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成為二世,秦朝會不會長治久安?

歷史 秦朝


反貪腐是件大事:反,亡黨;不反,亡國。
——《建國大業》

而當時的秦朝,就面臨著這樣的窘境,只不過黨是秦廷,國是秦國,而貪腐是法家。
所以我的見解是,扶蘇成為秦二世並不會使秦朝長治久安。

因為秦朝不是被始皇滅亡的,也不是被胡亥搞垮的,而是生生地被歷史車輪的慣性給懟死的。

先說人物

扶蘇其人是政治英才不錯,但是他欠缺一個帝王應有的心術。李斯列傳中講

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 上使監兵上郡

而陳涉世家中連屁民陳涉都能說出: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這樣的話來。也就是說,扶蘇正面硬肛秦始皇這件事是人盡皆知的,用今天的話來講,這已經是個了。然而秦始皇並沒有長者那樣的氣量,他非常討厭別人玩他的梗,而且秦始皇本人權力慾望也強,導致他對扶蘇也很忌憚,他也堅決不能容忍別人只膜扶蘇而不膜他,於是借著坑儒一事

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始皇把扶蘇扔到軍隊這個行為還有別的深意,這個後面再講。單說這次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扶蘇是這樣勸諫秦始皇的: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真正觸怒秦始皇的,是這句「諸生皆誦法孔子」。
由此可見扶蘇之為政傾向是明顯的儒家方向,而這和秦六世以來一直深入貫徹落實的法家治國綱領是背道而馳的。根據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秦從商鞅以來

剛毅戾深,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

秦朝從200年前就信奉法家之言論,人性本惡,以力兼人(大力出奇蹟),而後掃六合吞天下。在這種大環境下,皆決於法已成慣例,滲入秦人的血液之中,就好像我們社會中默認的不走關係不送禮就辦不成事情一樣,改弦更張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巨大的歷史慣性使得根本沒有人能拉的住。

難道說秦始皇沒有換思想這一說嗎?於戰國末期,始皇就有雜糅的想法了,統一六國之後 ,對於這個國家的施政綱領更是一直在探尋之中。儘管表面上看來整個國家都在法家的治國軌道上運行,但是從史料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一點痕迹的。
在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行中,他在南海刻石,除了例行的宣誓主權及吹牛逼以外,還特別加入了一些令人在意的東西: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誠。
夫為寄豭,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
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這種帶有鮮明的儒家禮教色彩的話語,確是出自一個信奉法家否定道德的秦始皇之手
與此同時,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在遊說李斯的時候,說胡亥:

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

甭管這話是真是假,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這是一句誇獎的話。
而胡亥也非常謙虛的表示自己這種繼位方式是:「不義、不孝、不能之逆德之舉」
卧槽,哥幾個你們不是信奉法家的言論的嗎?法家有孝順這一說嗎?法家的皇帝有慈仁這一說嗎?

也就是說,在法家的大背景下,在秦廷內部,某種不容忽略的異變正在發生。對於公子們的教育,並不是單純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而是採取的全面教育的思路,並且在這種教育當中,儒家占的比重還很大。秦始皇固然是知道這一點的,也並沒有阻止,說明秦始皇也明白,重典能治亂,卻不能治國,能治理國家的必定是雜糅各家之長的政治策略。

但他想改,卻改不動。

而略微有點單純的扶蘇卻一次又一次地那這個話題肛他爸爸,揭他爸爸的短。終於,秦始皇怒了,把他這個只懂理論不懂實踐的長子扔到北方監軍。目的有三:一是實在煩得要死;二是讓他看看這個世界的真實明白這個國家真正的困難在何處,明白儒法之爭為何遲遲無法解決;三是為了扶蘇以後好接班:

始皇甚尊寵蒙氏,信任賢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而同時,趙高勸李斯的時候也說:

長子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 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

由此可見,是為了讓扶蘇和蒙恬搞好關係,將來好辦事。

然而人的壽命終究是有限的,秦始皇還沒探索出一個流傳萬世的治國之道就懷恨而死了。連秦始皇這樣手持伊甸蘋果的帝王(誤)都改變不了的事實,恐怕扶蘇也改變不了。你看看他最後的抉擇——自殺而死,完全沒能理解他老爹的良苦用心,要民望有民望,要軍隊有軍隊,從頭建立一個政權都是簡單難度,更別提順理成章地殺入咸陽直接繼位了。他連背叛的魄力都沒有,又怎麼可能有那種在歷史洪流面前屹立不倒力挽狂瀾的偉力呢?

儒法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封建王朝的一大隱患,君不見150年後,漢元帝為太子時曾諫漢宣帝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然而漢宣帝卻一臉苦逼地回答道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一語道破漢朝目前面臨的危機,高下立見。

儒法問題,對於年輕稚嫩的扶蘇來說,還是太難了。

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句話: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以上


反對所有將「扶蘇延續秦朝的可能性」一棒子打死的回答。秦始皇執政晚期已經有自我反思的跡象,秦國已經有朝著「寬政」方向發展的可能性。

而扶蘇若順利接班,他的執政方略極有可能是在不改變秦國法治的前提下,對部分嚴刑峻法進行調整,吸取部分「仁政」的精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並行。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狩天下做了兩件可謂「一反常態」的事——

第一件,跑到九疑山祭祀舜帝;

第二件,跑到會稽祭祀大禹。

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舜和大禹,都是上古的賢王,以仁德和愛民著稱後世,更是孔子所宣揚要天下的諸侯應當效法的。那麼作為法家的忠實擁躉者秦始皇為何要祭祀孔子所尊崇的聖王?

這說明秦始皇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統治下,徭役太重,百姓「苦秦」,他通過祭祀聖王,向百姓傳遞一種信號:我要效法堯舜禹,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大凡國家有什麼重大方針策略調整之前,基本都會搞出點輿論(比如我朝某大官快倒台之前,總是會有些風言風語,傳播上管這叫「預熱期」),而這件事可以看成是秦始皇對秦政苛嚴的反思,如果始皇帝並未暴亡,回到咸陽極有可能會有新的、相對寬鬆的政治方略出台,緩解人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


那麼扶蘇是不是秦始皇最中意的繼承人?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扶蘇並不如嬴政有為政的天賦,但在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兒子里,也只有扶蘇才最具備儲君資格。

一、
扶蘇為長子,其餘諸子均默默無聞,胡亥之所以撿著便宜,並不是始皇帝想傳位給他,而是「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兒子愛慕父親,想一起出去玩玩,始皇帝答應了而已;

二、
扶蘇被始皇帝拉出去從軍歷練,有官職——九原監軍,有意思的是,這官職還是在他因為焚書坑儒衝撞了秦始皇之後獲得的,也就意味著扶蘇非但沒受到懲罰,反而還升了官(始皇發怒並不代表他討厭扶蘇,兒子有想法有膽識,我想作為父親,內心是欣慰的);

三、
將扶蘇與蒙恬放在了一起,蒙恬是誰,秦始皇同年出生的發小,當時最高級別的領軍大將,也是擁兵最多的將領(30萬)。主要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是郎中令,位居中樞,與始皇帝極為親密,蒙氏一文一武的格局,已經是秦始皇為扶蘇選定的未來朝堂兩大柱石。

所以,雖然未明立儲君,但扶蘇是秦皇選定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只是始皇帝沒想到自己會死得這麼快(50歲),很多後事都沒安排好。


史書記載以及當時人的評價都說,扶蘇為人比較仁慈,但扶蘇代表的是儒家的利益嗎?

