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恐懼症是怎麼個意思?

是心理疾病嗎?如何克服?


我曾經真心對待一個朋友。我欣賞他的才華和善良,也心疼他的憂鬱。我耐著性子,一點一點去靠近他, 了解他,擁抱他,我感覺他在乎我,卻一直在試探我;我想走得更近一些,他就會試圖把我推開。當我把自己的熱量都耗完,他對我呈現出來的還是一塊冰山的時候,我幾乎要崩潰了。相信所有有過和我一樣經歷的人都能夠明白,這是一種怎麼樣的絕望和羞惱。

換個角度,如果你是那個無法與別人真正交心的人,你可能同樣會被自己的問題困擾。明明並不反感那個試圖接近你的人,甚至挺喜歡TA,可是莫名其妙的情緒和神經質的疑慮一直包裹著你,讓你沒有辦法完全相信另一個人。"TA想從我身上得到什麼嗎?」 你可能會這麼問自己。 甚至有時候,你可能會讓你愛的人覺得,你根本就不在乎他們,面對他們的抱怨,你卻覺得很委屈很無辜。


這都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有些人那麼害怕與人靠得太近呢?這裡我們就要聊到一個概念:親密恐懼(fear of intimacy

——————————————————————————————————————————

一、什麼是親密關係恐懼

我們常常說到的親密關係(intimacy)涉及的不僅僅是戀愛關係,也泛指友情和其他社交關係。

密恐懼指的是,對其他人過近的接觸感到恐懼,焦慮和緊張,本能的希望逃離,以至於沒有辦法與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也極難融入某個圈子。


心理學家Margaret Paul認為親密恐懼真正恐懼的不是親密關係,而是親密關係里可能出現的兩種情形:被拒絕( rejection)和被控制(engulfment)。想像一下,如果你愛的人沖你發火,怒吼,發牢騷,你會不會很受傷,會不會覺得自己被看輕,被拒絕?又比如對方控制欲比較強,喜歡干涉你的生活,而你恰好又離不開TA,你會不會覺得自己被對方牽著鼻子走,在這段關係里失去了自我?當這兩種恐懼超過了我們能夠承受的限度,我們就可能放棄這段關係。


害怕親密其實並不少見。在一份西方國家的調研中發現,有17%的成年人害怕和人建立過於親密的關係。


很多情況下,對開始一段親密關係持謹慎態度是一種良好自我保護。我們都害怕被拒絕,被傷害,害怕自己在一段關係里投入太多而失去控制(失去自我),所以會對進入一段可能失控的親密關係保持慎重。很多人處在自己不能掌控的陌生情境時都會有這種心理狀態。比如交友的最初比較小心,不輕易透露自己的底牌;比如女孩子約會的最初刻意留意自己的矜持,怕在一段關係里被動。


大部分人都會隨著彼此的深入了解,溝通,卸下這些心理設防,嘗試建立親密關係。


而今天我們討論的一類人,則是這樣的:儘管前期互動良好,他們卻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進入到最後的環節——構建親密關係。這一部分人,我們稱他們為「親密恐懼者」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親密恐懼者雖然普遍孤獨,但是他們並不一定缺朋友。恰恰相反,這類人很可能是極受歡迎的,他們很可能在很多領域都做的非常出色。他們可以和人建立正常的社交關係,也會鍾情於某個姑娘(小伙),他們可能在大多數社交場合表現的溫和而迷人。


然而,當你真正走近TA的時候,你會發現,TA從不會讓你看到TA的情緒和軟弱,同樣,TA也不願意真正參與你的生活,關注你的情緒。你以為可以和TA交心了,實則TA連防盜門都沒有為你打開。


親密恐懼者很多對事業很有執念,心無旁騖,所以做的很成功。他們很多時候表現地睿智,風趣,洒脫,少有常人的情緒波動,仔細一點觀察,你也許會發現他們看待問題缺少常人的同理心。然而,在這些表象下面,這類人在內心最深處常常是封閉的,覺得自己是徹底孤獨的,他們很難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掙扎和脆弱,很難表達自己最渴望被關注的需求。


如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求。親密恐懼者同樣渴慕被愛,渴望被完全的接納,但是又害怕極了可能付出的代價。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親密恐懼者並非沒有感情,或者對身邊人完全不在乎,TA的這種逃避和恐懼很多時候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甚至是一種生理反應。在很多情況下源於早年的經歷。

