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如題
剛才看了「勿忘在莒」這個答案,有評論還在反駁勿忘在莒的出處,那我也說一個。
大家有興趣可以查下「埔」的讀音,字典裡面是這樣標的。
埔:(1)bù,地名,多用於廣東,如廣東大埔;(2)pǔ,地名,黃埔。
實際上大約百年之前,這個字只發音bù,黃埔也讀作huángbù。後來建立黃埔軍校,校長讀字讀半邊,念做huángpǔ,無人敢反駁,後來竟給埔字生生造了個音。
常公舊學軼事幾則
1、黃河故人言:34年為配合圍剿,常公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在江西開展新生活運動,期間向熊式輝提出要改善江西基建,修建八大「鄉賢」路。熊請常公示下江西八大「鄉賢」為誰?
常公曰:第一為王守仁
熊:……不……不愧是陽明信徒
常公曰:第二為黃宗羲
熊:……
常公曰:第三為王船山
熊:……
2、 @穆好古 近代遺事載:在江西剿匪時,委員長集合團級以上幹部講話,說「你們剿匪失力,主要是不得其法,沒有好好研讀陽明全集!」
陳誠私下吐槽「鈞座將赤匪當寧王,這真叫剿匪不得其法。」
3、近代遺事載: 1932年1月28日,日軍侵略蔡廷鍇19路軍駐地,淞滬抗戰爆發。3月簽訂《淞滬停戰協定》後,國府認真執行為日本「取締反日宣傳」之承諾,凡有「日本」既替以XX,如《中正文稿》,《總理遺教》中出現了很多XX帝國主義,XX警告之類,時任KMT宣傳主管的邵元沖憤而辭職。為挽救局面,國民政府秘密印刷《金聖嘆手批中國預言七種》數十萬本,在江浙一代鄉鎮散發,以期「收拾民心」,陳公博諷曰「線裝書擋不住子彈,神話收不了民心」
4、常公五常
仁:無罪釋放崗村
義:珍珠港後宣戰
禮:護送日僑出寧
智:花園案推倭寇
信:戰時仍賠倭款
相關回答
一八零天改四次:有哪些蔣介石的軼聞趣事?
「勿忘在莒」。
這是常公在敗退台灣後提出的口號,可以說是很有名了,在當年的台灣隨處可見,常公一直用這個成語激勵台灣軍民不要忘記自己亡國失敗的恥辱。
然而,這個用法是錯誤的。
蔣介石並不知道「勿忘在莒」這個成語的典故來源和含義,基本上是望文生義。
「勿忘在莒」的意思,是勸誡別人不要忘本,要牢記當年自己所吃過的苦,大概就相當於「不忘初心」的意思。
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齊桓公、管仲、鮑叔、寧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寧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
說齊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個人一起喝酒,喝高興了,齊桓公就讓鮑叔牙起來敬酒,鮑叔牙端起酒杯站起了,說:「希望國君您別忘了逃亡到莒國的事情,希望管仲你別忘了當年被魯國抓起來的事情,希望寧戚你別忘了當年放牛的事情。」——鮑叔的意思,其實是希望齊桓公、管仲等人勿忘初心,砥礪前行。
結果到了常公這裡,他不知道這個典故,望文生義,以為「勿忘在莒」這四個字說的是田單的事情,以為是戰國時期樂毅攻齊,齊國全部淪陷,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市,然後田單在即墨反殺,最終復國的故事。所以一見之下,感覺這四個字簡直說到了自己心裡,哎呦我現在在台灣不和當年田單在莒一樣嘛,我們要「勿忘在莒」啊。(而且田單明明是在即墨好不好)
於是就號召全台灣人民都「勿忘在莒」了。
簡直令人噴飯。
所以,你說常公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重慶談判時,毛澤東將《沁園春 雪》贈予柳亞子,一經刊發,在重慶引起轟動,常公欲寫詞回應,卻力不從心。
於是,常公讓陳布雷暗中指示各地、各級國民黨組織,在能作詩填詞的國民黨成員中廣為徵集《沁園春》,打算從中選出幾首意境、氣勢、文字超過老毛的,以蔣介石的名義公開發表。然而,直到蔣逃離大陸時,國民黨連一首可以拿得出來的「毛澤東級」的《沁園春》都沒能寫出來。
也不能難為常公,打打殺殺慣了,可是號稱的千古完人常公,也該有幾首傳世的佳作吧,可膾炙人口真的一首也沒有啊。
直到我見到了常公的詩……
………………………………………………………
1909年《述志》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
1925年《常平站感吟一絕》
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鴞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
1928年11月,已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外出視察,21日於安徽懷遠作《出發校閱撰歌二則》。
其一:
五月三日是國讎,國亡豈許爾優遊。親愛精誠,團結一致,快來共奮鬥。革命革命,犧牲犧牲,黑鐵赤血,求我國家獨立平等與自由。獨立、平等,中華民國乃得真自由。
其二:
北伐雖完志未酬,男兒壯志報國讎。報國復仇在革命,革命未成死不休。
一九三五年,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四川甘孜地區,人困馬乏,糧草全無。在蔣介石看來,紅軍已瀕臨絕境。因此他作完圍追堵截以期最後消滅紅軍的部署後。便登峨眉山作逍遙遊了。七月二十七日,作《游峨眉口占》二首:
