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中可以允許的誤差是多少?

致青春裡面陳孝正說「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
那麼在建樓房的時候誤差的範圍是多少?比1cm大還是小?


謝邀。

實際的誤差肯定是厘米級以上的,動輒幾厘米都是很正常的。理論上允許的誤差,@楊新同學說的很清楚。但可惜我們的中國特色啊,這些規定只是理論上的,說說我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吧。

可能重要的項目、地標性的項目、有重大意義的那些項目,質量標準會嚴格一些,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工程,這個誤差就大了去了。我們去工地上,現場連尺子都不用,澆築樓板的時候大概在模板上畫條線就行了,完全目測,板厚100、110、120、130基本沒什麼區別,150的略微高一點就行了。放鋼筋也是一樣,間距100、120、130都沒什麼區別,就是拿手一紮,差不多就行了。

大學的測繪課教授講的段子,他自己買房子,閑來無事扛著全站儀就去了,到處貼激光反光片,實際測量了一下。算算面積,跟產證上一比,嚯,白賺了不少面積!

有個工地上的精裝修房,鋪木地板。木地板從一面剪力牆開始往對面的剪力牆鋪,鋪過去之後發現木地板的走向跟對面那面牆不平行,中間是個三角形的縫,而且差得還不小。也就是說,這個房間不是個矩形,實際是個梯形的……沒辦法,削木地板把這個三角形的縫填上唄。

對於那些重要的部位,你沒法做的精確,就只能往盡量有利的那邊不準確了。比如抗震縫什麼的,小了絕對不行,那就盡量大點唄。再比如異形柱框架,本來截面就小,20厘米寬,有的還配3根豎向鋼筋,要是做的比20厘米還小,鋼筋排布都困難,那就索性做大一點唄。對於異形柱,規範里的截面尺寸允許偏差值全都是正值,不像其它誤差允許值都是正負多少,就是貫徹」寧可做大也不要做小「的原則。

說白了,房屋土建這個東西精確度還是比較低的,原因也簡單,這些誤差無傷大雅。為了追求嚴格的精確而付出的汗水和辛苦不太值得,如果你去過烈日下或者寒冬里的工地,看一下工人師傅們吃的東西,你就明白,不要太苛刻了,有點誤差算不了什麼。

當然,像日本、德國那些以精工著稱的地方,房屋土建精確度的確是很高的,基本能達到我們規範的這些要求。但話又說回來了,人家那些工人什麼待遇?人家一天工作幾個小時?

那這些誤差怎麼辦呢?別擔心,後期的室內裝修也是一個勞動密集行業,全部手工操作。大差不差的這些誤差,基本都被有經驗的裝修師傅給處理了。門窗等等也都是量測現場尺寸,不是只看圖紙就下料加工的。所以,這些誤差對最終的用戶來說,也造成不了多大的困擾。

PS: 既然大家討論的這麼熱烈,我就再補充一張最近看到的照片吧。

這是我們預應力混凝土課上教授給我們看的,非常好的印證了我的觀點。而且這還是美帝國主義的工程呢。

樑上的預埋板跟雙T板上的預埋板應該是對齊的,但看實際差了多少!沒辦法,還能砸掉重弄么?只能拐著彎兒焊上唄。


所謂的不允許有一厘米差池,更多是要表達不允許有任何差池。而這都是依託在巨細無遺的各種規範條款上,對各類建築、各個環節的容許誤差都分別作詳細的規定,除了尺寸外還會有重量、強度、形變、震動等規定,而不會僅規定「誤差小於1cm」。
舉個最切身的例子,一般住宅的牆、柱、梁、樓板的施工規範要求: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2011版)
所以只能粗略地回答:通常比1cm小,只允許幾毫米的誤差。


上次幫總工算預應力梁反拱,算完了告訴總工,反拱最大的地方在哪哪哪,大小18mm將近兩厘米。總工說,那底模就不調了,水準測量誤差就比這個大了


比喻只是比喻啦,跟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施工規範是一回事,出現失誤怎麼解決是另外一回事。我是不好告訴你們作為一個省級工程因為測繪和施工沒用同一坐標系出現位置偏差好幾米,有人寫信到國務院告狀,最後不了了之的事情嗎?


