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獎學金對個人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看待大學獎學金?
如果把大學比作是超級瑪麗的遊戲環節,那麼獎學金就好比於在過關的路上會有的可以頂出金幣的金磚。如果你不頂磚,不要那些金幣,只要你躲過遊戲中類如螃蟹鉗子一樣的陷阱,你慢慢走也可以安穩過關。如果你在路上的時候很高興,興緻高昂,不停的勤奮頂磚,一路蹦蹦跳跳,你會在把磚頂破的同時得到很多金幣,它不會為你安穩過關增加更多機率,只是告訴你,鑒於你一路勤奮,拿些金幣給你做為活躍分子的表彰。
所以,獎學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個人來看,你的大學生活是由你自己決定,是平淡走過還是精彩紛呈,都由自己的主觀思想去決定和控制。獎學金對自己而言,只不過是在這一路上附加的外在褒揚而已。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你一些外在的支持和鼓勵。
第二,從外界而言,最終的結果是你畢業了。而不管是工作還是繼續求學的路上,在面試環節,勢必你的個人品質和個人能力,會成為去留的關鍵點。而獎學金是一個附加消息,也許別人看,也許不看,看了最多也是告訴別人你的大學生活不算平淡。
大學生活,不由獎學金決定,別讓自己跟著獎學金的步伐走,要有一種你走到哪就讓獎學金就跟到哪的霸氣。
只談個人所見。
大學的獎學金價值不大。
如果你想拿最好的獎學金,你會付出很多代價,毛概馬哲體育之類的課也必須拿好分數,但實際上這些屁用都沒有,還要交各種作業,做很多破爛習題,還有超級討厭的大作業。
我對這些一點興趣都沒有,我的對本專業的熱情徹底被大學教育摧毀了,以至於後來一點都不想碰它。我只在大一拿過獎學金,後面幾年不感興趣的課都是及格就行,我覺得很划算。
更重要的是,獎學金對就業毫無幫助。為什麼前面有人說獎學金重要呢?因為大家都沒什麼特別有趣有意思的東西吸引公司的眼球,只好相互拼獎學金等級和數量。能玩出點獨特東西的人已經超越了獎學金競爭的層次了。
永遠要記住:稀缺性是最重要的,在獎學金逐漸注水的情況下,最佳選擇是完全放棄獎學金,用寶貴的時間做最有意思最想做的事情,這樣你才是稀缺的,才是有價值的。
獎學金只是體制/組織/集體的胡蘿蔔,它不是為你服務的,它是為體制/組織/集體服務的。朋友曾精闢地總結過「大學的成績,除了 90 分以上,60 分以下,基本都是瞎打的。」認真地學習了,考試成績未必好,但格都沒及,就完全是自己的問題了,這種時候,就先別 YY 獎學金這個層面的事情了。
至於獎學金,寫在簡歷上,是不錯的競爭力。不過企業終究要的是你,不是你的簡歷。如果創業,你就是自己的老闆,你的事業,就是你證明自己的方式,還要國獎幹嘛。為了方便,我們可以給自己貼很多標籤,但是,不要被這些標籤反過來定義了自己。在下剛獲得國獎,強答一題。
在大學裡,有這麼幾種同學:
1.獲得獎學金的:
(1)以獲得獎學金為目的的;
(2)喜歡學習輕鬆獲得獎學金的;
2.未獲得獎學金的:
(1)想獲得而未果的;
(2)開心最重要,無所謂的;
如下圖
獎學金是什麼?
顧名思義,就是獎勵給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的獎金啊!
