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己都吃不起飯活不起了,國家領導人幾十年都不曾重視他,士不遇,為什麼依然那麼憂國憂民?
問題和某些答案都說明:大家嘲笑地命海心嘲笑得久了,就不再相信竟然真的曾經有過胸懷天下、以天下事為己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人了。
就這樣,你們還夢想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嗎?
這句話在知乎可是值七百多個贊呢:
古人哪句話,讓你熱血沸騰或若有所悟或醍醐灌頂?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孟子在《滕文公 上》中說:「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意思是說: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有家產的人才能安定守本分;而無恆產的人則難安於本分,於是做事無所顧忌,行事邪罔。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出自《梁惠王 上》,就是對前面一段的擴充。意思是說,一般百姓(即民)都是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唯有士(即知識精英階層)才可能做到無恆產而有恆心,他們更有社會責任感,而不完全受制於物質利益的影響。
杜甫是儒家,擁有士的精神,所以才能超越自身的物質欲求,並且憂國憂民,因為他的理想是致君堯舜,與孔孟一脈相承。
因為他們是貫徹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學者,所以才會又有後世的范仲淹在被貶謫的過程中,寫出這樣的輝煌篇章:
嗟夫!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或異二者之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是進亦憂, 退亦憂。 然則何時而樂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乎? 噫! 微斯人, 吾誰與歸?
杜甫能寫出《三吏》《三別》這樣充滿現實主義批判精神的名篇巨著,能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樣的呼喚,足以證明他確實做到了「不以己悲」,而心懷天下這樣的境界。
那些計較自己一餐一飯,一得一失的人,怎麼可能理解真正的儒家精神?
難怪范夫子要發出「噫! 微斯人, 吾誰與歸? 」這樣的感嘆了,因為就是數千年後的今天,還是有人無法理解這樣的精神境界呀。
錢學森和鄧稼先在美國找份體面的工作那是分分鐘的事。他們為什麼回來?他們怕中國人吃原子彈。所以喜歡他們。
杜甫他同情窮人。所以喜歡杜甫。
對祖國無條件的愛,對勞苦大眾無條件的愛,悲天憫人的氣質,都讓人尊敬z
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蜷伏於牆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有知道出處的麻煩告知一下~〗〖謝評論里 @路人蝙 告知作者~〗
〖有點懵,評論出現兩個答案……我去查查〗
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我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上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這樣的句子
剛吃完飯看了某些回答真是想吐。
還是那句話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我懷疑你們這些人是否真的讀過杜詩。老杜早就在詩里說了自己的理想和憂國憂民的原因,哪輪得到你們妄自揣度。那首詩還是一首名篇,《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老杜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也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但是呢,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不能理解高尚,那麼就把高尚用我們卑微齷齪的心靈去「解讀」,放下神壇,原來不過如此,都和我一樣卑微齷齪才對嘛。
可以卑微如塵土,切勿扭曲如蛆蟲。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4]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5],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6]。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為官時期
杜工部像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11][13]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14]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凄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大曆元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11][13][15]
江舟長逝
大曆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曆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11][13]時年五十九歲。[16]
摘至百度百科 也沒見多窮啊。
大概是一個作家的悲憫情懷吧
李白寫「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豪放壯闊,意氣風發,很受人喜歡。可杜甫總是寫民間疾苦,寫戰爭對人的傷害「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跟李白「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質是大為不同
如果拿一個現代詩人來做比較,大概是普希金
現實,苦難,道德,終極關懷
如果李白是個浪漫主義者,杜甫就是個現實主義者
杜甫出身士族,家境優渥,大可以寫些意氣風發,寫貴族生活的詩句。事實上他是寫了。但在他流傳最廣的詩句中最多的還是對於黎民疾苦的描寫。大概是他經歷過安史之亂,也窮困潦倒。
現在對盛唐的印象大概都是胖胖的女人,艷麗的妝容,抹胸,還有那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
可盛唐底層百姓的生活又是如何?
