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HBO 的矽谷題材劇《Silicon Valley》?

HBO"s "Silicon Valley" poster spoofs iconic Steve Jobs pose


以下無邏輯羅列 SV 劇中無數彩蛋,可能涉及少量劇透。


來源:微信公眾號【單向街書店】


1. Gavin Belson 是喬布斯

Via:HBO


據傳,Gavin Belson 的原型是喬布斯。與喬布斯一樣,Belson 天生擅長包裝產品和宣傳公司形象,在公司被高管們像神一樣崇拜。喬布斯相信佛教和東方神秘主義,Belson 身邊也有一位來自南亞國家的精神導師(實際是個馬屁精)。喬布斯最有名的語錄之一——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在 Belson 的演講和公司里,也充斥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改變帶來機遇」之類的口號。


2. 這裡真的有一個 Pied Piper 的網站。

Via:http://piedpiper.com


看劇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劇里的一切都映射到現實生活中。而《矽谷》的劇組真的為魔笛手建立了主頁:http://piedpiper.com ,這個網站根據劇情的變化實時更新,你可以在這裡了解到關於這個公司的一切。

Via:http://piedpiper.com


上圖是網站上發布的 Pied Piper 公司人員架構,你可以發現在這張圖裡 CEO 的頭像已經被撤下,並且無法點擊,這裡涉及一個重大的劇透,好奇的人,可以在 S2E10 的最後一分鐘找到答案。

△ 網站甚至直播了劇中的經典情節——一顆禿鷲蛋孵化的過程,也是因為這個直播,Pied Piper 一炮走紅互聯網,走進普通用戶的視線。Via:http://piedpiper.com


http://piedpiper.com 網站亮點太多,相比之下,董事會成員加房東怪咖 Erlich 的網站 http://Aviato.com 的網站就要簡陋多了,最大的亮點在與「孵化器(The Incubator)」變成了「胎死器(The Uncubator)」

Via:http://aviato.com


主頁娘真的給 Aviato 發了一封郵件,並收到了回復,看見了他們的招聘信息,並且得知,這個域名正在被出售。

3.一直根據互聯網動態更新的片頭。

Via:HBO


這兩張分別是《矽谷》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片頭。在第二季中 Yahoo 的大樓加入了阿里巴巴的 Logo,正是在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之後(2014 年 9 月)。而在第二季中,還多了一個正在升起的熱氣球,正是現在矽谷炙手可熱的 Uber 。

4. 全劇最大牌的客串,Snapchat 的 CEO 埃文·斯皮格爾。

Via:HBO


Pied Piper 的天使投資人 Peter Gregory 在第二季死亡,在葬禮上第三個致辭的人是 Snapchat (快拍)的 CEO 埃文·斯皮格爾,他反覆強調 Peter 永遠不會對 Snapchat 失望。但是這個人並不是演員,他是真正的埃文·斯皮格爾,也就是說,他在《矽谷》里自己客串了自己一把。埃文·斯皮格爾今年 25 歲,總資產在 2014 就達到了 15 億,是最年輕億萬富翁。他還是維多利亞天使米蘭達·可兒的現任男友。

5.劇中被寫死的 Peter Gregory 是真的因肺癌去世。R.I.P.

Peter Gregory 彼得·格里高利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埃文·韋爾奇在 2013 年因肺癌去世。R.I.P.


此外,Peter Gregory 是按照矽谷傳奇投資人 Peter Thiel 的事迹和個性來塑造。Thiel 有德國血統,而 Gregory 也是一個德語姓,名字都如此接近,看來本劇編劇絲毫沒打算掩飾。


劇中 Gregory 非常成功也很傲慢,片中一個故事完美展現了他的自我中心、投資天賦和不按常理出牌,這正是對 Thiel 性格的影射,也是不少投資大佬的特點。兩個被 Gregory 投資過的苦逼創業者十萬火急地向前者借 1500 萬美元以挽救公司,Gregory 卻煞有介事地與助手談論漢堡王上的芝麻與蝗蟲災害問題。不料竟發現印度尼西亞的芝麻期貨價格被低估,他毫不猶豫買進,並從未來預期賺到的錢里支出1500萬美元,作為過橋貸款借給那兩人。

Via:HBO

6. SWOT 分析的正確使用方法。

Via:HBO


在劇中,Jared 引入了 SWOT 來分析是否應該直播禿鷲蛋的孵化,然而這絕對不是正確的使用方法。碼農 Gilfoyle 和 Dinesh 在發現一個特技車手因為計算出現錯誤可能導致死亡的時候,將它用於分析是否應該告訴他這一錯誤(S2E06)。邏輯嚴密、條條是道,絕對是案例教學。而這位車手的名字叫做布萊恩(《速度與激情》中保羅·所扮演的角色就叫做布萊恩)。

Via:HBO


Strengths

布萊恩嚇得尿褲子,他死後內褲被人發現了

死了的布萊恩就是不能繁殖的布萊恩

布萊恩在最後一刻發現自己的臉沒了

拯救犯數學錯誤的混蛋

Weakenesses

吉娜出於悲痛與布萊恩在醫院完婚

吉娜痛苦自殺

人們穿著T恤,上面印著布萊恩的臉

大樓結構損毀

Opportunities

如果不是太血腥,就拿走他的錢包

吉娜需要安撫

在布萊恩墳墓上便便

可以睡吉娜

死亡會帶來替身行業的規範--拯救生命

Threats

仇火熏心的布萊恩支持者們以犯罪過失控訴我們

一段時間後吉娜變得很粘人,不那麼辣了

再沒啥事兒能跟這一樣好玩兒了

人們在油管上找出死亡視頻,我們被評論區惹火了

調查和審判會阻撓魔笛手建設

7. Erlich 和 Dinesh 的扮演者後來真的在為矽谷工作。

Via:HBO


Erlich 的扮演者 T.J. Miller 主持了 2015 年 TechCrunch(TechCrunch 是美國科技類博客,主要報道新興互聯網公司、評論互聯網新產品、發布重大突發新聞) 的頒獎禮。

第一季最後兩集(S01E07、S01E08),Pied Piper 參加的比賽正是由 TechCrunch 舉辦的。

Via:HBO


Dinesh 的扮演者則為矽谷的一家電商 http://Jet.com 拍攝了宣傳片。

8. 持續寫代碼 48 小時究竟需要些什麼?

Via:HBO


在 S01E06 中,Richard 邀請了擅長雲計算的天才少年,來幫助自己完成 Pied Piper 的搭建。這位少年聲稱自己可以連續不斷地工作 48 個小時。小鬼開出了供應品清單讓 Jared 去購買,只要有這三件神物就可以如開掛一般,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1)mello yello:一種高咖啡因飲料,由可口可樂公司生產銷售。

2)Adderall:聰明葯,用來治療注意力缺失和多動症,可以令人精神亢奮、提高效率。

3)Oreo:一種吃之前需要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的餅乾。

9. 蠢萌的大頭才是真 Boss 。

Via:HBO


男主的好哥們兒 Big Head 不是 Pied Piper 的核心成員,因為曾經在 Pied Piper 工作過,而受到 Hooli 的重視,一路平步青雲,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拿高薪開遊艇,每天在公司陽台曬太陽,還能掌管 Hooli XYZ 部門,用它來開發土豆大炮。他個性呆萌,沒什麼頭腦,自己做的 App NipAlert 是用來尋找附近位置乳頭激凸的女性。然而在第二季末尾處,明顯暗示了 Big Head 將有可能成為下一季的大人物。


Big Head 蠢笨得可以,然而他的扮演者,喬什·布雷納卻是哈佛的榮譽畢業生。

10. Gilfoyle 砸牆向甲骨文 Larry Ellison 致敬。

Via:HBO


在 S02E10 中 Gilfoyle 為了保持伺服器的運作,將車庫和客廳的那堵牆砸爛。又燃又帥。這一動作,可以看出是在向甲骨文致敬。

甲骨文公司創辦初期為工程師們分配了辦公空間,他們需要把電腦終端連到隔壁的計算機房,但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布線。拉里·埃里森走了進來,掄起鎚子在牆壁上砸了一個洞。他說:「好了,解決了。」然後就走開了。

——《矽谷百年史》

11. Jared 的夢話究竟說了些什麼。

Via:HBO


Jared 在劇中是一個神神叨叨但異常討喜的人物。為了節省公司開支,他搬到了 Erlich 家裡的車庫,卻沒有讓任何人知道。Richard 發現了之後,讓 Jared 住到了自己的房間。詭異的事情發生了,Jared 在夢裡大聲說了德語,自己卻渾然不知,並且還告訴 Richard 自己完全不會德語。那麼他究竟說了什麼:

不,那就是他們想要的,不過怎麼才能讓他們所有人都死。我會悄悄來到他身邊,然後割斷他的喉嚨。


不要抵抗,我會悄悄地過去,然後割斷他的喉嚨,他不會知道我來過。


他會......回到籠子里,蕩婦!

這樣的小賈似乎有些瘮人,這個人物在設計的時候,看似是最正常的一個,深諳公司經營之道,懂得如何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他又是最詭異的一個。他放棄大公司高薪安定的工作,投奔 Pied Piper,第一次來到 Erlich 的家裡的時候就對 Richard 說自己有幽靈的特點,並且在 S02E10 中表示自己想加入自殺俱樂部。


不過,他依然是超高人氣的角色,誰叫我們都喜歡這種又怪異又溫柔的人呢。


向大眾普及了「弟高值」的概念

這應該是目前為止今年最搞笑的段子了!


《矽谷》腦殘粉前來報道,下文可能涉及少量劇透,配合原劇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矽谷》絕對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IT背景情景喜劇。
如果你也曾在現在這個浮躁無比的互聯網圈子裡待過,你就會發現劇中導演其實是在用一種嬉笑怒罵的手法來影射當下互聯網行業中某些醜陋的現象。

There"s money flying all over Silicon Valley.

