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年輕人有必要體檢嗎?


專家又出沒:我該體檢嗎?

又是一年畢業季,和朋友聊起找工作的事,猶記得輔導員語重心長的告誡處方哥,體檢很重要!當年就有一醫學院的學長找工作,筆試面試都通過,萬事俱備,只差體
檢。可偏偏就是體檢出了問題(腎結石),只好默默地去醫院接受治療並重新投入求職大軍當中。而說起體檢這個事,最近微博上也是在熱議:到底要不要體檢?

那麼首先就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體檢。體檢主要可以分為三類:

1、醫療性體檢

即你到醫院看病所做的相關體格檢查。

2、通過性體檢

即你需要入職、出國、入伍等以某項特定工作或行為的體檢。

3、健康體檢

即為了了解受檢者的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針對未病、初病或將病的健康或亞健康人群的體檢。而現今網上熱議的體檢其實就是健康體檢。

健康體檢是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逐漸產生和興起的。其最早起源於美國,1947年美國醫協提出了最初的「健康體檢」概念。並迅速在日本、歐洲等國家發生、發展。目前,英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的健康體檢服務範圍和內容已經很廣泛。這些國家對健康體檢服務的管理也比較完善。而相對來說,我們國家的健康體檢體系就比較落後。當你為了入學等目的到醫院進行體檢時,只要交了錢,醫生就可以直接給你開體檢合格報告,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而同樣缺少統一的准入標準、沒有獨立的體檢場所、組織管理規章制度不到位、從業人員缺乏專業性等等問題,都是現今我國健康體檢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而針對健康體檢,有關專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http://www.tudou.com/v/zeV04T6Pg1I/resourceId=81899466_04_02_99/v.swf

韓院士的研究結果表明,普通人做不做體檢對最終的死亡率並沒有多大影響。那麼普通人是不是就不需要進行健康檢查呢?

其實不然,仔細解讀韓院士的研究結果與建議,更多的是針對我國現今的健康體檢體系所提出的建議,並不是說普通人群不需要進行健康體檢,而是通過我國的健康管理體系的完善來對人群進行合理的篩選以及有效的管理,從而使減少醫療浪費。


在如今的社會中,人群幾乎分離成了兩個極端,一方面有部分人過於重視健康體檢,過度醫療;而另一方面有許多人還是忽視健康體檢,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健康體檢。人們缺少對健康體檢的認識,不知道如何選擇。

對於普通人群,定期的合理的健康體檢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依據現在的醫學技術,80%的惡性腫瘤如能早期發現是可以治癒的。可目前幾乎80%的惡性腫瘤都未能早起發現。所以,目前我國每年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疾病仍是惡性腫瘤。不
是我們沒有手段、技術,而是由於某些疾病在早期沒有癥狀,往往容易被人們忽視,通過定期的體檢能讓我們發現很多隱匿的疾病,早期發現可進行相關干預,可以
預防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健康體檢作為一種新的保健方式已被大眾所接受。但是在農村和偏遠地方人們對體檢的重要性的意識還要有所提高。要加強在這些地區對體
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


在我國健康管理體系發展完善的同時,對於定期體檢,人們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體檢就相當於對人體健康狀況的一次考試。

想要有一個健康的體檢結果,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注意合理膳食、規律運動、戒煙限酒、樂觀向上;

同時,我們要選擇一個固定的優質的體檢中心,便於建立連續的「健康檔案」,並有利於了解身體健康的動態變化;

體檢項目的選擇當然不是越多越貴就越好,而是選擇最適合為最好,突出個體化、強調針對性,在進行基礎項目的體檢後,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針對自身制定個性化健康體檢項目;

對於體檢結果,在秉持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看懂健康體檢報告,清楚各種指標的標準正常範圍以及其所代表的意義。慢病的發生髮展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我們應該學會從健康報告中解讀出我們的身體處於哪個狀態,從而採取準確的應對措施。當然,你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共同解讀你的健康報告。



