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里為什麼外圍黨員受到的束縛反而比無產者更多?


謝邀。

嚴格來說上講無產者並非受到的壓迫比上級黨員少,只不過大家都被壓製得差不多了就顯得不特別了。無產者在政治輿論話語中沒有人格,「無產者不是人」;「無產者和牲口都是自由的」;無產者用的是專用的香水;無產者不準買杜松子酒喝;面向無產者的彩票幾乎是一場騙局;面向無產者有專門的讀物……這些都是明著寫著的部分。光光政治話語上的不平等就夠批判者給英社灌一壺的了。
對無產者的壓迫與控制已經與他們的日常生活同化到一起了,並且這些壓迫與控制有不少和對外圍黨員甚至核心黨員的要求是一樣的。這也是一個使得無產者的生活狀態顯得似乎比外圍黨員還自由的原因。
但是黨員身份本身就意味著自己是少數派,更高級更特殊的人,因而加上的其他限制也是正常的。從身份帶來限制這層意義上說,這和軍人、黨員甚至是普通的企業職員沒有什麼區別。首先要明白這種額外的限制是伴隨著你與其他人的身份差別的,更高地位更多責任更多義務,從表層上說,就是這樣一回事。不要因為這是《1984》而對其保持過高的警惕。——當然,對於分析作品深層次而言,保持這樣的警惕也沒有什麼壞處。
另一方面,《1984》是以外圍黨員史密斯·溫斯頓為主視角來寫的。要注意到溫斯頓自開始就已經對現有秩序抱有了不適感和厭惡感,所以對於他生活的描述是帶有已經預設情緒的。視角限制加上感情偏見也很容易讓讀者覺得身為黨員反而具有更多限制。這也是一個會覺得黨員生活更讓人不適的主要原因。

以上是直接原因,下面試圖往深層次分析。

這個社會最終呈現出外圍黨員受到的明裡暗裡的限制比無產者多這樣的狀態,是無產者受到壓迫與改造後的後續措施,目的是維持這樣的一個社會形態。

英社對無產者持放心和放縱態度的原因是,他們讓無產者維持在了愚昧的狀態。
英社通過封鎖過去、禁絕非法書籍、操縱書籍報刊的發行、輿論操控等措施,對無產者能接受到的文化知識做了嚴格限制,從而使無產者保持在一個較低的文化水平。小說里沒有提到學校等有關教育的措施,但是提到了「兒童歷史教育讀本」——不過那也是給黨員的孩子們的。但通過茱莉亞提及在給無產者專門提供色情讀物中,劇情不過就是六種情節的反覆組合這個細節,可以推測無產者們的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識字率和入學率方面這類量化數據的真正數據應該也不會多好看。
使無產者維持在愚昧的狀態,再將他們的生活水平控制在一個不會危及生命但是也舒坦不到哪去的水平,使他們為了生存就要竭盡全力的話。他們也就沒有心思反抗。

越無知越能忍受,越無知越不知反抗。
越無知越容易相信,越無知越容易受感染。

他們肯定不會理解什麼雙重思想,肯定不會理解什麼叫新話,更別說兄弟團、果爾德施坦因的那些高深理論了。但是他們會在槍決現場圍觀並且興奮不已,會在導彈飛來時拚命逃命,會在酒吧里為了某一期的中獎號碼而大聲爭吵。他們不會理會我們國家的敵人是誰,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上街去一起高聲叫喊,一同示威。
生活就是他們的全部,只要活著就行了。這是在英社的大社會環境下給予他們的生活意義。他們不過是維持英社存續必要的零件,靠謊言維持,靠戰爭恐嚇。或許有一點願景,但那也不夠是沉重生活下的前方的些許微光罷了。
他們不會覺得自己生活難以忍受。他們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過得有點艱難,但是周圍的大家都是如此啊。大家也沒什麼怨言啊。英社正為了我們打仗呢,為了讓我們活下去而打仗呢。我們的生活正在慢慢變好啊,大家都那麼說的啊。

一切都消失在迷霧之中了。過去給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遺忘了,謊言便變成了真話。(第一部第七章)

因為無產者們愚昧無知,對過去無所了解。他們會自然地認為長久以來生活就是這樣的,無謂艱難,因為我們就沒變得更好過。無產者與外圍黨員——特別是核心黨員是割裂開的,他們也不會區分這兩種黨員的區別,他們都是黨員,也僅此而已。因此他們會自然地從所能見到的外圍黨員的生活中去想當然的以為黨員也和他們過得差不多。既然都差不多,也就沒有反抗的理由。
在此總結,無產者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加上文化和階級上的割裂,他們不會發覺自己的生活是差勁的,他們會覺得這是長久以來自然的。他們無法發覺這其中的不合理之處,也不會因此而反抗。

無產者不宜有強烈的政治見解。對他們的全部要求是最單純的愛國心,凡是需要他們同意加班加點或者降低定量的時候都可以加以利用。即使它們有時候也感到不滿,但他們的不滿不會有什麼結果。因為他們沒有一般的抽象思想,他們只能從小處著眼,對具體的事情感到不滿。大處的弊端,它們往往放過去而沒有注意到。(第一部第七章)