——————————————————————————————————————

二、形成的原因

有大量研究表明早期的成長經歷,創傷性生活事件,疾病等都是親密恐懼的有效預測因素,探討這些因素與親密恐懼的關係時,往往涉及到自尊(self-esteem),焦慮(anxiety),抑鬱(depression)等心理因素,而現有研究並沒有討論這些心理因素在親密恐懼與現實生活之間是如何作用的,所以親密恐懼的根本心理機制還不明確。


臨床治療上,強調的最多的早年與父母的關係對親密恐懼的影響。


【與父母的依戀關係】


相信很多朋友對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已經並不陌生:所有的孩子都對父母的愛和親近有天然的需求,以保證他們在飢餓或感到傷心,脆弱,恐懼的時候及時得到保護和安慰。而父母對孩子這些天然需求的回應會大大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格特質,即他們如何為人處事,如何看待世界,如何面對恐懼,如何感知事物,如何應對挑戰等。


逃避或者恐懼一段親密關係的成年人,往往可能有被父母忽視或者拒絕的童年經歷。小時候,他們的父母可能因為某種原因沒辦法滿足他們的提出的需要,沒有保護他們孩子時提的脆弱。


比如有的父母,會把「羞恥感」當做控制孩子行為的工具。最常見的例如「你是男子漢,有什麼好哭的」。這樣做很有可能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以及引發孩子的自卑情緒和羞恥感,認為自己的脆弱是不被接納的,認為表達負面情緒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已經研究表明,有羞恥傾向的人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會較低,從而很難發展親密關係。


還有一些父母,無法忍受孩子挑戰他們的權威,悖逆他們的想法。當一個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憤怒焦慮等情緒的時候,很多父母選擇的應對方式是責備孩子或無視孩子,站在權威的制高點壓制孩子,或者乾脆不理不睬,任孩子的情緒自生自滅。

對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是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孩子得不到爸媽認可和尊重,就會把自己對爸媽(也可能是其他親近的人)封閉起來。很多爸媽可能認為,小孩子嘛,鬧點小情緒一下子就過去了,不必認真。可知小孩子一點一點長成大人兒,卻再也沒有辦法控制自己面對親近之人的焦慮和懷疑。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也並不少見,就是擁有神經質的父母。這些父母遇到事情常常比孩子更不能抗挫,比孩子情緒更劇烈孩子根本不敢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把父母的情緒推到崩潰的邊緣。


我們想像一下,當我們把內心的焦慮或者恐懼告訴最信任的人的時候,我們希冀得到的回應應該是平和,安慰,共情和陪伴。如果對方的反應比我們還要情緒化,還要劇烈和崩潰,我們不得不從求安慰的一方,變成為安慰人的一方,我們還願意繼續與這樣的人袒露心聲嗎?


總而言之,當孩子表達需求和負面情緒的時候(對父母表現出傷心,哭鬧,生氣等),父母親持續表現出漠視,不耐煩,拒絕甚至懲戒,孩子就會學會了不再向父母索要關注,安慰和支持。在這樣的情形下,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緩解,孩子自己也沒辦法解決,為了自我保護,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否認和忽略自己的負面情緒,從而避免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


而親密關係,無論友情還是愛情,都會讓人變得脆弱,也有更多激發負面情緒的風險,在父母親那得不到接納而封閉自己的孩子就傾向於迴避真正的親密關係,把自己和他人的距離控制在讓他感到安全的程度。


另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親密恐懼者習慣了否認和忽略自己的負面情緒,他們也很難發現其他人的情緒變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缺乏同理心」。如果你恰好遇上了這麼一個親密關係逃避型的人,你可能會很受傷,你脆弱的時候,你感受不到TA對你情緒上的共情和理解,你不能明白為什麼TA可以如此淡漠。

【其他原因】


研究發現,除了與父母的依戀關係,另外還有一些原因也會影響一個人對親密關係的恐懼程度。


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


James L. MartinJeffrey S. Ashby的一項研究表明,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Maladaptive perfectionists )對親密關係的恐懼程度較高。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通常對自己的表現有極高的要求,一旦達不到自己設定的標準,就會極度沮喪,並且進行自我攻擊。

這些完美主義者多有「自我暴露恐懼症」(disclosure phobia),害怕在別人面前自己露出的缺陷和不足。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覺得其他人也無法接受他們的不完美,於是迴避親密關係,拒絕暴露自己的任何負面信息。


