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以 48 格每秒以上的速度放映是什麼樣的感覺?
一直以為 24 格每秒是不會變的,現在卡梅隆居然出來挑戰。
新聞來源: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movies/2011/03/james-cameron-champions-faster-film-projection-rates.html
電影採取24格/秒的放映速度是歷史因素決定的,其實這是一個最經濟的方式,而不是最適合人眼視覺的方式。
早期電影採用過不同放映速度,從12格、16格、18格到24格都有,如果你看過早期的電影,裡面的人物動作有點像木偶一樣是一蹦一蹦的,就是因為那時的電影不是採用24格速度拍攝的,往往低於24格,所以現在採用24的速度回放時就等於做了加速。
以24格/秒的速度,差不多每分鐘要跑一百英尺膠片,一部標準長度的電影(90分鐘)就要差不多將近一萬英尺膠片(國內電影拷貝差不多8000-10000元/個),對於大量發行拷貝的電影來說,這個膠片長度就是必須要考慮的成本了。所以經過好萊塢的不斷嘗試,最後確定了24格/秒的放映格式,這其實是讓人眼睛感覺舒服的最低格式。(具體時間點我忘了,應該是20世紀30年代有聲片出現之後吧)
24格/秒是拍攝速度,在放映時會通過放映機的片門遮擋裝置,在銀幕上以(24格畫面+24格黑場)/秒的速度進行放映。簡單說就是通過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完成流暢影像的重放。這是一個臨界值,比這個速度再低,電影畫面就會有人眼可察覺的閃爍,電影中的動作也會有不流暢。其實現在的電影中如果出現快速的橫移或搖鏡頭時,觀眾也能察覺到畫面會有不流暢的一頓一頓。
當現代電影進入數字化階段後,48格/秒的放映速度實現起來其實就不存在技術難度了,只是商業因素的考慮。特別是對於3D電影來說,因為人眼只能單獨看到左右眼的畫面,從亮度感受來說,24格/秒的畫面往往會讓人覺得畫面偏暗,但直接提升畫面亮度一是有技術難度二是有經濟成本,所以採用48格放映也是一個折衷方案。
不過48格放映會帶來一系列前期技術的變革,並讓所有設備廠商抓狂,簡單說會帶來電影行業的大洗牌,自然阻力重重。這種事情可能只有卡神能夠完成這種推動吧。
我沒看過48格/秒放映的電影,但是可以推斷,這樣的電影畫面會更亮更清晰,動作場景和運動鏡頭會更流暢。
(4月13日修改)
根據時光網新聞報道(http://news.mtime.com/2011/04/12/1456157.html),彼得·傑克遜在facebook寫到:
「我們確實在用更高的幀率拍攝電影。關鍵是要明白,這個過程需要在拍攝和播放時都採用每秒48幀而不是通常的每秒24幀頻率——自從上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電影就一直採用的是每秒24幀畫面的頻率來拍攝和播放的。採用48幀拍攝大家結果是,看起來畫面上的速度還是正常的,但畫面的清晰度和平滑度都大大增強了。你看每秒24幀的電影也許覺得還行——過去90多年裡我們都看過成千上萬部這樣拍的電影了,但其實這樣的影片中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以每秒48幀的頻率來拍攝和放映電影會非常有助於擺脫這些問題。它會讓電影看起來更逼真,觀看起來也更輕鬆,尤其是在3D電影方面。最近幾個月,我們一直長時間的看著以48幀拍攝《霍比特人》的測試片和毛片,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看著3D畫面卻不覺得眼睛疲勞。那畫面看起來真棒,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此了。到這個地步,再看其他電影,感覺就很原始粗糙了。周日的時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結果一直被抖動的搖鏡頭和模糊的畫面感所困擾。我們被每秒48幀慣壞了!」