一、朝霞映旭日,梵貝伴清風;雪山千古冷,獨照峨眉峰(真TMD有詩情畫意,峨嵋峰,還他媽獨照,頗具浪漫主義氣質呀――這就是站長的至理名言的出處。)
二、步上峨眉頂,強消天下憂;逢寺思慈母,望兒感獨游。
《大中華歌》
1945年10月9日
戰勝強權,復興中華。協和萬邦,威振邇遐。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五權並立,五族一家。民國萬歲,憲政孔嘉。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
1926年北伐時期,《江西日報》創刊,應江西省主席李烈鈞之請,當時鎮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作詩道賀,發表在12月1日該報創刊號上。詩題《賀〈江西日報〉誕生》(白話文):
前方高能預警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麼,是什麼?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面,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
人家還是有一定的水平的,只不過,同老毛的比起來就少了很多的氣勢,高下立判。評論里有說是老幹部體,倒是很貼切,而且,像極了窮酸秀才的風采。
國民黨宣傳部:你讓我宣傳這樣的詩是讓我黑常公嗎,和毛潤之怎麼比?
一個接受蘇俄盧布,倡導新生活運動,接受基督教,親米親英,青紅幫的城市流氓的舊學水平?
我比較佩服常公的一點,什麼事情他都能去其精華,取其糟粕。
比如學曾國藩,就學他的呆。
曾有很多面,他打呆仗,但嚴肅軍紀,以護衛儒教自居,他以一介儒生辦團練,反腐得罪整個官場,餉銀都得自籌,吃了多少苦,屢敗屢戰九死一生。所以深知民眾就是兵根,無民就是無兵的道理。以一代儒宗而做愛民哥嚴肅軍紀。讓士兵知道為什麼而戰。
「用兵之道以保民為第一義。……故兵法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愛民。」並告誡部將「以愛民為行軍第一要義」。為嚴肅軍紀,勸導士兵愛護百姓,以贏得民心,他先後創作了《愛民歌》和《解散歌》。《愛民歌》創作於咸豐八年(1858年)湘軍與太平軍相戰甚酣時的江西建昌大營,歌曰:
三軍個個仔細聽,行軍先要愛百姓。 賊匪害了百姓們,全靠官兵來救人。 百姓被賊吃了苦,全靠官兵來作主。 第一紮營不要懶,莫走人家取門板。 ……
第二行路要端詳,夜夜總要上賬房。 ……
第三號令要嚴明,兵勇不許亂出營。 ……
愛民之軍處處喜,擾民之軍處處嫌。 我的軍士跟我早,多年在外名聲好。 如今百姓更窮困,願我士兵聽教訓。 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 日日熟唱愛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這首《愛民歌》借用白話詩的體裁,亦即當時最流行的蓮花鬧歌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又富於情趣。歌中勸誡兵勇「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砍柴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切莫擄人當長夫」。總之,「軍士與民如一家,千記不可欺負他」。曾國藩能將愛民行為規範地如此細微具體並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還如此貼近實際,實屬難能可貴。他還在許多批牘中反覆強調《愛民歌》的重要性,要求將弁貫徹執行,不能懈怠。如在《批管帶祥字營劉守備勝祥賀年稟件》中批曰:「發去《愛民歌》五張,新春無事,可與士卒悉心講誦。至望,至要!」在給湖北撫標新仁營吳廷華的批件中曰:
「《愛民》、《得勝》二歌,每分各再發二十張,以便分給傳誦。」
他指出如果將《愛民歌》「熟讀細解而深體其意,則紀律益嚴,聲名益好矣」。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又在安徽祁門大營作《解散歌》,共六十八句,規定了對待太平軍俘虜的「八不殺」政策,即「不殺老和少」、「不殺老長發」、「不殺面刺字」、「不殺打過仗」、「不殺做偽官」、「不殺舊官兵」、「不殺賊探子」、「不殺捆送人」
曾氏用「八不殺」作政治宣傳,企圖瓦解太平軍,削弱其鬥志,以達到減輕自己軍士壓力的目的。據《曾國藩年譜》記載:「是月公作《解散歌》一首,流布陷賊之境,於難民之久困賊中者曲達其苦衷。士民讀之,莫不感泣,因此而自拔來歸者頗多。」
曾國藩要掉書袋,淹不死你。他進士。可人家就是放得下身段寫大水詞。宣傳部長。執行得也好。
國民黨後期的軍紀,就拿大陸吹的最厲害的孫立人來說吧。
本來是青年志士,大學生,米帝親自調教出來的隊伍,嫡系,沒餓過飯短過軍餉吧。
進了廣州城,就跟餓狼進了羊圈,無惡不作,無物不貪,怨聲載道,弄得市民懸飯鍋抗議,稱呼他們為新日軍。
才幾年啊?就墮落成這樣。
「莫走人家取門板。莫拆民房搬磚石,莫踹禾苗壞田產,莫打民間鴨和雞,莫借民間鍋和碗」,「砍柴莫砍墳上樹。挑水莫挑有魚塘」,「無錢莫扯道邊菜,無錢莫吃便宜茶」,「切莫擄人當長夫」.....
