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像血戰鋼鋸嶺之類引起轟動又寫實的電影大作?
重申一下,我提這個問題不是為了體現國外的月亮圓 崇洋媚外 樓主非常熱愛祖國,只是希望能夠有一部震撼人心的國產二戰片來激起我們的愛國情懷和情緒!我從小到大看過的國產經典片一點都不少,不明白為什麼這麼人來罵我無知 我被這部片子中的人物情節所感動,可是我更想被我們的英雄一直感動下去啊!哪個愛國心受不了?我們不能好好說話嗎?噴子們出門左拐好嗎!
----------------------------------------------------
剛看了血戰鋼鋸嶺 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震撼 殘酷又發人深思 和二戰時期的美國相比 中國更加的英勇無畏 視死如歸 犧牲更加慘烈 為何我們只能拍出手撕鬼子之類毫無養分的抗日神劇 而拍不出此類真正寫實讓人熱血沸騰 熱淚盈眶的電影?只記得老的時候有血戰台兒庄 比較新的是金陵十三釵 虎賁 何時我們的二戰題材電影才能讓舉國振奮一次!
最寫實的國產戰爭電影,沒有之一,非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莫屬。
若論影響,只要提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題材的影視劇,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對不少人來說還是唯一)反應就是他。
導演:謝晉
主演 唐國強(飾趙蒙生)
主演呂曉禾(飾梁三喜)
主演何偉(飾靳開來)
配角倪大紅(飾文藝青年段雨國 左二)
配角童超(飾雷軍長 你能看出這是《茶館》里的龐太監?)
下面進入正題,說說這部電影的細節到底怎麼個真實法:
為了戰中方便救治,得剃光頭。
副連長在戰鬥中是要帶尖刀排執行主攻任務的。所以靳開來說,戰前賞了我一個送死的官兒。
靳開來有能力,為什麼平時提拔不起來,就是因為他愛提意見。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在如今,乃在將來,哪個行業里沒有?
遭敵火力射擊,就地一個漂亮的滾進動作,你在幾部國產戰爭電影里看到過?
戰區地形複雜,樹木茂密,為了達成隱蔽企圖,有時候又不能沿道路前進,所以很多地方需要臨時開闢通路,因此戰前給連隊配發了砍刀。
山嶽叢林地地形起伏大,曲折多,障礙多,路小路窄,有時候還需要開路前進。所以切忌根據圖上距離和一般地形條件下的行軍速度來給部隊規定行動時間。
為了加快行軍速度,要進行輕裝,但是水壺絕對不能丟,在亞熱帶山嶽從林地,水是萬萬少不得的。
標準的匍匐前進
為了減少受彈面積,進塹壕時要滾進去而不是直挺挺往裡跳。
把傷員拖到彈坑裡
激戰之後,臉是漆黑的。
衣服是殘破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只有乾貨,沒有水分。
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請打開微信搜索 cpcliusi
如果手機上使用的是UC瀏覽器,請順便關注UC訂閱號「南疆烽煙正十年」
隆重介紹一下被大家忘記的抗美援朝坦克戰電影《英雄坦克手》
在新浪寫的好累,完整版請看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8731825479643#_0
說重點:我認為電影的劇本還是「技術流」路線,大致的走向是:志願軍的坦克到前線支援步兵,利用朝鮮多山的地形和T-34優秀的機動性翻山越嶺到美軍戰線的薄弱處遊動作戰,在正面交鋒中消滅美軍坦克,協助步兵進攻。
同時注意了觀眾的感覺,布置了幾次大規模作戰場面——觀眾看見打大仗很興奮吧。
放幾張圖:
開頭字幕中的T-34長鏡頭,注意坦克上的植被偽裝
T-34-76 1942年型特有的米老鼠炮塔
坦克兵裝具,左邊垂下來的插頭應為耳機插頭,細節點個贊,有木有?
使用摩托車作為聯絡偵查工具
美軍的三人搜索小組,雖然有點臉譜化(猥瑣,膽小),長相也似乎更接近我國少數民族,但是裝具可圈可點,三個人武器不同,帶頭的軍官拿手槍,兩個士兵分別使用湯姆森M1衝鋒槍和M1卡賓槍,近距離和中遠距離兼顧。
結尾的大戰,志願軍坦克集群
美軍的步坦集群
美國長鼻子謝爾曼的細節
我們國家的文藝工作者水平還是很高的,那時只是物質匱乏而已。但是,但是,戲子們有再多錢的,沒有相應的知識和態度,只能抱怨沒靈感!
完整版請點擊: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8731825479643#_0
——————
微博:近衛步兵師
微信公眾號:裝甲參謀部
http://weixin.qq.com/r/qD9MVJvELsZRrd8392q6 (二維碼自動識別)
多圖預警,流量黨慎重打開
中國的精彩戰爭片還是很多的,甚至不輸於美國戰爭片。在答案里將其分三個階段來舉一些影片。
一、新中國成立後改革開放前的戰爭片:
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非常真實。甚至某些建國後早期的電影有的非常專業到能當軍教片來看。在此挑幾個最為經典的戰爭影片(按年代順序排列):
1.《上甘嶺》(1956年)
該影片拍攝於朝鮮戰爭結束三年後,背景是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當時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組親自來到朝鮮上甘嶺取景拍攝,所以影片部分鏡頭拍的是上甘嶺實景(編劇之一的林杉回憶:在高地上隨便抓起一把土來,還能看見土粒裡面夾雜著屍體的碎骨。)。在這個影片裡面我們最熟悉應該是裡面的主題歌《我的祖國》,影響了後來的數代人,甚至有人將其與《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並列,作為新中國的第三國歌。
(以下《上甘嶺》影片截圖 來源:百度百科、鐵血論壇)
《上甘嶺》以日記體的形式,從戰士的視角出發,並沒有迴避戰爭本身的嚴酷性。某些細節也做得非常真實。
以下是電影裡面的一個十分寫實的細節。
「喂!後勤嗎?我是政委啊。」
「不行!六千發不行!」「要一萬發!」
「今天晚上必須把一萬發炮彈送到前面去!」
「什麼?困難!不管有多少困難必須完成任務!」
「怎麼得了啊!我們跟敵人比賽起鋼鐵來了!」
敵人的坦克(註:這裡的坦克都是蘇聯T-34-85型,也算是影片里的一個小bug,但是介於影片出現的背景,這個可以原諒)
敵人的飛機(美製F80噴氣戰鬥機)
我們的志願軍戰士,在小喇叭吹響後迅速進入陣地。
拉好機槍槍栓,準備戰鬥
連長張中發:「趕快聯絡,要求炮火攻擊三號,五號,七號地區!」
我們的火炮發射(這裡應該是美製105榴彈炮)
遭受我方火力覆蓋的敵人
「打得好!」
進攻的敵人(注意下端的火箭筒是「超級巴祖卡」,二戰後「巴祖卡」火箭筒改型)
「為什麼不打炮?」
「偏偏在這個時候不打炮!」
這是火力覆蓋後仍在進攻的敵人
「楊德才,跑步通知一排長,沒有炮火的支援,也要堅決守住陣地,把敵人打下去!」
扔手榴彈的志願軍戰士
正在對敵人進行火力壓制的重機槍(蘇聯SG-43式郭留諾夫7.62mm重機槍)
「反衝鋒兩人組,第一組!拿手榴彈!」
「反衝鋒兩人組,第二組!拿手榴彈!」
「下一組,上!」
「反衝鋒兩人組,第三組!拿手榴彈!」一樣的背影,一樣的勇往直前
「反衝鋒兩人組,第四組!」拿爆破筒的戰士,視死如歸
這一組圖片生動地描繪出當時志願軍重火力缺乏事實,每一次反衝鋒基本上都會付出犧牲代價非常大。這也是為什麼抗美援朝之後,我們拚命發展鋼鐵工業。因為那是血火洗禮後、痛徹心扉的抉擇。
2.《南征北戰》(1952年)
是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52年的新中國第一部軍事影片。是「三大戰」軍教片(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之首。背景是解放戰爭的華東戰場上的某些真實戰例。這個影片中的國軍鳳凰山守軍的台詞「張師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非常經典。
而且裡面的武器很多在現在的影視屏幕上都看不到了(有的武器只能在北京軍博才能看到)