「90多年來,我們一直採用每秒24幀來拍攝和放映電影,不是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它最便宜!現在,全球的影院都在向以數字放映機為主的方向發展,許多電影也開始採用數字攝影機拍攝,提高電影的幀率變得更加容易起來。電影原教旨主義者可能會批評缺乏模糊和頻閃的電影沒有藝術品味道,但我們劇組中有很多這樣的電影純粹主義者都已經轉變了。你會很快習慣電影的新面貌,並發現它給我們帶來了更逼真和更舒適的視覺體驗。」
「我們希望等《霍比特人》上映時能有更多可以播放每秒48幀電影的影院出現。我們預計到2012年12月第一部《霍比特人》上映時,全球會有超過1萬塊銀幕可以播放每秒48幀的電影。我認為這是讓《霍比特人》能與時俱進的最好方式!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放映每秒48幀的電影,那你絕對要找一家這樣的影院來看電影,那簡直棒極了!」
剛看了the Hobbit的48幀3D版,上周看了非48幀IMAX 3D,兩相比較,有以下這種感覺:
- 真的像真的一樣啊!雖然這句話在第一次看IMAX 3D的時候說過,然後在看Avatar的時候也說過,不過現在要再說一遍,像真的一樣也是有不同程度的,48幀的看起來的確更加真實,細節更加清楚,我覺得原理是雖然24幀和48幀的大腦都會腦補成連續換面,但是24幀比48幀補起來更費力,感覺上這的確是看上去最真實最有細節的畫面了,細節什麼都很豐滿。
- 要質量更高的幕布啊,48幀的hobbit比起24幀的有種明顯的油畫感,開始覺得很驚奇,後來我自己覺得是因為銀幕的質感和這種真實畫面的疊加造成的效果,特別是在特別亮的畫面下,幕布的紋理比起24幀的明顯了很多,從信息處理的角度來看,幕布紋理可以視作是噪音,我覺得24幀的時候大腦沒法處理那麼多噪點就都忽略了,但是48幀大腦反而能處理了,幕布就很突出。
- 因為太真,所以顯假,記得有個影評批評48幀的太清晰了細節太多了甘道夫臉上的毛孔都能看清所以破壞了電影的氛圍,其實臉上的褶子問題到不大,但是真人和怪物的對比就有問題了,想像一下一群臉上有毛孔(其實毛孔是看不到的,但是會有一種柔和的粗糙感)的演員和皮膚光滑如鏡的CG一起出現(當然大多數怪物都是滿臉疤,但是大反派的皮膚就有點……),就知道了,其實電影最怕這種對比了,當然Weta的技術數一數二,沒有那麼誇張的對比,但是很多場面你是能有一種「這裡有點不對勁」的感覺的,特別是最後洞窟一戰,24幀看起來有一種「這是在洞窟中打仗」的感覺,48幀就會時不時脫戲一下,有「這是真的在搭出來的洞窟中打仗」的感覺。特別是動物的紋理,座狼的臉和鷹的爪子都給我一種看特攝片的感覺,當然這和我們平時接觸也很有關係,狗的話基本都親身接觸過,狼的話沒在動物園看過也在電視電影里看過,老鷹也是,所以當座狼和巨鷹在一部人物清晰真實無比的片子里有一點不對,就有突兀感(座狼的表情就不說了,特別是鷹爪啊,角質層那種有點像鱗片的感覺完全沒有做出來,紋理就像貼圖上去的)
- 最後,景深和失焦的問題,這在倒數第二幕里非常明顯,人在前景,背後群山,引用一句常出現的話:焦內如刀鋒般銳利,焦外如奶油般化開。但是因為人物線條太清晰了,而群山又化得太開了,感覺背景就像是一塊幕布上畫的話,而不是真的背景。我覺得這是因為人眼在看近景遠景一起的時候,其實並沒有那麼明顯的聚焦散焦的效果(實際看了下,的確沒有)無論遠景邊緣都是相對清晰的,而攝像機做不到,一般電影里感覺人像沒那麼清晰,遠景模糊點對比不大,但是48幀里看到人像大腦反應的不是「人像」而是「人」那麼過於模糊的願景就有突兀感了,如果遠景乾脆用CG,或者用不同的焦距拍攝清晰的人和遠景,然後合成應該會好很多。
綜上所述,畫面的清晰和細節的確大大提升了視覺效果,但是相對的,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被放大了,比如幕布,比如CG需要做得更加細緻,比如說遠景的散開。