黨國能做到三成,也不會覆軍殺將、三年丟光大陸。
想想那些民夫壯丁,死在國民黨手裡的比敵人手裡的還多。
想想1942,快進入相持階段了,鬼子居然能享受一回弔民伐罪。
對比八不殺。嗯,石頭過刀,茅過火,人過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網一人。
有些事情,別以為舊學看起來容易,其實很難。
知易行難。
仁這個東西,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能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甚至覆亡在即危難之中也不改初心,就是聖人。
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才是常態。
天國後期,就已經不行了。看諸王操守,私心亂政擾民害民。因此軍紀總體不如淮軍湘軍。
所以湘軍淮軍雖然屢敗但也能挽弱為強。
所以從結果看,你說常公舊學什麼水平?
民眾判定他不及格。凱申,你看看人家德勝
舊學講究經,史,子,集。
經部,子部:
實踐論:知行合一,儒家。
矛盾論: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儒家,道家,陰陽家。
中國共產黨三大法寶:
統一戰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
武裝鬥爭:生死之地,存亡之道,兵家,墨家。
黨的建設:
統一思想:一同天下之義,尚同,墨家。
艱苦奮鬥:摩頂放踵 ,以利天下,墨家。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農戰,法家。
三大優良作風:
理論聯繫實際,知行合一。
密切聯繫群眾,民本。
批評與自我批評,絜矩之道。
儒家。
活的靈魂三大基本方面:
實事求是: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中庸之道,儒家。
群眾路線:兼相愛,交相利,墨家。
獨立自主:華夷之辨,儒家。
土地革命:限民名田,儒家。
游擊戰: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兵家。
有來源,有繼承,有批判,有揚棄,有發展,有超越。全是實踐,沒有空談。
史部:
十七遍資治通鑒,批註二十四史,各種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如數家珍,熟讀《讀史方輿紀要》,把中國多變的地理環境轉化自己的主場。
集部:
一流的詞人,不用多說。
凱申公一點優勢:養生。一直到老體態都保持得不錯,可能是受曾國藩的影響。
李德勝就太隨意了。所以凱申公也活的比李德勝長一些……………………
但可惜,他比李德勝早生了幾年,到頭還是早死了一年,終究沒贏。
唉,上輩子造了什麼孽,攤上這麼個對手。
常凱申的舊學水平啊,看來比三歲小孩高一點,比四歲小孩低一些。
我就是看到那個勿忘在莒的回答跑來吐槽的。常梅毒的粉絲,水平和常凱申也差不多 。
勿忘在莒首先就和田丹一點關係都沒有,田單那廝在即墨。
第二,就是反攻基地作為激勵口號,勿忘在莒也該是你打回去之後的口號,不要忘記在莒的艱苦生活。
反攻的典故呢,史記有一個現成的,就是少康復國,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不過以常凱申的文盲程度,他就不知道,所以生造一個弱智的典故。
給洗地的常粉,那更是奇葩了。常凱申的粉絲,那是古往今來,天上地下最弱智的群體,沒有之一。
王陽明和朱熹變成一派了,簡直奇葩。
善於用國學指導實踐。
蔣公剛轉進到台灣,在台北附近發現一座山,名為「草山」。蔣公大為不喜,在此建都豈不成了「落草為寇」?於是改名為「陽明山」。
相比之下,太祖對「草」字就豁達多了,還作詩云「記得當年草上飛,紅軍隊里每相違。斥宴每聞欺大鳥,昆雞長笑老鷹非。」
前期還好,中後期大多悲觀負面,味同嚼蠟,氣象格局不高
蔣介石北伐後曾拜訪老友黃郛,臨別之際,蔣曾單獨問他:「今後我所應持的態度怎樣?」黃郛回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弟於『毅』字之一字,已足夠足夠,今後只當在『弘』字上多下工夫。」這是朋友之間的臨別贈言,是真正的肺腑之言,不是官場的虛應客套,所以話說得直白,沒有遮掩。
蔣介石習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長,平生詩作存世不過十餘首。
1908年,蔣介石獲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士官預備學校——振武學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鄉陳其美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蔣介石對帝國主義列強尤其是俄國和日本的侵華野心有清醒的認識。1909年,他有一首小詩《述志》,述說一個熱血青年的報國之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70214_1.html/ ]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此詩可謂蔣氏代表作,其平生之志趣、抱負、性格乃至命運,都可以從中窺見。愛國是無疑的,以光復神州為職責並非大話。個人抱負也不必諱言,其志豈在封侯,其志又豈止在封侯!在二十世紀的騰騰殺氣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終是「力不如人萬事休」,一語徑自成讖。以詩質論,則粗豪無文,正是赳赳武夫本色。
