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可以扳倒「二聖論」的具體證據?
紹興七年初南宋政府已得知:宋徽宗已死於紹興五年,而三年之後的紹興十年岳飛北伐時從哪來的「二聖」?詐屍么?
如圖:
何況岳飛在紹興七年的《乞出師疏》中根本就沒有提及過「淵聖皇帝」(宋欽宗)這麼個人,岳飛在此札子中最後只提及了:「迎還太上皇帝與寧德皇后的梓宮(棺材)、奉邀天眷(皇帝親屬,即趙氏宗室與家屬)」。
如圖:
所以在紹興十年,根本就不存在什麼「迎回二聖」的事,「迎回二聖」只是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之初樹立形象、振奮民心的政治口號,在未得知宋徽宗死訊之前,「迎回二聖」的口號大多人都喊過,譬如黃天盪之戰初期,王宗弼向韓世忠求饒時,韓世忠就提過此口號:放回徽、欽二帝。
如圖:
而自紹興七年初,南宋政府在得知宋徽宗死訊之後,趙九妹當初的「迎回二聖」調調就再也無人提及了,此後不久又一件事發生了:金人打算廢除偽齊劉豫,立宋欽宗之子為傀儡皇帝。……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沒腦子到提及那個「淵聖皇帝」宋欽宗?……也許只有趙九妹自己此時此刻才是真的想把宋欽宗弄回來。
如圖:
另外,據宋史大能王曾瑜在《荒淫無道宋高宗》第十三章第七節中的說法:紹興十六年,何鑄使金,就是為了接回宋欽宗等趙氏宗室,只不過失敗了而已。…… ……為了打敗項羽而獨霸天下,劉邦可以不管他爹劉太公的生死。趙構以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身份率領數萬大軍可以不前去救援開封城,難道他還怕一個光桿司令宋欽宗回國么?開什麼玩笑?
如圖:
羽亦軍廣武相守,乃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亨太公。」
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羽怒,欲殺之。
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但益怨耳。」
羽從之。
當年開封被圍,趙構你身負河北兵馬大元帥,坐擁數萬大軍而不救。既然已經不要臉了,還裝什麼白蓮花,直接a掉就是了。
為高票補充2點
近諜報,虜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闕,為朝廷計,莫若正資宗之名,則虜謀沮矣。
這是岳飛建議立儲的誘因,這句話中嶽飛所言「丙午元子」是宋欽宗的兒子趙諶,靖康元年被立為太子(這個就是宋徽宗欽宗父子內鬥的結果了),人家還在金人手裡呢,被金人推出來立為皇帝的話,怎麼辦?
吾分付汝等,切宜謹守,勿忘吾戒。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為輔,遣天水郡公(趙)桓,安坐汴京,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并力破敵,一也。
其實兀朮算盤打的蠻響的的,萬一以後南宋主戰派又上台了,子孫干不過了,就把趙桓拿出來當擋箭牌。
趙桓及其一系何去何從,趙構心裡門清,他比任何人都想要趙桓回來。所以根本不存在「迎二聖」之說。是指趙構真的有意迎回二聖的證據嗎?迎回二聖不只是口號,也有實際行動。
首先紹興九年的和議條款本來就包括歸還欽宗,和議達成後趙構還下令臨安府修建宮殿以備欽宗回來居住,後來沒有實現是因為四太子翻臉而不是趙構毀約。
第二次紹興和議後趙構又派過兩次特使。紹興15年金國當權的兀朮去世,16年他就派何鑄使金迎請包括欽宗在內的天屬,哀求金熙宗放人;再來19年12月完顏亮弒君自立,21年2月他又派巫伋為祈請使請歸皇族,只是都被拒絕了。
所以欽宗回不去的主因明顯是金國不放人,很難說趙構早料到對方不會答應,一再派人懇求只是作作樣子,畢竟有過撻懶同意歸還欽宗的先例,金國換個人當家真有可能就成了。也許趙構內心巴不得淵聖早日從世上消失,但不管他怎麼想,實際行動表明他認為把大哥接回來還是比留在金國好。
其實迎回二聖(後來只有欽宗)本來就不是和戰兩派的分歧,「迎還兩宮,復舊疆土」固然是主戰派的口號,「不和,則(梓宮、太后、淵聖皇帝)無可還之理」也是主和派最大的借口,兩邊都要迎回欽宗,總不好說主戰派是真心,主和派就一定是假意。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若非紹興10年兀朮敗盟,欽宗就已經回來了,可見議和投降確實也有可能達到這個目的。和戰兩邊都宣稱自己的主張才是迎回二聖的良方,用二聖來為主和主戰的正當性加分,而不是說為了怕欽宗回來就必須選擇議和投降,當然也不會成為殺人的理由。
推薦閱讀:
※蒙攻宋45年,這45年宋朝在幹嘛呢?為什麼這麼長時間都沒想出克制的戰法?
※為什麼大家一提古代歷史只會想到漢唐而忽視宋?
※宋徽宗的瘦金體有什麼精妙之處?
※「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飛跋其後,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岳飛的答案趙構滿意嗎?
※宋徽宗所書的千字文第一句為何是「天地元黃」?