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詩歌在這個年代沒落了?

首先我要說,我不是文學愛好者。
我始終覺得《詩經》《楚辭》之類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年少時也讀席慕蓉、徐志摩等,覺得還挺適心境的吧。
但是後來北島、顧城,真心不明白好在哪兒(確實可能我太過於膚淺)
然後近些年,詩歌這類應該是沒落到極限了吧?偶爾看到一些自稱「作品」的東西,真心覺得好笑啊,亂寫一氣亂加標點就是詩?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如果硬要相對於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來說,當代詩詞確實是沒落了。
不過,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說法,肯定有人會噴的,比如元明清的詩詞也很吊,高啟、楊慎、吳偉業、錢謙益、陳維崧、朱彝尊、陳三立等等。

與其說詩詞的沒落,不如先說唐宋詩詞為什麼會輝煌。
唐詩宋詞之所以能成為唐詩宋詞,與當時的時代、文化、政策牢不可分。
詩詞是高考、公考的考試方式。西漢時,「登高能作賦」,便可為大夫。唐朝乾脆以詩賦取士。
詩詞是娛樂、藝術的載體。詩詞可以和音樂結合。可以唱出來,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們本來就是唱的。可以和繪畫結合,畫的畫,不題首詩,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詩詞,還可以印到碗上,可以截一兩句做成對聯掛在柱子上。吟一兩句詩,逼格徒升很多。
詩詞是交際工具。文人之間不唱和一翻,就沒有朋友圈。
總之,詩詞是古人(讀書人)文化生活的全部。
但是,近代以降,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孔家店被打倒,國人變得極不自信,一度連文字都要拉丁化,再到文革橫掃牛鬼蛇神,傳統文化不斷斷裂,給予詩詞致命二擊,發展到現在,有人能歪歪扭扭寫副平仄完全不對的對聯,都能被人誇才子。
當然,八十年代,詩歌也不是沒有火過。當時讀大學,最熱門的系是中文系。中文系的才子yin的一手好濕,不知騙了不少姑娘。從北島、顧城到海子再到汪國真,我這個八零後大叔都還感受到過他們的餘暉。那個十年是詩歌中興的十年。古典詩詞的愛好者,我相信,也是萬萬千的。這大概是文化荒漠久了,給國人枯寂的審美生活的一種反彈。所以好景不長,九十年代,商業經濟席捲中國,詩詞喪失了唐宋時期能獲得超級發展的土壤,寫詩的人,連飯都吃不飽,「百無一用是書生」,詩詞成了一種小眾愛好。

回到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話題。
如果我們把文學再延伸一點,取廣義的藝術的話,我相信:一代有一代之藝術仍然是成立的。那麼,現今最具代表性、能獲得後人認可的的藝術形式是啥?影視。
現在是讀圖年代。所謂有圖有真相。知乎上美女隨便爆個照,能獲得上千上萬的贊,本答主辛辛苦苦寫那麼多,卻無人問津。一張圖片的衝擊力,遠勝千言萬語。如果是動態的視頻,那就更加具有說服力。
一種藝術形式要有生命力,必須有群眾基礎。有群眾基礎的藝術,一般都能獲得輝煌的發展。這是我看好影視藝術的原因。
但是,你說詩詞完全沒落了,我也是不同意的。只要有人在,只要中國人還講漢語,詩詞就絕對不會過時。就像題主你自己說的,「覺得《詩經》《楚辭》之類有一種無法言說的美。「
當然,你如果拘於周邊的小圈子,發現很多文青們搖頭晃腦寫的詩,都是垃圾。然而,你到網上找個詩詞論壇看看,愛好者挺多的嘛。很多高手的創作,甚至讓你疑心,唐人也就如此吧。
從這方面說,詩詞應當不是落寞;對詩詞,也不應悲觀。


卸邀。

在有限的字數裡面,在相對固定的語言規則下,描述一件事情的可用組合是有限的,通常情況下,存在為數不多的幾個最優解。而經過這麼多年的創作,即使有歌賦詩詞的形式進化,我們仍然已經找到了很多的最優解,超過一定的量,如果語言沒大規模進化,內容始終局限,而格式毫無突破,我們能寫的好詩將越來越少。


準確的說,詩詞賦是未落了。
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
《楚辭》是春秋戰國時代,字是寫在竹簡上,全民識字率有千分之一可能都不到,掌握知識的都是文人士大夫,所以會有楚辭,賦這些普通人不看註解不知道在說什麼的辭,賦。用來充實精英們的精神生活。
到了唐代,詩是當官的必經之路。考試之前先要寫詩來爭取名聲,要讓有名的人來舉薦才能當官,所以就連「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也寫出了「生不願封萬戶侯 但願一識韓荊州」這樣的詩句。
到了後唐,宋代,小令開始流行,宋初的時候世事安定,就會有花間詞這些歌詞出現並越來越綺麗冶艷,到蘇軾一改詞只能婉約,開豪放之先河,詞也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到辛棄疾「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和「了卻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元代讀書人沒了上升的途徑,便將文章轉為嘻笑怒罵的元曲,中間俗俚之語更多了。
明代的皇帝是農民出身,從心裡是抵觸文人,又不能不用。更不慣文人的毛病。只好寫成小說,到清代更是大興文字獄,寫個「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把全家都給害了,更沒人敢寫了。
到清未反到出了幾首好詩。比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至於納蘭的詞,人家是滿人,說什麼都沒事兒,才能寫出好詞來。