很多人說扶蘇是儒家的,理由就是焚書坑儒之時,他為儒生們求情。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沒有任何依據能說明扶蘇代表著儒家的利益,如果犯法被坑的不是儒生,而是墨家子弟,扶蘇會不會求情?

肯定也會。

《史記》這段扶蘇勸諫秦始皇的這段話中心思想並非保護儒生,而是「遠方未定,殺這麼多人,臣恐天下不安」,他是站在維穩的角度去說的,並非站在儒家的角度去說。

所以幻想著扶蘇成為二世皇帝之後,他會廢除秦法而行儒政,這種幾率是很小的。


秦法不可能廢除,因為扶蘇生長於秦帝國,從小接受的思想便是法家教育,讀的書估計都是商君書、韓非子之類的,學習法令是皇家公子的必修課。

「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胡亥學的都是「獄律令法事」,那扶蘇能專攻四書五經?


那麼,綜合上面所有的結論——

1、
嬴政執政末年在反思,秦朝政治有朝寬鬆發展的可能性;

2、
扶蘇若繼位,群臣和天下都服氣,後來屠戮功臣、殺害皇族的事情不會發生,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當朝名將各個俱在,即便出現叛亂,也不會像胡亥時候無法控制任其蔓延(當時名將除了章邯,基本都沒了,就算章邯,滅張楚也是分分鐘的事;秦始皇留下的三公九卿,除了李斯,其他非死即逃,政府無法運轉了);

3、
扶蘇仁慈,嚴苛的秦政調整成為必然,但扶蘇不是儒家,不會改變秦國法制,而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秦始皇的後來所反思的:在不拋棄法制的前提下,減輕徭役,效法聖王,安定民心。


滅亡秦朝的第一把火是陳勝吳廣起義所引起的。如果扶蘇即位,減輕徭役——至少阿房宮、秦皇陵等大型工程不會出現數十萬的徭役——民心在手,天下不會大亂;即便再有造反,蒙恬、李信、楊端和等名將也能迅速平定,軍隊在手,有維穩保障;而扶蘇必然會頒布新的政令,或許會對天下名士優先選用,政府能夠高速運轉,出現問題能夠迅速解決,所以政治上也有穩定保障;有軍有民、政治清明,即便扶蘇沒什麼能力,只要乖乖聽話,天下也能垂拱而治。


惜哉。

歷史不容假設,長治久安也是不可能的,但扶蘇接班的話,秦朝不會這麼快滅亡。


不會,當時的情況不是皇帝的問題,而是國家統治方式的問題。

法家的統治方式是技術型的統治方式,但是他們並沒有輔助這種統治方式的技術水平,在這種前提之下,是沒法統治這麼大一個國家的。
攤開來說,技術型統治方式,就是制定法律,一切照著法律來,觸犯法律就關押,砍頭;你要暴亂,就派部隊鎮壓你。

就邏輯來說,其實沒什麼問題。

但是,首先,如果是純粹的法律治國,就需要有詳細的法律條文規定,而以秦朝前無古人的國土面積,它就需要有一大批經過法律教育和訓練的執行人,這一點就不現實,竹簡這種載體已經限制了這一條的實現。所以它的法律制定和執行必然會是粗陋的,「失期法皆斬」不是故意的,是沒辦法對法律進行詳盡的規定,更沒法詳盡執行下去的。

然後,暴亂起來,如果能做到及時平亂,只有兩條路。
1、全國各地大量駐兵,保證任何一個地方有暴亂,馬上部隊就能投放到並平定,這就需要有大量的忠於皇帝的常備軍,很明顯當時的經濟能力不支持,政治條件更不支持。
2、維持少量精英部隊,能滿足經濟條件的支持,然而以當時的交通能力,根本沒法做到地方有叛亂馬上趕到平亂。很有可能接到叛亂的消息你再趕到,人家都佔了好大一塊地盤了,事實上秦朝也是死在這種各地著火來不及撲滅的情況下的。

簡而言之,秦始皇當時是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他佔了一塊遠遠超出自己統治能力的土地,所以秦朝的覆亡,跟誰當皇帝的關係不大,就算是扶蘇上台,頂了天也就是一個崇禎,他擋不住大勢的。

事實上,秦之後的漢朝,也是在這條路上摸索了好久,最後才在武帝的時候採用改良後的儒家的方法——思想統一,利用思想上認同一國的方式,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同時期開始的舉孝廉制度,可以視為中央實現思想統一的方式之一,以行為上的更符合道德而不是以技術或能力作為官員選拔的標準,在無形中就給王朝的子民樹立了榜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家庭的孝做起,劃定思想的邊界,來從根子上杜絕離心現象的出現,這是極為高明的統治手法。
而古中國之所以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科技不發達,也是因為中央這種選拔方式的負面影響。

而在律法的控制上,基本都是以劃定框架的大原則為主(比如殺人者死),而在法律的細節上,基本都以宗族和當地執行官員的調節為主,很少再追求細緻的法律規範。


扶蘇如果上台,秦朝滅的更快 ;存活者偏差:不要因為秦朝毀滅在胡亥的手上,就認為胡亥不行,至少胡亥比扶蘇強

原因有四

第一 就個人能力而言,扶蘇比不上胡亥;為什麼?
咱們先從扶蘇之死開始說起;秦始皇的(也是胡亥的)一紙詔書,你居然問都不問就自殺了;

比較一下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晉鄙就知道扶蘇是多麼愚蠢了;《史記》說:「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晉鄙合上兵符,起了疑心,說:「我受大王之命統率十萬部隊鎮守邊疆,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單車來代替我,這是怎麼回事?」根本就不打算從命)」,就是說,即使信陵君有兵符,晉鄙也拒絕交出兵權

正因為晉鄙的警惕性,才能防止信陵君這種人竊取兵權;你扶蘇連一個統帥的警惕性都比不上,還有資格當皇帝嗎?!

