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金庸小說中的內功發展過程?
例如,內功是如何傳承,又是如何體系化的?早期高手個人色彩明顯,這在後來似乎有所變化。
內功與外功是否經歷了一個逐漸區分的過程?從早期來看,宋朝時降龍十八掌、一陽指等武功本身就包含了內功的修鍊與運行,但在後期元明之後,似乎區分的態勢愈發明顯。還有其他一些問題,就不一一寫出了,那麼究竟怎樣評價內功的發展過程呢。
瀉藥@小錢
華山派對內功有深刻的研究,他們甚至建立了兩個研究所專門研究內功對武功的輔助及提升作用,分別以岳肅、蔡子峰兩個教授帶領團隊,華山派甚至想在江湖上最具權威性的科學雜誌《KongFu》上發表論文,以確立自己在江湖上的武術泰斗位置。
但是,華山派沒想到的是,任何事情只要分了兩派,就必然要撕逼。兩個研究所在對內功的功用及優先順序問題上產生分歧,岳肅認為內功帶動招式,進而促進武功水平提高,蔡子峰則相反,認為內功被招式帶動,招式練得勤,武功也就變得更好,內功只是輔助作用。
一般來說,口頭撕逼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最終還是需要線下真撕逼一場。最終的撕逼結果,岳肅派剩了,被後人稱之為華山氣宗,敗的那一派叫劍宗。按說撕逼結束,該找個主導人發論文了吧。但不幸的是,撕逼過程中,黑木崖大學的日月神學院趁虛而入,找黑客把華山的研究成果給盜走了。偏偏華山此時實力大損,沒了再次撕逼的實力,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方用自己的成果做論文。
這個故事教導我們,撕逼一定要關好門。
華山派這一場鬥爭,看似玄妙,但放在武俠歷史上,兩邊的成果其實不算稀奇。純粹是外家功夫和內家功夫的分歧。在金庸武俠里對內家外家的區分是,外家用剛猛招式帶動武功,招式強了,內功也會跟上,比如洪七公教郭靖的降龍十八掌。內家則先練氣,然後輔助一些拳法,根基穩固之後,兩者齊頭並進。
內功和招式,只有先後之分,並沒有誰更厲害的說法。但老頑童確實曾經說過,內家拳後期大有可為,至於外家高手,像洪七公這種已經算是頂尖了,再往上已經沒什麼可看了。雖說這話奠定了內家拳的地位,但老頑童的幾個後輩卻出來實力打臉,幾個老頭子被人家年輕外家高手達爾巴打得躺倒在地,修鍊內功不已,最後還得五人合體,才能打得過金輪法王等人。可見內家拳雖然在後期發展上比外家拳強一點,可也得看是什麼人修鍊。
說到這裡,我們能看出兩種功夫的明顯特點。即外家功夫上手快,前期很強,內家功夫打基礎時間長,走後期路線。現在我們一提起內家高手,腦海里就浮現一個白髮蒼蒼的形象,倒也不是影視作品誤導,實在是內家功夫耗時間呀。
那麼內功在金庸武俠里的發展是怎麼樣的呢?先放一個結論,內力雖然隨著時代流逝而總量降低,但內功的作用卻從來沒被輕視過。(內力和內功不是一碼事。)
內力等同於真氣,是修鍊內功之後,儲存在人體內的一種東西。它沒有質量,沒有體積,它......什麼都沒有。這玩意在閃電俠身上叫神速力,在綠燈俠身上叫意志力,在蝙蝠俠身上叫父母雙亡。人可以借著內力,發揮很大威力。
內功則是一套體系,可以借著他修鍊,儲存內力,也可以借著他攻擊。肌肉的力量被武功發揮到極致,內力也會被內功運用到妙處。而內功遠比武功玄妙得多。內功運用到巔峰時,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向,改變自身形態,甚至留住時間也是可能的。
北宋年間,那時是內功的巔峰時期。內家功夫被奉為主流,在中原武林混,你要不會點內功,沒點內力儲備,都不好意思跟人說話。即使像蕭峰這種外家高手,也是跟著少林高僧學了內功之後,才能用內力震懾全場,金剛獅子吼幾乎聽者必死。作為一個明星,蕭峰虧就虧在這裡,沒人找他開演唱會。
那時候的內功非常玄妙,可以把人體改造成冰箱和烤爐(天山六陽掌),可以把人變成USB傳送數據(北冥神功),甚至可以把人改造成電磁鐵(擒龍功控鶴功),還可以把人變成網球拍(斗轉星移反彈神功)。最牛逼的一個人,把自己變成激光槍了。這是內功最輝煌的時期,因為內功的修鍊,整體江湖人的內力總量是很高的。
到了南宋時期,內功的作用還是很重要。大家對內家典籍的渴求非常強烈,紛紛搶奪內家第一暢銷書九陰真經。郭靖表示自從練了玄門正宗的內功,腦子都開竅了。藉助內功的輔助,加上七星陣法,郭靖一個人可以使出七個人的力量,再加上雙手互博,一個人單挑十四個高手不成問題。歷史上,只有張三丰的真武七截陣恢復了這種單兵控場能力,但那也是靠七個人的力量。
南宋最末期,外家功夫開始發力,準備佔據主流。楊過是個從來沒修鍊玄門正宗的人,因為從主流學院逃學,加之頑劣不堪,還沒畢業就玩早戀,他從來沒正兒八經修鍊過內功。後來楊過因為調戲小姑娘,胳膊被人砍了,外家功夫的修鍊也受了影響。直到他遇到了名師,用極端的方式修鍊外家功夫,招式都是大巧不工。這種外家功夫見效很快,練沒幾個月,楊過就能單挑金輪法王。後來楊過的外家功夫帶動了內力的滋長,連老司機黃老邪都覺得剛猛霸烈,大呼受不了。
楊過最終在華山的封神,促進了外家功夫的發展,卻對內家功夫是致命的。人們看重的外家功夫見效快的特點,紛紛開始修鍊。畢竟都是江湖人,備不住哪天就掛了,誰能撐到七八十歲拼後期啊,先把前期搞定才是要緊。
倚天時代,內家功夫出現最後一個高潮,借著九陽神功,張無忌把內功運用得很強大,必須藉助內力才能修鍊的乾坤大挪移,甚至比斗轉星移還要厲害。內家門派峨眉派掌門周芷若也想借著九陰真經恢復一下內家的榮光。然而他們「賢伉儷」出了點問題,最終未及收徒便去隱居了。
到了笑傲時代,外家真正佔了上風。雖然氣宗在華山派內部勝利了,但在江湖上,卻是劍宗勝了。氣宗弟子最終借著劍宗的武功,平定了江湖之亂。這時候,外家功夫徹底佔了上風。華山派通過幾百年的傳承,終於把外家功夫這個品牌打響了。
從此時開始,外家功夫成了主流,人們開始藉助器械的力量,練刀法劍法的比較多。可以說這時候人都是投機取巧的,都想用外家功夫爭前期。但他們還是爭不過千年門派華山派,華山派研發出了絕頂的外家功夫,混元功。說是功,其實是拳。靠著修鍊拳法來修鍊內功,華山派高手袁承志靠著這個儲備了大量的內功,在後來運行金蛇劍法時,得心應手。