杜甫的視角和其他詩人最不一樣的就是這點,他不是以一個士族,一個貴族的眼光寫詩的,他是以一個百姓,一個在底層生活的百姓的視角來寫詩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年少時看杜甫的這首詩,不覺有什麼。前幾日重溫才品出來。
他投宿石壕村,老婦三個兒子,全部從軍,已有一位戰死。剩下一個孫兒,一位母親,母親連穿的衣服都沒有。老翁聽見敲門直接爬牆逃了,剩下的老婦對官吏說,實在沒有人了,我知道你們總要有個交代,我跟你去軍隊做飯吧。然後連夜就跟著走了。
看這首詩。他寫的其實不是一個事件,是一個家庭。一個母親,一個父親,三個兒子,有孫兒有兒媳。是個很美好的家庭。三個兒子可以種地,就算收成不好也可以養活自己,現在有了孫兒,可以承歡膝下,家庭和睦。可老婦怎麼說,我三個兒子都去當兵了,一個也死了,就剩我和我兒媳還有我孫子,你總不能捉我孫兒回去交差,我跟你回去吧,也能做做飯。
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也是。石壕吏其實是個縮影,大唐的盛世之下,是無數破碎的家庭。試想你是杜甫,你是一個識字的人,你是一個詩人,你看到這樣的情景,內心會不會悲哀,會不會悲憫。
最後用莫言在瑞典演講的一段話來結尾,我相信是對這一問題的最好答案
可能是因為我經歷過長期的艱難生活,使我對人性有較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麼,也明白真正的悲憫是什麼。我知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難用是非善惡準確定性的朦朧地帶,而這片地帶,正是文學家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只要是準確地、生動地描寫了這個充滿矛盾的朦朧地帶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並具備了優秀文學的品質。專門來駁所謂的「杜甫不窮」。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托子以為命!黃獨無苗山雪盛,短衣數挽不掩脛。此時與子空歸來,男呻女吟四壁靜。嗚呼二歌兮歌始放,閭里為我色惆悵!
我看好多人說杜甫不窮。我也不知道窮到什麼地步算窮。大雪天出門挖野菜算窮嗎。一家老小就等著這頓野菜不然要餓死,算窮嗎。
這首詩也沒什麼憂國憂民的情懷,通篇是在生存線上掙扎的恐懼。讀著非常慘厲。
簡直有幾分他表侄兒(李賀)的味道了。
中國的有知階層,有幾個窮到這地步過,我就問問。
非得餓一輩子才叫窮是嗎。
附後五歌:
有弟有弟在遠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東飛鴐鵝後鶖鶬,安得送我置汝旁!嗚呼三歌兮歌三發,汝歸何處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鍾離,良人早歿諸孤痴。長淮浪高蛟龍怒,十年不見來何時?扁舟欲往箭滿眼,杳杳南國多旌旗。嗚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為我啼清晝!
四山多風溪水急,寒雨颯颯枯樹濕。黃蒿古城雲不開,白狐跳梁黃狐立。我生何為在窮谷?中夜起坐萬感集!嗚呼五歌兮歌正長,魂招不來歸故鄉!
南有龍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木葉黃落龍正蟄,蝮蛇東來水上游。我行怪此安敢出,撥劍欲斬且復休。嗚呼六歌兮歌思遲,溪壑為我回春姿!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
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
這是個他作為一個loser老儒發的牢騷,也是大實話。
自古大詩人都是loser,人生贏家寫不出一流的詩。曹植是loser,李杜也是。
然而他要是個從裡到外徹頭徹尾的loser,憑什麼做五千年TOP2的大詩人。
靠的就是半生潦倒,也沒有涼下來的這腔子熱血啊。
因為他除了寫詩,別的才能幾乎沒有,所以上邊不重視。
只能憂國憂民,不能治國安民。你讓他去指揮軍隊?沒戲。你讓他出謀劃策?不行。嚴武給他弄了個工部員外,他天天喝酒旅遊,不幹正事。酒喝多了還沒大沒小,當著恩人嚴武的面擺譜。
坐到嚴武家的床上說:嚴挺之乃有此兒 嚴武臉色一變,杜甫趕緊來一句:仆乃杜審言兒
老杜做官就這德性,還是當普通人好點
活在底層,活著沒有大名,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沒有憂國憂民的心。
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馬太福音 5:4,10 和合本)
這世界當然有為民族哀慟的人,當然有願意為正確的事情付代價的人。並且他們和他們的後裔是有福的。
杜甫有這麼大的名望就是有福之人,別把有福想成只是吃的腦滿腸肥。你吃不上飯,你住不起房,你討不起老婆,你還在為中國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還終生。
為啥?一一一一從小教的。
現代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通過這個題目就能看出來。
不知道從哪看到的故事:兩個女僕在井邊用扁擔打水,一個女僕問另一個女僕說,你說公主的扁擔得是什麼做的,另一個說,那還用說,肯定是金子的!