其實,在同時代有個人的智商都比他強,就是章邯;章邯派司馬欣到咸陽求援兵,趙高不但不允還派人追殺司馬欣,章邯馬上投降,而非是自殺,

從性質上來說,章邯投敵的嚴重性遠遠高於造反,因為項羽是民族敵人(章邯投敵相當於吳三桂投清),而造反只是內戰,相當於朱棣與朱允文爭奪天下,或者是國共爭天下;所以,扶蘇該死,有三點理由

第一 沒有洞察力,當時中國剛剛統一,變數非常多
① 萬一這個詔書是敵方假造的呢?萬一有人冒充呢?殷鑒不遠,信陵君竊符救趙的事就在幾十年前,你扶蘇居然想不到;
② 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認為秦始皇的詔書是假的,秦始皇要殺如此重要的兩個人物不可能如此輕率

  • 秦始皇真的要殺扶蘇,也要先將扶蘇召回,遠離蒙恬的軍隊,防止造反
  • 更不可能同時殺掉一個公子與一個將軍,萬一兩人聯手造反呢?
  • 何況還是在軍中殺人;

大家不妨看看《漢武大帝》裡面的漢景帝撤掉劉榮的太子之位時採取的措施,首先是派兵將宮廷保護起來,然後當面下詔,馬上看管起來,劉榮根本沒機會跟自己人接觸;

(在洞察力這點上,胡亥也犯了嚴重的錯誤,章邯派司馬欣到咸陽求援兵,趙高不但不允還派人追殺司馬欣,逼得章邯不得不投降,假設胡亥稍微有點頭腦的話,就應該密切注意前線的情況,怎麼允許趙高阻斷軍情並逼反章邯呢?)

第二 沒有責任感;詔書要求連殺兩人,一個扶蘇一個蒙恬,一個大將一個公子,都是位高權重之人,只因為一紙詔書就自殺了,是不是太草率?將一個國家交給這樣的人,靠譜不?放心不?

第三 假設秦始皇真的要殺扶蘇,扶蘇敢造反嗎?

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造反是最好的選擇,而扶蘇連核實一下詔書都不敢,你還指望他造反?這樣的人根本不具有帝王之才,比較一下李世民就知道了
胡亥甚至能政變,扶蘇連核實一下詔書的事情都不做,窩囊廢一個;你說扶蘇能治理一個國家不?

胡亥造反未必是個人能力,但至少胡亥的班子要比扶蘇的班子強,
我曾經在《秦末之時都產生了哪些陰謀呢? - 沈雅涵的回答》里說過胡亥不是政變上台的,但是,胡亥的班子比扶蘇的班子強是肯定的,他們至少知道一紙詔書就可以讓扶蘇自殺;

當然,有可能趙高根本沒想到扶蘇會自殺(小人之心無法理解君子之腹),他們肯定會認為天下人都是和自己一樣的小人,所以,料定了扶蘇和蒙恬會合起來造反。剛好就有鎮壓起義的『大義』了,胡亥就名正言順了。

所以,扶蘇自殺之後,蒙恬也只能自殺了,扶蘇死了,蒙恬就失去了造反的大旗,還不如一起自殺,罪名小一點(至少保住了家小)

扶蘇成為二世,秦朝滅亡更快的第二點是,政治理念錯誤;扶蘇的治政理念傾向於儒家思想;

很多人認為扶蘇的儒家思想治國理念是對的,其實是錯的,為什麼?

儒家思想治國最典型的是王莽與朱允文,結果跟胡亥沒有區別,為什麼會這樣?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自律,缺少法家思想特有的他律與剛性,所以,用儒家思想治國失之於寬------和平時期的集權社會最好是外儒內法(就是我們所說的剛柔相濟)

當時的秦國剛剛統一,剛剛統一中國的秦朝更不能用儒家思想,而是外儒內法,而且偏向於嚴;這就如日本鬼子佔領了南京、上海之後,首要的任務是穩定社會秩序(有心的人不妨看看電視劇《偽裝者》),所以,

  • 不能過於暴力,否則老百姓就不能安心生產;偽政府的官僚也不會盡心建設
  • 也不能過於親善,否則中統、軍統就會炸你的銀行,暗殺你的官員;

一句話,對老百姓、官僚要松,對六國貴族要狠;

很多人認為扶蘇仁慈能治國,恰恰這是他最大缺點;善不理財慈不掌兵,政治可不是仁慈能玩的,有軍隊,有良將,有疑點都要自殺,這種人當帝王,實際上就是爛泥扶不上牆,就算胡亥不奪位,遲早也死在其他兄弟姐妹和權臣手中,

胡亥缺點是貪玩,但手段狠辣有乃父之風,這是秦始皇到處帶著他的原因,竊以為趙高和李斯推胡亥上位,是因為胡亥性格比扶蘇更合適秦帝國體制,秦帝國滅亡實際上是六國餘孽問題,陳勝吳廣那種實際上翻不起大浪,胡亥如果不是過於貪玩,他的性格比扶蘇可塑性更強,扶蘇太軟蛋了,這種迂腐的人上位,是掌控不了一個新建立的帝國的

【胡亥對老百姓跟官僚太狠,卻沒有看住六國貴族】;胡亥延續秦始皇的做法,奉行嚴刑峻法---只有滲入骨髓的恐懼,才能使官僚與百姓絕對屈從於君王的絕對權威,讓高官與百姓人人自危,在皇權面前恐懼顫抖,是法家體制設計的本意。結果就是兩個惡果:

  • 逼反官僚導致管理層內亂:大將章邯投降敵人項羽。趙高本人,因為與蒙恬有仇,害怕扶蘇上位後遭報復策動沙丘政變。後來因為懼怕二世問他鎮壓反秦義軍不力之罪,竟索性將他當年拚死擁立的新皇胡亥一刀殺掉。
  • 逼反下層百姓:陳勝吳廣、劉邦面臨誤期殺頭的危險不得不造反或者是逃亡
  • 胡亥看住了百姓與官僚,過於嚴厲,但是卻沒有看管好貴族,貴族乘機造反

六國貴族與下層百姓兩股敵對勢力、統治階級內部不穩三個要素直接傾覆了秦朝;原本是確保皇權永續的設計,卻導致了二世而絕的後果,這恐怕是法家先賢們所始料未及的。

【扶蘇上台不會導致老百姓造反,也不會出現趙高殺皇帝、章邯叛變的內亂,但是絕對壓不住六國貴族】,連以嚴刑峻法治國的胡亥都壓不住,你一個信奉儒家思想的扶蘇怎麼壓得住?(大家看看朱允文壓不住藩王朱棣就明白了,問題在於滅掉秦朝的主要力量恰恰是六國貴族,不是農民軍)

以扶蘇懦弱的個性,即使扶蘇上台,也可能根本掌握不了軍隊,結果跟漢獻帝一樣,傀儡一個,最終將天下親手送給了曹丕;

比較一下解放後毛澤東的措施---建國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鎮反肅反剿匪(遺憾的是對老百姓管的太死),就會明白扶蘇根本坐不穩皇位;

這也是胡亥失策的地方,剛剛統一的時候,應該是搞基層建設----讓群眾學習偉大領袖秦始皇的光輝思想與英明領袖胡亥同志的先軍理論,搞三反五反,消滅六國反動派;而非是修長城,建皇陵等大型工程,毛澤東搞人民公社也是九年之後,你急什麼?

