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但丁密碼》(Inferno)?
預告片:但丁密碼
中國預告片1 (中文字幕)
每一個試圖通過大屠殺拯救世界的反派都應該去看十遍《守望者》:如果一定要對任何人說出你的計劃,請在計劃已經實施後10分鐘再開始說。
If you wanna make a point by committing massive murder, do the killing first, speech later.And don"t do 24 hour count down!
觀影過後,恰如片名在天朝由INFERNO——《地獄》被巧妙「暫譯」為《但丁密碼》,朗·霍華德執導的INFERNO亦將小說中的結局——病毒擴散全球改寫為蘭登教授成功拯救世界。一部以地獄為主題,關乎體驗地獄,檢討人性,永恆懲罰,哲學反思的丹·布朗著作,也隨著劇終前蘭登教授喜劇般歸還但丁死亡面具後的撇嘴一笑而輕鬆收場。
以下,謹求解讀影片中的部分文字、圖像符號,講述其背後的故事,帶讀者遊歷影片未展現全面的地獄之景。
INFERNO,出自但丁的史詩巨著《神曲》。《神曲》共分3篇——《地獄篇》(Inferno)、《煉獄篇》(Purgatorio)和《天堂篇》(Paradiso),以第一人稱講述但丁先由維吉爾(但丁最崇拜的古羅馬詩人)引領,穿過地獄、煉獄,並在貝雅特麗齊(但丁自九歲起暗戀的對象,傾慕一生,但最終無果,悲愴的愛情經歷是《神曲》重要的創作動機與靈感來源之一)的引領之下登上九重天,得聖母同意,窺見上帝——即永恆真理。
在神曲《地獄篇》中,凡是進入地獄的罪人都將受到相應的懲罰——即等罪量刑,並永久遭受懲罰。而這個概念直接引用至小說與電影,貝特朗·佐布里斯特研發出可致使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不能正常生育的「地獄」病毒,正是其自認為對於人類迄今為止未能採取任何有效措施阻止人口泛濫的懲罰,他企圖通過釋放病毒將整個世界打入地獄。
影片的開頭便通過蘭登的幻覺描繪了現代城市淪為地獄之後的場景。
下面通過電影中的一條主要線索——波提切利《地獄圖》對但丁筆下的九層地獄稍作了解,解答一些片頭蘭登教授幻覺中出現的神秘畫面。
但丁筆下的地獄,為上寬下窄的漏斗形態,共分九層(分別代表林勃、色慾、饕餮、貪婪、憤怒、異端邪說、殘暴、欺詐、背叛),越靠下的靈魂在生前觸犯的罪孽越重,地獄最下層是困在冰中的撒旦,爬過地心,另一面即是煉獄。
在蘭登的幻覺中,出現過:
- 踩在和仰卧於滾燙砂石地面之上的人——是地獄第七圈中曾經謀權篡位和褻瀆上帝之人(以下手稿皆出自波提切利之手)
- 頭倒栽於地下,只露出兩條背腿,腳跟在燃燒的人——是地獄第八圈第三溝中,觸犯了欺詐罪中曾買賣聖職的人
- 頭被擰至腦後的人——是地獄第八圈第四溝中的巫師、占星家和偽預言家
- 面部腐爛,身患各種疾病之人——是地獄第八圈第十溝中的造假者
- 從大廈玻璃幕牆中噴涌而出,淹沒蘭登教授的血水——出自地獄第七層懸崖底部,用於懲罰施暴之人的沸騰血溝
以及在幻覺中出現戴鳥喙面具之人,他本不屬於但丁筆下的地獄,但是它象徵了14世紀於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即鼠疫)。在當時,治療黑死病的醫生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黑帽,面部佩戴狀如鳥喙的面具,以防行醫感染。
黑死病於1348年由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當時的名稱),途徑西西里島、威尼斯、比薩,傳入佛羅倫薩,並蔓延至整個義大利,最後擴散至全歐洲。當時佛羅倫薩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城市,人口將近銳減四分之三,整個歐洲共三分之一因此喪命,總數近2500萬人,活似人間地獄。
第一位為但丁寫書作傳的喬萬尼·薄伽丘,親歷了整個事件,並在《十日談》中寫道:佛羅倫薩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間地獄,行人在街上走著走著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裡的人孤獨地死去,在屍臭被人聞到前,無人知曉;每天、每小時大批屍體被運到城外;奶牛在城裡的大街上亂逛,卻見不到人的蹤影……在慘狀前,薄伽邱驚呼:「天主對人類殘酷到了極點!」
在電影中,故事情節逆推黑死病傳入歐洲之路徑,沿佛羅倫薩、威尼斯回到14世紀黑死病散播的歷史中心——伊斯坦布爾。而貝特朗·佐布里斯將伊斯坦布爾作為釋放病毒的地點,其理由正如小說中西恩娜·布魯克斯所說:黑死病減少了人口,為文藝復興鋪平了道路……因此貝特朗製造了「地獄」病毒,希望它能夠成為全球復興的當代催化劑——「一種超人類主義黑死病」。
所謂「超人類主義」,是一場廣泛的哲學運動,其觀點是科學不斷的發展必將影響、改變人類的未來,人們將不僅能夠改善自身的健康狀況,還能影響基因,從而代代相傳。
貝特朗·佐布里斯特製造的病毒正是超人類主義發展至極端的產物,在小說中,「地獄」病毒最終入侵了地球上所有人類的DNA,並永久改變人類的一種隱形基因代代相傳。人類終因不加節制繁衍後代,導致各種環境、能源系統崩潰,被打入地獄,遭受永恆的懲罰。
但這些在電影版《地獄》之中,均未體現…
肯定很多觀眾會認為貝特朗·佐布里斯特是瘋子,企圖一人掌握全世界的命運。但作者丹·布朗通過此故事,探討的是一類道德問題,即當人類真要面臨滅亡之際,我們是否要犧牲三分之一,而保全三分之二?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
可是,
如果有人能知道自己將屬於三分之二,答案多半不言而喻。
倘若三分之二的生存機會可以通過爭取得到,人間又會是一番何種景象?