這時候內功的作用依然被肯定,但因為人們越來越多地修鍊外家,內功的修鍊法門漸漸消失了好多。剩下的內家門派,內功體系也大大不如以前,帶來的後果是,內力的總量降低了。
但內功的作用,依然很厲害。人們對內功的景仰也是有的,不過都是處於看吉祥物的心態。「你看那個人,會內功唉。」「嘖嘖,真牛逼。」
金庸武俠最末期,內功最厲害的兩個人,洪安通和陳近南,都被封神。陳近南作為正派的代表,被人景仰。陳近南,號血小板,修鍊的內功極為獨特,抓別人一下,能讓人全身血液凝固。江湖人送他血小板的稱號,以紀念他在醫學史上的貢獻。
外家功夫最初的鼎盛時期,華山派劍宗研發了一套外家破內家的武功體系,叫做破氣式,那時尚未成型,所以外家和內家並存了幾百年。直到武俠末期,外家終於把這門武功研製成功,徹底終結了內家的稱霸。
我按照金庸的寫作順序,花了三個多月看完了金庸的小說。
其實題主的問題我很能理解:
金庸的系列小說是一個有傳承的鴻篇巨製,僅僅從內功,能否睽之所表達的武學要旨,對「武俠」的宿命的看法云云。
馬丁認為,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調料,不用則無以凸顯奇幻氛圍,濫用則會串味。
金庸花了十五年業餘時間,寫了14.5部小說,最終的一本是《鹿鼎記》。很多人對鹿鼎記或者推崇或者嗤之以鼻,但是,金庸僅僅是想從這部小說表達他最後的觀點。
金庸在鹿鼎記後記中坦言,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本小說。
為什麼?因為他已經無寫可寫。可以說,鹿鼎記是他對武俠的最後戲謔與思考。
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簡而言之,練武是指外功,練功是指內功。金庸從來的觀點就是內外並重,內功尤甚。在鹿鼎記中更是如此。比如阿珂和阿琪兩位外功博百家之長,但徒有其美,在稍微的高手面前就不戰則敗。內功修為更勝一籌。
然而,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最終都敗給政治,陰謀,戰爭,歷史,愛情……
有很多東西,比起武功更為重要,甚至可怕。
鹿鼎記中,有大招的人物不多,總舵主陳近南,他的凝血神爪差一點抓死了忠臣之後李西華,也是他唯一一次放大。而陳近南最終死於二少主的偷襲,臨死前,他對小寶說:「你只要做好人,師傅就很喜歡,學不學武功,那……那並不打緊。」
武學上登峰造極的九難也對小寶說過:「也不是武功好就是人好。」
鹿鼎記中第一美女陳圓圓也說過:「詩詞文章做得好,不過是小才子。有見識,有擔當,方是大才子。」
金庸14.5部武俠小說寫下來,其實可以看到,武是細枝末節,俠才是根本。所以,金庸看重的武功修為,越來越返璞歸真。雖然一直很重要,卻被俠義的精神所淡化。@小錢 謝錢哥邀。題目夠大,包括三個子問題,內外功如何區分、武學如何傳承體系化、為何早期高手的武學個人色彩濃厚。所以我引用的原文較多、答案也算較長。
我認為內功與內力有著明顯的區別,內功與外功相對,而內力則是內外功夫的基礎。
內功是什麼樣?又有什麼特點?與外功相比又有何優勢?金庸小說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所以我們只能進行間接的闡述。
《射鵰英雄傳》中,洪七公曾對郭靖說:「我傳你的降龍十八掌是外家的頂峰功夫」,由此我們試著從降龍十八掌入手。
郭靖便以降龍十八掌招數對敵,但他愛惜黃蓉之極,哪肯使出全力?降龍十八掌全憑勁強力猛取勝,講到招數繁複奇幻,豈是桃華落英掌法之比,只拆了數招,身上連中數掌。
全憑勁強力猛取勝。
可是那降龍十八掌最耗勁力,使得久了,任是鐵打的身子也感不支,他不到小半個時辰,已震倒了二十一棵松樹,到第二十二棵上,運氣時已感手臂酸痛,一招「見龍在田」,雙掌齊出,那樹晃得枝葉直響,樹榦卻只擺了一擺,並未震斷,只感到胸口一麻,原來勁力未透掌心,反激上來。
最耗勁力。
郭靖正當年富力壯,練了「易筋鍛骨章」後內力更加渾厚,洪七公年歲卻不輕了,中了歐陽鋒的蛇咬掌擊,功力雖復,究亦大見摧傷,降龍十八掌招招須用真力,到九變時已是一百六十二掌,勢道雖仍剛猛狠辣,後勁卻已漸見衰減。
須用真力。
作為外家功夫的典型代表,降龍十八掌有三大特點。即是全憑勁強力猛取勝、最耗勁力、須用真力。講究的是樸實無華,光明正大、剛猛無鑄。內功與外功相對,所以它的特點應該是巧妙靈活,招式繁複,華麗好看。
當然,這並不能夠說明使用外家功夫就不需要內力的支持。相反,內力越強大,威力也越大。蕭峰、洪七公、郭靖內力深厚,使出來的降龍十八掌威猛無比,而大小武、耶律齊使出時卻顯得尤為遜色。最可悲的還是史火龍,只學到十二掌不說,還因內力不濟煉成殘廢。
史火龍所學到的共有十二掌,他在二十餘年之前,因苦練這門掌法時內力不濟,得了上半身癱瘓之症,雙臂不能轉,自此攜同妻子,到各處深山尋覓靈藥治病,將丐幫幫務交與傳功、執法二長老,掌棒、掌缽二龍頭共同處理。
內力不足,不僅會因練功緻使身體癱瘓,還會造成武功大減。六大門派被趙敏抓到萬安寺,因為十香軟筋散的緣故喪失了內力,使出來的武功發揮不出原有威力的十之二三。何太沖的劍法可算是一流水平,然而沒有了內力,就變得腳步虛浮,氣急敗壞。
何太沖劍法雖精,內力卻似和常人相去不遠,劍招上的凌厲威力全然施展不出,只是那番僧的武功實是遜他兩籌,幾次猛攻而前,總是被何太沖以精妙招術反得先機。拆到五十餘招後,何太沖喝一聲:「著!」一劍東劈西轉,斜回而前,托的一聲輕響,已戳在那番僧腋下。倘苦他手中持的是尋常利劍,又或內力不失,劍鋒早已透肌而入。
由此可見,武功招式需要以內力為支撐,方能發揮出應有的實力。另外,當內力到達一定的程度時,還會開啟自動防禦功能。
但聽得砰的一響,覺遠已胸口中掌,各人心中正叫:「不妙!」卻見瀟湘子便似風箏斷線般飄出數丈,跌在地下,縮成一團,竟暈了過去。覺遠不會武功,瀟湘子雙掌打到他身上,他既不能擋,又不會避,只有挨打,他修習《九陽真經》已有大成,體內真氣流轉,敵弱便弱,敵強愈強。那掌力擊在他身上,盡數反彈了出去,變成瀟湘子以畢生功力擊在自己身上,如何不受重傷?