其實,自古以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一直到解放後才徹底解決,甚至解放前中央都只管到縣一級,縣級以下就是鄉紳自治,秦朝剛剛統一的時候,甚至連項梁這種潛在的顛覆政府的敵對勢力都沒有控制起來,何談控制基層?

(有興趣的不妨看看這個帖子《計算山東漁船遠洋殺戮事件船員最大存活幾率- 沈雅涵的回答》裡面的關於船長李承權的部分)

扶蘇成為二世,秦朝滅亡更快的第三點是,情商低;扶蘇之所以被送到蒙恬的軍中,就是因為與秦始皇政治理念的衝突,一個是法家思想,一個是儒家思想;大家比較一下漢武帝與竇太后的衝突,竇太后信奉道家的無為而治,漢武帝要推行儒家思想,結果,漢武帝差點被廢掉,但是漢武帝聰明,馬上妥協,而扶蘇居然頑抗到底,這就說明扶蘇的情商非常低,根本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與國家關係,這樣的人上台只會導致秦國早亡;

扶蘇成為二世,秦朝也會滅亡的第四點是,政治轉型;注意,我不是說秦朝滅亡的更快,而是說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上台都會遇到的一個根本問題,此時的秦朝必須轉型,從郡縣制轉型到郡國制,為什麼呢?

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再實行郡縣制絕對是錯誤的,當時的軍事水平與經濟水平決定了秦朝郡縣制不可能實行-------古代的軍隊,機動性不強,不像現在,哪個地方有暴亂,高鐵、汽車、飛機一天之內,可以將全國各地的武警、軍隊全部聚集在一個地方;

秦朝即使有騎兵,能跑多少里?

所以,秦朝必須全國各地駐兵,這就需要有大量常備軍,問題在於:

  • 兵源不足,盡秦國之力,有多少成年男子可以當兵?
  • 軍費太大,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現在的朝鮮,軍備開支佔了財政的大頭,不得不通過走私、販毒來養活軍隊,這還是幾千年之後的現在;所以,當時的經濟水平不可能養這麼多常備軍

所以,秦朝必須改制----改郡縣製為郡國制,有點類似於

  • 日本人扶持溥儀、汪精衛的傀儡政權,讓他們自治,日本軍隊在前線打仗
  • 滿清封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讓漢人自治,滿族人全部作為常備軍;

後一個朝代的劉邦就是這麼乾的,漢朝之所以能前後延續了四百多年,跟這個郡國制有很大的關係--藩王有自己的軍隊,有幾個好處

  • 戰時為兵平時為民,減少了軍費開支,也解決了部隊的機動問題,
  • 可以徵用當地人為兵,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

(客觀來說,就封王而言,無論是日本人還是滿清比劉邦大氣多了,劉邦堅決不封異姓王,而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汪精衛不但不是同姓人,甚至還是曾經的敵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漢奸、走狗、賣國賊與叛徒)

只要秦國轉型---將郡縣制改為郡國制(劉邦的統治方式),秦朝根本不可能滅亡

問題在於,秦六世以來一直深入貫徹落實郡縣制,無論是胡蘇還是胡亥,包括李斯、趙高都沒質疑過郡縣制對於治理一個大國的危害,更想不到郡縣制會直接導致亡國滅種(他們根本沒有這個政治智慧),所以,在當時的秦國,任何人當皇帝都是死路一條

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除卻最常見的那幾個,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有什麼? - 沈雅涵的回答
《劉邦為什麼殺功臣? - 沈雅涵的回答》
《如果你選擇穿越回古代,秦二世或崇禎帝,你會選擇當誰?各自準備怎麼做去挽救危局? - 沈雅涵的回答》


我個人認為,扶蘇很難成為秦二世皇帝,因為秦始皇帝根本就沒想傳位扶蘇。要知道,五大不在邊,這是古訓。可以說始皇帝把扶蘇發配邊疆之舉,不想讓扶蘇即位之意昭彰啊。

如果說秦始皇帝有意讓扶蘇即位,則始皇帝有生之年吝嗇的連個太子的地位都不肯給扶蘇,又將其遠逐邊塞,則扶蘇完全無法和始皇帝的親信近臣打好關係,更無法在咸陽朝廷和宮廷布局,這是有意讓其即位的表現嗎?

按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扶蘇背後是楚氏外戚重新崛起的希望,則其和始皇帝價值觀的不同,始皇帝對其的忌憚和戒備就很明顯和合理了。始皇帝不敢斷然廢掉扶蘇而是放逐其,從而一步步削弱其勢力也可以理解了。變起肘腋是歷代人君最怕的事情吧。

扶蘇是皇子,讓扶蘇監蒙恬,這實質是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貶斥扶蘇但是又沒把扶蘇一竿子打死給他一點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如果從善意角度扶蘇一派可以理解為,始皇帝讓其冷靜一下清醒一下鍛煉一下和軍隊搞好關係,可是從惡意角度卻有溫水煮青蛙和冷眼看其表現的感覺。

一方面其實是分蒙恬之權,很可能始皇帝打算並非讓扶蘇和蒙恬拉關係。而是要扶蘇分蒙恬之權而加強對蒙恬的控制,而扶蘇恰恰和本來該監察的蒙恬拉好關係成為一黨,反而更加劇了始皇帝對其的忌憚吧?

皇帝被貶斥的長子和統軍大將結為一黨到底是想幹什麼?搶班奪權嗎?皇帝如果真有意讓你接班自然會讓你為太子為你布局,皇帝貶斥你你卻自己布局,是想幹什麼呢?圖謀不軌嗎?你們認為始皇帝可能讓自己的接班人評價和軍頭勾結以外兵入內即位嗎?我很懷疑。


我認為,始皇帝不可能真的讓扶蘇和蒙恬聯合控制秦長城兵團,正如何兄說的,始皇帝真不害怕扶蘇有一天直接帶兵殺回咸陽么?始皇帝有意提前退休?怎麼可能!

