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讓你受益或是深思的佛偈?
佛偈 名言 有哲理的 都可以來說說。謝謝了
讀《四十二章經》的時候,被震住了好幾次:
1.「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
2.「愛欲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3.「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好偈子太多了,隨便舉一個,略做解說。
洞山良價從橋上過,看到水中影子,開悟了,有偈子云: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意思是:
真如不能從別的地方去找,越遠的地方,越難找到它。
我一個人修行的時候,到處都能碰到它。
真如是我,但我不是真如。
(這句話是重點。即真如遍虛空、遍大地,所有的東西,都有真如在。牆壁、大地、天空、衣服,乃至你的肉身,都有真如在,所以說,渠今正是我。但,任何一物,都不能代表真如,一旦真如被代表,就被割裂了,不再是真如。所以說,我今不是渠。)
要這麼理解,才和佛法相契。
回雁峰的得名是因為南飛過冬的大雁到此即止,回頭安頓,不越衡陽。
雁峰寺,也便建在這山上。
它的一副對聯是這樣寫的。
大夢忽聞鍾,任他煙雨迷離,還當醒眼;
浮生真類雁,看見天花亂墜,我亦回頭。
人生海海,勿忘初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以上這兩首,甚為喜歡,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不同的體悟。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
依文解字,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
在大概兩年前,我經歷了為時兩年的失戀期。
記不記得楊千嬅有一句歌詞「拿來長島冰茶伴我半晚安睡」。然後我就去挑戰某酒吧的長島冰,據聞沒人能清醒喝到第三杯。
完全不管我自己的酒量,叫來了三杯之後。不省人事。
以上描述,是想表達我當時無可救藥的心境。
然後某一天,我走過一條路。想起來某本書里提到過,這裡有一座寺廟。我走進去,沒有燒香,只當自己路過拜訪佛祖而已。作為一個出生在佛教名山腳下的人,覺得這個寺廟十分冷清,還非常小。
直到我看到六祖堂。
寺廟裡專門開闢一個庵堂給高僧,是我以前沒有見過的。當然,以六祖的地位,他當得。而出於對「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欣賞,我走近,拜了拜六祖。
一抬頭,看到六祖像頭上的匾額:「應無所住」。
只是很簡單的四個字,當時的感覺卻如有人給我當頭棒喝:「應無所住」!我懵了半天,好像頓時開了竅,然後站起來慢慢走回家的路上。
這段感情自此放下。
其實這四個字所要說的,大概也就是<心經>的內容,然而念了不少遍的心經沒能讓我放下,這四個字卻打醒我。我想,也許是timing的問題。
所謂Timing,大概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緣分」。弘一法師彌留時留下的偈語: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怎麼沒有人提這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道出佛法所教導的一切!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我最愛的,大阿羅漢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不能渡無緣;不能渡盡眾生.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
《駟膔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雖然可能無法保證真實性,但是至少這確是最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可以說是極大地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話說在東漢末年,佛教剛剛傳入上層階級,還沒有在下層民眾間普及。
當時的下邳軍閥笮融篤信佛法,並且在華北地區為推廣佛教上行了很多的功德。
比如笮融曾花巨資在下邳修造浮屠寺、九鏡塔。據說,堂閣周圍可容納3000多人在其內課讀佛經。而且笮融還主持浴佛會,在路旁設席長數十里,置酒飯任人飲食。來參觀、拜佛的百姓達萬人之多。
可以說,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笮融有極高的歷史地位。
但是就是這個笮融,在襲殺朱皓、南下豫章後,卻一反他在下邳時對佛法的大力宣揚,甚至開始刻意迴避佛教事務。
一直到死,都沒有再推行過佛教。當時北方很多信士都不理解笮融的變化,只有笮融的老師無此法師,在笮融死後,才公開了秘密。
原來是笮融自己知道自己殺業太重,雖然是生在亂世身不由己,但終歸不能免罪。當然有人建議笮融在豫章繼續廣推佛法、多造浮屠,來積累功德贖罪。但笮融認為自己名聲已壞,如果由自己推廣佛教,會敗壞佛法在江南一帶的名聲。於是笮融寧可自己背著殺孽死後下阿鼻地獄,也不願破壞佛教在南方人心中的印象。
於是一直等了多年,東漢崩潰,進入群雄割據時代,名聲比笮融更好的荊州豪族蔡瑁也開始信佛,這才由蔡氏家族為核心,開始在江東、江南推廣佛教。因為亂世間百信愈發嚮往和平、追求至善,蔡瑁對佛教的推廣一舉成功,荊揚一帶這才慢慢成為中國民間佛教的核心。
而當地的普通老百姓,大多隻知道讚頌蔡瑁的功德,卻很少有人清楚笮融背後的犧牲。很少人知道其實蔡瑁的功業只是「果」,而笮融的付出才是「因」。
因此在當時,只有年邁的幾個方丈才看穿了這其中的因果。所以留下來一句佛偈,也就是——
「笮融栽花,遺香蔡瑁」
(後來也被簡化為成語「花笮香蔡」)
不過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在笮融人生的最後,豫章郡被揚州刺史劉繇攻克。笮融率眾逃入兵庫以北的深林里,卻在雨天遭到山民伏擊圍攻,最終傷重將死。在瀕死之際,笮融問無此大師:
「百姓報我以弓石,我報百姓以赤心。是功德耶?」
大師淺笑,答道:
「君在下邳時,縱使三建浮屠寺、五更琉璃殿,不過明月之功耳;君在豫章時,縱使百刃穿子軀、千石撫子面,方是燭炬之功也!」
「蓋明月之功,居高而臨下;燭炬之功,舍己而照人。明月功易得,而燭炬不易得如是。」
人生最不幸處
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
偶一失謀而事幸成;
偶一恣行而獲小利;
後乃視為常故,而恬不為意。
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無量壽經》
這個嚴格意義上其實不能算作偈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染塵埃
這是我最喜歡的佛偈。
佛說萬物皆空。
我不懂,問大師。
大師說:「阿彌陀佛,樹非樹花非花,心若有樹便有樹,心若無花便無花。"
仍然不懂。
大師說:」施主請把的錢包拿來。「大師接過錢包,把裡面的錢倒在手裡握緊,把空錢包遞給我。
我恍然大悟,說:」大師的意思,來亦何歡,去亦何苦,不要太在意所失去的。
大師欣慰的點點頭說:你可以走了。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推薦閱讀:
※請教佛學師兄 剛才被鬼壓床?
※你見過壽命最長的人多少歲?
※看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那麼,佛會下地獄嗎?
※西遊記主要講的唐僧成佛,還是孫悟空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