會忽悠的創業者 +缺乏行業背景的投資人 = 一大堆爛到不忍直視的創業項目
不論任何一個行業,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整體行業競爭趨於效率遊戲。各家比拼的將不再是產品質量、用戶體驗,而是誰能用最少的錢圈來最多的用戶,至於使用什麼樣的方法,實在是很次要的一件事。於是也就不難理解刷榜、黑公關、偽造用戶數量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出現了,當劣幣開始驅除良幣,那些從前純潔美好的創業者們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到底該如何在這個魚龍混雜的行業中生存下去。

I love Goolybib"s integrated-multi-platform-functionality!

當整個行業都在幻想著先燒風投的錢再考慮盈利時,這些令人厭惡的專業字眼也就開始滿天飛了。出言必談雲計算,分析必須大數據,每家都有牛逼透頂的推薦演算法,任何一個產品都集合了幾百項沒人聽得懂的技術創新。
當做產品只是為了招攬投資,你很難想像這個行業還有什麼光明的未來。

最令IT人激動的一句話,早已淪為人皆可言的笑柄。


其實我是看到這個話題後,決定去刷一刷這部劇,然後就爬不出坑了
此劇神奇之處太多,先說片頭,它的片頭正如劇名一樣直白,反映得就是這幾年矽谷科技企業的變遷,比如:

向推特logo飛來的金色降落傘反映了公司的高層變動,2015年6月推特聯合創始人和CEO Dick Costolo被Jack Dorsey取代,而Dick離開推特重新創業

畫面左側的Soylent卡車:Soylent號稱是讓geek們放棄吃飯的營養沖劑,2015年公司估值為1億美元
畫面右側的紫色巴士是雅虎用來接送員工的,在第二季(2015年)片頭裡你會發現有一些小人兒在巴士旁舉著標語牌示威,事情是這樣的:因為google和雅虎等科技公司的巴士專門搭載員工往返於矽谷和舊金山以及奧克蘭之間,部分人認為這種私人企業的專有交通工具將會造成沿途站點地區和房價的中產化並導致原有居民被迫遷居,因而常常堵塞巴士進行抗議。
在第二季的時候他們基本都在認真地進行示威,片頭裡有一個人爬到巴士頂部,在擋風玻璃上嘔吐,影射的就是2014年奧克蘭的那位故意在巴士前擋風玻璃上嘔吐的示威者
到了第三季,這些示威者把標語牌丟到地上,跑到Soylent的貨車那兒去了

接著就是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故事了。第一季(2014年)時,雅虎的廣告牌還特別大一個,到了第二季(2015年)就變成圖中這樣:阿里巴巴出現,而且廣告牌巨大無比,而yahoo只剩一小隻了。
阿里巴巴2014年9月在紐交所上市,所以第二年4月的《矽谷》片頭裡出現了它的廣告牌。雖然雅虎擁有阿里巴巴40%的股權,但隨後阿里巴巴越做越大,老東家的牌子都只能給阿里讓位了。
劇的製作人說,雅虎曾經和HBO打電話反映logo的事兒,不過只是說要把第一季的舊logo在第二季換成新logo,對於牌子大小的事倒是一點兒也沒抱怨。

這台黃色的吊著一個瓶子的無人機,就是亞馬遜在2015年四月才拿到測試許可的無人機。之前他們一直在加拿大某個靠近美國的秘密地點做測試。所以2016年的片頭才出現

左邊的特斯拉的標誌也是2016年才出現的,它的房子樓頂鋪滿了太陽能發電板。
特斯拉的Model S 去年是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
而它的model 3 一周的預售銷量好像也有很多
畫面偏下,你還可以看到Google 2015年重組後的母公司Alphabet的廣告牌正在建設中,圖片里沒能展現的就是Google更改logo風格的事,大家看片頭的話就會發現啦

矽谷兩個炙手可熱的公司的氣球:白色的Uber和紫色Lyft
Uber,它在2014年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所以加入了《矽谷》2015年第二季片頭豪華套餐系列
Lyft,2016年加入片頭,它在2016年初已經獲得了來自通用,阿里巴巴,樂天,滴滴,騰訊,Andreessen Horowits,Coatue Management等累計20億的投資

在兩個氣球的右邊,你會看到工地,這是蘋果一直在建的「飛船」總部,因為一直都在建設中,所以《矽谷》整整三季,從2014年到2016年的片頭都可以看到這棟樓還在建設中,我想明年新一季出來的時候,這個地方應該會出現蘋果的大logo,畢竟「飛船」預計今天夏天就完工了。

Facebook 2014年以190億吞掉了what』』s app,同年以20億吞掉了致力於虛擬現實的oculus。這兩件事也被加入到了2015年的片頭當中。就是左邊的兩個logo都被facebook吞掉啦

Oracle的員工們在樓頂上騎獨輪車,原因不明,製作人也沒說明

在線音樂商店Napster是iTunes系列應用程序的最早雛形,但因為音樂版權問題,自己的氣球(就是Uber旁邊那隻藍色的氣球)剛打滿氣,還沒升起來就癟了,到第三季的時候它的氣球就徹底消失了

以上這些,都包含在了10秒鐘的片頭裡,我挑了一些主要的東西,實際上還有好多彩蛋,比如AOL,Myspace,SGI的消失等等,因為這真的是一個無!底!洞!我就不再挖坑了,這個坑已經夠大了

還是來看神奇之處二,濃濃的諷刺意味。
劇情講的是矽谷裡面的創業故事,又是一部情景喜劇,於是拋出了無數和矽谷有關的梗和笑點。寶寶印象最深的就有這麼幾個,其實怕劇透太多,就只列舉幾個啦,如下:
男主作為碼農吐槽萬人敬仰的喬幫主:

劇裡面有個大公司Hooli,可以說是巨頭,它的CEO叫Gavin,就是下面這個逗比

他身上的故事可不少,例如:請了一個印度精神導師,黑了一把喬布斯。
實際上這個精神導師也不幹什麼事兒,凈忽悠人和騙吃騙喝,哎,也就是個神棍而已。
開HooliXYZ ,Nuleus,Endframe 這些部門燒錢,黑谷歌,因為谷歌也是財大氣粗,HooliXYZ影射的就是Google X。
Hooli這個大公司為了收購主人公的初創企業pied piper瘋狂打官司,黑的是蘋果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Gavin黑的是Oracle,因為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 也有個精神導師,並且到處打官司;Ellison和喬布斯是好友,Ellison去了日本修行而喬布斯去了印度。所有與Ellison共事的人都認為他是暴君,就和劇裡面的Gavin一樣。
他還帶起了一段黑了不少產品的劇情,這一段我真是笑瘋了:

嗯,第一集還有一個不太容易注意到的梗,我後來才發現的:

注意衣服上的字:I know H.T.M.L (How to meet ladies),實際上,隱藏梗就有點污啦,請大家自行想像
哦,這部劇還普及了一個概念:D2F,因為沒有去污粉提供給大家,我就只給英文解釋了,欲知詳情,請看劇:

說到這,還有一個概念也挺有趣的」code gay「,這個就很難解釋了,還是看劇吧,看了就懂了。

此劇還諷刺了一把矽谷的創業氛圍。無論你是超市的理貨員,醫生還是專業碼農,大家都想創業,都想做app,但是這些東西說到底都是差不多的。在一個幫助創業者吸引投資的科技展上,大家聽到的產品介紹是這樣的:

創業者們只是將什麼so-lo-mo啊,cloud啊,integrated-multi-platform-functionality這些時髦詞堆砌在一起吸引風頭,其實產品根本沒什麼特點。

劇裡面還出現了一個產品:一個只能發送「bro」的聊天app,諷刺了現實生活中只能發送「yo」的Yo。別小看Yo這個app,它的估值達到1000萬美元,投資人包括馬化騰,張志東,許晨燁,曾李青,陳一丹。
正像第一集里大頭的一句吐槽:

哦,還有一段:

想想Amazon,怪不得投資人前仆後繼啊!劇里還出現一段,挺有道理的,大意是說「估值越高,破產越快,想要成功,少融點資」,至於原因,說來話長,好奇的童鞋就去劇里尋找了
還有一點,深得我心,就是http://piedpiper.com時常會更新,讓我在沒時間看劇的時候也能翻翻網站來解悶兒
《矽谷》最棒!


