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對藝術美的鑒賞力?
看到提問者給問題加了藝術鑒賞、美學、美術之類標籤,意思是說,這個「美」不是泛指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標準和審美水平,而是特指「藝術美」的鑒賞能力?
如果我沒猜錯,提高鑒賞力最好的練習是多欣賞優秀藝術作品。
我不會說藝術鑒賞的學習會比專業美術理論更容易。
實質上更難的可能性超過90%。因為這需要的可不是純技能或技巧的學習,更多需要的是自己對藝術發展過程、多種藝術流派產生與興起的理解和認識,甚至還包括了對社會、文化、歷史等知識範疇的涉獵。
「藝術美的鑒賞」不是單純的欣賞藝術品,藝術品背後的社會文化深度才是針對這種美的研討對象。
太學術了,我得聲明,這不是要嚇唬人,只是要理解藝術美,就得多花些精力了解藝術背後的東西,各種知識,各種歷史……然後才能比較綜合、客觀地看待一件藝術品。
欣賞優秀藝術作品,是一個開端。
當決定去鑒賞一件藝術品,不能僅停留在藝術品的表面,它的內容、主題、創作背景(作者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都是我們需要知道的,這些東西也決定了這件藝術品為什麼最終會成為如此的狀態。比如印象派先驅透納的作品,在很多藝術家還在追求一味寫實的時候,他用豐富的色彩變化和多樣的筆觸,塑造了比傳統寫實更寫實,但卻沒有因刻意寫實而表現出冰冷漠然的情緒化繪畫作品。若了解當時代的社會背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就知道一種崇尚自然、以寫意的眼光觀察寫實的世界,這種獨特的藝術觀察方法是如何開始被運用在藝術創作中。再如我個人推崇的俄羅斯巡迴畫派,又是因為怎樣的社會變動,產生文化的異變,那些藝術家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開創了用大塊筆觸塑造形體的藝術風格。
這種鑒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我通常和同行之間的針對技巧基礎、創作構思之類的純專業技能探討,而是要我們開拓自己的視界,從藝術拓展到文化、社會、歷史等多領域知識的學習研究,用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去品讀任何一件作品的藝術美。
舉例說,我自己雖然不喜歡解構主義美學,但我也知道這種理論的產生是源於學術文化中針對結構主義的批判而產生,其核心理念發展出無中心點或可變中心點的不穩定開放式藝術理念,追求一種藝術的不平衡。解構主義文化或藝術理論,在社會中缺乏實用價值也是事實。如果自己在針對這些藝術風格或流派的認識中,對當時代的文化、社會背景毫無了解,必然造成對這些流派藝術品的理解產生偏差,也就難以作出相對客觀的賞析和評價。同樣的,我不喜歡解構主義,不等於我認為這種流派就一無是處,至少它發展出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對這種藝術理念,我還是願意持包容態度。
試想,如果我對這些文化方面的知識毫無涉獵,那麼我看到這種藝術風格就一定會因為自己的不理解而棄之,我失去的可能不僅僅是對某種藝術美感的認知,更可能是某種不同的思維角度。
- 先學習一下藝術發展史,了解各種藝術風格的特點及如何產生。
- 再有就是,當我們看到某件藝術作品,別忘了多了解藝術品背後的知識,除了作者,還有社會、政治、經濟、科技、人文、地理……(圖書館裡這類書大把大把的)。
雖然總結就兩句話,做起來可很麻煩。
不過也不必覺得太高深,沒什麼高深的,只要當自己很無知,要用很多知識來充實自己,就不會覺得這有多難。
再說,業餘時間多讀點書(心靈雞湯的就算了),也不是壞事么。
看朱光潛和宗白華老師的書
其實,美本質上都是一種詩意的生活。
