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為什麼是名著?為什麼現在我讀起來索然無味?

為什麼現在的小說讓人讀得很過癮而名著很少有讓我印象深刻的哪?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里的說法我覺得最好,文學或是藝術品它是一種基於個人經驗的產物,如果你沒有體驗過某種類似的情景或是做過接近的思考,你很難直接通過文字或是畫面獲得共鳴,最直接例子是學生看魯迅小說最喜歡故事新編,因為直觀,因為漫畫感,但深層的東西,比如讓他看加繆的局外人或是鼠疫,他沒法直接獲得作者傳達的信息,因為那是一種由複雜的經驗提煉出來的表達。所以增加閱歷與讀書同樣重要。


黑塞在《獲得教養的途徑》最後一段中提到:

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而必須讀傑作。傑作常常不想時髦讀物那麼適口,那麼富裕刺激性。傑作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才會發現傑作的真正價值。


我們只能生活在一個時代,此前曾有過許多個時代;我們只能生活在一個民族環境中,周邊還有許多其他民族(只有極少數人可以同時融入兩個或更多的民族);我們只能生活在一種狀態中(包括職業,方言,氣候,飲食,交通方式,休閑娛樂,體育鍛煉,消費層次,鄰里,朋友等等),平行的還有許多其它生活狀態。能夠讓我們真實體驗其它時代,其他民族,其它生活狀態內容的只有讀名著。這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它以典型人物為代表,通過高度藝術性地提煉,真實地再現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以及一種生活狀態的原貌。名著可以在一定程度改變我們的人生觀。


關於第二問,顯然具有不同經歷的人讀同一本書也會有不同的閱讀體驗。一本小說總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如果對一本能夠使許多人產生共鳴的小說無動於衷,應該說是自己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讀名著是為了什麼?書店裡有那麼多書,為什麼要讀名著呢?所謂青菜蘿蔔各有所愛,選自己愛看的不就得了?

只選自己愛看的,這聽上去真是個不錯的主意。但在沒有翻開書前,你知道自己愛看嗎?如果你不愛一本書的開頭,你能確信你同樣也討厭它的結尾嗎?甚至,你過去愛看的書,隨著你閱歷的增長,會一成不變嗎?你現在不太愛看的書,也許將來就成了你的最愛。書是謎,你猜不透的。所以只按自己現在的審美選書讀,可能會與許多良書失之交臂。

雖說書是謎,但可以肯定的是,讀書有許多功能,也能給人帶來許多樂趣。這點宋朝的趙恆早就意識到了:「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愁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趙恆告訴我們,書有無敵多的功能,但沒有一本書能涵蓋所有這些功能,所以,選書也很重要。

如果只是為了追求讀書給人帶來的某些樂趣,那自然是用不著讀名著的。如果我要學Excel,我當然不會從《史記》里去找答案。反過來,我想領略中國歷史的宏偉,見識人物傳奇,我肯定也不會去《實用Excel大全》里去找。很多時候,許多人讀名著讀得興味索然,可能既不是讀者的原因,也不是著作的緣故,而是讀者對作品許錯了期待。《暮光之城》能帶給讀者的快感,《紅樓夢》可能滿足不了;而《紅樓夢》能給我們的震撼與感動,《暮光之城》同樣也給不來。

所以,在讀名著之前,我先要問問自己,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什麼?如果我手頭拿著《拜倫詩集》,那麼我對她的期待就該有別於《伊利亞特》。同樣,我要是讀JK·羅琳的新書《臨時空缺》,我也該清楚我不會從中讀出《哈利·波特》的驚險和刺激。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與幾百年前寫就的名著素不相識,不知該對她有何期待。的確,當我開始讀《聖經》的時候,我也不知自己會讀到什麼。厚厚一本聖經,涵蓋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等層面的內容,我真不知該對它抱有怎樣的期待。這個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打消自己的偏見。想像自己是一隻偶然飛入異域森林的鳥,你眼前的一切都不曾熟識,你不知什麼果子會打動你,也不知什麼景觀會震撼你。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睜開你的眼睛,用力地張望;打開你的心扉,用勁地體會!

