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拉片是什么?怎么才能拉好一个片?

因为要考北电 已经有可观的观影量了 但是却从没拉过片 都说知乎上文艺大神们多 希望大神们能帮帮我解释一下三个问题:
1、拉片是什么意思?
2、拉片有技巧吗,如何更好的拉片?
3、拉片的片子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吗,如果存在,适合拉片的片子都有哪些?他们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比如适合研究景别,或者节奏之类的)?
先在这谢谢大家了,恳请知乎的大神们解答,第一次提问,请多包涵!


拉片,是一种反复观看,暂停,慢放,逐格观看电影的,神经质的观影活动。

这种观影活动,不是为了发现剧作,表演或者主题的秘密,那些秘密要么可以从剧本获得,要么多看几遍就成了。

也不是为了获得更深更爽的观影感受。我会重看好多遍《狂暴之路》的飞车或者《黑客帝国》的锡安陷落,或者《迷恋》中阿佳妮的诡异床戏,更别提《我唾弃你的坟墓》中强暴和复仇场面,甚至《马大帅》里所有范伟出演的段落,这都是非常健康爽快的,愉悦身心的精神活动,但这些都不是拉片。

拉片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

电影导演的核心秘密是视听语言(蒙太奇)。即,他是如何用影像,来分解和重组时空的。听起来很高科技。其实就是,他是怎么拍的。

而不是,他拍了什么。

拉片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去拉剧情,表演,美术等内容层面的东西,而不去聚焦内容下面那个,电影的基本形式架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是电影导演的底线,核心技能,基本内功,你叫它什么都成。反正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称之为“小无相功”,掌握小无相功,就可以运转少林七十二,不,7200门绝技,或者天山折梅手,所有表象(剧作,表演,美术,音乐),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运转,也必须在这个平台上运转。

极端一点说,如果一个导演的视听语言是平庸的,那么内容的深刻就是可疑的,或者不能持久。

但是,并不是说,只有大师艺术电影中,才有视听语言的创造。

哪怕在最通俗的商业电影中,也有视听语言,也有导演的秘密。为了证明这一点,拉一小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片段——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中,“一夜情之后”。

张柏芝看到周星驰留的钱之后,以为周只是把她当小姐,于是职业化地告辞出门。

非常漂亮的前后景关系镜头,简洁明快。

切过来下一镜,张柏芝已经在门外。靠剪接省掉了开门,走出门的过程。这份跳跃性的快速已经让我吃惊。影像效率极高。

这个镜头更让人吃惊。周星驰已经在窗前隐蔽处窥视——没有交代他何时起床来到窗前!这是非常重要的领先观众的时刻!我们感到小小的惊讶。来自于视听语言的惊讶。因为导演呈现的顺序和节奏。

同时,这又是一个前后景关系镜头,拍得精准。没有台词,就靠窗上铁栏形成的空间关系,那种爱的试探和瑟缩的心态,呈现无碍。

她走了。他回头面对镜中自己。悔恨与不舍。注意即便这时,导演都没忘带上人物的生活细节,那些照片与人物表情形成有趣的张力。这不是对着脸拍表演的电视剧,这是电影的视听语言。

这是更让人震惊的跳跃。从他的脸直接跳到她的脸。移动镜头,她走了。两种落寞的表情。我们以为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很快,就在同一镜头内,跟着她走的方向,移动摄影把他移了出来。

这是这个镜头的落幅。这是长镜头的调度能力,但又干脆利落。剧情的起伏,直接用视听语言呈现了出来。

上面几镜是简单的正反打,不讲了。这是导演没什么办法的时刻,那就按照模式拍。很正常,谁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用影像的创意和变化。

又来了!这个镜头就厉害了。她走出画面,本来只是一个交代动作的过场镜头。没想到导演在她出画后并不停止,而是在同一镜头内用小升降抬起画面。

成了这样!这是干什么?又没有表情,在拍什么?拍海浪啊。拍海浪干什么?心情。用海浪来呈现周星驰的心情。我第一次看到这里极为震惊。这是艺术电影啊。

心情还未平复。立刻切到海边公路,有一个简洁明快的关系镜头。太快了!太帅了!省了多少无谓的过程!他出门,下楼,奔跑,都不讲,一个心跳之间,他就追上了她。观众感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惊喜。

她故作轻松。

他在犹豫。

跳切!让人惊喜的跳切!这个犹豫的呈现,也不是完全靠表演,而是靠一个跳切,来表现他的犹豫。这视听语言简直不要太帅。

终于表白。这关键的时刻,关键的一句话,接下来导演会怎么呈现,只靠他和她的表演?这是整个段落的导演嘴大考验,视听语言能否放射电影光芒,就在这一刻。

居然是跳一个两个人都没有表情的全景背影!!谁分的镜头?谁的小无相功?周星驰这么牛吗?然后

镜头越过他,向她冲去。这句表白,我养你吧,直接化为一个运动镜头,向她冲去!这感动无以言表,所以只能以影像呈现。这就是电影,这就是MOVIE。

原来越近。

越来越近。这温柔的表白,她会如何回应?所有戏剧,悬念和感动,全化为影像。

动人心魄的回头。不是演得有多好(演得当然也不错),关键是这个镜头顺序,影像铺垫到这一刻,谁演(只要是自然的电影表演),都是动人。

唉,居然是这样。时机已经消失,接近如此不易。

她走了。他黯然神伤。这次终于是这场的结局了,镜头很长,她出画后,他呆立不动。这个景别和之前这个场景的第一镜一模一样,也在影像上暗示,结束了。

(当然没有结束,最大的打击即将到来)

如果说上一个画面观众还存着万一之想的话,这个车窗移动镜头,离开了刚才他的家,明确无疑地告诉我们,这场结束了,他们没能相爱。

我们终于放下了警惕,准备下一场戏。

导演骗过了我们。直接给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

她已经哭成狗了。

我们猝不及防。瞬间被震惊,打动。

这是极简练,极准确的视听语言。这是领先观众,骗过观众,实施突然打击的电影手段。这是天山折梅手。

注意!如果切过来不是直接呈现哭到中途的状态,而是从零哭起,就全完了。我们有了防备,就不会感动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这是乾坤大挪移。

演得好吗?合格。够真。能演到这个程度的,太多了。但能把镜头分到这个程度,用视听语言把演员托举起来,到达移情巅峰的类型电影,并不多。

这就是拉片。

这么拉片,就能发现电影导演的秘密,也可以自己做电影导演。


【超级无敌多图,慎重点击。版权所有,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先回答问题吧——
1、所谓拉片,就是逐格、逐句的分析读解影片。当然,在实际的过程中,完全逐格是不可能的,更多时候还是以一场戏为基本单位,分析其中的视听语言构成和叙事技巧。
2、拉片应该不存在什么技巧,主要是建立在电影的基础知识上。比如视听语言、剧作理论等。有句话可以作为参考——导演有不同的目的,就会采用不同的手段。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导演的手段”,而拉片就是要读解导演的目的。再说直白点就是为什么要这样拍。
3、合不合适的问题,我觉得因人而异,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

PS:《阳光小美女》主要侧重点是讲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基本方法,所以视听部分分析基本没有。

【后面的图片还没有做完,建议题主先看了此片再看分析】


1、拉片是什么意思?
拉片就是给你一个片,你关上门细细看,不关门也可以

2、拉片有技巧吗,如何更好的拉片?
我个人认为无所谓技巧不技巧,看你的目的是什么,而这个目的都是在建立了艺术感受能力和电影的思维以后才能逐渐明确和有条理,在这里几句话是回答不上来的。
部分可参考此回答
一个非电影专业的人如何对电影有系统的了解? - 五指毛的回答

剧作结构、单场戏技巧、摄影、分镜头和剪辑、表演、电影声音、美术等等,都可以在拉片时看到,一开始走弯路是必然的,多看多想就能逐渐建立基础认识和审美。

3、拉片的片子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吗,如果存在,适合拉片的片子都有哪些?他们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比如适合研究景别,或者节奏之类的)?
那当然是存在的,但还是那句话,目前题主尚未具备分辨能力,这时我建议找最商业的美国电影去拉就比较保险了,因为叙事目的明确,手法通俗而严谨,表达方式不具备太多实验性,比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属于谨慎工整的零瑕疵电影,虽然我个人觉得匠气太重无甚惊喜,但基本功之扎实不用怀疑,作为入门最好。
你对电影剪辑的认识是怎样的? - 五指毛的回答
这里面提供了几个链接,权当参考吧


