等於焦距f除以光圈N。你要是保持N,增大f必然增大D啊!!!!所以200的鏡頭比30的通光量多了大約40倍。

然而,哪個更容易燒壞CCD和哪個通光量高是兩個問題!!雖然都是均勻的平行光入射,但焦距決定放大倍率,而且基本是線性的。也就是說,你多通了40倍光,但也得到了一個面積大40倍的太陽,因此對於CCD來說,單個像素的峰值光強是一樣的。但是在200焦段下有40倍數量的像素都是高強度的太陽像,因此隨機損壞的可能更大一些。

以上沒有考慮太陽之外的光源,比如藍天,但這些基本不影響討論結果。

肯定有很多人理解不了平行光的意思,你就想若沒有大氣層,畫中除了太陽以外都是純黑的就對了。

請體會光學從業者對一眾攝影師,啊不,快門按壓者的鄙視


這裡面還有一個光圈的影響。假設你的變焦鏡頭是恆定光圈鏡頭,你在35mm設置光圈為f4,此時你變焦到200,你的光圈還能保持f4,就是說進光量不會變化。如果你變焦的時候盯著鏡頭看一下,就會發現在廣角變焦到長焦的時候,光圈的通孔實際上在變大,這是通過變大通孔來維持光圈f值不變。 換一種方式來看,假設變焦的時候通孔大小不變,那長焦無疑是進光量變小了,你說的是對的。光圈f值大致可以看成 焦距除以通孔直徑的比值,這麼說就更明了了。另外, 恆定光圈的鏡頭一般比較貴,並不是所有的鏡頭都是這樣。


根據能量守恆,相同鏡頭尺寸能量一樣。

光圈是通光直徑與焦距的比值,

又因為相同光圈下長焦鏡頭面積更大,所以長焦光線更多。

不懂光學也能簡單推得的道理。

長焦當然是放大鏡,用長焦拍攝當然會受損,所以沒人直接拿長焦大光圈去拍的。


我作為一個有一丟丟丟光學基礎的天文愛好者
實名反對樓下一群說進光量和f值和t值有關的

進光量只與通光孔徑D有關!

T值只能用來對比單位感測器面積受到的光強好嗎!誰說f和t決定進光量的!

完美狀況下來說f值和T值應該是一樣的,實際上鏡片的通過率並不是100%

長焦鏡頭因為結構比較簡單一些,同光圈下的通光率要比廣角鏡頭要大些

關鍵是同樣T值情況下,因為成像面積和焦距的平方成正比,長焦的話cmos被燒壞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弄個長焦不加nd鏡拍拍太陽,看看曝光時間上去之後會不會壞

如今的相機無論是cmos之前的濾鏡,還是鏡頭鍍膜,都能把紫外紅外光外光完完全全截掉了,通過的都是可見光(還不是全通過,為了模擬人眼看到的世界,紅光部分還會截掉一些),實際上相機接收的能量並不算十分多(但依然是很猛的),不建議用長焦鏡頭直接拍太陽。

插個題外話,千萬不要在上了長焦鏡頭的情況下,用單反光學取景看太陽,除非你想立馬瞎掉


大家好,我是題主。

剛剛我拿我家電燈做了實驗。實驗結論是:在拍攝發光物體時,在其他所有條件不變情況下,是長焦鏡的進光量更大。(注意實驗條件里是f值沒變,而實際光圈直徑是有變化的)

我在這次試驗中所使用的設備是富士xt2無反相機,一個18-55mm的可變焦鏡頭。一盞燈。

實驗環境:半夜拉上窗帘的房間,只有一盞燈作為照明。相機距離燈1.5m左右

實驗過程:使用手動設定,設感光度為200,光圈為10,快門速度為1/1000秒。
1.把鏡頭調至18mm,拍攝一張燈在正中央的照片。
2.把鏡頭挑至55mm,拍攝一張包含了全部燈的照片。
3.比較試驗結果。

實驗結果:

圖一:18mm的照片

圖二:18mm照片的參數和直方圖

圖三:55mm的照片

圖四:55mm照片的參數和直方圖

分析:
從直方圖可以清楚地得知,在其他所有條件相同的情況下,55mm的鏡頭所進的光比18mm的多。也就是說,長焦鏡拍太陽的確比30mm的鏡頭所承受的光更多。

我終於搞清楚了我之前犯糊塗的地方:我沒有區分被攝物為光源與非光源的情況。

當我們在太陽光下拍攝風景的時候,在沒有太陽出現在畫面里時,我們可以大概認為整個畫面的發光強度是平均的。那麼在這個時候使用長焦鏡與短焦鏡對於進光量沒有影響。因為f值已經把因為增大焦距減少的進光量通過增加光圈直徑彌補了。

但在拍攝發光物時,發光物在畫面中所佔比是影響進光量的重要因素。即在畫面里,發光部分佔比越多,進光量就越大。

【f值+快門速度】實際上是表示進光能力的數值組合,真正的進光量還是要看畫面里的環境射散出來的光。在拍攝太陽的時候,由於長焦不可避免地會使太陽在畫面中的比例變大,所以進光量也就大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照相機里看到的所有物體都是發光體,只是有的是自發光,有的是反射光。所以即使在看似平均的風景畫里,變換焦距或者移動相機,進光量都會有所不同。


結論:
在快門,光圈f值,ios相同的情況下,拍攝自發光物體時,該物體所佔畫面比例越高,進光量越大。


如果外部光源沒有任何變化,比較sqrt(f/F)*time哪個大吧,F已經固定了,f已經,剩下其實看你相機的測光結果time,你計算下就行了。

我覺得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在外部光環境上,這方面我也比較迷糊。


看光圈f值即可


沉下心來看看紐攝


這麼說吧
你有兩個桶
一個30cm高 一個50cm高
但是他們的進水口都一樣大
那麼他在相同時間進的水一不一樣多呢。。。
進光量是由光圈控制的
30mm和200mm 如果光圈都是f/4的話 進光量是完全一樣的
焦距越長 進光量越低 這主要還是焦段越長 光圈越小的原因。。。。
焦段長 大光圈的鏡頭很貴的。。。
如果是變焦頭的話 變焦到最大焦段的話光圈會變小點
也有變焦的恆定光圈鏡頭 不過也很貴


大鏡頭進光大,但是感光有極限沒啥區別吧哈哈哈哈哈。


兩個問題其實都是在說曝光強度。

第一個問題,畫面明暗即指曝光程度,對照相機來講,只和ISO、快門時間、光圈值三者有關,所以,ISO快門不變,焦距拉到最大,只要光圈值一樣,畫面明暗是一樣的。

第二個問題,直接拍攝太陽長焦是否更容易損壞原器件,否。能否損壞的臨界點還是看曝光強度,即看光圈值。實際上短焦鏡頭光圈值更容易做大,從這個角度來講,短焦鏡頭被燒的概率更高。

第一答案,章絲瓶,所列:通光孔徑D=焦距f/光圈值F,「...200的鏡頭比30的通光量多了大約40倍」。

公式和結論都沒錯,但從攝影實用性的角度來講,這沒有解釋清楚題主的問題,反而還饒了一個彎,把問題複雜化了。

作為野生攝影愛好者,實際上更有價值的公式是:光圈值F=焦距f/光圈物理直徑D(D即通光孔徑),實際拍攝時,我也只關心光圈值F,這個值才關係到曝光強度,才關係到照片的明暗效果。每個鏡頭都會標註光圈值F,相機機身也會顯示這個值。從曝光強度來講我們是不會關心焦距的,也不會關心光圈物理大小或通光量的,儘管它們直接影響曝光強度。

另:為什麼要有光圈F值這個參數:

切記切記:光圈值,即光圈F值,不等於光圈的物理直徑。當初學攝影,為此迷茫了好半天

光圈物理直徑越大,通光量越大,感光器件上每個像素的曝光強度越大。

焦距越長,成像越大,感官器件上的受光就越被稀釋,每個像素的曝光強度就越小(長焦視角變窄,落到感光元器件上的有效光變少了,視角之外的很多光線,雖然進入了鏡頭,但最終並不會落在成像器件上。焦距越大,光線透射匯聚的程度越小)。

所以每個像素的曝光強度,受到光圈物理大小和焦距的綜合影響。

攝影最終其實只關心明暗,也就是曝光強度,所以就有了參數: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光圈的物理直徑。儘管光圈物理大小和鏡頭焦距都是一個物理上實際存在的參數,但我們不會去關心和計算它們,也不會關心受光圈物理大小影響的進光量,而是只關心光圈F值。