好看。
第一季已經出完,至少是四星級別的HBO喜劇。

從整個劇的氣質、設定、節奏來看,基本是矽谷版的「明星夥伴」。

第一季的節奏比「明星夥伴」快很多,第一集尾就給了大家一個小高潮(對於HBO至少三集才有個小高潮來說已經非常快節奏了)。
不過根本上來說,和HBO大多劇一樣,都是通過大量快節奏對話,來帶齣劇里的主要人物、關係。前三集你都會覺得是一群看起來不帥(不美)的人在絮叨,信息量大,吐槽多,但是慢慢的就進入主題。

很多人都在拿TBBT對比,呃,不是一個類型的劇,沒什麼可比性呀。
TBBT是披著GEEK皮,但是是以人物差異化來製造衝突和笑料的情景喜劇。本質上和2.5MEN類似,只有元素,沒有情節,人物形象是臉譜化的,是漫畫式的。

而HBO的喜劇一般是有主線的。比如「明星夥伴」是一個有一點名氣的演員在好萊塢沉浮的故事,通過身邊的朋友,以小見大,帶出整個行業的運轉規則,描繪了紙醉金迷的好萊塢。人物性格鮮明,但是並不簡單粗暴符號化,都很立體。

這部「矽谷」第一季看下來也是一樣的。你會隨著主線的發展,了解這個行業最基本的運作方式。劇中人物的性格決定他們的選擇,推動情節的發展。而現實中的運作、意外、變動,又改變人物的命運。

BTW,對互聯網公司不了解並不影響GET這部劇的主線,只是會有錯漏一些梗而已。但是主要的笑點、熱血、感人的部分,只要不是第一次看美劇,對美國本土文化完全不了解,那就完全不影響你理解劇情。

個人喜好角度最大遺憾的是,目前看來還沒有一個ARI GOLD式的標杆式角色,都是食草IT男。但考慮到已經續訂,片方又已經損失一個出色的演員(已過世),下一季有新的公司、重要角色出現也是有可能。

=======================================================
順便,為了方便大家,整理了一個S1的歌單(部分曲目無法收錄…嗯比如種族笑料的那一集)
silicon valley (HBO 2014年喜劇矽谷第一季)


這部劇我已經看了7、8遍。每次都有滋有味,有新體會,甚至欲罷不能。其實看第一遍已經愛上。

並不同意比較片面的說法:只有碼農才會看懂喜歡。(低處尋找優越感??)
但是很有可能,有創業背景、親歷過創業、IT產業圈的人會更加感同身受。只是因為經歷過的更真切。

劇里的幽默感是很容易領會的,因為編劇的聰明和洞悉,以及演員的精準演繹,使得幽默感常常在同一場景里疊加,一時間裡火光迸發、眼花繚亂、笑得捧腹!

我們會愛上幽默,因為幽默是個奇妙的混合體:有愛、智慧、機智、無可奈何和寬容。

能列出幾十條這部劇值得看,鐵定追的理由(okay,腦殘粉顯形:D):
x 劇情推進、有懸念。不像一般的肥皂劇,每季是重複的日子綁在一起
x 從第一集開始已經處處埋下伏筆。男主角的性格與命運的發展值得關注、後面再細說體會。
x 每個角色都是神來之筆,既代表了一個典型、又演繹出相當的新鮮感。每個人對未來這家公司(pied piper)的演變都有他的作用,「飛鳥在天空划過的痕迹」。沒有多餘的角色。
x 秉承了歐美演技財富,表演自然舒展、個性藏匿於行為表情的細節、令人信服。他們的生活好像正在加州進行中。
x 不矯揉造作的對夢想的支援,因為智慧所以不說教。幽默、有情趣的惡搞背後,是深藏不露的普世陽光的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是人類救贖的清流。默願更多的人看得到。
x 一個如假包換的公司的命運,從一個人的小小想法開始,到被陰差陽錯地發現,到糊裡糊塗地被賞識,到被搬到聚光燈下公之於眾,到被君子或小人放到顯微鏡下分析... ...這個個人無法控制,但涌動著宇宙演變原理的精彩過程,正在一部看似小眾的劇集里循序漸進地展開。你...捨得錯過?
x 「小眾」,常常只是一個很無聊的標籤。別讓它阻撓了你去發現寶藏。相反,「大眾」、「接地氣」等充滿了強迫、理直氣壯的氣質的東西,常常值得我們保持距離。

說說男主角,他是那麼不起眼,我看第一遍的時候,只是愛上了劇、覺得好看。比他突出的人物有很多:比如房東大人,那是個誰都不會看不見的主兒;比如可愛溫柔的Jared;比如口音突出,口才不輸的老巴程序員;比如腰纏萬貫、卻又靦腆古怪的大投資家。

但是在這些突出的人物被我消化掉之後,看第二、第三遍時,開始發現男主的角色的味道。

他是典型的天才型,有著內向的部分。但他對周遭毫不麻木,而是敏感體恤的。他仗義,但不是囂張的,而是在關鍵時候,簡短堅定的爆發:保護大頭的股份(其實是為一家人性化、不冷血的公司打下伏筆),堅持1000美刀買斷公司的名字(在關鍵問題上不僅不糊塗、而且還很固執)。當房東欺負小孩子時,他會說「這些只是小孩子」,會緊張地瞪大了眼睛但又止於此......他的道德感處處流露出來,那是一種良好的教養教育背景和天生的善良共同賦予的平衡槓桿,也是少數非常具有魅力的領袖人物才有的稀有品質。這種高尚的善良,被他的內向、不自信、處於創業低端的現狀壓抑住了,在本季里以伏筆的形式出現,在後來,應該會開花結果。他不多愁善感,但以自己的方式重情重義。他的天才、道德感、寬大的心胸、孩子般的純真都是輕描淡寫...但嘗試多想想,會發現他的決定里,行為里都有一定的高度:一千萬美元真的那麼好拒絕嗎?不要忘了,他在灣區連一個床都租不起,房東才告訴過他你的東西很屎,你要是不弄點動靜出來就要走人了;對著大家喊大頭留下真的容易嗎?一邊是投資人條件,一邊是小夥伴們都覺得大頭無用,一邊是大頭自己承認自己無用完全接受退出的安排...但唯有男主過不來自己感情這一關。他不要丟下好友了事,而是說f**k你們,大頭留下。一個童話立意的名字「pied piper」真的那麼要緊嗎?所有人都不在乎這名字,告訴他應該改掉,只有他初心不死,抱住這個看似幼稚的名字失魂落魄,直到確實拿到。當美女投資助理告訴他,你是我唯一拿自己的工資投了的公司時,他掩藏了自己巨大的領會和感動,但那一刻的相知力透屏幕。

這種不隨波逐流的固執、道德與善良,才是一個令人願意肝腦塗地地跟隨的領袖的品質。雖然貌似雲淡風輕,幽默搞笑,邊緣另類,卻其實已經種下未來偉大公司的種子。

看過很多嘩眾取寵,也看過很多曲意逢迎。看過太少硬噹噹的脊樑;清亮亮的頭腦,溫吞吞的忍讓。殘酷的現實會逼得好人暫時逃避,但不會戰勝迎向陽光的心靈。就算營養不良,我們也別選擇同流合污。(承認這一段與劇無關,只是最近的經歷讓我想發揮)

這部劇有很多值得期待的發展空間。
而我們創業或守業的道路上,需要更多誠懇的沉澱、道德的陪伴 -- 這一切被幽默的糖衣一裹...I am sold!


這部劇在我這已經超越了TBBT的地位。「碼農何人不吐槽,黑到深處自然粉」,這部劇致意的對象,毋庸置疑的,就是碼農你我他。
私以為,這部劇的受眾絕壁不是普通觀眾,看IMDB也好、豆瓣也好,都是碼農看得開心,其他人云里霧裡。如果不是浸淫碼農界多年,或者是浸淫碼農朋友圈多年的人,會get不到這劇的槽點。
這劇也有些小紕漏,比如不commit不備份都竟然能做這麼久的網站,比如已經成科幻的擼管弟高值演算法。但這都是小問題,看這劇要的不就是看各種吐槽么?

我決定整理下每集有哪些槽點,不斷更新中。
由於我只是一介小PM,碼農圈的槽點必定覆蓋不全,眼淚汪汪地請各位牛逼熱心的知友們補充~
以下槽點為個人感受,不對碼農群體有任何褒貶偏見,勿噴或請輕噴(其實以下這些槽點都是我愛的啊!)

第一集:
按時間出場順序整理如下:

1、KID ROCK演完後無人鼓掌歡呼,「Fuck these people」。

為啥?大家都培養人脈去了。沒培養人脈的,都自己小圈子裡呆著,很多碼農都沒有在派對里群魔狂舞的習慣。

2、吃蝦醬料理,奇葩精子口味,你值得嘗試。
我有一個碼農朋友,什麼奇怪的料理都樂於試試。碼農圈絕壁好奇寶寶產量第一。

3、吐槽完別人的some piece of software,再順便感慨下自己的懷才不遇,有木有即視感?
「Those guys build a mediocre piece of software that might be worth something someday, and now they live here. There"s money flying all over Silicon Valley, but none of it ever seems to hit us.」-- by Bighead

4、Elon Musk這幾年科技圈裡真是火,不來一句提升不了這劇的逼格。

5、"It"s amazing how the men and women at these things always separate like this. "
碼農聚會潛規則是:通常美女一邊,漢子一邊。即使有姑娘和碼農在一起,也通常是下圖左側的情況。

6、"INTEGRATED-MULTI-PLATFORM-FUNCTIONALITY"?"Through constructing elegant hierarchies for maximum code reuse and extensibility."?
請用地球語。7、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不用解釋。

夜深睡覺。未完待續。


在同學的推薦下先看了最後一集的一部分,就是上面有答案關於弟高值的那一段,再花了一天的時間從頭開始看完了第一季。我沒去過矽谷也沒去過中關村,沒創過業,也不是影評專業人員,只是作為即將畢業的准碼農,表示本片非常好看。

之前看過的喜劇能做比較的有《生活大爆炸》和《it狂人》,這一美一英我都非常喜歡。雖然不懂量子物理天文物理什麼的,《生活大爆炸》我照樣看的津津有味,笑點很明顯。而《it狂人》其實很少有涉及it的東西,更多的是生活笑料。而《矽谷》作為喜劇片,以黑為主,黑得面面俱到,笑點特別多。它講述的是IT和互聯網行業初創公司和員工的故事,個人感覺也有點像創業勵志片。

片頭
片頭真的是精彩!10秒,展示了矽谷的許多大公司。
我能識別的有Linkedin,Apple,SGI,Intel,PayPal,ebay,Netscape,AOL,Twitter,Facebook,Google及其收購的Android、YouTube和Blogger,myspace,HP,Oracle,Yahoo,當然還有本劇最重要的hooli。其中有幾處細節,Google Chrome取代了Netscape,Facebook取代了AOL。然後還有一些不認識的,比如片頭開始時左下方白色樓頂紅色標誌的那個,右下角紅色背景白色動物(馬?羊?),以及上面半球天台好像寫的是Energy Pod(「午休豆莢」瞌睡椅?),蘋果大樓頂上的標誌,升起又落下的外星人氣球(Alienware?),最後左上角Facebook點贊旁邊的BBQ(旁邊有團火,不會真的指的是Barbecue吧?)

