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龍是怎麼衰敗的?為什麼翼龍沒有在中生代大滅絕中活下來,而鳥類能?
鳥類擠壓造成的滅絕?都是飛的,為什麼鳥活下來了翼龍沒有?
翼龍是一個偉大的類群,從三疊紀,到白堊紀末期,一直都統治天空
翼龍的衰敗原因我歸結為三點:
1.大型化
2.放棄撲翼飛行
3.鳥類的壓迫
這三點關係如下:鳥類在中小型生態位的壓迫使得翼龍趨於追求大型化,大型化導致撲翼飛行退化,失去了能撲翼飛行的能力又鎖死了翼龍重新小型化的路徑,而大型個體在環境巨變中適應能力差。
1,大型化
翼龍的的大型化在白堊紀迅速發展,翼龍的衰敗也在白堊紀。
白堊紀的翼龍大型化異常迅速,而伴隨著大型化的,是翼龍生態位的減少,中小型翼龍的生態位不斷丟,最終自然是種類和多樣性都不斷減少了。翼龍在天空頂級生態位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特化。
侏羅紀的翼龍,大的也就翼展一兩米,而白堊紀,翼龍迅速變大,晚白堊紀已經沒有中型翼龍了,晚白堊紀的翼龍翼展從4-18米不等。。。。而且都沒有牙齒,只會滑翔。。
翼龍是很難小型化的,世界上沒有發現過翼展十幾厘米的小型的翼龍(指成年個體),更沒有蝙蝠那麼小的。所謂的小型翼龍也有四五十厘米,放到現在就是個大型鳥。
原因可能如下:
現有翼龍蛋化石發現翼龍胚胎很成熟,出生後不久就能飛行,不需要父母育雛。目前沒有發現晚成的翼龍。現在發現的翼龍蛋都是軟殼蛋,這種蛋不能父母孵。所以,翼龍極可能是出生不久(意思是幾個小時內)就會飛,就會自己捕食的動物,不需要父母照顧。如果是這樣,那翼龍就沒法過小,過小會限制幼體的飛行能力。
大型化在環境巨變下是嚴重的劣勢,食物突然變得匱乏,大型動物將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
2,翼龍放棄了撲翼飛行
這點太可惜了。以前看到這點的時候,我心疼的要命。
翼龍早在三疊紀就發展出了撲翼飛行到了晚白堊紀竟然全部去滑翔了。而且同時都放棄了牙齒。
晚白堊世剩下的翼龍,受制於體形太大,骨骼輕而中空,這麼大翅膀一旦撲起來,就是骨折。所以巨大的翼龍很難撲翼,飛行方式都類似現在的信天翁。這種飛行方式,優勢是只需要極少的動力,劣勢是只適合在開闊地帶飛行,像15米翼展的風神翼龍,雖然一滑就能幾百公里,但是轉個圈都要半徑幾公里。
但是小型生態位上,顯然是需要扑打翅膀才能有競爭優勢的。觀察飛鳥就能明白,越小越是依賴撲翼,蜂鳥的層次,需要極快的頻率了。
演化是不可逆的,退化掉的器官不會再回來,越是特化的越是沒有輻射演化能力。沒有了撲翼的配套設置,翼龍重新小型化競爭的路徑被鎖死了。
晚白堊紀剩下的那些翼龍,就那個體形,無牙齒,不會拍翅膀的特點,就算沒有大滅絕,翼龍也離滅絕不遠了。縱觀生物演化史,這一類生物的結局都是成為旁支消失,從來沒是主幹過
翼龍要生存下來,起碼需要一群不那麼特化的種類,至少要有中小型的身體,要會扑打翅膀。
要熬過白堊紀末的大滅絕,更是要求能在洞穴這類狹小的區域生存。
其實如果大滅絕發生在侏羅紀末而不是白堊紀末,我認為翼龍是很可能能能生存下來的。
3,鳥類的壓迫
鳥類進入天空後,在白堊紀進行了波瀾壯闊而成功的輻射適應,在白堊紀中後期鳥類已經是是天空的主導。
由於鳥育雛,所以鳥可以小型化,所以鳥在和翼龍競爭的時候,不僅在同生態位上爭奪,還有小型種類佔據空白生態位保底。鳥類整體上比翼龍先進。鳥類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也極有可能比翼龍先進(現有動物里鳥類呼吸系統最先進,循環系統對哺乳類也無劣勢)。鳥類因此能用強代謝維持恆定的高體溫,對外界溫度的適應也比翼龍強的太多,這意味著鳥類活動時間比翼龍長,也比翼龍靈活。(後期的翼龍可能也是溫血的,但是按照其體形,代謝效率肯定沒有鳥類高)所以白堊紀鳥類大肆掠奪了翼龍的生態位。不斷減少翼龍的種類,把翼龍往巨型的方向逼,只有巨型的方向上,鳥類自身受制於其高體溫產生的巨大的能耗,無法在飛行時實現巨型化,只有巨大的方向上才不逼迫翼龍。當鳥類完全佔據了中小型翼龍的生態位,中小型翼龍逼滅絕後,翼龍縱然還佔據著天空的最高生態位,卻已經在末日前夜了。
