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看待歷史人物?

看史記,曹無咎受不了劉邦的挑釁,守不了十天成皋,感覺項羽看人差勁,曹無咎也不如自己。

看三國,董卓殘暴寡恩,又是放袁紹,又是拉不攏呂布,跟他換個位置我比他做的好吧

看安史之亂,李隆基就不能耐心點?催什麼催啊

再說袁崇煥,你就不能不誇下五年平遼的海口?不能不殺毛?崇禎就不能不一心重用孫傳庭、孫承宗,也是催什麼出兵啊……

其實我在網上也知道新的一種認知,就是不要總以為古代人不如自己,但是歷史上既然有不食肉糜的皇帝,有殘暴到身首異處的皇帝,我又怎麼分辨他們是真的差勁還是形勢使然呢?


謝邀。

評價歷史人物最忌開上帝視角,必須將其擱置於具體的歷史環境下考量。所謂旁觀者清,後世人掌握了或自以為掌握了充分的條件,故而可以做出抑或自以為做出最優解,但在具體歷史環境中的歷史人物則不能,何況知易行難。

譬如曹咎輕敵出擊,後世人可能覺得此公是無腦豬突,但若站在他的立場上考量一下,此前劉邦對陣楚軍是個什麼戰績?經歷過彭城大戰的楚軍高級將領,對劉三的軍事才能是個什麼觀感?後世人當然知道,楚軍的戰鬥力主要來自項羽的軍事天才,但時人會有如此清醒的認識么?在偉人身邊的人往往自我膨脹,自以為日月共明了,殊不知自己能刷出存在感,不過是反射太陽的光芒罷了。

再說董卓。袁紹什麼出身?四世三公,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老董初來乍到,敢動一個試試?這種燙手山芋,能送神出洛陽就不錯了。捎帶董太師初入京師時可是一心拉攏名士,各種撥亂反正,誰想刨去蔡邕之類的特例,這些名士一點都不買這位邊郡軍頭的賬,外放出去的地方大員一個個結夥反董,真是我心一片對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換你能按下心頭火,不改弦易轍掀桌子暴走?再說呂布,董卓是有脾氣暴躁處,但這位仁兄之所以窩裡反,理由是什麼?

卓常使布守中閤,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

偷偷給老董送一頂綠帽子,末了怕被事主捉姦,於是乎合夥殺人滅口,這種渣男局怎麼破?何況老董連知道都不知道,想玩一波楚莊王絕纓之會的操作都沒機會,就算有恩無仇捎帶禮遇呂布,君不見丁原之事乎?曹操、劉備這倆天下英雄都不養不活呂奉先這朵奇葩,況於凡人?

末了說說安史之亂。李隆基是什麼人?堂堂四十餘年太平天子,開創一代盛世,正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風光一輩子,老了老了,慘遭安胖子當眾打臉。叛軍在潼關外駐紮一日,李隆基的政治聲望便削弱一日,更兼大局可期,他老人家急於求成的心理也完全可以理解。

對歷史人物功過得失的評價,應當充分考量其面臨的客觀環境,接收到的正確與錯誤的信息,且即便後世人能夠客觀評價歷史人物,也不代表自己處於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就能避免覆轍。

畢竟——

【歷史給我們最大的歷史教訓就是我們總是不能吸取歷史教訓。】


本來寫了很多,最後還是刪掉了,就留一句話: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覺得這個客觀是很難的。先不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當年真正發生的事跟我們所讀的歷史未必一樣。再者我們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再如何客觀也難免會被自己的人生經歷,成長環境,所受教育所影響。而且是潛意識的影響。

我再舉兩個例子。
1 A跟B都殺人了。
我們所知道的就是兩個殺人犯。

2 A殺人是因為鄰居跟他鬧矛盾,趁他不在家砍了A院中的棗樹泄憤。A就殺了鄰居。
B殺人是因為鄰居qj了他女兒。
大部分人就會覺得A不可原諒,B情有可原吧。

3 A的那棵樹是他母親活著的時候一起跟他一起種的,他家很窮,母親也沒留下什麼遺物。母子兩人一直相依為命。後來母親生病,借遍親戚的錢,變賣家裡的鍋碗瓢盆也不夠治病,最後母親去世了。留下A一個人。那棵樹因為也是他唯一的念想,一直好生照料,精心看護。而A的鄰居一直欺辱他,他也一直忍耐。直到那天鄰居出言不遜侮辱他的母親,A氣急揍了鄰居。鄰居因為被揍而心中不平就去把那棵A最寶貝的書給砍了泄憤。A回來失手殺了鄰居。

