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最大的區別?

12/29/2015 10:54 AM 補充必要的信息:能否以音樂理論的角度討論區別?


以下是摘要

古典音樂是需要嚴格按照樂譜演奏(或演唱)的「精確」音樂("exact" music),而流行音樂(包括爵士、搖滾、民間音樂等等)不是。

以下是正文

以上關於古典音樂的定義並不是我的獨創,而是20世紀美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鋼琴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1918-1990)給出的。

從1958-1972年,在伯恩斯坦擔任紐約愛樂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音樂總監(musical director)期間,他主持舉辦了53場面向青少年的系列音樂會,叫做Young People"s Concerts。

在1959年1月24日的一場題為《什麼是古典音樂》("What is classical music?")的音樂會上,他就討論並定義了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本質區別。從七八年前第一次看到那場音樂會的錄像至今,我仍然覺得他的定義非常簡練、精確、易記。

伯恩斯坦指出,古典音樂:

1) 並不一定比流行音樂更「嚴肅」

2) 並不一定比流行音樂更「好」

3) 並不一定比流行音樂更"high-brow"(「精英化」)

但是古典音樂必須是嚴格按照樂譜演奏(或演唱)的「精確」音樂("exact" music),而流行音樂不是。古典音樂作曲家們,會把每個音符嚴格寫下、規定所需要的樂器(甚至規定了樂器的件數),他們還會儘可能多地寫下自己認為必不可缺的演奏指示(比如快或慢、強或弱、連奏或斷奏,等等)。古典作曲家這麼做的目的在於,儘可能詳盡地在紙上表達出自己心中的音樂想法,以便使演奏者們能從紙上的樂譜領悟出作曲者的想法,從而儘可能忠實地在樂器上再現。

反觀流行音樂,在原創者創作出樂曲之後,別人(或者原創者自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重現樂曲。比如,換一種伴奏的樂器、把伴奏樂器換成人聲、把人聲去掉用某件樂器替代、把副歌去掉並且把高潮部分重複演唱,等等等等。對於流行音樂,這些做法都是可以接受、甚至被鼓勵的。

以上的內容是我對伯恩斯坦原話的翻譯和rephrase。那場音樂會的原始講稿在此:What is Classical Music?,錄像在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1b6hSUosUlist=PL0E30230A601C2315index=71


除了伯恩斯坦說的「精確」音樂的這條判別方法之外,還可以用音樂的複雜度來判別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更加複雜。

流行音樂一般只有一條主旋律,下面是和聲的伴奏,並且在結構上,流行音樂比較簡單,流行音樂單首曲子的時長也較短。而古典音樂有著更為複雜的旋律、和聲、結構等等,而且節奏也更為多變(流行音樂里就不太可能出現五拍子或七拍子)。

說句題外話,音樂的「複雜度」似乎沒有個定量或半定量的定義,但如果未來人工智慧作曲興起,音樂家們也許會提出一種類似的定義。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精確度」還是「複雜度」這兩種判別方法,都不是100%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有心人一定能找到例外(比如所謂的「跨界音樂」)。如果有人能找到一些有趣的例外,歡迎討論。

========= 以下是2017年5月23日的更新 ================

評論區的Han Edward說:

這定義是有問題的。貝多芬莫扎特的即興演奏就不是古典音樂了?20世紀以前上演歌劇的時候樂譜隨便改,詠嘆調隨便加,就不是古典音樂了?「忠實再現原譜」這種基本上是20世紀的概念如果變成古典音樂的本質,那是不是20世紀以前就沒古典音樂?


我在評論區給他的回復是:

我覺得如果把「exact」這個限定稍加放寬,那就可以回應你的質疑了。把(西方)古典音樂定義成:需要藉助記譜法的記錄才能被他人重複演奏的、並且樂譜上規定了大部分音樂內容的音樂。按照這種定義的話,我們發現:(1) 巴赫莫扎特等人「憑空」即興演奏的曲子,也需要記下來才能被人重複演奏,所以也是古典音樂;(2) 人們在演奏/演唱時雖然會做一些即興發揮,但仍然大部分遵照樂譜的指示,所以也算是古典音樂。當然了,這個定義仍然不會100%嚴謹,肯定還是能找出例外。