美製M8灰狗式裝甲偵察車,這個鏡頭也可能是M8唯一一次在中國銀幕上出現。
美製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國軍國共內戰中的主力裝備,片中的是貨真價實的M5
美製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
日本九四式山炮
美製勃朗寧BAR自動步槍
帶腳架的勃朗寧BAR自動步槍(比利時FN M1930)
(《南征北戰》截圖 來源:超級大本營)
3.《平原游擊隊》(1955年)
背景是抗戰時期的晉察冀根據地,影片主角「神槍李向陽」人物原型是晉察冀根據地定縣游擊大隊隊長甄鳳山。本人對電影裡面記憶最深、最為認可的細節就是李向陽握槍的照片。
這張照片非常經典,而且很真實,將抗戰時期游擊隊――如「雁翎隊」等游擊隊員駁殼槍握槍的細節還原出來。(左手槍有準星,右手槍被鋸掉無準星。把雙槍中的一支槍銼掉準星,目的是為了拔出時的速度足夠快,而駁殼槍又分為半自動和全自動,銼掉準星一般則都是全自動的。不銼掉準星的槍一般是拿到正手中,保留準星的拿在正手中是為了能打得更准。)
4.《鐵道游擊隊》(1956年)
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於1956年攝製,由趙明執導,曹會渠、秦怡等主演的劇情片。
鐵道游擊隊的原型是在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電影中游擊隊長劉洪的原型是鐵道游擊隊的兩任隊長洪振海和劉金山。而且影片中一千餘日軍向不足百人的鐵道游擊隊投降的一幕是真實的。
《鐵道游擊隊》的音樂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作為經典紅歌之一在全國傳唱,成為影響數代人的記憶。
《鐵道游擊隊》劇照(來源:豆瓣)
5.《奇襲》(1960年)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60年攝製,該片背景是原型是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志願軍38軍一支偵察隊奇襲武陵橋的故事。片中的5號首長原型是38軍軍長梁興初、副軍長江擁輝;男主角方勇原型是38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張魁印後來擔任過黑龍江省軍區副參謀長。
這部電影非常精彩,情節緊湊,充滿懸念。
記憶中電影有一處情節非常精彩,就是方勇他們開車與敵軍周旋,在盤山公路上轉來轉去,最後安然脫險,感覺非常過癮。
《奇襲》劇照(來源:豆瓣)
6.《地雷戰》(1962年)
影片發生地是山東海陽縣,抗戰時期地雷戰的最早發生地。
這個電影和《地道戰》一樣拍攝於60年代初,這個時間點也是中蘇交惡時期,中國處於最困難時期。所以說這部電影也是當時以最惡劣的情況設想進行游擊戰的軍教片。所以說這部影片實際上資料價值極高,藝術性倒是其次。而且在海外影響非常大,在1974年的維也納電影節獲得紀念獎。
7.《紅日》(1963年)
影片背景是同名小說改編,來自孟良崮戰役全殲整編74師的戰例,是當時中國投資最多,場面最為浩大,拍攝最為艱難的一部電影,開創了當時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電影紀錄(投資超過人民幣100萬)。用影片錄音丁伯和的話說,「現在來講100萬是小兒科,那時來講一顆炮彈要5兩金子。最後的高潮,我們是用炮彈錄的聲音。」
影片上映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更成為了解放軍指戰員們最喜愛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後,《大眾電影》雜誌還報道了萊蕪人民爭看《紅日》的消息。然而,《紅日》就被打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的產物,說其美化了敵人,醜化了我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紅日》仍然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最為輝煌燦爛的一筆。
順便說一下,《紅日》里的張靈甫的台詞「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已成經典。
《紅日》的細節還是非常嚴謹的。具體細節如下:(圖來源:鐵血論壇)
「巴祖卡」火箭筒原裝版木托,現在國內拍片要麼是用在朝鮮戰爭中繳獲的「超級巴祖卡」,要麼仿製的道具往往把這個木托給沒有了。
春田M1903步槍,國軍在國共內戰中的美械主力裝備。
和現在的電視劇中手錶滿天飛相比,這個小細節充分表明了在當時,手錶是奢侈品(即使是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手錶依然是奢侈品)
影片中的戰術布放非常合理――兩挺輕機槍組成的掩護陣地,合理利用地形,正副射手,比現在的影視劇中輕重機槍一排放,輕機槍一個人打得歡相比要好多了。
很少見的完整的重機槍組運輸過程。包括一人扛槍身,三人扛槍架,應該還有彈藥手。
1、2、3其實是一個迫擊炮運輸組。1號是背底座,2號是炮管,3號是支架。應該還有炮長,彈藥手以及攜帶觀瞄設備的人員。
從這個較為清晰的畫面的底座分析,應該是美製82迫擊炮。現在電視劇裡面的迫擊炮,90%都是假的,尤其是底座也很假。
箭頭所指的是ZB26捷克造裡面的20發彈夾的裝彈器(非常少見,現在影視劇根本都沒體現出來)
美製M1911A4或者是M2的彈藥
美製M1911A4或者是M2的彈藥箱,這種彈藥箱國產影視劇沒有體現出來
美製七九山炮
除了這些,還有一點十分不錯,就是攻打吐絲口鎮的戰鬥,展示了當時我軍的巷戰的步兵戰術。
8.《英雄兒女》(1964年)
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電影主人公王成原型有三個人,分別是志願軍23軍67師201團步行機員蔣慶泉、志願軍23軍73師217團的步行機員於樹昌、志願軍20軍58師172團1營3連連長楊根思,王芳原型是68軍202師政治部文工隊隊員解秀梅。
《英雄兒女》的主題歌《英雄讚歌》與《我的祖國》一樣,影響了數代中國人。
9.《地道戰》(1965年)
這部影片與《地雷戰》一樣,也屬於軍教片範疇。具體詳細內容請看上文《地道戰》的簡介。
――――――――更新分割線―――――――
在同時期的台灣地區,也有幾部好的戰爭影視劇,以《八百壯士》、《英烈千秋》、《筧橋英烈傳》、《梅花》四大抗戰劇最為有名。故選《八百壯士》、《英烈千秋》這兩個電影來解析一下。
10.《英烈千秋》(1974年)
這部影片以張自忠將軍在抗戰中抵禦日寇、壯烈犧牲的事迹作為題材。由於本人沒看過這部影片,因此借用百度百科的內容來評價:
創作背景
1971年10月26日,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4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松赴中國大陸訪問,發表了上海聯合公報;再7個月後,日本宣布與台灣政府斷交。一連串的重大政治衝擊,使台灣的民眾產生出強烈的危機感,仇日的民族情緒也大為提高。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有意利用影響力廣大的電影媒介來提振民心士氣。其時調任「中影公司」總經理不久的梅長齡,遂乘勢提出拍攝第一部正面表現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國為民英勇犧牲的抗戰電影《英烈千秋》。[2]
製作發行
該片的製作預算僅100萬港幣,但是在編導丁善璽的指導有方,以及軍方武器兵源的充份支援下,卻拍出甚為壯觀的作戰場面和十分豐富的內容,於1974年11月拍成推出公映時不但票房轟動,更被各方讚譽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戰爭片」。