音樂
片頭曲Stretch your face,節奏總是讓我想起The IT Crowd Theme。片尾曲每集都不同,隨著每集最後情節滑到the cast and crew。男主靈感迸發重構代碼時戴著耳機聽的據說是Hot Pursuit,聽著真的是hot pursuit!

人物
《矽谷》的團隊煞費苦心地設計了Pied Piple公司網站Pied Piper,附有五位創始人職位和簡介。

特別想說的是Jared,特別萌的帥哥,感覺也是最努力的一位創始人,可是總是被劇中其他幾位遺忘,看著都心疼。

還有本劇唯一的女主角Monica,開始覺得一般,到後面越來越喜歡,一直期待她和男主發生什麼故事,可惜啊,只能期待第二季了。

還有萌萌的大叔Peter Gregory,一種大智若愚的感覺,扮演者Christopher Evan Welch在2013年去世了。唉,致敬默哀,也不知道編劇怎麼處理下面的劇情。其中有一段對白總是讓我想起How AreYouIAmFineThankYouAndYou

笑點
笑點很多或者說黑點很多,本來不想說,看的人自然會知道,可有一段真的是讓我回味好久。

其他
目前《矽谷》已經有五項艾美獎提名Silicon Valley,期待第二季的到來


中秋看了此劇,實在喜歡,搜集了周邊。還得去搜了那個weissman score,原來是虛構的。
下面的是一篇轉載自豆瓣的文章:IT大佬原形畢露

IT大佬原形畢露—《矽谷》里的角色索隱

Q先森的電影Q先森 5 2014-06-18 08:51:11

提示: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Geek(極客,技術宅)、Nerd(書獃子,編碼仔)、Bookworm(書獃子)、宅男,這幾個名字所代表的族群大致有以下特徵:對機器、科技、遊戲和書本知識的興趣遠大於人和生活本身,通常很聰明很理性,性格古怪,不擅表達與交流,尤其在異性面前。他們的代言人馬克.扎克伯格就是在一次約會慘敗後,一怒之下開發出了facebook的原型——對哈佛大學女生的點評網站。拜上世紀後期一撥接一撥的IT互聯網革命浪潮所賜,這些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受歡迎的怪人終於揚眉吐氣了,程序猿們做網站做App融資上市,年紀輕輕就成為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豪也屢見不鮮。美劇喜劇《好漢兩個半》里接替廣告作曲家成為主角的就是IT新貴,這是頗順應時代潮流的。另據一個不靠譜研究稱,在女性不到2%的IT行業里,每逢創業科技大賽,她們的比例就會至少增加到15%。

  美國和英國都有全面展示Geek生活工作的經典喜劇。前不久剛剛被下架的《生活大爆炸》最早就是四個科學家宅男與一個漂亮但沒文化的女神之間的碰撞摩擦,幽默爆笑。為了強化喜劇效果,編劇恨不得把宅男(甚至Cosplayer)的所有習慣愛好都安裝到這幾個人身上,又植入了大量誇張的生活細節,雖然是一部喜劇,但劇情和角色就因之嚴重失真又做作了。英國Channel4製作的《IT狂人》有自成一格的英倫范,但實在太冷幽默太另類了,筆者懷疑有些橋段根本不能算幽默,而是編劇敷衍了事。好在電視劇業界翹楚HBO終於推出了自己的《矽谷》,一部以大量真人真事為背景的Geek喜劇。

  《矽谷》第一季的劇情主線是Geek們創業和融資的歷程,與電影《社交網路》的故事大同小異。主人公Richard Hendricks和他的小夥伴們是IT圈裡最常見最被定型的碼農,他們高智商、內向、有很多怪癖,這不需要原型,矽谷遍地都是。不過相較於《社交網路》塑造的強勢、自負的扎克伯格,Richard性格軟弱、不夠自信,不過也更接近常人,令人有親切感。因為有創業融資這樣的現實情節,《矽谷》才能高出《生活大爆炸》一籌,本劇視角和場景不局限於碼農們的無聊生活和瑣碎工作,通過創業中的艱難坎坷和與勢利狡猾投資人的周旋博弈,程序猿們的人生才迸發出激情,生活閱歷才夠豐富,性格才歷練成熟。當然作為一部情景喜劇,《矽谷》還是以嘲諷和挖苦程序猿、投資人和矽谷大公司為主要賣點。本劇很多角色有現實中的原型,不但經歷性格可以「對號入座」,相貌著裝也刻意向真實人物靠攏。

  Peter Gregory的原型
  片中創業公司魔笛手的天使投資人Peter Gregory,就是按照矽谷傳奇投資人Peter Thiel的事迹和個性來塑造。Thiel有德國血統,而Gregory也是一個德語姓,名字都如此接近,看來本劇編劇絲毫沒打算掩飾。Peter Thiel是「Paypal黑幫」(注釋1)的帶頭大哥,在把Paypal賣給Ebay賺了5500萬美元後,他陸續投資了Facebook,Spotify和Yammer等知名公司。除了互聯網,Thiel還投資納米技術、外太空探索和機器人研製。Thiel也投資股票和期貨市場,不過這些投資似乎沒有他做風險投資那麼成功。他的對沖基金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虧損幅度曾達到25%。

  劇中Gregory非常成功也很傲慢,片中一個故事完美展現了他的自我中心、投資天賦和不按常理出牌,這正是對Thiel性格的影射,也是不少投資大佬的特點。兩個被Gregory投資過的苦逼創業者十萬火急地向前者借1500萬美元以挽救公司,Gregory卻煞有介事地與助手談論漢堡王上的芝麻與蝗蟲災害問題。不料竟發現印度尼西亞的芝麻期貨價格被低估,他毫不猶豫買進,並從未來預期賺到的錢里支出1500萬美元,作為過橋貸款借給那兩人。

  Thiel畢業於名校斯坦福,但他認為高等教育是美國的一個大泡沫,而非互聯網行業。劇中Gregory在TED大會上(注釋2)上肆無忌憚地抨擊美國大學教育,一個老教授書稱他為法西斯主義者,憤然離場。Thiel有一個投資20個20歲以下高校輟學生創業項目的計劃(20 under 20),劇中主人公開玩笑說要重新入學再輟學以獲取Gregory的投資。

  Thiel不少偏激的思想上是他信奉自由意志、鄙視社會規範的體現。一個更極端的例子,他資助在公海上建立了一個海上烏托邦(主權島),這個島上的居民可以不受任何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沒有社會福利也沒有所謂基本工資。劇中魔笛手公司的商務拓展Jared陰差陽錯被送到了Gregory建造的Arallon島上。順便提一句,Jared的扮演者就是筆者最愛的美劇喜劇《辦公室》後期那個無聊多事的HR經理。

  作為一個億萬富翁,Gregory花錢大手大腳有時只是意氣用事,比如他投資魔笛手,部分原因是昔日好友如今反目成仇的Gavin Belson要收購這家公司,為此他一定要拿下魔笛手。這在Richard看來,自己的創業項目成了兩個超級富豪攀比鬥氣的遊戲對象。實際上魔笛手所在的文件壓縮領域裡,Gregory已經投資了六、七家公司,這也是天使投資人的慣用策略,這樣的投資組合可以控制風險,提高成功率。中國的早期投資也不乏類似的投資策略,不過可能不會有六、七家這麼誇張。創業者一般很介意投資人這種實用主義做法,但因為比較弱勢往往無可奈何。

  Gavin Belson的原型
  要得罪蘋果的粉絲了。矽谷大公司的老闆多少都有Belson在片中的大佬作風,比如暴躁脾氣、比如視察公司時一堆副總裁前呼後擁,要說Belson這個角色諷刺比爾.蓋茨,也不完全是捕風捉影。但綜合考察Belson的為人,無疑最像喬布斯。與喬布斯一樣,Belson天生擅長包裝產品和宣傳公司形象。喬布斯在蘋果猶如上帝般的存在,Belson也被公司高管們像神一樣崇拜。喬布斯相信佛教和東方神秘主義,Belson身邊有一位來自南亞國家的精神導師。喬布斯最有名的語錄之一——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在Belson的演講和公司里,也充斥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改變帶來機遇」之類的口號。

  Belson創立並管理的公司叫Hooli,劇中翻譯成「互利」,這真是一個犀利的反諷。英語里還有個單詞hooligan,流氓無賴的意思,Hooli的做法也無異於流氓公司。Belson收購魔笛手失敗後,無恥地利用逆向編程,完全掌握了Richard的演算法,開發出了壓縮水準不相上下的產品,在一年一度的TechCrunch Disrupt(注釋3)大會上置魔笛手於絕境。這種打擊創業公司的卑劣手段,很多成熟科技企業都使用過,未必特指蘋果。編劇們在這裡抨擊IT企業為成功不擇手段,成為大公司後失去創新的靈魂和勇氣。

  Erlich Bachmann的原型
  Bachmann給Richard的創業項目提供了一個孵化器,就是他們住的那幢房子,但不包括三餐(吝嗇),他因此獲得魔笛手百分之十的股份(這麼高比例夠黑的),成為魔笛手的聯合創始人。Bachmann的原型是是風險投資界的頑童Sean Parker。Parker在加入Facebook之前,聯合創建了大名鼎鼎的Napster(筆者最早下載MP3也用此款軟體),後來因為版權官司纏身,不得不賣給Bestbuy。與Parker相似,劇中Bachmann也曾是創業者,不過他的Aviato僅以七位數的價格賣給了一家航空公司。