時代在變遷,音樂在發展。我看到有的朋友貼出伯恩斯坦關於exact music的論述,這個放到今天有時候不是那麼具有說服力。過去我們講傳統藝術的定義,是一個人的思維之展現,而類似流行音樂和電影往往都是一個群體團隊合作的成果。但是在數字音頻技術發展了大概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流行音樂也有很多形式是一個人的工作。音樂製作人將所有的旋律和聲聲部編配好然後交給樂手錄音然後後期,這種方式其實和古典音樂的差異看上去就沒那麼大了。

古典音樂的主要特點有一個是主題動機發展。但是主題動機發展也分情況,貝多芬勃拉姆斯那種把短小動機作為核心元素發展的算一種情況,也有很多古典音樂曲目是把更接近於歌謠式的主題拿來發展,很多時候主要是變化重複的。而後者這種發展在流行歌曲當中也是存在的。

龐大的交響樂團編制在一些流行音樂曲目中也存在,大型的曲式結構到的確沒有。但是大家都知道古典音樂也不總是以這種大結構出現的。

再比如歌唱性,古典音樂中的歌唱性在流行音樂當中幾乎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畢竟流行音樂的主體是美國,其歌唱性是建立在英語上的,即便另一個流行音樂的發達國家日本它的日語歌唱性也和古典音樂的歌唱性有著很大的不同。反例是老霍Hvorostovsky唱過一些流行歌曲,還是他在唱歌劇的那股味道??

古典音樂總體上是更加精細的藝術,從作曲到演奏都追求一種極致的豐富多層次與內在統一。這也是一種區別。

所以說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各種區別都有,要說這其中哪個區別最大其實沒什麼意義,主要還是這些區別加起來綜合效果導致了兩種不同生態的音樂的存在。


在@肖斯塔科回答的基礎上,我來做出補充。

關於古典音樂的定義:Exact Music,是由伯恩斯坦提出的。

針對於 「What is Classical Music」 的問題,伯恩斯坦先是給出假設答案:1,good music,同時給出推翻的理由---任何好聽的音樂都是好的音樂; 2,Serious music,給出的推翻理由大致可以總結為---只要是藝術,都可以說是嚴肅的。3. 幽默的開玩笑的提出另一個共同點,long-hair. 但同樣很多爵士樂者都是長頭髮。

於是伯恩斯坦 提出了他的觀點:Exact Music。摘抄一點:「The real difference is that when a composer writes a piece of what"s usually called classical music, he puts down the exact notes that he wants, the exact instruments or voices that he wants to play or sing those notes -even the exact number of instruments or voices; and he also writes down as many directions as he can think of, to tell the players or singers as carefully as he can everything they need to know about how fast or slow it should go, how loud or soft it should be, and millions of other things to help the performers to give an exact performance of those notes he thought up.」 更多伯恩斯坦的解釋可以參考其原文。

在這裡我想補充下我個人的理解,我完全贊同古典音樂是Exact music這個說法:

1. 廣義的來看,古典音樂確實是exact music,這個指的是精確到譜面上所有的標註,包括表情記號,休止符等等。(我們音樂學院的學生在練琴時,是要求嚴格按照譜面所有標記來讀譜的,做不到會被老師罵慘)

2. 在17,18,19世紀是沒有古典音樂這個概念的,「Classical Music」以前指的是大概從1750到1820年,以貝多芬莫扎特等為代表的音樂家的時期。而,現在所說的古典音樂是大家給這一類音樂的總稱號,此 古典音樂 非彼古典音樂。如何定義這一類音樂?自然也要從當代人的理解角度來下定義,所以,伯恩斯坦提出古典音樂exact music這個定義。我個人認為,他是從演奏的角度提出的---如觀點1所說,都是要精確按照譜面來演奏的音樂。

即使某些曲子是當年作曲家們improvise的,而所有被記錄下來,寫成譜子流傳至今---成為即興曲的作品,現如今都是要精確按照譜子來演奏的。以莫扎特為例,當時音樂界盛行imrpovise, 而且會比誰improvise的漂亮。莫扎特甚至要求自己學生不許嚴格按照他的譜子來演奏他的曲子,要求學生自己有即興的成分在裡面,他才開心。另外,當年莫扎特他們即興,也是嚴格按照musical rules來演繹的,並不是瞎隨意彈,比如,遵循和聲的rules。

相反,如今的學生們可是要嚴格讀譜來演奏的,誰敢彈莫扎特作品自己improvise,誰肯定考試必掛,老師必罵。如果莫扎特活過來,看到大家死板的嚴格演奏他寫的每一個音,而不加即興創作,他應該會氣的再死一回。就是現在古典音樂的演奏方式,確實要按照譜面所寫內容來演奏---Exact Music.