看了若干同行和前辈的答案,感觉受益良多,在此也献个丑,说下自己的心得。

有学院派的老师曾说——学好电影,至少要看400部好片,当然,也可以重点看20部好片,每部看20遍。
当初看周传基老师的视频教学,也提到过拉片技巧——找最为优秀的电影,看很多遍,每遍只关注一个重点(剧情、表演、调度、构图、剪辑、色彩、音乐、美术……)
方法是好方法,但是作为一个心浮气躁的懒人,真心坚持不下来,所以个人渐渐形成了一种懒方法。
好比说,一部电影,在调度方面做到了10分,在构图上做到了8分,在美术上做到了7分,那么完全可以只分析该片的调度,忽略其他方面,想分析构图、美术等,不如找那些在该方面做的更突出的电影。这样拉片会更节省时间。

下面分析一下电影《芝加哥》,在看过第一遍之后,对该片有了整体印象,个人认为其做的最优秀的地方为——色彩。所以在第二遍看片的时候重点只关注色彩。

1-洛克茜杀人后被警察盘问的这场戏的歌舞部分。
开始时,表现的是一种爱慕和情欲(红色),洛克茜对自己丈夫有担当而大加赞赏。

而随着剧情推进,色彩发生改变,慢慢透露出洛克茜内心的阴暗(紫色),她只不过是想让丈夫去做替罪羊。

而当丈夫知道死者的身份后,意识到自己被洛克茜欺骗了,此时,他的身影也出现在了舞台上,主光所给与的色调是蓝色,刚好衬托出他此时的懊恼和悲伤,尽管从台词上呈现出的是他的愤怒,但是蓝色调表现出这种愤怒的无力,也让该角色的性格更为明确,也让后面的剧情变得合理——丈夫明明对妻子有着诸多不满,但是仍然千方百计试图就她。

紫色与蓝色形成对比,也强调了此时夫妻之间的矛盾。

2-监狱长与律师的色彩定位。

监狱长的登场(歌舞部分),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象征了权力,表现了其在监狱中的统治地位。

律师的登场(歌舞部分),展现了比较正面的形象,其着装以黑白色调为主,这样的颜色搭配可以传达“是非分明”、“公正”的信号,当然,这是顺着主人公的认知来给观众呈现出的假象。

而现实中的律师,虽然依旧是黑白色系着装为主,但是重点却是——暗红色。这样的色彩透露出他的冷血和控制欲。暗红色的围巾,暗红色的领带,暗红色的表带。

比较有意思的设计在于律师的非工作状态下的着装,是没有这种暗红色点缀的。以正派形象示人,掩藏内心的阴暗面。

回过头来再说下监狱长,剧中有处有趣的细节,就是在洛克茜被炒作成为公众人物后,监狱长将自己的头发染成和她一样的金黄色了,而当律师将注意力放到其他人身上,开始冷落洛克茜后,监狱长又把头发颜色染了回来。角色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被展示得非常精准到位。

3-洛克茜与维尔玛的色彩对比。
洛克茜与维尔玛在与众碰面,洛克茜趾高气昂,洛克茜被明显处于下风,这种差异通过色彩对比就很明确的表达了出来。洛克茜的深灰色衣服被维尔玛身上的红色(象征权力)点缀完全比了下去。

后来洛克茜通过律师成功反扑,依旧是通过服装色彩即可表现出双方地位发生了反转,同时,洛克茜颜色套装仅仅比维尔玛的深灰色服装略微抢眼,没有红色那么张狂,表现出洛克茜在地位上仅仅是小胜一筹,也为后面剧情中,两人化敌(xiang)为(hu)友(li)做(yong)了些许铺垫。

4-律师与洛克茜的色彩对比。

这段舞蹈,红蓝两色形成鲜明对比。红色主动,蓝色被动,洛克茜为提线木偶而律师为幕后操纵者,这样的角色地位差异通过色彩给与明确的展示。而律师的红色并不张扬,其条纹状如同血管一样,与沉稳的黑色交织,更能展现出律师的表里不一。

以上。

以往内容——
大众对于导演的若干误解中国大陆为何拍不出优秀的恐怖片?
剪辑人员如何找配乐,一首与一首音乐之间如何衔接与过渡,有哪些技巧?


拉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分析电影,会涉及到方方面面。
1. 从摄影机方面
可以分析摄影机的调度、镜头的运动方式、机位设置、景别变化等
2. 从演员方面
可以分析演员的走位与机位的配合、表演节奏、台词设置等
3. 从后期方面
可以分析剪辑技巧(这个比较重要,比如剪辑节奏,镜头的组合变化,与动作、音乐的衔接等等)、影调光影变化等
4. 从内容方面
这个涉及到人物塑造,跟演员与角色本身、台词、景别、人物的打光、对故事发展的影响、演技啊……等等
以上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过程,并不是分割开来独立存在的,这就是一部优秀电影的软实力,而硬实力则是从戏本身来分析,不局限于个别镜头,从整部戏来看,导演是怎么讲故事的,矛盾冲突是怎么建制的,怎么把一个普通场景拍出电影感,导演在细节方面是怎么深化主题的等等等等。

要想完整拉一部片,至少看十遍以上,同时你会发现你发现了这部电影的所有穿帮镜头……

过度解读一般是在主观方面(电影主题,导演目的、启示,以及你的感悟等)对影片进行重新塑造,和拉片有着本质区别。拉片则是站在导演角度,尽可能的还原电影还未开拍前所做的一切准备,甚至还会有很多细节是我们所不知而导演刻意安排的,电影的魅力就是如此,所以我们那么爱它。

挂一漏万。


以前想做动画导演的时候拉片主要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来,比较关注镜头、剪辑、音乐等等,每一个技术都可以拉一遍去看。
现在做编剧基本就是看剧作,时间精确到半分钟,按节拍场次事件这些来了,简单很多。
拉片做笔记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把平日含糊、感觉已经懂了的东西做一次更清晰的梳理,养成创作思维,也可以看到创作者的思路和出发点。
最近一个,唐伯虎的编剧拉片。

《星爷是如何把唐伯虎逼进华府的》——喜剧第一幕的建置(上) - 史貘 故事炼丹房 - 知乎专栏


?先回答问题
1、拉片是什么意思?
个人理解的拉片就是把一部影片逐段的分析,包括画面构图、视听语言、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等。通过对每一段、每个镜头的分析,了解导演的目的,学习表现手法,叙事结构。拉片的侧重点有很多,主要还是看你以什么为目的。

2、拉片有技巧吗,如何更好的拉片?
就自己的习惯来讲,一般拉片会看三遍左右。
第一遍就是普通的观看。看的时候可以脑补,推测接下来的剧情。记住大致结构,情节线索,哪些片段细节打动你,看完之后的直接体验。
第二遍,逐段逐镜头的分析影片。以情节段落或镜头为组,将影片拆分。以镜头为组记下每组的关键,这就看你想学习什么了。一般镜头的画面构图、灯光音效、细节的伏笔和对应,每个镜头导演想传达的意义,都能分析。以情节段落为组,就主要看导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链接情节的线索,故事的叙事结构等。这些当然都要记在本子上,至于格式就按照你的习惯,自己看得明白就行,关键地方标记出来。
看完第二遍之后,你对影片应该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这个时候可以查找一些资料分析了,建议找那种偏向理论的影片分析。把你觉得有用的记下(暂时跟你的笔记分开)。
第三遍,这一遍就算检查了。看的时候不用像第二遍那样一直暂停播放,检查每个段落是否分析到位,还有查阅的资料是否合适。把查阅到的正确的有用的完善到自己的拉片笔记中。
最后有心情的话,整理一下杂乱的笔记,让它工整清晰,一目了然。
ps. 当然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解读哟~

3、拉片的片子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吗,如果存在,适合拉片的片子都有哪些?他们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比如适合研究景别,或者节奏之类的)?
个人以为存在。适合拉片的片子可能不一定大众,不一定好看。但一定要有它出彩的地方。
比如《八部半》,这片子应该大部分学影视的同学都在课堂上看老师分析过,片子本身很难有兴趣观看下去,但整部影片的风格,里面用到的表达方式和剪辑手法都是标志性的。所以像这部片子,拉片就主要是看它的影片风格,导演的表达思维,分析它的剪辑手法。
比如《两杆大烟枪》,这片子挺好看的。主要分析的就是影片精密的结构。以暴力美学为叙事方式,多线并行。欣赏它怎么把看似碎片化的情节在后面杂糅到一起。
再比如《霸王别姬》,这部片子就可以分析导演要表达的思想,和如何去表达的。分析怎么样用镜头传达自己的意思,视听语言的运用。
所以侧重点在哪里,一是看你拉片的需求是什么,主要学习的是什么。你是学剧本的,就看情节设置、角色塑造,你是学导演的,就看场面调度、画面构图。二是看影片本身的亮点。你拉的这部片子,有哪些方面是出彩的,标志性的。比如这片子第一次使用了xxxx的叙事手法/剪辑方法等。