國外,體檢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針對性別,年齡,家族史,既往史會有不同的篩查標準。在應英國,12歲以上人群每年會篩查糖尿病(通過眼睛),25-49
歲的女性會每三年篩查宮頸癌,50-64歲女性則減少篩查頻率,每五年篩查一次。這些篩查計劃都是建立在嚴謹的「證據」上,並且會根據最新的發現調整。以
宮頸癌為例,美國的篩查計划具有「美國特色」。AAFP建議21-65歲女性每三年通過PapSmear篩查,對於希望減少篩查頻率的30-65歲女性,
則建議每五年同時篩查The AAFP recommends screening
for cervical cancer in women age 21 to 65 years with cytology (Pap
smear) every 3 years or, for women age 30 to 65 years who want to
lengthen the screening interval, screening with a combination of
cytology and human papillomavirus (HPV) testing every 5 years. (2012)。跟國外相比,我國的健康醫療體系有待完善的地方還很多。下圖是英國的針對所有居民的篩查計劃:

總之,央視「體檢對最終死亡率並沒有多少影響」的說法,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是對專家意思的曲解。


到醫院體檢有用嗎?

原創 2016-01-08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我從來不到醫院做體檢,除非工作需要或考什麼雜七雜八的證件。我的「體檢無用觀」過去從來不被朋友們理解,我也懶得解釋,因為大家更願意相信媒體的宣傳和所謂的「常識」,而不願意獨立思考。就像羅素說的:「許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事實上他們也確實至死都沒有思考。這個世界最大的麻煩,就在傻瓜與狂熱分子對自我總是如此確定。」


現在為什麼可以談談這個問題了呢?因為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常規體檢的必要性產生了懷疑,人們沒有得到常規體檢帶來的益處,卻經常會看到有些人剛剛參加完體檢指標都「正常」,但沒多久,突然患上了癌症或是發生了心肌梗死,然後就是晚期沒治。那麼,常規體檢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一、常規體檢是查不出大毛病的。


體檢也許能檢出一些自己都知道的小毛病,但大毛病是查不出來的。例如,目前常規體檢項目中,對心臟功能的檢查一般靠心電圖來檢測。而心電圖一般只能檢測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或陳舊心梗等顯性的、處在發病期的心臟疾病,而對於隱性的冠心病等早期心臟疾病的檢出率很低。像因心肌梗塞突發去世的著名相聲演員侯耀文,據媒體報道,他生前既沒有任何心臟病的徵兆,體檢報告也沒有顯示出心臟病變。我想,他作為一個著名的公眾人物每年幾次體檢是少不了的,可惜白忙活。


二,醫院的誤診率太高。


據新華社電,阿根廷總統府發言人說,日前接受甲狀腺癌手術的阿根廷總統克里斯蒂娜已出院。醫院方面對手術切除的組織進行病理分析後證實:其中並沒有癌細胞,克里斯蒂娜罹患癌症的診斷屬於誤診!現年59歲的克里斯蒂娜在去年年底被「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儘快手術治療。今年1月4日,克里斯蒂娜接受了手術。


一個總統,竟然手術後才發現是誤診,我們怎麼應該怎麼看待醫生的診斷?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中國醫院的誤診率是30%,英美誤診率40-50%,這個數據來自哪裡不知道。但根據《人民日報》否定中國誤診率50%的文章來看,50%可能被誇大了,但文章並沒有說具體是多少,我想,30%還是可信的。很多關於癌症病人通過堅強的意志導致癌細胞消失的報道其實都是誤診,原來就不是什麼癌症。


好了,你去體檢,一個年輕的醫生說你有病,你信不信?治不治?給你葯你吃不吃?做不做都是自找麻煩,徒增煩惱。


三、中西醫學都有自己的短板。

雖說中醫高明,崇尚天人合一,審節候,辨陰陽,重個性,輕共性,的確是治本之道。但中醫的短板在於解決具體問題的手段不足,正如屠呦呦說:「中醫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不是撿來就能用的。」。