這些,
更可能是真實的地獄之景。
當然,丹·布朗沒有將小說的矛頭尖銳地直指此處。西恩娜由於是除了貝特朗·佐布里斯特最了解病毒之人,在小說最後蘭登的感化之下,決定配合辛斯基尋找破解病毒之法。
而蘭登教授在故事的尾聲中,由丹·布朗如下寫道:
「蘭登現在意識到,但丁的詩歌與其說描繪了地獄裡的悲慘情景,還不如說描繪了人類克服任何挑戰的精神力量,不管那種挑戰多麼令人畏懼。
。。。
地獄中最黑暗的地方是為那些在道德危急時刻皂白不變的人準備的。對於蘭登而言,這句話的含義從來沒有如此清晰過:在危險時刻,沒有比無所作為更大的罪過。
。。。
羅伯特·蘭登舒舒服服地往後一仰,覺得自己該睡覺了。
他關上飛機座位頂燈,最後再看了一眼窗外的天穹。在最新降臨的一片黑暗中,整個世界徹底變了樣。天空布滿閃爍的群星。」
而在但丁《地獄篇》的最後一章,收尾如下:
「維吉爾和我沿著幽暗的路徑,
開始重返那光明的世界之中,
我們顧不上絲毫修整,
他在前,我殿後,我們一起攀登,直到我透過一個圓洞,
看見一些美麗的東西顯現在天穹,我們於是走出這裡,重見滿天群星。」
他們將前往的是一片新天地——煉獄,又稱「凈界」,已有悔悟的靈魂洗滌罪孽之地。
總之,丹·布朗小說除了套路了一些,內涵還是比較豐富的。以上文字,也僅圍繞「地獄」闡述了一些個人見解,仍不全面。
而電影《但丁密碼》則索然無味,稱得上大片,勉強對得起票錢。
以上淺談,歡迎交流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官方微信(kang-shishi)
http://weixin.qq.com/r/BkRfRzjE_2WErXwk9xEU (二維碼自動識別)
如有藝術留學、院校、專業、作品集方面的問題,可私信康石石諮詢
先看過原著,今天去看了電影。電影的刪改太多了。
人物的簡化、細節的變動、另起爐灶的感情線、極度縮水的歷史藝術推理、拯救世界的俗套結局、不翼而飛的大量具有討論價值的對話……
這部電影時常大約兩個小時不到,而我認為它應該再加至少半個小時。
《地獄》這部小說在丹·布朗的作品裡已屬下乘,其歷史文化方面的乾貨數量比起《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失落的密符》都縮水不少,加上劇情反轉總是依靠一如既往的隊友跳反模式(雖然在小說里西恩娜又跳回主角方了),導致讀者審美疲勞,口碑反響比較差。而這部電影里又把小說做了一次壓榨,最後剩下的內容零零碎碎。作為一部驚險的商業片,它毫無疑問是合格的,但我不禁想問:與原著相比較,它還剩下什麼?
原著里的多方勢力的追逐與交錯、丹·布朗刻意誤導讀者的劇情陷阱、精心設計的歷史迷題,在電影里變得極其單薄,僅僅呈現出一種「1+1=2」的簡單構造——相比之下小說的複雜程度大約是高等數學。
對於迷題的簡化使得故事與但丁的聯繫變得莫名其妙——如果只是要留下一個密碼確保自己的追隨者會去釋放病毒,帕特朗何必非要把迷題設計得與但丁相關,僅僅因為但丁的《神曲》里有個《地獄篇》?他明知道西恩娜智商超群,卻不是歷史專家!看過原著的人能理解,只看過電影的人則會一頭霧水。
人物塑造比紙薄。帕特朗並非簡單地想要毀滅一半人口,也沒有愚蠢到讓病毒釋放被阻止。原著里他的計劃不是喪心病狂地殺死地球上的一半人口,而是採取了相對溫和的降低生育率這種方法來解決人口問題。
更關鍵的是,他早就在一周之前就把病毒釋放了!