看了那麼多回答,有的挺搞笑,我來說說,我是搞施工的,中字頭世界五百強,幾局我就不說了,正好我也是測量出身。
從定位來說,一般都是要5公分以內,但是具體在地方就有很多不一樣的說法,各地規劃院要求不同,高程標高就更不用說了,搞過測繪的就知道誤差有幾大。這裡我們講凈空尺寸。
驗收標準,混凝土結構驗收規範裡面有寫,所以不多說,講講實際情況。在施工放線中,50米的外廓軸線我們一般控制在1公分以內,別說什麼瞎忽悠,我說的是放線。但在木工支模板的過程中,總會有偏差,豎向結構中,柱子牆支歪了,沒有吊墜子了,漲模了,等等都會影響凈空尺寸,曾經有過1米2的柱子打偏了8公分,這種事情很常見。裝修能補回來就補,補不回來就剔。
再說水平板梁,梁的截面一般不會出大問題,主要是板的平整度,一般控制在2公分上下之內的非常好了,因為總有地面做法,總會找齊的,最不齊地下室,一般還有5公分做法呢。
我們流行一句話,造房子又不是造原子彈。樓順著起來就行了,這個所謂的誤差不會影響結構安全。

更一下,說說鋼結構?

別逗,什麼註冊工程師?偏幾毫米影響結構安全?逗誰?我們300多米樓鋼柱子上去,偏上公分的多了,哪個出問題了?
鋼結構還不是要跟著混凝土結構放的線走?
全站儀准?哪個老師教你的?

抱歉,我不懂結構力學,我也不會設計,我只是做施工的,我從我的角度來說,別忽悠不懂的人。

更一下。

有的說設計截面鋼筋排不開,寧可做大?我不知道哪個施工單位會這麼做。
第一,如果真的就是排不開,會做變更。
第二,施工單位講究成本和利潤,在合法合理下,創造最大利潤,做大截面?別逗好么?
第三,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大截面柱子,在超高層中遇到,框架結構或者框筒結構的,一般都用鋼模了,怎麼做大?


畫圖是一回事,施工是另一回事,我會告訴你有的工地上工人根本不按圖施工自己愛怎麼做怎麼做完全忽略你的施工圖這種事情嘛?!知道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四十幾歲的人去考監理了吧!


測量人員把控施工精度。首先,不同工程精度要求不同。需要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設計、施工、測量三方配合,參考前例與規範,確定精度要求。僅靠單方面人員確定精度,有時會產生精度要求過嚴的問題,這是對資源的浪費。其次,關鍵部位精度要求與整個建築物精度要求不可混為一談。

翻開手邊的《精密工程測量技術及應用》,隨手摘幾個例子。

在謝爾普霍夫760億eV的質子加速器安裝中,為保證粒子束的集束運行軌道分解出的第10階傅立葉諧波分量的振幅不超過25μm,經計算推得,對電子束起集束作用的巨型磁鐵組(共120塊,重250t)必須嚴格地安裝在同一圓周上,安裝誤差在徑向不大於0.2mm,高程誤差不大於0.2mm。

主跨628m的南京長江二橋,主梁採用斜拉索雙塔鋼箱梁,在施工中以塔柱為中心的對稱逐段懸臂拼接。為確保橋樑曲線和斜拉纜索的設計應力,經大橋結構整體有限元計算,要求橋軸線的拼接誤差不大於1mm,兩合龍斷面的對接誤差不大於3mm。

核電站建設,為確保各構築物之間的精密聯繫和核反應堆運行安全,要求廠區首級控制網點位中誤差小於1mm,核反應堆所建微型控制網點位誤差小於1mm,反應堆各構件同軸度誤差不大於0.2mm。

上海過黃浦江底30m深的排水頂管工程,全長近800mm,以掘進機頭開挖,四台油壓千斤頂單向逐段(每段長3m)頂進。由於在另一端預留洞口直徑很小,要求頂管全程中誤差在10mm以內,否則昂貴機頭難以順利取出。

如今,大型特種工程對精度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譬如混凝土大壩軸線放樣、大壩閘門安裝,大跨徑橋樑橋軸線、和龍拼接、箱梁安裝,高層建築變形觀測……這裡,還是不開玩笑的好,精度有多少騙不了人,也騙不起。


cad圖一般都是以毫米為單位的


讓編規範的自己來施工一下,然後看看所花的成本和定額以及市場價之間的差值就知道了;
另一個就是圖紙與實際的操作的問題,最簡單有些結構設計出來的地下室主次梁和柱交匯的地方,鋼筋間距小的來粒徑大點的砼都下不去,更別說振搗了,很多時候很有把畫圖的直接澆到梁裡面的衝動


一般是這樣的…
兩公分自己調吧,只有幾層了,它又不會跨…
到底是蓋房子還是造原子彈,你說…


就說個某個鋼結構施工大師到我們學校來講座說的段子吧,是一個博物館還是展覽館的施工,反正就是那種建築設計較複雜,立面還是曲面的那種,他老人家大板一拍,咱不按施工圖來了,就憑目測自己做,把形狀做出來就行了。到竣工時建築時來看時,誇施工單位「完全實現了他的構思」