說實話,早在上大學之前,我們小學初中高中就有獎學金了,只不過金額比較小而已,我記得我小學的時候是50元,初中開始有500,中考全市排名前列的可以有1000、2000、3000不等的獎學金,高中就更多了,中考狀元直接10000。只不過,這些獎學金大多數情況下都屬於本題開頭的1(2)類型——大家本來就愛學習,獎學金只是學習成績好的附屬品而已,誰也沒想說,要是沒獎學金就不努力學習了。
至於到了大學,已經脫離了基礎教育,沒有什麼東西是必須的了,至少沒有中考高考來的那麼必須,畢竟只要考60分就可以了,深層次的原因是——大部分人之前的12年根本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必須學習才學習的,到了大學不必須好好學習了,當然要充分釋放天性啦!
在我看來,大學的獎學金與小初高的獎學金相比來說,前者具備的是激勵作用,是一種事前作用,後者具備的是獎勵作用,是一種事後作用。簡單的來說,就是前者更大程度是學習的目的,後者是學習的附屬品。
大學設立獎學金也是為了告訴大家——不掛科就可以,但是考高分還有獎呢哦!並且,說到底,大學拿獎學金的難度遠遠小於基礎教育階段,為什麼呢?因為大學階段,有一部分人放棄了跟你競爭,但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呢,誰不是卯足了勁的要跟你一拼高下?大家可不是為了獎學金,是為了把你擠下去——尤其是優質資源的爭奪,我想起我們高中的擇校費,好像是5萬,少考一分可就是5萬哦,誰不想考高分?
這麼一比,是不是就很好理解?或者說,大學拿獎學金的,除了真的對本專業超級喜愛的,大部分是奔著錢去的,國獎是8000,國勵也還有5000呢,拿了錢好交學費啊,畢竟現在大學學費都不便宜,你基礎教育階段會擔心學費的事情嗎?會指著拿獎學金交學費嗎?
要說大學獎學金對個人的影響,最大的影響就是物質改善了,拿了國家獎學金,就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下學期學費我自己交吧,交完學費還能當三個月的生活費呢,在食堂可以多吃幾個雞腿了。這種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有一種財務獨立的快感——哇,我可以自己交學費啦,想起來就很爽,有新的還可以給爸爸媽媽買個體面一點的生日禮物,這一點對於孝順的孩子們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父母看到自己孩子用獎學金買的禮物會比任何東西都更開心。
總之呢,大學獎學金,只是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獲得了的可以得到優秀的榮譽,沒有獲得的,我只能說,不掛科就好,大學開心最重要,我拿了國獎也沒開心多久,因為圈子裡的小夥伴們大家都有,拿兩三次的有的是,沒啥稀奇的!——學妹每年獎學金40000,對,每年哦,40000,這純粹就是愛學習,順手拿個獎學金而已啊!
以上,點贊同者都將獲得國家獎學金加持!謝謝!個人認為大學最重要的就是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初步的價值體系跟世界觀,至於獎學金,不必太過於在意。
獎學金這個東西其實是很有點意思。
我本人學習成績其實算中等偏上,沒有使勁學,原因很多,不在此解釋。本科四年,拿到2、3等也有個四五次吧,根本就沒怎麼看重這個東西。努力學了,成績靠前,那獎學金那就是個物質獎勵,這就跟小時候三好、五好之類的頭銜本質上沒差別。
獎學金本身還是為了能夠促成一種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教學氛圍。注意的是,教,與,學,是兩個方面的促進。並且,不但是獎學金的這個單純結果,更是在此過程中人格的全面發展。直白說,獎學金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獲得獎學金的過程中自己得到了什麼。
一個人認真做一件事,囿於主觀能力、客觀條件等因素,百分百的努力有時恰恰不能得到百分百的肯定,別人不稱讚,自己也有了挫折感,有時甚至覺得身邊不如自己的人居然超前自己拿到獎學金之類獎勵,還有些憤憤。更有甚者,獎學金者已成為衡量交友、平衡價值的一種工具。豈不怪哉?竊以為,獎學金是你個人成績的一個肯定,但絕不可認為,拿不到,自己就是低人一等的,就是一事無成的。這和現在頗為流行的「反智主義」,倒有幾分相似。
獎學金之類,是開花結果;而為之努力的過程,是樹木樹人。主次顛倒,只能庸人自擾。厚積薄發,才是正道。我現在一普通985大一學生,馬上將評第一個學年的獎學金,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吧。
評獎學金靠成績和綜合素質加分
剛進大學時,或者說高考一畢業,我就早已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不虛度時光什麼的。然而我發現,大學裡有趣的事情太多了,我不想像高中一樣只想著成績了。
我其實學習較周圍同學還算認真,但是有些課程確實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要考高分需要很大的精力,可能是因為我不夠聰明吧。而且,我發現大學的考試是存在一些考試技巧的,考題一般都有規律可循,我很多同學平日里並不常常自習,上課也不聽,但他們考前學會就能考高分。我做不到向他們那樣,看看自己辛苦那麼久還考不過臨時抱佛腳的,感覺很受挫。無奈。
所以,就成績這方面,我覺得考試成績是不可過分追求的,學習不應該那麼功利,功利反而學不好。平日里學習就想著獎學金,你會很累的,而且可能會是完全徒勞無功的累。(我真的很想吐槽那些平日不學習考試還考高分的人啊!!)