?以《两杆大烟枪》为例,放出拉片笔记(字丑不要在意)。

这个片子我主要在意的是影片的结构和情节线索发展。
我先找出这部影片的线索,就是影片出现最多,反复纠结的东西。即猎枪、大麻、钱。
以这三样物品将人物分为三条线(三个团伙),把影片分为开端、铺垫、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记录大致剧情走向。每段后面会总结一下这一段的重点。最后星号标记这部影片的特点亮点。人物关系图是上网查找资料后补充上去的。?最后,真心祝愿PO主能如愿进入北电。个人以为艺术院校的整体环境、氛围真的很重要。加油~


拉片,用文学课的说法就是“精读”,即对影片的精读。构成文学作品的基石是文字,而构成影视作品的基石是影像和画面,所以拉片实际上就是对影像和画面的精读。


-----------------------鬼知道为什么插入的图片都没了-------------------------------------------


杨超导演上了一场电影公开课

现在所有内容都在这里啦

满满的干货

不想看文字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最后

直达视频链接哦~


说在课前:


上午好,我非常开心有机会有这么两个小时来给大家讲电影,也非常感谢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感谢两位卓越的创始人,在重庆这么一个好的地方创办电影节,我是愿意常来的。但如果没有,我也愿意常来,因为重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电影拍摄外景地,这里是拍电影的人都特别喜欢的地方。今天不仅是《长江图》的拍摄分享,主要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讲一讲我对电影的理解。在这两个小时里,我会留出半个小时时间和大家交流,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分享电影,恐怕很难和大家讲清楚我对电影比较系统的看法。那么我接下来讲课的整体的方向就是我看电影的历程和我拍电影的历程。

看电影——逃避人生

我们为什么看电影?其实电影是一个逃避人生的一个方式,人生有一些最终极的基本问题,比如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生活中经常去追问这些问题,很快就会陷入一种疯狂的境界之中。我觉得整个文明史,不管是电影、音乐、文学还是所有的文明史,都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了逃避终极问题而找出的一个借口,电影是其中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借口。我最初的观影就是为了逃避我在高中时候成绩太差的loser心态而寻找的方式。我高二的时候成绩已经很差了,考上大学完全不太可能,所以去录像厅就是我逃避生活的方式。应该是在1988年,在我所在的小城市录像厅里,一块钱人民币可以看到四部香港电影,基本上是赌片或是枪战片,我大概看了1000多部。直到有一天,我看了将近几百部香港录像之后,突然有一个镜头,那么一瞬间让我感觉有些不一样,我完全记得这个电影的名字,是王晶导演的《至尊无上》。它在荧幕上呈现的是一个接近黑白的、高反差的影像,这本来是个彩色片但因为太粗糙了,录像厅里又到处都是烟雾,座椅上全都是火车站附近的乘客留下的口香糖,满地都是垃圾。在这么一个环境里面,我看到了刘德华还是谭咏麟突然把一个硬币往空中一抛,镜头瞬间切到了一个巨大的特写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写镜头跟拍着在空中翻滚着的硬币。我之前也看过特写镜头,但在那一刻,我和我的同学都有一种深深的震惊,觉得这就是电影艺术。忽然之间,我们觉得电影不再是台词对白,不再是刘德华的帅,谭咏麟的酷,不再是枪击,而且电影完全是一种崭新的看世界的方式。那个黑白色高反差、在空中闪闪发光的硬币坠落到地上,那个瞬间,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电影启蒙。

我现在给大家看第一个电影。

《笑傲江湖Ⅱ东方不败》片段,李连杰、林青霞刀剑相对

在好莱坞分镜系统的影响下,这是徐克导演在他的黄金时期所拍摄的杰出影片。这是一个在今天所理解起来像是一个动作场面的片段,其实它也是一个爱情场面,他是把动作、爱情和双人关系以一种东方式的、方向式的细节性的剪切,连接在一起的非常经典的段落。

(刀光剑影 快切镜头 李连杰右看 林青霞左看)

这是靠剪切而完成的动作,这些动作都可以用非常简单的镜头完成,而不需要特技。李连杰往右边看,林青霞往左边看,建立了一个基本的方向感。模拟的动作,模拟宝剑的杀气,这个穿越镜头非常漂亮,这种是完全的东方式。后来我们在很多动作片中看到更为精彩的细节打斗,但是像如此精简的、方向性明确,而且带有东方韵味的动作场面非常难见,我们会永远记得。

(林青霞脸被蜡烛点亮的特写)

这个镜头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这个被宝剑递过来的蜡烛点亮的脸。其实演员就是在这样的瞬间被大家记住的。为什么说有些演员在屏幕上被我们深深的迷恋、喜爱,是因为在电影艺术的情境中被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这个魅力不完全是演员。假想一下,如果此刻徐克导演不是用这么一个镜头往前冲的,不是这么一个合理的、真实的,用灯光去点亮林青霞的脸的瞬间,她还会有这样一个大的魅力么?

我们这一代的导演或者说观影者都是从香港录像的起点来开始自己的电影生活的。那么影像在最初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想象一个高中的、考不上大学的学生,躲在黑暗中观看这样的影像的时候,整个这样一个世界都是逃避现实世界的过程。

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我要从事这样一个艺术,我也不知道这个艺术除了逃避生活之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我在这样的迷恋之中沉默了很久,我把这样一个沉默的、迷恋的过程,都用电影镜头告诉大家。

《甜蜜蜜》片段,黎明为张曼玉买金链,街头分手


(张曼玉得知黎明为她买了金链时,脸部特写)

注意张曼玉的反应,导演故意让张曼玉嘴里吃东西,使得这么一刻不再那么克制。她嘴角的微动非常准确,她眼神中的表情经过了几层变化,每一层她都非常的清楚。嘴里吃东西这个设计非常经典。非常经典,非常漂亮。

(街头正面 张曼玉 黎明)

从刚刚两个人在珠宝店对白的场景到一个街头的场景。这也是陈可辛导演在他的电影生涯中拍摄的一个经典的爱情时刻。简单但是极为难忘。我们最开始拍摄的是一个正面跟拍的镜头,很明显这全都是安排的,导演这样安排后面所有的群众。如果仅仅是像刚刚那样跟拍张曼玉和黎明两个人把对白说完,那么陈可辛没那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两个人心情的变化被陈可辛透过镜头方向感给呈现出来。

现在我们看见两个人不再是正面,景别也有微妙的变化。她开始往右边走,变成侧面,有意的离开了黎明,然后画面只拍张曼玉一个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刻。我们被电影中的某些情绪或演员的力量以及电影中微妙的情感变化所打动,并不是完全因为演员的表演,而是由整个影像世界所呈现出来的。在我看到甜蜜蜜的时候,我还没有上电影学院,我已经有了一点感觉和意识,电影好像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演、台词和故事这么简单,那个时刻,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分析能力,但我已经意识到这个时刻变得不同。他把黎明让出去而不拍黎明,这样一个微妙的有意识的处理。



(街头马路侧面张曼玉)

刚才正面拍所有的人,现在由于景深处是一个广阔的纵深镜头,也变得焦点更虚,形成了这样的时刻。我们也很难说此刻的信息量都在张曼玉脸上,我们也很难说后面不是电影的信息量。要知道这些虚影在电影中呈现了某种迷离的美感,来微妙地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情。他有意地把这里空出来,把张曼玉顶在画面的右边,左边一直没有人,直到黎明进来。这束光是导演让灯光师特意打的,这两个人在说关键台词时光线都不一样。


(街头马路侧面 张曼玉黎明)

我们之所以把一个电影视为经典,就是这一个个属于电影的瞬间造成的。不完全是因为演员、故事、剧情或者表演。如果说这个时刻我仍是蒙昧的,一知半解地感觉到电影并不同于我们普通人所说的剧情片或者戏剧性的话,我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电影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当然我现在无法描述它,那么后一个场景让我更明确地感知到这一点。

(街头偶遇邓丽君 黎明衣服上签名的背影)

他们俩在街头偶遇邓丽君,黎明的老婆从天津来到了香港,现在俩人注定要分开了。他们刚送完黎明的老婆准备下车去买东西。遇到他们共同喜欢的一个歌手,于是有现在这样一个场景。

(车框隔断 )

注意这个开场。此刻这个拍法用车框明确地将两人分开是导演有意的处理。大家注意此刻这个音乐并不是那么重要,他只是为关键的场景做准备。真正的重头戏开始了,反而音乐结束。在后面真正的温情场景,没有音乐,音乐只是前面为这一刻做的准备。我们看我刚刚说的这个车框是明确地有意识地塑造人物关系的构图,有什么依据呢?下面就是依据:

(车内/车外,张曼玉/黎明)

这幅表演好到不行,黎明稍微淡了一点,张曼玉有几十种变化,张曼玉很会用自己的嘴唇。透过后视镜看到张曼玉,黎明是虚景,通过后视镜将他实过来,为什么要这样拍呢?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回到刚才那么场景去拍呢?我们知道,离开、等待在一个镜头之内,让她穿过这个车框两个人在一起。在反应镜头之后,从实到变焦,把焦从黎明变到张曼玉的脸上,黎明还在走,等他走过来之后,镜头并不停止也不分切,让他们在一个镜头中直接接吻,而且是张曼玉透过车框把头伸出来这种方式。对于我来说,最动人心魄地反而是她的脸透出来那一下,而不是接吻那一刻,音乐也为这个时间点做了准备。这一切都是后来我在电影学院上学的时候所理解的,那个大师里的大师塔尔科夫斯基所说的“雕刻时光”。并不是只有那些顶级大师才有雕刻时光,陈可辛导演在这样的瞬间,也在精细地雕刻每一个瞬间、每一格、每一秒。这很明显,头伸出来是个最关键的点。

(伸头接吻)


下面我们来拉一段很经典的《喜剧之王》片段,一夜之后,确定相爱还是分开。

最后他还是决定给了手表零钱还有存折。画面构成了很有电影式的前后景镜头。

(周星驰躺床上前景 张柏芝后景)

张柏芝一低头就看见了,很简单的拍摄方法,拿钱和存折的镜头没有表现,直接切镜头换衣服。她怎么走出来都是靠电影的剪切,飞速的剪切把多余的镜头切掉。

(张柏芝在屋外 周星驰躲在屋内墙后)

回头看,周星驰已经在这了,那么这一刻并不是通过周星驰的表演所呈现的,而是通过此刻他就在这里,这样一个位置关系所呈现的。回头看他已经在这了,原来他是挂念她的。之前的前后景遮挡式的构图来形容他们此时此刻的关系,一抬眼,音乐就起了。

(海滩边 周星驰在高处 张柏芝在低处 同框)

音乐起了之后,就是脸对脸,紧接着是张柏芝的脸,原来她已经走了。我们以为就会结束,那么怎么把周星驰给带出来呢?竟然是这样的,了不起的,简洁的、电影化的方式把周星驰带出来,而不是刻意的给他一个镜头。我们以为他们都是不敢捅破这张窗户纸。所以当张柏芝走的时候,镜头没有给周星驰正面镜头,而是继续摇上去拍海浪。

(海浪)

两个含义:一方面是他的心情透过海浪,另一方面是前一场戏时也出现过海浪,他说过“天亮了就会很美”。此刻这个海浪的出现就具有了剧情和视听的两层含义,很高级的处理方法,不需要拍脸,不需要他挤眉弄眼去演这个东西。很快,镜头切过来,她已经走了。

关键时刻:


(两次犹豫地 左右脸切换 周星驰 脸)

前后两个特写表现了他的犹豫。这样才能尽快地去表现他此刻犹豫的心情,纠结的过程。我们经常在中国电影中看见,当视听语言和导演不能帮助演员时,演员就只能挤眉弄眼。

这是这场戏的重要时刻,他终于要表白了。如果前面的镜头都让我们感觉很精彩的话,那这个精彩的时刻,导演将用视听语言去调动,呈现这个时空。这句话就像镜头一样,由周星驰向张柏芝移动,这是非常感动的时刻,那句话不仅是一句台词更化为一种动作。

(推镜头)

就因为如此,这个镜头慢慢推进,我们会慢慢地关注张柏芝的反应。是不是有点类似林青霞被光线慢慢照亮的时刻?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女演员,都是靠这种“凝视”所展现的。而不是像舞台上一样,靠自己的技巧嗅出来的。所以这个镜头背后,才这么动人。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完全绝望的话,那么下面这个镜头就会让我们绝望。

(张柏芝离开 出租车内哭)

明显是张柏芝走了,这是这场戏中导演对我们最大的欺骗也是最大的馈赠。因为他希望在这场戏中给我们心灵重重一击,让我们感动。那这个感动的前提是我们没有预防,所以猝不及防。导演前面所有的视听语言都是为了这个镜头。也就是在这张戏中两个人的关系不会再有任何进展,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后面是这样。这一刻,所有的人地的心都会被紧紧地捏一下。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点是,张柏芝已经哭到了五或者七的程度,并不是从0开始。如果从0开始,我们就有了防备。所以从这些香港的片子中我已经有了领悟。

《恋恋风尘》开头片段

电影是需要导演调动整个时空或时间顺序去完成的这么一个不同的艺术,它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文学、小说、戏剧都有很大的不同,到底它的秘密在哪里?我在上电影学院之前并不知道。电影学院之后,这部电影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如果在上电影学院之前,我所看到的香港录像是剧情、故事所捆绑的,那么这部电影使我知道,电影拍的不是故事,而是整个世界。

(火车进山洞)

这个镜头对于我来说具有启蒙意义。其实后面很多年轻导演都有在模仿侯孝贤导演的这个时刻。因为我们这代导演大多都是从香港来的,很难离开人,从大明星周润发、许冠杰、张学友四大天王,很难把人从电影的前景中推出去。那么侯导在他的电影实验中告诉我们,人不一定是电影的前景。电影是整个世界完整的呈现,而人只是其中有机的一部分。

(火车内人暗明变化 多图)

那么回到人,我们看这个镜头。人物已经出场了,但他要呈现的不是人物的表情,而是光线变化,黑暗随着火车的行驶不断地扩展开来,这一定是那个时候侯孝贤和李屏宾特别着迷的,他们一定要拍到光线从后半部扩展到前半部,并不是任何特技能够做到的,必须要把人放到火车上去拍,模拟真实的环境。所以光线也是电影的信息量,所以光也是情感。

(结尾 山 远景 光影随云的移动而变化)

《恋恋风尘》这个著名的结尾。后来李屏宾告诉我这个镜头是剧组在忙其他事情的时候,他一个人拍摄的。他突然发现远处的云在动,他没有时间和导演商量。这也是我的启蒙,后来没有想到和宾哥一起合作拍《长江图》。我在电影学院一年级的时候看到这个镜头才知道电影这个艺术你是可以为它奉献很多很多的时间的(拍云缓慢移动),它是一个人用独特的方式去重新发现这个世界的过程。这个音乐是台湾的陈铭章所写的民谣歌曲,那首歌就是那个时间电影学院所有的人都会去听的曲子(片尾曲)。

《霸王别姬》开头片段

我相信无数的人都分析过这样一部电影,那么现在我从一个导演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从我上了电影学院几年之后,我对电影了解之后,来分析这部电影,看看凯歌导演那时的一个状态。是怎么展现中国电影的最高水平。

(剧场内全景 光束透进来 两人站立于中)

顾长卫运用了很多烟,光束进来。我们会以为这是一个固定镜头,但是当人物往前走时,镜头跟着人物往后退。第一个画面已经非常抓人,因为人物已经处于一个超现实的状态,一个写实的环境,人物写实的环境。你不知道怎么回事,但你一定会被吸引。他们停下来,省略了寒暄的过程,为什么不反过去拍扫地的老大爷呢?不重要。因为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两人的关系。

(段小楼和程蝶衣 戏服对话)

这几句对话其实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涵盖在里面了。从这两个人对话的每一次纠正,张丰毅总是说错,张国荣总是纠正,这两个人在四人帮所说的话以及这些情绪的变化,都已经预示了后面情节的演变,这是非常明显的主题在镜头面前的呈现。

脚步声先起,人刚在这怎么就跑没了呢?难道这是一个bug吗?有问题吗?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他在前面用脚步声做了铺垫。镜头切过来省去了这个人的跑步过程,这是非常经典的场面省略方法。这也是导演极具信心的加速场面运动,减短时间的经典视听语言。然后把门关上,这明显也是不现实的,不管,他们此刻已经进入一种超现实的世界当中,跑过去,人已经没了。这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开头。用超现实的戏剧性的布光,把两个人打在空旷的历史舞台上,说实话,这样的水平在今天也是少见的哦。我们看到头一段就知道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因为他所呈现的视觉的秩序,他的视听的节奏感,很美丽,是无与伦比的。

在这场戏里面,程蝶衣的少年时代将被他的母亲带去与张丰毅的少年时代相见,建立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这是一个纵贯了六十年代的爱情故事,或是一个友情故事。同时也强调了这个戏班的环境。颜色从黑白悄悄地变为彩色。这个抬头是在建立两人之间的关系。程蝶衣、段小楼,切出去有一个场景的跳跃,但这并不是仅仅做出来的一个跳跃,之后会有作用。切过来就已经省去了他们俩和班主寒暄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很快的跳跃或者很慢的撑开,这完全取决于他对整场戏的理解。

(六指镜头)

两次跳跃到巷子里磨剪子呛菜刀的场景,怎么不讲里面的戏而到外面去了呢?

