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歐洲人喜歡絲綢,為什麼不自己種桑養蠶,織絲綢,而是到中國來買?還有茶葉。


歪果仁自然想要自己生產絲綢,不能總讓波斯人這個二道販子卡脖子吧。
經過拜占庭時期,將進口自波斯二道販子手中的劣質絲綢抽絲重製,再到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時期獲得絲綢製作方法,最終到了中世紀時期,希臘底比斯已經成了歐洲絲綢製作的中心。
所以能看到,中世紀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口的中國貨基本都是瓷器和茶葉了,絲綢已經不是大宗了。

而查士丁尼是怎麼搞到絲綢製作方法的呢?
原來在拜占庭和波斯互毆的時候,絲綢輸入銳減,價格飛漲。這時候來了倆印度和尚,自稱會製作絲綢,要求見皇帝。
皇帝大喜,見了倆印度和尚。
倆和尚自稱在賽林達(中亞、新疆某地)雲遊之時,學會了這個手藝,然後給講述了從蠶寶寶到絲綢製作的全部流程。
皇帝大喜,說你們能帶來蠶寶寶,重賞。
於是倆和尚回去,終於又雲遊回來,帶來了蠶寶寶,從此希臘人會製作絲綢了。

而于闐人是如何學會製作絲綢的呢?
《大唐西域記》記載,于闐有個國王,和大約五胡十六國時期河西走廊某個割據政權的公主訂了親。結親時偷偷告訴公主:媳婦,能不能把絲綢的種子偷偷帶來,以後我們兩口子就能天天穿綢子了。
於是公主將蠶卵藏在帽子里,過關防時也沒有被發現,于闐國從此就會養蠶了。
而于闐國也一直嚴密地對養蠶繅絲技術保密,至於怎麼傳到了賽林達,而賽林達是不是就是于闐國。倆和尚怎麼會弄走蠶種,這就不知道了。

還有茶葉。
東印度公司成立後,就拍了許多特務來中國偷茶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羅伯特·福瓊。1839年至1860年間,羅伯特·福瓊曾4次來華。1851年2月,他通過海運運走2000株茶樹小苗,1.7萬粒茶樹發芽種子,同時帶了8名中國制茶專家到印度的加爾各答,直接催生了目前印度及斯里蘭卡興旺發達的紅茶產業。
現在三哥茶葉風靡世界,而我們中國茶葉,只風靡東亞……

還有瓷器。
歐洲人自己也是會燒制瓷器的,但就是工藝和原材料不行,所以歐洲人自己的瓷器都很渣渣。但耐不住工業和科技進步的影響啊,工業革命後,歐洲的瓷器已經獨闢蹊徑,發明了骨瓷,也不用依賴進口了。

當然我們自己也有搶中亞的馬種、偷西班牙山藥蛋種子、偷西班牙大番薯種子的光輝歷史。大夥都差不多。


歐洲貴族:我就是要買中國的正版!


絲綢不了解。
茶葉的話,首先是地理因素。
茶葉這個植物品種,是很怕冷的,它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足夠的熱量、濕度,所以茶葉原生區都是低緯度地區的潮濕森林地帶。我國目前,也是以長江以南,也就是北緯30度以南地區較為常見,歐洲的話,最南的地方緯度也要北緯36度了。
我國古代,最北的茶產區,是淮河秦嶺線南,陝南的漢中安康、豫東南皖西的大別山地區,再往北,便沒法大量栽種。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幫助下,山東魯南沿海地區也出現了茶葉產區,如日照、青島,這已經是向北方栽種的極限了。之前東北大連的農業基地里曾經培育成功過一些品種,但這只是實驗室的東西,還做不到推廣。
也就是說,即便是當代的農業科技水平,加上茶葉耕種發源地的歷史積累,我們目前還是沒法在中緯度偏北地區進行茶葉大規模推廣,那麼在產業革命前,緯度更高的歐洲大陸,這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二呢,茶作為農業作物,是需要優選品種和流程化的耕作管理的,這都是有技術含量和方法的,也是一代代中國茶農花心思研究探索出來的。隨便的把茶葉樹種挪到另外一個環境里,它就一定能產出口味合適、可以製作商品茶的茶葉么?非常難。隨著英國人越來越愛喝茶,茶葉在英國和清政府之間的貿易量提升,中國官方和民間也是有意識的做技術封鎖的,限制專業茶葉工人和茶葉樹種出鏡。雖然因為清政府的實際能力,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但是這種限制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偷偷移栽過去的茶葉樹種,大部分病死了,讓英國商人做了無用功。