再退一步說,如果這30萬長城兵團真的成了蒙恬的軍隊,始皇帝就不怕蒙恬揮軍南下問鼎輕重嗎?所以如果始皇帝沒想提前退休,他就絕不可能讓任何人把大秦的長城兵團變成自己的私人軍隊而威脅大秦王權。

所以結論很簡單,始皇帝有足夠的布置讓蒙恬哪怕加上扶蘇也無法完全控制長城兵團。其布置我想應該是兩方面:

一方面是長城兵團後勤補給完全依賴內地,家屬親戚在內地。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長城兵團就會斷糧,而且人心不敢和朝廷對抗。

另一方面是扶蘇和蒙恬並無專殺之權,長城兵團的人事權完全在始皇帝手中,始皇帝也應該通過一系列人事布局來分扶蘇蒙恬之權,牽制其縱然有其心而無其力。

比如王離。王離是老秦人軍門王氏的第三代,和蒙氏這個外來戶軍方新貴之間肯定有各種矛盾,而他們同處一軍明顯是互相牽制。比如說扶蘇蒙恬想南下,王離和其將領會贊同嗎?而其他類似的王離又有多少呢?

而到始皇帝死前病重,蒙毅被派遣出外,正好不在始皇帝身邊。真這麼巧嗎?始皇帝應該很清楚自己病重,如果真有意傳位扶蘇,蒙毅這個扶蘇的重要盟友為什麼故意被支開?

試想,如果蒙毅在秦始皇身邊,以他的地位權勢,秦始皇近臣絕不可能一邊倒團結在在李斯趙高麾下,就算李斯趙高贏了也會發生巨大的異動,而這些如果扶蘇蒙恬知道了,他們還會老老實實的認命嗎?


以當時情況,扶蘇和秦始皇身邊信臣如李斯等人之間的矛盾,秦始皇不可能一無所知,如果秦始皇要扶蘇接班,李斯趙高等人怎麼辦?事實上,秦始皇一死,李斯趙高等秦始皇身邊近臣是高度的團結一致才可能讓秦始皇死的消息不至於外泄的,而這種團結意味著什麼呢?

太史公史記上趙高李斯胡亥的私議不可盡信,要知道,這種事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趙高李斯胡亥怎麼可能把這種暴露自己得位不正,為臣不忠的東西暴露出來,而就算秦亡後有這種說法,其可信度又有多少呢?如果看看下邊這段後世考古出土的東西,則始皇帝以扶蘇為接班人的說法我認為很值得懷疑了:

趙正書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環(還)至白(柏)人而病,病篤,喟然流涕長大(太)息,謂左右曰:「天命不可變於(歟)?吾未嘗病如此,悲□……」……而告之曰:「吾自視天命,年五十歲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歲矣。吾當以今【歲】死,而不智(知)其月日,故出遊天下,欲以變氣易命,不可於(歟)?今病篤,幾死矣。其亟日夜揄(輸)趣(趨),至白泉之置,毋須後者。其謹微密之,毋令羣臣智(知)病。」


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復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壽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後不勝大臣之分(紛)爭,爭侵主。吾聞之:牛馬鬬,而閩(蚊)虻死其下;大臣爭,齎(齊)民古(苦)。衣(哀)令(憐)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昧死頓首言曰:「陛下萬歲之壽尚未央也。且斯非秦之產也,去故下秦,右主左親,非有強臣者也。竊善陛下高議,陛下幸以為糞土之臣,使教萬民,臣竊幸甚。臣謹奉法令,陰修甲兵,飭正(政)教,官鬬士,尊大臣,盈其爵祿。使秦並有天下,有其地,臣其王,名立於天下,執(勢)有周室之義,而王為天子。臣聞不仁者有所盡其財,毋勇者有所盡其死。臣竊幸甚,至死及身不足。然而見疑如此,臣等盡當僇(戮)死,以報於天下者也。」


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羣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因夷其宗族,壞其社稷,燔其律令及古(故)世之臧(藏)。有(又)欲起屬車萬乘以扶(撫)天下,曰:「且與天下更始。」


子嬰進閒(諫)曰:「不可。臣聞之:芬茝未根而生周(凋)旾(香)同,天地相去遠而陰陽氣合,五國十二諸侯,民之耆(嗜)欲不同而意不異。夫趙王鉅殺其良將李微(眉、坶、牧)而用顏聚,燕王喜而軻之謀而倍(背)秦之約,齊王建遂殺其古(故)世之忠臣而後勝之議。此三君者,皆冬(終)以失其國而央(殃)其身。是皆大臣之謀,而社稷之神零福也。


今王欲一日而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之:輕慮不可以治固,蜀(獨)勇不可以存將,同力可以舉重,比心壹智可以勝眾,而弱勝強者,上下調而多力壹也。今國危適(敵)必(比),鬬士在外,而內自夷宗族,誅羣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羣臣不相信,而外使鬬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其兄夫(扶)胥(蘇)、中尉恬,立高為郎中令,出遊天下。

後三年,有(又)欲殺丞相斯,斯曰:「先王之所【謂】牛馬鬬而閩(蚊)虻死其下,大臣爭而齎(齊)民苦,此之謂夫!

如果從這個史料看,秦始皇就是想讓胡亥即位,胡亥是合法即位。其實這也很合理,一個弱勢君主上台,秦始皇帝身邊親信近臣的利益完全能得到保障,而且秦始皇帝的政策也會被延續下去,如果秦始皇帝沒有意識到帝國即將覆滅的危機,沒有意識到關東已經是個大火藥桶的話,那這種決定其實是非常合理的。

縱觀始皇帝末年的舉動,他就是沒有預料到。要知道胡亥即位不過1年陳勝吳廣就起義了,不過三個月就關東皆反,周文幾十萬大軍殺進函谷關,如果秦始皇真的預見到這種危機,怎麼可能那麼從容的到處巡視?