影片氣勢雄渾、大氣、厚重,構思嚴謹,以濃墨粗筆潑灑戰場風雲,用工筆細描刻劃人物。將叱吒風雲的張自忠將軍與一些作者虛構的小人物,指揮將士與敵軍作戰胸有成竹,浩大的戰爭場面與寧靜的家居生活、英勇率軍作戰,與關心部下,如將妻子縫製的布鞋給士兵等,大小場面及動靜結合,把張自忠的精神、氣質、為人,部下對他的崇敬、敵我雙方對峙軍力消長,戰爭的殘酷性,整個中國戰爭形勢、張自忠的處境、受命和殉難,全國人民上下同仇敵愾保家衛國氣勢,線點面綿密布排、展開,有血有肉淋漓盡呈現塑造了光輝的中國軍人英雄形象,令人深受感動。飾演張自忠的柯俊雄恰如其分、又細膩地刻劃張自忠忍辱負重,對日本侵略者英勇抗擊的風貌。
11.《八百壯士》(1975年)
《八百壯士》是丁善璽 執導的戰爭片,於1975年上映,柯俊雄、林青霞等主演。背景是1937年抗戰時期的淞滬會戰中著名的「八百壯士」(實際人數480人)守衛四行倉庫的故事。
嚴格來說這是台灣主旋律電影的經典之作,在這部電影中不僅有陳鴻烈、柯俊雄等當時港台著名影星,也有好多如秦漢、林青霞等後來的巨咖。具有濃厚的商業氣息
而且影片以小見大,以戰士、平民、童子軍的視角看整個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的風貌,是一部好影片。
《八百壯士》截圖(來源:豆瓣)
――――――――更新分割線―――――――
二、改革開放後的戰爭片
與建國時期的影片宣揚革命精神相比,增加了許多對時代的反思,影片的精神內涵更為深刻。形式更加多樣,尤其是反映當代軍人風貌的影片增多。
1.《一個和八個》(1983年)(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一個和八個》取材於郭小川的同名長詩,是由張軍釗執導,陶澤如、陳道明等主演的戰爭類故事片。是導演張軍釗,攝影張藝謀、肖風,美術何群的處女作。為拍攝該片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青年攝製組」。
選角是根據肖風畫的彩圖,導演理想中的「鋤奸科長」是由王學圻出演,但因不太符合照片里的形象而被放棄。
陳道明原定是在片中給張軍釗當副導演的,但後來當上了演員,因此走上了演員道路。所以這是陳道明表演的處女作。
這部影片細節拍的非常細膩,舉個例子:影片里女衛生員叫那一聲你快點回來,大爺,聽到之後那個演員的表演非常好,那細微的動作處理讓人稱絕,鏡頭別出心裁地使用了後背的拍攝角度。
《一個和八個》電影截圖(來源:豆瓣)
2.《高山下的花環》(1984年)
該片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國內第三代導演之一謝晉主導。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時期的軍人風貌。一時風靡全國,觀影人流如潮。當年該片就獲得了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隨後又斬獲了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剪輯獎,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女配角獎等八項大獎,可謂風頭一時無二。幾年後,該片又獲得了《文匯報》、《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1987年)故事片獎、導演獎。
電影中有許多寫實的故事情節,九連的戰前誓師、梁三喜犧牲後遺留的620元賬單、「小北京」的死、梁大娘的替子還債……許許多多的令人心酸感慨的情節在電影中一一呈現。
這應該是謝晉導演執導的最好的一部影片,就像豆瓣里一個影評所說的那樣:「(謝晉)不以大規模的戰爭場面,沒用過多的衝鋒陷陣,卻拍出中國最好的戰爭片。他的良心、膽識、才具和境界,罕有中國導演與之匹敵。」
關於《高山下的花環》的劇情和軍事細節解析,知乎里的 @cpcliusi @沈聽雪 兩位講的答案非常好,具體情況請看他們的答案。
《高山下的花環》劇照
《高山下的花環》截圖:
「小北京」的犧牲瞬間
3.《血戰台兒庄》(1986年)
由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日影片,兩岸合作的第一部影片,大陸第一部以國軍正面戰場描寫的影片。場面宏大,而且畫面鏡頭十分寫真。這部影片上映之後反響非常大,在政治上推動了兩岸交流的進程。
李宗仁(邵宏來飾演)
這是歷史上的德公,感覺非常像。
關於主演邵宏來,還有一個故事。
當年(1986年)李宗仁將軍惟一的兒子李幼鄰先生在美國得知拍攝《血戰台兒庄》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就說:「我先不去賓館,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台兒庄》。」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係,我就想馬上看到。」在得到電影局同意之後,他觀看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他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緊緊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的手,連聲說: 「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以下是《血戰台兒庄》的截圖(來源:豆瓣)
張自忠將軍
王銘章將軍
池峰城將軍
當時的山東省省長韓復渠
蔣介石的正面形象第一次在大陸影視劇展現
行軍鏡頭
台兒庄一役,國軍將士血肉之軀築起新的長城
4.《紅高粱》(1987年)
以上是不同版本的《紅高粱》海報(來源:豆瓣)
莫言的中篇小說改編,老謀子的執導的處女作,姜文、鞏俐、計春華。。。。基本上擔任該片的電影要不是國際巨星,最差的也是二線演員。還有著名的《妹妹你大大地往前走》也是這部電影的插曲。
這部電影雖然劇情很殘酷,但是拍攝地也很唯美。
發些截圖:
5.《晚鐘》(1988年)
感覺這是所有以抗戰八路軍為背景的反戰片,影片雖然沒有太多槍戰,但是對戰爭的殘酷刻畫的非常好。
《晚鐘》截圖(來源:豆瓣)
6.《戰爭子午線》(1990年)
馮小寧執導的最經典的一部戰爭片,劇情後面有一定的穿越情節。這部片子小時候曾經看過,而且印象非常深刻。這部影片能夠反映出抗戰敵後戰場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也是為什麼整個敵後戰場上共產黨的中流砥柱的原因。
這是一個關於戰爭年代中的孩子的故事。
借用一位豆瓣網友在影評里的話:
《戰爭子午線》中沒有為求生而苟且的孩子,在敵人的追擊下他們自始至終沒有考慮過投降或乞求敵人而偷生,他們是孩子不能苛求他們每一個都像「老同志」那樣堅決的投入戰鬥與敵人決死一戰,他們是孩子,沒有接受過戰鬥的訓練、也沒有經歷過殘酷的戰鬥、根本不具備戰鬥的技能,但是他們仍然有意無意的自視自己為一名軍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堅決的去執行那個虛無縹緲的「西進」命令,尋找部隊。八路軍的部隊不僅僅是他們生的希望,更是他們自認生命中的歸宿。在軍人的崗位上以各種方式死去,曾經是那一代人的一種幸福!因為他一生都是軍人。
發動戰爭者應當受到譴責,保衛祖國和維護祖國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戰爭永遠應當受到讚美。越是因為敵強我弱,犧牲慘重,才更應當受到敬重。當800餘萬蘇聯紅軍為保衛祖國倒在納粹的槍口下時,他們並不因為1:n的所謂敵我戰損交換比例而顯得愚蠢和無能。一個民族只有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敢於付出犧牲方可稱之為「偉大」,為人所敬畏。在70多年前那場戰爭中,在淪陷區堅持的各種抵抗和戰鬥者最應當得到讚美。他們沒有武器的來源、沒有藥品,很多時候一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感染就意味著死亡,甚至因為缺乏糧食不得不躺在地上召開戰鬥部署,但是他們基本上沒有出現過成建制的被俘、投誠和叛變。這樣軍隊雖然戎裝不整、武器裝備五花八門,但至少應當受到我們這些後人的崇敬,因為中外歷史上這樣的軍隊並不多見,可以稱之為罕見。沒有這樣的慘重的犧牲,怎能有今天我們圍坐在這裡「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機會?