然後是綜合素質加分,一般靠參加一些活動比賽,當幹部之類的。
一般很多活動都能加分,有的活動沒什麼實際意義(比如說一起玩遊戲?!真有這樣的活動)但就能給你加分;有的活動很考驗鍛煉你的能力,但加分很難。從長遠來看,為了真正的個人能力,我願意選擇後者。
然後是社團。說到這個,我又有一肚子委屈。我們學校有一個比較小的社團,我很想把它建設好,付出了很多,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但是現在的社長連問都沒問就把社長就直接給了另一個同學(因為這社團小嘛,不是很正式),我感覺就是付出很多卻沒得的應有的回報。我建設社團時,真的完全沒想到為了加分當社長。如果為了加幾分,就去巴結別人,我拒絕。(我在寫這個回答時,其實還沒過這個坎,還是耿耿於懷。)
大學裡各種活動,說到底受益人是自己,從長遠來看,人生無所謂浪費。有短期收益與長期收益兩種嘛,有的大神可以兩者皆得,但就我這個資質平平之輩,如果我只能得一個,雖然我也想得短期利益,但我還是選擇後者!
所以,好好生活,好好學習,做好自己,不必過分看重獎學金(也許你做好了,獎學金自然就有啦)。沒有也不必傷心難過,如之前的答主所說,獎學金是你的一個證明,但最好的證明是你自己本身。該來的,終究會來的,我們都要耐心。就我作為校園招聘面試官的體會而言,對於本科生,本身就無法對其專業實踐有很高的要求,比如計算機專業學生,基本就是學好基礎課程、做好課程編程作業。如果學生在面試時表現出來的邏輯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都尚可的情況下,學業成績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千萬別說「成績不說明問題」。本科階段,基礎的數學課(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離散數學)、計算機基礎課(數據結構、操作系統原理、編譯原理,程序設計等)如果成績不錯,有獎學金,至少說明學生是抓緊時間認真學習的,基礎是紮實的。
簡言之,至少在我的評判中,本科生的基礎課程成績、獎學金的情況是重要的參考。
我目前大二,大一拿到了學校的一等獎學金,我想說的是,獎學金並不難拿,也不見得一定要付出很多很多。其實我也不見得花了多少時間在課程的學習上,只是考試前拚命突擊突擊,各項指標達到了,於是就有資格評了。老實說,大一上學期我壓根兒沒想到要拿獎學金,期末只是按照正規步驟去複習,成績卻意外的好,然後看看學生手冊發現自己有資格爭取獎學金,然後下學期提早複習考試,成績達到要求,其他指標也達標,最後獎學金就到手了。
所以,獎學金並不能說明什麼,充其量只是證明你對課程的卷面知識掌握得好而已,像我這種平時比較懶散,考前依靠小聰明和突擊性學習拿高一點分數的人,雖然說拿到獎學金,實際上並不見得我有多厲害。當然,拿到多多少少是有好處的,只是,沒必要把這個當作自己學習的全部,大學要學的,並不是考試要考高分啊。
反正我是把考試前的突擊複習當作是一種考驗,考驗自己如何在最短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考驗自己去做自己討厭的事情的能力(例如背馬克思、思修、毛澤東等等,你懂的)至於是否能拿獎學金,順其自然,拿到了,請同學吃頓大餐,拿不到,那就算了唄。
最重要的是,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搞清楚大學學習的主軸,然後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四年後能夠不後悔就行。
可能我有些文不對題,說了一些有關綜測的事情,有感而發,多包涵 ~
恩,大學第一年,由於高考不是很理想,所以我的想法是努力學習,考研到更棒的學校。
高三精神過於緊張,剛步入大一的時候就只想一個人靜靜地學學習,看看書,旅旅遊。自己本身就不是特別歡脫的性格,所以也沒有勉強自己去參加太多活動。當時有好心的學長講說,評綜測是一場腥風血雨!!要多注意!