在金庸武俠世界,內力玄乎其玄,無所不能,任何武功若想發揮最大的威力都離不開內功的精深。武林高手亦是如此,往往武功越高,內力越厚。所以我認為內力是道,招式是術,內力藏於深沉,招式流於表面。只因為招式的表現不同,這才有內外功的之分。
那麼如果沒有太強的內力能不能使出上乘武功呢?
答案是有的,就在《笑傲江湖》。
令狐沖剛出場時武功不過三流水平,連田伯光都遠遠不如。可一旦煉成了獨孤九劍,戰鬥力直線上升,在華山派處於滅亡之際,一劍刺傷十五名高手的眼睛。在與少林派的二號人物方生對戰時,在獨孤九劍還未練熟的情況下依舊佔領上風。
令狐沖不敢稍有停留,自己沒絲毫內力,只要有半點空隙給對方的內力攻來,自己固然立斃,那婆婆也會給他擒回 少林寺處死,當下心中一片空明,將「獨孤九劍」諸般奧妙變式,任意所至的使了出來。這「獨孤九劍」劍法精妙無比,令狐沖雖內力已失,而劍法中的種種精微之處亦尚未全部領悟,但饒是如此,也已逼得方生大師不住倒退。
此時的令狐沖是內力全無,未全部領悟獨孤九劍便有如此成就。而將獨孤九劍練得得心應手時的令狐沖更是打敗沖虛,成為刺殺東方不敗四人組的主力。不僅獨孤九劍,辟邪劍法、葵花寶典都有如此高效。林平之武功低微,內力根基極淺,卻在煉成辟邪劍法後同時擊殺余蒼海木高峰二人,東方不敗大戰任我行令狐沖等人憑藉的也不是內力。
只因為快,快到破綻來不及給人破解,快到別人內力深厚卻沒時機用。
但幸好,金庸世界的內力體系出現bug也僅是在這一部《笑傲江湖》。其餘的十四部小說或多或少都遵循寫內力為王的定律。既然內力如此厲害,那麼它又是如何傳承與體系化的呢?
知乎上有句廣為流傳的話語,似乎人人都可以憑藉這句話嘲諷他人,那就是「多讀點書」。的確如此,書整合了太多資源,理論體系都較為完整。內力如何傳承與體系化,也可以從書中得到答案。《九陰真經》、《九陽真經》都記載了不少逐漸內力的法門,擁有者便可以此傳承下去。
不過武林秘籍並非人人可得,更多的都是依靠師門相傳。每個門派經過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流傳,都會擁有不少的武學可供修鍊,大點的門派更有詳細的指導。
澄觀見韋小寶什麼拳法都不會,也不生氣,說道:「咱們少林派武功循序漸進,入門之後先學少林長拳,熟習之後,再學羅漢拳,然後學伏虎拳,內功外功有相當根柢了,可以學韋陀掌。如果不學韋陀掌,那麼學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
除了本門武功之外,還會學習別派武功。
少林寺眾僧於隋末之時,曾助李世民削平王世充,其時武功便已威震天下,千餘年來聲名不替,固因本派武功博大精深,但般若堂精研別派武功,亦是主因之一。通曉別派武功之後,一來截長補短,可補本派功夫之不足;二來若與別派高手較量,先已知道對方底細,自是大佔上風。少林弟子行俠江湖,回寺參見方丈和本師之後,先去戒律院稟告有無過犯,再到般若堂稟告經歷見聞。別派武功中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僧人便筆錄下來。
另外,門派的厲害人物還可憑藉本身的武學成就與能力創新,得到更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張君寶最初的武學不過是楊過指點的幾招與從覺遠那聽來的五六分九陽真經,可之後卻是勤學苦練,創下神門十三變、繞指柔劍、倚天屠龍功、太極拳、太極劍等等武功,大大的豐富了武當派的武學種類。
不過這也只存在於門派祖師身上,徒子徒孫能夠創下幾招厲害的武功難為可貴。俞蓮舟仿虎爪手創虎爪絕戶手,殷梨亭為殺楊逍創天地同壽,雖也可算了不起的武功,但終究缺乏足夠份量。值得一提的是,裘千仞竟能讓鐵掌幫這一小門派在江湖上佔據一席之地,除了本身極具謀略,其對鐵掌的創新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新修版的《天龍八部》中,蕭峰去繁就簡,將降龍二十八掌改為降龍十八掌,並由虛竹子傳給丐幫傑出弟子,最終讓洪七公、郭靖先後以此掌法威震江湖。這不得不說是武學傳承與體系化的絕佳案例。
可事實上,這種案例極其之少,一個門派傳來傳去也就是開山祖師留下的那幾套武功,所以越到後期,門派的武功越鮮明,內外功的區分也越清晰。並且自宋之後,武林中的門派幾乎已確定下來,少林武當、峨眉崑崙、華山崆峒在江湖上一直流傳。
是故,除了主角之外,武林高手幾乎都被打上了門派的符號,一招一式都可令人瞧出路數。而宋之前的高手,中原五絕、逍遙三老等人,無論是本身行為性格還是武功招式都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令人神往。只是,他們太過與眾不同,以至於其絕學都隨著人的死亡而失傳。
謝邀。這個問題太大了。前面的回答都已經很全面了。由於水平問題我回答不全面,我就補充一下我所知道的,希望有所幫助。
先說一說內力與內功。
內功,很難給出個具體的定義,應該指的是身體內部的功法,小說中所說的運功療傷、打通任通二脈都指的是內功。而內力是由內功產生的,外功需要內力驅動。
一般來說,每門武學都有其對應的內功心法;同樣的武學,一般來說,內力越大,外功彰顯的威力越大。
在《天龍八部》中,內功是強於其他金庸小說的。
1、它的強不僅僅表現在內力:天龍中的高手能使內力外放,隔空激發出氣勁。比如段正明隔空解穴、段延慶和黃眉大師能隔空畫出棋盤。這比射鵰三部曲中的彈指神通都要上一個檔次。
當然,最牛逼最典型的武功就是六脈神劍(它的基礎是一陽指)。六脈神劍是由內力驅動出來的無形劍氣,而且內力越大,威力越大。到小說的最後,段獃子已經擁有超強內力,而且已經能夠把六脈神劍作用自如。再加上凌波微步與北冥神功這套牛逼哄哄的神功組合,簡直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2、還表現在內功本身:天龍中有一門逍遙派的小無相功,是一門純粹的內功。只要越會它,再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就能驅動出其他武功,而且威力有可能勝於原版武功。鳩摩智就是偷學小無相功後先後在天龍寺和少林寺裝逼的。而虛竹又會小無相功,又擁有逍遙三老幾百年的內力,所以,在小說的最後,段譽和虛竹的武功強於蕭峰是毫無疑問的。
所以,有人說天龍里的武功明顯高於其他小說里武功(當然俠客行除外,那簡直就是玄幻小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內功高強。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所練的九陽神功我覺得是所有內功當中的最強內功。
練成九陽神功後:
內力可以源源不斷滋生,並且速度快;
而且神功護體,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具體表現在張無忌能不還手接滅絕三掌,還可以自己恢復;後來趙敏咬了張無忌手背後還被震破嘴唇。
還能百毒不侵。綠柳山莊張無忌中毒後調息一下立馬好。
更是為自己或他人療傷的經典神功。
張無忌練成九陽神功後,就具有了恐怖的生命力,在金庸的小說當中找不出哪門內功比九陽神功更高強了。
談金庸的小說,就不能以朝代為順序去試圖尋找什麼規律
有人對比《射鵰》和《天龍》的武功之後,得出的是「武學退化論」這樣的結論:一代不如一代,武學整體是在不斷地退化的。
然而,當我們試圖去考察金庸筆下的武學體系的演化時,真正該關注的是各本小說的寫作順序。最早期的《書劍》《雪山飛狐》恰恰是金庸迷眼中的「低武」時期,順著《射鵰》《神鵰》《倚天》《天龍》這一條路下去,我們會發覺,金庸筆下的武功越來越奇幻,內功的作用越來越神奇。.