B是村長,長得特別丑還愛家暴。於是老婆受不了跟人跑了。他一直對鄰居的老婆有不軌之心。趁著鄰居出去喝酒一不做二不休就把人家老婆強姦了。鄰居長得是村裡最好看的男人,但比較膽小。鄰居知道此事十分氣憤,卻迫於村長的淫威不知如何是好。左思右想就想睡他女兒報復。B的女兒正是少女懷春,一早就對鄰居有好感。鄰居就勾搭上了。某日正行不可描述之事,卻被提前回來的B撞見了。女兒立刻說是鄰居強姦她,自己不是自願的,就開始委屈抹淚。B其實一點也不疼女兒,沒事非打即罵。只是想找個由頭殺了鄰居,畢竟想把鄰居的老婆據為己有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於是殺了鄰居後碎屍扔了,霸佔了鄰居老婆,並威脅她敢說出去就弄死她。

現在再看,是不是對AB又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實歷史也一樣。讀史明志。歷史還是要看的。但客觀評價歷史人物這個就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客觀?很難。再有就是影視劇的改編,傳播。靠著史書中僅有的幾句話,剩下的全靠編233
就算是看史書 那句關於嫪毐的:「使毐以其陰關桐輪而行」我一直覺得扯淡。直至後來在遼陽某娛樂場所看二人轉,有個和尚當真用陽具拎起一桶水233 我當時都震驚了

可這種宮中秘聞史官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史官說:我也是給個大綱,剩下全靠編。

再補充一句。生活在身邊天天能看見的人你都未必能做到客觀評價,更不要說距離你百年千年的歷史人物了。


知乎有句話,屁股決定腦袋。

歷史人物,向來沒有善惡之分,只有立場之分。知名的歷史人物身後往往代表著一個勢力的利益,一旦利益受損就會做出過激的行為來損害國家利益。

就拿戰國時期來說,商鞅在秦國變法,秦孝公為一派,商鞅以及商鞅變法後既得利益的農民、士兵為一派,老派貴族為一派。這三派的所有人都知道變法後的秦國更強大了,當年被魏國5萬吊打50萬的仇也因為變法報了,那為什麼有人要跳出來反對變法?腦殘嗎?不就是變法觸及了他們的利益?

首先你是秦孝公、秦惠文王一派,你知道商鞅變法後,農民、士兵分到土地,他們會成為商鞅的支持者,假以時日,只需一個契機,他能像田氏代齊那般代秦,你怕不怕?也許他沒這個想法,可如果有呢?反正變法已經有效果了,你覺得該怎麼對待商鞅呢?

再假設你是老派貴族,商鞅把你的土地分給了貧民、士兵,你恨不恨他?那換到現代,大家都知道某些政策是維護國家穩定,可如果有一天,國家要你把你的房捐出來給真主阿拉的信徒住,你要不要反抗?

最後說商鞅,商鞅變法就沒私心么?顯然也是有私心的,他一個外來人,變法本身就不會觸及他的利益,但他可以通過變法讓自己得到利益。比如受封商地十五邑。

你說的古代人不如自己,不就是因為你是外來人商鞅么,你不代表任何利益,做出的選擇也肯定是利於國家的選擇,這就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說下皇帝,皇帝是比較特殊的存在,他們的腦迴路和正常人不同,因為他們受到的教育叫帝王之學。

所以歷史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旦有戰事都是皇帝老爹喊和,太子喊打。和也好,打也罷,其實都是辦法。這就是帝王之學,籠絡兩派勢力的。(南宋前幾個皇帝,做太子的時候一直喊著打,做了皇帝各個和烏龜一樣。)

何不食肉糜的皇帝/殘暴的皇帝也都是結果導致了這樣的記載。

齊桓公也是何不食肉糜的君主,他一生吃喝嫖(亂倫)賭不理朝政,下面的事都由管仲團隊的人來解決,管仲一死,齊桓公居然能被三個大臣囚禁活活餓死。可這些事誰知道?說起齊桓公誰的第一反應不是春秋第一個霸主?你讓我來看,我覺得他遠不如阿斗。