3,從狹義的來看,exact又可指,精確按照音樂體裁及風格需求來演奏。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歌劇詠嘆調是允許自由一些的,還有巴洛克時代的basso continuo , ornamentation,以及之後協奏曲裡面的cadenza等都是允許自由演繹的。

更詳細的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區別,歡迎參考我另一個回答:聽古典音樂比流行音樂品位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56238/answer/166238287


古典 = 嚴肅音樂

流行 = 民俗音樂

現在好聽的流行放在了以後都不能成為古典,只能是經典。

嚴肅音樂領域創作意圖是表達思想,刪減與本身表達感觸無相關的音符。即使音符的旋律性有一定的悅耳程度,但只要不出自內心的都刪減。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與哲理

流行音樂的創作目的是為了消遣娛樂,來錢快的東西。它等同於任何一樣消遣的行為,只是方式不同。


古典音樂一般都是歐洲派、流行音樂一般都是非洲派!!


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奶茶在大學時期學習的專業是古典音樂,畢業返回台北後,加入滾石唱片,跟隨創作歌手陳升開始學習流行音樂。

我喜歡古典音樂但我更喜歡流行音樂,因為我覺得在我的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流行音樂都陪伴著我,比如潘越雲、羅大佑。
流行音樂很容易「唱」出來,因為它是我們的語言,很容易有共鳴。不像古典音樂,即便我是學古典音樂的,但在聆聽上的感覺,它都比較遙遠,畢竟是100多年前的人寫的,每個人詮釋的都不一樣。
我覺得如果有一天我有自己的歌,有人聽到感覺被陪伴,那是很高興的一件事,所以當他們問我要不要做流行音樂的時候,我就覺得我要做。

總結一下

古典音樂:詮釋感因人而異

流行音樂:較容易產生共鳴


我一直都關注並思考著這個問題,一直未有答案,前些天問起俄國的鋼琴導師:古典(嚴肅)和流行音樂到底哪個更高雅,因為我一直認為古典音樂很有內涵,創作過程比流行音樂的創作過程更久,這個毋庸置疑,創作音樂的手法比流行音樂更有深度更複雜,也經過了時間的沉澱與考驗而被當時與今天的大部分大眾所接認可。
老師的回答很妙,她說:「只是風格的不同,風格沒有好壞,只有不好的內容。」
我也是才知道原來爵士樂並不屬於流行音樂,而歸屬於Classical music,仔細一想,老師的回答真妙!好像的確是這樣的,只是音樂的風格不一樣,不能拿巴赫跟莫扎特相比,論對位法那肯定是巴赫更好,可是莫扎特的成就也並不一定比巴赫的低~
作為一個說粵語的廣東人我自己也聽流行音樂,最經典的陳奕迅的很多歌,比如《告別娑婆》我個人認為很有佛教的影子,勸人放下「執著」的包袱;《Shall we talk》講述的是尚在讀書的孩子與父母親之間的衝突與不理解。當然這只是我自己個人的感受,也許過一百年陳奕迅張學友許冠傑等人的歌曲會成為很有內涵的音樂被當時的人冠以「Classical music」也說不定,誰知道呢?
引申老師說的話,但是對於當今「快餐文化/社會」背景下(快、效率)所產生的一些以金錢為目的的作品,以音樂藝術本身的評判標準來說,我認為這些作品還是沒什麼內涵的,意思就是只是過眼雲煙曇花一現,如夢幻泡影不持久,創造一時的價值便灰飛煙滅,但是有益處啊!畢竟產生了金錢。「愛」是任何一個時代永恆的主題,總會被拿來歌頌。不管在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樣東西都可以被拿來謀利,音樂何嘗不是如此?
只要內容是正當的,不管是流行的還是嚴肅古典的,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古羅馬詩人理論家賀拉斯說:「寓教於樂。」一切都是歷史的產物,對於活在快餐文化的社會的我們來說,偶爾放慢生活的節奏,學習並聆聽一下幾百年前西方精華的古典音樂,學習不同文化的思想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最後,「一切只是音樂風格的不同,風格沒有好壞,只有不好的內容。」


謝邀!精英與大眾、藝術與商業、個性與偽個性、深度與偽深度……
問題補充了信息,我也補充點。只說一點,古典音樂(廣義的,高雅音樂)的音樂技術已發展到無調、泛調、新調性等階段,流行樂的音樂語言不超過19世紀。就音樂理論的距離來講就像是原子彈和手榴彈。手榴彈也還有用,拉響了也有殺傷力。