他根本沒給人留有阻止的機會——故事結局就是大家都已經感染病毒了,而世衛組織打算暫時隱瞞這一事實,與西恩娜共同研發解藥。
而電影里這種「我已經把病毒安放好了,但我偏不釋放,我要給女朋友留個正常人看不懂的謎語,希望她能找一個外人來幫忙解開謎底」最後導致病毒釋放失敗的劇情簡直毫無道理可言。
西恩娜的天才智力帶給她的困擾和孤獨也完全沒有得到體現,她深愛並認可帕特朗的理念,卻又反對使用病毒而兩次「跳反」的經歷,在電影里被簡化成她是人口消滅理論的忠實信徒,為了完成帕特朗的事業甘願與大家同歸於盡——天才變成了狂人。電影里的她只是一個被洗腦的邪教信徒,沒有原著里的複雜性。
(況且女主跳反也不是第一次出現的劇情了,諾蘭的《黑暗騎士崛起》就是這個路數。)
教務長堅持完成客戶要求而不問內容的服務原則,在他看到帕特朗的視頻後終於改變。他違背了原本的生意經,轉而與世衛組織的伊麗莎白聯手,試圖阻止病毒被釋放。原著里這是一個無視法律,但在毀滅世界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能站在正確立場的人,形象尚算豐滿。而在電影里,他一方面殘忍地殺人,一方面在近乎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當即調轉槍頭和世衛組織合作,最後為了救世而中刀犧牲,莫名其妙,自相矛盾。
布舍爾特工在原著里並沒有打算綁架蘭登找到病毒來出售謀利,瓦任莎也從沒想殺蘭登。在電影里這都被修改,而費里斯這個角色被直接刪除,他的火車戲份被轉移到布舍爾身上。
原著里與蘭登產生感情的是西恩娜,蘭登將她介紹給博物館的孕婦工作人員瑪塔時說西恩娜是他妹妹而非侄女。電影里世衛組織的棕發阿姨伊麗莎白成了蘭登的老情人。拜託,小說里伊麗莎白比蘭登大得多,滿頭銀髮,兩人也是剛認識。
最後蘭登去還但丁面具時的工作人員是女性,電影里改成了男性。精瘦的天才狂人科學家帕特朗從瘦高個變成了胖子。
對於蘭登為什麼重視他的米老鼠手錶也只是簡單地用一句台詞來帶過,不了解這個系列的人恐怕很難理解這塊手錶對於蘭登的意義。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一部分刪改是我可以理解而且表示支持的。原著里西恩娜患有脫髮的毛病,所以她剃光了頭髮,帶上了假髮。這更像是丹·布朗為了加深角色而強行增加的可有可無的特徵;而蘭登和西恩娜躲避追捕時的一些細碎而意義不大的劇情,刪掉後更顯劇情緊湊,符合電影快節奏的需求。
但刪得太多了。最終電影變成了看美女、看風景、看記憶閃回、看湯姆·漢克斯的滿臉皺紋的普通懸疑驚險商業片,而原作里涉及到哲學與倫理道德的內容無影無蹤,大量的劇情、迷題變成了過家家般的兒戲。
假如沒有《地獄》這本原著,這部電影尚可一看;可是既然小說珠玉在前(儘管相比其他作品還差了些),那麼這部電影的改編可以說是十分糟糕。其令我失望的程度直追DCEU。對原著的多個改編使得反派變成弱智系列。boss中二但是不是弱智啊…
原著裡面這個病毒的作用是「使得被感染人群的三分之一失去生育能力」(和反派富翁男向WHO建議在食品中加入避孕藥效果類似,只不過這次是隨機的。WHO介入的話,更有可能演變為生育率低下的科研發達國家率先解決問題—WHO必須對人口控制有所行動)
而這部作品那個傻叉病毒居然是直接坑死一半的人。直接隨機殺死一半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好不好…和平時代生育率高的地方依然會在幾年後恢復到正常值啊。」
原本《地獄》裡面確實包含的「一個按鈕殺死未來一半人的生存權換取人類存續」的抉擇成了偏執狂殺人的理由。原作裡面是「大腦」與「心靈」的糾葛。成了「大腦」和「無腦」的問題。
前幾部涉宗教不得不改…這一部或許是boss的這種做法恰恰迎合了當前某些人的認同吧。電影剛看完,書沒看過。
就一個疑問,沒有人吐槽反派研究出來的病毒嗎?真的有那麼大的威力嗎?真的沒人懷疑嗎?如果有,為什麼反派第一時間不釋放出來?會有國家想買?之前那麼多財團國家生物學家研究不出來?