漢武帝也是殘暴的君主,文景之治帶來的人口爆炸式的增長,被他打匈奴打的人口損耗過半,他善殺成性還好色,弄到國力不行了,漢武帝又採取了和親的策略。

相同的做法由於結果的不同,給出的歷史評價也不同。

看待皇帝還要從相權和皇權之爭來看,待續。


「歷史是人在時間中的科學」
——法國歷史學家布羅

人。

不同於自然科學,歷史研究的對象是人和由人類構成的一系列社會活動。石器時代的所有蘋果和21世紀的所有蘋果都會因為地心引力而落地,而一萬個普通人如果有機會變成凱撒則肯定會有一萬個不同的凱撒和一萬種不同的歷史。

時間。

時間是記敘歷史的基本前提,從追溯到宇宙大爆炸的Big History 到當今盛行的微觀史學,時間都是一個非常激烈和劇變的單位。人類從農業革命(8000BC)到建立帝國(亞述帝國700BC)用了7000年;從舊大陸跨地區帝國(波斯帝國600BC)的建立到舊大陸跨地區文化認同的出現(地中海和中東的希臘化 南亞東南亞東亞的印度/佛教化 中東中亞南亞的伊斯蘭化 歐洲的基督化 )用了2000年;從發現新大陸(1500)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1900)用了400年;從第二次工業革命興起到步入信息時代用了100年。時間所帶來混沌和後視鏡視角的優越感會讓歷史評價或解釋很難成為某種準則。

科學。

自科學革命之後,以不確定性和偶然性為特徵的歷史學為了跟緊自然科學的發展腳步拚命想躋身科學行列。因此無論蘭克學派的「歷史就是正確文獻的堆砌」,拚命追求「真實」的歷史。還是運用自然科學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考古學)....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歷史學的發展。然而隨著20世紀自然科學某些規律性的打破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讓對歷史解釋評價而非糾結於細節的學究重新佔據主流。

說了這麼多廢話,只是想提醒各位知友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審慎、自製和保持距離。

比如評價長平之戰的趙括時,不要先入為主地給他帶上愚蠢的標籤(切忌臉譜化歷史人物),要了解戰國後期政治形勢,秦趙兩國君主個人能力性格,趙國政局新老接替的政治格局、廉頗防守戰略與趙國國力弱小之間的矛盾、趙括個人軍事經驗和能力的不足等等。在以戰國人的視角觀察事實之後再及時轉換成現代人的角度分析和評價其人其事。

卡爾的《歷史是什麼》中這樣說;歷史是事實的內核外面裹滿了解釋的果肉。

當我們了解歷史人物的事實之後,解釋和評價時便不能困頓於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了。正如同我們不能為希特勒之流辯護一樣,一旦脫離現實社會的價值觀那麼歷史的借鑒作用當一文不值。

總之在評價歷史人物時候,要代入歷史中全面客觀地了解事實,然後再以中立靈活的態度來嘗試進行評價和解釋,同時要堅守人性的底線。


掌握兩個原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價值中立
同情之理解
客觀公正實事求是
eg:康有為


不是學歷史的,但是我經常會遇到患者問我之前那個醫生的治療方案,有什麼問題,一般我都告訴他,病情是變化的,之前你情況是咋樣的,我不了解,所以他的治療方案我不能評論。
我想歷史也是這樣吧,當年發生了什麼,誰也不知道,如果你處在歷史人物的角色能做的比他更好?別吹牛逼了,起碼人家歷史留名了,而你只能在這嘴炮罷了!最起碼的是要研究當時的歷史環境,人物關係,多看幾本史書,才能得出一些結論吧。
啥書都不看,完全憑藉臆想,那還是泡上兩壺茶,咱們擺擺龍門陣吧,或者整倆菜,一人端杯酒吹吹牛好了!


說實話,能上史書的人,絕對比現在98%的人要強很多,看他們的傳,哪個不是萬里挑一。我之前也有這種思想,這幫玩應幹啥呢,一個個蠢得一13。後來深入了解一下之後發現,原來根本不是這回事。
我感覺這種錯覺多半歸結於我們的教育,從當今社會的標準來評價歷史人物,大謬。從小形成的觀念很難改變。每個歷史人物乾的事並非史書寫的那麼簡單,其背後均有複雜的因素。包括朝堂的勾心鬥角,氏族因素,都有很大關係。
前一陣玩了個遊戲,羅馬全戰2,我培養出一個非常出色的將軍,戰無不勝,裝備精良,但不是我家族的。後來發現我家族的影響力在降低,才知道是那個將軍的家族崛起了,元老院有很多人支持他。我只能讓他戰死沙場。沒辦法,我似乎明白了了趙構為啥殺岳飛。所以啊,這歷史人物,都精明著呢。幾乎大多數人都會做出對自身,自己的後代,家族來說最有利的選擇。
有一種說法說乾隆把和珅留給嘉慶殺,用來充實國庫和立威,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


