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高宗趙構的個人立場來說,岳飛是不是必須殺?
我們都知道,皇帝的利益有時跟國家的利益並不一致(其實百姓的利益有時也跟國家不一致),事實上這在歷史上也不算是什麼稀罕事。那麼不從國家角度來談這事,單單就從宋高宗的個人立場來看的話,對宋高宗來說,當時岳飛是否必須要除掉?宋高宗對岳飛的擔憂是否有其道理?
這個問題用得上知乎的流行語了:先要搞清楚是不是,然後才能問為什麼~
具體到這個問題,其實真實的歷史中,所謂「宋高宗對岳飛的擔憂」本身就是不存在的,直到岳飛被害的當年(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1142年1月)都是如此。
趙構當時要是真對岳飛有什麼擔憂(順便一猜:我猜題主這裡所說的「趙構對岳飛的擔憂」是指「功高震主尾大不掉」或者「可能造反」這一類。要是不對我刪掉~),紹興十一年最終決定搞岳飛時,就不會把逮捕岳飛這件事兒全權交給秦檜處理,還處理的那麼輕描淡寫(秦檜最後就派的楊沂中去「請」的岳飛,沒帶多少人而且楊沂中算是禮請的);更不會在紹興十一年秋將岳飛免職之後,放岳飛回江州廬山養老——岳家軍駐地在鄂州(今湖北武漢),廬山離鄂州很近離臨安很遠,並且江州本地就有岳家軍幾年前留在當地的一支分兵。而岳飛當時離開軍隊進中央當樞密副使也就半年,趙構要真擔心岳飛有震主之威不臣之心,或者擔心他繼續折騰北伐阻撓和議的話,那在毀了他紹興十年的北伐大業(紹興十年眼看到手的勝利被迫放棄後,岳飛難過到在上書中說自己「萬誅何贖」;趙構也曾經在發了金字牌以後又反悔,轉而派楊沂中去支援岳飛,但是已經晚了。總之這件事壞在誰身上和對岳飛的打擊有多大,趙構自己是心知肚明的)、解除了他的兵權之後還放他回廬山,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挖坑填土么?。。
考慮到趙構的為人就尤其的不可能。這點可以對比一下他早年的作派:靖康之變後趙構被哲宗的廢皇后孟太后選為繼承人前後,和他爭皇位的宗室、手頭有兵的宗室都還是有一些的(當然不多。基本都是太祖一脈),這些人最後都被趙構派兵neng死了,即使有的從一開始就表示臣服擁戴還是沒逃過。但是對岳飛,趙構在解除其軍務實權、岳飛也已經到了臨安行在以後,並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舉動,相反還任著他回離鄂州軍很近的地方呆了將近兩個月。
——他很清楚岳飛既沒有造反的可能(岳家軍不是私軍而是南宋屯駐大軍之一,錢糧後勤供應和人事任免調度完全是受中央控制的,叫岳家軍只是宋人的口語習慣,趙構的親軍當時也叫「楊家軍」)也沒造反的心思。因此完全沒什麼顧慮和防範。
(還有一些使得趙構完全不懷疑岳飛有威脅皇位危險的因素,比如岳飛政治上的低調和謹慎、處理各方面關係時的穩妥,以前回答其他問題時寫過一些了,比如真實的岳飛是什麼情況,此處不贅述;另外有的答案提到的迎還二聖也是不成立的,詳見哪些古代名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個答案的前半段或者這個:岳飛被殺是因為他力主「迎還二聖」嗎?岳飛曾經建議立太子惹得宋高宗不高興也是誤解,詳見真實的岳飛是什麼情況?下面的某個長評,拉一下很容易找到)
所以這個問題比較合適的問法應該是:
為什麼趙構解除岳飛的實際兵權之後半年多,突然決定要殺岳飛?這個決定符合他的個人利益么?是不是非殺不可?