無論你焦距怎麼變化,物理光圈大小怎麼調整,F值就是衡量曝光程度的唯一綜合指標,F值相同,曝光強度就相同,畫面明暗就相同。F值高一檔,就是曝光強度高一檔,如果ISO或快門弱一檔,畫面明暗還是相同。這樣實際拍攝時參數就很容易控制了。

如果要直接用焦距和光圈物理大小來計算曝光強度,即不方便直觀,也難以計算,要算還得帶個計算器才行吧。

還有,我覺得,愛攝影的人,甚至是很優秀的攝影師,不是非要搞懂光圈物理大小、焦距和曝光強度的計算關係,一樣可以去拍去創作,能用好光圈F值就可以啦。轉彎我懂得打方向盤就可以,至於裡面是怎麼一個傳動關係,不知道又何妨呢。


群魔亂舞啊。
1.只抓著F值不放的,腦殘
2.自作聰明拿出T值來說的,腦殘還非得抖機靈
3.不理解平行光是什麼的,勸你別來丟人了

這種情況下,太陽光看作平行光,進光量只與通光孔直徑和通光時間有關。


問:
口徑86mm的鏡頭和口徑67mm的鏡頭都是f5光圈,在參數相同的情況下哪個鏡頭曝光更充分
答:
一定是86mm的鏡頭,口徑越大的鏡頭入光量越多。
題主了解電影鏡頭就不會有此一問,電影頭增加了以t入光量為單位區分鏡頭的參數,只要是t1.5的鏡頭,不論200或者85或者35毫米焦距,入光量都是一樣的,保證膠片的曝光都是相同的。
如果每換一個焦段的鏡頭,為了保證兩個景別的畫面曝光一致,不會一個正好,一個欠曝,燈光師就要把燈光,調量一點吧,導演和燈光和攝像會瘋掉的。。。
說的比較通俗,邏輯黨莫要較真。
純手打,多謝點贊。


我覺得你需要一個大光圈 1.8
你說的30mm 200mm是焦距


換個思路來作答


感光三要素是什麼?
ISO,光圈,快門

那麼,焦距決定什麼?
焦距決定大小

所以,一目了然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和描述不對啊。看題目可以理解成不同焦段鏡頭通光量對比(沒有可比性,和鏡頭本身設計有關);看描述又可以理解成同一個鏡頭不同焦距比較(通光量不會變)。

同一個鏡頭,你無論焦距變長變短,鏡頭通光量是不會變化的,它是一個定值。

不同鏡頭通光量多少取決於鏡頭口徑但又並非決定性因素,還有其他因素,包括鏡片對於光的衰減,本身的設計……

樓上說的T,就是Transmission,就是通光量。數據越大通光量越大。

比如,尼克爾85 1.8G,67mm口徑,它的通光量是2 TStop(DxO測得數據);

尼克爾85 1.4G,77 mm口徑,它的通光量是1.6 TStop(DxO測得數據);

尼克爾24-70G,77mm口徑,它的通光量是3.2 TStop(DxO測得數據);

尼克爾24-70E,82mm口徑,它的通光量是3.2 TStop(DxO測得數據)。

可見,和焦段,口徑無絕對關係,和鏡頭本身設計有關。85 1.4G有77mm口徑通光量卻小於67mm口徑的85 1.8G,這分明就是和鏡頭設計有關啊……當然鏡頭設計我不懂就沒辦法解釋了

(由於這個3.2Tstop後面沒有小數點,無法比較多出的口徑究竟大來了多大的進光量)


這樣吧,你把光圈f看作是雨點大小,孔徑d看作是盤子的底面積大小,根據d=焦距/f,應該就不難理解了


推薦閱讀:

膠片相機是否能拍出數碼相機無法拍出的照片?
攝影新手,在單反相機選購上有一些問題想請教?
出索入尼準備上D750求D750評價另求推薦尼康比較便宜量大的鏡頭?
如何评价刚刚正式发布的富士 X70 相机?
尼康發布了DL大底卡片,參數逆天逼格滿滿信價比還比黑卡高,是否值得購買?

TAG:攝影 | 攝影器材 | 數碼相機 | 攝影技巧 | 相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