在《射鵰》里洪七公教郭靖亢龍有悔時,還不厭其煩地向讀者講解這一招發力原理,什麼先放後收云云,簡直就像是一種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現實中就有的武術招式一樣,郭靖練這降龍十八掌的時候,也並沒有吞雲吐霧打坐練功,並沒有什麼「眼觀鼻鼻觀心心觀老二」之類配套的內功心法,他只是在那不停地用力擊打樹榦而已,導致射鵰里的降龍十八掌看起來很不神奇!並且還借洪七公的口說了,降龍十八掌就是一門外家功夫。
可是到了天龍里,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就純粹是一門牛逼無比的神功了,連阿紫的大師兄的鬼火都能反推回去,金庸甚至都已經不想去描述它了,反正你只要知道,無論怎麼看,它都已經脫胎換骨,與射鵰里的降龍十八掌根本不是一回事。
這很難理解嗎?
其實一點也不難,武俠小說里的武功這種超現實的東西,越寫越超現實,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早期的武俠小說還脫不開現實中的武術的拘束,比較「接近現實」,這是必然之理。金庸的各種玄幻的武學體系也是在寫作過程中不斷發展的,一直到《天龍八部》,達到頂峰——武學,或者說內功,已經從一種單純的身體技能,其作用從提高體能、治病療傷,發展到可以影響人的新陳代謝、生長規律,已經能夠直接改變人的生命過程了(參考天山童姥奇葩的生長規律),只要再往前一步,基本就離修仙不遠矣——只是金庸最終沒有走到這一步罷了。
我比較讚賞金庸的一點是,他不太喜歡重複自己,並且懂得放棄一些東西,所以《天龍》之後,內功玄幻化這一發展路線基本已經到頭了,所以在隨後的《笑傲江湖》中,內功的份量大大降低,外功招式的比拼成為新的焦點看點——令狐沖的獨孤九劍直接就放棄內功只講招式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向。
這手筆可不小,金庸一旦玩起外功招式,直接就玩到極致,把內功都驅逐出去,直接將招式的純粹展現出來,純粹的招式,純粹的美感,他決不往這招式里摻雜進任何內功,免得大家在體會招式精妙的體驗中產生任何一絲疑惑:他這麼厲害,是不是有內功的加成?是不是因為內功所以招式才這麼厲害?—— 所以他筆下的令狐沖必須內功盡失,必須除了招式一無所有。
有人論證出《笑傲》的時代是明朝,然後以此來證明「武學退化論」的正確。我只能說,這純粹是巧合。
我不否認在金庸的意識中,看上去好像有一種「退步論」的傾向,所以神奇的武功總是隨著時代在慢慢失傳、佚散,《天龍》里的北溟神功,到了《笑傲》里已經殘缺不全,摻雜了點化功大法的成分,變成了吸星大法。降龍十八掌到了《倚天》中也缺失了幾招,湊不夠十八掌了。然而 ,文化產品總是在隨著時間不斷佚失,這不是現實世界的規律嗎?
我們應該在意的不是為什麼神奇的武功總在不停地失傳,而應該是:為什麼武學並沒有在整體上像科學技術一樣 一代代地發展演進。
仔細一想,你會發現,各種絕世武功的出現也好,衰亡也好,都是直接與某個天才相關的。《九陰真經》的作者是黃裳,《葵花寶典》的作者是個太監,《九陽真經》、《北溟神功》、《小無相功》、《乾坤大挪移》等的作者都不可考,但所有這些神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當它們一出現,就已經是高峰了,因為已經是神功,所以不會再進化,因為是高峰,所以剩下的只有衰微一途。
神功總是被某個天才創造出來,後來的人別說改進了,連學會學全都已經幾乎不太可能,小說的主角們開足光環,也只是勉強做到把神功學會罷了,甚至都未必學全——段譽的北溟神功沒學全,令狐沖的獨孤九劍中破氣式也沒練成。更何況沒有光環的配角們呢。
況且,這些神功的代際傳遞總是單傳、秘傳,隨時隨地都處於後繼無人的危險之中,不得不以秘笈的形式隔代相傳,因緣際會之下才能正好碰上主角,被主角發現,重現光明。九陽神功之於張無忌,獨孤求敗的劍法之於楊過,北溟神功之於段譽,都是在極其巧合的情況下才恰巧被主角學會,沒有這些巧合,這些神功很可能就此失傳。
神功總是從某個天才手中誕生,天才一死,神功通常會隱沒,從世上消失,要麼在很久以後被某位主角恰巧發現並學會,要麼就此湮滅於世。但是當學會神功的主角死後,神功又會就此失傳。
整個武林的平均水平大抵猶如一幅很慢很慢的心電圖,平時總是一條水平線,然後在某一刻忽然冒出一個波峰,馬上又消失了,很久之後又冒出一個波峰,然後又消失了。不管這個波峰有多高,當它消失時,不會對整體的平均水平線產生任何影響。整個武林就是一潭死水,偶爾泛起幾個波峰,並不會抬高水位。
金庸筆下的武學並不是退化論的,它只是停涉不前罷了。金庸的武學體系並不是一個發展的體系。武功從《射鵰》到《天龍》,越來越厲害,表面上看是在發展,其實這種發展並不是武學體系內在的催化和推動,這個武學體系本質上是停涉的,推動這種發展的只是金庸越來越熟練和開闊的想像力罷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我順便也想到了,內功的地位在金庸小說中越來越突出,會不會也與秘笈的傳播方式有關呢?因為內功有心法,這是比較容易付諸文字,從而實現代際傳遞的。外功就比較麻煩了,因為外功多是一種技巧,招式,稍微有點經驗的都應該知道,技巧、招式這種形態化形式化的東西,幾乎無法或者很難用文字表達,必須是手把手傳遞,臨場指導的,所以不太容易形成秘笈。大概因此,獨孤九劍與楊過的玄鐵劍法都不是根據秘笈學會,而是有人或鳥親臨指導的。
令狐沖有沒有內力,對他的獨孤九劍有影響嗎?