要知道殺岳飛這個級別的大臣(一品大員)在宋代是嚴重違背政治傳統的。有宋一代搞政治鬥爭一般不搞肉體消滅,對武將也不搞。像謀反的帽子,北宋時期好多大臣都被扣過,不倒霉的被扣了也一樣當官當得很滋潤,最倒霉的也不過流放嶺南,不會真整死人(不要提狄青,狄青最後所謂的被陷害也只是放了個外任地方官,他屬於氣量太小自己把自己嚇死的)。你再擔心岳飛會威脅自己的寶座、會干擾議和政策,強敵猶在的情況下流放或者關押就行了,為什麼一定要殺掉?
何況如前所述,趙構對岳飛其實根本就沒什麼猜疑。岳飛也沒打算反對議和要反對到死諫的地步,已經回廬山過退休生活去了。
答案是因為金人提出了「必殺飛,始可和」的要求,而宋金二次議和就在岳飛被罷職前後(紹興十一年八月)進入了公開的談判過程。同時趙構到這會兒已經一心偏安,完全不想再費勁想什麼北伐了,滿腦子想的都是趕緊答應並落實金人的請求,以便儘快締結和約好舒舒服服在杭州過小資生活。
可能有人馬上會想到那麼他不擔心金人毀約么?這點當時的趙構確實不擔心。因為當時南宋的國力遠超金國,體現在軍事力量對比上,就是能征善戰之將輩出,除了岳飛還有吳璘劉錡楊沂中等一干年輕的中興名將。要北伐的話,就必須用岳飛;但是如果只以南北為界自保,有吳璘劉錡就足夠了。這兩個人軍事才華雖不及岳飛但也很突出,特別劉錡也有擊敗兀朮的戰績(這點對宋高宗來說很重要,他對兀朮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陰影);而且這倆人都很年輕,屬於小字輩的將領(雖然還是沒岳飛年輕),和金國耗得起。
外加秦檜這時也需要幹掉岳飛以便保障與金國和約的穩固,從而保證自己在南宋的權位(秦檜具體圖什麼要這麼干請見歷史上真實的秦檜是個什麼樣的人?),所以也使出渾身解數促成這件事情。這樣最終三方(兀朮、宋高宗、秦檜)合力,才有了岳飛被害的結局。
(關於這個過程更詳細的分析可參考這個鏈接:岳飛到底為什麼會死以及趙構為什麼要議和。趙構、秦檜的立場、動機,以及宋金兩國和議進程與岳飛之死的互動關係等等常見問題,這篇舊文差不多都覆蓋到了)
那殺岳飛以達成和議這事兒符合不符合宋高宗自己的利益呢?
實話說,即使按題目的假設,完全不考慮國家尊嚴百姓疾苦,只從趙構自己的利益出發考慮、而且是單純考慮安穩安樂享受程度,不考慮什麼明君光環歷史地位。。這些高大上的存在,也蠢透了。
因為他的思路中有好幾個死角。比如秦檜這麼起勁的幫著他力排眾議搞和議有沒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比如萬一他覺得除了岳飛之外也能抵擋兀朮的那倆將領看走了眼怎麼辦。。他都沒考慮。
實際上幾乎就在第二次紹興和議締結的同時,趙構就嘗到他腦子不夠使的惡果了:金人最後給出的和議條款之一即是「不許以無罪去首相」,也就是說要讓秦檜當終身宰相。
後來秦檜也確實獨相到咽氣,臨死前一度還想取趙構而代之。所以趙構夢想的安樂生活其實沒有馬上到,是到秦檜死了之後才過上的。但是沒多久完顏亮又毀約南侵了,而他之前拿著當備份的劉錡也因為老病,沒起到他預期的作用。如果不是完顏亮自己也太能作,南宋的將士和一些大臣如虞允文、李寶又給力,趙構差點就第二次航海避難,連半壁江山都丟掉。