但是年輕氣盛,總覺得自己靠成績說話也可以做到。都上了大學勉強自己又是何必。。。。所以大一一年是我最幸福的時光!想做什麼做什麼,感覺自己每天都元氣滿滿,希望時間靜止的那種愜意!!!
大二剛開始就評獎評優了,成績單下來,我在班裡排在前幾。人生最難過的就是得到又失去,本來成績穩拿獎學金,但綜測被刷掉了。。
算綜測那天,很難過。這個我承認。我是真的難過了。雖然有的同學綜測真的是自己拼出來的,但是有更多同學參加了一些很水的活動。。很奇怪的比賽。。。結果大家都懂的
後來我突然釋然了
綜測的出現絕不是偶然!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人的確是在成長的!而這些正是步入社會需要的!大學本來就是社會的過渡,而社會就是沒有絕對的公平!既然長大了,就不要總是幻想人生一直會是孩子的規則!大學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你可以選擇不入場,但既然入場了就要遵守遊戲規則,除非你成為那個可以改變規則的人!你也可以完全不care,但是不care就請你瀟洒到底,不要抱怨。。。
仔細想想,我不參加那些活動真的因為它們一無是處嗎!雖然有一些很沒意義,但我是真的只因為這個不去參加,還是逃避的借口呢。。而那些所謂的黑幕,難道以後就不會有嗎?這個世界,沒有白拿的東西,他們犧牲的也許是我們永遠都不願意失去的,或者我們沒有的。。。
內心不羈的人不會真的在乎什麼,因為他們內心深處有著國王般的驕傲!!!
俞敏洪說過:大學四年,如果沒能交上幾個可以拚命的朋友,沒有一段值得一生回憶的愛情,沒有感知青春的燦爛,而是只為了那區區獎學金、助學金、學生幹部、榮譽證書、入黨名額而變得小心翼翼、諂媚老師、與同窗明爭暗鬥,只為了那幾千元的人民幣,學會勾心鬥角、趨炎附勢,虛偽欺騙,你的大學還有什麼意思。
我大學沒有拿過獎學金,但是我不覺得我比拿國獎的同學差。它也許可以說明你學習認真,知識牢固,但是我同學中也有牛人是沒有拿過 獎學金的(因為偏科嚴重,公共課成績差或者參加的活動少,綜合測評就低)。
所以,我覺得對待獎學金的方式是有是錦上添花,沒有也沒什麼。不要因為獎學金錯過美好的大學生活,趁這四年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看書。而不要為獎學金勾心鬥角。
當然,如果家庭經濟不理想,可以認真爭取國獎或者勵志獎學金,還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的。比兼職賺得多。
大學的獎學金說到底是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取決於你選擇什麼樣的大學生活。