內力對招式的作用,難道僅僅是讓人的力氣變大一點,體力持久一點?
為什麼在《三戰》中,左冷禪一個劍學宗師要跟任我行單純拼內力?他的劍術在這裡面已經完全沒有空間可以插進來了。
令狐沖與好幾個高手交過手,每次都是憑藉招式上的優勢輕易取勝,那麼高手們辛辛苦苦學了幾十年的內功究竟頂個毛用呢?我明白為了體現主角獨孤九劍的厲害,必須讓令狐沖憑藉沒有內力的劍法打敗高手們,但是勝得這般輕易,我們只能看見令狐沖以招破招,打敗敵人,卻看不到以招破內功,令狐沖之所以能取勝,總是因為對手的內功無法作用出來。敵人空有一身澎湃的內力,但是在與令狐沖對戰的時候,他們基本很公平地在那裡比招式。Are you kidding me?一個一身內力,一個沒有內力,兩人公平比賽,彷彿約好了誰都不許使用內力一樣。因此我們看見的總是劍法對劍法,內力對內力的比拼。請問一下,令狐沖用獨孤九劍與左冷禪的寒冰真氣比一比,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金庸決不會這麼寫,因為沒法寫。
……
所以,當風清揚說獨孤九劍中的破氣式練成後可以破敵方的內功,我是不信的。金庸沒有處理好內外功之間的關係,導致內外功之間的關係是完全割裂獨立的,外功招式只能影響別人的外功,如何能直接干預別人的內功呢?點穴刺穴這種手法總不能算吧。
謝邀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回答的,畢竟金老作品就那麼幾部。簡單來講,金庸的小說,就是一部內功的作用不斷被放大,外功的作用不斷被縮小的過程。
最早的兩部作品《書劍》和《碧血劍》,男主的外功都很不錯,內功沒有特別之處。
到了《射鵰》,郭靖靠梁子翁的蛇血提高了內力,這是一個不好的開端。
於是隨後的《神鵰》,楊過靠蛇膽提高了內力。
隨後的《雪山飛狐》和《飛狐外傳》,主角父子打架基本靠刀,內力作用體現不大。
到了《倚天》,內力為王的套路完全確定下來了。張無忌學的《九陽神功》,別的本身沒長,長了一身內力,就可以接下滅絕三掌了。又發明了打通任督二脈這種神奇的增長內力的方法。直接影響了接下來的《連城訣》,狄雲雪中憋氣打通任督二脈,內力大增。(話說冰與火之歌里鐵群島的加冕儀式是不是也是一種打通任督二脈的儀式呢?)
接下來的《天龍八部》,主角三人組內力都不弱,還開發了吸人內力化為己用的武功和廢人內力的武功,以及將自身內力傳給別人的套路。
但真正的內力為王論的集大成者還是《俠客行》。男主前期幾乎不會什麼武功,憑藉內力行走江湖,未嘗敗績。
但是最後兩部作品《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前者正好相反,招式為王,後者謀略為王。不過兩部小說寫作目的本就不是寫武俠和江湖,用於討論武功沒有太大意義。
總之,金庸武俠世界裡,內力強的絕對牛逼是不變的真理。這帶壞了很多不明真相的中二少年,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評。但是,金庸的小說的武,向來是為寫俠作陪襯,讀金庸,還是要抓住金老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
說的內功的傳承,就比較簡單了,因為沒什麼傳承。
按故事時代背景分,最早的是《越女劍》,裡面提到阿青用劍氣傷了西施,從此才有了西子捧心的典故,那麼這可以說是金庸武俠世界裡有記載的第一個使用內功的記錄。
然後時間就蹦到了北宋,也就是《天龍八部》的世界。三個主角,喬峰練的是剛猛的少林派內功,段譽和虛竹練的都是逍遙派的內功,可惜逍遙派這個牛逼閃閃的門派到了虛竹那裡似乎就斷了,後續沒有記錄。
南宋時期,也就是《射鵰》和《神鵰》的時代,大理段家的人又是只能靠一陽指活著了,說明段譽沒有把逍遙派的武功傳下來(廢話,寫《射鵰》三部曲的時候還沒有段譽)。這裡內功的主流是全真派。別看全真派自從王重陽死了就很窩囊,但郭靖的內功基礎是馬鈺幫著打下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郭靖一直很敬重全真派的理由。後來郭靖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又練了《九陰真經》,內功大進。
但《神鵰》的主角楊過練的又是古墓派的內功,雖然他在重陽宮待過幾天,也學了一些全真教的心法,但因為他討厭趙志敬,趙志敬也討厭他,所以也沒學好。別看林朝英跟王重陽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但這古墓派的武功跟全真派沒什麼關係。而且楊過也是練過《九陰真經》的,但楊過練的主要是招式,後來內力大進是因為吃了怪蛇的蛇膽又在海里練習重劍。
再後來就是元朝末年,《倚天》的世界裡出現了一本奇書《九陽神功》(嚴格來講是《神鵰》後期就提到了),郭襄、張三丰都是聽了一部分,就開創了了一個門派。所以峨眉和武當的內功可以說是同源,教主張無忌更是練完全本。直接走上人生巔峰贏取白富美(大霧)。
其他作品裡的內功心法,如《連城訣》里的《神照經》,《俠客行》里的《俠客行》,都沒有明確的傳承。內功的發展,簡而言之還是按照寫作順序去發展。竊以為分析小說內容還是要結合作者的心態、狀態和考量。只在小說內分析,太容易走火入魔,尤其是所謂的「金庸體系」
簡單的看,隨著金庸寫作時間越靠後的作品,其內功體系越完善,越神奇。有人喜歡說金庸體系內的武功隨著故事年代衰落,可是張無忌所在的倚天屠龍記的內功體系比一百多年前的雙鵰完備多了。注意,我說的是倚天屠龍記,不是張無忌的九陽神功。有人喜歡說張無忌是倚天一幫矬子里的大個,並非如此的。