順我者理中客,逆我者
皇漢漢奸滿遺果粉粉紅公知黃俄精日黃納精美敵特白左精資兔雜愛國賊反動派法西斯msl數典忘祖反智民科厚顏無恥沒有良心忘本逐末倒向城頭罵漢人

——————————以上是抖機靈部分——————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最好的方法是討論其事迹並與其他歷史人物做對比。

不管面臨的形勢如何,歷史人物做出決策的時候,又何嘗沒有像我們一樣以史為鑒呢?

像我之前在「如何公正的評價蔣介石」那個問題下的回答,我就覺得挺客觀的。
這個時候必須要和諸位討論一個概念,就是「極端表述不代表不客觀,其只是更容易犯不客觀的錯誤」。
像我們拿常凱申做例子,難道前線微操一字長蛇海灘送兵轉進如風說明常公是個好統帥?得了吧,某位答主談的考量歷史人物面臨的局勢的說法,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歷史上前線微操一字長蛇海灘送兵轉進如風的人是好統帥?
綜上得出結論,常凱申是個極其具有代表性的爛的軍事家。

其他領域也一樣。
為了少得罪人,我們還是拿凱申公做例子。
歷史上有哪些統治者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會組織「進士還鄉團」「老爺還鄉團」來石頭過刀?
歷史上有哪些統治者會在全國經濟總崩潰的情況下發行新幣轉進寶島?
歷史上還有哪些統治者為了避免敵人獲得補給,火燒本國重要城市搞焦土政策?(好像還真有,但是問題是俄軍的確耗光了拿破崙多少萬大軍啊)
這麼一對比,我們就能得出結論,常凱申沒有:愛民如子(封建君主應當具有的十大優秀品質之一)優秀戰略眼光(你如果非得說轉進是戰略眼光優秀我也不好說什麼)出色的行政能力(前線打得最膠著的時候還能早睡早起,佩服)等優秀品質,在歷史統治者中,整體上屬亡國君里的末流。

像這樣,分析一下每個歷史人物的事迹,很容易就能夠得出他究竟是個什麼樣人的結論。

客觀公正,大抵如是(滑稽)


《歷史的天空》


多看文物,史料,少看人寫的歷史。

比如評價袁世凱,李鴻章,多看看他們實際寫的文章與奏摺,就能知道他們的水平。

平價崇禎和天啟的姿勢水平,就看奏摺批複水平就行了。

第一手的資料才能用來評價人。


對人進行道德評判比較難。如果題主只是問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能力,這是比較簡單的部分。只要對歷史有一個概略的了解,掌握相應的史實,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閱歷,看出一個人是笨蛋還是中才是不難的。

曹無咎的史料不多,但以他當時的條件,守十天成皋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可以按項羽的命令不出戰,如果做好安排,就算出戰了城池也不一定丟。但他敗了,他是一個笨蛋就是無疑的了。當然他應該不是完全的笨蛋,只是比劉邦笨——話說這個倒也很正常。當然這個戰役在楚漢爭霸中不是決定性的,項羽的鍋也還輪不到曹無咎來背。

董卓在那個位置很難辦,他本來位份不高,名望不顯,兵力也不是很強。但他也不是必然會失敗的。只是處在那個局面,中上人才可能也應對不了。當然換劉邦去肯定是沒問題的。如果我們今天的鍵盤俠穿越回去處在董卓的位置,聰明的做法是找幾個大老共整朝綱,然後急流勇退回邊關養望。如果沒有劉邦、曹操的雄才,卻還想著獨掌朝綱,那怕你多學了兩千年的厚黑學,怕也是凶多吉少。呂布屬於黑天鵝事件,就算沒有呂布的背叛,以董卓的行事風格,他跨台也是遲早的事。後來北魏有一個爾朱榮行徑和董卓類似,他的軍事能力和實力比董卓更強,行事比董卓更為殘暴,最後也是失敗了。

李隆基後期肯定是昏君一個。迫令哥舒翰出僮關迎戰只是他犯的最後一個大錯,之前犯的錯更是無數。安史之亂本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個平庸之主處在他的位置都有可能避免安史之亂,或者大大降低它的破壞程度。

