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火器有多強大?

若清朝大量裝備明朝火器,可能抵擋鴉片戰爭時入侵英軍嗎?能抵擋多長時間?這只是設想,大家來討論一下吧。


16~17世紀的火槍威力並不差;在1988年格拉茨的實驗中,把十三挺16到18世紀的滑膛槍和手槍[注]固定在平台上,用電子機械點燃引信,測量威力與速度後發現那時代火槍的初速並不差。

注:使用現代配方的現代黑火藥。

實驗中,其中10把武器的初速介於每秒400到500公尺間。作為對照組的兩把突擊步槍初速分別為每秒835和990公尺,九毫米手槍的初速是每秒360公尺,史密斯威森警用.38左輪手槍是每秒290公尺,柯爾特.357麥格農是每秒400公尺。

不過球形子彈能量衰竭非常快,子彈飛出槍口後100公尺以,幾乎尚失動能的一半,平均每飛過1公尺,就損失2.5 m/s的速度;而現代槍彈只損失0.6~1 m/s,飛出100公尺,動能只損失11%~16%,也造成火繩槍的有效射程就約100公尺左右。

球型子彈的散布也高的驚人,在100公尺靶方面,子彈散布在25平方公尺中;滑膛槍在三十米可以接近百分百命中,百米的命中率則略高於50%,手槍在30公尺的命中率則高得多,為83%和99%,後者已經很接近現代手槍的水平(99.5%)。不過啞火率很高,火繩槍啞火率高達50%,所以加入啞火這個因素,火繩槍在100公尺左右的命中率約25%左右。

在威力的測試上,子彈在30公尺內能貫穿152mm厚的干木頭,在100公尺能貫穿113mm。如果是普通鋼材,在30公尺以貫穿2.7mm,在100公尺則可以貫穿2mm。日本人測試古代鐵炮也是類似的數據;須藤熏雄以戰國主流口徑的六匁鐵炮[注]用標準裝葯進行命中率測試,最大射程約500公尺;20公尺距離彈著分布約在10公分圓形內-相當於100%命中胸口要害,30公尺距離人型靶命中率100%,50公尺距離人型靶命中率 30%,200公尺距離人型靶命中率 0%。威力方面,50公尺距離可貫穿兩層甲冑[注],或60mm的一般木材。

注:一匁為3.75克,六匁為22.5克的彈丸。

注: 日本甲胄鐵板厚度0.8-1.4mm

古代人也做過命中率的實驗;1790年的漢諾瓦實驗了火槍對整個營的命中率,標靶為一塊長45公尺、高1.8公尺的布,模擬敵軍一個步兵營的正面(騎兵營為2.6公尺高)。100公尺遠有75%子彈命中步兵標靶、83.3%命中騎兵;200公尺遠為37.5%和50%;300公尺遠分別為33.3%和37.5%。

由以上這些古今中外的數據可以得出,在理想狀態下,1000名士兵在300公尺開火,一次能殺死300名敵人,在100公尺處更高達750人;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在靶場上的命中率在真實戰場上永遠達不到;根據一份1742年普軍在查圖西佽會戰的文件中表示,他們射擊了65萬次,才打死傷奧地利軍5000人,平均每260發子彈才能殺死一人(約0.4%)。

為何在現實中火繩槍的命中率會低成這樣,有幾個原因可以說明;其一是士兵水平的低落,日常的操練不多,新兵通常不太會操作槍枝,這些士兵通常是無法養活自己的貧民,缺乏士氣和技術。火繩槍的操作繁瑣,從開始填裝彈藥直到開火的動作多達12個,在戰場的壓力下士兵常常會遺漏動作,而且還要留意上級其它的口號命令。

且火繩槍的后座力驚人,新兵會忘記后座力的問題,結果開火角度過高,子彈從敵人頭頂飛過。有經驗的士兵會在一百五十步的距離瞄準膝蓋;225到300步瞄準腰或胸;375步瞄準頭。這樣做才能平衡武器的上跳。

火繩槍大約開火三十次後,槍身就會過熱,不斷的射擊會造成槍枝表現下降,因為槍管內會有火藥燃燒的餘燼。走火會更加頻繁,再加上50%的啞火率,槍只常射不出子彈;士兵手上的火槍工藝差勁,槍只質量不好,士兵不敢用標準裝藥量填裝,火藥藥量不足,威力自然打折扣。

再來就是人類對殺人的恐懼;根據Dave Grossman的On Killing一書提到人類對殘殺同類是有抗拒心理的。在二戰中只有20%的美國步兵會瞄準敵人開火,高達80%的人害怕殺人而向敵人上空亂開槍;士兵訓練不足,從遠處就開始亂開槍壯膽,整體的命中率自然差。