這個事情告訴我們:身為一個國家的君主,想完全不考慮國家或者說集體利益而只追求個人利益,一般是做不到的。
有些人比如趙構會覺得能做到,那通常是錯覺。歷史會教訓他們,起碼已經教訓了趙構(當然我覺得教訓的還遠遠不夠,而且最後還是帶著別人特別是老百姓跟他一塊倒霉)。
惡人可能損人利己,但蠢人一定是害人又害己的。
珍惜生命,遠離nc。
(更多關於趙構的nc事迹,還是請參考岳飛到底為什麼會死以及趙構為什麼要議和(第二頁有史料記載原文和出處),或者直接去看前宋史學會會長王曾瑜大人的《宋高宗傳(pdf版下載)》——抱歉這個答案放了太多鏈接。因為很多問題以前在其他地方已經討論過多次,現在再想說,簡單說說不清楚,從頭說又實在不想再寫一遍,所以只好放舊文了)
不是所有死於非命的人都是自己作死才會死,都是被猜忌被懷疑總之是自己先得罪了害人的人才有最後的結局。這世界上有那麼一些人,你和他處的關係再好,對他幫助再多,再人畜無害而且讓他明白你人畜無害,他需要賣你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時也會毫不猶豫的賣你的。
更倒霉的是他賣你的理由也八成沒什麼說得過去的情理原由,甚至賣了你的性命他自己還得倒找錢也說不定。
這和信任、情商什麼的沒關係,只和某些人的自私程度、愚蠢程度有關係。
——這幾天在好幾個答案下面被追問「岳飛既然誰也沒得罪連皇帝都沒得罪那為什麼還會被害死」有感。
首先殺岳飛肯定是各種因素混雜起來導致的,感性一面我們不得而知,但假設趙構有理性一面,那最多也就三個原因:
1.怕他成為王莽、曹操
2.怕打仗繼續燒錢導致經濟崩潰
3.想要過主和之後的安逸生活,殺岳飛向金人表達誠意
於是實際面臨的局面是這樣的
1.岳飛樹立的旗幟是還於舊都,對外宣稱的最高政治理想是一路光復到幽雲十六州。那麼只要朝廷還支撐他打仗、本身沒大的紕漏可尋,岳飛想要做王莽曹操必須先達成「收復開封」與「趙構無後先死」這兩大條件,否則被大義光環籠罩起來的他很快就會眾叛親離。所以即便岳飛天縱英才可以扭轉國運乾坤,但對趙構產生實際威脅至少也要等到遙遠的未來,且基本上在高宗仍活著的時候看不到什麼影子。
2.若第1點被容忍,那軍隊名義上是國家養著還是岳飛養著也便成了小事。趙構大可以在沒錢的時候讓岳飛也自己籌措經費。
3.主和見仁見智,但若為了建交主動單方面銷毀全部核武器,就純屬腦殘了。
綜上,岳飛的性格與抱負導致了在一個太平盛世他必不被君王與內閣相容,但這個時候的「必須」殺,也是因為皇家在可預見的未來並不需要武將原本的工具價值了。而在國家面臨重大威脅的時候,劉禪可以放棄派系制衡的機會放手讓諸葛亮搞一言堂,滿清可以冒著劃江而治的風險豪賭曾國藩。
而趙構,卻連求和談判的基本技巧都不懂得!真該感謝敵人是外來政權短時間內無法做到真正的統治、資源整合效率撐不起更大規模的戰爭。
我是來挺@北溟客的答案的。
希望大家回答之前先把他答案里的鏈接點開來看看,然後再做結論。
以上。
對準題目來回答,答案會簡單很多:必須殺。
原因有四:
1、岳飛始終想迎回二帝
這特么就是作死啊,二帝南歸後你讓趙構去做什麼?
2、岳飛勢力蓋主
「世人皆知有岳家軍而不知有禁軍」,這特么還是作死啊
3、岳飛干涉皇家內事
岳飛身為朝廷武官,屢次上書要求趙構立儲。可趙構有難言之隱啊,再說皇家子嗣之事怎麼輪得到你武官出言?