蔣介石故鄉所在的溪口雪竇山景色絕佳,他一生中曾多次登臨,樂而忘返。嘗囑夫人宋美齡實地勘測,擬建成中國第二廬山。1920年11月23日蔣介石曾有《雪竇山口佔一絕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雪山名勝擅幽姿,
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
功成退隱莫遲遲。此詩有傳統文人懷抱,兼具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情結。相信那一刻,為名山勝水所醉,其功成身退、歸隱林泉的願望是真誠的。然而終其一生,蔣介石並不曾真的退隱。
1925年2月,蔣介石率軍東征陳炯明,連克東莞、石龍、常平。2月10日軍次常平,作《常平站感吟一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鴞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此役原計劃以滇粵桂聯軍十萬之眾為主力,東征開始後,滇軍楊希閔部和桂軍劉震寰部卻按兵不動,唯右翼的粵軍和黃埔校軍進展迅速,並付出重大犧牲,這就是詩中的「孤憤」之感的來由。
1926年北伐時期,《江西日報》創刊,應江西省主席李烈鈞之請,當時鎮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作詩道賀,發表在12月1日該報創刊號上。詩題《賀〈江西日報〉誕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70214_1.html/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麼,是什麼?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面,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有趣的是,這樣一首白話詩、自由詩,也就是所謂新詩,竟會出自蔣介石的手筆!在人們慣常的印象中,蔣似乎一直是守舊的,代表著文化保守主義。
1928年11月,已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外出視察,21日於安徽懷遠作《出發校閱撰歌二則》。
其一:五月三日是國讎,國亡豈許爾優遊。親愛精誠,團結一致,快來共奮鬥。革命革命,犧牲犧牲,黑鐵赤血,求我國家獨立平等與自由。獨立、平等,中華民國乃得真自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70214_1.html/ ]其二:
北伐雖完志未酬,男兒壯志報國讎。報國復仇在革命,革命未成死不休。
儼然一派愛國志士情懷。從藝術角度看去,則全然標語口號,不可作審美批評。1935年7月,正值中央紅軍長徵到達四川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一路部署圍追堵截的蔣介石忙裡偷閒,於27日登峨眉山,作《游峨眉口占》二首:
朝霞映旭日,
梵貝伴清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雪山千古冷,
獨照峨眉峰。步上峨眉頂,
強消天下憂;
逢寺思慈母,
望兒感獨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第一首景中寄興,表達身居絕頂的快意。第二首由憂國轉而思親,述說忠孝不能兩全之憾。據說當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蔣介石即中斷在日本的學業,回國參加革命,在率部攻打浙江巡撫衙門前,他給母親的信中懇請「恕兒不孝之罪」。
1945年10月9日,即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一個國慶前夕,國共和談之「雙十協定」簽署前夕,蔣介石於重慶作《大中華歌》:
戰勝強權,復興中華。協和萬邦,威振邇遐。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五權並立,五族一家。民國萬歲,憲政孔嘉。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
是為歌詞,一詠三嘆,盡述其建國理想。然而,歌猶未竟,戰端重開,四年以後,國民黨政權即敗走台灣,1949年10月31日蔣介石在台北作《六三自箴》:
虛度六三,受恥招敗,毋惱毋怒,莫矜莫慢。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獨蒙神愛。惟危惟艱,自警自覺,復興中華,再造民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5070214_1.html/ ]其中「小子」一語,出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之什》,系周成王自稱,故謙敬中有傲氣。當晚,蔣以日記自省:「本日為餘六十三歲初度生日,過去之一年,實為平生所未有最黑暗、最悲慘之一年。惟自問一片虔誠,對上帝、對國家、對人民之熱情赤誠,始終如一,有加無已,自信必能護衛上帝教令,以完成其所賦予之使命耳。」
1950年10月25日,蔣介石將其五年前所作「五箴」修訂為「四箴」.