西醫雖然打針、輸液、開刀,甚至放療化療,但都是視病灶為寇讎,看起來療效立竿見影,其實都是虎狼療法,好壞細胞一齊殺。所以西醫的短板在於沒有大局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因小失大。


人們往往說中醫不科學,卻不知道中醫是凌駕於西醫之上的哲學。西醫治病是一場局部戰鬥,中醫治病是一場關係到全局的戰役。照理說,戰鬥必須服從整個戰役的需要,但問題是,我們到底應該服從戰役還是戰鬥呢?體檢是中醫好還是西醫好呢?不知道。


有人可能要提出,《黃帝內經》中不是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說嗎?是的,問題是,常規體檢是「治未病」嗎?


四,常規體檢是浮光掠影,項目簡單粗糙。


有個剛做完體檢合格的人得胃癌了,於是家人追問醫生,為什麼剛體檢完怎麼就得胃癌了呢?醫生說,體檢裡面沒有做檢查胃癌的項目啊。噢,原來如此。


這樣一來麻煩了,太簡單等於沒查,如果都查全了,要到猴年馬月?況且,查得出來嗎?


五、醫院能查出的病自己都知道。


高官巨富身邊醫學家成群,到哪裡都帶著,每天跟隨體檢,提供保健建議。但是一經發現生病,晚期,沒治!這說明什麼呢?就是你感覺不到的病,醫院也查不出。一旦查出就晚了。老百姓聽到免費體檢立即趨之若鶩,豈不知一年跑醫院一趟,稀里糊塗查一下有用嗎?反過來,能查出的病你自己都知道,頭疼腦熱你不知道?


六,即使查出一點小毛病你重視嗎?

一般人在常規體檢中往往會查出諸如中度脂肪肝或血脂異常等常見的「小毛病」,體檢報告上只會註明「低脂飲食,戒除煙酒,多運動。」。對於這樣的提醒,你會關注嗎?最多鍛煉兩天就歇了。


七、病因難知。


醫學根據經驗的確能夠治一些病,但對絕大部分病的病因是不知道的,引起疾病的因素太多,不容易把握,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營養因素、生物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心理因素等等。


病因還有內因和外因之分。宋代陳無擇說:「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意思是:外因,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和疫癘之氣,內因則是泛指能導致疾病發生的人體內在的一切因素,如七情內傷,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正氣虧虛」,「精氣不足」等等狀態。中醫學認為內因是發病的根據,外因是發病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即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外因作為條件是可以互相置換的,一種條件不具備時,另一些條件也可以決定疾病是否發生。


還有,不同學科對「病因」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一般的醫生常常把病因理解為產生疾病的唯一必需的「因」,實際上這是發病機制的研究。而流行病學認為,病因的概念不能受這種狹窄的觀點所限制,而應當從常見的多因素病因以及從可以影響這些因素的預防策略來考慮,比較而言,流行病學是從宏觀、群體水平研究病因問題的。


中科院院士說,人類至今為止對人體的了解不足5%,連人睡著了為什麼會醒來這樣的問題目前都無法搞清楚,怎麼可能知道許多的病因?既然不知道病因又如何預防和在早期發現?更不要談什麼對症下藥了。


八、早期篩查癌症死亡率沒降低


好了,說了半天的常規體檢,大致可以得出一個「常規體檢無用」的結論。那麼,增加體檢項目,如針對癌症等絕症進行單獨的體檢篩查有意義嗎?我想絕大部分人會認為這一定是有效的,遺憾的是,這個似乎是有效的「常識」竟然是錯誤的,其結論一定讓你大跌眼鏡,什麼用也沒有!