4、岳飛可以被替代
虞允文、李顯忠、劉氏兄弟、吳氏兄弟、姚端等等等等,宋朝的大將是量產的
中興四將里的韓世忠也足夠完成岳飛的使命。
評書就是胡咧咧,別當真。
5、宋朝強文官以壓武官
宋朝沿用唐朝制,設樞密使,「專掌全國軍事」,雅稱「太尉」。(熟悉么?高俅高太尉,這哥們是管全國軍隊的哦)
樞密使全宋一朝都是文官擔任。
殺你一個岳飛算不得什麼大事。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岳飛為何會死。總的來說,岳飛的死是因為南宋收編軍權和戰略調整。岳飛的核心利益與這兩項矛盾、並衝撞,從而成了犧牲品。古代立國後開始修養調整的戰略調整就有不少先例,如西漢,具體什麼情況下開始調整,主要看南宋自己的判斷(雖然群臣都能提供分析意見,但主要由趙構說了算)。而目前來看,總體上趙構的這種戰略轉向和國家利益並沒有偏離——宋搞不定金,金也搞不定宋,需調整戰略。
議和,收編軍權,以及其他的措施都是戰略調整的具體化政策。當然收編軍權這一項,就不戰略調整也是有需要的,是皇權的必備戲場。
而這些呢,卻和岳飛的核心利益相矛盾,當然也和其他掌控軍權的主戰大將的核心利益相矛盾(主戰能不斷擴大自己的力量和勢力)。重點是岳飛沒妥協,然後,然後就是大家看到的那樣了。當然岳飛即使不死,這種矛盾鬥爭都有很大幾率造成其他人死掉,如韓飛、張飛之類的。
說到功高震主,再功高只要交出軍權去養老,不是啥事都沒。說到軍人干政,立國中心嘛,在所難免,再說其他人不也有嘛,只要調整後自然都被治理了。
所以說趙構嘛,如果能找到其他辦法很好解決這兩個問題而又不用殺岳飛的話,那他自然不殺。如果韓世忠當時被殺,之後岳飛又和其他人一樣順利被收服,那岳飛自然也不用死,當然了,韓飛就也會橫空出世了。
沒啥事沒厲害關係考慮就隨便殺人的皇帝是暴君,趙構是個中興皇帝呢,有的事等著他去考慮處理,不會閑得蛋疼需殺人解悶——要不也不用費氣費力讓秦檜構陷,直接心頭一怒砍了就得了——不是君要臣死,你就得死嘛。
說到軍權收編,各朝各代各有路數,看老趙的杯酒釋兵權,看老將的長征追擊。這叫十八個李鬼耍十八把大刀。岳飛處事過於耿直,不懂圓滑
論軍事方面能力,我甚至會把岳飛與漢初的韓信相比。當然,也僅限于軍事能力而已。
在政治上,岳飛與韓信都是十足的小白。上級關係處理不好,同事關係處理不好,這是他最後被賜死的原因之一。
1138年,宋金第一次議合談判,在南宋一方,議合這件事主要分為兩派,主戰派以張浚和岳飛為首,主和派以秦檜為首。岳飛在處理事情過於情緒化,最後甚至辭官不幹了。還是宋高宗主動低頭,連請兩波人請岳飛回來主持大局。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岳飛建議高宗立太子這類敏感話題,比如宋高宗給岳飛加升從一品大元,讓他少插手宋金談判之事,結果岳飛不理解,終導致高宗記恨和猜疑。
岳飛在軍中威信過高
岳飛的軍隊叫「岳家軍」,後來也隨岳飛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岳飛被殺,有一方面是因為「岳家軍」。想想看,在中興四將里,韓世忠的部隊不叫韓家軍,張俊的部隊不叫張家軍,劉光世的部隊不叫劉家軍,偏偏是岳飛的部隊叫岳家軍,為何?因為岳飛的軍隊對岳飛太忠,這種「忠」甚至超過了對皇帝的忠。這是高宗絕對不能接受的。
宋朝自高祖趙匡胤立朝以來,為了防止武將與軍隊之間過於密切,特設了樞密院,把武將的掌兵權和調兵權一分為二,武將只有掌兵權,沒有調兵權,若要行軍打杖,須由樞密院調遣軍隊,再由武將帶兵打杖。同時,武將與軍隊之間三年一調換,實行換將不換兵的制度,以上兩種方法,便是用來降低武將在軍隊中的核心作用。而岳飛在岳家軍里的核心地位過於紮實,這是皇帝不得不防的。
觸碰了皇帝的神經
在岳飛即將收復中原之際,高宗下12道金牌召回岳飛。難道宋高宗不想收復失地,實現中國大一統?