就像現在,有廣電總局管著,什麼片子先審八遍,不行就去改。不是不能出好電影,問題是文學和藝術講究一氣呵成,行其不得不行,止其不得不止。一改了就沒那個勁兒了!扯遠了,再說詩詞。

近現代文人首先是分心。
以前文就學一個「中文」先把六經通了,再學史,從小到大就在這些里折騰,自然對典故,歷史,韻,詞牌都熟悉。又有一個浸入式的環境,再有些天賦,自然就會了。其中總有些天才,才如江海,日月不足掩其光,名傳千古。

而現代,上學要學語文,數學,英語,自然,歷史、地理,物理、化學,政治,科學……在中文上花的精力反而是最小的,能識字,會聽說讀寫,能寫作文就成。
三分之一時間去背英語單詞。三分之二的時間干別的,基本沒時間來學習中文。偶爾學個國學,被一堆噴子罵學習糟粕。

考試也不考詩詞。

人是追逐名利的,帶不來名利的誰會投入時間呢?

真的有寫的好的,也被捧,比如徐志摩,人品那樣!不也是偶像。

至於顧城,北島之流,也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零星的句子流傳一下。

但歌真的沒有沒落,看看現在的市場,誰能說歌沒落了?
《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星光大道》這些綜藝節目,基本上都是唱歌。
只是從原來文人士大夫們的愛好,變得更通俗,更平民化了,自然就沒有了那種高高在上的貴氣,更平易近人。但也確實缺少了流傳千古的底蘊。

沒辦法,曲高和寡!

千古之下,除了白居易,還真沒有誰能用平易的詞句,在那麼多高雅的作品中獨樹一幟。能人之所不能,才是天才。而李白這種才氣縱橫的真的是千年一遇,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天佑中華,再出一個,兩個。

應該是可以的,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穩定富足的時間越長,能孕育的天才越多。
別急,文革結束到現在,整整40年,也才40年。兩代人而已。會出現的,再過20年??希望吧。


另外:
李白說「胸中有詩吟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不過他後來還是在南京做了一首《金陵登鳳凰台》,如果不看先後,《金陵登鳳凰台》其實比《黃鶴樓》更好一點(個人見解)。
所以,其實文字的是無窮的。圍棋一共361格,已經無法窮舉了。
漢字這麼多,時代也在變。
唐朝詩盛行總共也就百年,宋可能百年不到。
沒有更好的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沒用」,如果高考改一下,做詩成為必考的一門。做官看誰的詩寫的好。
馬上好詩就出來了。


誰說的?


但是我知道,沒落的又何止是詩歌
當我在回憶中繾綣的時候
當時代的車輪碾壓我的殘軀的時候
放棄的,又何止是詩歌?
你問我,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
我記得火燒之前你說的話
也記得大雨之前你說的話
你總能說出我最愛聽的
像桃紅和丁香
相約四月,卻無緣同時綻放
但是我知道,所謂的痛苦都是必須的
當我從廢墟中爬出來
當我成功報復那些傷害我,侮辱我的人的時候
我以為我會像電視上演的那樣
悵然若失
失去意義
可我沒有,我好歡喜
只是沾滿鮮血的手啊
布滿老繭的曾經那樣白皙的手啊
再也不能寫詩了
你說會在山腳下等我
那裡有淡紫色的茉莉花和會唱歌的鳥
當我從土地里挖出刻滿文字的龜甲
當我打開塵封多年的石窟的門
我以為會找到你的名字
允雨或者不允雨
往事隔著星霜
最後邊草會長滿宮牆
我知道
荊棘叢中
我會再度與你相遇


瀉藥。詩歌從來沒有沒落,沒落得的是審美,日漸庸俗化。


兩大原因:
一、人類業餘活動在當代得到很大豐富:電影,網遊,電腦等娛樂形式占走了人們的業餘生活,文學被擠壓了,詩歌更被擠壓了,在80年代的青年,除了文學以外,音樂電影這些都顯得高端,連電視都要富人家裡才有。

二、至於你所問的為什麼讀不了當代詩歌,原因是古語詩已經被古人寫透了,當代許多詩歌愛好者開始寫當代詩。而當代詩的問題在於,我們從小學語文課本就開始讀起古語詩,培養理解古語詩的能力,而如果一個從來沒有讀古語詩歌的人,沒有經過多年文化熏陶的背景,一下子讀起古語詩歌恐怕也得不到什麼領會,同理,當代詩也是如此。
所以許多人讀當代詩,容易一頭霧水,門檻高。


感性點說,現代人心靈匱乏,缺少了精神食品,慢慢的詩歌就沒落了,斷代,沒有了延誤性,理性點,現在的人壓力太大,連自己的生活上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何來創作詩歌


如同書法,在古代,寫詩作文是對一個讀書人最起碼的要求。首先,當代已經沒有了「讀書人」這個概念,自然也沒有了作詩的要求,失去詩歌的傳統,這是我所感到最遺憾的。


因為現在我這樣

隨便說句話

立刻就會

變成

一首很棒的詩啦

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干

屈原都會游回來噴你沒商量

你說這樣子好玩嗎?


推薦閱讀:

TAG:詩歌 | 神曲詩 | 王維 | 口語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