  本劇主角Richard與Bachmann的關係,就像扎克伯格與Sean Parker,Wozniak(蘋果創始人之一)與喬布斯的關係一樣,在創業公司里技術和產品天才不可或缺,但也需要融資、市場與推廣方面的高手,正是Bachmann的精彩演說幫助Richard敲定了Gregory的投資。Parker在對扎克伯格的個人影響以及公司股權結構的設計上也發揮了關鍵作用。Bachmann最像Parker的地方是在放蕩的私生活上。兩人都是迷戀酒色、夜生活豐富的那種人。Parker因藏毒被捕,遭facebook除名。Bachmann種植大麻被警察發現,常靠吸食迷幻藥獲得靈感。

  喬布斯在普通人眼裡也許是最偉大的企業家,但矽谷的編碼仔們卻不這麼看,Richard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喬布斯只會包裝營銷,Wozniak才是寫程序的。雖然如此,Bachmann還是厚臉皮地對Richard說,「我是你的喬布斯,你是我的Wozniak」。關於Google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主人公的好友大頭也認為佩奇什麼都不做,布林卻給他發工資。不過這個說法肯定是在早期階段,最近這幾年佩奇已經歷練成為一個出色的CEO,帶領Google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保持創新領先,同時足夠的專註並有很強的執行力。Jared對Venture Capitalist(風險投資人)的專業能力大加嘲諷,他認為很多VC不會用DCF(金融黑話,折現現金流)模型,他也許是對的。不過在天使投資階段,DCF基本是胡扯,毫無實用價值。

  《矽谷》只播出了第一季,已涉及的美國企業家和投資家就包括Peter Thiel、Sean Parker、喬布斯、Google董事長施密特(真人客串)等,後面劇集里還有哪些圈內大佬會躺槍,讓我們翹首以待!

  注釋1:Paypal黑幫,是指從Paypal(相當於中國的支付寶)公司出來的人包括創始人、高管和重要員工在內,他們繼續創業或者做投資仍然很成功很有影響力,這些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經常聚會,被媒體稱為「Paypal黑幫」。主要成員有Peter Thiel,Reid Hoffman(創建了Linkedin,號稱矽谷人脈之王),Elon Musk(創建電動汽車公司Tesla和私人火箭公司SpaceX),Max Levchin(創建了Slide,賣給Google),Roelof Botha(加入頂級VC紅杉資本,任合伙人),Jeremy Stoppelman(創建Yelp,後成功在Nasdaq上市),Chad Hurley和陳士駿(創建YouTube,以16億美元賣給Google),David Sacks(創建Yammer,以12億美元賣給微軟)。極少數公司能夠哺育出如此眾多的企業創始人和重要投資人,谷歌、微軟能夠做到這一點,但是這些公司本身也已足夠的強大。Paypal上市時才六百人。

  注釋2: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盈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每年TED大會在不同國家召集眾多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他們關於技術、社會、人的思考和探索。

  注釋3:TechCrunch Disrupt美國著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舉辦的一年一度的創業創新大會。


誰來拍一個中國版的矽谷呀,就叫《中關村》,梗一樣多。哈哈哈。我還跟一個做製片的人建議過。

根據劇情看看各個人物,看看這些人物在真實的矽谷里的原型可能是誰。
參考文獻:https://backchannel.com/who-are-the-real-life-models-of-silicon-valley-characters-we-have-them-3507bc890d9a

理查德·亨德里克斯 Richard Hendricks

Richard是人們眼裡比較典型的矽谷boy,就是那種毫無幽默感的神童天才他的原型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倒是像多個人的綜合,比如扎克伯格和比爾蓋茨。
在第三季里,Richard被董事會解除CEO職務後,換了個更老到人來擔任的CEO,這個梗特別像當年喬布斯的經歷,喬布斯也被蘋果公司驅逐過。不過Richard可能不願意自己被比作喬布斯,因為他在第一季里說過「喬布斯只知道裝腔作勢,他都不會寫代碼」。確實,蘋果公司早期的技術實際上都是沃茲尼亞克做的。)
第三季Richard最後又重新回到了CEO的寶座,在這一點上,他有點類似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Jack Dorsey。Dorsey2008年辭去了CEO的 職務,去年才重新回到這個位置。

加文·貝爾森 Gavin Belson

Gavin在董事會做演講時,擺出的那隻鬥牛犬,還有烏龜和兔子,笑死我了。不知道為什麼這三隻動物那時候怎麼都特別聽話,一動不動。
Gavin告訴我們,要在矽谷做一個邪惡天才,第一,要有一個唯利是圖的經營風格,第二,要有一個亞洲精神導師(馬雲不也拜過大師王林么)。
拉里·埃里森(甲骨文),馬克·貝尼奧夫(Salesforce)和史蒂夫·喬布斯(蘋果)都迷信東方哲學,在這方面他們可能是Gavin的原型。
拉里·埃里森也像Gavin一樣,善於用打官司來壓迫競爭對手(甲骨文訴過SAP、谷歌、HP),Hooli也動用過訴訟武器對付魔笛手。
馬克·貝尼奧夫跟Gavin比較像的是好鬥性,也喜歡在視頻里分享他的景願。Buzzfeed創始人Jonah Peretti也認為Gavin就是貝尼奧夫。
當然,谷歌的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也跟Gavin有相似之處,比如,他們都穿過五指鞋。

彼得·格雷戈里Peter Gregory

很多人都問,彼得·格雷戈里更像彼得·泰爾(Peter Thiel),還是更像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
或者說,是二者的結合。因為名字就是二者的重合。
Peter Gregory == Peter Thiel
P eter G regory == P aul G raham
好吧,這個好扯。
不過,劇里彼得·格雷戈里是天使投資人,而Graham在現實中則是創業加速器。
在劇里彼得·格雷戈里和Gavin是世仇,這種世仇關係在現實矽谷里也有原型。那就是保羅·艾倫(Paul Allen),他和比爾蓋茨是世仇,並且他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來批評比爾蓋茨。並且,劇里彼得·格雷戈里的扮演者因為癌症去世了,而保羅·艾倫也患有淋巴癌。
《從0到1》的作者彼得·蒂爾(Peter Thiel)身上也有彼得·格雷戈里的影子。在第一季里彼得·格雷戈里有一個私人的高科技海島,彼得·蒂爾也有一個海上家園研究所(Seasteading Institute)。
在第三季里,Gavin掩蓋刪除自己負面新聞搜索結果的問題,而威脅要起訴科技博主,這點很類似彼得·蒂爾,他也起訴過科技媒體Gawker Media。

勞里·布里姆Laurie Bream

Laurie一絲不苟的工作方式,非常像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她每年的互聯網發展報告,那幾百頁的PPT是國內媒體追捧的對象。Mary Meeker也是以嚴謹、準確而聞名的。
當然,在工作強勢這個特點上,Laurie更像雅虎現在的女CEO,Marissa Mayer。她倆說話的聲音都像外星人一樣,而且也都會好不心軟的做出非常苛刻的決策。

傑克·巴克爾Jack Barker

Jack有點像之前的Twitter的CEO,Dick Costolo,他因為把twitter經營的一團糟,而被趕下來了,換了原來的創始人Dorsey。
Jack也有點像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他之前在百事可樂就職,後來在蘋果公司擔任CEO,並把喬布斯趕出了蘋果。同時,也像微軟的前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他們倆的特點都是典型的銷售人員,但對產品卻沒有長遠的想法。Jack拒絕開發面對個人用戶的平台產品,而要開發一個盒子;鮑爾默的經典語錄則是,「iPhone不可能拿大量市場份額」。未完,待續


謝邀。

這部劇本質上很小眾,不在科技圈浸淫一段時間是很難懂裡面的梗的,所以目測它不會成為TBBT一樣老少皆宜的熱劇。

看了第一集,核心應該就是一個屌絲碼農的創業夢。其中有大公司當螺絲釘和實現自己價值的衝突,以及金錢誘惑和自己創業的衝突。雖然黑了大公司的大佬,創業導師和天使投資人,但是最後的基調應該還是正向的,即改變世界,創造價值,這也是矽谷夢的精髓。接下來發展應該是小公司崛起以及內部鬥爭和大公司競爭,科技媒體啥的應該馬上要上場了。

應該說《矽谷》更像《社交網路》的喜劇版,有點互聯網背景知識的前提下會更好看。

中國互聯網的氛圍其實很美國很像,其實很希望能出一部《中關村》,這樣什麼微創新、996、互聯網分析師、風水大師、PM大戰程序員都可以悉數登場了。


很不錯,和同天播的也是HBO出的喜劇副總統一樣,都是冷幽默,也沒有背景笑聲。笑點靠自己理解和尋找。個人非常喜歡這類型的喜劇。不過可能因為對IT這行的了解不多,看完就忘了。。。畢竟不是專業的呀~很多笑點要靠字幕組注釋。。另外RIP下去世的一位演員,就是那個投資男主的很有眼光很奇葩的有個美女助手的老闆。。好像拍到最後幾集時他就因病去世了,劇中好像有交代角色去國外還是撤資了什麼之類的。。

因為對政治感興趣所以副總統三季看了好幾遍,相比來說更喜歡副總統,但是這部也很喜歡。矽谷兩個演員都在副總統里客串演出過,其中高個的那個就是從大公司辭職後來加入團隊負責決策統計什麼的(對不起看了一段時間了名字都忘了。。),還來客串了不止一集~~好吧作為副總統腦殘粉,很心塞同個台同一天前後腳播並且接連三次獲得艾美最佳喜劇女主的劇,副總統在國內更冷。。看矽谷的人還算挺多的了~~看B站彈幕量就知道了。。。宅男高智商的題材好像一直都更受歡迎。。


對業界現狀嘲諷滿滿的好劇:

1.模仿喬布斯。Steve Jobs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 每一個自認逼格高的人都會說: Look at Steve!