想,他太想了。 但……
若是岳飛收復了河山,誰的功勞最大?誰的名望最高?無疑是岳飛。當年趙宋的祖宗趙匡胤就是靠兵變上台,如果不殺岳飛,岳飛會不會效仿宋太祖趙匡胤再搞一次黃袍加身?退一萬步講,即便岳飛沒有奪權之心,一生只想做忠臣,憑藉著他收復中原的聲望,估計他不當皇帝,全國人民都該不情願了。
靠部下兵變而擁立上台的政權,在宋朝各代已經被刻上了恐懼的烙印,岳飛攻打汴京,無疑觸碰到了高宗最敏感的神經。
政治分歧是根本原因
岳飛與宋高宗還有一個根本分歧點:政治目標不統一。岳飛的政治目標最最重要的是四個字「還我河山」,其次是「迎回二聖」,也就是說,岳飛的政治理想是先收復被金軍佔領的河南和陝西之地,然後救出被俘的宋欽宗趙桓。由此可見,岳飛愛國,但不一定忠於趙構。在岳飛看來,宋高宗趙構只是個臨時皇帝,而在靖康之變後被俘的宋欽宗趙桓才是正牌皇帝。
相反,宋高宗趙構的政治理想是兩個字「穩定」。這個穩定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的穩定,一方面是外部的穩定。對於內部,趙構要維護皇權,只有削弱武將的權力,才能達到皇帝的集權。而對於外部,高宗也需要放權予武將,讓他們能夠死心踏地跟隨自己,與金國對抗。宋高宗的政治策略,就是在「放權」與「集權」之間找一個平衡點,以保證南宋政權的穩定。
宋高宗趙構絕對不是一無是處的皇帝,應該說他還是極有遠見的,年輕的時候,他已經預見到了宋徽宗的不作為可能會導致宋朝的瞬間崩潰。果然,後來的靖康之變印證了他的猜想。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前夕,金國大軍兵臨汴梁城下,要求以王室宗親為質,宋徽宗30多個兒子居然沒有一個敢前往,最後還是趙構主動請願,代替大宋皇室到金國作了人質,當時的趙構才19歲。趙構文武雙全,在金國作人質的時光里令金國君臣大為感嘆,這才使得趙構後來能順利回國。其膽識和謀略可見一斑。
從趙構的角度來看,在收復汴京前殺掉岳飛,是當時較為折中的做法。既除了內憂,也免了外患。
然而,殺岳飛是一件「臟活」,自己不能親自下手,於是高宗和秦檜打了個默契球,讓秦檜來承受千古罵名,自己無非是落個忠奸不分的名聲,但地位依然很穩固,種種手法表明,宋高宗簡直是個智商爆表的皇帝。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趙構殺岳飛是不符合普世價值觀的,他違背了民族大義,失去了統一中華的唯一機會,所以,趙構也是昏庸的。歷史對趙構的評價不一,比較中肯的說法是:趙構是一位略顯昏庸的皇帝!