好比人家點蠟燭想著是照明,心中充滿了對停電的憤怒,而你不會,因為你了解美,看到燭光,如果你能感知母性,你會想到燭光里的媽媽,從而從心中產生一種「比德」的美(美學概念),如果你嚮往星空,這燭光就是載著你飛向太空飛船的尾火,帶著你飛往黑暗的世界,去探險,去理解未知的深邃……如果你心情低落,這燭光中的火苗,便是你逝去的時間,多一絲憤怒的熾熱,便少一寸可持續光明,生命終會走向鏡頭,但是,你可以選擇活的方式,像燭火一樣,帶給自己,也給別人更多不同的體驗。精彩的人生或許就是這樣的吧
說得虛一點
對美的感受來源於對生活的熱愛,調動五官去用心感受。
對生活的熱愛就像這樣個經歷,有一天風和日麗,十六歲的你大清早出門去見初戀情人,感覺一花一草一木都好美,都彷彿有靈魂。
然後保持這份sense
你對美的感受力就是一流的啦
說得雖然虛,真的是實話
什麼黃金分割構圖理論之類的我是堅決不看
那只是人對自己不能真正捉摸出規律的美的理性總結
他們是美的結果而非美的原因
美在於用心體會,在於有愛
具體操作方法
:
1.談戀愛
2.學習藝術,比如繪畫,切身去體會
3.去看美的東西,可以是好的藝術作品也可以是旅途上的風景
4.去學音樂,去學文學,去學跳舞,多方位的感受美
繪畫理論什麼看了就把它忘了,別太當回事
對美的鑒賞更多的是心的成長,非理性的
而不是理論這種理性的東西
作為一個工科女,我並不是一個天生就會欣賞藝術的人。但是我想想談談自己對於藝術的一點點感受。
竊以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孤獨感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
藝術大概可以幫我們減輕這種這感覺。
當你讀懂了作者的某一個心情,
某一個沒有被完成渴望。
與其說你理解了作者,
不如說你被作者理解了。
你會發現那個瞬間特別溫暖和美好。
因為在被理解的那一個瞬間孤獨感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我想這種想法擴散到其他藝術形式上應該也會同樣適用。
聽一段音符,頌一句詩詞,賞一幅畫。
當真正讀懂的那一刻,會感受到與作者的交流。
感受他的情緒,經歷,和思考方式。
你解讀藝術的同時,
藝術反過來也在解讀你。
所以你以為你讀懂了藝術,
到頭來其實是藝術讀懂了你。
如果你也是一個和我一樣對藝術沒有先知先覺的人,
那麼就去經歷吧。
求學,創業,旅行,戀愛。
當你的情感足夠敏感和豐富後。
你便成為了可讀之人。
藝術對於你來說,也便不再是遙不可及了。
提高藝術鑒賞力,可以先從欣賞藝術作品開始,趁著這個機會,和大家介紹一下Fine Art和經典藝術的網站,常混藝術圈的對這些網站應該很熟悉了。
COLOSSAL :威比獎提名博客,專業探討藝術和視覺文化。
FUBIZ :一個源於法國的新鮮靈感分享網站,內容充滿法蘭西式的性感和艷麗。
DESIGN MILK :提供藝術、傢具、裝飾、時尚和技術相關的在線雜誌。
DESIGNSPIRATION: 發現和分享世界上最偉大的設計資源。
TRENDLAND: 洞察國際設計、時尚、藝術趨勢。
ITSNICETHAT :擁有來自世界各地作品的創意藝術社區 。
BOREDPANDA :專門展示世界上有創意的藝術作品和另類的藝術視覺。
BOOOOOOOM :一個分享鼓舞人心的藝術、設計、攝影作品的博客站點。
DESIGN TAXI :全球創意網路資訊平台,內容涉及設計、美術、攝影、廣告、建築、文化等 。
「經典藝術」分類中的網站與「fine art」稍有不同,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藝術領域:
視覺藝術版維基百科 :致力於收錄所有時代、所有流派、所有畫家的所有藝術作品的線上資料庫。
DAILY PAINTWORKS: 擁有全球超過1600個藝術家的18萬+藝術繪畫作品。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共收藏有300萬件展品。