然後男主說,Which Steve? You know, Jobs ...哈哈哈哈。
別忘了碼農才是IT的核心。Steve是傳奇藝術家、CEO、世界第一的產品經理,擁有現實扭曲立場……但是這跟碼農無關啊。碼農go ahead,Look at Wozniak!

*不過兩個Steve都很逗,我是說,電話飛客和藍盒子。Wozniak還想給羅馬教宗打電話過233.

  • I want to make a Ding in the universe?

所以說這年頭學Steve已經人人都會了——所以大家只能劍走偏鋒,學他穿衣服,比如黑色高領羊毛衫………摸下巴

2.語文不及格還亂用名言,亂玩概念。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

"It is definitely social and local and mobile."
"lt is so-lo."
"lt is so-mo-lo."
"It is so-lo-mo."
"It is do-mi-so"
"Let"s so-lo."
"lt is mo-mo. Yes, it is a -- Cow!"

"It"s based on the cloud."
"It"s on the cloud."
"It is on cloud!"
"Yes, Cloud!"
"Sun and Cloud! Uh....I mean the weather."

Cloud前面加不加定冠詞?

"We build a website called xxx"
"Yes,We build a website called xxx"
"Yeah,We build a website called xxx"
"Ha,We build a website called xxx"
"Man,We build a website called xxx"
"And,We build a website, Oh, sorry, we didn"t build any website."


App?Mobile?

"And we develop an app called xxx"
"See, we develop an app called xxx"
"So, we develop an app called xxx"
"At last, we develop an app called xxx"
"We develop an app for Pied Piper, Or sorry, we didn"t, never mind."

3.相反,對真正的技術不感興趣不敢嘗試

用微波加熱人體皮膚來保暖那個——你們是怕民科,還是不感興趣不敢嘗試?

Tech Church那個大會上,有幾個文案很破,口齒不清,但實際上非常碉堡的東西,結果沒人在意?

如果Pipe Pier不是有良好的產品經理和規劃……那他的牛逼演算法就Shit了,沒人看了?

4.跟第一點相反——碼農們就不能請一個好一點的文案和策劃嗎?

"Our name is xxx, and we built a website called xxx. At first, it xxx, but now, it is completely so-mo-lo, it is based on the cloud, and we had several apps for it. The thing we want to fix is that xxx, for in the past, it xxx, but with our new xxx, it can be xxx, and our goal is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負分滾粗。

5.創業?我也想創業。輟學?我也不想整天寫Assignment。麻痹,創你麻痹業。

去超市:超市小哥「我做了一個停車App,是用來。」
去醫院:醫生「吐完了麽,我有一個idea叫做xxx,需要程序員。」
計程車:司機「……我原來是碼農……」

沒去過宇宙中心五道口,在美國也不打車……不過我很期待有一天北京的的哥司機的對話是這樣的:
「喲哥們,去CBD還是哪啊?你程序員吧?」
「是啊,你怎麼看出來的……」
「你是什麼程序員啊?」
「JAVA」
「Java Sucks. 效率極低,我跟你說Object-C才是王道,還有Swift……」

創你媽業。。。

6.TED演講和MOOC公開課

給錢就能上?心靈雞湯?
「不要去讀大學」
「要讀大學」
「不要因為有人說不要去讀大學就不讀大學」
「不要因為有人說要去讀大學就去讀大學」
「不要因為有人說不要去讀大學就讀大學」
「不要因為有人說要去讀大學就不讀大學」

「你傻逼」
「你才傻逼」
……


7.毫無道德底線的剽竊?撕逼大戰?專利大戰?大公司不需要創新?

小公司:如果有一個新技術,很牛逼,你怎麼辦?
大公司:把你買下來……或者抄你,然後系統內置,整合我們的服務。
小公司:……


大佬1:你抄我的。
大佬2:不,是你抄我的。我有專利,你有嗎?
大佬1:你的專利涉嫌壟斷了,傻逼,所有的手機都得做成那樣。
某死了的大佬:你們聊,我先走了……

8.照照鏡子

我的臉有點腫。


看影視劇,很重要的是要有代入感、歸屬感,繼而讓人覺得某件事很棒、或加深對這事兒的好感。

你原來要是不熟悉,那就被代入;要是熟悉,那就是歸屬。

譬如說:

看Prison Break,會覺得當一個建築師好酷啊,有人敢搞勞資的人,媽蛋勞資分分鐘去提籃橋救出來,因為整個東西我設計的哈哈哈;

看House of Cards、Veep、Scandal,會覺得做官兒好酷啊,可以操縱選票、危機公關、折騰領導、折騰小弟、不死不休;

看House、Grey"s Anatomy,會覺得當醫生真的好酷啊,除了可以救人,更可以約同事、約病人、約實習生,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約不到的;

看Desperate Housewives,會覺得住在美國鄉下好酷啊,好山好水不無聊,家庭、事業、友誼、懸疑一個不落;

看30 Rock,會覺得做一個電視從業者好酷啊,導戲、編劇、場務、演出都好有趣好有趣;

看Hotel Babylon,會覺得做酒店業好酷啊,鬼故事、潛規則、四通八達、圓潤無邊;

看Entourage,會覺得當明星好酷啊(好像是廢話),美人、美食、奢華、糜爛、誰都不鳥啊,喏,大概就是醬紫:

......

其他例子不再舉了。

而我對於Silicon Valley的評價是:

這是美劇裡面第一部看了會覺得IT從業者真他媽酷啊!

配上剛看完時候的碎碎念:http://weibo.com/1969274764/BhHuxdoWg#_rnd1409329600067。

無可避免的解釋:

為什麼是「第一部」呢,因為The Big Bang Theory只是讓我覺得對門住一個美妞真好、The IT Crowd讓我覺得做IT的都是逗比吧...

以上。


只是看熱鬧看不懂任何技術 超級棒的一部劇!而且是越後面越好看
即使最後弟高值那裡被劇透了真正看到的時候也超級震驚 好妙的劇情!
看過的sitcom裡面,覺得IT狂人、廢柴聯盟和矽谷都是很值得反覆看的。可能因為很多地方我第一次看不懂吧 很多粉絲在討論其中反映出互聯網行業的部分和一些技術上的概念 想要有心了解的話可以作參考啊
IT雖然也是類似行業 但geek指數低多了 編劇言辭上的花活更多 英式冷幽默比較多 jen抽煙那一集影射蘇聯那裡簡直笑炸了
相比起來矽谷的主題更集中而且時髦。看了這群青年的創業史簡直比打雞血還管用...看得我都想去學數學了。
一開始很討厭房東,覺得他p都不會成天飛葉子,但越往後看越覺得是不是這是這是一部分人成功的原因啊。尤其最後一集,換酒店和攻擊hooli老闆那裡簡直萌死了,依靠嘴炮和厚臉皮活著也是一種超棒的技能好嗎。尤其是文科生(尤其是臉長得不差的文科生,請學起嘴炮技能!)
還有小賈,簡直蠢萌啊。放棄大好前途過來陪pp吃苦的人設簡直沒話說,但依舊備受忽視...關進集裝箱也沒人管,最後一集精神錯亂那裡笑死了
還喜歡那個信撒旦教的加拿大小哥 話不多 聰明 反應快 身上有一股迷醉的氣質 女友也贊 從他本人來看 信的cult一點也不cult 和hooli大boss(嗯就這裡我看出來在黑老喬了)神棍般的靈魂導師相比 形成一種很有趣的反差 我覺得這反映了老美對於精神世界或者說宗教信仰的反思 好宗教壞宗教?好思想壞思想?同一個派別同一個party又如何呢,真的就相為謀?看誰去信 以及怎麼用吧
community裡面也有講每個人信教都不同 Pierce信的激光佛教cult簡直笑死了
豆瓣上有人說很多程序員覺得這劇不好看 還有說最後那裡簡直上升到科幻劇...技術盲不懂就不瞎說了 單說娛樂性 一點兒也不差 比方那個未成年的小黑客 (他睫毛好長!) 還有塗鴉神作等等 普通觀眾也會覺得超好笑
另說是不是老美覺得深發色女性更聰明啊 總感覺影視劇里金髮女被黑幾率較高


HBO 的科技創業題材的輕喜劇《矽谷》第三季最近在創業圈大熱,豆瓣評分也表現非常優秀,高達9.5分。《矽谷》在人物設定上以 Steve Jobs、Larry Ellison、Peter Thiel 等一眾矽谷元老為原型,也暗地裡調侃了 Google、Apple、Twitter 以及整個矽谷真實創業故事裡的百態。基於這種和現實的高度映射,劇中創業公司 Pied Piper 所碰到的困難和問題,的確也是現實中創業者可能會遇到的。所以,這部劇也許能夠給予創業者帶來不少的啟發:

找到技術的最佳應用方向

在故事的最開始,Hooli 的工程師 Richard Hendricks 想要做一個幫助音樂人判別是否對別人的樂曲構成侵權的網站,被孵化器的房東斥為「界面複雜到無人可用」,Richard 自己也自嘲道「除了用戶一切都全了」。

不過可愛一根筋的程序員 Richard 同志並不死心,他在 TED大會後攔住了著名投資人,以投資了 Facebook、Linkedin 的 Peter Thiel 為原型,在劇中 Raviga 管理合伙人的 Peter Gregory,並且投其所好佯裝輟學生,獲得了向他 Pitch 的機會,結果 Perter 覺得「連複述這個網站的用途都很難」。而且其面向的受眾「詞曲作家」實在太小。

但是這種音樂搜索網站,如果想要達到好的音樂無損播放和匹配效果,就需要具備優良的壓縮技術。這個音樂侵權搜索網站的真正價值被幾個 Hooli 員工發現之時,Richard 對此間蘊藏的巨大價值還幾乎沒有察覺。