中國大多數大學的課程都不難,如果真想拿獎學金,超於常人的勤奮加上那麼一點聰明的話,基本沒什麼問題,我在本科拿到了所有該拿的獎學金,國獎,市獎,勵志,校特等(當然本科學校一般也是一部分原因)...除了畢業時一大堆獎狀外,真沒什麼成就感,為了拿獎學金我為學院做了很多事,把很多可能以後都用不到的課程學得很深,放棄了在許多在大學過程中應該去體驗的東西。
後來,我讀研了,我開始忽略獎學金,去做一些自己的安排,選擇性的逃掉一些課,在不影響畢業的情況下利用學校管理員賬號刪掉一些課程,我把時間花在去外面實習和交朋友上面,可能我的成績不再拔尖,但我擁有了一個研究生應該有的獨立思維和社會交往能力,而不是為了獎學金而學習。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坦蕩瀟洒地過完大學,獎學金這東西,不要讓它蒙蔽了你的內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我一直追求的狀態。
Ps:我身邊在就業和創業上取得成就的人,不算學術大牛,大多於獎學金無關。
進大學以前覺得獎學金是硬實力,只要成績好,就能拿。
後來發現獎學金也要靠關係,靠心計。
再後來發現,好成績也不僅看硬實力。
ps我算是各佔一點光,所以每年都有拿,每次都不多的那種。
我想說,獎學金本該獎勵於成績優秀的人。只是有些規定讓人有點DT,例如勵志獎學金,第一個要求就是要有貧困證明——國家獎學金我忘記需不需要貧困證明了。所以獎學金和貧困掛鉤,總是讓我和不解——貧困證明可以領取的應該是助學金,獎學金不是應該給成績優秀的人?為什麼要定位為給貧困且成績優秀的人?
再來說一下某些學校的獎助學金現狀:
1,助學金門檻低,只要遞交貧困證明,無論成績如何,一年裡總可以拿到2000+的助學金,這與成績無關。於是,我看見有穿名牌的人,也興緻勃勃的遞上了貧困證明——結果,每年總共有幾千塊錢免費的花。
2,獎學金。每年成績列前茅又貧困的人,其實不多,但是有部分不知道是怎麼定義出來的獎學金,就是給這些必須是成績優秀並且貧困的人,而成績好卻不貧困的人,反而獎學金少了。
最後說一句,這些免費的蛋糕確實令人很垂涎,因為確實是唾手可得,只要一張貧困證明。 在每年日漸增多的貧困生里,究竟有多少是真的貧困生?我想考究下去,穿阿迪達斯的都可以找出來。我親眼目睹的是一些師弟師妹,一入學就問:師兄,我要申請助學金,我材料做好了,接下來要怎麼做?
有人就說了,反正是免費的,你不拿就讓別人拿了,憑什麼不要?對啊,憑什麼不要呢?你不拿總會有人拿,不拿白不拿!
大學生如此,究竟是不是病態呢?
說得有點遠了。我指的一部分大學,不是所有,正規程序審核還是有的,但有多少,我不清楚。
我一直都認為,大部分專業的獎學金其實是驗證大學生能力的一個很不錯的標準。對就業和創業都是加分的因素。
但是,對於計算機系的學生來說,有時卻不是這樣。最近在簡書上發了一篇文章 「 如何正確地發放獎學金? 」 ,吐槽了一些關於大學獎學金的事情,知乎上的朋友們是否有同感?