至於為什麼鳥類能熬過大滅絕。
實際上鳥類絕大部分類群都沒熬過大滅絕。反鳥類整體消失了,今鳥類熬過中生代-新生代斷面的類群可能也是極少的。遠遠比不上哺乳類過斷面的種類多
證據就是現在鳥類的基因多樣性極低,除了少數幾個類群,基本是新生代輻射的,說明除了少數幾個類群,剩下的鳥祖先是大滅絕後的同一個
鳥類小型化,能築巢鑽洞,所以有幾個幸運兒留下來了。而中生代哺乳類
天生就是夜生穴居小型動物
翼龍嘛,白堊紀末期的那些差不多戰鬥機大的滑翔怪物,能不滅才怪了。
-------------------------------------------------------------
補充:
感謝 @night 指出晚白堊紀也有一些較小的翼龍,比如夜翼龍。但是在白堊紀最後的馬斯垂克階,目前有證據的只有神龍翼龍一科大型翼龍存在。
這裡說的滑翔不是說翼龍飛行能力弱,正如評論區指出的那樣,這基本可以說是飛行的最高境界。
生物演化需要潛在的輻射方向盡量多,過度特化會鎖死方向,比如爪,有爪,不管現在爪子用來幹什麼,未來都可以各方向分化的潛在可能。如果像現存的鳥一樣前爪沒了,鳥怎麼進化也進化不出前爪了。同樣,放棄牙齒就放棄了一個演化方向。如果有牙齒,就可以有牙齒和牙齒退化兩個方向。沒有了再想有牙齒可就難了。放棄撲翼,對這些大翼龍來說也是成功的演化方向,這極節能,但是對一個大類來說就不是了,沒有了撲翼飛行,再想在講究靈活性的中小型生態位上競爭就不可能了。特化程度低,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i更強
現在在的鳥因為沒有牙齒和前爪,意味著食物種類和傷害手段減少,其實也限制了它進入很多生態位的。比如地面爭奪中鳥類就輸了
關於鳥獸鬥爭。
想當年鳥類在地面上沒杠過哺乳動物是必然還是偶然? - most i 的回答 - 知乎
我覺得最根本的是翼龍和鳥類的構造不同。鳥類的翅膀是羽毛的,而翼龍的翅膀是皮膜的。皮膜結構對翼龍最大的影響不是飛行效率(畢竟翼龍已經滅絕了,我們也無從得知翼龍和鳥類哪個飛行效率更高),而是皮膜結構的靈活性(flexibility)較差,導致多樣性更低。
皮膜和羽毛對多樣性的影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鳥類按照生活習性可以分為鳴禽、走禽、游禽、涉禽、猛禽、攀禽、陸禽七個大類,而另一支膜系生物,蝙蝠的多樣性就差很多,只有吃蟲子的,吃水果的,吸血的,還有極少數抓小魚的,儘管蝙蝠還是哺乳動物第二大的類群。我們雖然無法準確得知翼龍的多樣性,但還是可以大致判斷翼龍的多樣性是不如鳥類的。
比如羽毛除了可以用來飛,還可以用來游泳。鳥類有一大類就是游禽類。鳥收攏了翅膀就像一條小船,翅膀上分泌油脂阻止進水就可以產生浮力。而皮膜結構的游泳就笨拙很多。像蝙蝠要是掉進水裡,就算不淹死也只能在水上撲騰,沒法再飛起來。翼龍雖然有不少捕魚的,但它們更像涉禽類站在淺水處捕魚,而不是下水游泳。事實上鳥類在白堊紀大滅絕也損失慘重,倖存下來的鳥類很多是會游泳的。
還有就是羽毛的翅膀更結實,就算受損了也只是掉了幾根毛,不影響飛行。而皮膜類的就脆弱很多。鳥類只有前肢用于飛行,後肢可以解放出來。而翼龍和蝙蝠的後肢也連著皮膜,不方便打架。所以鳥類中的猛禽可以捕食小動物和其它鳥類,而翼龍的後肢比較無力,無法像猛禽那樣捕捉小恐龍或其它翼龍。所以翼龍沒有和猛禽類對應的種類。(https://www.quora.com/Are-there-any-raptor-pterosaurs)
此外羽毛的保暖性能更好。皮膜的面積很大,裡面有豐富的血管,所以很容易導致熱量散失。而羽毛不僅不怕冷,還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所以鳥類在全世界都有分布,甚至在南北極也有存在。而蝙蝠就只存在於熱帶和溫帶,特別是大蝙蝠只有熱帶才有。而白堊紀末期的氣候是急劇變冷的,所以鳥類更容易適應白堊紀末期的極端氣候。