第三,茶屬於經濟作物,既然是經濟作物,就有個產業化種植是否賺錢、規模化種植划算的問題。因為以上兩個原因,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雖然英國人一直都在為打破貿易壟斷做嘗試,但考慮到成本,並沒有大規模啟動茶園。既然買中國人的東西更經濟,那又何必自己種?

事情一直到清末才有了轉變。
1、歐洲種不了,那就去熱量很好的印度地區種,後來又在地理條件符合的非洲東南部、南美中部種;
2、1823年,英國人印度阿薩姆地區發現了原生茶樹,這個意義很大。原生的阿薩姆種大葉茶苦澀很重,當地人多做藥用,不太適合做商品茶,但是,原生樹種的環境適應性是穩定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嫁接和改造,再優選育種,從1823年發現嘗試種植開始,到1838年,才有488磅阿薩姆茶葉作為商品茶運到倫敦市場,英國人花了十多年的功夫;
3、阿薩姆種改造成功後,斯里卡蘭和印度的低人力成本,殖民地經濟的方便,使得茶園經濟有利可圖,斯里蘭卡於1852年開始商業茶葉耕種,1870年產量只有23磅,到1890年,已經達到2萬噸的規模。
現在,斯里蘭卡和印度的茶葉出口,在國際貿易中約佔了三分之一的比重。

數據資料內容主要來自三聯出版社的《茶:嗜好、開拓與帝國,作者Roy Moxham。


我就說說茶葉吧。
西方人當然想自己種茶,但是茶是我國一種極重要的戰略資源,而且是東亞中日韓特產,歷朝歷代茶樹苗都是不出口的,賣的都是成品茶葉。而且即便是走私帶出去了,西方的環境也是種植不了的。

一直到清末,西方人弄到了茶樹苗,在斯里蘭卡種植成功,從此打破了中日對茶葉出口的壟斷……


一方面是大部分工匠並不願意去,中國人自古以來鄉土觀念重,不會隨意背井離鄉,更不用說去那種蠻荒之地了。另一方面是中國古代陶瓷技術分為兩種,官窯和私窯,官窯連產品都是官用,技術自然不可能外流。私窯則是代代相傳的家族手藝,自古傳男不傳女,傳婿不傳媳。當然也不可能外傳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了。
其實歐洲並非是完全沒有瓷器的,總還有些竊取技術的和自行仿製的。但是一方面,竊取的技術肯定不如原裝的好;另一方面,中國的瓷器已經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跟現在尊洋貨賤國貨的行為差不多,所以提到瓷器,歐洲人還是愛中國本土產的。


波斯地毯啊!當年波斯商人從我們這兒偷運去蠶種以為自己要發財了,結果水土原因同樣的蠶種吐的絲比咱這兒的粗太多了,結果就只能當織成地毯用了。。。


絲綢之路新史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但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的?在人們對它的想像中,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在塵土飛揚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本書將要為你揭示,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遠遠比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書通過大量驚人的考古發 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這條商路的慣常理解。幾個世紀以來,儘管大量關鍵材料仍然尚未發掘,但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已經出土了許多迷人的東西。既有官員刻意埋藏保存的文書,也有目不識丁的當地居民利用官方文書做成的鞋墊和壽衣。作者探討了絲路上從長安到撒馬爾罕的七座綠洲,那裡聚集著商人、使節、朝聖者和旅客,信仰著從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著非常寬容的國際化氛圍。