一看全都是設計院的,現場實際施工,現澆的隨便都有一公分誤差,有支模問題,澆築砼的問題等等,這些誤差累積是不小的,所以一兩公分都很正常,預製就另說了,預製的可以精確到毫米計。


本人一注結構,擅長鋼結構,補充一下
樓上的同仁回答的基本都是混凝土結構領域的,差個幾厘米當然無所謂,反正總能澆得起來,大多數工地也確實如此。但是鋼結構工程,差個幾毫米,那就很有可能裝不上去了,所以鋼結構的機械精度還是非常重要的。不能一概而論


1cm就太大了,也就是10mm,作圖時這樣的誤差是不會容許出現的,但是理想和實際不可能總那麼正好,施工人員又不是機器可以做到100%準確,所以有個範圍值,也是行業規範。去過工地就知道,經常有質檢員、工長拿著捲尺在現場測量,就是為了控制誤差。具體到能差個多少就要看到底做的是什麼東西了,是配筋、樓板高度還是其他什麼


瀏覽了一下答案,可能真正有施工經驗的人都不屑回答,我這半吊子水也只好過來晃蕩晃蕩了。
其實道理很簡單,建築不僅僅是土建(包括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等等),還包括立面構造(門窗,立面裝飾),室內裝修(鋪地,吊頂)等等。對於不同的專業,要求自然不同。得票最高的答案以較大的土建誤差來以偏概全容易產生誤導。
誤差的原則通俗的來講就是近處的誤差小於遠處的誤差,包在外面的誤差小於被包住的誤差。
在德國我也碰到過土建混凝土牆澆歪的時候,有次上下誤差超過10厘米,只好靠保溫層和外立面來找平。沒辦法,土建工人大多來自東歐,大部分連德語都不會。到了木匠鐵匠這類精細的活,德國人就佔主導地位了,金屬扶手誤差在毫米內也不稀罕。
其實對於各個工種(德語叫 Gewerke)在DIN裡面對誤差都有詳細規定。比如土建的確以厘米為單位,到了門窗就用毫米了。室內基本所有構造都以毫米為單位。
另外一個得票較高的答案混淆了圖紙尺寸和職工誤差的概念。圖紙上的大部分細部尺寸都是指導值,工地上都要靠各個施工公司自己用更專業的方法配合實地情況來施工,這些在幾乎每個節點大樣上都會專門標記出來。圖紙就相當於工人的說明書而已。當然具體哪尺寸必須達標,哪些可以根據工地靈活處理都各自有非常詳細的規定。
但是誤差並不體現在這裡,誤差體現在人能察覺到的地方。比如相同或者不同材料的接縫,門窗是否能夠嚴絲合縫,鋪地有沒有找平等等。
另外,建築師在設計的時候其實所有的誤差都是考慮在內的,所以有了那些找平層或者陰影縫之說,有經驗的建築師會在這種細部下功夫,讓工人的誤差在自己掌控範圍內。
先到這兒吧。有空再來填坑。


我們是搞工程的 不是製造鐘錶製造灰機的 盲目的追求和糾結於毫米級的誤差是木有意義的 一個項目需要多工種協調並且多環節長周期的合作才能完成 有很多比驗收規範允許的誤差重要的多的多事情需要去解決 具體誤差允許值參見贊同最多的答案 完畢


現場施工前來作答,幾厘米的應該不是很多,但是軸線偏差1cm左右還是很正常的,畢竟現場施工時因素還是很多的,標準也沒有那麼高;標高來說,可就不敢有這麼大偏差,最多也就是幾毫米,其實準確來說對於那麼大的一幢樓,1cm或者幾mm其實是很小很小的,我說的民建工程
之前做過的也有火電工程,這就比較厲害了,火電廠有汽機,主廠房,鍋爐幾個部分組成,其中汽機的精度要求是最高的,汽輪機基礎精度要求非常高,所有誤差幾乎都是mm級,其中有一次交付安裝測量時,偏差也就五毫米的樣子,安裝單位不接收;主廠房這裡是磨煤機的螺桿,精度要求最高,當初交付安裝時,測量偏差我當時記得是兩毫米左右的樣子,安裝單位不接收,當然,當時也有安裝單位人員不足,故意拖延我們的緣故
公司接的工程還有核電站,那是精度要求最高的工程,用的也是最好的儀器,清一色的瑞士徠卡,2012年9月份核電站穹頂安裝,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頂,下口直徑46.8米,高度13.6米,總重為231.86噸,安裝角度定位只有1mm,你能想像那是什麼精度嗎?核電站核島幾乎每一道工序的測量精度都是極高的,尤其是核島內部,畢竟要求規範在那裡,核電工程也是我們單位最優秀測量人員所在