由以上的數據可以得知,在現實中古代戰場火槍的命中率只有2%[注],明軍希望透過火槍齊發來擊退/嚇退衝鋒而來的敵軍,難怪「其時明軍萬人,置大炮一百,小炮一千,雖布列槍炮千百,僅擊亡我後方役兵兩人。數人僅中皮肉,並未致傷,猶有一人彈丸透其暖帽,未見受傷。皆乃天神助我避之也」。

注:火繩槍與燧發槍的命中率並無多大差別,差別在於啞火率的不同,燧發槍的啞火率只有16%。


黃仁宇曾寫到,戚繼光之所以不主張使用火器作為主力兵器,因為明代製作的火器質量實在低劣,操作風險過大以致容易造成士兵兵變~~~~~~
其實明末清初最厲害的火器部隊是佟養性指揮的重兵營,後來成為漢軍八旗的前身,因為他們已經使用鋼製火炮了,比大明普遍使用的鑄鐵炮(明代官方由於繼續延續匠戶制度,在冶煉和鑄造方面其實很落後,相比於同時期的日本和朝鮮都是如此,所謂精鐵炮存在,但無法廣泛列裝)先進了一個世代,另一方面,重兵營已經發展出火炮的野戰使用方法,而大明遠遠沒發展到這個程度(兵員水平不足以滿足一支野戰火炮部隊,明代最後的炮兵主要來自山東登州等地的訓練營,到了明代最後幾年,第一消耗嚴重,第二由於失去了葡萄牙人教官,水準也大為下降,不少分布在遼東前線的老兵很大一部分又投向了後金,等到清軍入關,明軍陣營里已經沒有多少這一批老炮了,說起來,葡萄牙人以這種方式實實在在的影響了東亞政局,就像幾百年後,歐洲軍火教官又一次影響了大清的命運)。
以現代軍工出現之前的技術而論,武器本身能起的作用實在是不大,至於明代么,由於軍制和軍政體系原因,不要說對抗三百年後的歐洲軍隊,連在當時而言,也算是東亞比較業餘的一隻武裝,無論是戰術素養還是戰鬥能力,肯定比不上同時期的後金大清和德川幕府的軍隊。
(其實明末,明軍曾經和葡萄牙僱傭軍對抗過,成績么,請諸位google吧)


蟹妖。

明代火器集中在噴射火器上,特點想見「竄天猴」。如何增大噴射火力是這類火器的唯一研究要點。
——蓋因沒有膛線等加速概念和手段,彈頭等也不使用減少空氣阻力的銳頭金屬件。

其餘有部分投擲火器、爆炸性火器等,可自行搜索「震天雷」、「萬人敵」等等等等。
還有一種叫做火箭的東西,大多用於擾亂陣型,傷害威力非常有限。
最大的貢獻是多級火箭,為今後的制導變化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同時代的火器,基本沒有標準技術。
火藥燃發的煙、灰,火器發射時的密封性差,後坐力大等諸多問題,也決定了很難準確的瞄準。
因此,火銃、三眼銃等等等等,均系「管形射擊火器」的早期樣板,諢名火筒,基本構建也就是前膛、葯室和尾銎三個部分。

與現代基本意義上的槍,是應該有所區別的。
其目的就是「用火藥將彈體打出」(銃子就是一種將栓銷頂出的東西)。

所以,當時的火器無論是叫做突火槍還是什麼,雖然名「槍」,但統統都應該是銃類的火器。
與現代意義上的瞄準擊發火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傷而不死是當時火器擊傷後常見的事實。

而同時代的火炮,也是以填充物轟出,嘗試轟擊落點,並在轟出物中填充各種開花彈為主。
歷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外濺物轟傷了努爾哈赤。
除非多門同立,否則一兩門炮很難改變戰爭勝負走向。