所以我個人認為羽毛結構有更好的適應能力,能夠佔據更多的生態位,所以更容易在災難中倖存下來。不過我個人還是更偏愛膜系。皮膜的好處是重量更輕,相同體長的皮膜類動物可以有更寬的翼展和更大的翼面積。事實上最大的翼龍翼展可以達到17米,遠遠超過任何鳥類。所以皮膜類才是為飛行而生的。
有趣的是最近發現在侏羅紀時期,恐龍除了有一支進化成鳥類,還有一支選擇了皮膜這條路。可惜這個分支很快就滅絕了。所以皮膜類在進化史上出現了3次,而羽毛是一次,所以膜系才是絕對的主流。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奇翼龍
Yi (dinosaur) - Wikipedia
翼龍是被鳥類擠壓的。侏羅紀鳥類誕生後,小型翼龍就慢慢不見了,這不是偶然。在白堊紀,只剩下風神翼龍這種大的像滑翔機一樣的貨了。這是典型的偏安一隅啊親。同理,哺乳動物中的蝙蝠也大多選擇夜行,為啥,避開鳥類競爭啊。
翼龍滅絕是因為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體型大於狗的動物都滅絕了,當然小的也不一定就能活下來。翼龍那時已經沒有小型種了,毫無勝算。
簡單點說,就是太大了。
most i 的回答列舉了翼龍進化過程的體型變化和消亡趨勢,不難看出,巨大化是最主要的致命傷。
巨大化意味著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能量消耗,飛行方式向滑翔上發展我猜也和這一點有關,畢竟相比撲騰翅膀,滑翔要省力太多了。然而在氣候極端惡劣或者環境發生極其巨大的變化的時候,不可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和食物。天空物種被迫與地面物種甚至海洋物種爭奪生態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這種情況下如此特型化、巨大化的生物是沒有什麼競爭優勢的。
畢竟,翼龍只是天空霸主,而不是三棲制霸
物種都開始小型化,你那麼大,用什麼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體型太大了 感覺膜翼沒有羽翼那麼多優勢 羽翼在應對各種惡劣環境以及新舊更替都很有優勢。。
額,首先,大多數翼龍比早期鳥類體型大,在那個生物大滅絕時代,體型是一個負擔,只有體型較小的生物才能活下來
其次,皮膜翅膀肯定不如由羽毛和肌肉構成的翅膀好使啊,你看看蝙蝠,蝙蝠是有胎盤哺乳動物,明明在生殖方式上領先卵生的鳥類,卻還是在空中生態位的爭奪上被鳥類擠到了邊緣生態位,就是因為皮膜翅膀確實不如羽毛好用
所以也再次說明一個道理——適者生存,而不是強者生存。物競天擇,是適者生存而不是強者生存
不太贊成排名第一的答案。最大可能是體型問題,在白堊紀晚期,地球環境急劇變化,植物不再茂盛,地球含氧量下降,食物鏈無法供應大型動物,因為大型動物能量利用率不行,適應力差,地球變成了小型動物的天下,之前一直處於食物鏈弱勢的小型動物開始在進化舞台上大放異彩,現在地球上最大鳥—鴕鳥和翼龍比起來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可以說現在地球上所有的鳥類都是小型恐龍進化來的,六千五百五年前這次滅絕可以說是個塞子,把所有大型動物都給篩選了出去。小型動物流了下來,關於大象的存在,大象的祖先是生活中水中的,類似河馬的存在,所以躲過了滅頂之災
根據人類對龍的描繪和大鵬鳥食人的記載,應該還是有一些翼龍倖存到了原始人類時期,才會留下龍的印象,比如西漢《四神雲氣圖》里的龍就是有翅膀的,濮陽蚌塑龍狼圖裡的龍肩膀上似乎也有翅膀, 是翼龍與蛇的結合體。飛行生物逃到一些沒有天敵的地方繁衍也不是不可能。海生恐龍也是同樣道理。當然也有可能是原始人類看到翼龍骨骼產生的聯想。
推薦閱讀:
※如今的印度半島和馬達加斯加島在恐龍時代是否曾共同構成一個大陸?
※地球歷史上的泥炭紀是個怎樣的時代?
※鯨的祖先是什麼樣子的?
※遠古生物真的不能復活嗎?
※怎麼通過耳骨確定巴基鯨,陸行鯨,羅德侯鯨屬於古鯨科?鯨的耳骨和其他動物有什麼區別?請為小白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