說個真事 九十年代末2000年代初家門口新建了一片小區 還有個配套的幼兒園 剛蓋好就要拆 因為

看錯圖 蓋錯地方了


國企施工單位普通現場工程師,工作五年,經歷過的幾個項目總平米數過百萬了,看了下邊設計單位跟地產單位同行們的回答確實如他們所說,不過我說一些不常見的吧。

先說差的。

1.公司在天津有一個項目直到竣工才發現地下車庫裡在一個拐角處少了一個框架住,質檢站不知道,甲方不知道,買房的更不可能發現了,那好吧,補一個做上樣子好了。

2.同是天津的另一個項目,也是地庫,發現有個位置底板滲水嚴重,準備電鎬剔開然後注漿,工人剛剔了15厘米深,突然衝出水柱直接衝到5.8米高的頂板噴了好幾分鐘,清理完髮現滲漏處1m厚的筏竟然大部分都是泥土碎石垃圾,混凝土少的可憐。

3.公司北京的還遷房項目,我發現一間房子的一卧室樓板好像傾斜,一量發現傾斜極值7cm,好吧,砸了重做,買房人是不會發現的。

4.集團公司東北一個體育場項目,外圈是環形30m偏向圓心結構柱,澆了一半發現有兩個相鄰的柱子傾斜頂點偏離圖紙坐標10cm以上後期無法彌補,好吧,爆破炸了重做,是的,爆破!

5.公司另一個體育場館,樁採用抗浮錨桿,樁做完後發現高程使用錯誤使得地面標高高了40cm,因為樁沒法改,那就加大柱子筋柱子縮短40厘米吧。

神奇吧,這些都是新聞里沒有的。

再說好的

1.公司在瀋陽有個紀念館項目獲得魯班獎,當地結構一等獎,可以說真的是貨真價實,但是後果是工期被拉長,甲方項目投資加大,施工單位利潤縮小。

2.基本上帶人防工程的,人防站都要求的極嚴,尤其省會城市,人防的結構要求跟細節誤差都很高,開發商及施工單位不敢在人防沒驗收就進行下道工序,質檢站安檢站則相反,當然這是通常情況,至少我遇到的都是。

最後總結

題主及其它部分答主說的大多是室內的不太影響使用誤差,其實我買房不注重這些,刨了從新裝罷了,結構安全才是重中之重,純手機打字,時間有限,建議大家查一下:如何選擇結構安全的房子。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跟過工地,但是前面有些答主的很多地方說錯了,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理論。不否認知乎全是大牛,但是,像地基,打混凝土,綁鋼筋這些東西,誤差是有的,但是誤差基本不是因為測量而出的問題。
以前幾年,大概十九歲的時候跟過放線,就是測量。從開槽開始,就是水平尺打點,深度誤差基本五到十米一測,誤差允許基本維持到10公分以內,挖掘機我也不知道有多少見過,那個玩意僥倖我也會開。普通200型號的車,比如日立杠三,住友,小松,卡特的320,工地最常見的。那個車的兜齒深度大約就可以造成高低20公分的誤差。而挖掘機開完槽以後,還要人工平場地,這時候還要水平打一遍,然後以幾個點為參照點,打點的目標也只是一個釘子這樣的準確度。
打點插完鋼筋然後開始放白線,木工按著現線釘方子,鋼筋工綁鋼筋一樣也是要看圖紙下料。地基的誤差基本上是比較大的,但是地基的誤差基本不會小,都是大。
砌磚,也是一直放線。所有瓦匠都是跟線走。

講的太多,就把樓蓋起來了。總體上來說,誤差是有的,但是沒有很多人說的那麼玄。工地上放線是第一道技術把關,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職務,我那時候基本上都是天天跟工跑,簡單的圖我自己做,難得東西做完了師傅沒事就回去,我看現場,要要求基本上所有工種。雖然木工鋼筋工以及瓦工都會有自己的圖紙,但是一樣要防止出現錯誤。然後乙方還有技術員,解決各種現場的突發施工困難和工程質量的檢驗。後面還有工長甲方還有監理。
至於別人說的什麼光學儀器,水平經緯什麼的,普通的那玩意10分鐘就明白了,像紅外線什麼的有些比較難一點,實際來講紅外線打點效率更高。
而且我跟的都是小工地,幾層樓而已。

知乎首答,不是大牛,屌絲而已。希望能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BIM 會代替現在的 CAD 出圖嗎?
混凝土梁箍筋抗剪的受力機理是什麼?箍筋抗拉能力跟梁的抗剪能力有什麼關係?
靜定結構受到不均勻的溫度變化時是否有內力?
風水學在土木、建築等專業里也是課程之一嗎?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有哪些只存在於圖紙上或設想中,最終無法建造出來的巨大工程?

TAG:建築 | 土木工程 | 工程測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