我們還是來聽聽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韓啟德院士的答覆:「很多人談癌色變,都希望早發現早治療,但這樣的檢查其實意義不大。」他用多個國家的權威調查來舉例,得出了「早期篩查癌症死亡率沒降低」這一頗具顛覆性的「宿命結論」。


作為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的韓啟德是國內的頂級醫學權威,他的結論必然是科學的、嚴謹的、實證的。我們來看看他的一些依據。

1、他以「前列腺癌的篩查」舉例。「美國有一個研究,76000例病人,55-74歲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測一次PSA(前列腺癌的抗原組織檢查),同時一半人不做檢查,結果是篩查組發現前列腺癌每1萬人是108個人,對照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說PSA篩查以後發現的病人反而多了。」


2、乳腺癌案例。加拿大的專家在今年2月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他們以近九萬40歲以上女性為樣本,一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檢查,另一半不做,結果發現,每年做檢查的這一組檢測出666名癌症病人,另一組沒有體檢的婦女是524個癌症病人體檢組竟然又比對照組增加了近30%的癌症病人。有趣的是,死亡率沒有差別。


3、再來看肺癌,韓啟德院士說,美國有一項針對45萬人的大樣本研究,發現每年做兩次以上檢查的這一組,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


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即使經過體檢發現了癌症,死亡率未必會降低。具體到單個病人身上,就相當於即使發現了癌症,也未必比沒發現活得長。即:早查出與晚查出癌症,其壽命是一樣的!這不啻於給那些整天夢想長壽的人當頭棒喝!人們不得不收起自己隨波逐流的貪婪想法,開始接受科學的結論。


九、「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韓啟德院士是不是宿命論者我不知道,但就其結論來說,顯然是符合儒釋道文化的「生死有命」觀點。對於癌症病患者,發現不發現,治療不治療,最終的壽命都是一樣的,這也是符合當今物理學前沿結論——一切註定。


人體是「造物主」的傑作,其複雜性遠非今天的人類可以臆測。我不體檢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我相信造物主的技術;相信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免疫力;相信病由心生;相信天命。一切都有定數,醫醫不死病,死病如何能醫?不管你怎麼貪婪和胡思亂想,多活一秒又如何能夠做到?


人作為一種物質的命運是「天」安排的,豈是人力可以改變?正如王陽明所言:提到養生長壽就是貪婪。這和貪婪財富和成功一樣,都是因慾望而產生的妄念,「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再怎麼謀,成不成還是老天說了算,因為你連下一秒是否活著都不知道,慾望再大又有何用?


十、幾點建議


撇開命運不談。我認為,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你感覺身體不適,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應該直接去看相關的專科醫師,盡量找有經驗的醫生,不要「硬撐」。如果感覺一切都很好,則沒有必要做什麼全身「體檢」。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不要盲從,要獨立思考。

在這裡,我不得不對那些整天神經兮兮,試圖養生保命,既不相信科學,也不相信宗教哲學,固執己見,患得患失的朋友說,你還是多去醫院體檢吧,雖然體檢本身沒有用,但對你卻是有用的,因為如果你不去體檢,你的擔心反而會讓你得病。


對於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朋友,我想說的是,一切自然而然就可以了,該吃吃,該睡睡;該學學,該玩玩;該思思,該悟悟;有病治病,沒病心安。沒有人知道明天是否得病,擔心害怕有什麼用?不管得了什麼病,坦然面對便是。要思考和體悟死亡才能微笑著迎接死亡。這樣,肉身大限一到該走就走,靈魂去哪裡回頭再說。


要知道,唯有找到「真我」才能覺醒,唯有「去我執」才能解脫,唯有找到「孔顏之樂」才能真正的快樂無憂。也許絕大部分人達不到這麼高的境界,但人生苦短,快樂無多,一個人至少不要有事沒事嚇唬自己,這樣沒病也會「折騰」出病來的。


看,那兒有個逝者;魏則西


推薦閱讀:

胰腺炎患者出院後如何規劃飲食?
為什麼春晚調侃潘長江身高就引起軒然大波,而社交網路上調侃郭敬明的身高卻沒人說是歧視呢?

TAG:健康 | 體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