袁崇煥是上等人才,崇禎是中上之主。但是處在那種形勢,想要重振明朝國勢是很困難的,他們的失敗看來是難以避免。不關乎袁崇煥殺不殺毛文龍,崇禎是不是堅持重用孫傳庭、孫承宗。但是李自成如果處理得好,滿清不一定能夠入關。清朝建立後,避免了很多前朝的痼疾,比如權臣擅朝、諸子爭位、邊將反叛、宦官之禍等等。清朝的皇帝也培養得比較好。如果外部條件不變,清朝應該還可以持續較長時間。但是清朝碰到了西方工業文明 ,這個歷史潮流是完全無法對抗的,歷史上所有的英主打包也不行。


受上面幾位答主啟發,如果按照屁股決定腦袋來看元清歷史,會有點意思。以下就當是抖機靈吧

忽必烈是蒙古人,但是想當蒙古大汗,然而並不能獲得大部分蒙古人的支持,於是決定重用漢人來對抗蒙古王庭。所以忽必烈的屁股是一半在蒙古人這邊,一半在漢人這邊,因此漢人的地主鄉紳們和一些蒙古貴族們都願意支持忽必烈。

隨著元朝一代代漢化補丁打下去,打到元英宗了,蒙古貴族們不樂意了,因為皇帝的屁股越來越靠近漢人了,既然你屁股決定了腦袋,我們又沒法讓你挪動屁股,那隻好挪動你的腦袋了。。於是元英宗被刺殺了。。自此元朝開始退漢化補丁。這下漢人地主鄉紳們不樂意了。。。他們沒法挪動皇帝的腦袋和屁股,那隻好挪動皇帝的椅子。。自此元朝朝著下坡路一路狂奔,打出gg

明末的時候,普通百姓的屁股肯定不在朱明那邊,畢竟吃不飽飯還要拚命被徵稅。誰能帶他們有飯吃少賦稅他們的屁股就會坐誰那。普通軍人屁股多數也不在朱明那,因為發不出軍餉,誰給他們發軍餉他們就坐誰那,大順干翻了明朝,但是地主鄉紳的屁股並不在大順這邊,不僅不幫助大順,還到處襲擊農民軍。清軍入關後,打著給大明報仇的名義,真心相信的也好,想來個從龍之功的也好,地主鄉紳的屁股反正是坐到了清軍這邊,大順表面上地盤還挺大,實際可動用的力量很小,一次潰敗後就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軍隊了,大順打出GG。南明的問題也是一樣,內部撕逼不斷,說白了還是屁股問題,你的屁股在這個王這邊,他的屁股在另一個王那邊,滿清為了顯示滿蒙一家、滿漢一家,設立了漢八旗、蒙八旗之類的,加上對主動投降的漢人將領優待,也確實拉攏了不少支持力量。所以清朝皇帝的屁股還是坐的挺穩,面對一個屁股坐的穩的滿清,各自坐不穩的南明自然是很難翻出花了。。。


看他是否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看他是否順應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看他是否順應了平民百姓的根本利益要求。
若是,則應當受到正面評價。
非原創,出處就不註明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多了解歷史背景,再去評判人物的功過得失。史書是後人寫的,很多上帝視角,看《三國志》《史記》,很多謀士出謀劃策,君主納諫,結果就像謀士預料的那樣,但是事實真的像史書上寫的那麼神嗎?是不是寫書的人想塑造謀士神機妙算,君主虛心納諫才這樣寫?而且史書惜墨如金,很多東西不會寫得很詳細,都是抓重點寫。


明鏡益腎,疑勿多擼。


評價要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
同情之理解


先說你是怎麼定義客觀的


無論古往還是今來人心最難測,我們不能已今日之心去揣測古人之意。就是一絲靈動或則一是起意就改變了結局。
再說國史不是粉飾就是污衊,值得可信的很有限。古人不知今日事,今人又何必妄測古人意。


錢穆先生教我,讀史書,看古人,要「懷著溫存與敬意」


推薦閱讀:

《反三國演義》中楔子里對諸葛亮的這段評價是否有依據?為什麼?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否是個笑話?陳勝吳廣是否擔得起在課本上的英雄形象(從各方面來說)?
你見過哪些精彩的人物評價?
請問應該如何理解余秋雨老師寫的《黃州突圍》?
如何評價《火鳳燎原》里的趙雲?

TAG:歷史 | 三國 | 歷史人物 | 歷史人物評價 | 舊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