而同時由於大型金屬的密封性和整合性處理不過關,火炮炸鏜的例子經常可見,就更沒有什麼炮兵去針對火炮做射表了。

那個時代唯一例外的,應該是戚繼光北蒙時代的五雷神機。
使用時一人負責支架填充,一人瞄準。
有了現代炮兵的配合構建,但是使用的大小應該只是榴彈炮的尺寸。

這些與300年後的歐洲火器水平差距,無疑是天上地下了。


真牛逼就不用進口葡萄牙的火炮了。你想想17世紀葡萄牙武器能打過19世紀的英國艦隊就知道了


題主的問題是「若清朝大量裝備明朝火器,可能抵擋鴉片戰爭時入侵英軍嗎?」。
結論是不能。

其實這是一個很糟糕的問題 (雖然知乎號稱沒有糟糕的問題,只有糟糕的答案)。
因為明末使用的火器已經遠遠落後於歐洲了。比如三眼神銃之類的火槍是火門槍,而歐洲已經開始使用更先進的火繩槍了。明末引以為傲的紅衣大炮,是外購以及仿製的歐洲大炮。
明末的火器已經落後於歐洲同期,而經過了兩百多年的時代發展以及工業革命,鴉片戰爭時,歐洲火器更是大跨步發展,鴉片戰爭時已經使用了燧發槍。比起明末明軍的火器更是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所以,如果清朝大量裝備明朝火器,會輸的更慘,連底褲都不剩。


明粉從來不讀書系列開始了


就一張圖


不能抵擋.......而且明朝的火器也沒有那麼神! 不得不說明朝在火器研發上的確是做的很不錯,可是跟幾百年後的英軍的堅船利炮還是沒有可比性。要是中國在明朝的火器竟然比19世紀中葉的英國還牛,那也太.....當時黑火藥沒有被發明,燧發槍也沒有被發明,火器的發射還要靠手動,耗時,威力小,沒準頭。當然我這不是說明朝的火器不行,但當時的火器部隊是不能單獨作戰的,必須要有冷兵器軍隊的配合。另外,洋務運動之後的中國軍備,其實比日本還強,可甲午戰爭的結果如何?


當時的清朝軍隊戰鬥力非常低下,這不僅僅是裝備差,和許多方面都有關係。所以說即使給他們比英國軍隊更先進的武器也不是對手,何況雖然明朝後期火器也非常先進,但怎麼也是不如兩百年後的英國火器。


大概落後歐洲一到一個半世紀的水平,技戰術水平更差


足夠滅掉元朝


質量數量都被清朝完爆


清狗一大堆


神一般的問題,誇張點說,明末吊打葡萄牙的西班牙被英格蘭吊打,200年後的持續發展的英格蘭已經是世界霸主,從葡萄牙那學到的二手技術還想好用?

單純說火器的話,明朝從中期開始就落後西方了,即使後面學了弗朗機學了鳥銃學了紅夷炮,其實還是落後很多,比如紅夷炮不過是西方同時期已經體系化的火炮中的一種罷了,還是一種用于軍艦的中型炮,本質是不適合陸軍野戰的。比如鳥銃魯密銃是一種超輕型滑膛槍,不適合用來應對重甲敵人,而同時期西方普遍採用的是中大口徑的滑膛槍應對越來越厚的板甲;魯密銃加工難度高,最省事如英國直接鐵皮一卷然後處理一下內膛就出一根管,而魯密銃需要先鑽短管再合成,複雜度高了好多倍,生產周期長了好幾倍。

明朝與清朝沒什麼本質不同,從來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沒戰爭的時候想不起來,有戰爭的時候急眼了拿來就抄。但是清朝抄的樣本怎麼說都先進不少。


不能,不是個時代的,手工火器和工業化火器不是個級別的……


先說答案:不能,而且會敗得更慘。
再說原因:
1,入關後的清軍是一支大量使用火器的部隊,火器裝備量甚至遠遠超過明軍,所以打不過英軍並不是火器太少的原因。
2,從火器質量上來說,明代由於奇葩至極的匠戶制度,包括火器在內的大部分軍器的製造質量極其低劣。大清能戰勝大明,甲堅兵利是一個重要因素。而且一直保持的還行。
3,從技術水平上來說,清朝一直保持和國外的技術交流與溝通,相比明代的火器技術,至少先進上百年,甚至燧發火槍也有部分裝備了。對外的殖民開拓戰爭一直打到1828年(平定張格爾)只是面對的是各方面全面碾壓的英國,這是沒辦法的事了。


明朝的火器還是比較強大,但是呢也沒有後面人吹的那麼好。同時期的西方為什麼那麼重視火器因為他們天天在打仗,不搞點新東西打不過人家。但是明朝呢,除了1644年左右和土木堡之變,基本上沒有出現過要被亡國的危險。至於說比西方落後很多也不完全正確,差距肯定有但是沒有清朝時期那麼大,可能就是10年-15年左右差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黑諸葛亮?
究竟是漢族被少數民族化了,還是少數民族被漢化了?
和珅上學的地方叫什麼?有很多貴族後代在那裡讀書?
鴻門宴之後,劉邦和樊噲從小路溜了,留下張良,為什麼項羽和范增不直接殺了張良呢?怎麼這麼容易就逃脫了呢?

TAG:明朝 | 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隊 | 武器 | 猜想 | 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