《戰爭子午線》截圖(來源:豆瓣)
7.異域(1990年)
根據柏楊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由朱延平執導,劉德華、庹宗華主演的劇情片。背景是國共內戰敗逃至緬甸的國民黨93師。
這部影片很特別,它既不同於大陸的「主旋律」,也不同於台灣《八二三炮戰》這樣的反共片。影片的兩首主題曲,不再是歌功頌德,而是滲入一絲哀調,深層地去思考戰爭中的生命。也許通過這部影片來多一個角度看當時的國共內戰這一特殊年代。(通過這部影片才知道「亞細亞的孤兒」這個詞語的出處)
《異域》截圖(來源:豆瓣)
8.《烈火金剛》(1991年)
由作家劉流的同名小說改編,何群、江浩聯合執導,申軍誼等主演的抗戰題材電影,1991年正式上映。
這部電影分上下兩個部分,一共170分鐘。歷史背景是抗戰時期的冀中「五一」大掃蕩。
這部電影顛覆了以往主旋律電影裡面的正面人物的高大全形象――假扮漢奸的八路軍戰士竟然長著張壞人臉(他也的確演過很多壞人,比如央視版水滸里的西門慶),就像主角與配角里的陳佩斯,反差留給人強烈印象。葛優扮演的偽軍頭兒竟然敢和鬼子對著干,小眼睛梁天扮演的漢奸竟然也能說出舉賢不避親之類的話。一個哭泣的小男孩,和潘冬子,張嘎子之類差別更大。
電影中武工隊長戲弄漢奸父子,買葯等情節也很有趣,拍攝手法和效果也在當時讓人感到耳目一新。
放到今天看可能都不過時。
《烈火金剛》截圖(來源:豆瓣)
葛優葛大爺
梁天
導演江浩與梁天的合影
9.《三毛從軍記》(1992年)
根據作家張樂平的同名漫畫改編、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喜劇電影。由張建亞執導、張樂平、張建亞編劇,賈林、魏宗萬、孫飛虎、李穎、朱藝、張名煜、蔣雯、石靈聯袂主演。
這部電影嚴格來說算是漫畫電影,是張建亞後現代漫畫電影的巔峰作品。
在形式上大膽打破傳統喜劇的創作規範,以典型的後現代主義兼收雜取、拼貼戲仿、花樣翻新的方法表現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在藝術上不注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嚴謹與唯美,更多的是故事性的拼湊與解構,但對道具、表演、場面及電影鏡頭形式的誇張搞笑特別注重,讓觀眾在獲得觀賞影片當下獲得瞬間快樂與滿足,並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思考。
《三毛從軍記》劇照(來源:豆瓣)
10.《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系列
《大決戰》《大進軍》《大轉折》片頭
《大決戰》《大進軍》《大轉折》這三個大系列電影,在整個中國電影史上規模是空前絕響。這三個系列電影借鑒了蘇聯戰爭電影《解放》、《戰爭與和平》的大製作,是中國電影市場化之前的計劃指令式電影製作的巔峰。
在這三個系列中,《大決戰》系列應該是製作耗時最高、人力成本最高(《大決戰》系列參演部隊最多),稱其為舉國之力製作也不為過。在大決戰中,本人記憶最深的是影片《淮海戰役》裡面黃維兵團行軍的8分鐘鏡頭,這個鏡頭被許多影視劇應用。這是B站視頻鏈接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185640
這個就是截圖(來源:百度貼吧)
大決戰系列截圖(來源:豆瓣)
五大書記(毛、周、劉、朱、任)
個人感覺古月版毛澤東演的最像
改革開放後林彪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現電影中
這兩個鏡頭59亂入。。。。。
國軍行軍鏡頭
黑山阻擊戰
白刃戰鏡頭
塔山阻擊戰國軍登陸鏡頭
壯觀的進攻攻勢
錦州總攻炮群鏡頭
炮擊航拍鏡頭
東野騎兵縱隊進攻鏡頭
圍殲廖耀湘兵團鏡頭
圍殲杜聿明兵團鏡頭
解放天津
北平和平解放,解放軍接收防務
11.《鐵血崑崙關》(1994年)
根據中國作家小說《魂歸崑崙關》改編,廣西電影製片廠1994年攝製,由楊光遠執導,劉穎濤、劉大為、譚峰、鄭玉、鄭曉寧、舒耀瑄、王玉璋等主演。
背景是抗戰時期1939年的崑崙關會戰
該片本作為《血戰台兒庄》的姊妹篇,但由於95年開始兩岸交惡,因此這部影片被禁止上映長達11年,直到2005連戰訪問大陸因此解禁。
崑崙關會戰之後,中日戰爭由中國的單純防禦到達了相持,日本人再沒有進攻的力量了。本片真實地再現了這一珍貴的歷史片段。
《鐵血崑崙關》劇照(來源:豆瓣)
12.《紅河谷》(1996年)
是1996年上映的一部歷史劇情類電影,該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邵兵、多布吉、應真等共同出演。背景是英國第二次侵藏戰爭――江孜保衛戰
借豆瓣一網友的影評來評價:
《紅河谷》是部讓人看了很難忘記的電影。同樣是原始與所謂的現代文明的衝突,同樣是侵略與反抗,同樣是有教養的屠夫和未開化的善良人之間的強烈對比,它讓我想起《最後的莫西幹人》;後者是好萊塢90年代初經典電影的代表作,可是卻讓我覺得並不及《紅河谷》來得優美和深刻,可能它身上好萊塢的印記過於明顯了,確實是典型美國大片之中的佳作,可是除了比較顯眼的印法之戰的背景,並沒有太多值得一提的獨到之處。
《紅河谷》的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青藏高原神聖又浪漫的至美,寧靜洒脫的大笑,邵兵的腱子肉(……),還有迷人的藏文化。台詞很少,除了敘述者和寧靜老公扮演的善良活潑的老外,其他人說的話簡直到了屈指可數的地步,但也因為如此少了很多內地影視片中常見的瑣碎拖沓;另一個原因,也是是因為西藏實在是美到了語言顯得蒼白的地步,索性就配上大段大段優美的音樂(電影原聲絕對震撼),讓觀者自己去體會。
《紅河谷》截圖(來源:豆瓣)
13.《鬼子來了》(1999年)
姜文的著名代表作品
該片完成於1999年,在國內審片時被指有損中國人形象,面臨修改壓力。2000年4月,姜文未通過審查卻私自將該片送往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參賽,引起國家電影局反感,要求3家製作公司從戛納電影節上撤回該影片,但沒想到該片卻一舉獲得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2002年4月27日,《鬼子來了》正式在日本公映,而此前日本五大暴力集團曾發傳真到發行公司,說本片一旦在日本放映將不保證日方演員安全。由於《鬼子來了》具有極大的衝擊力,很多日本影院在其放映結束後經常出現混亂不堪的場面,觀影者的不同情緒異常尖銳地對立著,而一位日本影評人指出:「鑒賞後的混亂正是名作的證明」。
《鬼子來了》中有百分之十取材自大陸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生存》,其它部分則是由姜文和另外三位編劇聽當地老人講述當年故事融合而成。
姜文用紀錄片表現風格的手法,給了我們一個荒誕的生存故事。他一定希望所有看過電影的人警醒,不僅僅是娛樂。摘抄一句,「他不光要我們警惕日本人,這大凡中國人都看得出來;他更要我們警惕自己,警惕自己的天真和僥倖心理以及善於遺忘。」……