全程尷尬,正牌在拯救世界的途中我一直在想病毒
10.28看完來答。這部直譯為《地獄》的影片最終選擇了《但丁密碼》這個看上去賣相更好的名字,順帶還沾了系列第一部也是最成功一部的《達芬奇密碼》的光。然而,片方大打「燒腦」宣傳牌帶來的副作用之一,便是評論開始愈發尖銳且不客氣地指出蘭登系列已然套路化的情節和故弄玄虛的冷門歷史知識堆砌,令電影淪為了一部一流的觀光片和二流的懸疑片。
不論從原著小說的內容,還是從影片劇情來看,《但丁密碼》都更接近於一部主題先行的作品。這或許能稍稍寬慰一部分對蘭登和丹·布朗大失所望的觀眾。失憶,推理,冒險都只是故事的鋪墊和形式,作者旨在用這個故事呈現人口過度增長所帶來的生態和倫理問題,以及他對此的關切。
正如眾所周知的那樣,人口問題已變成一個全球問題。《但丁密碼》的演員陣容無形中也暗示這一點。《萬物理論》中的菲麗希緹·瓊斯,《少年派》的伊爾凡·可汗以及《觸不可及》中的奧瑪·賽這些熟悉面孔的出現似乎是一個亞非歐地區的籠統隱喻。當然,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羅伯特·蘭登還是絕對中心,經歷了從陰謀到更大陰謀的環環相扣的奇遇。反轉的密集讓劇情堪稱跌宕起伏,某種程度上緩解了大量關於陌生的文藝名詞的不適感。片長上,《但丁密碼》是三部曲中最短的,也最為緊湊。
然而,以蘭登教授的失憶這一俗套設定開篇,或多或少地意味著這一次冒險的精彩度和新鮮度一樣,都要打個折扣。影片前半部分的驚悚感來自教授噩夢般的幻覺: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廢墟,決堤而出的血水,滿面瘡痍的猙獰行人。到了後半部分,理應帶給觀眾驚悚感的是真相,但卻顯得有點無力:一心想要削減人口的中二反派在不過問客戶底細的神秘組織的配合下上演一出假逃亡大戲,到頭來只是天才少女和她男友之間作為PLAN B的解謎遊戲。精巧有了,合理則要打個問號。
前面提到,個人認為丹·布朗在創作這部小說時是主題先行的,無論是但丁的死亡面具,還是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都是他進行布置的噱頭而已。他真正關心的是全球人口問題。導演朗·霍華德顯然深諳他的用意,在影片一開始就讓反派佐伯里斯特率先露面,點明了主題。佐伯里斯特懷有超人的使命感和犧牲精神,意圖用他親手製造的病毒感染人類達到削減人口的目的。「人類是病毒,瘟疫是解藥」。
從他的做法上來看,理論上的確是人人均有可能被殺,無論貧富、年齡和階級。這也是當西恩娜遭受「釋放病毒是屠殺」的質問時堅信自己並非用意如此的原因。事實上,她只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激進。試想,如果只能有一部分人活下來,那是不是更強的人活下來更合理呢?於是希特勒下令殺害下等民族猶太人。在極端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面前,作為弱者的人被淘汰是天經地義的。
多年來,關於是否控制人口以及生育一直處在道德困境。中國曾經的國策計劃生育被西方視為迫害人權之舉;而在今天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量第三世界的移民進入並迅速繁衍壯大令其本土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主體危機。在人口問題上左右為難的結果就是暫時維持現狀,但這一做法似乎又成了坐以待斃。關於這一點,丹·布朗在小說的「寫在前面」中就引用但丁《神曲》中「地獄中最黑暗之地乃為那些在道德危機之時保持中立之人而留」,似乎意有所指。
最後,在教堂地下蓄水池旁,正反雙方終於激烈交鋒。但可能是因為經費的縮減,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是池中宛如血水的類地獄景象,還是靠紅色的燈打出來的。與小說結尾病毒被釋放不同,朗·霍華德用一個更好萊塢的結局取而代之——反派被擊敗,蘭登教授亦再度化險為夷。激進的佐伯里斯特沒有看到的是,人口問題絕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問題,更不是粗暴地改變一個數字能解決的問題,人類破壞環境的能力已遠非幾百年前的依靠人工進行。如今掌握軍工等重污染行業命脈的那幾個寡頭,或許要對此負上絕大多數的責任,只要他們還能不停運轉並進一步壯大,即便人口瞬間少了一半,生態也不會得到太多的改善。技術讓一個人類的破壞力超過全人類,只要他手中有原子彈。所以,反派的行動初衷在我看來是不成立的,他根本不是自己眼中的救世主,而是難以認識到問題複雜性的狂熱分子,用愛的名義把自己包裝成悲壯的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丹·布朗塑造的義大利人實在有點過於蠢萌了,一件重要的博物館文物竟能被人隨隨便便就揣在懷裡偷走,隨後又被放回去而不被發現,還是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整個安保管理團隊顯然都不怎麼靠譜。從這個角度看,《但丁密碼》除了是一部一流的歐洲觀光片,二流的懸疑片,還是一部調侃了低效而天真的意國民眾的喜劇片。
以上(已發微信公眾號傳媒志)
在紐西蘭看過了。
不好。
基本上沒亮點。
演員很好,開始的懸念也很好,可我看的分分鐘齣戲啊喂。
下文嚴重劇透。
中二大富翁既然立志凈化地球,那造出病毒找個火車站一扔不就完事了?非要為了莫名其妙的理由和硬往但丁身上湊,弄個儀式簡直就是要給主角升級用的。儀式就儀式吧,漂洋過海的扔那破地方,連有些老花眼的老太太都能看得到,這簡直充分顯示了資本主義國家清潔工的懶惰特性啊!