拒絕一切陌生人


Francis Terrell Ivanna Terrell的研究結果表明,青少年的孤獨感以及對親密關係的恐懼程度和他們小時候父母是否告訴他們要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正相關。


相信在我們小時候,很多爸爸媽媽都會不斷和我們強調,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給陌生人開門。這種視一切陌生人為惡魔一般的教養模式,對於喚醒孩子的安全意識的確簡單直接有效,但是對待事物的一刀切的粗暴模型,也可能對孩子建立與他人的信任帶來負面的影響。

——————————————————————————————————————————

三、為什麼男生比女生更害怕親密關係

另外一些研究討論了親密恐懼的性別差異。大部分研究都顯示,親密關係的恐懼程度上,總體而言,男性要比女性更為嚴重。


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可能是男孩在幼年時期經歷的懲罰(調皮搗蛋被揍),得到的拒絕(不像女孩子一哭鼻子爸爸就心軟給買洋娃娃了)都比女孩子更多,所以,他們更可能用迴避親密關係的方式來進行自我保護。


同時,這和男女的社會角色有關,我們的文化鼓勵男性的雄性競爭,表現出脆弱和依賴的男生是被人瞧不起的,而暴露內心的脆弱和形成對對方的依賴卻是一段親密關係形成的基礎。


另外,相較於女性而言,男性更加不善於與人溝通自己的感情,親密關係的維護和發展需要雙方在積極主動的意願下及時溝通情緒。性在情感溝通上往往比較被動,比如和伴侶間常常選擇以沉默表達抗議,和同性朋友間動不動用拳腳來代替語言溝通。所以,對男性而言,維持一段親密關係更為困難,更為累心。所以他們總體上比女性更傾向於逃避一段親密關係。

——————————————————————————————————————————
四、我們該如何面對親密關係恐懼?

一些不好的過去經歷可能讓我們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但是,我們不應該讓過去毀了我們的未來可能的美好。經營一段健康的關係需要時間,但只要雙方都願意合作和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跬步千里,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當下怎麼做」。

zheli么為什麼男生比女生更害怕親密關係

【如果你是親密恐懼者】


1.找一個信任的人,練習讀取TA的情感和情緒,並且向TA確認,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正確感知別人的情緒。練習多了,你對別人情緒和感受的敏感度自然就提高了。


2. 改掉「我認為」這樣的敘述習慣(我認為我挺好的),而換成「我感到」(和你的這次談話讓我我感到焦慮和緊張),把你的感受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甚至你可以嘗試多積累一些情緒性用詞,方便在感受到情緒的時候,馬上找到合適的詞語表達出來。


3.你要意識到,你在一段關係里冷靜近似淡漠的應對方式,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無視,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以至於變得焦慮。這樣的後果是,對方會越來越不滿足,對你有越來越多的要求,擠壓你的個人空間。很多時候,問題並不在於有親密需求的對方,而是吝嗇給予的你。


4. 不要把你的事業看得比你的親密關係更重要。再強大的人,總有受挫的時候,不要等到那時候,你環顧四周,發現沒有一個人可以成為你的港灣和依靠。


【如果你是親密恐懼者的戀人或朋友】


1.當你發現TA(親密恐懼者)忽視你的表達和付出,或者用淡漠的方式來應對你的情緒的時候,你要理解,TA可能內心正經歷著焦慮和恐懼,所以TA才會用這樣的方式嘗試讓自己冷靜下來,避開這些情緒。要相信TA並不是在針對你,TA只是習慣了刻意隱藏自己的情緒。當對方對你表現出距離的時候,請你不要生氣,更不要論斷TA,你要明白TA那麼做的背後的心理原因,TA需要你的耐心,支持和接納。


2. 要記住,哪怕TA (親密恐懼者)矢口否認,TA最害怕面對的就是強烈痛苦的情緒。如果你在嘗試和TA的交心的過程中,發現TA開始表現出一貫的冷靜,理智,邏輯清晰,無懈可擊,就說明TA的習慣性模式又上演了,你不需要打斷TA,let him go。你可以另選一個更合適的時機再次嘗試和TA交心。

3.如果TA (親密恐懼者)試圖從你身邊逃開,你不必抓著TA不放,你抓得越緊,TA跑的越快。給TA足夠的個人空間,在TA需要獨自面對一切的時候,TA反而會感受到孤獨和焦慮而開始想念你的好。當然,做到這一點,首先你自己需要有很好的抗壓和抗挫能力。