《鬼子來了》截圖(來源:豆瓣)
13.《黃河絕戀》(1999年)
《黃河絕戀》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愛情影片,由馮小寧執導,寧靜、波爾·克塞、王新軍、塗們等主演,於2005年9月29日在匈牙利上映。
借我最喜歡的一豆瓣網友的精闢影評:
《黃》中套路的東西比較多,散發著較濃的主旋律電影的味道,或多或少的用民族共性淹沒了人物個性,用民族情緒消解了現實理性,在對人物的塑造上存在著某種意念化的平面性。但是,依然落淚,直至淚流滿面。或許因為我始終的英雄主義情結,更因為音樂的力量不能抵抗,直抵人心。
《紅》裡面那段悠揚的藏族旋律,和寧靜含笑帶淚唱響的藏歌,多年來一直是我心裡最無法忘懷的音樂之一。而《黃》裡面則是高亢的信天游。那個扯著嗓子唱信天游的二炮也成為最讓人難忘的角色,其感染力遠遠勝過幾個主角。
二炮的形象是中國傳統電影語言里標準的反派兼丑角,油亮的頭髮,齜牙咧嘴,腰桿從來沒直過,穿翠綠繡花綢褲子。這人平日里想來不會幹什麼好事,從小花花對他的態度里就可以猜到。但是他的猥瑣、可惡背後,始終膨脹著一個娶媳婦的美好願望,這代表對生命和溫暖的渴望與熱愛。二炮的表達方式就是信天游,他唱響信天游的時候會顯出與外表反差極大的可愛與質樸,會讓你相信不管他是個什麼貨色,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連帶他的自私、狹隘、膽怯、欺軟怕硬其實都是我們身上共有的弱點。
我們很多人和二炮一樣,聽不進什麼大義、理想,面對死亡也管不住害怕。藝術塑造的英雄們的無畏和尊嚴,到了民間常常變成好死不如賴活。但是二炮讓我們看到,人心底最深處有一種最簡單最質樸最直接的東西,會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和耀眼的光芒。他顫抖著燒著了草房報警,被鬼子活埋時一直拚命吼著信天游,依然是黃土高原上響徹了千百年的哥哥妹妹。我覺得直到此時,二炮也沒有搖身變成視死如歸的英雄,因為沒有理想支撐他堅信「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如果有可能,他依然願意苟且地活下去。這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物。在他身上一直不變的仍然是對活著、娶媳婦、生孩子、過日子的渴望與熱愛,一旦這種可能被踐踏被剝奪,那他是可以豁出命去的。在他卑微猥瑣的生命的最後一刻,激蕩著北方男人的血性,中國民眾的大俗追求在那一刻得到了古典主義的凈化。
我認為二炮被活埋的這段,構成了電影的最高潮。用生命唱出的信天游一聲聲透人骨碎人心。而後面三位主角視死如歸搶渡黃河的情節又落入了英雄化模式化的俗套,尤其是那段異國戀情因為太刻意安排顯出文藝腔的單薄來。我相信,不是英雄而是無數二炮那樣的小人物構成了我們民族的主體,也正是小人物對生的本能熱愛讓我們的民族一代代頑強地延續下來,就像熱辣辣的信天游一樣,生生不息。
《黃河絕戀》截圖:(來源豆瓣)
三、新世紀之後的國產戰爭片
2000年之後的國產戰爭片,尤其是03年大片時代到來後的戰爭片,質量參差不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呈兩極態勢,有的影片非常寫實、細節反映的也相當不錯,票房口碑反響熱烈(例如《集結號》);但有的影片細節方面做得很糟,與歷史事實有相當大的違背,三觀極歪而且口碑也不行,硬是拍成了神劇,導致了票房上的慘敗(例如《我的戰爭》)。
1.《紫日》(2001年)
《紫日》是由馮小寧自編自導,富大龍、前田知惠、安娜·捷尼拉洛娃聯合主演的戰爭劇情片,影片於2001年4月11日在中國上映。
借一豆瓣網友的影評:
若一定要說出紫日這部電影在哪個層面上開了我的眼界,那麼首先,她使我突然意識到日本鬼子也是人,被踩了會叫,踹了要疼,最該打的是他們居然有善良的苗頭——眾所周知,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青年是絕不能容忍這些的,善良的品質被鬼子利用,就只能幫他們博得世界無知群眾的同情,趁機反攻倒算。善良和林彪所宣傳的「精神原子彈」有不少交集,好人用了叫造福人類,落到壞人手中則必然禍國殃民,布希總統處理伊朗核問題時恰好延用了以上思路,不得不佩服,林副主席有做達人的神秘潛質。
從某個角度上看,《紫日》終究是部大快人心的片子。所謂悲劇就是把原本美好的東西當著你的面,撕成碎片,還要逼人家目不轉睛。片尾,成批成批的日本軍人與平民在荒野上自相殘殺,不亦樂乎。他們邊鬼哭狼嚎「大日本帝國沒了!打日本帝國沒了!」邊用手雷把自己炸成一堆齏粉。我目不轉睛的瞪著,卻不知是不是應該稱之為悲劇。他們是被撕成碎片,碎的不能再碎了,而他們到底是不是美的東西,我下不了定論,也不具備下定論的權利,只好暫且認為所謂的人類史本身就是一部悲劇。
八音盒,是秋葉子的象徵,美的象徵,導演欲語還休的象徵,一個調皮也嚴肅的符號,一段歡快有人傷感的密碼。伴隨她的是,是二戰結束後人們欣喜若狂的歡呼,他們有理由相信,戰爭已經被閹割,再生不出後代。廣播聲在華盛頓,倫敦,莫斯科,北平上空迴響「從此世界人民將迎來新的紀元,我們將重享和平,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生存的權利…」自然,我們知道,這新紀元的名單中沒有日本,德國,義大利的名字。而現在,我們也有資格把美國,法國,英國,韓國的名字划去,這使我惶恐也雀躍起來,彷彿有朝一日我們會成為這上頭唯一的名字,那是多麼孤獨而風光的事呵。
《紫日》劇照(來源:豆瓣):
2.《太行山上》(2005年)
《太行山上》是由韋廉、沈東、陳健執導,王伍福、宗利群、李樹生等人主演的一部戰爭片。於2005年8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這個影片作為一個典型的主旋律影片,細節來說還是比較還原抗戰八路軍、國軍風貌,白刃戰的那一段拍的很血腥,而且日軍白刃戰退子彈的細節捕捉得很好。但是拍的太短,而且中間出來不過三分鐘左右的梁家輝,更是莫名其妙,無頭無尾,這個過程也假得可以,在和日軍肉博的時候,居然通信員好整以暇地來報告上級的命令,旁邊兩三米處就在拼刺刀,梁家輝居然和通信員幾問幾答還感慨一番。
而且國軍描寫還是展現的不夠,例如郝夢齡殉國的那一段太短——雖然重點在於八路軍在太行山的鬥爭,但是影片處理得太過倉促。
朱德的人物描寫太多,以至於像其他人物的描寫太過於臉譜化。以至於網上戲稱之《朱德在太行山上》。
但總體來說在00年以來的主旋律戰爭片中,這部片子還算是比較優秀的。
《太行山上》截圖
3.《西風烈》(2006年)這部影片是一非常小眾的電影。講的是關於紅軍西路軍西征的悲壯而慘烈的史實,片中的人物都有人物原型。
這部影片中反映了西路軍失利後的故事。風沙、烈日、荒山、戈壁、沼澤,馬步芳的騎兵兇狠與殘忍,這些真實的場景令人對西征紅軍的處境感慨。片中真實再現了很多真實歷史,一改往日其他戰爭影片把我軍描述如何神勇。女兵團阻擊馬家軍騎兵失敗,戰死沙場;馬家軍抓住紅軍傷兵就地處決;紅八十八師師長被馬家軍炮轟犧牲;沼澤地突然把紅軍戰士吞沒;在極度乾渴的情況下以尿解渴;敵馬家軍騎兵的驍勇等等。此片拍的真實,讓人更認識到了紅軍的偉大,讓人們知道了革命成功歷程的艱辛!