本書試圖告訴讀者,從來沒有一條單一的連續的絲綢之路,有的只是東西方之間的一連串市場。中國和羅馬之間幾乎沒有直接的貿易活動,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是今天伊朗地區的居民。絲綢並不是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國發明的紙張對歐洲產生了更大的影響,而金屬、香料和玻璃與絲綢一樣重要。相比之下,這些商路上傳播的思想、技術和藝術圖案具有更大的意義。

目不識丁的當地居民利用官方文書做成的鞋墊和壽衣
官方會有紙質文件記錄,紙多了,平民會用這些紙做成壽衣,考古人員再解讀這些壽衣上的不完整的文字,解讀當時的歷史情況。
絲綢之路 有翻譯的問題,最早貌似是德國學者提出的,絲綢和鐵之路?忘記了。
沒有看過這邊書,具體的也不清楚。
翻譯人員是 天書廣播的微博


西方世界種植桑樹,養蠶制絲的歷史其實很悠久,早在拜占庭帝國時期,就已經有蠶種傳入。
後來波斯人也學到了養蠶,波斯古代絲綢出口一直是財政的重要來源。
義大利的絲織業早在13世紀就開始興起。
西方的絲織業只是產量不如中國。


中國人想要A380,為什麼不自己造?為什麼還要花錢買?


在外國人還不知道絲綢是怎麼弄的之前,只能通過朝貢體系來獲得絲綢。但中亞地區大部時間都是穆斯林控制,歐洲人想要進入朝貢體系很難,只能通過波斯人,阿拉伯商人來獲取絲綢,昂貴的代價促使他們想要直接與東方貿易或是自己生產絲綢。後來他們知道絲綢是蟲子生產出來的,直到自己掌握生產方法,他們也就不會再來東方朝貢了。


這些曾經的奢侈品,現在的生活必需品,在生意人眼裡都是要算信價比的。從歷史角度去看,歪果仁兒一邊算賬,一邊找方法,咱國那個時候是奇貨可居的心態。後來貿易壁壘被打破,咱也沒法子壟斷了,打仗都是有目的的。不是土地就是資源。


中國嚴禁蠶種外流,傳說蠶種還是被西域公主藏在頭髮里外流的,新疆那裡還有壁畫作證。傳出去以后土耳其就取代中國製作絲綢了


在古代,養蠶、繅絲,瓷器製作,都是高度保密的,中世紀的歐洲人甚至認為中國的絲綢是長在樹上,直接收割的。他們沒有這個技術種植養蠶,不是不種植養蠶。


蠶是勞動密集型.而且中國的蠶已經被優化很多代了,歐洲原生蠶沒有這麼高的產絲率.而蠶寶寶又那麼嬌貴,走私不易。
讀一讀《春蠶》,從採桑到纙絲,工藝非常複雜。江南氣候適合桑樹,養蠶季節又恰逢農閑,正好有富餘勞動力。
中國自古就把絲綢作為通貨,從而培育了產業化絲工。歐洲從0開始是追不上的,還不如直接進口。


只有中國的古人這麼聰明才能發明出這樣精美實用的東西,外國人只能偷學了。


外國的桑葉有桑葚 我過北方的也有桑葚 只有江南桑葉不長桑葚 所以桑葉營養好 蠶絲質量好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大規模的殺過巫師或算命的人的?
要比較深入的理解《達芬奇的惡魔》一劇,應該補充哪些知識背景 ?
如何看待土耳其的歷史觀:我們偉大的祖先迫使偉大的中國人建了偉大的長城?
有剎車助力泵但是無 ABS 的車,能否做到「人工 ABS」的效果?
希臘文明到底算不算是海洋文明?

TAG:歷史 | 茶葉 | 歐洲歷史 | 絲綢之路 | 真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