镜头在小孩的脸上时开始声音,隐隐约约鼓声进来,注意这个此刻的拍法,待会立刻呈现动作场面的对比。正面跟拍(蒋雯丽)、背面跟拍、快切、鼓声、鸽哨,利用北京特有的鸽哨来营造悬疑和紧张感,很聪明很合理,让我们觉得很揪心。

一出门直接蹲下,怎么跑到这边来也不说了,仅仅只是靠镜头的衔接剪辑来结束这一动作。为什么大家会猛地吓一跳?因为它再次加快了剪切,靠陈凯歌分镜头的力量。磨剪子的东西在这,我们以为他起身走到那总得要几秒钟,凯歌比较坏的是,随着起身的动作变为了起刀的动作。但他不会很简单,就这样直接拍切下去,这就不是陈凯歌了,那也不是艺术家了,这也不是中国电影目前为止最高水准的电影了。这不是恐怖片,也不用那么卖血,但他让我们看什么呢?这里有非常独特的属于电影的,处理人物和戏的方法。太帅了对吧?是不是完全中国式?是不是让西方的很多电影学家觉得很震惊?我们既没有看见切的一下,也没有在脸上看见小孩的痛苦和喊叫,这和我们刚才看张柏芝没有从0开始哭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如果有准备的话,这种痛苦是不会为我们所感动的。所以现在是要把这个痛苦的影响力投射在整个影片的结构之中,与人物关系最重要的人物身上,他就是小石头。极为聪明。

小石头的屁股一落地的时候,刚才已经出现过的鼓声又响了,直接由鼓声切到进门,刚才怎样出门,现在如何进门,完全相反。但是这时他的指头已经没了。《霸王别姬》的众多解读中,这个镜头可能有明确的暗示:这个小男孩的性别特征没有了,被她的亲身母亲所阉割了。

(程蝶衣被按下头颅 下跪瞬间)

鸽哨准备,这是准备了很久的,音乐随着鸽哨缓缓滑进来。这是准备了很久的,陈凯歌导演所需要达到的,痛苦的顶点。让这个鸽哨,以及随着鸽哨悄无声息进来的音乐。在程蝶衣被按下头颅的这一刻,形成了一个人被历史和母亲所伤害的时刻。这个时刻是声音动作合在一块的时刻,个长镜头都在为它做准备。二胡和二胡的颤音还有人的动作合在一块,让我们深深地从生理上和视听上体会这种痛苦,这种效果和我们平常所读的小说所看的话剧是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看懂这些东西的时候,才会看懂电影,才会真正理解电影中生活着的多少奇特的瞬间,和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和人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否则的话我们只能将电影当作一个快消品,当成某种精神按摩的服务产品。

《鲸鱼马戏团》片段,酒馆排戏

一个黑白场景的乡镇小酒馆,一群失败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这是匈牙利的贝拉·塔尔导演的《鲸鱼马戏团》。镜头看似很简单,场景的铺造已经让人很受不了了。我们注意到在一个镜头之内,它形成了人物的中景到近景的变化,但镜头始终没有变。然后再推,形成空间变化,空间和人物景别的变化。尽管这看起来像是个很平凡很枯燥的场景,但是人物的行动感依旧有。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张力,在一个很平凡的场景中展现一个永恒的魅力。

(酒馆内场景)

有人在哼鸣但这不是音乐,镜头已经不知不觉转了一圈,呈现了整个屋子的全貌。此刻,之前极度的无聊烦躁都是在为后面这一刻做准备。如果你不能忍受前面的时刻,那么后面的感动也不会有。我开始说过,电影是个逃避人生性价比最高的工具,直到在电影学院看到从侯孝贤开始的一系列这样的艺术电影的时候,我才意识到电影不光是逃避人生的工具,他也是探索世界,探索人生可能的工具。原来不是非得回避这些根本问题才能拍电影,原来电影不仅仅是提供消费性的娱乐,还能给我们提供类似于当年的文学、诗歌、建筑、美术这样同等感动的东西。原来电影真的是一个能够和六大艺术并肩的艺术,可以在电影中呈现这样的光鲜时刻。所以,其实是这些艺术电影彻底的打动了我,让我有了全新的信心。

刚才那个瞬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呢?音乐起在“万籁俱静”的时候。如果只有文学性的诗意的话,它绝对不是最好的电影。一部电影,它一定能够在现实的场景中发掘出某种诗意的时刻,发出某种逻辑性又有超现实的美感。我在看到这一刻的时候,是多么的震惊,我怀疑我找不到这样的时刻,这是那么平庸的一个场景,没有想到……

(吊灯位于画面上方罩住人物)

只不过是这个导演用他的画框,用吊灯的一脚。在这么精确框住画面的时候。让这个吊灯的边缘从上画框缓缓的降落下来,形成了某种辉光,这种辉光使得这种平庸的场景瞬间具有某种超现实的含义。这种变化是非常小的,这种变化和《阿凡达》比起来,小到不行,跟《魔界》比起来好像没有那么神奇,但它完全现实,完全诗意的现实主义。这是最了不起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完全相信的超现实。直到现在为止,导演只拍了一个镜头。它从一个镜头推进,这么一个无聊的、普通的人物,以及他们所从事的这样一个非常行为艺术式的高尚的小实验。这是一个客观镜头,当主人公进入画面时,我们开始跟随他,每一个瞬间的转移,都有电影的美感,真实的无缝连接的人生的惯性,这部电影和我之前提到的电影就有很大的区别,它是另外一种形式。

下面这个镜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产生了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感情,我恨我年轻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拍出这样的时刻。这是任何一个在城乡结合部的冬天的马路上,简单可以拍摄的镜头。在重庆,有无数个比这还美的街区,我们自己都可以拍到。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彻底被震住了。这简直就是孤独的本身。一个镜头可以直接把人类最根本的情感拍出来呈现给我们,这和剧情没有关系,直接让我们看这个画面本身所代表的整个人类的孤独,和那种求索的感觉。当然这个镜头也并不那么好拍,为了形成这个阴影和画面的对比,可能要重新打这个灯,对于导演来说,这个影子可能就是一个情节度,这个导演都是要精确雕刻的。我把这部电影命名为艺术电影的极致光芒,也是电影这门艺术在世界能达到的最极端的一种形式。这个时刻,电影和传统的六大艺术一样,记录了一个经典的状态。

(黑夜 马路 影子 独身走)

有了这个导演之后,你很难再把电影作为一种杂耍,一种消费,一种快消品,电影有了彻底的尊严,当然不只他一个人,还有一批大师,在他们最好的时刻,他们都曾拍过这样的东西,使得人类观察世界的能力被提升,使得我们重新获得了对于某些普通场景的崭新的角度和观察。他拓宽了我们的情感和眼界。看到这样一个电影之后,一个学电影的人很难不被激励。

《橄榄树下的情人》片段,男女片场表白

(片场)

一个拍电影的场景在电影中出现,男女主人公的台词在画外开始。

(男主人公入画)

男主人公入画,这种慢悠悠的感觉很有趣。让我们去观察一个在平时生活中很难去观测的时刻。大家注意,除去此刻去拍一个女孩好玩的、幽默的感觉,电影摄制组工作的声音成了一对情侣互相表白的障碍,这个表白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噪音,伴随着画外的打扰。

(男女分坐画面两边 表白)

贝拉·塔尔精细地雕刻时光,而这里,我们看到了阿巴斯几乎用不雕刻的方式去呈现。阿巴斯用一种纪录片式的,拍哪就是哪,老老实实地固定拍摄。戈达尔说过:电影自格里菲斯始,阿巴斯止。他觉得阿巴斯是电影艺术在这个时代的终结者。阿巴斯把电影艺术元素级别的简单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他表面看起来没有那么的雕刻,但其实是一种更为自然的、更为精细的雕刻,精细到几乎没有痕迹。