大富翁齣戲還沒出完,因為剛開頭被追得像條狗的boss說什麼我也沒想到他是個絕頂聰明的富翁,連你女盆友都知道逃命的時候坐個計程車啊。
你沒保鏢沒防彈林肯就算了,跑幾步就給自己逼到死地了。再說了,被抓能怎麼著?沒有證據我就不說,拖到爆炸不行嘛!
接著女一表現出天才智商及演技,拖著老湯給她解密。
於是各國警察及世衛組織表現出了驚人的蠢勁!被耍的團團轉不說,博物館管理人員跟木魚似得,敲一下說一下密道。
而孕婦講解員及博物館工作人員更是驚人,面具被偷了多久了!?老湯第二次去才發現!?你們這種管理,簡直侮辱那些盜寶片的智商!偷藏品好像比在廁所偷捲紙還簡單!
然後解密二人組繼續無視警察堵截,施施然的繼續旅遊,啊,不,解密。
推斷出位置在土耳其後,女主也不管真假,就把含淚的老湯扔下了。你倒是給他一刀啊!你就領先老湯一個地洞的距離啊!不宰了他他不會追過來嗎?
接著快到高潮了。
世衛組織終於顯示出了他們的超凡能力-------使用世衛專機送老湯去土耳其,這個時候我是崩潰的,貌似飛機飛行算上機場,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吧,你們通知機場,分分鐘扣押女主啊。。。。。。。。。。
啊,忘了還有個人物,那個印度老大,當然了,我們富翁都不帶保鏢,非法組織老大更是不能帶馬仔。
這踏馬都是xx嗎?!
好了,也許印度老大只是為了耍酷或者要出鏡率呢。
書回正傳,老頭老太太鏖戰正酣,嗯,參照印度老大,我們得老湯和老太太自然也不能有警察和世衛組織的小夥子們參與打架。
幾個人打了一會,在外面抽了一盒煙的特警終於進來了,一看,呦,您還沒打完哪!?沒事,忙著您咧,我們瞄一會。不不不,我們才不下水幫你們打架,人家新買的內褲,弄濕了多不好。
老湯吐了幾口水,琢磨著出境率夠了,終於拉開距離,給了特警小夥子們表現的機會。
全劇終。。。。。。。。。
看了半天,神神道道的地獄言論貌似好像和boom沒特別大的聯繫啊,也就借用了地獄來形容細菌武器爆炸後的慘狀,但形容的也不夠,原著沒看過,但這電影的編劇力,我覺得應該給國內編劇一個鼓舞,爭取拍個「諸葛亮密碼」出來。
讓我懷念那個拍過《對話尼克松》的朗霍華德了
原著我都不想提,當時就想病毒也算問題?來我天朝生二胎!