直到 Hooli 和 Peter Gregory 的來競價爭搶 Pied Piper 之時,經由 Raviga 的 Monica 道明其中的無限價值之後,Richard 才知道原來自己是拿國家點火裝置來做飯。

之後,Pied Piper 轉型專攻壓縮技術, 才算走上正軌,來到桌前成為玩家。 所以對於有些創業公司,特別是技術型的創業公司,可能會出現應用方向上的問題。如果在早期沒有認識清楚合適的技術應用點,就難以充分施展技術的用處,限制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磨刀之後考慮砍什麼樹也很重要。

開除員工要果斷

Pied Piper 的投資人 Peter Gregory 希望團隊能夠儘快進入一個正式的狀態,而往往一個初創企業在結構上走上正軌,總伴隨著團隊人員的調整。於是從 Hooli 跳槽來 Pied Piper 的 Jared 幫助 Richard 組織了一場對原有的團隊的重新面試,試圖找到每個人在團隊中所起的作用。

很不幸,Richard 的好朋友「Big head」Bighetti 在這個問詢過程之中,暴露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他對團隊來說毫無用處。Richard 試圖挽留 Bighetti,因為很樸素的想法「He is my best friend」,但是商業就是商業,CEO 給好朋友順便發一份薪水的事情是不應當存在的,於是 Bighetti 被開除了。

很多創業團隊的 CEO 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沒有辦法果斷的去開除一個於團隊向前走有消極作用的人,這些人可能身份特殊,是 CEO 的好朋友,女朋友,男朋友,甚至親戚爹媽。但是,作為一個有職業精神和負責任的態度的領導者,CEO 這時候在開人方面必須果斷,否則不僅僅打擊其他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影響工作進度,甚至可能招致對 CEO 本身能力和品行的質疑,最終導致團隊內部矛盾激化,創業失敗。

注意保護你的核心知識產權

雖然很多人對「idea」的態度都是希望創業者能夠以開放心態來分享出來,畢竟「如果一個 idea 說出去你就做不成功,那麼說明你的執行能力有問題」。但是實際上,這也是需要分情況來對待的。

比如在劇中 Pied Piper 的這群天真而年輕的團隊被一家投資機構約見,然後被要求當場解釋其技術內核,Richard「Get Excited」,因為一般的約見都沒有比較專業的提問,對於技術宅男來說突然有一種覓知音的感覺,於是他懷著一種小興奮來解釋其壓縮演算法的原理,而 Erlich 和 Jared 看出了會議室里可以提出專業問題的團隊正是這家 VC 在相關領域的被投企業,而他們的目的在於剽竊 Pied Piper 的演算法。

後來事實證明,他們確實利用這次偽裝的見面會剽竊了 Pied Piper 的演算法。當你有一個確實非常關鍵而機密的方法,有的時候確實需要好好保護你的知識產權。曾經就有創業者向我抱怨曾經有團隊以這樣的形式剽竊了他的經驗。

所以,即使我們需要保持一顆樂於分享以集思廣益的心態,但某些關鍵的知識產權內容,創業者對此需要保持謹慎哦。

估值和融資額不一定越高越好

在第二季里,孵化 Pied Piper 的孵化器所有者,同時也因此獲得 Pied Piper 10%股份成為聯合創始人的 Erlich Bachman 帶著 Richard 開始了風投拜訪之旅。

在轉變在 VC 面前 Pitch 項目的思路之後,Erlich 從藝術品位到茶點口味,甚至「Put his balls on the table」,全方位的羞辱了各路 VC,用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來說,就是「Lower their value」。人啊,就是逃不過這些套路。於是在劇中,各家 VC 紛紛爭相向 Pied Piper 提供估值水漲船高的 TS,從「只值1200萬美元的底線」一路飆漲至 Raviga 提供的「20 million at $ 100 million valuation」(投資2000萬,估值1億)。

Pied Piper 的團隊對此非常興奮,理所當然,似乎所有創業團隊都歡迎「更高的估值,更大的融資規模」,但是實際上,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種情況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嗎? Richard 如廁之際,本劇里的「VC小使者」,Raviga 的 Associate partner Monica 繞到房子後和 Richard 見了一面,給 Richard 道清了「Runaway Valuation」(過高估值)的長遠弊端。

大多數的創業公司傾向於一味追求估值高企,然而過高的估值在企業成長的長周期里卻不一定見得是好的。首先,首當其衝的就是下一輪次的融資,這是個很顯而易見的道理,面對當前估值還低於前一輪估值的企業,投資人很難認為是一家優秀的公司。

而創業從 idea 到 IPO,或者即使是通過收購的方式退出,都需要經過一個不短的周期。如果過於看重眼前而缺乏遠見,企業雖然不會胎死腹中,但往往會早年夭折。

而且,創業公司錢多了不見得是好事。如果創業者有過多的資金,團隊的緊迫感就不會那麼強烈,也不會迅速轉型。一輪一輪的融資,其中有自然的規律,每一輪拿到的錢,足夠進入下一輪就可以了。

因此,創業公司最好扎紮實實保持一個良好的節奏,縱使是希圖爆炸性增長的產品,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由穩健的積累蓄力為基礎的。

選對一個好的投資人很重要

在被 Hooli 起訴以後,考慮到這項訴訟的風險,各家 VC 紛紛放棄了對 Pied Piper 的投資。走投無路的 Richard 接受了在創業圈內臭名昭著的暴發戶 Russ Hanneman 的投資。

他在20年前將收音機放到了網上,撞了大運,被 AOL 收購成功退出成為「Three Comma Club」(十億富翁俱樂部)。不過之後再無成就,以至於資產增長速度趕不上定期存款。

Russ Hanneman 的風格和真格的管理風格截然不同。他非常熱衷於干涉 Pied Piper 的日常運作,和自己連英語也不太懂的女票佔有兩個董事會席位,並且以每兩周一張支票的方式來支付投資款,而且私自為 Pied Piper 支配投資款,比如購買自己投資的另外一家公司的廣告牌,把 Pied Piper(本意「魔笛手」)真當動漫角色來搞沒有必要的周邊產品。

最令 Richard 蛋疼的是,當 Pied Piper 參與一家色情網站「Intersite」節省帶寬的招標測試之時,Russ 用一瓶酒不小心壓住了電腦的 delete 鍵,刪除了一個龐大色情網站超過9000小時的視頻,這一行為簡直全人類男性的公敵。

所以碰上這個一個投資人,你還有什麼好說的呢?畢竟合約已簽,條款生效,法律不可違,等待你的是無法擺脫的額外煎熬和痛苦。

因此,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是一個相互選擇的關係。優秀的創業者更需要一個契合的投資人,借走他的天使翅膀幫助自己飛。創業維艱,選擇投資人需謹慎,雖然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 Russ 這樣的投資人,但是考察一個投資是否和你以及團隊的理念契合,是萬分有必要的。

創始人要對公司有掌控力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幾乎所有創業類的影視劇都會以喬布斯當年被蘋果董事會趕走的經歷為原型來講故事。在《矽谷》中,Richard 雖然擁有 Pied Piper 超過 50%的股份,但是其投票權卻較少,以至於在企業快速上升之時,Raviga的新任管理合伙人 Laurie 決定撤去 Richard 在公司的 CEO 職位,轉而引入外部管理者。

而如同過去的所有故事結局,創始人不作為核心的初創企業,有大概率會遇到管理、產品理念等多方面的問題。CEO 繼任者 Jack Barker 威名赫赫,人稱「Action」(行動者),是一個經歷過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的長者,屬於那種思想被寫進商學院教科書的傳統管理角色。

而矽谷的精神卻是要打破這些傳統常規的教條,於是,不可避免,Richard 和創始團隊和 Barker 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分歧,以至於 Richard 密謀在公司內部成立一個「小公司」,以顛覆 Barker 的統領。事實上,Barker 的經歷讓他非常重視股價和變現,以至於忽略了產品本身。

幸(ju)運(qing)的(xu)是(yao),Laurie 及時解僱了 Barker。

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初創企業可能碰到的問題,創始人最好要有對公司的掌控力。為了投票權,諸如 Facebook、Google 甚至強行搞出了投票權重不一的股票。就算你沒有絕對的控股權,也要通過其他方式來保持對企業的掌握能力。當然,早期創業公司最穩健的還是通過投票權,當企業越來越大之時,也許魅力人格也是走得通的一條路了。

小公司為何可以打敗大公司?