紐約公共圖書館 :紐約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
ARTSY: 收藏的作品橫跨歷史,也是當代藝術最大的在線資料庫。
以上這些網站在國內打開比較慢。
你可以在大作http://www.bigbigwork.com上直接搜索,這裡收錄了國際知名的藝術、設計、攝影網站,作品量很大,而且每日更新。
網站自帶了加速,比直接看國外網站速度要快。
我現在就是每天都會去刷刷國際最新的作品,看看一些先鋒藝術和經典藝術,慢慢提高藝術鑒賞力。
(以上作品來自不同網站,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原網站所有。 )
學禪的人,把鍛煉發展粗分為三個階段,一、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般說法,通常被認為屬於禪學範疇。事實上,是每顆心靈成長的過程。
第一階段的是見山是山,和第三階段的見山是山表面上沒什麼差異,骨子裡卻天壤有別。而第二階段表面和骨子裡都和第一第三有相當差異性。
同一種輪廓性的代換言詞來說,第一階段是隨波逐流: 第二階段是憤世嫉俗: 第三階段是和光同塵。
在第一階段里,心中沒什麼大志,也沒什麼大業,別人怎麼做,就怎麼跟。第二階段,心中起了明確的志向,處心積慮地擎起強烈的光束,偏離了藍圖焦點,就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
第三階段,心中清明,大志大業澹薄了,生命沒有光束,心中卻毫無陰影。有氣吞山河的氣概,卻無氣吞山河的糾葛。有牽有扯卻沒有掛沒有礙。
在鑒賞品味上,人也有這樣的發展模式。人一生下就沒多少講究,經由各種影響與學習,人開始講究,或注重表象華麗,或注重表象單純。
所謂的鑒賞能力,也包括著泛藝術及泛哲學世界的洞悉能力。對於藝術的感知,對於生活變遷的承受,對於氣質的應合,都透過洞悉能力的強弱來照射出整合性的深刻度。
例如某個人平常不太講究衣著,不太講究牆面的裝飾圖畫,因著契機。卻開始講究衣著樣式,講究牆面的裝飾形式。從前隨便掛一張三流廣告的半裸美女月曆,現在至少要掛上名家的複製畫,經濟能力夠了,還會買真跡來掛。
他有可能逐漸的匯入有品味、有經濟能力,有文化涵養的名流族群里----包括雅痞文化的精英領導群。
經由這樣的沉浸,如果內省能力特強,會把這名流身份看澹,進入第三階的看山是山。超越絢爛潛沉入凡常,歸璞反真。
第一階段的生活態度是隨便,第二階段的生活態度是不隨便,第三階段的生活態度是隨意。
平常不把畫圖當一回事的人,對筆跟紙的好壞很不在意,有什麼就用什麼,隨便塗抹隨手一丟。而要認真畫圖了,筆和紙的品質差異就分別的很。
洗禮到功夫上手了,力量從內在來了,雖也繼續畫,卻又回到對筆紙品質的好壞不在意的樣子,隨意了。
一位名氣頗盛的畫家拜訪一位窮畫家。臨走的時候,名畫家說:「順路造訪,沒有備禮,你有沒有毛筆,我寫一幅字送你,聊表心意。」
窮畫家取了一些毛筆出來,說:「可能沒有一枝毛筆你順手的。」那些毛筆禿的禿,開叉的開叉,真的不容易找到合適的筆寫書法。為了「應禮數」名畫家勉勉強強的寫了一幅字送給窮畫家。
回途上,隨行的人問名畫家說:「那個畫家好寒酸,一枝像樣的毛筆也沒有。」名畫家說:「相形之下,我正心中慚愧呢,從他藝術上的造詣來看,他的筆貌雖寒酸,但他的筆神卻資源豐富。他的情境遠勝於我。我可以體會他已隨意到無形無象,而卻態勢磅礴。」
名畫家可以說已在第二階段成熟期,已隱隱接觸到第三階段。在此里程之前,人心都會擱淺在形式上的美醜貴賤。
在大自然里,人人視空谷幽蘭為珍貴美物,到處叢生的雜草視為不值一看的丑物。雜草與幽蘭自然美的本質,其實不分軒輊,只是人心從文明學習後的本能習性來分別它們。
心靈的本體就是美。人生的變化中,綠草如茵山水如畫的景,美得像天堂,人人愛之; 戰亂災禍的悽慘像地獄,人人恨苦難得難以承受。
不管是美景與慘景,都在宇宙的機緣流轉中。對於不可抗拒的災難來臨,如果無法承受,只有在恐懼本能上,添加更多對於人生的內在恐懼。反過來,也無法透過表象美景,去領會豐富的深度性世界。