做個總結,這種千年之前的宮廷密謀,我們只能說存疑,永遠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的。道理很簡單,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當事人的說辭根本不可靠,而秦滅亡後有人跳出來的爆料,同樣不確定是否可靠。我們可以確定的是,秦始皇讓扶蘇即位的可能和讓胡亥即位的可能都是有的,也都可以自圓其說。到底如何只能是把各種可能列出來,然後見仁見智了。

不過有一點我確定,哪怕是扶蘇即位,也必然意味著秦國朝廷的激烈的大洗牌,很簡單的道理,扶蘇上位,趙高一定不得好死,李斯一定下台,胡亥能否保命很難說,考慮到上一次秦昭王即位的過程,估計這次他們也很難得到善終。以李斯的地位和其與馮氏結成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盟友關係,以及秦始皇晚年統治集團空洞化權力集中化的狀況,這種大洗牌一定是讓秦國朝廷傷筋動骨的,難以接受的。

而當時關東六國在始皇帝政策下已經是一個大火藥桶了。不到1年時間就關東皆反了,很難想像扶蘇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並能夠迅速扭轉乾坤,所以我們合理的猜想是,扶蘇上台後,關東的叛亂一樣會爆發,扶蘇以一個傷筋動骨的朝廷,虛弱空洞的統治集團去迎擊關東蔓延的如火一樣的叛亂,我是不看好的。

尤其是,叛亂的勝利必然需要人來負責,讓先帝為此負責那就是大不孝,政治上絕對不可行,那誰來負責?光這個問題就會大大激化已經空洞化的統治集團的矛盾。

而從軍事角度,不去平定關東的叛亂只滿足於保住關中,對於帝國來說,那是絕對無法接受的,誰提出這種政策都會被當成大敗家子和賣國賊的。而廣大的關東地區,意味著六國有足夠的縱深完成合縱結盟和集結,意味著有足夠的時間讓真正的軍事天才脫穎而出。

就算蒙恬領兵,我相信也會遇到巨鹿之戰的。巨鹿之戰其實和多年之前的邯鄲之戰很類似,那根本不是能打贏的戰爭,白起都不願意打,我不認為換蒙恬會好多少。這還得蒙家能在秦國立得住。

而等到巨鹿之戰後,秦國要保住關中也實在是太難了,我只能說勝算很低。鬧的不好,扶蘇來扮演子嬰的角色是很有可能的,也許輸的好看一點。


我能說能嗎,至少秦不會那麼快滅亡。
胡亥沒有什麼本事,無能,遵照「兩個凡是"。「凡是始皇帝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始皇帝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除了奪權之外,碌碌無為。
司馬遷評胡亥」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始皇既歿,胡亥極愚,酈山未畢,復作阿房,以遂前策。雲「凡所為貴有天下者,肆意極欲,大臣至欲罷先君所為」。誅斯、去疾,任用趙高。痛哉言乎!人頭畜鳴。不威不伐惡,不篤不虛亡,距之不得留,殘虐以促期,雖居形便之國,猶不得存。「
胡亥無德無能,如何操持天下。
假若扶蘇繼承大體,休養生息,減少苛政。贏得民心,秦豈會如此迅速分崩離析。
扶蘇集仁智勇於一身,《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他為天下蒼生請命,可見其仁;他寧願冒著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脅,而犯顏數直諫,竟不惜被貶出秦國都,可見其勇;他冷靜地看到秦帝國表面無比強大底下巨大的危機,可見其智。
扶蘇說:」天下不安「,他意識到秦始皇苛刑酷法(《秦始皇本紀》:「(始皇)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後合五德之數。於是急法,久者不赦。」)市場踴貴;橫徵暴斂,徭役繁重無期;寫放諸侯宮室,內充諸侯美人鐘鼓;營建無度(最為著名的就是阿房宮)。耗費巨大(《秦始皇本紀》:「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動建驪山皇陵,勞役數十萬;塹山堙谷,治馳道;築長城;北逐匈奴,南征百越;巡幸無極;封禪泰山,勒石紀功;煉丹製藥,以求長生;求仙問神,遠至大洋;會導致什麼樣結果,民怨沸騰,民心向背。還有六國殘餘勢力,蓄勢待發,唯恐天下不亂。扶蘇有審時度勢之能,寬宥待人之仁。倘若扶蘇即位,扼殺威脅或是撫恤威脅,天下之勢未必會重蹈。
王夫之:「商始興而太甲放,周始興而成王危,秦並天下而扶蘇自殺,漢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則建成死於刃,宋則德昭不令其終,汔乎建文之變而憯尤烈。」扶蘇不死,歷史車輪或許改轅易轍
當然一切都只是假設。


其實,我覺得,大家似乎容易忽略一個重要因素。
始皇帝作為千古一帝的權威。
唯物史觀雖然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是某些關鍵人物的存在也是很重要的。
而且,在當時……
始皇帝吃著火鍋唱著歌,享受著說走就走的旅行,自己就不可以預料,到了沙丘怎麼就掛了呢?
所以在沙丘政變這個時間點上,包括扶蘇蒙恬在內的大秦百官黔首,都默認皇帝還在。
甚至始皇帝都覺得自己再自我奮鬥一番,還能挺過來,所以召回扶蘇的詔令遲遲不發。
「扶蘇連李斯趙高胡亥都搞不掂,還能給大秦+1S?」
關鍵是!扶蘇他怎麼知道,那份詔書是「三個代表(劃掉)陰謀者發」還是父親的意思?
很顯然,在當時的情形下,扶蘇是深信不疑的,是因為他太了解父親晚年的脾氣了,動輒殺人。
反倒蒙恬,表示了懷疑,但隨即給自己欽定了一個理由——我修長城,搞壞了龍脈,老天爺俺哥瑞了!自殺了。
這至少說明,在大秦群臣眼中「皇帝無可置疑」。
甚至,李斯為什麼會入伙?
趙高同志同他講話:大公子都決定了,蒙氏兄弟來當三公!你茲次不茲次?
李斯:茲次!
趙高:畢竟還……我感覺……我們一起賽艇如何?我覺得胡亥知識水平很高,我們硬點他,吼不喉?
李斯一開始是拒絕的,並不是他謙虛,而且本身對皇權存在敬畏。他下意識地認為皇帝的決定權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扶蘇為何會那麼輕易就被坑死了。
另外,扶蘇是在始皇帝面前搞一個大新聞後被派到軍中的。
雖然始皇帝有讓他去身經百戰,學習一個的考慮,但是,畢竟是震怒之下作出的,你敢保證扶蘇每天跟蒙恬談笑風生,一天都不擔心老子收拾?
…………微小的分割線…………
關於扶蘇做了秦帝國286能不能延長壽命。
我說茲次!
第一,宗法長子優勢,更何況始皇帝硬點他做葬禮主持?
第二,名望,揭竿而起的泥腿子陳勝吳廣都知道借公子扶蘇來進行宣傳報道。。
第三,扶蘇順利上位即意味著大秦帝國的各項機器可以繼續發動。
趙陀不會在南方畫一個圈,二十萬人分分鐘教楚三戶做人。看工地的衛戍部隊和勞改犯人都能吊打農民軍,九原軍團都是經商做買賣的?
六國貴族勢力後來跪舔項羽,自己啥貨色一目了然?
如果大秦帝國的鐵騎繼續前進……
甚至,假如不是胡亥玩脫了,誰說大秦藥丸?
子嬰後來又幹了四十六天秦王,都在父老中間有點茲次率。。。
以上。