看电影——探索人生

大致上,我简练地勾勒出了我看电影的历程。我是从香港录像开始,然后又从商业电影的某种觉知开始,最后慢慢地进入艺术电影。艺术电影给我的视听语言,视听语言的感知,让我又返回去又重新理解了商业电影的魅力。在这一个过程之中我始终是一个学习者,直到今天也是。我相信李安导演说的,每一次拍都和第一次一样。李安导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评价有没有那么好,但这一次拍摄对李安来说又是一次新的突破和尝试。他是一个电影艺术在视听语言方面,可能不是一个开拓者的导演,但他真的是一个始终把电影当作信仰的导演,很了不起的方式,我非常赞赏他的态度。我们始终在学习。我想和在座学电影的同学说的是,要知道两个事情最为重要,一个是看电影,一个是拍电影。看电影是第一重要的,如果你从未被好电影打动过,想从事这一行,是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很难做好,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如果仅仅从挣钱角度来说,中国电影远远不算有钱,四五百亿的票房,连一个北京的楼盘都达不到,有你们的聪明才智去做房地产可能更加挣钱,这个行业的魅力并不在于挣钱,而是在你是否能够在电影之中寻找到某些快乐。如果刚刚的电影中你有被某个瞬间打动过,或者一两个瞬间你觉得有意思,或打开某种心结。这可能是你们将来真正看电影、学电影的一个契机。在今天这个时代,数码设备这么简单,这么便捷,在每一个人手中,苹果手机也能拍电影,那么看电影拍电影就成了一个学习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路子。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如果我们不是这一行的,其实我也有个小小的建议,普通观众容易把电影当成固定消费品。。另外一种电影你很难把他当作一种消费品,很难去寻求一种固定的感动。不管是《变形金刚》还是《美国往事》,我们去看着主流的商业片的时候,其实一千个人得到的基本上是一千个同样的感动。但是,各位去看,刚才那部《鲸鱼马戏团》或是《恋恋风尘》,我估计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感受。那么,这种电影和观众的接近,就像谈恋爱,不再是寻求某种服务。但总是服务,也会很腻。给普通建议是,大家可以把电影当作一种更开放的,一个世界的窗口。透过这个世界,除了消费和逃避人生之外,其实也是可以探索人生的。


特别鸣谢

文字整理:郭慧阳、刘容

内容整合:橙子酱


http://v.qq.com/x/page/a0338n0d45p.html


单纯感叹一下,知乎电影专业别说老师就算学生有多么的少。在如此少的情况下,知乎电影评论类的问题答案又火又水真让人深思。

我只想跟答主说,如果你考上了,好好听课,不怕没有拉片作业做,拉死你。其次,拉片本身没有技巧,镜头语言那几节课基础打好就能拉出来。

但是,能不能分析解读好镜头是另一码事。首先是回答这个镜头是什么,在干什么,然后是说明什么,为了什么,两个镜头间的关系和处理,最后这个镜头语言说的怎么样。

这和你的文化素养有关,不仅是镜头语言的理解,包括时代背景,文学功底,哲学基础,当然还有生活阅历等等。所以我一直觉得动画,导演,编剧,编导,摄影哪怕录音等专业应该多开点文化课。

至于说拉片无用的,不同意。拉片对于学生扎实基本功来说非常有用,一场戏十几二十个镜头里大部分是承担叙事功能。但是如此细致的分解镜头让你最大程度的理解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和意图。而大量的拉片作业后你会发现规律,分解的无数镜头在你脑中又以另外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整体。

我都不做作业十年了,至今还记得当年拉的几场戏。比较有典型价值的可以拉拉看《六响枪》


一个团队拍了一部电影,用了一百分力气。
观众只能看到三五十分。
拉片细致用心,则能看到八九十分,甚至摸一摸一百分的边。


不是科班生,没怎么拉过片,那几位专业的已经告诉你什么是拉片,以及怎么拉好片。那么作为一个来晚了的电影爱好者,只能以我自己的体验和你说,拉片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有什么用。

另,我不觉得你现在是开始拉片的好时间,有点太早了。你现在应该做的是继续看电影,在你还能看的下所有类别所有水平的电影的时候,尽量多看一些,存储一些阅览量。

这样,在你真正用得着一部电影的时候,就不会跑来问这种问题,而是在脑中灵光一闪:
要是我拉片,那我肯定会选……那一部!

爱好这个东西,在工作中可以提供无限的动力。而阅览量这个东西,可以提升你的经验和品位。

然后来解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也只能解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

拉片是什么意思?
一个好的团队拍的电影,尽心尽力付出的一百份努力,观众能看到30%-50%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当然也有装逼犯,电影中用了百分力气,却都是放在观众第一次看不到的地方,看完以后,观众的第一个内心想法是骂娘:你拍的什么姬芭玩意?这时候他们10%怕是都没看到。但多看几遍以后,观众才会发现团队蔫坏的隐藏在整个影片中的那些细节。
这也促生了一个很庞大的观影团体,他们叫做:过度解读党。
当一个人抱着“这导演拍的电影肯定有深意”的想法去看一部电影时,就很容易陷入过度解读党的窠臼里,甚至能把原本50%的信息看出70%,80%来,这是题主你要万万小心的一个大坑。)

这30%-50%是和故事有关的部分。如果一个观众能正确的多看几遍同一部电影,那么这些或隐藏或没有隐藏的细节,就能组成一部电影所下的力气中的50%,或者说,一部电影想让观众看到的100%。

而剩下的50%是什么呢?

是更为专业的部分,是普通观众看到,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去试图用“拉片”来解析的部分。

比如镜头的运用,剪辑的办法,构图,色彩的搭配,主副角色站位凸显的关系(不一定是当时,可能是以前或以后,会有引导或预言的可能),说一句台词时以什么样的分镜,闪回,蒙太奇……

种种方法,努力用下去,观众就会被影片制作方小心的,一点点的勾引着到达一个个情绪点,或哭或笑或沉默。

举个例子,一段剧情,观众只会觉得:这段好虐。

但观众看不到,拉片人看得到的,却可能是:这段整体色调为了剧情如何调阴郁;分镜为了剧情如何调整,或零散或集中;特写主要放在被虐的那个主要角色上,同时还要给几个衬托这段剧情的角色特以更加突出虐;音乐也要和剧情搭调;台词也会根据剧情调整,一个本来说话流利的人变结巴,一个本来和善的人却口吐恶言……种种细节,无法一一类举。你懂的专业知识越多,就越能看到更多东西。

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并没有众多专业知识的观众,在第一时间对这段剧情得出一个字的感想:虐。

拉片,就是超越观众“知其然”的视角,通过对各个不同的专业视角去重新解析一部电影,来得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的过程。

所以我一开始就建议题主你,先不要想着拉片,多储备一些电影阅览量,再在进了大学后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等到有了一定基础,那才是你该拉片的时候。


拉片,通俗地说就是将电影分割成很多个独立的镜头,从叙事结构、镜头语言、音效设置、场景转换、光线运用等等专业的角度来逐个镜头进行分析。通过拉片,我们很容易看到优秀的影片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比如答主之前拉过好几个迪斯尼制作的动画短片,发现叙事结构非常严谨,10个镜头为一组,起承转合的节奏把握得跟公式似的,很多奥斯卡得奖的影片深入地去拉也会发现他们特定的模式。


答主最近拉过的片是《活着》的片段(全片太长只能选取片段)。

因为答主不是专业拉片的人儿,所以按着通俗易懂的画风来写的,涉及专业的程度远远不够,欢迎交流。


言归正传。

曾经听到家里老人提起过,说是某年大饥荒,有人全家老少都没扛过去,媳妇也跑了,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硬是靠啃草皮熬过了那几年。当时就想,这人还能活下去真是奇迹,换做是我,只怕是要被碾压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的。

后来我经历得稍多了一些,又开始觉得,其实要摊自己身上,也不一定真的就会乖乖举起手来向命运低头。虽然说在命运面前生命渺小得像蝼蚁,但有的蝼蚁一脚还踩不死呢,蝼蚁急了也是会反咬命运一口的。

毕竟身处大时代,

活着是意外,却也是规则。


《活着》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以中国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悲惨的故事。强烈推荐没看过全片的同学去搜来看看~

节选了几段经典的,打算从叙事结构、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三个部分来与大家一同探讨老谋子的这部电影。

叙事结构

这部影片的叙事采用明暗线交织来推动情节发展。明线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全片可分为四个时间节点,分别是50年代前、50年代、60年代、60年代后。而暗线则是以皮影戏作为线索,皮影贯穿了人物发展的始终,见证了人物多舛的命运。

50年代前,福贵还是个败家少爷,唱“奴和潘郎宵宿久,象牙床上任你游”只为无聊消遣。

福贵落魄之际找到了龙二,龙二拿来一个布满灰尘的箱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箱子同样贯彻了电影的始终。

利用举起的皮影做了一个自然的转场。此时福贵的人生开始了第一个转折,从大富大贵沦落到靠皮影糊口,“文仲心中好惨伤,可恨老贼姜飞雄”,唱的戏自然也不一样了。

在一次皮影表演中,从一把刀的切入引出福贵春生二人被国民党虏获,此处是福贵第二个人生转折点。

好不容易从国民党手里逃出来,又被共产党虏获了,再次利用皮影转场,交待了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的大环境,也调侃了福贵充满戏剧性的一生。