能沉殿消化,能超越心靈抑制,就能讓直接或間接的悲劇洗滌和提升心靈。否則導致的精神桎梏,對於形式束縛更無從解放。糾纏著揮不走的心理障礙,這就看心靈沉澱的質量如何。
面臨世俗的美事或災變 ,隨意的心是隨天之意,而非麻木不仁。麻木不仁是深度恐懼所反射出來的無情,隨天之意卻是看似無情的有情。
觀照以災難為題作品時,其感動都來自有情似無情的冷靜。
能安靜下來,才能觀照入里。才能品味——細細咀嚼微妙的箇中滋味。
如果內心冷靜不下來,情緒無法駕馭,如何定慮得益? 如何會有靈感創意? 如何從貧瘠的生命躍入豐富的生命。
感而淺薄,不成靈感。豐富的生命和靈感息息相關。靈感之激發觸動,在於水無常形重劍無鋒,沒有成見無所求的時候。抓牛角尖走入死胡同,反把境地填實了,生不出火花銀樹。
第一階段是用不明白的心把境地填實了,第二階段由差別心填實了,這樣的情狀,使靈感變得極為有限。
學畫的人總是問:「怎麼調色才能顏色不臟掉?」色彩的生命關鍵在於如何運用物質的調配,質生精神層次的活潑情愫。乾淨骯髒是一個相對性的僵化表象。老是計較乾淨骯髒,心靈不易活絡,刻骨銘心的磨練不再可能,色彩就不會質生生命。
周遭環境總是有汚濁而因事體變化無端,假如能磨練到澹定之心器,污濁事體會現出清凈的本境。
常說:「出淤泥而不染。」指的是蓮花,把蓮花的形象大大拱捧,把淤泥貶為毫無所值的濁物。我們只看到人人畫蓮花,卻沒看到人畫淤泥。非常著相。
如果大地是人類的母親,那麼淤泥是蓮花的母親。沒有淤泥的濁穢,蓮花那來營養素? 把蓮花放在注滿蒸餾水的水缸里,看它會長得亭亭玉立否?
同樣的心理,人只喜愛觀賞青春的裸體,厭惡觀看老人的裸體,因為對生命歷練的功夫不夠成熟。
當對美的體悟已到第三階段時,已無心於皮相上的美醜的分別。
之前的階段,官能的快感刺激變成深化美事的障礙,障礙不除,只留住於養眼而不知養心。
既知養心,不管是青春或滄桑之肉體,都是成為感應深意切情的媒介。
青春是美,衰枯也是美,興旺滋長是美,毀壞蕭索也是美。因為心靈本體就是美的。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就我的感受而言。多看多閱讀多思考固然重要,但影響更大的是需要有同路人。先有啟蒙,後有志同道合的人。
謝邀。
有點驚訝被邀到這個問題。我自認為不算有藝術天分的人,理論的東西我不敢妄談,以我個人的經驗,我認為是「練習」。
我所理解的美,無論是音樂、美術、文學、建築,想要加深對其中之美的理解,途徑也只有多聽、多看、多讀、多走。
忘了是誰說的一句名言來著,藝術是浪漫的,創造它卻須要遵循嚴謹的法則。對於創作者而言如此,對於欣賞者亦然。各人的先天稟賦不同,橫向比較沒有意義。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存在「張無忌練罷乾坤大挪移看兩個高手過招心中瞭然無礙」的情況。去投機之心,消頓悟之念,除了勤練習,沒有捷徑好走。其實我個人不太懂,但有一個朋友是專門做美術的。有一天我向她請教到底該怎麼去欣賞一幅美術作品,她的回答我認為挺有意思。她說,其實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可以嘗試去想像畫家在畫這幅畫時候的狀態,嘗試出現一種情景感,也可以嘗試和周圍的朋友進行探討,看看大家對於這幅畫的理解是什麼,慢慢的就會有一種自己的美感出現。
不論音樂、美術或是其他,任何藝術的鑒賞都需要你對其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上面也有很多位同學提到的:作者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生平,創作特點……還有其他涉及面。
在藝術領域的很多學科都是相通的,音樂美術文學哲學什麼的。
比如說貝多芬吧,大家都知道,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我們在音樂課本上也知道他一些作品了。月光曲 歡樂頌 悲愴奏鳴曲英雄奏鳴曲 致愛麗絲,可你敢說你聽懂他的作品了么?