看射鵰中,可能找出來什麼像樣的「內功體系」?降龍掌是剛猛的外家功夫,九陰真經是包羅萬象的武學總綱,射鵰整個的武學體系還僅僅是加以誇張的傳統武術體系而已。而神鵰確立了金庸系統中內功至上的理念,可是楊過是咋練的內功呢?除了嗑蛇膽之外就是砍激流,刨去在後來實戰中完全沒提到的那些激流中悟到的劍法以外看起來和練勁差不多,想像一下把海濤內的楊過換成馬光佐……
至於哪個強?俺鄉下人不懂……謝絕論武,謝絕
金庸的內功體系完善程度,不是按照書內的年代發展的,而是按照金庸書寫的年代發展的。即使是《笑傲江湖》也不例外。不過這也不是什麼新奇創新的結論啦,加粗就僅僅因為他是個結論而已。
然後,在末期天龍八部內功體系登峰造極之後,出現了笑傲江湖,內功全廢靠著一柄長劍打天下的令狐沖。
至此就要分析一下金老爺子的創作過程了。
其實,因為金庸小說地位之高,許多人都中了他的毒…這麼說有點大不敬,還是說很多人都受到了金庸的影響吧:認為空手的就是比拿傢伙的境界高,內力碾壓就是高過那些奇技淫巧。實際上並非如此,練兵器比練拳腳更困難,一力降十會和一巧破千斤誰也不高過誰,甚至需要相輔相成。並非說金老爺子寫的不對,只是指出那不是唯一的道路。
甚至金庸自己也沒真刻意要傳達這樣的理念。修真小說《俠客行》里的大悲老人,內功練得一泡污,卻能和謝煙客撕逼。他確實輸在內功上,不過已經到了謝煙客那個層次,內功是大悲老人的短板導致其發展不全面,而不是說內功的層次便高過其他的方面了。
不過,在讀一部部金庸小說的過程中,還是會跟著主角變強的過程看出內功重要性和高度地位,這也是無可否認的。因為大部分主角都是從內功開始開掛的。沒有內功總覺得主角是一個癟三,有了內功感覺神清氣爽什麼都敢幹。張無忌也敢去T滅絕師太了,石破天也敢去和張三李四喝酒擼串了,虛竹也敢背著蘿莉跑拉力賽了,狄雲也敢去攔驚馬了(哪不對)。再加上楊過那一番武學論述深入人心,讀者都記住了那劍術的境界。
然而,獨孤求敗的那套頓悟就一定是唯一真理嗎?在金庸體系中獨孤求敗就是殊途同歸的最終境界嗎?金庸本人在後面小說的創作中有這樣的認可嗎?實際上,當楊過在劍冢中學習人生經驗的時候,他跑的比誰都快的老婆已經走出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只不過小龍女在頓悟之中沒有多bb,而是直接到重陽宮刷了個九大高手的戰績。讀者們只覺得這個屌,但是境界還是獨孤求敗那邊流弊的,真理還是她老公掌握的。不形成理論基礎,不形成鬥爭綱領,永遠都是散兵游勇。
那麼小子斗膽,帶著大言不慚妄加猜測一下金老爺子建立內功體系的目的:
因為好寫。
武俠小說畢竟是通俗小說,僅憑出色的情節和包裹的內涵去吸引讀者畢竟顯得單薄(你說古龍行?是這樣么?)。金庸需要在自己的新小說中不斷創造新穎的神奇的武功來吸引讀者。那麼,金庸該創造什麼樣的武功呢?
寫武俠小說的時候,要想去寫招式可是非常痛苦的事。金庸不是武術家,就算是武術家想去創作武俠小說里的招式也很困難。而相比之下,一力降十會就好寫得多了。大宇宙力量60%碾壓大宇宙力量30%,讀者看的痛快,作者寫的明白。
並不是說金大俠low,相反這是很高明的手法。小說不管採用什麼方式,以成果為準。金庸用這種方式解決了問題,不可謂不精彩。
這樣的取捨古來有之。除了羅成的梅花七蕊和魏文通那不知道是什麼原理的花刀,李元霸一錘砸死,宇文成都一鎲拍死,裴元慶一錘掄死,雄闊海一棍梆死,簡明有力,不節外生枝。
然後,到了天龍八部之後,金庸有了足夠的積累,進行了以招式為基礎武學的嘗試。於是令狐少俠橫空出世,《笑傲江湖》的獨孤九劍和葵花寶典在金書中獨樹一幟。《笑傲江湖》書中的內功體系也一樣精彩,絲毫不遜於前面的珠玉,而獨孤九劍這樣招式流的武功也充滿了神奇色彩,讓許多書友大呼瞎扯淡——不是獨孤九劍瞎扯淡,而是比起根本不存在的內功,招式這種似乎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更容易讓人覺得邪乎。阿瓦達索命不扯淡,但是槍斗術就會讓你覺得很扯淡。《笑傲江湖》依然是一部傳奇小說,招式也是傳奇的招式,獨孤九劍沒有什麼扯淡的,而是金庸成功的發展了招式描寫的體系。
可惜《笑》只有這麼一部書,後面並沒有延伸出體系來,之後就是《鹿鼎記》的無武之武,一切歸於虛無而大成。
內功萬金油,招式錦上花,這並非是金庸想要建立的體系,而是金庸劇情爬蔓所編織出來的結果。我不負責任的猜想,笑傲江湖前半段令狐沖內功全廢,應該是有金庸想要扭轉這種印象的有意為之。
最後扯一句蛋,那個武學衰退論的頂峰,金書論武不能提的禁手,一人當千的唯一戰績,劍術通玄的少女,可從來沒見過她有什麼內功。勁氣?勁氣是勁氣啦。
這個題目有點大,而且關鍵是金庸自己寫作的時候大概沒想全部串聯起來,所以不同的書之間有矛盾。
比如背景是南宋的射鵰,很多人是沒怎麼練過內功的,或者說自己沒有一個成熟的內力理論可供傳授。典型代表是江南七怪。這老幾位在蒙古盡心儘力的教授郭靖,卻從沒教過郭靖內功,導致郭靖某些動作一直做不到位,他們除了打罵之外沒有別的辦法。馬鈺教了郭靖金雁功之後,效果立竿見影,以至於七怪懷疑郭靖拜了梅超風為師。實際上梅超風的內力修為也有限,否則也不用套馬鈺的話了。
後來在很長時間內,郭靖都是靠著金雁功的支持行走江湖的,學降龍十八掌也是靠它,後來喝了蛇血內力增長,但功法沒變。大概是學了九陰真經之後才真正完成升級。
九陰真經的先進程度令人髮指。一燈大師為了救黃蓉功力大損,如果他自行恢復大概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效果什麼樣還沒準;用了九陰真經上的方法,大概一兩年就可以了。五絕的實踐能力和理論前沿的距離就是這麼遠。