50年代大跃进时期,因为儿子有庆太“坑爹”,皮影和箱子差点就被上交给国家拿去解放台湾,还好媳妇聪明伶俐,让福贵到炼钢厂给工人唱皮影戏,这才逃过一劫。

皮影躲过了大跃进,却躲不过文革,这会儿有庆已经死了,女儿拿起皮影念念不舍地看,最后还是只能烧掉。

第四个时间段,女儿也已经难产而死,福贵拿出了装皮影的箱子给外孙养小鸡,象征着新生的希望。

视觉语言

在光色搭配、造型构图和美工道具上,摄影师出身的老谋子自然是遵循一贯作风,让电影的每一帧都自成一幅画。

而在景别的运用上,也是大有讲究。

在战争年代里,最常用的就是以大景别和小人物的对比,来表现时代的恢弘和人物的渺小、无能为力。

尤其是这个经典的镜头。白茫茫一片荒芜中,有两个黑色的小点在奋力奔跑,大环境下的小人物想要与命运抗争,却渺小得逃不出命运的掌控。

突然涌出的无数黑点马上把之前的两个人埋没,在那个环境下,人不是独立的人,而只是一个个符号,在时代的潮涌下随波逐流。

以摇镜头扫过场景,表达一种宏伟却无差别的群体感,黑压压木讷的士兵,就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听觉语言

全片最大的特色是民俗音乐的运用。无论是咿咿呀呀的二胡,哀伤绵延的笛音,还是磅礴高亢的秦腔唱腔,都达到了渲染气氛和反映环境,刻画人物心理,照应影片主题的作用。

在配乐方面,具备典型西北风味的配乐,苍凉浑厚哀婉凄切的音律,使影片饱含感情,顺应情节的发展,也调动观众的情绪。同时在音响和音效方面也做的很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另外,本片在听觉背景方面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与政治相关的片段在过渡时利用当时的革命歌曲来过渡(比如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主义好”),同时,几乎在整个过程中,背景里都有广播的声音一直在讲述那时的相关政策。

由于涉及敏感因素,此后省略2万字……


拉片是一个十分枯燥的活儿,但拉完一部影片,得到的启发和收获是无法可想的。

坚持拉片一段时间,慢慢的就能看懂一个电影为什么好,为什么能够吸引人,为什么让人看到就移不开眼,为什么大家就是情不自禁地想给它点赞……

目前答主每周拉一部片,以动画为主(因为动画短片够短哈哈),也有电影的片段。


可以关注下面这个微信公众号,每周推荐一篇拉片:

http://weixin.qq.com/r/fHV-Z0-EsBLPrQsE9yBu (二维码自动识别)


知乎有人拉疯狂麦克斯。。超牛。。
手机贴不上,疯狂的麦克斯标签下精华回答最上面5.1k赞的那个答案。。就是下面这个,可以按着搜一下。。


没点开问题说明之前,我一直以为拉片是lesbian影片的简称


前几天将谍影重重3的开头拉了一次,不过是用笔记在本子上的。
这次将其整理发在这个答案下面,作为一个分享和记录,还请同好们多多指正,若是觉得尚可,不妨留下一个赞~
从环球的LOGO开始,到谍影重重3的片名结束,镜头约为80个,记录了66个主要镜头。
1

环球的LOGO伴随着谍影系列标示性的紧张的音乐。
2

字幕将故事地点标明,伯恩在雪地里踉踉跄跄的快走着,可以得到的信息是,伯恩是负伤的并且在被人追捕。
从第一个镜头就可以看到浓浓的谍影系列的风格,冷硬、粗粝的画面风格,手持摇晃摄影,整个这个段落乃至谍影3都延续着这种影像风格,之后的拉片也就不重复了。
3

伯恩一瘸一拐地从画面左侧向右侧快走,人物运动的方向确立既轴线确立,相机在人物的右侧进行拍摄。
伯恩的喘息声伴随着背景音乐和环境音,紧张的氛围已经确立。
4

镜头切到伯恩的身后,即使在负伤的情况下,逃跑的时候也不忘环顾四周,寻找逃跑的出路——特工技能,也是为后文中伯恩利用火车逃跑做铺垫,没有一个动作、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镜头,这是牛片的一个共同点。
摇镜,摇到桥下面的火车轨道。
5

广角镜头,展现伯恩所处的环境,伯恩看向火车站,心中大概已经有了逃跑路线。
仅仅5个镜头,却已经将故事线完美的展开了,让人拍案叫绝!负伤的伯恩在莫斯科被追捕,伯恩准备从火车站逃跑。
6

警车声音突然出现,镜头重复第4,伯恩回头确认警车位置。(请注意接下来的四个镜头)
注意,伯恩这个时候是伯恩的近景镜头,伯恩在镜头中占据主要位置
7

从伯恩回头切波恩的主观镜头,警车靠近,警车这个时候在远景,看起来很小。
注意,这个时候警车在镜头的景深处,所以看起来很小,并且其他的无关事物很多。
8

再切的时候,伯恩已经在下楼梯了,直接过掉多余的过程,加快节奏、提高镜头效率。
注意,伯恩这个时候已经处在景深的位置了,从第六个镜头的肉眼效果大到现在的肉眼效果小。
9

警车从桥的远景突然变成近景,从一小部分漏出桥面到现在的全景。
从第六个镜头开始到现在四个镜头,警车从“小”变“大”,伯恩从“大”变“小”,警车从景深,来到近景,而伯恩从近景的主要位置,来到景深处。导演仅仅是用对景别和景深的利用,以及剪辑来加快节奏,实在是太秒!
10

再切时伯恩已经到了楼梯底部。同上,剪去无关过程。
11

警车到位,警察下车,略。
12

伯恩已经来到了火车站的楼梯了,表示伯恩从桥上来到火车站,导演只用了三个镜头,其余的全部剪掉,效率级高。
13

切伯恩正面,苍白的面孔,痛苦的表情。
14

正反打到伯恩的背面。
15

警察下楼。
16

蛤蛤,这次更好,警察从桥上到火车站,只用两个镜头,保持快节奏。
17

伯恩接着跑。
18

伯恩开火车门,响应前文中伯恩看向火车站的镜头。
19

毛子警察嚷嚷着来到了这里。
20

伯恩上车~
21

毛子警察:我也上~
22

伯恩上车后观察警察的位置。
23

有几个警察上车了,有几个警察还在下面用手电筒往车里照。
一个小细节,左边的警察往车里面照,右边的这个警察居然用手电筒往车下面照,细节完美~
24

伯恩上车了之后也一直在回头看警察位置,思考逃跑路线
25

伯恩主观镜头,伯恩打开车门,发现这边已经有警察了,这是第一波上来的警察。
26

伯恩被迫掉头。
27

再切主观镜头,这边也有警察!紧张的气氛不需要多言,已经在观众心中确立了,火车两边都有警察,怎么逃?
28

答案是跳车。
29

伯恩打开车门,绕道火车外,准备跳车。
30

伯恩跳车的镜头是一镜到底,这个时候不需要再剪辑,用一个镜头可以让观众直面伯恩负伤跳车时生理上的痛,剪辑反而不好,该剪得时候剪,不该剪得时候绝对不剪。
31

伯恩挣扎着起身,继续逃命。
32

桥上的警察发现了伯恩,阴魂不散阿。。。
33

伯恩逃到了一栋大楼的阴影处,外面就是呼啸而过的警车。
34

切伯恩正脸,仿佛比之前更苍白了一些。
35

正反打
36

伯恩的主观镜头,然后快速一推,一个类似卫生站的东西,告诉观众故事场景的切换
音乐戛然而止,暗示不同于前面的叙事节奏要来了。
(格林格拉斯很喜欢用这种一个全景然后快速前的镜头来表达故事场景的切换,熟悉谍影系列的朋友应该有很深的印象)
37

伯恩进来之后寻找药物。特工技能——识别药物并自救。
(找药的过程有几个镜头,略过。)
38

伯恩进入到一个盥洗室来处理伤口。
注意,该段落的点睛之笔就要来了!
39

音乐又起了,放水,把枪放入水池,将药吸入注射器,一连串动作,在同一个机位用跳切来加快节奏。
40

将药注入伤口。
41

处理完之后,伯恩望向镜子中的自己。
42

滴水的水龙头的特写镜头。
43

眼部大特写,两个特写镜头之后,伯恩进入了回忆。
这种特写之后再来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的手法,其实并不少见,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也有很多这种手法的使用。
44