《法天自強箴》:
中和位育,乾陽坤陰。至誠無息,主宰虛靈。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主敬立極,克念作聖。
《養天自樂箴》:
澹泊沖漠,本然自得。浩浩淵淵,鳶飛魚躍。瀀游涵泳,活活潑潑。勿忘勿助,時時體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畏天自修箴》:
不睹不聞,慎獨誠意。戰戰兢兢,莫現莫顯。研幾窮理,體仁集義。自反守約,克己復禮。」
《事天自安箴》:
存心養性,寓理帥氣。盡性知命,物我一體。不憂不懼,樂道順天。無聲無臭,於穆不己。
這一組箴言,用於自勉自勵,內容大致為中國古人修身養性格言的集合重組,見出其對於傳統處世哲學的皈依。
1953年10月31日,宋美齡以畫為蔣祝壽,蔣介石作詩《為夫人題畫》: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風雨重陽後,
同舟共濟時。
青鬆開霽色,
龍馬動雲旗。後來的歲月里,蔣宋間仍不時有詩畫合作,如題竹詩句:雪筠彰清節,聳翠傲歲寒。題荷花詩句:風清時覺香來遠,坐對渾忘暑氣侵。」人生漸入晚境,詩亦漸近閑適安恬之風了。
據說,蔣介石還有若干舊體詩詞,作於陽明山別墅,因多抒寫晚年頹唐心緒,不肯示人。1979年宋美齡曾向美國《天下事》旬刊「人物誌」專欄記者哈妮透露,她在蔣介石去世後,發現丈夫作於五十年代的一些詩,計有舊體詩詞四十三首,新詩一首,自嘲打油詩二首。本想為之結集出版,但蔣經國認為,這些詩雖然製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閱後很容易聯想到南唐亡國之君李後主。宋美齡認為言之有理,待再讀其詩,發現有的對中華民國的前途太不樂觀,有的對部下指責過多,有的仇恨中共甚於日寇,為不影響蔣在國人心中的「威望」,遂將詩稿付之一炬。
@Leon Zhang
反駁你一下,不談蔣介石的舊學水平。
毛特別喜歡化用典故,「人間正道是滄桑」肯定是化用了李賀的詩句,但是,又用典無痕。你知道這是詩句,典故,你能看懂,而且有嚼勁和韻味。你不知道,你也能看懂。其他人也有類似的作品。比如,辛棄疾的《賀新郎》「白髮空垂三千丈」,「能令公喜。」,「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全都是用典,不理解典故,根據詩文語境,你照樣讀的通。把別人說的話,溶於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貼切。毛的詩詞里化用典故非常多。
那麼,「勿忘在莒」如果一個人不懂這個典故,他會知道什麼意思嗎?至少我第一次看這個典故,絕對不知道什麼意思。掉書袋罷了。
而且詩詞可以是個人欣賞的文學作品,文雅還是通俗無傷大雅。宣傳標語是通俗易懂好,還是文鄒鄒的用典好?非要拿這兩個案例對比,你真會找案例。兩個人水平高下立判了吧?