今天我們軟體學院的郵箱又來了一封郵件,打開一看,是一個新品種的獎學金:南京大學莉莉絲科技獎學金。一看是研發出「刀塔傳奇」的莉莉絲科技,作為一個基本沒得過獎學金的三無遊戲開發人員,頓時感覺終於有了一絲絲獲得獎學金的可能性。做遊戲的公司應該鼓勵下我們這些在大學熱心遊戲開發的同學吧,真正打開附件一看,我傻眼了,獎學金的評選資格是這樣的:
1、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2、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學校規章制度的行為,沒有受過處分;
3、在上一學年度,學習成績良好,課程全部及格;
4、在各級各類競賽中有獲過獎每一條都很合理是吧,我甚至可以預想到最後獲獎的同學一定是年紀中GPA評分靠前的幾位同學,同時要是能拿到ACM比賽的金獎,銀獎就更好了。但是問題來了,我身邊熟識的一些熱心技術,通曉各類框架,徒手搭出一個網站或者遊戲,或是在GitHub,V2EX上活躍的各種技術大牛都不滿足上邊的第三,第四條甚至第二條啊。
目前我身邊所了解的一些技術大牛的生活狀態是這樣的:翹掉各種非專業課和無聊的專業課,轉而去聽各種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所以一般他們的成績在中游附近遊盪,沒有辦法達到第三條,因為自己手上的項目更有趣,一般不會參加各類比賽(如ACM),所以也不會滿足第三條,有些學長還因為專註於手上的項目而被記過什麼的... 又違反了第二條。微博上的@vczh如果在我們學校,這個獎學金肯定是每他的份了。
另外,我也讀過莉莉絲CEO王信文的一些博客,了解到他在大學中也是經常翹課,也沒在ACM中得過獎,有沒有因為這些收過處分?這個倒是不知道了。
在軟院讀書的這幾年,我一直對獎學金的發放機制有些疑惑,因為我覺得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技術水平很難通過GPA,或是競賽獎項來衡量。那麼,對於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到底如何正確地發放獎學金呢?
不請自答
因為現在正是大二剛開學的第三周 昨天和今天陸續申請國獎 國勵 校級獎學金 以及三好生 優秀學生 優秀班干 答主正好是班長 所以對情況比較了解
怎麼說呢 可能大家進校前都曾想過要的獎學金 慢慢被環境同化 但總有人努力總有人墮落
但我想說 通過績點和獎狀證書社會實踐評定得獎學會也並不能說明什麼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你的成績會受很多因素的決定 舉個例子 我們專業有三個班 一二班一起上 我們和另外一個班一起上 英語課 而我們的英語老師就是那種奇葩老師 課講的很垃圾 作業留一堆 我們給她評教分很低 結果她報復我們 班裡掛了一半的人 真的很無語 我們學校單科成績68分以下沒有資格評獎評優 所以這次我們班名額也不少 就是因為很多績點高的人就因為英語沒有資格參與競爭 說得好聽是投票選舉 其實人數都不夠 直接內定好了
年級前十我們班只有一個人
而且學校的很多比賽說實話很水 校級證書也不能說明是什麼
我也不是在抱怨 只是看明白這些也就看淡了所謂的那些名利
說實話 實在沒必要為了爭獎學金爭得頭破血流 趨炎附勢的完成作業 拍老師馬屁 忙於參加各種自己不是很擅長的活動比賽 和同學室友勾心鬥角 真的沒必要
活的那麼累幹嘛
這一年下來 我覺得大學最重要的是自學能力 自覺 因為沒人管你了 學習生活 都是自己的事情 很清楚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就夠了 有那些絞盡腦汁怎麼得獎的時間 你完全可以去做兼職掙那麼多錢 還可以鍛煉能力 認識學校之外的人 經歷不那麼單純的環境 因為這是我大一一年做的事情
還可以讀書 把專業學好 跑步 攢錢旅行 出去走走 看看電影這是我現在做的事情 我覺得很充實很開心 用心把專業成績提高 專心聽課 獎學金自然而然是你的 沒必要去有目的的爭
當你放下一些東西的時候 你會發現其實大學生活很美好
好了 就說這麼多 正好英語課結束了
希望對你有用
加油
獎學金和創業的關係我不知道...
但是對於計算機類專業來説,獎學金和想要做大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天天敲代碼的同學,程序設計很牛或者演算法很牛,但是基本上考試都悲劇,雖然不至於很差,但和學霸比還是遜色很多的。
而天天上自習的學霸,數學物理毛概馬哲都要學好,才能拿獎學金。於是會花費很多時間在沒用的東西上,所以大多畢業了都寫不了兩行程序.