但是在更早的北宋不是這樣。各門派百花齊放,雖然並沒有詳細說明,但是逍遙派,少林派,姑蘇慕容等顯然都是有各自完整的武學傳承的,內力的修行是必不可少的根基。比如渤海派到青城派卧底的那位,就是因為內功底子不一樣才被王語嫣識破的。可見不僅要有內力,而且內外要配合,不能隨便搭配(極端案例鳩摩智),像少林派這種專註精神世界的,除了學內功外功還得研究相關領域的哲學(佛經),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這個體系的嚴整程度簡直是細思恐極。
那麼為什麼北宋和南宋之間會出現這麼大的差距呢?這個武學發展的巨大斷崖顯然不能用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來解釋。這事在書里找不到答案,我想應該是在書外,和金庸的創作順序有關。射鵰英雄傳創作較早,金庸可能沒考慮這麼細節的東西。實際上在金庸的作品中,核心是俠而不是武,武只是為俠服務的,所以這些細節未必會太用心。到了天龍八部,一方面長期的寫作讓他自然地對細節描寫得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推動情節或完善人物。比如前面提到的王語嫣識破卧底,應該是為了加深讀者對王語嫣武學造詣的印象,鳩摩智武功全失卻終成高僧則更像是一個隱喻。慕容博和蕭遠山的情況也是如此。
到了最後一部作品鹿鼎記,韋小寶更是一個不會高深武功的小混混,行走江湖靠的是迷藥寶刀和一張巧嘴,結果書中的江湖大豪們都倒在了他前面,只有他最後看破了武俠世界的迷夢,脫身而去,可以說是全書唯一一個最終獲得了解脫的人。到這裡,金庸的武功發展史算是完成了一個輪迴。
===========說完總的理解,補點細節問題===========================
在金庸體系裡面,內功和外功在練習上未必涇渭分明。比如歐陽鋒的蛤蟆功,楊過練習之後增長內力,和大小武起衝突之後自然而然的就用蛤蟆功傷了人。但內功和外功的作用不一樣。內功本質上相當於電腦的內存和硬碟,外功則是各種應用程序。存儲空間大程序跑起來就流暢,所以石破天張無忌這樣身負深厚內力的學什麼武功都是一看就會;而沒有內存去跑程序也不是完全不能跑,內力也是力,畢竟只要這個人還能動就多少有點力氣,就能驅動程序運轉,只是效果未必如廣告宣傳的那麼好了~
降龍十八掌這個東西算內功還是外功?我覺得應該算外功。丐幫和其他門派不同,他是一個幫派而不是門派,它依託的不是師徒傳承體系,而是吸收成熟的人才。就好像如今的公司去大學招聘畢業生一樣。洪七公來歷不知道,但是黃蓉是桃花島傳人,耶律齊是全真派傳人,蕭峰是少林派出身,只有魯有腳可能勉強算是丐幫出身,基本是武功最弱的一個。
習練降龍十八掌對內力是有要求的,否則洪七公也不會說郭靖力量小,劈一棵小樹都那麼費勁;同時練久了也會被動的對內力增長產生幫助,只是效率比較低。這大概是所有外功的通病,倚天屠龍記裡面的火工頭陀,在少林偷學了幾十年,一身外功十分強大,也沒有什麼內力。到他徒弟阿二才因為天賦異稟自創的內力。
尤其可見,內力或者叫內功這個東西,在金庸的體系中很重要,但並非缺他不可,只是有了之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境界能夠得到提升,卻並不是學習武功的必須條件。所以在傳承上也有兩個趨勢:一種是把內功當做習武的基礎,比如全真派,入門先學內功然後學劍法之類的。古墓派應該也是受此影響。另一種是弟子武功到了一定程度才安排學內功,繼續提升修為,比如笑傲江湖裡的華山派,令狐沖之前或者沒學過內功或者學的是比較粗淺的,直到武功有一定水平岳不群才準備傳他紫霞神功。這種方式可以增加門派的凝聚力,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劍橋武俠史…如果有想要看的我就碼字,劍橋歷史考究體。。有關無名僧,獨孤求敗其人,逍遙派體系的起源和流傳等等很多金庸蛛絲馬跡都考究了出來
最高票的答案已經說的非常好了,把我原來想梳理東西的寫的比我好多了。
那麼我從其他角度來談一談,主要談內功的發展過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個遊戲叫《天龍八部》
這裡面出現的內功我來全部列出來
血魁禁 明火靜功 洗髓經 易筋經 雷部三訣 小無相功 北冥真氣
浮圖心法 冰火脈 太極十三勢 吠陀寶懺 無色禪 吐納法 雲笈功
化功大法 心意氣混元功 八荒六合神功 胎息法 毒陽功體 普賢心經
----------------
我舉這個的例子,想說明的是:內功的作用。在天龍八部遊戲裡面,只有正確的內功和外功配合才能取到好的效果。這是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也拿你喜歡的俠客風雲傳來說,老武林練內功(逍遙心法,易筋經,東方寶典)主要作用也是提高內力,而俠客裡面則更多的看配合。
看,遊戲後來都是以這個思路來做的。
所以內功和外功區分是一種大的趨勢。
那麼你肯定想問我,這和金庸老先生有毛線關係?
有,因為老先生實際上是反著趨勢來的。當然他寫的時候還沒有遊戲就是了。
我不敢揣摩老先生的本意,但是當他外功內功寫出來的時候,他將來就必須要來解釋這個問題。所以從射鵰開始,到倚天,到內功最全的天龍,就是老先生對自己的填坑。而天龍填完坑之後,老先生估計是開始覺得這個設定煩了,就開始把內功和外功不區分開來了......
