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陈丹青新作组画《静物》?

我也来个知乎体好了。。。图片都附上了
访谈在此:南方周末 - 陈丹青:我不过是在意淫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是组画的一贯套路,有一个idea,然后全方各角度诠释之。
陈丹青这套组画的idea来自本雅明,他在访谈里也说了,我觉得这个idea是不错的
诠释的技术不用说了,山寨这些画山寨的相当好
听听各位的评价,套用本雅明发挥一番那是最好了。。。有人看过的来谈谈感想嘛!
被邀请的同志们懒得答没关系!喷也没关系!


谢谢大牛 @李永学邀请~

不敢怠慢得认真写答案~

现在社会很多艺术家早就放弃了一些传统工具,各尽所能了。进步的艺术不断颠覆传统艺术形式和定义,问题早已不是“什么不是绘画,什么才是艺术”的问题了。陈丹青曾经说过,20多年来中国的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的。因为没有照片就像不会画画一样。

但是用照片用印刷品画画的意义是什么呢?艺术家是在利用照片还是说是在画照片呢。随着很多图像艺术逐渐威胁架上绘画而成为视觉艺术的一部分时,其走向要么是后印象派要么就是现代主义,要么探寻绘画的可能要么彻底与绘画割裂。但他想给当代艺术诠释多种可能性。

他的作品有本雅明的观点,本雅明预见复制的图像会对视觉艺术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至少在中国来看,很多美术馆都没有太多西方名画的收藏,中国很多真品也都在别的国家的博物馆里,所以中国的很多艺术家都是从机器复制图像里培养视觉经验和对绘画的感性认知。这就是陈丹青采访口中的“伪经验”。在他看来,照相机和画册是中国现在的艺术家视觉经验的来源所在。

绘画也不是在灭绝而是寻求一种新的语境。我们很多人的观看经验都是伪经验。但是不管是写生还是画照片都有可能坏,也都有可能很好。这不是取决于方式而是取决于怎样处理伪经验更取决于画者是谁。

没有看到真品也不好评价太多,所以基本从他的采访着手了。总之我还是比较喜欢陈丹青的,感觉他是一个很有风骨很儒雅的艺术家。从他在作品中的表达,我看到了他试图把中国的油画带回本土,而不是一味讨好西方与其接轨。还有他很“前卫”,他在试图表明视觉艺术离不开形形色色的图像,不要拘泥于只会绘画这一作为。

不管怎样,艺术家的行为方式对我们都有启发,通过陈丹青的作品,重新帮助我们去定义了一种可能,让我们思考。艺术的价值也是在于它给我们观看者带来新的认识,这种实践和体验才算有价值。当代艺术是当代人对自己感知世界的一种重新表达,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的认识论都会发生变化,对传统的重新表达是很正常且正确的行为。当代艺术就是各种差异文化之间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想到再补充。


谢斯坦兄 @刘斯坦邀请
上午第一个看到永学兄 @李永学的答案,然后才好好读了一下南方周刊的采访
其实读过采访就很明白怎么回事,陈丹青在采访中也说得很明白


德里达说,文本不变的究极意义是不变的。
他是作为解构主义从文本的角度出发,依我看,图像亦是。
画册是图像的载体,画布也是图像的载体。
陈丹青通过画布的图像复制画册的图像,东西方的经典油画“图像”在复制过程中重现。永学兄提到“反解构”,“反现代主义”,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说,艺术家对图像,对绘画的去意义化,通过绘画来对绘画去意义化。
采访中有这么一句话:
陈丹青说:“算了。我不动脑筋去画什么了不起的画。绘画早该退休了。”也表示了艺术家这一做法之缘由。
用同一种媒介来摧毁媒介,不知道艺术家之后是否能跳出这个媒介的框子了。

然后说说小老头。
小老头说“我不动脑筋去画什么了不起的画”,“我管画册写生叫做“静物”,其实是耍赖,但我想不出别的词语和定义”,呵呵,这很狡猾。“画册写生”也好,“静物”也好,不管怎么叫,画画册的想法不可能凭空而出,显然是动了脑筋,“不动脑筋”是“动脑筋”的结果。
至于画册和图像的选择,虽然有排版和图像切割的原因,但是更不可能是随机的,萨特说,所有意识都有指向性,“随机”跟“选择”简直是对立存在,图像的选择显是有意识的,而任何有意识的选择都不会是随机的。
所以说小老头很狡猾。
陈丹青虽然满嘴跑火车,但翻翻过往的言论,从来对自己的作品还是抱着谦虚谨慎甚至自黑的态度。
坦白说,从来没喜欢过他的作品,不过这次至少终于不用看人体或人物写生了(其实也没看过艺术家几张画)。

对于美术生而言,这些画足见功底。
对于艺术家而言,算是一个进步,终究是好的。但个人觉得,就算“用绘画对绘画去意义化”仍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艺术家还是跳不出绘画的框架——反倒有一种无力的悲凉感。所以才会不断在不同场合劝告年轻艺术家减少或者不做架上绘画吧?

