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電視劇是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原著。?

最近在看金庸的小說。這幾天看的倚天屠龍記。因為小的時候就在家看過電視劇了。雖然看的不太全。但是周芷若一出來我就滿腦子跑彈幕。壞人壞人壞人壞人。很多情節都被劇透了看的很是不爽。小時候看蘇有朋版比較多。所以我想不出來張無忌長別的樣子是什麼樣。很不爽啊。而且由於電視劇如此便利。我周圍的同學都是不讀小說的。我無法說服他們小說的魅力小說的無限可能是電視劇沒法比的。是否是電視劇這種媒介太過簡單了使得人們都變懶了變的沒有想像力了呢。我不希望以後我的孩子手裡玩著pad看著電腦電視。再也不讀小說。我甚至想以後我的孩子我就算隔絕一切電子產品然後教會他讀書畫畫音樂唱歌這種最原始的快樂。但是我知道這是不現實的。也許是我庸人自擾也許是尚且年輕閱歷不足。但是還是很憂傷這個問題。深夜提問邏輯不清晰請多多諒解。


路過。
題主這個題目有點大,可說的點非常多,我就挑我會的說了啊,想到哪說到哪。希望大家補充。
===========================
1.小說和電視劇是有差別的。
題主自己也知道了,小說和電視劇原本就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其受眾面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小說沒有具象的畫面,就是要通過文字的描述讓讀者對人物形象,場景,劇情等等細節進行自己的腦補,簡單來說就是開腦洞。而電視劇呢,就是要把一個故事給說明白。小說多少還有些文學成分在內,而【絕大部分】電視劇就完全是商業化的產物,除非劇本需要留下懸疑或為了留著梗去講下一季,否則基本都在這多少集以內把故事給講完。另外,換做是你,下班累了一天,躺在沙發上舒舒服服看個電視劇,結果這電視劇還沒完沒了埋各種伏筆開各種腦洞,逼著你恨不得做夢都在琢磨那是怎麼回事兒,你還看嗎?累不累?電視劇本來就是滿足大眾的休閑娛樂需求的手段,要更加大眾化才能得到利益。不然好幾千萬一部的電視劇咋回本呢。
============================
2. 電視劇中的人物和小說中的人物是有差別的。
既然是這樣,那麼電視劇中的角色設定、劇情、場景,都會變成定死了的狀態。再加上演員不一定看過原著,即便看過也可能受限於各種內外部條件(自己對角色的理解、表現能力、適應性、與角色的契合度,導演、劇本的要求,設備道具的限制等等)而無法表現出原著中角色的樣子。這都再正常不過了。

周芷若就是周芷若,她不是佘詩曼、不是高圓圓。
張無忌就是張無忌,他不是吳啟華、不是蘇有朋。
相對的,高圓圓就是高圓圓,她再適合某個角色,演得再好,她也無法成為那個角色。因為那不是她的故事,而是她演的那個角色的故事。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他演出了他心中的哈姆雷特,即便那不是你心中的哈姆雷特。

你心中的那個哈姆雷特,也不過是基於你對作品的理解,加上腦補,加上各種你所認同的外界信息(別人的理解等等)組合在一起組成的人物,你又憑什麼說那就是原著裡面的角色本來的樣子呢?
============================
3. 寫小說的人和和編劇的人是有差別的。
人物說完了,再說說小說和劇本。在下從8歲起讀金庸大俠的小說,到今年24歲已經把金庸大俠的各種作品翻過來倒過去看了最少10遍了。對各種角色、劇情等等都還是有那麼一些粗淺的理解的。出於對金庸大俠的熱愛,每次有人各種姿勢翻拍金庸作品時在下都會跑去看一看。多數時候是帶著批判的目光(吐槽)看的,因為在下絕不相信那些寫劇本的人能比在下對金庸大俠作品的每個角色理解更深。而邊看邊吐槽的同時還偶爾能發現某些角色的亮點。算是意外之喜。

在下也屬於不喜歡變通派,每次看各種人各種瞎編金庸作品的時候都忍不住覺得:這些寫劇本的臭屌絲,沒文化、不讀書,還跑出來瞎編亂造篡改原著,還改的如此愚蠢,真是寡廉鮮恥的跳樑小丑。

可是從大學開始修商科,研究生讀的是marketing,多少受了些影響。現在就會稍微明白:大多數文化素質水平較為低下的人並沒有什麼尊嚴、價值觀、榮譽感,(我說的就是以於正為首的為了成為話題而亂改原著的人)。對於這些唯利是圖的人來說,只要是能夠得到利益的東西,無論好壞他們都願意做,哪怕被罵出翔也要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做。因為能賺錢。