還是說電影吧。
戴著米奇玩具表的阿甘的想像力還是那麼豐富,被他的臆想吊了一路,以為會有什麼神來之筆,結果還真的就是臆想。
劇情展開不疾不徐,但是最後的收尾有點潦草,邏輯上也沒把持住,七分吧。
一通鋪墊最後落入路人商業片境界。
反派死於話多,阿甘身邊的高智商反派也沒能免俗。
音樂廳的水池子就沒人清潔嗎?那麼大一個破塑料袋子漂這麼些天,簡直差評。
最後我想問一下,但丁的面具真的說拿就拿嗎?在線等,急,是的話周一我去辦簽證了。開頭以為是魔幻嗑藥片 後來發現是探秘版走進科學
單曲循環
如果 我們當初還在一起會是怎樣他們都在拯救地球。
莫名想起三體,裡面也有一撮人覺得人類無藥可救,於是決定毀滅人類。 這部電影里那億萬富翁也是如此,我覺得他是不圖錢的,(那黑人警察就是我賺錢就好,管人類死活。)他應該是真的相信消滅一部分人口,地球會更好。
看完覺得是一部合格商業片,起有懸念,上來我看誰都要叛變,中間好幾次反轉,看多了神探狄仁傑的我早已司空見慣。要場景有場景,義大利,威尼斯,伊斯坦布爾,從街頭巷尾到教堂密道。 各種冷知識,反正看完記住了那個四十的來歷,。
現在電影都亦正亦邪,你說他反派,人家愛國之心比誰都高,人口問題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我的看法和教授一樣,有問題沒說不讓你提,可以呼籲,可以改革。人多了解決方法就是弄死一半,一刀切思維要不得,畢竟人即便少了一半,人要滅絕還是滅絕。
人類以前總說保護地球,別讓地球壞了。 其實地球覺得人類可笑,人類出現才多少年,地球經歷過多少撞擊都沒事,人類卻操心地球會不會壞掉。 縱然地球壞了,大自然的力量足以應付一切,可人類卻只能滅絕一次。
說起來以前在某網站看過別人提過一個相似想法,再來幾次南京大屠殺,中國人不就少了,中國不就沒有人口問題了。
這種想法我以前覺得沒多少人信,但現在想想,這種想法估計還是有基礎,人多咋辦,殺啊,錢少咋辦,搶啊。
在這幾天,估計也就這部能看了。
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即便最後了,教授還是苦口婆心說,歷史上許多暴君假借愛的名義傷害人民。聽後想哭。
我是看得心情複雜。
哎,我尊敬的Ron Howard先生怎麼回事啊!整個鏡頭語言和節奏感,全然已經近於崩潰,到了毫無章法的程度。從最開始一直到聖馬可廣場都一塌糊塗,看起完全不是應該有的工業水準。
很多場的分鏡頭和場面調度都到了電視劇水平(國產劇啊),比如女醫生家,去威尼斯的火車上。看得出來,現場肯定沒想法了,也沒有什麼興奮點,就是來了之後現場分一下鏡頭,該拍的拍了走人,下一場……
回想起《Rush》裡面迫力逼人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語言,真不敢相信。
……原來拍好電影完全是小概率事件。
我沒看過原著,就電影本身而言,我覺得只是一部普通的懸疑片,和前作相比,存在三個問題:
1.不合邏輯的人物關係、莫名的人物跳反。
電影中除了教授本人以外的人物塑造都很莫名其妙,一會兒是好人,一會兒是壞人,一會兒又是好人,而且中間跳來跳去的理由很不充分,既不是情節推動他必須翻臉,也不是人物本身的人格使然,就是很莫名。
2.淪落為老套的故事情節,名著線索不具有說服力,無震驚感。
整個電影就是普通的反派要毀滅世界,英雄拯救了世界的故事,開頭就猜得到結尾。最關鍵的作為噱頭的「但丁密碼」,一看就是假的,根本沒有的事,這個東西換成另外的「米開朗琪羅密碼」「拉斐爾密碼」都能成,隨便編兩句詩寫到畫上、雕塑上就行了。
回想最初的《達芬奇密碼》,裡面的《最後的晚餐》解讀,牛頓墓解讀,都是一種真是存在的觀點,大反叛被抓了以後,女主的身世解密才是最震撼的部分,看完後會讓人覺得「真有這事?」的感覺。至少我看完後就去查了大量相關的資料,久久回味其中。
3.不合格的觀光片,沒有拍出三座城市的特色。
很多人說這是一流的觀光片,但我覺得其實是很失敗的觀光片,把三座城市都拍得像大農村。佛羅倫薩作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美蒂奇家族及其麾下大量藝術家在這留下的文化遺產一點都沒體現出來。
而威尼斯在片中簡直是災難,那段破船手工坊邊上的嘮嗑成了時間最長的部分,和我心中大運河落日下的威尼斯有著天壤之別,這確定不是朝鮮海邊的小漁村?