对于我而言?呵呵,看看就好,跟我有啥关系。


对于陈丹青,你可以不喜欢,不佩服是不行的。

曾几何时我很年轻,最不喜欢的就是浮躁的,愤世嫉俗的,凭借嘴巴扬名立万的名人大师。碰巧陈丹青在我年轻的印象里这些全占齐了。我喜欢的是踏实钻研的人,于是我对于他很不屑。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他的原作,很小的一幅头像(没有在网上找到所以不能展示),他二十岁左右时画的。我就知道了这个人绝对不只是嘴巴上厉害。

他之所以能而且愿意说话并且最近很少画画,是因为:他很聪明,已经看清楚了一些事情,而且他愿意说出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想的多,所以画的少。当某个时间点到来你发现自己画的东西没有意义或者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就会停笔。
对于中国美术教育,他说的已经很清楚,培养那么多绝对的没有必要。对于写实绘画,架上绘画的观点,不能再认同更多,这也是我放下画笔准备转行的重要原因,并非因为他讲,而是我本也是这种观点。绘画越来越奢侈。这种奢侈是类似机械手表一般的奢侈,只不过更加昂贵,含金量更高,绝非普通人能消费。

其实这套作品就在说:
你觉得我在写生,其实我在临摹;你觉得我在临摹,其实我在写生。——聪明就是可以这么任性。


原文记在 观陈丹青之画册写生_-Qi-_新浪博客
陈丹青:"我鼓励所有年轻人减少架上绘画,他们应该多搞影像,搞新媒体。现在人人一个手机,制造图像的方式已经完全改变了,新的艺术根本不是绘画、不是装置,而是影像艺术,是数码艺术。绘画已经是边缘的、没落的美学。

--这个语境范畴区间特别指学院系统。

现代绘画,商业影像,以及个体摄影绘画所占地关注比例,未来发展趋势,足够证明他一语中的。

那么问题来了… …

一个反对现代教育体制从学院辞职的人,又身为传统绘画中人,当下自己地绘画态度又是什么,绘画出路又在哪里。

这里显然存在基本的悖论。

现代展厅里挂满了他地画册写生,通常绘画静物写生以人,花,鸟,食,日用物品居多。所谓画册写生即是摆在案板上用来临摹地各种画册,这就构成画中画效果。

这些画中画地排列,次序,角度,“如何看见”“被看见”呈现了画家与临摹画册之间地关系--

犹豫,怀疑,严肃,热爱,寂寞,游戏,联想。。。

存在和发展的矛盾构成人的焦虑来源。
不仅仅是哪一类人群。
但是具备敏锐察觉力的画家可以把这样普遍性的心理情绪特征在画布上以个人的方式呈现出来。

禅修中对人的情绪,譬如焦虑恐惧并不作好坏分别,而是教受人如何观测它,当你开始能够准确的捕捉它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时候便开始从中有了解脱的可能。

这些静物似乎也在提供类似禅修一般相互审视和观察的过程。

展厅的外面看到韦羲写的一则评论:

现代画家的世纪性焦虑,是对绘画处境 的焦虑,当陈丹青“看见”并决定写生画册,他成功“捕获”了自己的题材,但他不“强求”。无疑,这一选择来自绘画处境的深刻焦虑──相对于西方,这种焦虑 在中国画家这里具有更复杂的语境──但画册写生使这种焦虑体现爲不再焦虑。画册写生给予他大幅度回向传统、回向古代的准许,但这一准许不是美学的,而是私 人的:陈丹青无意复古,而是假借画册,爲绘画营造一个可被继续尊敬的理由,一个暧昧而体面的栖息之所。


“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陈丹青

一个人彻底忠实于自我的感觉在某种程度同时也是在摆脱执念放下目的性行为的过程--

反过来说一个人不能忠于自我感觉时那一定进入目的性选择的行为模式,包括功利性目的,也包括试图自我美化来完成心理上的逃避。

用诗人顾城的话说,
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都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至。

生存必面临问题,纵然有些尴尬的困境,但是因为你和自身处境彼此间自然真实相对而有了内在自我对自我的完整接纳,那么也自然产生了观自在效果。

有人评价陈丹青先生并非一流的画家--进入整个历史价值评判体系当然可以这么讲。

诸多的因素中,即便是有一流的画家也未必能出现一流的画作,绘画没落时期整个时代都处在瓶颈期--

他把这些杂感坦荡荡的呈现于画布之上,没有选择左右言他亦或掩示--

是什么而不要试图成为什么才有可能实现对自我的完成。

不执即获得当下。


个人观点,这大概是他个人最好的一批画。但时代不同了,这批画在画坛的地位超越不了《西藏组画》。
陈丹青本人是个不擅长观念的画家。这批画对于他而言是比较特殊的,他加入了很强的观念进去。
当初看这批画,有种感觉,他想证明自己是个“即有观念又有技术”的画家……呃这种感觉是不是太恶意了……