想像把自己換成當時的趙構,自然就有自己的選擇了。當然,每個人答案不可能一樣。下面說說我的想法吧:
把我換成當時的趙構我是會殺岳飛的,人與人的關係很簡單「利益相關」
1.岳飛一心想「收復舊都,迎回二聖」卻沒考慮「我」(趙構)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2.岳飛直言立儲之事。先不說趙構不能生(簡直是當著群臣啪啪啪的打「我」的臉)。就算「我」能生,「我」立儲還是老子說了算,你就一臣子,哪有資格來管你上級的事?難道你想勾結皇戚,篡奪我得位置(趙構生性多疑)?
3.當時岳飛統領的軍隊是很強的,被稱為「岳家軍」,想想宋太祖怎麼當上皇帝的吧,能不讓趙構害怕嗎!
4.「我」作為你的上司,我批評你幾句,你就三天兩頭給我耍性子,現在「我」不收拾收拾你,到時候每個人都來這套,國家不翻了天,不行,必須得殺一儆百!
哎,其實心裏面真的挺喜歡岳飛的,無奈歷史是殘酷的!
個人不贊同議和為主因的觀點,不殺岳飛放他回廬山是因為岳飛不是第一次賭氣上廬山了,他的性格滿朝皆知,不需要擔心他造反。
議和沒有殺岳飛這一條是肯定的,可參照各類正史,以及紹興議和的最終條文。
殺岳飛的根本原因也不完全是大家常說的迎回二聖威脅皇權,其實岳飛和趙構本來就有其他矛盾,要不是趙鼎護著,外加東部戰線吃緊,趙構早就想解決岳飛了。
主要矛盾都是岳飛太強硬引起的,和趙構意見不和多次賭氣回廬山不幹了,趙構覺得這是要挾老大,早就不爽了。而且按史書記載還有一次岳飛上書要求皇帝立儲,要知道趙構逃跑時失去生育能力,是沒兒子的,這也是矛盾激化的一個方面。
綜合來說,多次有意無意的挑戰趙構的權威才是岳飛惹出殺身之禍的原因。
瀉藥,這兩天忙,回答的晚,談些粗淺的看法。
首先推薦一本書,夏堅勇老師的《紹興十二年》,對當時的情形有很細緻的分析,我的看法也以此為主。
首先從經濟方面說,在南宋建立之初,最重要的政局穩定,因此每年花50萬貫錢和金議和,代價非常之小,要知道南宋鼎盛時期,年收入過億貫。同時議和之後宋金開展邊市,通過茶葉絲綢等貿易,50萬貫早就掙回來了,但一旦支持岳飛北伐,軍費運轉起來可不是幾十萬貫能搞定的,同時依然有失敗的風險,所以不僅是宋高宗,把誰放那裡,都會選擇和談,代價最小,效果最好。
其次是政治方面,宋朝因為通過武將奪國,所以對合法性一直不自信,特別害怕被重蹈覆轍,所以對武將的兵權比誰都忌諱,因此政治局勢一旦穩定,趙宋官家不怕外敵就怕悍將,這也無可厚非,攘外必先安內是至理名言。
第三從個人角度來說,相比張俊韓世忠的愛財好色,岳飛既無弱點又不愛好,人格魅力有大,因此威脅就更大,就算北伐成功,也會功高震主,難以控制,所以殺了更安全。同時趙構個人因為生理問題,沒有自己的孩子,內心難免有些扭曲,對人的信任度低 ,也更願意信任秦檜這種可以放棄尊嚴投靠他的人,很難接受岳飛這樣有精神潔癖的人。
其餘說岳飛接回二主,和妄議儲君的事,我確實沒看到什麼依據,而且岳飛智商很高,對待官家也相當謹慎,因此這些說法可信度不高。
一家之言,望賜教輕拍,討論可,罵人者可無視。
怕岳飛成為下一個劉裕。
說白了是不是必殺岳飛就看趙構是不是王八蛋。相信趙構也不是腦殘到無法了解岳飛就是耿直這脾氣,不可能謀反。與金人議和的時候,但凡趙構有點骨氣,也不至於落到非要殺岳飛來促成議和的條件,完全可以跟金人站在平等的角度來對峙,你不議和,老子就啟用岳飛跟你剛到底,看誰比誰蛋疼吧。其實就這麼硬剛著,趙構的小資日子也完全不受影響。趙構就是個真軟蛋,可以說是毫無骨氣。。。就為了讓金人點個頭,啥條件也可以答應,別影響我安穩日子就行。完全沒有能力去從大局做判斷。
秦檜這貨是金人間諜吧我去。當然是宋趙宗趙構。秦檜就是一干臟活的。原因至少有二,宋朝皇帝是武將成功的,他們內心很清楚武將的潛在危險;岳飛確實是犯了武將干政的錯誤。你帶好兵就行了,立太子管你什麼事嘛。
世人常把岳飛之死與請立太子掛上聯繫。
我有個疑問:岳飛到底是請立太子,還是請立建國公為太子?兩者的性質和嚴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當時高宗有建國公和崇國公兩個養子)。
1.岳飛要迎回二帝,二帝回來了,趙構怎麼辦?肯定要退位。
2.岳飛建議趙構立儲君,武將干政。
3.岳飛多次抗命。
為什麼高宗趙構要自毀長城,擅殺良將呢?