闪回,影像效果经过特殊处理,用来和正常的叙事镜头区别开来。
45

闪回镜头只持续了1s,就马上回到切了出来。
46

继续闪回
47

因为回忆而显得非常痛苦,大特写伴随着伯恩痛苦的喘息声。
48

手电筒的光打在沾了血的门把手上,警察找到了伯恩。
49

持枪的警察已经进了屋,导演还在闪回!紧张的气氛不需要激昂的音乐或者炫酷的特效,直接用镜头顺序和剪辑来建立!
50

警察进来了,非常利落的前后景关系镜头,伯恩处在远景处,近景处的警察持枪慢慢靠近。
51

居然还在闪回!要知道,现实中的警察已经用枪指着伯恩了!
52

重复
53

警察已经走到了伯恩额身后,气氛达到顶点。
54

正反打。
55

闪回,首席医生那低沉浑厚的嗓音如同梦魇一般,死死纠缠着伯恩。
56

回到现实,伯恩的脸部特写,从之前的痛苦而迷茫的表情,突然之间聚焦了,坚定了下来。
57

反手两个肘击,没有任何多余而花哨的动作,一切以制服对手为目的!这也是从第一部就奠定下来的格斗风格。
接下来从水中拔枪,指向另外一个警察,三个人物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清晰。
58

这个警察估计没有见过这么吊的犯人,一脸懵逼。。。
59

警察表示别开枪,我没有武器(用俄语说的)
60

伯恩踉跄着开门走出来,用枪指着近景处的警察。
61

正反打,伯恩用俄语说,把无线电给我。(特工技能——语言!)
62

警察把无线电从地上滑了过来,伯恩一脚踩碎。既是情况如此,也不忘切断对方的通讯,方便逃跑,又是一个特工技能。
63

警察又说,别杀我别杀我。
点睛之笔就要来了!各单位注意!
64-66

镜头一转,对准伯恩的脸,缓缓的推进,从近景推成了伯恩的脸部特写,可以注意到,这个镜头的时长,比这个段落任何一个镜头都要长2s,旨在让观众体会伯恩此时的内心波动。
伯恩从坚定冷酷的表情,慢慢的眨了眨眼,眨眼表示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转变。(在牛片中,任何一个镜头,演员任何一点动作,都不会是多余的,一定会马上或之后给出对应的结果,记住我这句话!)
推进头从伯恩近景推成了伯恩的脸部特写,并且我们可以从伯恩的微表情看出,他是有内心斗争的。
然后伯恩说,我跟你无仇无怨,然后缓缓的放下了枪,作为一个特工,伯恩不应该凌厉的解决掉这两个警察,然后逃脱吗?那么让我们来根据伯恩的身世,来猜测这个动作的动机。
回想一下其他的特工电影中的主角,潇洒的西装,高科技的炫酷武器,以及背后一整支专业团队的帮助。再对比我们的伯恩,从海上被打捞起来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孤胆英雄,莫名的被整个权利机器所追杀,与世界为敌,大概说的就是他了。
就算是好不容易有了宝贵的爱情,也是在尚未尝到爱情的甜蜜就烟消云散,在第二部开头,水下望向亡妻的镜头,让人心碎。
他用枪指着那个警察时,从一个冷漠坚定的表情到内心松动,他在想什么?我猜,他大概是联想到了自己的身世,认为这个警察不过是跟他自己一样,是在完成任务罢了。顿时!角色立体化,一个再怎么牛逼的特工,观众只会叹服,却不会产生共鸣,只有将人物形象立体化,观众才会真正代入进电影。至此,从环球的logo,到现在影片名,凌厉的剪辑,写实的格斗,手持摄影带来的强烈代入感,目不暇接的特工技能,再加以最后的将角色立体化的处理,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可以说是一气呵成,缺一不可。
没有特效,没有慢镜头,没有看似华丽的运镜,去特效化的镜头风格,仅靠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再辅以John Powell的经典配乐,带来的紧张氛围。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除了跪在键盘上一遍遍拉片,还能做什么呢?


欢迎报考大北电熬夜学院!!!虽然不知道同学你想报考的啥专业,但是我就想提一句,生命诚可贵,想法价更高,若为作业顾,两者都要靠!!!所谓拉片就是反复观看一部片子以后,对片子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揣摩,人物设定道具设定灯光环境场景色彩声音分镜剪辑等等,好的片子细节上都特别讲究,祝你考上!!!好了现在时间6点55弄完作业了我该洗洗睡了,,,


1、拉片是什么意思?
拉片,重复看(把握整理故事脉络节奏处理),一帧一帧地看(看剪辑),关掉声音看(看摄影光影美工),闭上眼睛听(听声音设计)

2、拉片有技巧吗,如何更好的拉片?
有技巧,一部片子按照我上面给你的提示,重复温习,针对不同技能(光、声、画设计)用不同方法拉片,能专注于某一方面,更精细了解到片子是如何拍摄,剪辑,录音,置景的。我在另外一个关于“视听语言”的问题里面有回答过拉片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翻阅一下我的页面。

3、拉片的片子存在适合不适合的问题吗,如果存在,适合拉片的片子都有哪些?他们的侧重点又在哪里(比如适合研究景别,或者节奏之类的)?
有存在,每部电影都有个独特的地方,很多片子都没法从声音,摄影,剪辑全部都完美,都会有特别突出的一面;从大的来说,你如果想学习摄影,运动镜头叙事,你可以找法国的片子来看,法国摄影是堪称一流的,运动镜头运用非常纯熟。如果是想研究剪辑,那去看看好莱坞的片子,尤其是动作片,当然也可以研究对话的正反打镜头如何有节奏的切换。美工的话也是好莱坞做得比较精细,生活化,让你看电影的时候处于有同感的状态,美工得让观众觉得“真实”。声音也有做得很好的片子,但是每个国家的声音特点不同,日本和台湾趋于真实,但是听起来比较闷。美国电影声音特点夸张,把很细的声音也做进去了,但是观众会觉得反而这种代入感更强。

有时间我拿点具体例子来分析分析。


拉片就是抽丝剥茧地读电影。需要一格一格地看电影,然后把每个镜头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剪辑、声音、画面、节奏、表演、机位等都纪录下来,最后总结分析并深度解读。简单来说,拉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别人的优点,思考自己如何能做的更好。需要带着问题去看片子,才能算是拉片的入门。
拉片课:【拉片课】每周四与你不见不散

http://weixin.qq.com/r/FkTD24PE696Urce49xEE (二维码自动识别)


看了楼上那些大神的回答,我才发现当年自己观看岛国爱情动作片时使用的方法原来叫:拉片!
--自学成才!


试着拉了《罗拉快跑》中的几个片段:

1、这边,罗拉要帮男友筹钱冲出了门,持续快速地奔跑;

先是侧面角度跟拍

接着通过侧面与正面镜头、远景与近景的不断交替切换,增强紧迫感;

从街道到江边,不断后退的柱子,通过背景变化加强节奏感

2、而另一边,罗拉父亲的情人在逼他离婚,和罗拉那边是两条同时异地的故事线,也就是平行蒙太奇;

给她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典型的电影近景人物构图(画框上边缘卡头,下边缘卡肩)

此画面角度微仰,机位低于人眼实现水平线,给人一种压迫感;

近一步脸部特写,充分表达不满难过的情绪

而理所当然的,作为被逼迫的一方,此画面角度微俯,机位高于人眼实现水平线,给人一种受到危机的感觉;

后面出现的这个全景也验证了我的想法,压迫方和被压迫方,一个站着一个坐着,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且离得较远;想想如果他选择不坐地板而是坐在椅子上的话,那意味也不太一样了

3、罗拉跑出去借钱之前,为了营造一种紧迫感,这里用的是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组接将不同形象并列,以产生比拟、象征、暗示的作用

电视中播放的多米诺骨牌,暗示着此刻局势已一触即发

时钟,喻义显而易见

红灯、时钟,均是暗示时间紧迫性的物体

然后,注意看以上三张图,有没有发现什么共同点?

嗯,没错,都有红色出现,此外还有罗拉家的电话和罗拉的发色。

而红色,代表危险、警示;同时也代表了青春、热烈,这恰恰是罗拉的性格写照。

罗拉家的电话


推薦閱讀:

同樣是抄襲,為什麼唐七受到了大部分人(特別是作家圈)的抵制和鄙視,郭敬明卻成為行業標杆,混的風生水起?
全CG電影還需要多久才能達到媲美真實電影的呈現效果?
看了《碟中碟5》,突然在心裡把碟中諜系列和007系列對比了下,你喜歡哪個系列呢?
《千與千尋》里的無臉怪物是什麼東西?它為什麼一直想要幫助千尋?它在動畫中扮演什麼角色?

TAG: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