這就是個個人選擇的問題了,國家一等獎學金8000大洋,還是很誘人的。但是如果很喜歡寫程序,很熱愛代碼,個人感覺,錢不能成為自己做喜歡的事的絆腳石。明明可以平時多寫寫程序的,就完全沒必要把時間花在蛋疼的馬哲身上。
難道獲得獎學金就一定需要花費自己的全部精力嗎?
獎學金又真的是一件非常難得爭取的事情嗎?
對自身來說 就是期末10天就能解決的事情 目前已經大三下期
拿過國獎 三次一等 二次二等 四次社工獎學金 其他各種不屬於獎學金範疇的獎項就不提了
反正表示拿獎學金從來都不是困難的事情
反而很疑惑那些明明努力了一個學期的人只能考20名是什麼鬼
對了 說說我周圍一些非典型「學霸」
有我很欣賞的同學 每次拿獎學金就不說了 而且雙學位 並且兩個學位成績都很好
人很負責 我每次小組作業都願意和她一組
有在專業學習之外 很喜歡畫畫的萌妹子 都畫了好多個本子了
有喜歡做研究的 做科創的
自己在課餘時間已經 陸陸續續學習了 素描 水粉和國畫 參加了攝影班 雖然感覺自己拍的不好
從大學開始才開始學習鋼琴 從五線譜都不認識 到現在一看就可以彈
再到學習編創 自己配和弦
目前一首歌可以自己配出三種不同的和弦
當然 從專業上來說 自己也彈得不是很好 應該彈鋼琴手真的太痛 受不了- -
每天晚上堅持跑步 也會根據心情選擇一些講座或者沙龍 不過這種情況很少
除此之外 自己還當了學生幹部 這個更是某些人看不起的 覺得更是浪費生命
不過自己從大一基層做起 做到學生幹部里的絕對TOP 不說多能幹
至少學校想要辦個團校 或者 學生幹部交流會
校團委都會打電話過來商量 希望我能抽出時間去給大家講一課
辦個大型晚會 開幕式也不在話下
那種全校只選20個學生幹部作為獲獎對象的評選 我也能分一杯羹
至少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吧
PS. 當學生幹部跟拿獎學金沒有關係 更沒有所謂跟輔導員關係好 所以受到照顧
至少我們學院這方面非常透明
學習成績(包括體育等所有必修 選修課都計入其中)佔85%
操行量化佔15% 並且我們學院規定基準分就是80 而且基本不會扣分 當學生幹部只會加一分
如果想拿這些操行分 隨便拿個校級獎就可以加6分了 比當學生幹部來的快多了
最後排名出來 需要全專業所有同學一一簽字 確認 再公式一星期 無異議 才會生效
考試之前看看馬克思 毛概會要人命嗎?你畢竟馬上就要參加這場考試了 不是嗎?
平時寫寫作業有那麼boring嗎? 再爛的老師看見的新穎有創意的作業內容都會眼前一亮
你覺得寫作業無聊是你自己就只能按照原來的條條框框 缺乏創意罷了
大作業(小組作業)有很奔潰嗎? 當個組長負起責任 你只要有leadership 大家都會配合
自己無法和同學妥善溝通 或者自己不願分享就明說
課業彙報真的一文不值嗎?
當你花了時間精力做出來的東西獲得在場老師同學的激烈鼓掌
你會明白這種努力準備並不白花時間
與其抱怨不如好好練練你的普通話 演講能力 與PPT製作水平
拿了獎學金的人也不見得像你想像中的書獃子
一個人的優秀也不是獎學金就說了算
但逃課的卻大多是學渣 並且其中95%都把逃課時間給了電腦 只有5%做到了合理利用
獎學金是對一年書本上學習的肯定,拿了總比沒拿好點。但是如果你感覺有比學習書本上知識更重要的,那就無所謂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