不會!個人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因素是:
只做到了形式上中央集權和一統,具體說是七國死而不僵,說白了,各國的先朝遺族勢力苟活太多,以至於一呼百應的打起複辟旗號就能立馬拉扯起n多支隊伍反秦。
秦朝雖短,但功績非凡,具體表現在2點:
1、為以後的中央集權和中華一統提供了想像空間,當然在具體體制和辦法上也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作了一些鋪墊。
2、並且通過自身的迅速滅亡暴露了這種想像空間最致命的問題---集權一定要狠,該殺的殺,不該殺的也絕不能給拉杆子插旗的翻身機會。


什麼意思呢?
滅秦這段戲說的話,印象最深的無非2句話:
王侯將相寧有種夫?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更多的人都更注意前一句對吧。
王侯將相寧有種夫?話是沒錯,不過早說了幾百年,這話之所以你覺得聲響大是真正應驗在太祖上,說這句話的還真沒這種,早早的死翹翹了。
後面亡秦的戲台上王離、項羽都是王侯將相後裔。
所以說,亡秦這段,記住「亡秦必楚」了,就抓到要領了。
許多答案里的,扶蘇沒帝王之相啦,嚴苛酷刑啦,這些都是細節。問題還是出在戰略層面上。

我不相信現編教材里的說秦朝滅亡是因為暴政,能一統天下的帝王沒那麼傻逼,好不容易統一了,放著七國貴族王公不殺乾淨,沒事天天虐待自個的小老百姓?古代王朝更迭說白了主要是利益集團的鬥爭,嬴政自個以為留著這些各國前朝遺孤是仁德和安撫,人家可不甘心。小老百姓沒政治歷史上的那些宏觀覺悟的,春秋戰國來來回回打了幾百年,你就是再暴政總比天天打仗沒個餛飩日子強吧。所以說還是利益集團死而不僵,而且還有錢啊,招兵買馬的那些隊伍不是陳盛吳廣那些燒火棍兵啊,都是打著復辟旗號訓練有素的私兵啊。
再舉例,當年太祖要是同意介石兄劃江而治,老百姓會逼著各自的大大打最後一戰?不會嘛!但,該打還是得打,會打,不得不打。

好,再說遠一些,這種戰略失誤是如何形成的呢?戰國時間太久了,以至於各種制衡的戰術都用盡了,什麼合縱連橫、質子交換、聯姻,搞到最後各國皇室血脈都雜交得不行了。不要小看這雜交,薛乳交融是其次,利益交換和牽扯才是麻紗。所以,最後國是滅了,都是親里戚外的,各國的貴族們,不是大姨夫就是小舅子,怎麼的也得留些血脈吧。這就留下種子了。


秦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高層內部殘酷血腥的內鬥,極大的削弱了它的力量。若扶蘇順利繼位,秦國高層很有可能會保持穩定團結;即使有動亂,也不至於是大清洗式的。只要秦國內部保持基本的穩定,東方的反對勢力就不敢輕舉妄動。陳勝吳廣敢於鋌而走險,也 是看到了秦國內部不穩。他們甚至打出了扶蘇的旗號來反抗秦二世。
扶蘇未必是一位優秀的君主,但是他只要能夠維持基本的穩定,秦國就有機會。


不要低估每一個歷史名人,他們在當時都是世界上最強的人。把能左右歷史的人說成連自己都不如,只能說是對我們自身的嘲笑


想起了一個古老的dnd遊戲
秦殤


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扶蘇最後沒能挫敗他們的陰謀而是被人陷害死,那麼他其實也沒有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和實力?
比如,如果李世民連李建成都搞不定,那麼他同樣沒能力開創後來的貞觀之治,而事實上,李世民當時已經軍權在手,謀士眾多,威望日盛,實力遠超其他眾人;如果趙匡胤沒實力,他就是黃袍加身也只能是死無葬身之地,但其實當時的他萬事俱備,也欠這一襲黃袍而已;康熙連鰲拜都搞不定,指不定成不了年就被迫害死,哪裡來的康乾盛世呢?但那時他不僅有皇祖母識大局,他自己也有手腕,城府深,懂得隱忍。
反面例子:朱允炆,朱元璋背後撐腰,名分早早確立,繼位名正言順,可惜身邊半個可靠幫手也沒培養出來,自己又軟弱的一塌糊塗,皇位說丟還是丟。光緒,自以為要革新變法,銳意進取,然而謀臣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軟弱書生,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就算最後不是光緒先死而是慈溪先死,你以為掌權的光緒能整出點什麼幺蛾子來?慈溪的背後不是慈溪,是整個當時的上層階級呀!信不信袁世凱一人就能把光緒給辦嘍!
回到這裡,扶蘇當時名望好,能力好,但是他能贏嗎?最後胡亥登上皇位難道是因為胡亥自己的原因嗎?當然不是,這根本就是以趙高為首的一幫權臣們搗的鬼啊!選個傀儡好自己獨攬大權不是嗎?
換句話說,當時的扶蘇拿什麼去治住趙高?他是有心腹謀士呢?還是手上握有軍隊?還是他自己有膽有識,可以力挽狂瀾?當然了他甚至連這個心都沒動過,你叫我死我就死咯!你說啥就是啥咯!蒙恬好歹還知道懷疑一下下,他這貨就知道仰天長嘆只顧追趕父皇的腳步,又能指望他干成什麼大事?
這樣的人,就算最後他繼了位,還不是同樣受制於人?
而是什麼促使秦朝的滅亡呢?
你絕不能說是胡亥的荒淫無度吧?如果底子好,像隋文帝給煬帝留下來的那樣,也夠他折騰十多年的呢!而胡亥短短三四年而亡(還沒掌過什麼實權),說明那個時候,有些東西已經爛到根里了。
而要把爛到根里的東西救回來或者維持住,非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不可(秦始皇自己就算一個,所以他生前雖然各種問題暴露出來了,但秦朝不亡;他一死,他的王朝也隨之over了),靠扶蘇這樣的人是萬萬不行的。
別以為謀反/篡位是多麼簡單的事,好像只要毒死了坐在那個位置上的人就可以輪到你去坐那個位置一樣。沒有兩把刷子,別人一樣輕易毒死你。
扶蘇在太平年代做個中興之主我倒覺得還可以。但他連趙高李斯都搞不定,怎麼搞的定「六國餘孽」?又怎麼搞得定秦末已經病入膏肓的制度?怎麼搞得定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大勢所趨,沒辦法了。


不會。

秦朝動亂的原因是掃六合太快,而且吃了大一統藥丸,就算裝上統一度量衡補丁也只是強行續命。


不會,史記中關於扶蘇自殺是有詳細記載的,原文不記得了,大意是,假傳的聖旨到了,他一聽,沒有任何懷疑,就進去自殺了。死前蒙恬特意還告訴了他,要懷疑一下真假,他倒好,直接就死了。
扶蘇是個仁義之人,但是,絕非是個帝才。


長治久安是完全有可能的。很多知友說不可能的原因是朝廷本身的制度,可別忘了還有改革這一說。而這個問題是假設扶蘇上位,且不論扶蘇上位能不能改革大秦?