伊斯坦布爾的水上音樂廳也黑不溜秋的,是不是劇組沒錢打那麼多燈光啊?剛看完來答
這部片子的解密部分其實異常簡單,總共只有兩三段重要的解謎戲份,前半段就基本上完成了整個解密,所以為了湊時間裡面硬生生加進各種背叛反轉,以及莫名其妙的弱智組織設的蹩腳局(設的局其實也很簡單,只是他用倒敘的方法故意講複雜了),裡面那個印度演員伊爾凡可汗延續了他在侏羅紀世界的角色:一個有個性的霸道總裁,危機出現時非要親自上陣,然後GG,所以他掛掉時我居然笑了。
但是別忘了這是朗霍華德導的片子,他的片子里可是出過「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這樣的經典台詞,塑造過納什這樣患有嚴重妄想症的數學天才,還能把一場f1比賽打造成史詩之戰,再俗套的劇情經他打磨都能成為一部合格的商業片,所以只要你能完全投入地觀影,那這些不合邏輯的劇情,簡單的解謎都不是問題,你依然能獲得樂趣
《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都看過,這部是在國外看的,只能說延續了既往的一貫解謎套路,城市風景挺美的。如果從未看過同類型影片,應該會覺得還不錯,不然會覺得有點審美疲勞。Tom Hanks作為我小時候喜歡的第一個男影星,眼看著他變的這麼老了,有點小小的心疼,還是推薦一下吧。
改編自丹布朗小說《地獄》的電影《但丁密碼》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以下嚴重劇透,沒看過電影或小說的可以走開了)——
一個億萬富豪認為地球上的人口太多,最終必將導致人類滅絕,為了實現計劃生育拯救人類的偉大事業,他要投放一種病毒消滅地球上95%的人類,然後像歐洲黑死病後引發文藝復興那樣引發人類第二次文藝復興。以後依然是《達芬奇密碼》的羅伯特蘭登教授亡命天涯猜謎語解密碼密室逃脫大冒險的套路。
好吧,但對於BOSS的這個動機我表示蛋疼。這位土豪為什麼要選擇這種極端方式?電影里並沒有詳細交代,我只能以為他是個精神病人。既然是個精神病人想要毀滅世界,那麼他可以有千奇百怪種理由:比如對於川普和希拉里感到絕望,無法容忍大多數宅男沉湎於打遊戲,對於日本AV泛濫道德淪喪而悲傷,以及中國男足踢得太臭屢戰屢敗……
按你胃,如果我是電影《但丁密碼》或者小說《地獄》的作者,並且尊重原著的人口滅絕計劃,我會這樣來設計BOSS——
首先,他不是個白人高富帥,而是個黑人屌絲。二十世紀80年代,BOSS出生在非洲的盧安達,那是一個位於赤道地帶的赤貧小國,人口高度密集,據說「每棵香蕉樹下都藏這個盧安達人」。BOSS一家虔誠地信仰天主教,從小聽歐洲來的傳教士佈道,偶爾也會聽到黑死病和文藝復興以及偉大的但丁。
他的媽媽總共生了十二個孩子,其中有四個剛出生就夭折了,剩下八個有四個死於饑荒和疾病。到了1994年,餓得骨瘦如柴的BOSS,還剩下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就在那一年,爆發了一樁震驚世界的大事:盧安達內戰。因為胡圖族與圖西族的矛盾,接踵而來的種族屠殺,不到三個月內,有一百萬人被殺害。
BOSS的爸爸媽媽還有兩個哥哥全都死於大屠殺,而他和姐姐忍飢挨餓逃出盧安達,想要尋找聯合國難民署的營地,結果在抵達營地之前,為了爭奪最後一個饅頭,BOSS用石頭砸死了姐姐(也可以叫《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從而存活了下來,否則就要成為禿鷲的午餐。弱小的BOSS抵達難民營,恰逢某位好萊塢大明星,出於憐憫而收養了他。
於是,BOSS從一個非洲的黑孩子來到加州比華利山的豪宅成了米國人。BOSS其實很聰明,在大學功課優異。養父母大明星因為吸毒而暴亡BOSS繼承了全部遺產,進入華爾街成為金牌投資人,短短數年間身價億萬直逼川普。然而,BOSS始終對於童年時在非洲的悲慘經歷耿耿於懷,更是對於一樁饅頭引發的血案而內疚自責,無數次試圖自殺以贖罪。
終於,有一天BOSS來到偉大的東方,考察了中國計劃生育委員會,發現地球上還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度,居然穩定地控制住了人口,否則「午夜前的一分鐘」早已降臨地球。在中國之旅的過程中,他認識了在計生委工作的美女習安娜,兩人一見鍾情。習安娜辭去公職,跟隨BOSS到美國完成偉大的事業,研發出一種病毒,傳女不傳男,能讓95%的女性一輩子只生一胎……
此後的故事如你們所看到的電影,BOSS與習安娜為了人類最偉大的事業而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電影結束,打上片尾字幕—— 「對每家每戶來說,增加了人口,在他們不能幹活以前,就會多用錢,多用糧,影響家庭生活的改善,這筆賬一算就清楚。當他們能夠幹活以後,一方面對社會作出貢獻,另一方面也要消費社會上生產的物資。對國家來說,如果工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還很低,物資的生產還不豐富,人口增長的快慢,就會直接影響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的積累。人口增長過快,資金的積累就會減少,人口增長減慢,資金的積累就會增加。人口增加,除了家庭需要增加撫養費以外,為了解決他們的上學、就業等問題,國家還需要增加教育經費、設備投資和社會公共事業經費等。請想一想,從這些方面省下錢來發展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將會起多麼大的作用!」