這要從宋朝的建國說起,宋朝的創建者趙匡胤是一個篡位武將。在部屬的擁戴下,發生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採取重文輕武的措施,打壓武官勢力,而岳飛在南宋時期,其麾下的岳家軍令敵人聞風喪膽,岳飛在軍中的威望過高,高宗不得不心存疑慮。
其次,是岳飛一再要求的北伐。客觀的說,岳飛要求北伐確實是為了國家,為了大宋朝。但是當時趙構也有自己的難處,當時南宋朝廷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100萬貫,而岳飛的軍隊每年要花700多萬貫。政府無力承擔這些巨額開支,若是連年征戰,則百姓生活又要受苦。
第三個原因,也是高宗要殺岳飛的主要原因,這件事是什麼呢?這件事就是岳飛逼高宗立太子,趙構在逃避金軍追擊的過程中,由於受到了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趙構唯一的兒子夭折之後,繼承人的問題成為趙構最大的忌諱。而岳飛建議趙構從宗室之中選擇一位立太子,這讓趙構十分惱火。作為一個男人,這是最大的諷刺。何況他還是一個皇帝,所以趙構決定對岳飛下手。還有如果岳飛建議擁立的人成功繼位,那岳飛就有了擁戴之功。擁戴之功加上赫赫戰功,這就使得岳飛處於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位置上。岳飛曾經還在下屬面前說過:「本朝不到30歲被封為節度使者只有兩個人,一位是太祖皇帝,另一位就是我。」岳飛曾在29歲被封為節度使,當年趙匡胤在成為了節度使之後,發動了陳橋驛兵變,從而黃袍加身。現在岳飛這樣的舉動,誰也不敢保證歷史會不會重演。
在《精忠岳飛》電視劇中,趙構用這三句話做了最好的解釋:「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朕的天下也在這裡」!
我認為沒有必要,高宗的這個舉動很奇怪,賞點土地金銀然後讓他退休才是正常處理方式。是否還有史書沒有記下的隱情?
一家快倒閉的上市公司,換了個新的老闆勉強支撐著。
而這個上市公司呢,有著一個能力特別突出的員工,工作負責,團隊和諧,卻一直喊著「大家好好乾,把市場搶回來。把前老闆接回來」
你要是這個新老闆,你要不要這種優秀員工?讓我我也特么聯繫HR 隨便找個理由把他開除了啊。你特么現在拿著是我的錢,卻給我找茬,不弄死你弄死誰?
HR 主管一想,哎,他媽的你這是自己作死,但是這提議還是得我來提交,真特么的日了狗。
當團隊解散後,公司業績更差了。底層員工紛紛指責上層傻逼,老子的工資還發不發了,日子還能不能過了。
老闆微微一笑,小秦啊,剛才幹的不錯,現在還有個重任要交給你,把鍋背了,升職加薪。
小秦一臉又日了狗。
所以,在當時的這個環境中,岳飛死了,誰得利了,誰又損失了?我來說一句啊,岳飛為什麼必須死?