先說第一點論證:扶蘇禮賢下士,仁而好儒。如果扶蘇上位,蒙恬不死朝中不亂,哪怕扶蘇沒有其他大作為也至少不會有陳吳起兵,六國餘黨扶蘇。而扶蘇顯然不是一個不會有大作為的人,他應該會重用儒家以治理天下。

第二:扶蘇會死。扶蘇死後,不出意外會是子嬰上位。而我們通過史書對子嬰的寥寥記載就能看出子嬰是有大氣魄的男人,他當秦三世不說能改革大秦但報大秦第三世的平安應該也不難。

秦自商鞅變法,經惠文,武王,昭襄,庄襄,始皇。這些人在治國上的共同理念,就是恪守商鞅所定的秦法,這是秦統一天下的根本。可以說,這幾人在對秦而言都可算明君。

而打天下需嚴刑峻法,保天下就要以民為基,以軍為梁,以帝王將相為頂。仁善的國法讓民感恩戴德,強大的軍事壓著民不敢胡作非為,仁慈而又聰慧的君主任用賢能王侯將相牢牢控制著整個國家。

那麼扶蘇上位子嬰接班,秦三世可保太平。三世以後,六國貴族基本融入平民百姓家。強大的軍事能力,百姓安逸很久的生活。就算第四世昏庸無能,當時天下也基本反不了大秦。第五世如果繼續昏庸,大秦才有可能再夭折。當然內臣竄逆又是另一說,但就這樣大秦應該也能有百年壽命了。

以上是三世以後壞的假設,如果三世以後四世五世乃至六世都是有大才的君主,那麼到那個時候大秦改革想必也已經完成了。想必運氣好點做一個四百年大漢應該不難。

當然,這他娘的都是假設。如果真發生了,現在有沒有我?有沒有你們?有沒有知乎?都是個未知數了。


一個軍事大帝國的轉型是很困難的,那些為耕戰配套的體制政策是秦國的立國之基,想要平穩轉型無益於抽掉秦國的脊樑重新再塑金身。


估計區別就是二世和楊廣的區別,一個馬上就死,一個好歹撐了十幾年再死……


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方面回答。
一是統治手段問題。一統之後理應大治。扶蘇自小受儒學熏陶,對子民仁愛有加,但他出生於一個推行法家思想的強國,加上他好學而聰敏,又是肩有重任的長子,大概早就以天下為己任,在心中將兩家學說權衡利弊,結合實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繪出一副「事業藍圖」了吧。再者,秦始皇一代梟雄,鐵腕治國,又怎會放任其長子受一種不適合治國的思想教育呢。於是在始皇帝的默許下,扶蘇漸漸成為了一名好青年...再結合時局,江山剛剛統一,民間流落著各種其他被清洗的國家的擁護者,為了國家安全,必須以嚴厲法制處置打壓,利用他們的奴性將危險係數降到最低,於是始皇有了暴政的名聲。再加上面臨大量士兵解甲歸田的問題,(這也是啞舍中提到的問題),使始皇帝不得不大興土木,讓士兵們不至於失業。而隨時光飛逝,這些人總要老的,當他們的問題解決後,若再用這種嚴厲手段對待百姓,很難不失去人心而產生暴亂。這些始皇帝怎會想不到?這時候扶蘇上台,不,繼位,順勢把鍋甩給始皇帝,然後施仁政,得民心與天下,秦才得以長治久安。
二是始皇的心意。始皇對胡亥各種寵愛,除了因為他是少子之外,難道就不是因為他以後不用承擔大任嗎?況且一個帝王會對他中意的繼承人,不透露一絲有關帝王心術和治國理念嗎?更何況還要在他身邊安排一個弄權佞臣趙高?反觀扶蘇,經受始皇帝給的各種難題,被丟去軍隊磨練意志,這分明是為肩挑山河做準備啊!當然,這也可能是一個帝王對自己長子又愛又防備的複雜心理。而扶蘇身邊還有蒙恬,難道這樣還看不出始皇帝的心意嗎?始皇死前遺詔就是要扶蘇回來奔喪然後繼承大統啊!
然後是關於扶蘇的死和他的帝王能力論。我看到有一高票答案也有提到,史書中對於此事的記載存在一些bug。那就存疑吧,也不是沒有因他悲痛過度而疏於防備被刺殺的可能性。(無責任猜想),扶蘇不是智障,即使他是,趙高也不可能把扶蘇當做一個智障猜想,這畢竟是奪權大事,不應該用如此戲劇化而失敗率極高,還會被朝臣懷疑的方式。且前期趙高和胡亥還綁在一條繩子上,胡亥奪權失敗,對他一絲好處也沒有。即使他想給胡亥潑髒水,為以後立子嬰做準備埋伏筆也不會挑這個時候。
最後總結一下,順應時代的變化,君主專制,最後還是要被改變的。但那已經都是扶蘇的身後事了,總要比胡亥掌權的時間長一些啊。
扶蘇公子世無雙,當然是選擇支持他了啊!


老爸來信訓斥,
你個不孝兒,
什麼事都辦不成,
還成天抱怨,
我想著你就煩,
死了算了!
然後就果斷自殺了。
這麼耿直的人即位,
怎麼玩權力的遊戲?


笑了。

秦法嚴苛,漢法不嚴苛嗎?秦以武力撻伐天下,漢不以武力撻伐天下嗎?秦廢長立幼誅戮嗣子功臣,漢不功臣異心外戚起變王國叛亂嗎?亡秦者秦,漢到底是從哪裡尋來了大補丸?

所以說,亡秦者六國。不打爛維護舊時代禮法制度的六國勛貴,不封禁好亂喜禍漁利戰亂的游士豪俠,誰也推行不了大一統。秦始皇無力封印六國餘孽,扶蘇胡亥也做不到。一切只能等名為齊楚燕韓趙魏的野獸互相撕咬後,再由一個姓劉名季的小子帶領他的淮北氓流集團來收拾。

持法過重,求治過猛,都是瞎話。不能徹底消滅新時代的一切阻礙,那就等著舊時代的臨死反撲吧。

高皇帝顯然是明白這一點的,所以淮陰侯信、淮南王布、梁王越…都死了…


推薦閱讀:

赤壁之戰後曹操在幹什麼?為什麼不重整旗鼓再下荊州?
有人跟我說中國史書不可信,有大量假貨。我該如何反駁他?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