不像北派武俠,比如王度廬,《卧虎藏龍》《鐵騎銀瓶》裡面最強的不過點個穴,他根本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所以你說的時間線其實是內功越來越收斂的過程,而不是區分開的過程。
我們先看看金庸書中所有的內功:
天龍:北冥神功 易筋經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 小無相功 化功大法
射鵰:九陰神功 先天功 蛤蟆功
神鵰:龍象般若功 玉女功
倚天:九陽神功 太極功 金剛不壞體神功 純陽無極功
笑傲:吸星大法 紫霞神功 寒冰真氣
俠客行:太玄功 羅漢伏魔神功
連城訣:神照功
碧血劍:混元功
(謝謝貼吧的總結)
那麼我們就從天龍開始,天龍是小說中門派最百家爭鳴的時期。但是在書中呢?逍遙派的內功有四個,另外一個是易筋經。這明顯是不合理的。四惡人之首段延慶內功之深不用多說,慕容家內功也不弱。丐幫四長老和蕭峰內功不是一個路數,三十六洞主七十二島主各個有自己的內功。為什麼金庸不寫出來呢?因為實在是編不下去了......但是老先生寫了一個王語嫣,啥都懂,這從側面體現出內功其實很多的,而且這些內功的作用不是為了攻擊,是為了輔助用的。你看,內功和外功分開了吧。比如神山上人的無色禪,黎夫人的明火靜功。書中也說道蕭峰把降龍二十八掌傳給了虛竹,是因為虛竹內力深厚,才能練和傳下去。所以說在天龍這個時期,內功和外功是分的很開的。而為什麼這麼分開,是因為射鵰三部曲中他需要去填一些坑,他需要把射鵰九陰和先天無極功,神鵰玉女心經和龍象,倚天九陽太極純陽,這三部曲實際上都是區分的很開的,但是差異性越來越小。天龍肯定不能違背這個設定,所以要寫的越多越好。天龍遊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遊戲開發者要選那個時間段,因為好做遊戲啊!
下面呢?老先生寫了什麼書?
連城訣,俠客行。兩個內功已經變態到無解的主人公,太玄功和神照功,既可以起死回生,又可以殺人於無形,根本不需要外功配合了。
然後,笑傲江湖。紫霞和寒冰都是內外兼修的內功,具有很強攻擊性,根本就不是用來打輔助的。葵花寶典也是內外兼修,而它的外功部分辟邪劍法就已經無敵了。吸星大法和易筋經算是比較正常的內功了,但是金庸老先生已經不強調內功的作用了。比如令狐沖,內功對他毫無意義。這個時候,老先生已經不談內外功配合,內功的作用,有內功就當外功用,沒有也沒關係,反正不需要了......
越女劍,阿青已經無視內功了。外功天下無敵,公認金庸第一人。
鹿鼎記,韋小寶暗器搞定問題,連武功都不需要了.......
所以你可以看到,內功在書中是越來越不重要,越來越沒有意義了。因為內外不區分,根本不需要專門搞個內功了......
從書的時間線來看,北宋是內外功區分的最好的時期,然後越來越差。
從寫作的時間線來看,為了把射鵰設定補完,用天龍八部來補坑。然後後面作品連內功都懶的來寫了......
金庸其實不注重內功,內功的作用一直在被削弱,而他書中的外功之多簡直喪心病狂。當然後面也沒什麼外功了,反正內外不分了.......
你看著玩玩吧 @小錢我和你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
手機瞎寫的,邏輯不通很正常......
討論這個問題得區分金庸小說寫作時間和金庸小說故事時間線。
前者代表金庸創作時的理念,是客觀存在的。
後者則是金庸創造出來的世界,他不是上帝不可能完美無缺,所以得承認金庸有的地方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然後進行合理的腦補。
希望答題的朋友們能拎清楚其中關係。
以上。一個完美的拋物線:《越女劍》時還沒啥內功之說,到《天龍八部》唐宋之際達到巔峰,從唐末大理段氏開國君主創六脈神劍的段思平開始,內力已經開始沒落,畢竟純以內力攻擊為主的六脈神劍到大理保定帝時的將近200年間竟然鮮有人完全練成,當時「就算是絕頂高手,也決不能將內力運之於二丈之外」。再至《射鵰三部曲》內力外放更是幾乎不可能,但也能夠憑藉絕強的掌力在短距離內產生壓迫。等到《笑傲江湖》的時候內力只有憑藉兵器或直接接觸才能產生作用。最後《鹿鼎記》的時候內力方面的描寫就更少了。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金庸小說中的內功從春秋時肇始,強大程度不斷往上攀升,直到大約唐末達至巔峰,此後逐漸開始沒落,基本表現是純依靠內力驅使的武功開始難以完全練成,掌力所能影響的範圍逐漸萎縮,直到鹿鼎記只有身體接觸才能起作用。劍宗氣宗(內家外家)這事,在笑傲江湖以前,金庸是傾向是比較傳統的價值觀的,即傾內功(家)。
比較明顯的是,九陰真經正常練是內家,練歪了是外家(九陰白骨爪)。前者郭靖黃蓉小龍女楊過,練到幾層幾層的以此遞進;後者梅超風周芷若,九陰白骨爪(九陰神抓)被認為只練了招式部分成為邪門歪道,但會武功突然大進。周芷若那個更有黃蓉「之後要循序漸進」的留言。
而笑傲江湖中金庸立場的改變,是比較複雜的,我說不清。但比較明顯的是,金庸對這種傾向的猶豫與改變並不是想找到劍氣到底誰好誰差上的,而在於一種類似「持不同價值不該先爭你死我活,先把自己發展對」的思路上的。
這裡要提一下獨孤九劍,獨孤九劍都是在「破」,破什麼,破除虛偽、沒意義的條條框框,招式中沒意義的虛偽部分。只要一個招式有不自然而然的部分(風清揚教令狐沖劍,令狐沖從一招華山劍法到另一招華山劍法招數過度不過去:你這蠢才,這招你自然而然的往下一划,不就過來了嘛。(憑記憶,大致意思))就有破綻,就能破。
只要是人有意做出來的「招式」(不止劍法),就有繁文縟節,就有虛偽桎梏,就有破綻。大致這個意思。
個人認為的話,笑傲江湖作為少數(重要的中幾乎唯一)挺招數不挺內功的作品,獨孤九劍作為一種「劍」的錯在,本質「破」的是更高級的東西,而非「氣」。而且其實後來還是要靠內力的。而且獨孤九劍之後更重要的是「無招」。具體裝逼玄學的部分就不表了。
在金庸的作品中,好的內功作為內力的高效積累方法,是一種名門正派的壟斷資源。這一點是獨孤九劍所掙扎,所想破除的。也是金庸到笑傲江湖時期有所猶豫的。
而笑傲江湖以後,整個武學內功的衰微,本也是對這種壟斷當寶藏著掖著結果的必然體現。這一點無論是劍還是氣都是一樣的。(比如茅十八想教韋小寶五虎斷門刀那段)
而最後,就像高票答主說的,新時代的來臨,科學到後,招式內力連討論的意義都不存在了。一切藏著掖著當寶,壟斷教育資源的傳統,也被嘲笑著而成為一種過去。
(看到其他答主答案,有感而發爪機一答,可能略亂見諒)一碗水,越傳越少。
武俠小說衍生的問題,應該歸於文學板塊,而不是武術
金庸的小說和現實的武術沒有一毛錢關係
或者說是內功的衰落過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金毛獅王?
※如何看待楊康和穆念慈的愛情?楊康是否真的愛穆念慈?
※如何評價郭襄對楊過的感情?
※黃蓉的一生算不算悲劇?
※張三丰的武功到底有多強?張無忌與其相比差距有多少?他和虛竹相比又如何呢?(都以全書結尾水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