還有別拿錢穆忽悠人,他基本上是台灣的郭沫若……固然民國那批學者舊學功底好,但是,有些人跟郭沫若一樣鐵骨錚錚,就差寫一篇常公是我親爺爺了。郭拍馬屁大家都覺得不好看,錢穆就是熱愛領導人嗎?不同意的話,就是雙重標準了。
關於錢穆和蔣介石的黑點,不止一處。
蔣80大壽時,錢竟獻祝詞稱蔣為:「誠吾國歷史人物中最具貞德之一人。稟貞德而蹈貞運,斯以見天心之所屬,而吾國家民族此一時代貞下起元之大任,所以必由公勝之也。」
「錢穆與當權者關係,是可恥的。蔣介石利用錢穆的反動,來哄抬政權;錢穆利用蔣介石的反動,來得君行道,結果,人越丟越大。被蔣介石『倡優畜之』的結果,他曲學阿世,大儒立場盡失,去朱子遠矣!」這是李敖在錢穆去世時寫下的話。
何兆武的《上學記》原文:我去美國的時候曾聽一位台灣學者說,台灣四大無恥文人,第一是錢穆,大陸也有四大無恥文人,郭沫若,馮友蘭,老舍,臧克家。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這種說法,起初以為是台灣的說法,後來看到徐鑄成先生的回憶錄,說他在解放之初來清華大學曾見過馮先生,想不到後來馮先生竟名列「四大」。可見「四大」之說大陸亦有之。(ps:郭和馮文革時期,為當時意識形態服務,錢在台灣也差不多。)
附上評論區精選:
做個考據,貼在這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一個成語,出自唐代李賀的詩《金銅仙人辭漢歌》。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亦有引用此句。
詞語釋義【成語】:天若有情天亦老【拼音】: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
【解釋】: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會隨著歲月蹉跎而老去的,形容強烈的傷感情緒,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
【出處】: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宋·歐陽修《減字木蘭花》:「傷離懷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事例】:毛澤東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万俟詠《憶秦娥》:「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語源探究
金銅仙人辭漢歌【唐】李賀
茂陵劉郎秋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
魏官牽車指千里,東關酸風射眸子。
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句話在古代就早已聞名,很多文人雅士就以此為上聯,以求下聯。宋初石延年(曼卿)贈友聯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常圓」,一語既出,驚動四座。這件事記載在《蓼花州閑錄》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詩,引喻生長、興衰,石氏用「月如無恨月常圓」作對句,不僅詞性聲律等恰相對仗,而且意境深遠,與上句兩相聯配,自然融為一體。宋代的孫洙亦在《何滿子·秋怨》里用過:悵望浮生急景,凄涼寶瑟餘音。楚客多情偏怨別,碧山遠水登臨。目送連天衰草,夜闌幾處疏砧。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雨常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減字木蘭花》 歐陽修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扁舟岸側,楓葉荻花秋索索。細想前歡,須著人間比夢間。宋代身兼豪放婉約兩家之長的大詞人賀鑄賀梅子曾在其代表作之一《行路難/梅花引》引用過。
「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文化傳承:1、《金銅仙人辭漢歌》·唐·李賀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2、宋初石延年(曼卿)贈友聯中,以「天若有情天亦老」為上聯,對出下句「月如無恨月常圓」,一語剛出,驚動四座。此事記載在《蓼花州閑錄》中。……………………………………3、《憶秦娥》·宋·万俟詠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4、《河滿子》·宋·孫洙天若有情天亦老,搖搖幽恨難禁。……………………………………5、《減字木蘭花》·宋·歐陽修傷懷離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細似輕絲渺似波。……………………………………
勿忘在莒,該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比喻不忘本,不忘記曾經的艱苦歲月。山東莒縣,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國。中國現代史中提到的「勿忘在莒」,敗退台灣的蔣中正經常用這個歷史典故,以此鼓勵國民黨軍隊實現反攻大陸。
「勿忘在莒」說的是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原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 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於魯也,使甯戚毋忘其飯牛而居於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 則齊國之社稷幸於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
蔣中正親筆題寫的勿忘在莒四個大字,被鐫刻在金門最高點的太武山的石壁上。還讓「國防部」制發了「勿忘在莒」徽章。總之,蔣介石到台灣後,終生念念不忘「勿忘在莒」。他是把台灣當作「莒」,效法田單、齊襄王以小莒而成就復國之志。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段被稱為「田單復國」。(「其實他刻石之時,人仍在莒,不知如何忘法?」《蔣介石評傳》)最大的問題就在評傳這一句。客觀來說
不如毛主席……
毛主席的書法、詩文水平真的很高……
(你們都知道他的狂草不錯,但是你們肯定沒親眼見過他的小楷……)
蔣總統的話……
比在座很多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然而還是不行……呵呵
這麼說吧,蔣和太祖武鬥還能撐到49年,如果是文斗可能早就統一了吧
舊學素養不存在的事,當年面對無限美好的廬山風光,憋了半天只好喵喵喵
前幾個回答也實在是黑色幽默。
反正蔣的事兒呢不管是不是黑點,至少都可以談,某些明顯更爆笑連視頻都有的古語錯誤發都發不出來(我相信不少人知道說的是啥),某些人有心思找些毋忘在莒和黃埔的遠古考證,強行配合著乾笑幾聲,卻連近在咫尺的娛樂金句卻無緣得見,也不知是誰的悲哀。
回到本題,我先不講蔣的知識水平,但是毋忘在莒這個黑起來毫無道理,簡單反駁一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不是毛背詩背錯了?