……原來是有一個貨攤在賣鐵鍋……其它許多沒有買到的婦女就圍著貨攤叫嚷,……溫斯頓厭惡地看著他們。可是,就在剛才一剎那,幾百個人的嗓子的叫聲里卻表現了幾乎令人可怕的力量!為什麼她們真正重要的問題上卻總不能這樣喊叫呢?(第一部第七章)

因而,要引起他們的反抗心,就只有由外圍黨員引導無產者們反抗。

如果有希望的話,希望在無產者身上,因為只有在那裡,在這些不受重視的蜂擁成堆的群眾中間,在大洋國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中間,摧毀黨的力量才能發動起來。黨是不可能從內部推翻的。(第一部第七章)

常被忽視的一個遺憾結論是,歷史勝敗本身就是絕對簡單多數的投票。誰獲得了群眾——不管是說服的、征服的、用魅力與威望使其折服的、誆騙的、威嚇的、強奪的,誰就取得了勝利。「人多力量大」可不是一句空談,它是反抗的基礎。
從而,要想推翻黨,推翻英社就必須爭取到無產者的理解與支持。
注意到,在黨的內部,核心黨員是既得利益者,並且生活條件與生活圈子基本上不與無產者重疊。再加上成為核心黨員本身就已經代表著他們的思想已經接受了改造,並認為維護既有秩序是理所當然之事。那麼能夠和無產者建立聯繫的,就只有外圍黨員了。
外圍黨員和無產者的生活區是很接近的,並且實際上他們也經常到無產者的生活區域里的黑市淘一些生活用品。這就決定了外圍黨員和無產者之間能夠建立一種交流。如果外圍黨員有心的話,慢慢建立起自己在無產者中的交際網路實際也並無不可。因為無產者的生活區域幾乎沒有電幕,由巡邏隊負責排查。雖然也有思想警察埋伏在無產者之中,但是從客觀上講無產者和外圍黨員建立起聯繫的土壤是存在的。

前文已述,無產者是愚昧無知的。他們只能被煽動,被告知而覺醒,從而發生反抗。以一小撮無產者的理解為開端,在不斷地傳述與小規模的反抗中將反對的心理與理由以無產者能理解的方式加以傳播。

他們不到覺悟的時候,就永遠不會造反;他們不造反,就不會覺悟。(第一部第七章)

這是一個悖論,又不是一個悖論,而是一個擴散的結果。必然需要一小撮無產者先覺醒並崛起,以他們的行動與言說來傳遞這樣的信息,向更多的無產者傳達反抗的信號。但是言說的傳遞速度終究不是令人滿意的,反抗的行動才是最有效的傳達方式。但是造反淪落的結果會給革命的擴散起到的膽怯與滅殺的效果也是存在的,這也是這句話的無法解決的方面。不過這也不是這裡需要討論的部分了。

如果某個外圍黨員有心,他完全有機會與無產者接觸,並慢慢說服無產者、發動無產者掀起暴動與革命。這對黨來說是存在危險的,也是與他們的絕對權力掌控的方針相抗的。
因此,就需要對外圍黨員施加更多的注意力。因為他們既掌握知識,又掌握一定程度上的真相,他們本身的黨員身份也更能為他們在無產者面前增加言說的說服力。他既可以聯繫無產者,也可以籠絡其他黨員。外圍黨員本身就是不穩定的,他們的雙重思想既不完全,又對過往的生活存有記憶,他們對這個社會本身的抗拒感是很容易生髮的。
所以就要設立規定注意單獨行動、喜歡獨處的人,就要宣言「無產者不是人」並採取專屬消費品的方式以加深兩者之間的鴻溝,目的就是要割裂無產者與黨員之間的關係。
並非做得到與做不到的問題,而是要將一切不穩定的因素加以排除。這就是英社的方針。

在此總結深層次的結論:
無產者需要引導才能發生反抗。
控制了外圍黨員就能保證引導者不會出現,也因此保證無產者不會發生反抗。

以上,就是我所能總結的為何外圍黨員受到的限制會比無產者多的原因。


一九八四里無產者受到的壓迫其實並不比外圍黨員少,只是書中著墨不多而已。

要問奧威爾為什麼這樣寫,究其原因,一是小說以溫斯頓的視角敘述,他的眼界註定他關心的更多是本階級的問題。其次(我個人以為),在奧威爾看來,對無產者的嚴厲壓迫已經不是幻想而是現實了,大洋國只需沿用現實世界的壓迫方式即可。關於社會是如何壓迫無產者的,他在《巴黎倫敦落魄記》那本書里已經寫了很多,沒必要再寫到這部小說里了。

by the way,強烈推薦《落魄記》這部奧威爾的成名作,黑色幽默經典。


無產者是沒有權利的貢獻生產力的機器,他們對黨而言無知即力量,只需要不斷生產即可。而基層黨員不同,他們是這個政府意志的末端,也是整個政府核心價值最集中表達的階級,也是黨統治合法合理性最基礎的保障,是一個不能太無知又不能看得太透的階級。因此,政府控制思想的幾乎全部決策都是針對著這個階級的。