為什麼能賺錢就不顧一切的做呢?因為窮瘋了。

於是在無限的鄙視和唾棄中,我也能理解這些人這些作品了。不過表示理解但不接受。

話說人窮志不短,但這些人已經為他們鼠目寸光看到的利益而摒棄了作為中國人應有的自尊和榮譽感,變得唯利是圖,為了賺錢吃屎也願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老祖宗的話都忘光了,不學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為了雞毛蒜皮的利益去學美帝的屌絲快餐文化。愚蠢之極也。
==========================
4. 罵夠了回主題

題主提出不讓小盆宇看電視的想法雖然太偏激,卻也難怪。當然無需如此偏激,其實電視劇也並非毫無可取之處,反而更加能鍛煉觀眾的欣賞能力和鑒別能力。

舉個小栗子。

在下最近在各種report的間隙中快進看完了韓棟版鹿鼎記,意外的發現了不少不錯的細節。
首先,韓棟演的很傳神。拋開以前很多人對韋小寶有陳小春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在下認為韓棟的韋小寶更接近原著的樣子。加上他的七個老婆也比TVB版更接近原著(就是長得漂亮),整部戲的很多角色還是很傳神的。雖然不知從何方加入了雙兒刺殺康熙這類無聊之極的劇情,又(目測預算不夠)刪掉了羅剎國的情節,不過整部戲的整體感以及戲中人的演技還是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

在看這部戲的時候,由於對鹿鼎記爛熟於胸,看的時候就不免有了很多比對。當能夠辨別一個演員的演技好不好,是否傳神,是否接近我心中的原著角色時,抑或是在衡量劇本是不是瞎編亂造,有沒有可取之處時,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鑒賞能力。

再舉個小栗子。

咱們都生活在人類社會中,而不是隱居在沒人的地方。你總要和人交流,交流就總要有各種時下新鮮的話題。就為了和朋友們茶餘飯後有個話題,隨便看看這些電視劇也是可以的。

然後你又看過原著。

嗯,裝逼的時候到了!是時候展現一波你對原著和電視劇的高深見解了!!!!!!!!!
就決定是你了!勇敢的少年啊快去創造奇蹟!!!!!!!!!!


先亮觀點:影視對於小說並沒有太大的負作用,而且還有推動作用。

以前我是這樣認為的:很多有名的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致使接觸原著小說的人很少。

直到有一天……

Q:你推薦我的《冰與火之歌》很好看,你什麼時候買全。。。。。。

我:額…(窮逼的孩子傷不起)冰火也被拍成電視劇了,叫《權利的遊戲》,你可以去看看。

Q:我不看。

我:???

Q:我都知道劇情了,還看毛線的電視劇啊…

我:。。。。。。

就是這個樣子,其他很多人看小說就跟我的同學Q一樣。

小說與影視之間的差別並不重要,只是因為很多人都沒有一定的閱讀習慣而已。

有些人一看到書就一個頭三個大,有些人一日三百章,事了拂衣去,有些人一本小說讀個好幾遍,但常常有朋友在左近奚落:你都傻的,一本小說至於看幾遍?

影視有影視的優勢,小說有小說的魅力,它們是互補的。

有時候會聽到同學討論一下以前金庸電視劇,什麼劉亦菲演的小龍女好漂亮呀云云。要是有人表示沒看過,他們會評論一句:你怎麼沒有童年呀。其實這種討論只是為了充當一下談資罷了,它們堆在記憶的角落,其實與豬豬俠和神龍鬥士無異。

可是這種的遺棄也說明金庸小說在大家心裡生了根,就像唐詩宋詞,就像四大名著。等到你真正喜歡上閱讀之後,它們會蹦噠出來,在心裡發芽成樹。


你看過射鵰英雄傳覺得好。
王家衛拍了一部就角色名字一樣的文藝片東邪西毒,有人喜歡的不得了,有人看的不知所云。
劉鎮偉期間怕虧錢,用東邪西毒的原班人馬拍了部東成西就。依舊只是名字一樣,成港片喜劇的經典,好評如潮。
有些東西它在經歷住時間考驗的同時,它還在因為傳遞講述方式不斷的在各個方面衍生了自己。


推薦閱讀:

如何對比魔法少女小圓和巴拉拉小魔仙?
西遊記中的獅駝嶺章節為何沒有成為戲曲和影視界的改編熱點?
李尋歡會不會是可以控制鐵元素的磁力人?
完全按西遊記原著拍一部電視劇觀眾會不會買賬?
怎麼評價《是!尚先生》這部劇?

TAG:小說 | 電視劇 | 金庸 | 古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