畢竟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個句子首發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當然了,你們立刻會指出,這是毛寫詩,化用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而不是背詩背錯了。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怎麼到毋忘在莒,就雙重標準了呢?
蔣使用齊襄王,田單在巨大劣勢下,堅守莒與即墨二城最後光復齊國,蔣化用這個典故,寫下了「毋忘在莒,光復大陸」的語句,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這是十分精準,恰當,巧妙的比喻,類比蔣的處境(完全精確)象徵著蔣的志向(完全準確),也簡潔有力的激勵了其治下軍民的士氣
(完全不需要立場,這個比喻就是十分巧妙的,我相信很多第一次聽到這個成語的人,都會感到巧妙,並且我敢肯定,絕大多數人只要對歷史有一定的了解,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田單齊襄王復國的典故,有人來否認嗎?)
這麼精準巧妙的化用比喻,這種語義和文字難道有任何問題嗎?
毛化用了李賀的「天若有情天亦老」這個句子,按照你的邏輯,全大陸人都覺得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難道也令人噴飯了?
畢竟原句是「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嘛,這個意思差的更遠了。
文化本來就是不斷創造發展豐富的,毋忘在莒這個四字短語,以「齊襄王,田單在巨大劣勢下,堅守莒與即墨二城最後光復齊國」為背景的語義,是沒有任何邏輯,漢語語義,和史實問題的。
如果李賀用過天若有情天亦老,毛可以接著用,哪怕使用完全不同的上下文,整句話的意思完全不同也可以,只要通順就可;
那麼鮑叔牙用過毋忘在莒,蔣自然也可以接著用,只要符合漢語語義和史實即可,這難道不是毫無疑問的嗎?
什麼?你說鮑叔牙更早?就必須按照鮑叔牙的語義走?
如果說,這個事情要講先來後到,我也支持啊!
鮑叔牙比蔣早了幾千年,不好意思,李賀也比毛早了上千年,你好意思說蔣這個語義不是正確語義,「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這兩句話也是錯的,因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下一句明明是「攜盤獨出月荒涼」,你怎麼能說是「人間正道是滄桑」呢?
十幾億人背詩都背錯了,是不是更令人噴飯啊?
呵呵。
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佔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佔,齊緡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
有任何那麼化用該典故,發出「毋忘在莒,光復大陸」的語句,難道有任何不恰當不精準嗎?
再說了,蔣自己的知識水平我們暫且不談,他的治下里有錢穆,傅斯年這樣的學者大師,你那點三腳貓還是三種紅色的破功夫,還有臉跟這些大師比嗎?如果有不妥,他們能發現不了?明顯就是因為其妥當,精準,才逐漸推廣。
這種用典,是毫無問題的,我退一萬步講,就算是是有問題的,也不是某些人有資格嘲笑的,因為某人,還是該答主跟著走的組織的老大,用典用古語錯的比這個離譜一百萬倍,丟人到發出來都會被刪,你們也別裝了,就這幾年的事兒,你明明知道是什麼,你有種過來洗一洗啊?不敢吧?洗不明白吧?
所以我說,你們也就在有刪帖的作弊碼下勉強頂一頂,雖然有刪帖,虐你們難度大了一些,但是解決一些小伎倆還是可以的。
此外這句話也不該是毋忘在即墨,田單守即墨,齊襄王守莒,顯然蔣以國家元首自比更為恰當。
相關回答
Leon Zhang:為什麼蔣介石沒有像金日成那樣實現政權世代繼承?
有哪些很愛國的港澳台明星?
果然又有友善度無法反駁只能找少年宮相試試靠人多壯膽,然後馬上評論區烏煙瘴氣,謾罵之聲迭起,實在是有礙觀瞻,關評了。討論語文歷史問題可以,罵街的你們還是回去跟貴陣營內部享用吧。
你給我解釋一下黃埔軍校該怎麼讀?