原因很簡單,趙構和秦檜都是金人的閹奴。
秦檜自不必說,他怎麼樣從敵人手裡逃脫,他自己都解釋不清。難道他是大內高手?難道他文武雙修?金人放他回去當特務,又怎麼能保證控制他呢?其實很簡單。就是閹割。金人是草原民族,閹割的技術是有保證的。在東方各民族中普遍有,閹割後可以確保人和牲畜對主人忠誠的傳說。閹割之後將夫妻倆一併放回,那麼王氏就可以以這個醜聞為要挾來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從而實現互相監督。
史有明載,秦檜王氏回歸之後是沒有子嗣的。秦檜的兒子秦僖是王氏的內侄。而王氏對秦檜的控制,可謂人盡皆知。王是這樣的一個女人,有什麼樣的權謀和能力能控制整個帝國的政治,決定岳飛這樣的名將的生死呢?其實,這個女人的家庭背景比秦檜深的多。
有人點贊就繼續更。
這事,原本不用考慮案情有多清楚。
趙構是什麼?皇帝啊皇帝!我就是要殺你,就是覺得你要造反,怎麼了?這是封建帝制時代,不要提什麼無罪推定之類的東西,趙構就知道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岳飛冤枉?很有可能,那又怎麼了,周亞夫更冤枉,直接定了個死後想造反的罪。趙構好歹找到了出首人,比漢景帝認真多了。
趙構防患於未然,是高招。趙構能牢牢把持住這半壁江山,在宋朝皇帝里可排第三。不要忘了他只是個不受重視的皇子,徽宗兒子好幾十個,趙構母親出身最下賤。要不去金營這倒霉事也輪不到他。
好不容易逃出來,接手的只是建康附近一小片地方,張邦昌劉豫各有地盤,各地稱王的不知幾人,禁軍崩潰,只能收編土匪效力,收拾這半壁江山你當容易么?
那什麼四帝仁宗,坐擁太祖太宗留下的大片地盤,手下韓琦范仲淹之類所謂名臣,淪落到靠歲幣賄賂小小西夏國,和高宗真沒法比。
你知道@北溟客的問題在哪兒么?他以為岳飛有一次打得極好幾乎滅了別人,以後只要有決心北伐岳飛也能滅了別人。南宋好像很有錢,但是戰鬥力也就這樣,更重要的是要越過爛掉的淮河流域進攻,沒有爆表的運氣就是自殺。殺掉一個要進攻才有用的將領換和議,並不需要北溟客反覆咒罵的心理問題。
都沒答對
單從對金的關係上說,岳飛活著都比死了作用大。戰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和可以作為威懾力量。
至於有人說什麼金要求殺,趙構就覺得沒岳飛也照樣可以抗金,那也太小看岳飛的作用了。吳麟在四川,單靠楊怎麼抗?而且自己的力量肯定越大越好,特別是在金很可能反悔的基礎上。議和不一定非要答應對方的條件,更多的是看實力的對比,如果金能滅宋,那麼直接就打了,和什麼啊。清和日本談判,一樣可以拒絕殺袁世凱的要求。
真正的原因是岳飛的軍隊開始軍閥化了。
有事不寫了
必須殺。
對敵國進行戰略性進攻,這是國家元首的權力,不是一個軍方統帥能決定的。岳飛要北伐,皇帝用了十二道金牌才把他調了回去。
如果一個政權,發動戰爭這種大事不是國家領袖,而是一個軍隊的將領做的,那這個政權一定有問題。
推薦閱讀:
※關於岳飛的影視作品很少,為什麼?
※岳飛接到十二道金牌為什麼不反,如果反了,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歷史上第一個為岳飛平反昭雪的人是誰?
※為什麼我會討厭說岳全傳中的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