《西風烈》截圖(來源:鐵血論壇)
吃生馬肉
紅八十八師師長被馬家軍炮轟犧牲這個片段是我記憶最深的一段
由於反動民團泄密,馬家軍把俘虜的紅軍戰士當場殺害。
煮馬肉鏡頭
————————————————————————————————
之後再更完
看過紫日沒,不太一樣的抗日電影
題主說「抗日神劇」,那麼應該意思是電視劇也可以包括進去,而中國也的確有一部戰爭場面恢弘、在外國引起了轟動和影響、並且還帶來了很高收入(應該是)的戰爭題材電視劇。
《三國演義》於1991年3月正式開拍,經過近三年的拍攝,到1994年1月拍攝完畢,當年10月正式首播。
總投資:1.7億人民幣 動用群眾演員:40萬人次 參拍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39811部隊,北京軍區52854部隊、51056部隊,南京軍區83226部隊、83235部隊、83422部隊,成都軍區77226部隊。 建成影視基地兩座 拍攝地: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
劇組在涿州搭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每個棚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兩棚共耗資約4000萬元;無錫的「三國城」和同期為電視劇《唐明皇》而建的「唐城」共耗資約2000萬元;涿州的「漢城牆」、「街道」、「銅雀台」約耗資3000萬元;服裝1000餘種、3萬多套,耗資約500萬元;道具近七萬餘件,耗資約700萬元;再加上無錫的「吳王宮」、「水寨」、「甘露寺」等,共耗資1億多元。涿州和無錫的兩大影視基地此後仍在為各影視劇組服務。
為了拍攝這部大型歷史劇,劇組動用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餘萬人次。其中,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便動用了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一萬多人次,耗資40萬元左右;拍攝「火燒赤壁」時,劇組動用了九台攝像機和一架直升機,分別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動用船隻72艘,大火燒掉50多車木柴,20多噸汽、柴油,並請來三千多名群眾演員參與拍攝。拍攝期間,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內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
1987版《紅樓夢》在日本每集賣了1000多美金,後來日本人又來買《三國演義》,製片人任大惠咬咬牙報了1萬多美金,日方竟然連還價都沒還。而日方為了引進《三國演義》,光翻譯費用一集就達到了1萬多美金。
後來光榮遊戲《三國志5》也購買了央視《三國演義》的版權(應該是),因此在這一代三國志的光碟版中,有不少《三國演義》的劇照和視頻出現。
《三國演義》在日本評價可參考此貼:
94央視三國演義,日本版劇情封面(多圖)真心有氣勢!!
《血戰鋼鋸嶺》實在太寫實,被捧得神乎其神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看關鍵細節:
1美軍和日軍人海對沖,像一幅鋪開的時間軸,把我們拉回到1914年,把四十年代的戰爭拍出了一戰歐洲戰場的風采。美軍一開始沒有日軍堆人凶,屢佔下風,最後在主角祈禱以後,一次性成功登頂。
2日軍都有夜盲症,不敢夜襲,作為守方,要等美軍安頓下來,睡個安穩覺,直到太陽升起排成出操隊形光明正大地衝擊美軍。
3身著美軍軍服的主角在坑道里和日本兵狹路相逢,日本兵情緒穩定,不哭不鬧,等著主角治療,在主角給了一針嗎啡以後心滿意足地放主角走了,新時代醫患魚水情典範,全場配合度滿分。(想像一下你在抗日戰場上,身著日軍軍服的日本軍醫給你一針成分不明的針劑你能這麼淡定嗎?這就是信仰!天下大同,人間有愛,懂嗎?)
4男主角用帆布拖著毛兩百斤的班長跑,在戰壕瓦礫間疾走如飛。
排長穩坐帆布,開槍掃倒一片,10米外一堆日本兵怎麼追也追不上。
真·跑得比香港記者快。
5.日軍追到懸崖邊,發現懸崖下幾十名美軍。
美軍的隊形彷彿在嘲笑日軍沒有手榴彈。但我們的日軍都是耿直boy,捨不得扔手榴彈,而是直挺挺站在懸崖頂和幾十名美軍對射。
壯烈殉國。此處表現了節約環保的理念,點贊!
6主人公凌空抽射手雷,徒手拍雷...手雷剛飛出去就炸了,奈何我們主角只是擦破了點皮,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日軍97式手雷的殺傷半徑在7m-10m,7m-10m殺傷半徑什麼概念?不明白的自行搜索)
看到這裡我必須讚歎一句太寫實了。按照這標準,那手撕鬼子也很寫實,我們八年抗戰,有百萬軍人,多得是開掛般大難不死的事迹,肉搏弄死鬼子的事迹。說不定其中有天生神力的呢,信仰懂嘛?藝術加工一下而已(就和帆布運兵一樣)。所以抗戰神劇也都是真實的,乃們就不要黑抗日神劇了。
要是有人這麼拍黃繼光邱少雲,早被噴得體無完膚。美國人拜拜上帝就是信仰萬歲,拍中國人背背共產黨宣言,一幫影評家又要說毒菜洗腦了。
沖繩戰役乃至太平洋戰爭,是靠戰略,靠戰術,靠後勤打贏的,是有腦子的勇者的勝利。堆死人和念經贏不了日本人。看到念經就不要腦子的,真心不配粉美利堅。
追加:
有人注意到沒有:《血戰》是12月8號上映的,在隔壁「如何評價《血戰鋼鋸嶺》」問題下面,一些高票回答,早在電影上映一兩天之前就寫了一堆關於影片主創、背景、製作團隊的介紹,又臭又長,和評價毫無關係。文章里還有各種高清劇照,預告片里都沒有,他們從哪弄來的呢?
電影剛上映我就去一刷,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只打了三星。這片子有沒有值得學的地方?當然有,梅爾吉布森教我們:成熟的電影工業尤其是特效技術的加持下,電影畫面可以有多華麗。可惜國內院線這兩年值得一看的戰爭片太少了,鋼鋸嶺不算爛,但絕沒有宣傳的「史上最真實戰爭片」那麼好。查了豆瓣評分——8.8,超過百分之九十六的歷史片。在知乎下面,也是一邊倒吹捧的輿論大潮,宛如只有我是異類。又過了一段時間,知乎上才漸漸有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聽說這部電影有國內財團投資。投資方包括:熙頤影業、影聯傳媒、鳳凰傳奇影業、啟泰文化、電廣傳媒影業、科地資本。電影上映之後在北美票房非常一般,反倒是大陸市場十分火爆。
本來看部電影,吃吃爆米花輕鬆一下就好了,完全沒必要撕來撕去。但是有些營銷號的確過分了,什麼《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都喊出來了!拯救大兵瑞恩唉!人家可是1998年的電影。國內電影的推薦,其他答主已經說得很好了。不說國外的,就說前兩天重刷的將近十年前的《集結號》,角色豐實,劇情也有值得圈點的地方,完全不比這部差多少啊。
拿主旨來說(我不懂電影),《集結號》里,我看到的是堅守,戰場之上,戰場之下,於公於私都堅守——戰場上穀子地是連長,他比所有人都珍視九連的弟兄(戰後他找到組織,找到老首長的警衛員,說到九連全部打光,兩個身經百戰的中年男人在烈士陵園徹底失控,老淚縱橫),但是沒有聽到集結號,說不能撤就不能撤,哪怕眼看著戰友在敵軍坦克跟前被擊碎的燃燒瓶點燃,灰飛煙滅,哪怕全軍覆沒也要堅守;戰場下是孤寡的退伍老兵,為了給「失蹤」的弟兄們正名,一個煤窯一個煤窯地找,站在煤山上一鐵鍬一鐵鍬挖煤,被所有人當神經病,哪怕把煤山挖空了也要找回兄弟的遺體。但是《血戰》中,可能是我鐵石心腸,我從小對主旋律式的表現手法審美疲勞,無論中外電影。我覺得導演的表現手法很刻意,讓我齣戲,道斯的基督教信仰打動不了我。
戰爭片,難道場面拍得慘就等於真實?場面慘就等同於拍得好嗎?抗戰八年大大小小几十場會戰,哪場打得不比太平洋戰場慘烈?如果把血腥的畫面當作戰爭片的全部,是不是一種形式主義?這會把我們國內戰爭題材的創作引導到什麼路子上去?