貝多芬是啟蒙運動時代重要人物,啟蒙思潮同樣給他的音樂創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貝多芬將康德視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康德是誰?大家都曉得,是搞哲學的嘛。你不看哲學,你不看文學,你不知道啟蒙運動,你能說你聽懂了貝多芬么?而貝多芬的音樂創作又給多少文學大師造成了影響更不用我們來說了。
歷史上很多偉大的人物往往在很多領域都有成就。舉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例子:米開朗琪羅是著名雕塑大師同時也是畫家詩人,尼采是哲學家同樣也是作家吧,達芬奇是畫家也是科學家。
他們的見識、學識、思維廣度常常為他們的創作發明帶來極為深刻的影響。你不了解這些,你能看的懂他們么?
至於有人說對藝術的理解不同沒必要跟教科書什麼的統一、你從作品中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是什麼等等說法我堅決反對。妄圖僅從一幅畫作、一首交響曲、一件雕塑中欣賞「藝術」簡直是白搭。斷章取義就是這麼著。
短時間內提高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幾乎是不可能的。
要是可能的話為嘛學者還分的特別清楚,研究宋史的研究明服飾的研究蒙娜麗莎的研究紅樓夢的。
在此丟出幾個建議:
1· 從藝術家本人出發,了解相關背景。
2· 從作品本身出發,了解作品背景。
3· 從藝術家和作品出發,了解時代背景。
這僅僅是鑒賞某個藝術家,某一作品的快速方法。
總之,藝術鑒賞力一般人都不必強求。試問你聽的出來名演奏家的月光曲跟六歲小孩的月光曲的區別么?開心就好。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所有的藝術都是為生活服務的)
所以,拋開生活去談藝術美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你不知道作者就是耍流氓。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你不知道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就是耍流氓。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你不知道作者創作時的情緒就是耍流氓。
欣賞一件藝術作品,你不知道作品的表現技法就是耍流氓。
不熱愛生活中的真與善,就不可能領略到藝術中的美。
外行看藝術品是看熱鬧,內行看藝術品是看生活中的門道。
從最好的開始看,看著看著就再也忍受不了差的了。
看多的就有了,一遍一遍的看。
對本題票數最高的回答主調性不敢苟同,藝術對於普通大眾本就顯得高深莫測,諸君又從專業的角度把門檻標得更清,砌得更實,像王母娘娘一樣躑下髮釵劃清懂與不懂的界限,對於藝術的理解的確有門檻界限,也的確存在相對客觀、正確的評價這回事,但對待這個門檻的態度卻可商榷:
私以為這個門檻的標準首先應該是能不能理解哪怕意識到藝術的專屬語言,大小、方圓、正斜、色彩、材料、質感等等,首先應該是當下的是藝術作品本身,背景流派歷史文化是隨之其後的,對藝術語言有所意識、面對藝術獨立思考是第一步,而這一步其實並不難,即首先去分析客觀所見,與你的日常思維經驗相比較,比如你看到畫布上有一個長方形,它是傾斜的、它是紅色的,作品的名字叫《離婚的女人》,那這個傾斜的、紅色的長方形帶給你的是什麼感受,就你習慣的經驗而言你對它有哪些疑問和思考,對藝術的感受力是第一位的,然後再進一步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歷史沿革,作者背景等等。