不用擔心你會迷失,也不必擔心你會找不到美。造物主早就給我們的大腦里植入了審美能力,我們不僅擁有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們能感知不同的美,能享受不同的樂趣。所以,讀名著,與其說是找樂子,不如說是調動一些我們平常很難有機會調動的審美能力,而正因為這些審美能力並不常被調動,她越是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深沉持久的精神愉悅。

我以前沒能領略超長篇小說的魅力,我覺得既然一個故事能夠用100頁講完,為什麼要寫1000頁?但我忽然有些條件反射地意識到:小說三要素是人物、情結、環境。我怎麼能只顧享受情結帶給我的樂趣,而對人物塑造和環境呈現的美感視而不見呢?寫於2000多年前的聖經,我們現在看,還是不難想像出摩西與耶和華訂立契約時的莊重與驚心動魄,能體會到以色列人信念的缺失和內心掙扎。可是,如果我們把如今的《暮光之城》寄回給2000多年前的人,他們能讀懂嗎?即使過了千百年,當代的導演還是能根據《伊利亞特》拍出《特洛伊》。可是,1000年前的人們,如果拿到郭敬明的《幻城》,能讀懂嗎?

我想,偉大的小說能超越時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她能再現歷史,讓我們重回過去。而名著能超越時代,因為她必有動人之處。

所以,當我們問讀名著到底為了什麼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問:
1、我想從書中獲得什麼,我對一本書的期待是什麼?
2、什麼樂趣能從暢銷書中獲得,而什麼樂趣是僅僅只能從名著中獲得的?
3、如何能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體會更多只能從名著中獲取的美?

如果你心動了,不妨加入啃磚頭俱樂部(http://www.douban.com/group/bookminer/),她是專門為想讀名著的朋友們設立的小組,我們歡迎你噢!


謝邀。

題目的補充說明:「為什麼現在的小說讓人讀得很過癮而名著很少有讓我印象深刻的哪? 」

對不喜歡喝茶的人來說,喝可樂比喝普洱茶過癮。
對非紀錄片迷來說,看90年代港產武打片比看紀錄片過癮。
對非古典樂迷來說,聽流行曲比聽室內樂過癮。
對絕大多數男人來說,看AV比看80年代港產三級片過癮。

人各有所好。有許多東西的確不是給以「過癮」為標準的受眾準備的。
世界上沒什麼非看不可的書。自己喜歡過癮的事,自己喜歡著就行了。


一部好書極有可能被一個爛翻譯給毀了。


閱歷問題吧,你現在回過頭去看那些幾年前覺得乏味的書,也許會覺得精彩絕倫。而當初喜歡的那種書,現在看看也許會感到幼稚。
我中學時買過一些名著,基本上看不下去,太乏味了,但是我爺爺拿去看過卻說這些書寫的很好。大學時回家,有次實在無聊就把那些書發出來看看,看的津津有味。。。


有些名著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描述的是那個特定時期的事情,所以不貼近你現在的生活,你就感覺他索然無味了,但是內在的情感卻是真摯的。再加上個人的喜好不同,所以那些名著都可能不是你眼中的名著。我也有同感。例如當年讀那些外國名著的時候,是抱著敬畏的心理去讀的,結果讀完後發現一點也不爽,還沒有讀評書、武俠小說,色情小說有意思,於是就不再去讀那些名著。


現在的年代,大部分人都沒有讀書的習慣,讀名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偶爾讀也是讀現在所謂的網路青春玄幻穿越之類的小說,這些都是人心浮躁的表現。科技的發達物質的充裕讓現代人丟失了內心的寧靜。如果你肯靜下心來去讀,名著絕對不是索然無味。相反,名著總能引發某些方面的共鳴,啟迪你對生活的某方面,甚至生命本真的思考。


經歷不夠多,心不夠靜。
既然是名著,就有是名著的道理。高中課本里有《百年孤獨》的選節,當時嘗試了好幾次,實在是沒有辦法看下去,前段時間忽然想看,就買了書,然後愛不釋手,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好看的書,連看三遍。《紅樓夢》,以前看的時候只追情節,現在才看到裡面包含了太多東西,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在這麼浮躁的社會,需要我們有一顆不浮躁的心。


打rpg 遊戲,不同的級別有不同的裝備,99級的軒轅劍扔給一級的英雄也沒用。 讀書同理,需要通過長期的閱讀經歷,有時可能如同打怪般枯燥,方能逐漸提升。要多讀自己跳跳可以夠到的難度,而非一直讀玄幻或是簡單的流行作品,這樣才能提升品味,擺脫在新手村打一輩子小蜜蜂的命運。


名著是大多數時代大多數人有共鳴的,誰多少都有不在大多數的時候。想知道它「好在哪兒」就去看喜歡它的人怎麼說,自己平常找讀得下去的書讀不就行了,不喜歡讀幹嘛還非要想方設法理解它呢?

