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梨園春會衰落到幾乎無人問津?

記得小時候,大概十幾年前,河南電視台的梨園春節目家喻戶曉,那會兒身邊有好多小夥伴都有去學唱戲的想法,傳統的戲曲以梨園春的形式得以發揚,後來不知不覺中梨園春好像銷聲匿跡了,國內的各檔節目也再沒有以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為主題能像當年梨園春那麼火,感覺挺可惜的,講真,我這一代的人現在很少喜歡聽戲的,再過十幾二十年,中國傳統的文化會不會逐漸走向消亡?


我爸媽還是老看哪,我覺得不過是如今太多電視台太多節目了,小時候倪寶鐸和龐曉戈兩位每周都會出現在我家那台破舊的彩色電視機上,當時電視機也沒幾個台,梨園春必看,而且唱戲pk最終還有大獎,當時一輛車吧好像一等獎,挺厲害了。如今各節目一個比一個花哨,一個比一個能燒錢,當然,梨園春也有進步,梨園春一如既往的贊助商福森葯業如今都搞涼茶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梨園的其中一波觀眾被廣場舞綁架了!


說實話現在聽個戲挺貴的,上海這邊聽崑曲要好幾百塊錢一張票,電影才30塊錢,你說這不是脫離群眾又是啥?

戲曲演員不像一般的演員,戲曲演員成材率低,收入也不高,慢慢的從事這行的人就越來越少啦。經濟自然選擇而已。

我有段時間聽的歌全是崑曲,這算是個人無言的支持?


梨園春是傳統戲的舞台『他她通過電視媒體把中國的傳統戲曲精髓唱響海內外』咱們的老百姓大多數都喜歡戲曲『喜歡梨園春』隨著時代奔小康『為經濟減少了對戲曲的欣賞』『這並不代表不喜歡我們的梨園春』『』『我愛豫劇』我愛河南梨園春『』『』『』『


從小時候就喜歡看梨園春,最初的時候好像還是直播,當時的主持人是倪寶鐸和龐曉戈,一老一少的搭配,再加上百姓擂台和戲曲小品,可以說是河南人周日晚上必看的電視節目了。

當時的梨園春看點很足,一是素人的報名,我同學他爸還去唱過,二是專業的點評,現在還記得朱超倫那個激動的老頭,三是戲曲小品,齊飛老師創作的對門,開心茶館等一系列作品,再加上范軍和於根藝的相聲,可以說是一代人的記憶了。

當時的擂台賽確實走出來了不少名人,少兒擂台賽的秦夢瑤,成人擂台賽的張艷紅,孫鴻雁等,當然還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擂主,比如曲躍星等。細細想來當時報名的大部分還都是戲曲愛好者,農民,賣香油的,賣大蒜的,多麼樸實啊。

梨園春近幾年的沒落大概可以從倪寶鐸和龐曉戈突然不支持開始,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是不能接受的。後來,我就不看梨園春了,今年再看梨園春的時候,忍不住嘆息梨園春這是怎麼了?


對於忠實觀眾來說,這十幾年來梨園春唯一沒變的就是觀眾還舉著廣告牌了。

除此之外,感覺太鬧騰了。以下是個人總結的幾點

一,評委鬧騰,與以往不同的是梨園春把小品演員請過來當評委,不僅瞎評,還瞎演,基本上一期毀一部經典,還自以為很搞笑。

二,還是評委,河南的戲曲名人,耳熟能祥的藝人還是很多的,然而評委好像老師那老幾位,而且點評不再是正兒八經的點評,總想相互調侃一下。

三,擂台賽不再好看,以往的擂台賽多為素人,自報家門後便唱,現在多位某些劇團或者名師的徒弟,而且梨園春還總喜歡給搞些感人的故事。


四,戲曲小品亂來,現在梨園春的評委好像還肩負了表演的重任,不過每次都亂來,加點搞笑的話就覺得能逗樂觀眾了,毫無誠意,我很奇怪評委里請了小品或者相聲演員,好好演個作品不難吧。

五,形式大過內容。梨園春現在不定期會推出相應的主題,比如一起唱戲,戲曲進校園等等,然而形式再變你會發現,還是那些人,唱的還是那些戲。

我童年最喜歡的梨園春,真想有一天他還會和原來一樣。


我也算是曾經喜歡《梨園春》將近十五年的戲迷了,以前家裡的黑白電視機收不到河南衛視,還好我們那的縣電視台買的轉播權,據說是縣城的一個摩托車經銷商贊助的,瞬間好感度爆棚,我們家的第一輛摩托車就是在那買的,說這麼多,就是想表達一下曾經對她的喜愛,但是現在感覺變得面目全非了,首先是評委,以前都是專業的,像朱超倫啦,程林遠啦,現在呢,請了一群娛樂明星當評委,你請娛樂明星來娛樂來提高收視率這沒什麼,你別讓他們決定選手的去留啊,就拿曾經常駐的相聲演員周煒、演員孫濤,他們在各自的領域裡,不可否認,很棒,但我就想問一句,他們懂戲曲嗎,懂豫劇嗎,為什麼讓非專業的他們來決定選手的去留?以前喜歡《梨園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好多草根選手去參賽,簡簡單單自我介紹,而後就是唱,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不玩那麼多虛的,現在呢,動輒VCR,再則挖掘背後的故事,又是煽情,又是拉票,總之來說,就是,《梨園春》,你的初心不在了!


梨園春的綜合審美層面比唱歌(流行曲也有個別精品)要高。再者,聽梨園春要求更好的生活環境與心境。
社會思潮25-30年一循環周期。
印度以種姓制度使全民獲得內心的平凈。
越南無離頭的實現了亞洲嶺南的自然詩意。
還是期待19大新政。三公是周朝禮樂的基石。


我是在網上收看,或者是看回放,跳過廣告。總體感覺太過新穎的節目形式並不是很喜歡,直播越來越少,新唱段越來越少,像以前楊莉那種有魅力的擂主也少了!


和題主一樣聽梨園春長大的,現在二十二,十幾年前也是天天看梨園春,當時還小,父母喜歡看,所以才跟著看,再大點就處於叛逆期,沒怎麼看過了,梨園春還是和以前一樣火,只是我們這一代不看了,父母在家也是天天看


推薦閱讀:

一個80歲的人吃過的鹽、走過的橋真的比一個20歲的人吃過的飯、走過的路還多嗎?
春節送紅包習俗的由來?
國畫里用章有何講究?
為什麼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母親的兄弟(舅舅)扮演很重要的地位?
像鬼節不能出門這樣的風俗禁忌是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留下來的糟粕?

TAG:傳統文化 | 河南 | 戲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