「 『藝術美的鑒賞』不是單純的欣賞藝術品,藝術品背後的社會文化深度才是針對這種美的研討對象。」這句話只認同前半句,欣賞藝術過於強調間接經驗(既有理論、知識延展等等)是捨本逐末,使人成為依賴他人思維成果的附庸,分析是為更好地感受服務的,不可本末倒置,需要欣賞藝術的大眾畢竟不是藝術批評家或藝術史學家,並且,藝術感受力確有不可分析的神秘感性成分,這是每個人的資質秉性、成長經驗不同所造成的,這種混沌、原始的人類天賦對於個體往往亦是最珍貴、最需要被喚醒、培育的。通俗的建議,看。對於任何一個領域這條提升方式都適用。題主似乎是專指視覺藝術,那麼推薦其中最直觀、最有衝擊力的藝術形式:攝影。多接觸攝影作品。
但是我個人認為藝術感知力是不可主觀升華的,可以主觀提升,但提升非常有限,不可能主觀升華到下一個階段。
我個人認為能真正升華藝術感知力的方式只有一個:痛苦。
我始終堅信「痛苦是藝術的源泉」「真正的藝術家必定是痛苦的」。案例有患抑鬱症的畫家(Mark Rothko)、自殘的畫家(梵高)、自殺的詩人(海子)等等。
藝術家一定有藝術家人格,但有藝術家人格的人不一定是藝術家。擁有藝術家人格的人有頂尖的藝術鑒賞力,還兼有強烈的自我厭惡(自己的創造達不到自己的鑒賞力),這兩個特點也決定了這類人會一直深陷於痛苦之中,甚至走向自我毀滅(「死亡是藝術的最高形式」)。
換句話說,心理疾病是催化藝術感知力升華的良藥。(成功率不等於百分之百,可能導致自殺)
越來越覺得宗教藝術其實是一回事
不論正面的 負面的
崇敬謙卑 哪怕功利 去相信就會被感染
以藝術之名 大可不必禁慾了 :) @toot-halo
多接觸,多發現。
以一個建築本科生接受的所謂的審美訓練來看,似乎這種素質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培養的。但現在很多老師對我們進行的教育卻很容易鋪設一條非黑即白的路。
以前看過一句話大概是講藝術修養並不是讓我們去判斷好壞對錯,而是讓我們願意看到每種藝術存在的合理性。我們也許被某個作品最後呈現的藝術效果所打動,但了解其創作背景、思想才能使我們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單純被打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但不是每個人都在藝術方面夠敏銳夠細膩。
綜上首先要培養自己在藝術方面的敏感。然後當你發現自己開始想要深入了解某藝術創作(一幅畫、一首曲、一棟建築、一個雕塑)的內涵時,就試著去了解,去發現。你會發現藝術並不是只屬於感性,理性也同樣帶來藝術思考。養成習慣之後,相信你會有所提高。
按我個人的判斷習慣就是:把一個事物進行分級、分類。
比如說遊戲手柄,早年間就只有一級,只有按下跟放開的區別;現在的遊戲手柄,是分了力度感應的,按重跟按輕在遊戲中的反應也不一樣。
上面說明能說明一部分,估計不容易理解。
還有一種理解就是:注重過程,而只是結果。
比如做愛,是要享受互動的過程,還是猛插猛撞,泄出來完事兒——前者算是藝術性強些吧!
如果你不需要編寫藝術作品評論的人,那我建議你別費功夫了!每個人的都擁有自己的審美,一件作品也有千千萬的解讀,所以何必讓自己入了別人審美的套呢?
推薦閱讀:
※想了解藝術史(大學想學)有哪些推薦,必讀書目?
※有哪些外表很醜但是很經典的藝術作品?
※關於日本畫家藤田嗣治,有哪些故事?
※對於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品味能夠算作一種藝術嗎?
※人為什麼會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