大概見字念半邊、不認識的字懶得查、念一輩子錯字自己都沒發現,確實有點舊學風範。
蔣先生這等學問,以後牌位定是能進文朝和丈廟的。
嘖嘖文盲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一個「勿忘在莒」居然被果粉舔出那麼多種解釋來,真是醉了。
「勿忘在莒」是一個典故,不是任何發生在「莒」的事情都可以這樣說。當然了,果粉是不懂典故的,姑且認為所有發生在「莒」的事情都算「勿忘在莒」吧。
什麼勿忘初心,呵呵呵!無論是人家齊桓公還是田單還是齊襄王,莒城對於他們來說都絕對沒有半點激勵的意思,對於這些人來說,莒城是他們倒霉的地方,是他們裝烏龜的地方。
齊桓公在莒城的時候,天天提心弔膽,田單是逃命流亡去的即墨(不是莒城),齊襄王更慘,生怕被人殺了,連自己的爹都不敢認,自己王子的身份都不敢承認。莒城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個危險的地方,是一身中最大的磨難。但是,重點就是但是,但是人家後來成功了,所以如果有人對他們說「勿忘在莒」,那就是在給他們潑冷水,告訴他們,不要忘了當初倒霉裝烏龜的時候。
再說了,以上三人之所以有「在莒」的悲劇,錯誤不在他們,所以對於他們來說「在莒」僅僅是悲傷的往事而已,所以即便是有人潑冷水,也只是警醒他們而已,不會有貶低的意思。但是蔣介石親自禍國殃民丟了江山,親自欺壓人民,搞得國已不國,親自跑到島上,他本就是一直「在莒」,正在當烏龜,正是自作孽,不可活,還勿忘個鳥。要勿忘也先反攻大陸再說吧。
致前面那位貼書法的
真的是,我也是七八歲就開始學毛筆字學了好幾年的,然並卵,頂天過年回家給家裡寫個春聯,現代社會硬筆書法寫的好的都少了,更別說毛筆,我現在常常提筆忘字,習慣了輸入法了,你用現代人和那時候的人對比就是耍賴皮。
寧波在明清實屬文風盛行之地,蔣公之父及其祖輩經營鹽鋪,小有家產,蔣家在奉化也頗有名望。蔣公之父蔣肇聰在蔣公8歲之時去世,孤兒寡母難免更加望子成龍,在蔣公的教育之中一開始便被賦予學以致士的厚望。
孤兒寡母又有些家產難免會造成孩子叛逆的性格。蔣公幼時就是出了名的熊孩子,人稱"瑞元無賴",但所幸天資聰穎對於儒家經典也是未曾落下。蔣公直到16歲為止的人生都是以考取功名光耀門楣為主的,但這16年在舊學一途上卻並未取得絲毫成就。由此也大概明白了蔣公的舊學造詣,底子夯實,然而卻談不上有所建樹,比之秀才也是不如的,大抵童生的水準。
也許有人會覺得蔣公有書法造詣,但蔣公的書法更多的是其名望所致,對比同時代的舊學大家是遠遠不如,就算比之毛也是沒有亮點的。蔣公的書法更多的是中正,和他的字型大小一樣。況且書法在舊學中實屬小道。
蔣公真正的學問全在新學,以及後來在日本留學的經歷。蔣公入新學後,已經是青年了,性格也趨於穩重,很有主見,大概就在1903~1910這段時間,蔣公才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蛻變,從思想到文化底蘊的蛻變。
蔣公的成就無關乎舊學,更多的是人情練達。君不見,逢人拜山頭,遇客燒黃紙,雞血歃為盟,兄弟多如狗。毛澤東畢竟年輕時師從楊昌濟、黎錦熙等北大級教授的熏陶教導。就算放到現在,也肯定是高知分子(試想現在一個小青年長期受北大級教授們指導賞識,能差?)
都在討論蔣介石,可大家都不要忘了時代背景,也不要拿那些大儒來比較。民國的大師不過是金字塔最頂端的極個別人,民國時期識字的人怕都不到10%。蔣介石可以說是那個時代少有的經受過教育,並且不斷有意識閱讀提升自己文史水平的人。悲哀就在於,蔣變成了民國「最頂端」的人,但他的舊學水平卻停留在民國「前列」的水平~這種反差感最能引起人們的吐槽和嘲笑。
PS.也不要高估整個民國時期的舊學水平,拋開流氓逆天的幾個大牛,現在的高校知識群水平完爆當年。舊學好的一塌糊塗呢。
當年毛主席兵困川黔滇邊境,地理好的同學應該都知道那一代都是山,道路及其難行。
蔣介石聽說毛主席居然往那裡鑽,哈哈哈大笑說:「各位莫急,GF效法石達開,已是瓮中之鱉,可束手擒之。」
結果,毛主席給他玩了一手四渡赤水出奇兵。
推薦閱讀:
※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
※對於一般人該如何閱讀傳統經典比如 四書 怎樣閱讀才更有體驗 該閱讀那個出版社的書籍。?
※何為中正?
※孟子有思想不歸楊朱即歸墨的說法,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少聽說楊朱的學術和理論?
※喜怒哀樂是人的情態,那愛惡欲是什麼?有何區別?《中庸》講,駕馭喜怒哀樂,致中和。那麼如何應對愛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