更奇怪的還沒完沒了的拿「寫實」,「真實」做賣點,實在受不了智商被強姦。平時吃飯,我看到碗里有小蟲子,會撥掉繼續吃。但是如果商家還宣傳「史上最衛生餐廳」,那我就一定要懟一下了。自己硬傷那麼多,還不許別人質疑了?
評論區有說反正是真人所以瞎改歷史無所謂的,有說我吹毛求疵的,合著這麼多硬傷都看不到是吧?抗日戰爭也是真人真事,所以抗日神劇拍出來都是真實的嗎?腦子真是個好東西。
我不明白的是,平時大家吐槽抗戰劇都開開心心的,怎麼一吐槽美國電影,有些人就如喪考妣?
我沒有證據判斷是不是有人帶節奏,但是仔細一想,畢竟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如此看來,一眾營銷號吹上天,一票大V影評家的黨同伐異也可以理解了。我今天算是得罪你們一下。
——————————————————分割線——————————————————
文末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個彩蛋。
我截取了近年上映的《百團大戰》和《我的戰爭》豆瓣熱門評論,供大家欣賞。
這些熱門評論,大多沒有評價,只有立場和情緒,評分也出奇一致——一星。誠然這兩部電影算不上精品,但是諸位平心而論,一部電影,究竟低劣到什麼程度,才值得一星評分?用這種標準去評《血戰鋼鋸嶺》,你們猜猜會有幾星?這些熱門評論發布者是否真的看過這些電影?從他們的措辭來看,我是懷疑的。這是一種什麼風氣?
梅爾.吉普森拍的戰爭場面好看是挺好看,可他啥時候寫實過啊?
《金陵十三釵》教導隊用身體擋坦克機槍看過嗎?
《集結號》王寶強斷了一隻手還抱著炸藥包衝到坦克下面。
《我的團長我的團》這個劇已經上升到哲學級別了,《鋼鋸嶺》比他差遠了。
《1942》看過嗎?花這麼多錢虧本了,馮小剛只能為華誼兄弟拍個《私人訂製》賺錢還人情。
國內的二戰好片不少,大場面也有,不知道你們為什麼不去看?
《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智取華山》《雙槍李向陽》(正名好像叫《平原游擊隊》?)《英雄兒女》《大決戰》《永不消逝的電波》《羊城暗哨》……
那個年頭兒的戰爭片大部分都是真部隊來拍。好多演員還曾經是地下工作者。不信百度孫道臨,貨真價實老地下黨。(感嘆一下,沒想到我平淡的一個回答竟然250多個贊,多謝大家對我的肯定。但是同時這個回答也像是一顆深水炸彈,把各類牛鬼蛇生都炸出來了。有人看到我把它們爹地的底褲翻出來就倍感不爽,各類胡攪蠻纏和歪理。也好,這也豐富了我的黑名單了。
其實我忘了一個不比血戰鋼鋸嶺差的國產影片《集結號》。可惜國產好片的產量不高,我們的屏幕持續被國外的大片和國內的爛片刷頻了,所以大家很快都淡忘了《集結號》這部片子。好了,不扯了,線下面是我的原始回答。)
===============================================
整個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人在媒體宣傳和意識形態滲透方面絕對是一流的好手。西方世界早就對刨析社會及分析人的內心原理建立起一套非常完善的科學體系。社會學,心理學,群體心理學等等。你看西方人拍的電影,你絕對找不齣電影中不中立不深刻的地方。但是你看多了你就知道都是套路。你能感覺的出一點微妙的東西。
舉個例子,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戰爭之王》就是一個特別好案例。
電影主角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物,電影在劇情內容上絕對不迴避美國是最大的軍火貿易商,也不否認美國政府的黑幕及虛偽。所以你以為這是一部中立客觀的寫實電影了?大錯特錯。
片中只要是描寫中俄及所有和美國不對付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反面人物時,往往採用特寫的方式,加重角色在觀眾心中的印象。而描寫美國自己的黑暗的時候,往往是用隱晦和一筆帶過的方式。
描寫俄羅斯的場景就不說了,反正毛子被黑都成西方的政治正確了。有一段說的是從中國販賣武器出境,在邊關被中國邊防戰士截獲,主角說他們運的不是武器,還給邊防戰士一份文件,文件里夾著大把的美金。結果鏡頭立馬給這位戰士一個大特寫,描寫這位戰士臉部表情從警惕到看到錢後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的變化,同時還要掩飾自己的喜悅,連詢問的口氣也邊了。整個表情變化過程短暫而又豐富。說老實話,美帝的電影中中國人的配角很少有那麼好的演技。為了黑中國人,這電影在龍套身上也算是下功夫了。
那描寫美國的陰暗面呢?
美國將軍賣掉運不走的武器,收完錢中飽私囊的場景。只有一個帽檐的特寫,和把錢放到自己口袋裡的鏡頭。外加主角不痛不癢含糊其辭的內心獨白。
最後主角被捕後,被美國政府和軍方通過干涉法律的方式放出來的場景。一個背影,一個握手動作,僅此而已。
而作為國際刑警的那位男2號,從頭到尾無一不彰顯他的正義,執著。和對邪惡勢力的無奈。
---------------------------------------------------------------------------------------------------------------------------
所以說,我們的國家和政府在主旋律影片方面一向是小學生。拍出來的洗腦片能越洗越讓我們反感。看人家美國人給自己國民和世界洗腦洗得多專業。
中國電影的強項不在主旋律影片上。雖然這些年有所長進,比如湄公河,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還真不是電影技術及行業方面單方面努力能做到的。不過作為看客,不要把這些主旋律電影看得太重。你要是當真,你就輸了。
===============================================================更新
此外,除了我們國家的政治宣傳工作低劣外,我們社會的平均智商和情商也有待提高,民眾變聰明了,政府自然就需要提高政治宣傳的力度和技術。現在中國社會中有太多的人為美帝西方免費洗地,通過對自己所處社會的抨擊來解釋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因此主旋律電影在這群人的眼裡會變得格外的主題鮮明。原本一部平常的電影,要不就過分的解讀,要不就刻意的忽視。比如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討論,似乎就能察覺出一些味道來了。
-----------------------------------------------------------------------
其實今年的那部湄公河已經很突破了,是公安部拍的,成功的避開了廣總的各種限制,拍得很好看。當時,我們還說,要是以後中國戰爭片都這麼拍就好了。
還有就是,咱們有個問題,特愛一什麼什麼就上升到國家、民族層面,經常是「同志們,為了祖國,沖啊!」實行或者說推廣民族主義、國家大義、英雄主義,實際上,梅導這種「個人主義」是極易獲得大多數人認同的。具體到個人,我們首先是人,每個人首先想到自己,然後才是他人、國家等等,不是虛假的,說出來漂亮的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一句話,《鋼鋸嶺》好不好?好。但是沒必要捧那麼高。
………………………答……………………………
我來反對一下某高票答案。
《上甘嶺》是非常有誠意的電影。但也只是有誠意。當時請了從上甘嶺上下來的老兵作為電影拍攝的顧問,那老兵看了劇本,說咱坑道里沒女兵,導演說得拍個女的,不然不好看,可以解釋為上去救傷員,結果遇上火力封鎖,給困上面了。老兵說,那還有那麼多殘酷的事,不拍嗎?導演說不能拍,這電影是拍給大家看,鼓舞人民士氣的,你把那些東西拍出來,大家嚇都嚇死了…………
據說秦基偉看了電影,說這連真實戰鬥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有個記錄片拍過上甘嶺老兵,我就記得一個橋段:一個老兵回憶,當美軍炮火打下來的時候,爆炸會形成強烈的氣浪,當大量的氣浪匯聚一起時,會形成大風,他們在掩體里,帽子都被吹飛了。
很多所謂「專業人士」,軍迷都表示,《鋼鋸嶺》的戰爭表現和細節處理比不上《拯救大兵瑞恩》。
不得不承認,我們在這方面不是很擅長。中國文化向來擅長寫意,而不擅長寫實。所謂「得意忘形」嘛,中國電影很少能寫實,也就是所謂的不上心,想當然。知乎上很多所謂的電影從業人員,都吐槽說廣電總局不行,不讓他們的東西拍出來,我有時候就在想,不讓拍的就算了,那讓拍的你也沒拍好啊………叫你拍個青春片,不是墮胎就早戀,那真正陪伴學生的《5年高考3年模擬》連鏡都沒上…………也就是說,這些所謂的青春校園電影,根本就是脫離實際的,這鍋是甩不掉的吧………
《鋼鋸嶺》能在國內大熱,主要還是同行承托得好啊,你看老半天手撕鬼子,再看鋼鋸嶺,恐怕就和吃了N年黃連,突然給你一杯可樂……………
其實你如果去吃一口老外的芝士蛋糕,效果更好。
..................................................