如果,從這些方面省下來的錢用來拍電影,希望這是羅伯特蘭登的最後一部了。
怎麼說呢,這種題材好萊塢駕輕就熟,還有大湯叔壓陣,真是不給四顆星都不好意思。
但是話說回來,本片也只能給四顆星。一定程度上,不如達芬奇密碼。
最後,這種題材特別適合作為文化歷史的推廣工具。
咱們國家不是要講好中國故事嗎?多拍這種題材,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的是材料。
觀光旅遊+冷門知識+看蘭登換妹子。
三年前的某個冬日,拿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新鮮出爐的丹·布朗最新小說《地獄》,就立刻廢寢忘食讀起來,在書中度過驚險刺激的一整夜。當時就感嘆,這書太適合改遍成電影了,活生生就是一部小說式劇本。那個滿腹經綸的蘭登教授,從拯救自己到拯救教會,這次直接進階到了拯救全人類。
作為讀過丹·布朗每一部小說的讀者,竊以為其小說藝術價值的最高峰目前還是停留在了《達·芬奇密碼》,隨後的幾部「羅伯特·蘭登」系列,腦洞越開越大,卻再也難現那種歷史與虛構完美結合的無比巧妙,以及酣暢淋漓的快感和渾然天成的驚喜。好在,作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暢銷書作家之一,丹·布朗對於小說創作並沒有敷衍以待,在大量實地考查的基礎上,《地獄》依然可以為讀者補充或鞏固大量的歷史、藝術知識,甚至可當成佛羅倫薩、威尼斯和伊斯坦布爾的旅遊指南。
因此,當這樣一部期待之中的小說真的拍成了電影,我迫不及待在上映第一天就前往觀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著名導演朗·霍華德和傳奇影帝湯姆·漢克斯的再次聯手,並未遵循原著小說這個「劇本」,大量的改編、重構之下,已將原著僅有的精華部分毀得不堪入目。甚至,唯一沒被改動的,只有原著標題「inferno」了,也就是「地獄」。如今看來尋常的一個詞,其實包含了人類歷史長河之中無盡的波濤與浪花。內地上映時被翻譯成「但丁密碼」,多了商業噱頭,卻也少了幾分原始韻味。
回顧電影系列前作,《達·芬奇密碼》對原著大量簡化,使得影片智商直線下降;《天使與魔鬼》竟讓原著賴以生存的宗教文化背景淪為擺設,將壞人的「壞」塑造得莫名其妙。如此質量,即使票房合格,也難贏口碑。所以我多麼希望這次的《但丁密碼》能夠挽救整個系列,沒想到卻成為最失敗的一部。
電影的敘事失敗,在於反轉的生硬突然與缺少鋪墊,許多細枝末節在有限的時間裡未能清楚展現,於是顯得粗糙。西恩娜、佐布里斯特、布夏爾這些人,其實在小說里並不是被當成絕對的惡人來塑造,也並非電影里這般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形象。西恩娜的崇拜與糾結,佐布里斯特的天才與狂想,蘭登的追逐與思考,但丁的深邃與宏偉,都被一次不合格的影像化給毀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事實證明,奧斯卡班底也不一定靠譜。本來《地獄》已經讓一幫讀者大呼不滿:如此套路,實在是審美疲勞。但電影的出現,立即讓小說顯得無比高明了起來。但丁、《神曲》,及受其影響誕生的大量藝術品,數百年的流光溢彩,遺憾地未能在光影世界裡完好呈現。影片中「但丁元素」的無限弱化,也將解密的過程分拆得七零八落,似乎蘭登教授只要不停地跑啊跑啊,無需查證和思索,就可以奔赴下一個目的地。其實,原著中一直在「逃亡」的他們,連找一段《神曲》的原文都大費周折,遠不是這麼輕易。
還有原本該探討的那個主題——人口的過剩與環境的惡化,在小說中是一個難下定論、存有爭議的結尾,因為病毒擴散的最壞結果是改變人類的DNA編碼,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去生育能力。到了電影的後半部則直接崩壞,懸念被拋到一邊,變成了一部爭奪病毒的動作片,實在是了無生趣,缺乏想像空間。
那我還不如重溫一遍小說。海明威曾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而文化盛地如佛羅倫薩又何嘗不是如此,在那片美麗的土地上,喬托、多納泰羅、米開朗基羅、波提切利等文藝復興大師曾呼吸、生活、遊歷,留下他們的信念與作品,在流動的時間裡,宛若永恆的盛宴。
可惜蘭登教授偶爾失憶,在記憶的閃回中,不知閃過的是但丁那張略顯滄桑的面具,還是年輕女郎西恩娜布滿淚痕的面孔。反正不該是辛基姆博士那張風韻猶存的臉吧,因為原本只認識了四天的他們,被改編成一對往事只能回味的昔日戀人。不可思議的尷尬,還不如什麼都不記得。
夾帶私貨:流動的盛宴中,記不清你的臉
推薦閱讀:
※周傳基老師的去世會給中國電影理論的發展帶來什麼損失?
※如何看待薛之謙?
※如何評價曹操北征三郡烏丸?
※怎樣看待全職獵人奇犽提出的與小傑分道揚鑣?
※如何看待電影《空天獵》豆瓣4.8,IMB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