多點自信也多點率真就不會糾結這個問題了。


近期(大概半年)讀過的一些書記錄:

對《伊利亞特》唯一的印象是雅典娜給埃阿斯使了個絆兒,讓他跌倒塞了一嘴牛糞(承認了吧,我就是因為《fate/zero》才去讀的)。

不喜歡讀一切中國古劇本。

我讀《fate zero》和《神鵰俠侶》比《水滸傳》帶勁,《水滸傳》讀到半截就卡了。必須得承認。

《棋王》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當然,這是在我選過一個道家哲學的課,一個莊子的課之後的事。

《莊子》外篇和內篇,至少是喜歡讀吧,我也不知道我是喜歡《莊子》本身,還是喜歡知道中國人的思想是怎樣形成的。

討厭穆時英,討厭這種一面狠狠咒罵富貴一面對富貴求之不得的人格。但發現我的文風與他很相似,大受驚嚇。

《圍城》起初非常開心,讀到方鴻漸開始在三閭大學上班就卡了。

重讀《看不見的城市》,這次懂得一點點了,非常有趣。

————————————————————

由此可以得出一本公認的好書,或者有價值的書難讀的一些可能原因:

1、翻譯不好,或根本無法翻譯。我看過張健引木心的評《紅樓夢》的話,說紅樓里的詩只有在紅樓的背景里,才是水裡搖曳的水草,同理,真正的詩里的一詞一句,都只有放在母語里才能搖曳舞蹈得起來。我不信任一個不能駕馭自己語言的詩人。雖然這會使詩變得無法翻譯。

2、缺乏背景知識。或需要太多背景知識。我不懂戲,也不懂明清小說。方鴻漸是個未脫學生氣的娃子,那時我覺得還跟他一鼻孔出氣,後半截他是個工作成家的男人,我就全然不懂了。

3、提供的信息讓人不能起興趣。我對於所謂民族性(其實我不太相信有這個東西)突然有興趣,才讀《棋王》,而且覺得解決了很多疑惑。人會選擇自己需要的書讀。反過來,雖然不該以人論作品,但我總覺得,一個作者像穆時英,如果對自己令人反感的一些心理活動,沒有明確的認識,亂七八糟擺上來,還是會影響到讀者的審美。

4、讀者讀書太死。我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找到的,不是一種全面周到的思想(這是哲♂學♂家的事),而是一種感覺,一次頓悟,一道思想的波流,在洋面上閃過光,轉瞬即逝。總之我是覺得概括中心思想是個很二逼的事。


理解能力差而已


因為你現在還不知道應該從名著里讀到什麼,所以你會被表面你不想接受的形式困住。
想想《獅子王》和《哈姆雷特》是同一個故事,《連城訣》和《基督山伯爵》是同一個故事,就知道了。我見過一個寫網路小說的作者,把《哈姆雷特》改寫成了都市類的網路小說,照樣很多人看。
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東西是沒有變的,最先發現那些東西,或者把那些東西用了最經典的方式表達出來,那才是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的原因。而你現在還困在外在形式上看不到那些東西。


建議重溫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


有人說過,名著就是放在書架上但永遠不會碰的那類書。你之所以讀起來索然無味,是因為你是個索然無味的人,僅此而已。沒事別老拿自己身處的環境反過來評判那些名著。你,耗不過名著的生命力。其實不是名著你也未必就能看得津津有味。

如果你能讀下去一本書,不管他是什麼著,總有值得你去看的內容。中國人不愛看書,還總把原因歸結到客觀原因上去,嗯哼。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是因為他們的深度和內涵足以涵蓋人類所共有的認知或者情感,不論時間長久對人都有可參考可研讀的深層次內容。


說實在的現在想想有很多名著都感覺很傻比如傲慢與偏見還有迅哥的文筆自是了得可是內涵我是只感覺他以不同形式反覆拋出同一個問題但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還有很多都是這樣的:包括盧梭宣揚的自由啊之類的都感覺超幼稚啊。當然我知道他們在那個時代是牛逼的,但不能代表他們的思想到現在還是那麼先進啊


從對名著的感覺枯燥無味到現在的興趣盎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其他人對你說一句簡單的靜心,專註和堅持能夠搞的定,也許在已經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眼中這是容易做到的,但對於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呢,過程很漫長需要自己去探索一個持續的動力,把握髮展的方向,其次「世事洞見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讀書是修行,修行不一定是讀書」,不必偏激,順應自我,站在今天能夠欣賞往日的自我即好。
另附個人從一個影迷變為一個能夠靜心看名著的閱讀者的轉變經歷,也許能為題主提供參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73261/answer/14573857


推薦閱讀:

白孝文為什麼最後要害死黑娃?該用怎樣一個角度去思考?
六出祁山,你學會了什麼?
涼宮春日系列中長門有希的一百本書,哪些值得讀?
覺得《聖經》很難讀,如何讓自己讀下去?

TAG:閱讀 | 經典 | 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