對比《鋼鋸嶺》和《大兵瑞恩》,一個細節——子彈。鋼鋸嶺中,子彈打穿人體,帶出一道血漿,人體被撕裂開。 拯救大兵瑞恩中,打中人體時,表現為煙霧和血霧。
我打過實彈,紙靶上的彈孔因子彈的高溫周圍會變成黑色。
所以這方面我也同意網友的觀點,拯救大兵瑞恩做得更考究些。沒看過《英雄兒女》么?
很抱歉,這和意識形態無關,而是和自身實力,工業技術有關,電影,也是一個工業。
其實不但是我們,比如說俄羅斯人,蘇聯作為抗擊納粹德國最大的功臣,打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戰鬥,什麼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等等,你見過俄羅斯拍出過像樣的片子嗎?唯一能說道的也就是前蘇聯拍出的《解放》,而且官老爺氣息非常重。
估計你唯一記得關於蘇聯二戰片子的,就是《兵臨城下》,這片子還是一個法國佬拍的,把蘇聯人黑的沒邊了,《英雄連2》是美國人做的遊戲,你看看裡面蘇聯人的形象。
無論是敘事還是技術都和美國差了一竿子,更有坑爹的廣電總局。《兄弟連》感動無數人,但是說實話,比起面臨絕境的蘇聯人,兄弟連的這群官兵所經歷的真不算什麼。
美國人在伊拉克炸死那麼多人,沒人在意在戰火中掙扎的伊拉克人,反倒代表美軍的《拆彈專家》感動一大票人,這就是電影的魅力,媒體確確實實可以扭曲現實的。說句不好聽的,美國人拍個旅遊宣傳片都勝過中國不知道多少倍,對於媒體和輿論這塊,我對美國人是徹徹底底的,完全的服氣的。
落後就要挨打,是長期被中國人所說的,但是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僅僅限於表面,以為這句話僅僅說的是國防,不是的,它說的不但是國防,也包括經濟,也包括電影,意識形態,媒體等等。小時候看紅色革命電影,走齣電影院的時候覺得久久不能平靜,心裡想的是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今天的生活,我們一定要珍惜。
長大了看美國大片,被另一種英雄主義震撼。這些年拍的國產戰爭片,或多或少地,都像題主想的,要複製美國大片的那種震撼。技術上也許逐漸追趕下,已經可以很接近。但總覺得不夠味道。
比如,《勇敢的心》中的那番戰前動員,換成中文來說,是不是感覺大減。
這就是文化的差異,硬要去靠,也是東施效顰。
回到二戰,國軍打的仗基本都很慘烈。電影嘛,要有英雄,如果從頭被人拎著揍到尾,偶爾反擊一下。這樣的電影只能是小眾,不會是商業大片。真正有戰鬥力的,還得是我黨了。但是,那套話語體系,在當年是很管用,很有凝聚力的。現在要拿出來在商業大片上展現,大家多半不買賬。
腦補一下,你拉著妹子的手,進了電影院,手捧著爆米花,然後電影里唱起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你說你會繼續看下去不……
所以,要拍二戰片沒問題,只是咱們要拍的,不是跟著美國大片的樣子學,也不是當年的那些革命紅色電影。要好好發掘一下,能夠引起現在的我們中國人自己內心共鳴的,震撼靈魂的那種電影。
這其實很難。當下的中國,價值觀已經很多元。比如《金陵十三衩》,妓女們為了挽救女學生主動犧牲。在現代女權主義的角度看是非常噁心的價值觀。而這要放在二戰當時,或者放在現在很多中國人的價值體系里,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覺得很佩服的事。
再比如,有些人看手撕鬼子看的很過癮,有些人拿這個當笑柄。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歷史事實擺在那兒,當年都是四個八個中國人換一個日本人,你來一個英雄,一個乾死好多個的。怎麼說的過去?編劇們普遍的想到就是有特異功能,「功夫」。比如手撕鬼子,或者女的被強暴前突然飛升。
這些都太low了,怎麼樣編的看上去不那麼傻逼呢。挺難的。寫個偏題的吧,不是電影,是電視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
震撼、寫實到什麼程度呢,這麼說吧,看《鋼鋸嶺》的時候我覺得自己在看精簡版甚至溫和版的美版《團長》。這片子硬傷這麼多,戰爭場景的水平和前段時間的《我的戰爭》有得一拼,整體拍的只能算中上。不要因為中國電影搓比,就把一道普通菜捧成山珍海味。書記的分析說的好。https://zhuanlan.zhihu.com/p/24296987
PS:國產戰爭片拍的不錯有《大戰寧滬杭》,《集結號》,《血戰台兒庄》和《七七事變》。其實大決戰和大進軍系列都拍的不錯,但是大決戰全系列隨處可見的56沖和59坦克讓我不能忍。更新一下,誰能幫我給評論里的那位gin朋友科普一下,點50並不能把人打飛,以及黃繼光烈士犧牲的故事呀。畢竟2017了……稀有物種要妥善保護……
————————————————————————這個片子完全可以改成血戰上甘嶺,改改主角名字和膚色就是了。就看有沒有人拍了。一部美式愛國主義洗腦宣傳片,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捧。
黃繼光烈士的共產主義信仰不比某些宗教徒差。一本黨章也足夠抗衡一本聖經。抗美援朝有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拍成電影。憑什麼要中國人去美國人的愛國主義宣傳里找感動?
既然引進的可以有血腥和真實,還有軍報評論認可了這樣的場面,那拍不出來的鍋就不是廣電的。是我國那群腦袋還在工業時代以前打轉的電影工作者的。
兩學一做:要堅持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的自信。剛剛有答主推薦了《紫日》,那我就推薦馮小寧導演的另一部抗戰作品《戰爭子午線》。
這兩部電影是我目前看過國產抗戰電影里水平最高的(個人觀點)。
《戰爭子午線》、《晚鐘》、《一個和八個》、《紅高粱》、《鬼子來了》……
推薦閱讀:
※如何把宿舍裝修成維希法國/自由法國風格?
※如何看待何應欽在接受日本投降儀式上彎腰彎的比日本代表低的行為?
※如何看待在防御“诺曼底登陆”上,同为纳粹战神的古德里安与隆美尔的一系列争吵与分歧?
※抗日戰爭中有哪些令人震撼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