但是这批画的观念并没有独特性,甚至颇有拾人牙慧之嫌。
想想玛格丽特的《这不是烟斗》,再想想波普的东西,虽不完全一样,但画“画”这个点子也实在算不得太屌。
技术上,觉得颇多亮点,但也不至于亮瞎。比如对中国画的再现,好多地方觉得生硬(倒是觉得他对书法的再现蛮好,可我不懂书法,又不敢确定真的好)。

横向比较,这批画属于在中国偏上,全球范围内被忽略的水准。

纵向比较,没有什么观念和技术贡献,无法进入中国美术史。

陈丹青学问和见识都蛮值得尊重。但就和许多渊博的人一样,失去了生猛。


看完整篇访谈,实在觉得挺有意思的。没有认真学习过这方面的,也没有看过很多陈丹青的作品文章,就胡乱一答。
常常关注艺术作品,好像纯粹的绘画已经越来越少的出现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里了,更多的是综合装置,运用各种材料、多媒体技术,去传达他们想表现的。
人们一定需要绘画吗。确实,不一定。相机早已代替绘画的记录功能,而这已经是一个任何人都能用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时代。拍照、文字、发微博…
这组画一开始我以为是反思绘画与当代的关系。后面想想不是,他其实已经有结论了。绘画会成为越来越私人的事情,成为当代艺术的一小部分。
不需要惋惜,因为人们所传达的,都正在同这个时代发生关系。

ps:我已经越来越无法确定艺术的界限在哪里,也无法确信怎样才是好的作品。但可能这是好事。


夸的这么多,那我就喷两句吧,陈老师这组作品我觉得是种观念艺术的路子,如@李永学 说就是用写实油画来解构解构了写实油画的印刷品。这个路子其实挺没创意的,也谈不上思想深度。本雅明100年前提出的观念,引导出的艺术早在美国开了花。我就不赘述了。最近在成都a4有个展,Oliver搞的就是与照片拼贴方面的,也是来讨论照片和印刷对我们视觉经验的冲击的。我觉得人家的想法比陈老师有趣多了。


我没啥艺术细菌,看了看他的画,看起来很好,很像,我是没那个天赋和功夫的,又看了看访谈,有了一些感想,说一说。

这几张画儿,都是画中有画,不知道是不是话中有话,明明他是个大画家,但却自称只是在意淫,不知道他在意淫什么?历史、文化、知识的传递,就像是一种迭代,也像DNA的复制,父代DNA转成了RNA,RNA再转成了子代DNA,看起来子代DNA似乎就是父代DNA的一个复制品,但实际上却有可能是个伪经验,突变有可能就隐藏其中,复制出来的可不一定是原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有原来的作用。老年人唱来唱去还是革命歌。一个人总会重复少年时干的傻事,看着新东西跟以前的东西一样,可是谁知道那是不是真的,陈丹青觉得人们少年时的事情有傻事,你现在又在重复它,还是在做傻事,是伪经验!以前的人开了个座谈会 ,你现在照猫画虎也开个座谈会,
管画册写生 叫做“静物”, 其实是耍赖!

别耍赖了,这些东西本来该自我淘汰!。

我愿意靠这些“静物”自我淘汰。但在中国,很多早该淘汰的事物,不但没淘汰,还大规模发展。艺术学院不该这么多........

刀剑恐怖砍头,女妖银荡残忍,十字架上的酷刑,都是受欺负的脸。

希望陈丹青先生有朝一日在中国能找着不受欺负的脸,并且画一画。


陈丹青技术不错 他的作品可以说佳作但完全称不上伟大 画家的气质其实在作品里可以很清楚的展现 伟大的作品真的可以看到有光芒的性格或思考 陈早期的西藏画都比这组图更有灵气 这组图给我的感觉恰恰和陈现在给我的感觉一样 固步自封 自以为是 自得于自以为的清高和愤世嫉俗 有一种封闭的精致 不知道我这种感觉在专业眼中是对是错 所以匿名

其实我就想说他这画矫情 小家子气 没格局 和他人一样 唧唧歪歪的 偏执


值得尊重!


前两天听他本人讲,大意是说有点失败,因为摆得还是太整齐了。


为什么陈丹青要画画?
因为从小练,手太熟了

他怎么看画画?
过时的东西

为什么明知过时还要画?
只是把画画当成自己完成作品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说穿了只是用画画的形式来做杜尚以后艺术家做的事情

这一组作品的内涵?
任何作品的内涵都不能言之凿凿下个准确定义,我只能说这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点在于:
一个当代中国人醉心本国传统艺术确只能用他最熟悉的西洋方式来进行看似肖似实则笨拙的模仿

个人觉得这是很有隐喻的事情


这里没有一件是我的作品,但每块画布签着我的名字
苏州博物馆


其实就是显摆自己各种风格,各种类型都如此牛逼呗,有功底,就是这么任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陳丹青的視頻節目《局部》?
如何看待陳丹青及其作品?
陳丹青說「文憑是平庸的保證」,你怎麼看?
陳丹青說的沒有被欺負過的臉是什麼?

TAG:艺术 | 陈丹青 | 艺术理论 | 艺术批评 | 如何看待评价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