迷迷糊糊的寫了幾十個小結然後一直重複,突然清醒過來寫了個結尾還不在正確的調上,然後寫幾句愛的要死要活,贏得眾多人熱捧,過幾年忘得一乾二淨(當然不是所有)。
作曲家認認真真憋了幾個月幾年,用盡心血寫了部作品,用了不同的手法,更加天才的構思,藝術效果豐富,結果不被關注,還被關注的各種噴,等到死了才被挖掘正視(當然也不包括全部)。


古典音樂是古代的現代音樂


從一個非藝術專業的外行人的角度來看,藝術和消遣最大的區別就是:
消遣(流行音樂)也表達感情,但是幾乎都是以千篇一律的手法 簡單地表現出一些淺薄的「兒女情長」。並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這個金錢本位的時代,流行音樂也出現了一種商品化的趨勢。不排除流行音樂里也有品位比較高的,但那也不能超脫整個時代的大環境。
古典音樂,首先它是藝術。藝術就必須有一個門檻,所謂陽春白雪,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觸到的。而藝術的門檻就在於它表達情感需要藉助複雜的載體,可以理解為一些音樂技法:和聲、對位、句法行進……(這個過程可以理解為一種追尋、提煉、反思)更不必說各種樂器本身發展出的艱深的技巧。正因為它內在的複雜性,欣賞也就有了難度。(一般要想理解一首作品,都要對它作嚴謹的曲式分析)而從情感的抒發角度看,古典音樂從深度和廣度上就要更勝一籌了。拋開其他一切宏大主題(對人內在肉體、靈魂的矛盾的思索,對崇高信仰的追尋,人生面對重重艱險的不屈的鬥爭所體現出的英雄性、對壯美自然風景的描繪、激蕩不息的民族精神、家國情懷……不勝枚舉),但從表現個人感情的角度,古典音樂也由於其內在的複雜性(強烈的對比、主題的發展、戲劇衝突、艱深的演奏技術)而顯得深刻。大概這也就是為什麼肖邦的f小調第四敘事曲、升F大調船歌、波蘭舞曲Op.61能夠無數次感動我的原因。再者,藝術能打動人心,不僅僅是因為藝術本身,更是因為藝術家對於藝術本身的態度。歌德花畢生精力寫作《浮士德》,曹雪芹「披閱十載 增刪五次」終成《紅樓夢》,也許這本身帶給我們的震撼更增添了藝術感動人心的力量。
但是也不能理解為古典音樂就優於流行音樂。考察一個事物必須置於時代中。流行音樂很好地適應了這個時代人們的審美品位、欣賞習慣、未充分發掘的藝術素養,並且在藝術市場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因此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而古典音樂在當今的時代已經式微,將來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但其實古典音樂的生命力從來也不在於那99%的人(過去時代也有很多上流社會者附庸風雅,實則沒有任何藝術修養),從來都只在於那1%。也因為這點古典音樂才顯得彌足珍貴吧。


時間原則和空間原則?


看到別人說的都很學術化,我就只說一個比較易懂的區分點吧:古典音樂以樂譜作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並且是不依附於任何其它東西的獨立作品(這裡主要是與電影配樂等區分開,有些比較經典的配樂如威廉姆斯的一些作品也有樂譜傳播,但是它卻是非獨立的、依附於電影的音樂),而流行音樂以唱片或現場表演作為最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實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沒什麼不同,只是風格問題。但是嚴肅音樂和應用(商業)音樂的區別就很明顯。


古典音樂:低階級的人給高階級的人聽的
流行音樂:高階級的人給低階級的人聽的
古典音樂:用來教學生的
流行音樂:用來給人聽的


流行音樂的在音樂方面完全落後,拿的還是古典樂三四百年前的東西。不過流行音樂在歌詞,樂器上很佔優勢,有很棒的歌詞和眾多的樂器和樂器組合。


作為一個lowb
我能聽出來的唯一區別就是能不能跟著打拍子
古典樂沒法跟著打拍子
(所以卡農電吉他版和v3激情小提琴版這種應該不算古典樂吧


1.古典音樂需要嚴格按照譜子,一個音都不能出錯。而流行音樂有無限的自由發揮空間(在一定的規則中)

2.古典已是過去,流行才是未來


推薦閱讀:

古典音樂的作品號是如何編製的?
有什麼古典音樂音樂家的趣聞軼事?
「國外的交響樂團來中國都是撈錢的」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