4.直面恐懼。如果親密關係問題成為了你們之間最大的障礙,你可以嘗試坦誠和TA交流,告訴TA你想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是千萬不要強迫對方訴說自己的過往,你只要讓TA知道,你隨時在TA身邊,隨時願意傾聽TA的故事,並希望能夠與TA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哪天,TA主動提出希望解決兩個人之間的問題,那就是最好的時機,你應該放手按照TA的思路去做,不要自作聰明。


5. 如果你是一個對親密關係需求比較高的人,我建議你不要找一個不能給你足夠親密感和安全感的伴侶(朋友)。

程度較輕的親密恐懼可能在經歷一段良好的關係後得到緩解和改善。但是有嚴重的親密恐懼的人常常會大大傷害自己身邊人的感情,很多「拯救者」最後都如飛蛾撲火。


親密恐懼者渴望親密,卻也害怕親密。不知道如何處理與親近的人的關係是TA恐懼的來源,於是,身邊的人很難做到幫助TA克服困境,這時候,就可能需要專業人士介入來幫助親密關係恐懼者擺脫困擾。


另外,提醒大家,心理問題最好不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確定,也不要過於依賴網上的「專業心理測試」。網上的心理測試魚龍混雜,有效性(valid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都有待考證。何況,你很難自己判斷你需要做哪些測試來評估你的問題,很難選擇哪一個測試是適合你的,更難對測試結果進行正確解讀。


所以,如果大家懷疑自己或者自己的伴侶(朋友)可能遇到這類心理問題,請及時找心理醫生或諮詢師進行專業諮詢。

——————————————————————————————————————————

尾巴:文章內容節選自專心WeCare公眾號的文章《為什麼我害怕和人靠的太近丨親密恐懼從何而來


歡迎關注專心WeCare公眾號——由一群國內外心理學研究生打造的心理自助分享社區,微信搜索專心WeCare即可添加,或者掃描以下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JkwpMcLE05_srYZS9xk0 (二維碼自動識別)


Decutner Thelen 將親密恐懼定義為: 由於焦慮,個體與重要他人交流對自身有重大意義的想法、情感具有的抑制性。親密恐懼的這個定義考慮了 3 個特徵: 一是內容,指個人信息的交流; 二是情感效價,個體對於交流的個人信息具有強烈的情感; 三是脆弱性,對這個有親密關係的對應的高度重視 只有在內容、情感效價和脆弱性這三個特徵同時存在時,才存在親密恐懼。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一種心理疾病。有時候這只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日常表現為人際交往中刻意保持距離。主要原因可能包括早期關係受挫和重要傷害事件。
如果樓主有擔心,建議考慮親密恐懼量表自評。親密恐懼量表 ( Fear-of-Intimacy Scale,FIS)用於測量個體在異性親密關係中交流想法和情感的抑制性,共 35 個條目,前 30 個條目要求答題者想像自己處於一個親密關係中,後 5 個條目按照答題者在過去人際關係中的實際情況作答。每個條目 1 ( 完全不符合我) ~ 5 ( 完全符合我) 級評分,得分越高親密恐懼水平越高。如果過高適當調整焦慮等消極情緒。
Ingersolla 等研究顯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對親密恐懼有重要影響作用,個人主義水平越高,親密恐懼程度越高, 中國大學生比在美國大學生更害怕親密。男生的親密恐懼顯著高於女生,與女生相比,男生在親密關係中體驗的恐懼更多,有研究表明,男生在逃避依戀上顯著高於女生,說明男生通過逃避親近使自己免受拒絕和傷害的傾向更強 。非獨生子女的大學生的親密恐懼顯著高於獨生子女大學生。這個研究說明親密恐懼其實和社會文化環境有關。
嗯,我只是碰巧剛讀過這方面論文。複述利於記憶,所以我來複述一下。
嗯,我還要習慣性的加上一句:別總覺得自己有問題。
祝好


本人資深患者,聽著點,不是病!!!!


推薦閱讀:

音樂療法(Music Therapy)是如何起作用的?
相比雙眼皮給人帶來親和力而言,單眼皮是否給人感覺更具攻擊性?
如何看待"你看看別人家我的孩子學習成績多好多好,你成績差的我都嫌丟人"和"你看看別人家的父母賺錢那麼?
歷史上有哪些恩將仇報的例子?
如何克服對視恐懼症?

TAG:心理學 | 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