沒親眼看過48幀的電影,下過一場48幀的足球比賽。給我的感覺是當有大幅動作時,拖影的感覺沒有看24幀30幀的片子那麼明顯,畫面非常流暢也很細膩。
家電賣場里賣電視機那裡放的片子,很多人看了都問為什麼家裡的電視機沒這麼好的效果,難道家裡的電視機不夠高級?其實答案就是很多樣片是高幀數的,顯得畫面更流暢細膩,實際上買回家再看還是原來那個樣子。
2013年在澳門銀河電影院看過48幀《霍比特人》,感覺太清晰太真實,感覺像在看電視劇,沒有了異域仙境的感覺。高速動作與打鬥場面清晰到每一幀都一清二楚,確實很棒。今天去看正常的24幀《霍比特人2》,異域仙境的感覺回來了,但動作糊了。優點缺點很明顯。不知道60幀能否帶來更好的體驗。
我說說我的看法。48格的制式如果得到確立(目前看還很遙遠,並且要不要做也存在爭議),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電影特性將徹底被改變。
24格的選擇存在多種說法,但有一點大概可以肯定,沒有選定更高的頻率並不完全是因為成本。24格這個選擇非常準確的捕捉了人眼的視覺特性,既保證了畫面流暢,又不至於「太」流暢,從而造成了一種「距離感」,為講虛構故事提供恰到好處的影像質感。也就是說,從一定程度來說這個頻率就是最適合人眼的,適合人眼看故事。
光說很難體會,比較一下電影和電視就行了。中國的PAL制幀頻是25,每秒僅比電影多1幀,美國人以前用的NTSC是30(實際不到30,但為計算方便通常稱其為30),可以比較相同一組畫面,比如看一部電影,然後找相應的DVD(經過複雜的工藝轉製成video格式),會看出細微區別。另一種體驗的方法就是看膠片拍攝的紀錄片,紀實感要比video紀錄片弱。此外,愛看體育節目的美國人當初選擇NTSCT,也說明高幀頻更適合紀實,捕捉運動。
48格技術也存在多種理解,本題的卡梅隆提出的就是提高幀屏。這個不怎麼在乎故事的導演,就對技術感興趣,拍片的時候多數時間也都是跟一幫工程師交流。他提出的新技術,一般跟敘事沒什麼關係,都是如果把畫面搞的更酷。當然,你也可以說,電影發展到今天,虛構的敘事美學已經沒什麼可玩的了,跟觀眾中間隔的那層紙也沒必要留了,索性大家就來看奇觀。
這種技術業內已經討論了很多年,我以前看過一些攝影師newsgroup(這些人年紀都很大)里發的樣片,雖然很難判斷大屏幕上是什麼效果,但那種高清video的感覺還是很明顯,當然,不排除實際放映有很大區別。
推測:這種工藝給電影帶來的變化就是紀實性增強,虛構性下降,再配合3D,拍出來的電影約等於現實世界。
另一種48格沒那麼革命,是用兩格2k膠片來替代1格4k,也就是說本質上還是24格。這個技術倒是短期內很有可能推行,據說能大大提高畫面銳度。我完全沒見過。
想體驗的話可以直接用potplayer播放器,設置裡面有選項可以直接補幀到48,如果還不滿足還可以用potplayer配合smoothvideo project這個軟體,直接補幀到60甚至更高。動態場景下確實會流暢很多。
成功實現 LAV/DXVA 硬體加速下採用 SVP 48P/60P/96P 實時插幀平滑播...
狗狗喜歡看快一點的
我做了一個60幀和24幀的對比視頻,你可以看一下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7304295
看的霍比特人
剛開始看的時候 感覺在快進 聲音和畫面雖對應 卻有一種不知名的違和感
不過10分鐘後就習慣了 沒感到有啥區別了。。。
推薦閱讀:
※電影美術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是怎樣的?
※應該到爛片導演的工作室實習嗎?
※高幀頻的電影看起來會是什麼樣?
※拍電影或電視劇中出現主角照鏡子的場景時,怎樣不暴露出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