可能是破壞性大吧,不然為啥擒賊先擒王了


剛讀完這本書,正好覺得書里有一段話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我就不原文複述了,大致意思就是社會是由三種人組成,下等人,中等人,高等人。掌權者永遠只在中等人和高等人之間輪換,下等人永遠不會翻身,也永遠不會掌權。

我想以上大約就是普通黨員受到更多思想監控的原因。那些下等的無產者們只用來壓榨和踐踏就夠了,不足為患。而黨員的思想不純潔是極度危險和有破壞力的。因為他們是唯一有可能與黨抗衡的階層。

剛讀完書,見解可能還比較粗淺,我需要再多想兩天。


就跟科舉一樣,把有思想的人吸收到體制中來,假以四書五經思想控制,底層文盲其實很難鬧出花來,那些農民起義的領導團隊中肯定有一部分體制外的漏網之魚。


沒看炸彈只朝有無產者的地方炸嗎。。。


自由即奴役。


他們和無產者的區別更多的在於思想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階級與階級間的區別原本就是很大的差別。
食不果腹的人更多的去考慮一日三餐和如何生存下去。而在教育和思想上有一定高度的人往往思考更多除生存以外的事物。
他們看不到過去,但他們的本能察覺過去。
上等,中等和下等人之間。只有中等人在不停地和上等人交換位置,得到過一時的實現。而下等人永遠處於被壓迫和奴役的地位。
希望我沒理解錯。


不一樣書中也提到過,下層的人沒有思想只懂得行樂,他們不會去考慮那些,可以設想,他們就是社會主義公社下的牲畜,信息閉鎖,即使改變,在這樣的世界裡,他們根本不會造反,這些人是被圈養的牲畜。反之,望眼我們的主角史密斯,他是一個改寫歷史的黨員,從這裡下手可以看得到社會主義公社的軟肋,他在一次次改變歷史的時候,自己開始懷疑了,到底外面是什麼樣的世界,他懷疑了這個體制,這也是他覺得反社會主義組織存在的原因,他相信這樣的存在,他內心是叛逆的,真是如此,雖然只是著重寫了史密斯一個人,但是同樣其他的黨員也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被抹殺了,這就是人間蒸發,這就是為什麼黨員受控制的更多,他們相比無產者,要對這個社會知道的更多,所以需要洗腦,但是難免會有可以擺脫洗腦反抗的人,對於這樣的封閉式社會,這是個威脅,所以這也黨員為什麼要監視的原因…


因為無產者不是人。


外圍黨人會思考,無產者不會,除非了個別有天賦者,這些人最終會冒出頭來被消滅掉。其實就是把會思考的人吸引過去控制起來,其他人一無所有,負責信仰。


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如果各級都收約束,誰還去做高級黨員


裡面有解釋的,外圍黨員是中間階層,最有可能推翻統治階級。


我說的不一定準確,我是這樣想的:
因為核心黨和外圍黨都是中產階級,無產者是下等人,任何一場革命基本都是中產帶頭,無產者做炮灰。所以塔尖的老大控制住這些中產者,隨便無產者怎麼鬧!


因為自由即奴役


小說中Proles僅僅是無意識的生產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已安頓於此。而外黨成員是黨的爪牙,實質上的統治工具,自然需要被嚴格地控制,否則「上層建築」內黨早已土崩瓦解。
這和普通人在知乎上講「不適宜討論的政治內容」最多被刪回復,而黨員討論則會被以「妄議中央」之名被整是一樣的道理。


首先,外圍黨所受的約束主要是在思想方面。思想錯誤就是死罪。黨要控制一切思想,固化思想,禁錮思想。對有思想的人約束其行為,消滅他的感情和人性以達到目地。對思想貧乏,生存困難的群眾用炸彈的恐懼,轉移仇恨控制他們,奴役他們。黨所作的一切都是為其終極思想服務的。


許多高端黑曾是腦殘粉


人吃飽了沒事幹才有心思瞎想


黨員是組織的力量 為了增強組織力量 如兵法要求軍紀嚴明、賞罰分明

放羊 餵豬 "進了黨的門,就是黨的人"《黨員畢福劍必須講規矩》


推薦閱讀:

歷史懷疑莎士比亞不存在?
《百年孤獨》的奧雷里亞諾上校第一次摸到冰塊時為什麼說「他在燒」?
柳鳴九先生的譯筆怎麼評價?我個人來說是最喜歡他的翻譯的,法國文學還有哪些好的譯者
王爾德迷們對極度分裂是怎樣的態度?
在絕對正確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為什麼說這句話有階級局限性?

TAG:小說 | 歷史 | 外國文學 | 1984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