很多人都會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一些人,一些事情,事實上說白了跟坐井觀天一個意思。
老杜憂國憂民跟他遇與不遇沒有關係,這是中國古代文人共有的士大夫情懷,跟現在只盯著自己飯碗的那種人生觀不太一樣,所以很多人不太理解世界上確實有一些無私和高尚的人。
士農工商,每個階層都有自己本分的職責。
士族,幫助皇帝管理和維護這個國家。
農,種地的,提供糧食維持生產。
工,生產工具,各種日需用品。
商,商品流通賺取利潤,因為商人重利,容易唯利是圖,所以地位最低,不能讀書。
士族,是讀書人組成的,他們的職責就是幫助皇帝管理國家,這是本分,任何一個讀書人都必須堅守的底線。
任何一個讀書人,說國家壞話,你也必須說我是為了這個國家好。
你要說我不熱愛國家,我只喜歡寫詩。
對不起,沒人有這想法,為什麼?
他學寫字讀書的時候就已經說好了,你讀書就為了這個,絕大多數是不可能會變的。
至於歸隱山林的有兩種情況:
1、皇帝看不上,犯錯的。比如唐伯虎,不是他不想,是嘴欠,把前途說沒了。最後吹牛逼說自己想當閑雲野鶴。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愛國愛民啊,高尚啊,有情懷啊
和
能給你帶來好日子過是沒有邏輯相關性的
就像他一代,位子上的人一個個上去的時候,日子越來越好過。
一個個被以人民的名義幹下去以後,你覺得日子好過過嗎?
整天高尚啊,節操啊,憂國憂民啊有個卵用,給老百姓好日子過的人才應該做領導人。
而有些人,比如杜甫,不見得有能力帶人民過上好日子,整天憂國憂民,到成了人民嘴裡的高尚了,呵呵。
能帶領大家喝湯的大當家才是好當家。滿嘴憂國憂民自己不捨得吃肉,高尚是高尚了,然而關小嘍啰什麼事啊。
會給下屬謀福利的領導才是好領導,會給人民謀福利的當家才是好當家,就杜甫滿腦子儒家思想,致君堯舜上,使風醇厚,讓他當領導真特么要了屁民老命了。
我覺得是個人的追求不同。
記得高中老師給我們講課,經常提到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對杜甫的詩,總是一句一句的讀,然後在黑板上揮毫寫下來。
他開始講每一句的意思,完了讓我們把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寫下來,就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悟,去品位。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我的腦袋裡也有一副畫,大概就是老年的時候還在漂泊無定,在月夜的孤舟里回首過往,卻也有一絲凄涼。
老師講到杜甫生平,開始時很激動,說他年少時和我們一樣也有夢想,後來發現和現實差距很大,這讓他十分痛苦,但沒有放棄努力,最後老境頹唐,老師嘆息。提到一個詞叫悲憫情懷,說能寫出優秀作品的作家大多有這個東西,當時我不懂,反而覺得可能是有些人很傻吧。特別是講到杜甫最後餓了多日,得一縣令饋贈酒食,可能吃的過飽去世了,有的同學笑了,老師就發脾氣了,說我們沒有素養。後來講到莫言獲得文學獎,從小歷盡艱辛,他的作品也是反映生活,能帶給人震撼,大概也是有悲憫之心。
隨著經歷的增加,我對這個有了一定的認識,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追求,有的人在別人看來傻,在他自己確實一種享受。而社會真的需要一些「傻」人。我奶奶從小就讓我珍惜糧食,我當時說現在有很多吃的,就算浪費一點也沒關係的,她總是說這都是天老爺的恩賜,萬一哪天出了災,就有很多人餓死,就是現在也有很多人吃不上飯呢。我覺得她的話不可思議,後來我知道了她經歷過文革和自然災害時期,說出這些很正常,確實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吃飯都是問題,才覺得這是一種敬畏和悲憫之心。後來上生化課,老師講到肝臟,把有害物質分解掉把營養物質給腦和其他器官使用,它就很傻,正是這樣人體的正常活動才有保障。
語文老師最後跟我們說沒事還是多讀讀書,增加點人文素養,在社會上容易迷了路,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有些東西不能丟。雖然我已經很久沒有讀過書,可能辜負了他的希望,但他說的話卻不曾忘記。
世界上有很多「傻」人,可能不是真的,人活著還是要有點追求的,不然還真就沒什麼意思呢。
推薦閱讀: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最好的翻譯版本是什麼?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一句是不是龔自珍寫的?
※聶魯達,我記得你去年秋天的模樣,讀完是什麼感覺?
※怎麼看待李秋離揚言李白寫詩不配給他提鞋?
※澄徹和蘊藉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