曾幾何時,創業者在興奮地在各類場合路演完之後,都會被問道,「如果 BAT 做了這件事,你該怎麼辦?」

當然現在幾乎很少有投資人再問這樣的問題,因為怕被創業者反問「BAT 也有戰略投資部,那麼你們是怎麼活下去的?」

在劇中,因為 Pied Piper 的員工之前大多就職於一家科技巨頭 Hooli,大家跳出來搞 Middle-Out Compression Solution(發散式壓縮演算法解決方案)之後,並且在 TechCrunch Disrupt 這樣的有影響力的科技競賽中獲得勝利,不出意外地被 Hooli 盯上。

認識到這種超級壓縮演算法前景無限,Hooli 於是成立了自己的壓縮演算法部門「Nucleus」,以此來和 Pied Piper 競爭。

但在第二季末,Hooli的 CEO Gavin Belson 發表了一通「Failure is growth, failure is learning, but sometimes failure is just failure」的演講之後,整個Nucleus 部門全體被辭退。 而在第二季初里,Thornston Graves Fund 的合伙人卻說 Hooli 將輕鬆打敗 Pied Piper,生生地打了投資人的臉。

當然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 Snapchat 之於 Facebook,從 ACG 起家的B站之於優酷土豆,滴滴出行興起之前58同城裡也有約車的功能,不勝枚舉。

初創企業之所以可以戰勝大公司,一方面是因為平台型大公司雖然總量巨大,但是分配到每一個單獨的分支或者部門的資源不一定很多。借用諾貝爾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變革中國》中的「邊緣革命」的說法,創業者在大公司的邊緣業務上,在單個利基市場上集中用力發起「革命」,而大較企業往往決策流程較長,等反應過來,速度迅猛的優秀初創企業往往已經有一定體量了,此時如果大公司還想繼續發展這個業務,就不是「我用資源砸死你」這麼簡單了。比如,巨頭這時候可能就提出收購而不是打壓競爭的方案了。

收購也是一個不錯的退出方式,成熟的創業環境中,以收購的方式退出的比例遠遠高於目前中國的創業市場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邊緣業務」也並不是僅僅滿足「邊緣」這一點,往往是大平台中流量雖然整體不大,但增長速度極快的業務,創業者可以利用這一點規律來尋找創業機遇。

另外一種情況在於,初創企業確實掌握了非常牛的技術,即使是大公司投入足夠資源也不能或者說需要一段時間來趕超這項技術,那麼在這個追趕的過程中,就給了創業公司以發展的機遇和空間。這也可以算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邊緣革命」,技術上的「邊緣」,即在某一點的技術上超越大公司。

所以,不要懼怕大公司的存在,當你覺得 BAT,或者「TABLE」已經佔領了互聯網每一個可以呼吸的角落之時,又有無數的「邊緣革命」正在發生。

創業者要提高自身的PR意識和能力

近期我們一直在關注初創企業的品牌建設問題,包括從營銷和 PR 兩個角度去考量這個問題。廣告和 PR 的區別在哪?一個是「自己說自己好」,一個是「讓別人說自己好」。對於初創企業來說,後一種方式有其他機構的背書,往往會達到更好的效果。而反過來,如果有背書能力的機構「黑了你」,就可能對你的創業公司造成極大的不良影響。

在第三季中,Richard 讀了科技博客 Code/Rag 的 C.J Cantwell 的文章之後,大為惱火,打著電話跺著腳向投資方 Raviga 的管理合伙人 Laurie 表達了不滿和憤怒。

Laurie 隨即安排了 Raviga 的 PR 總監在 Richard 約見 C.J Cantwell 之前對它進行訓練。但是不巧的是,Richard 把 C.J Cantwell 當成了 PR 總監,對她簡直「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掏心窩子揚家醜的水平。

結果發現這人有詐,但是已經晚了。

Richard 跟著 Cantwell 央求了一路,甚至對坐在車裡的 Cantwell 表示「If you want to leave, you are going to have to run me over! 」(你要是想走,就先碾過我!),因為我們呆萌的程序員同志一激動站在了車後,所以 Cantwell 一騎絕塵留下 Richard 在車後吃尾氣了。

不過 Cantwell 提供了一個方法,讓 Richard 提供更猛的料來替換對他的報道。而劇中 Richard 無意中得知 Hooli 對搜索引擎中立性結果的修改,最終不得不爆 Hooli 的這個「原則性大錯」來解決了這個問題,險些釀成大危機。

Richard 就是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重視產品和技術,忽視公關工作。當然,做出好的產品,研發優秀的技術是創業的根本所在,但是就現實層面而言,初創企業,特別是 2C端的企業,如果不學會和媒體打交道,無力應對公關危機,缺乏影響力,都會大大影響產品的推廣,拖累企業融資進程,甚至直接危及企業本身的存亡。

因此,創業者是時候花些時間來學學如何來「說話」了。

多多運動,珍愛生命

第二季剛開頭,以 Peter Thiel 為原型的 Raviga 原合伙人 Peter Gregory 死了。

原因是什麼呢,他那時在塞倫蓋蒂平原探險玩兒,營地里闖進來一隻野馬,是野馬襲擊了 Gregory 了嗎?不,導遊向野馬開了槍,雖然導遊打偏了。 所以是打偏了的子彈落到了 Gregory 的頭上嗎,不,也不是。

然後是撞到了河馬的身上嗎?也不是。

這……

珍愛生命,遠離 VC 業……

Just Kidding,不過作為壓力極大的創業者以及投資人來說,保持鍛煉可能會成為回報率最高的項目之一。所以,不論你有多忙,一定要堅持運動,保證身體健康,否則,一切都是建立在脆弱根基上的流沙,一吹就散了又倒了。

《矽谷》劇集還在繼續,這九個 Tips 還遠遠沒有說盡 Palo Alto 和沙丘路上的故事。空出一點時間,懷著輕鬆的心情,看看 HBO 這部良心之作,說不定就能夠給你帶來別樣的啟發和思考。


雖然是情景喜劇,但真的感同身受,創業這個過程你能經歷的應該都有講到,


今天看了S01E01內部screening,因為confidential原因不能劇透,只能大概說一說。

整個劇極力想還原silicon valley的行業狀況,以及一些很geeky很nerdy的片段,都是很搞笑的。比如說主角所在的公司基本就是惡搞google,有色彩鮮艷的辦公環境,在campus裡面騎自行車(其實是一種惡搞的自行車)的員工,囤貨充足的廚房,還有接送員工的shuttle。劇里有不少很tech的對話,和TBBT類似,但是揉在了笑話裡面,比如說:we will make a better world, by minimizing transport layer messages.

只從一集來評價這部劇有點過早過於片面, 所以我們還是多看幾集再來評價吧。


今天下午在知乎上看到這部劇的介紹,就把第一季全部下下來了。現在第二集看完,發表我的一些跟編程無關的想法吧。

作為一個對編程深惡痛絕沒有邏輯的即將畢業計科小碩女,最近在準備九月份開始的校招,不想當程序媛,這段時間一直很混亂,一會看看行測,一會看看銀行的公共基礎考點,一會又看看設計模式,一會又抓起產品經理的指導書。。。恰逢大姨媽光臨,停止混亂的學習,看了一天的視頻。(PS:好像有點走題了)

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看到這部劇,能讓人有所思考而不僅僅是喜劇或者其他。


第一季第二集中,當要確定公司的成員的股份的時候,Big head在分股份的時候給他的好朋友即公司股份最多的人造成很大的困擾。Big head是個多面手,他能夠做很多事情,會編程,但是不如他的好基友,在其他方面也沒有另外幾個室友那樣無可取代,正如劇里所說,他是一個多面手。但是當大家要定他在公司中能扮演的角色或是他能為公司帶來什麼的時候,面對殘酷的商場和投資方要的計劃書,大家卻想不出一個留下他的理由,在偌大的公司中都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結局還好,Hooli把他挖走了。我現在還不知道後面的劇情會如何發展,但是如果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自己扮演的是類似於Big head那樣的角色,是不是該有所改變了呢。

突然想到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個帖子,關於唐僧師徒的,說一天師徒四人和白龍馬遇到了十分危急的情況,必須捨棄一個人,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捨棄誰。唐僧=公司中的老闆,大boss肯定不會被捨棄。孫悟空雖然脾氣不好,但是他有一身這個團隊中其他人沒有的本領,可以降妖除魔為西行掃去障礙,少了他不行。豬八戒雖然技術不如孫悟空,但是他是大家的開心果,是這個團隊的潤滑劑,而且比較會做人,圓滑,在與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場。白龍馬呢,有大BOSS罩著啊,,老闆不能少了坐騎啊。而沙僧只是一直默默地當著搬運工,只有類似於這樣的話: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如果要捨棄的話,很大程度上會捨棄沙僧這樣的。搬運工可以再找,這種工作很容易被他人取代。沙僧就是這個團隊裡面類似於Big head的角色。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找這個帖子,那裡面說的很詳細,個人覺得很有道理。

最近一直在思考,如果在面試的時候被問到,你能給公司帶來什麼這樣的問題,該如何回答。
對啊,我能給公司帶來什麼?技術?產品?還是用戶?
我還沒有想到一個自我感覺較好的答案。
研究生期間的大BOSS曾經說過,,在我這裡做研究是要鍛煉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你只知道機械地編程序,那你以後只能每個月拿5000塊錢,並且到30歲以後就會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如果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清楚的邏輯,那你可以每個月拿5w甚至更多。要學會思考問題。這很重要。

還有就是在第二集中,房東XX一直告訴魔笛的創始人(抱歉我還沒有記住他的名字),to be an asshole,要做一番事業,就不可能滿足所有的人,要做好當一個混蛋的準備。當你覺得你滿足了所有人,那麼你就沒法滿足你自己。在盡量把對別人的傷害減到最小的情況下,還是當一個asshole吧。正如在中國合伙人裡面所提到的那樣,不要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開公司,雖然有成功的例子,但是肯定會遇到各種殘酷的事情,比如裁員,比如股權分配,比如金錢==很多人都覺得友情可以禁得起考驗,,結果呢。。。當要把最好的朋友裁掉的時候,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好受,但是當你是這個公司的CEO的時候,你要養活一個公司的人,你身上擔負的就不止是友情了,還有這個你付出無數心血的公司。So what would you do?

So,做一個無可取代的人吧,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做到最好。要有一技之長。這個世界很美好,,但不全是美好。要學會在遇到不美好的事情的時候保護好自己。

共勉~~


裡面的每一個鏡頭都讓我似乎回到san francisco的生活,裡面的每一句對話都好像是以前同事和朋友的語言。。。

這是神劇,是集中我們這個行業這個時代的神劇。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花千骨与白子画之间的感情?
如何評論《驢得水》里的孫佳?
隱喻蒙太奇和雜耍蒙太奇有哪些區別?
豆瓣影評的質量是否真的在下降?

TAG:美劇 | 電視劇 | HBO | 影視評論 | 矽谷美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